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假名诠說設圓融之言亦假設故但有名無實即是相故者謂空有中義即是實相佛性中道之體則觸處皆中此上總意但以下别釋但用空一名即具假中之義悟徹空義即悟假中之實以理事等皆融通故言餘亦如是者謂但以假為名即具空中悟假即悟空中但用中為名即具空假悟中即悟空假故雲餘亦如是。
▲鈔是知随聞下總結前說可知。
▲鈔法界品下即守護一切城主夜神說皆因時法海雷音光明王佛涅盤之後法欲滅時有千部異執千種說法等。
鈔夫子雲等者論語第二篇文也注雲攻者治也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彼疏雲此章禁人邪學異端諸子百家之書也言人若不學正經善道而治乎異端之書斯則為害之深也已可得下釋成可知圭峰雲即留支羅什一音教是此意也。
鈔今欲分教等者诠義淺深不同故教權實成異欲使不迷耳故處處經中皆雲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故須分其權實耳。
鈔一音但是教本等者佛一妙音是今之教本故故佛音聲非即是教教乃在根所聞今分随根不同豈遮異教。
▲鈔長風是一百竅異吹者喻顯也先順後豈以下反顯莊子雲獨不聞之翏翏乎(良救反即長風之聲)山林之畏佳(子唯反即扇動之貌)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音難又音扇即屋橹也似)圈(具院反如羊豕之闌圈也)似臼(其九反)似窪者(於華反謂曲而擁膧)似[漲-長](音烏即[漲-長]下而不平)者(上八舉形勢之不同下八言音聲之有異)激者(經曆反如水湍激聲也)謞者(音孝如箭镞頭孔聲也)叱者(昌實反咄聲也)吸(許及反如呼吸聲也)叫者(吉吊反如叫呼聲也)号者(音豪哭聲)宎者(於堯反深也若深谷然也)咬者(於交反哀聲也)廣如彼說言百竅齊響者即是不分清濁高下等音名為齊響廣鈔雲便為百竅為一音響非是同時響為齊響也即顯清濁等各異也。
▲鈔以一音一雨下應有問言前不分教疏中雙明音雨今分教疏中何但言一音而不言一雨耶故此答也意雲前彰義有所憑故雙引二經今以一音是法一雨是喻義相不異也。
鈔一随自意語等者如華嚴經二随他意語等者如阿含等經三随自他意語等者如淨名經等言不分初一者若約一實異權等三亦是分也。
鈔如前所引者謂無常四谛緣生等然此亦約一往而言若約如無常中各随異義并四谛等天台分為四教豈曰不可分耶故今猶半縱之未是全奪故也。
▲鈔若說二空此可名大下問下叙通教雲二乘同學二空又阿含雲無是老死無誰老死亦明二空彼何名小耶答通教廣慧二乘得學二空今據愚法不明二空阿含少分明法空今從多分但明人空又雖說法空而未明顯今就顯了唯明人空。
鈔一善會佛意等者佛意說權乃是随機佛意說實乃是稱理佛意如是要善解會既佛意雖分而不成枝流故不執異而迷同也二有開顯等者以教中佛自說於開顯然開字有二義一於一佛乘分别說三名之為開即是從本流末二開者開除開發故是則說三為方便歸一真實即攝末歸本也今約後義豈成枝流。
鈔涅盤第九等者一段鈔文義科為三。
初引經(三) 初标(涅盤)二釋(三) 初标(轉中)二釋(四) 初水(若王) 二盤(若王) 三器(若王) 四馬(若王) 三結(如是) 三合(三) 初标(是大)二釋(五) 初約佛說無常(若佛) 二約法說苦(或複) 三約僧說無我(又複) 四約空具四義(或複) 五約佛性顯真常(或複) 三結(是諸) 二疏釋(三) 初彰古釋(然彼)二今别釋(二) 初明釋中次第(二) 初明喻次第(今謂)後明合次第(三) 初總明王義(三) 初前三明三修(合中) 二第四明四空(四合) 三後一意妙有(而最) 二别明後二(然空) 三什成密意(由於) 後明标中次第(又初) 後顯同異(故此) 三出引意(然引) 鈔先陀婆者彼疏雲即是山名此山出好鹽器水馬以處目物四種同名先陀婆也此從重至輕以苦空無常無我為次也。
▲鈔釋中一水二鹽等者此依王所作事業為次法中無常苦空無我為次也總舉一名别索四物故名密語法中如一無常名含苦等四義一解脫名含常等四德也。
▲鈔是大乘經下合也言有四無常者彼疏雲一分相門唯一無常苦等則非二攝相門無常為主統攝諸義悉成無常苦等亦然四權既爾四實準知今據攝相四俱名無常如三空門以空為首故名三空大乘菩薩如智臣也。
▲鈔為衆生說如來涅盤者此下法喻有似不齊喻中先陀婆一事法中雲佛涅盤等四名然但約同是密語不約數齊或此四約攝相門皆得一無常名則法喻正齊也然其次第與前标别此約其三寶修證次第故(前三修第四證)。
▲鈔為計樂者說於苦相者由法滅故人多造惡受諸苦報故偏受之以明苦也破計生死為樂故說名苦。
▲鈔我今病苦者舉佛助顯衆僧破壞虛假義顯故就之偏明無我令修無我之觀十住鈔雲略不說空即是三修所略空義為計生死為淨故觀為空如常多說不淨觀治計為淨今此複是别門随根異故又義深於不淨故而無不空之德(不如翻不淨而有淨德也)故名權行十住鈔雲空亦不淨是有為故即心所變之空相故涅盤雲淨者諸佛菩薩正法名為善有此中應問雲且如空行為淨有為不淨若是淨者與本倒之淨實德之淨既同是淨如何翻對若是不淨卻違般若等教空是淨義故又問實德淨與本倒淨為空為不空若空故名淨本倒如何計空若有故名淨卻違般若等教淨是空義故答空與淨皆通二義空通淨不淨二(對本倒名淨對實名不淨)淨通空有二(本倒實德皆通空有)但諸教臨時各取一義不可互準為難且如空行為不淨者真理離邊空有皆絕若言空者即着空相為不淨污真淨理故實淨對破之餘義易知思之可了。
▲鈔所謂空者下至不變清涼涅盤疏意但是權行中空義清涼意具無我等四義所謂下至則名為空空屬生死無常故次鈔雲由於生死無常等中密顯常等故為密語即非一切法中正解脫十住鈔雲一切法屬有為故正解脫既非一切法明是無為於此中無權四行彰其四德故為密語言無二十五有者舍利弗毗昙論偈雲四州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與淨居四空并四禅此等計我今無二十五有以明無我法中密顯真我故言是解脫中無有苦者起信雲覺即不動動即有苦今既不動無苦密顯樂也言無有色聲等者色等為相相即不淨設淨分之事妄未盡故今無相故密顯淨也十住鈔雲若有處所則非清淨淨無淨相方真淨故言常不變易等者起盡故無常不安隐故熱惱不恒故變易今無彼無常故常無熱惱故清涼無變易故不變皆是常義故具權實八義。
▲鈔一切衆生下涅盤疏意彰實常義隐權無常清涼意具常等四德。
▲鈔是諸比丘若能如是下總結令順學為佛真子故十住鈔雲以絕常無常之淨心照常無常之圓理苦樂等準知即定即慧而雙修依此法生是真佛子。
鈔彼經疏下一就佛明無常二就法明苦三就僧明無我四就解脫明空五就佛性說常此五中皆有權實前四彰權隐實後一彰實隐權。
▲鈔今謂下清涼釋也先明喻中次第言當其空有器之用者語出老子三十幅章彼雲當其無有車之用河上公注雲器中空虛故得有所承受下鈔雲器中不虛即無所用故器喻空馬由人策不自在故故喻無我此上直喻無常苦空無我四義如次。
▲鈔合中無常苦無我是三修法屬生死者意雲若順喻次第第三合器當說於空今順三修為次故立空義卻為第四也然涅盤有劣三修即無常苦無我有勝三修即常樂我下鈔雲涅盤哀歎品有三修比丘修苦無常無我經雲我不但修我無想亦修習其餘諸想無常想無我想略不說空故雲三修然空非生死是三修法依生死法修三觀故故雲屬生死。
鈔四合空等者是正解脫中空彼無我空彼苦空彼不淨空彼無常一向空他四義并以器之空義喻矣言即是常者語略應雲即是常樂我淨故以連帶無常之言故但翻雲即是常故又或可以常義顯約攝相門樂我淨等皆常也。
▲鈔最後佛性者即前雲或複說言一切衆生有如來性等此中妙有者非情謂之有涅盤雲有名執着無名虛妄當知難拟故稱妙有此對前第四但明空義故雲妙有即合前馬者馬是喻依喻體有三一由人策不自在故我者自在既不自在故喻無我二不無義以喻妙有前取初義今取此義三進止無滞義後文說之以喻真我。
鈔然空中四義等者别明後二義也以釋此二義與彼疏不同故須别明委釋也或可通重繁妨妨雲空中已有四實與第五節豈不重耶釋意遮表異也第四真空實德四義遮權四行第五佛性妙有直顯四德故為異也言亦應具下亦重通妨難雲既遮表别遮中既有四德表中何但雲常故此答也意雲但經文略故亦應具說我樂淨故此約别相門答也若攝相門如上已明或含在正解脫中故略不說(此别作一義答遮表不分同彰八行故)何者遮中不動故樂無相是淨無變下是常與佛性真常無異馬又我義者即前第三義以自在故喻真我即前遮中無二十五有無我中密顯真我也是則此正解脫中具彰八行在境名德在心名行皆是觀行故也是則寂而常知常無常等既不生二解朗鑒居懷豈非妙行耶。
▲鈔由於生死下釋成密意可知。
▲鈔是知随聞下總結前說可知。
▲鈔法界品下即守護一切城主夜神說皆因時法海雷音光明王佛涅盤之後法欲滅時有千部異執千種說法等。
鈔夫子雲等者論語第二篇文也注雲攻者治也善道有統故(殊途而同歸異端不同歸)彼疏雲此章禁人邪學異端諸子百家之書也言人若不學正經善道而治乎異端之書斯則為害之深也已可得下釋成可知圭峰雲即留支羅什一音教是此意也。
鈔今欲分教等者诠義淺深不同故教權實成異欲使不迷耳故處處經中皆雲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故須分其權實耳。
鈔一音但是教本等者佛一妙音是今之教本故故佛音聲非即是教教乃在根所聞今分随根不同豈遮異教。
▲鈔長風是一百竅異吹者喻顯也先順後豈以下反顯莊子雲獨不聞之翏翏乎(良救反即長風之聲)山林之畏佳(子唯反即扇動之貌)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音難又音扇即屋橹也似)圈(具院反如羊豕之闌圈也)似臼(其九反)似窪者(於華反謂曲而擁膧)似[漲-長](音烏即[漲-長]下而不平)者(上八舉形勢之不同下八言音聲之有異)激者(經曆反如水湍激聲也)謞者(音孝如箭镞頭孔聲也)叱者(昌實反咄聲也)吸(許及反如呼吸聲也)叫者(吉吊反如叫呼聲也)号者(音豪哭聲)宎者(於堯反深也若深谷然也)咬者(於交反哀聲也)廣如彼說言百竅齊響者即是不分清濁高下等音名為齊響廣鈔雲便為百竅為一音響非是同時響為齊響也即顯清濁等各異也。
▲鈔以一音一雨下應有問言前不分教疏中雙明音雨今分教疏中何但言一音而不言一雨耶故此答也意雲前彰義有所憑故雙引二經今以一音是法一雨是喻義相不異也。
鈔一随自意語等者如華嚴經二随他意語等者如阿含等經三随自他意語等者如淨名經等言不分初一者若約一實異權等三亦是分也。
鈔如前所引者謂無常四谛緣生等然此亦約一往而言若約如無常中各随異義并四谛等天台分為四教豈曰不可分耶故今猶半縱之未是全奪故也。
▲鈔若說二空此可名大下問下叙通教雲二乘同學二空又阿含雲無是老死無誰老死亦明二空彼何名小耶答通教廣慧二乘得學二空今據愚法不明二空阿含少分明法空今從多分但明人空又雖說法空而未明顯今就顯了唯明人空。
鈔一善會佛意等者佛意說權乃是随機佛意說實乃是稱理佛意如是要善解會既佛意雖分而不成枝流故不執異而迷同也二有開顯等者以教中佛自說於開顯然開字有二義一於一佛乘分别說三名之為開即是從本流末二開者開除開發故是則說三為方便歸一真實即攝末歸本也今約後義豈成枝流。
鈔涅盤第九等者一段鈔文義科為三。
初引經(三) 初标(涅盤)二釋(三) 初标(轉中)二釋(四) 初水(若王) 二盤(若王) 三器(若王) 四馬(若王) 三結(如是) 三合(三) 初标(是大)二釋(五) 初約佛說無常(若佛) 二約法說苦(或複) 三約僧說無我(又複) 四約空具四義(或複) 五約佛性顯真常(或複) 三結(是諸) 二疏釋(三) 初彰古釋(然彼)二今别釋(二) 初明釋中次第(二) 初明喻次第(今謂)後明合次第(三) 初總明王義(三) 初前三明三修(合中) 二第四明四空(四合) 三後一意妙有(而最) 二别明後二(然空) 三什成密意(由於) 後明标中次第(又初) 後顯同異(故此) 三出引意(然引) 鈔先陀婆者彼疏雲即是山名此山出好鹽器水馬以處目物四種同名先陀婆也此從重至輕以苦空無常無我為次也。
▲鈔釋中一水二鹽等者此依王所作事業為次法中無常苦空無我為次也總舉一名别索四物故名密語法中如一無常名含苦等四義一解脫名含常等四德也。
▲鈔是大乘經下合也言有四無常者彼疏雲一分相門唯一無常苦等則非二攝相門無常為主統攝諸義悉成無常苦等亦然四權既爾四實準知今據攝相四俱名無常如三空門以空為首故名三空大乘菩薩如智臣也。
▲鈔為衆生說如來涅盤者此下法喻有似不齊喻中先陀婆一事法中雲佛涅盤等四名然但約同是密語不約數齊或此四約攝相門皆得一無常名則法喻正齊也然其次第與前标别此約其三寶修證次第故(前三修第四證)。
▲鈔為計樂者說於苦相者由法滅故人多造惡受諸苦報故偏受之以明苦也破計生死為樂故說名苦。
▲鈔我今病苦者舉佛助顯衆僧破壞虛假義顯故就之偏明無我令修無我之觀十住鈔雲略不說空即是三修所略空義為計生死為淨故觀為空如常多說不淨觀治計為淨今此複是别門随根異故又義深於不淨故而無不空之德(不如翻不淨而有淨德也)故名權行十住鈔雲空亦不淨是有為故即心所變之空相故涅盤雲淨者諸佛菩薩正法名為善有此中應問雲且如空行為淨有為不淨若是淨者與本倒之淨實德之淨既同是淨如何翻對若是不淨卻違般若等教空是淨義故又問實德淨與本倒淨為空為不空若空故名淨本倒如何計空若有故名淨卻違般若等教淨是空義故答空與淨皆通二義空通淨不淨二(對本倒名淨對實名不淨)淨通空有二(本倒實德皆通空有)但諸教臨時各取一義不可互準為難且如空行為不淨者真理離邊空有皆絕若言空者即着空相為不淨污真淨理故實淨對破之餘義易知思之可了。
▲鈔所謂空者下至不變清涼涅盤疏意但是權行中空義清涼意具無我等四義所謂下至則名為空空屬生死無常故次鈔雲由於生死無常等中密顯常等故為密語即非一切法中正解脫十住鈔雲一切法屬有為故正解脫既非一切法明是無為於此中無權四行彰其四德故為密語言無二十五有者舍利弗毗昙論偈雲四州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與淨居四空并四禅此等計我今無二十五有以明無我法中密顯真我故言是解脫中無有苦者起信雲覺即不動動即有苦今既不動無苦密顯樂也言無有色聲等者色等為相相即不淨設淨分之事妄未盡故今無相故密顯淨也十住鈔雲若有處所則非清淨淨無淨相方真淨故言常不變易等者起盡故無常不安隐故熱惱不恒故變易今無彼無常故常無熱惱故清涼無變易故不變皆是常義故具權實八義。
▲鈔一切衆生下涅盤疏意彰實常義隐權無常清涼意具常等四德。
▲鈔是諸比丘若能如是下總結令順學為佛真子故十住鈔雲以絕常無常之淨心照常無常之圓理苦樂等準知即定即慧而雙修依此法生是真佛子。
鈔彼經疏下一就佛明無常二就法明苦三就僧明無我四就解脫明空五就佛性說常此五中皆有權實前四彰權隐實後一彰實隐權。
▲鈔今謂下清涼釋也先明喻中次第言當其空有器之用者語出老子三十幅章彼雲當其無有車之用河上公注雲器中空虛故得有所承受下鈔雲器中不虛即無所用故器喻空馬由人策不自在故故喻無我此上直喻無常苦空無我四義如次。
▲鈔合中無常苦無我是三修法屬生死者意雲若順喻次第第三合器當說於空今順三修為次故立空義卻為第四也然涅盤有劣三修即無常苦無我有勝三修即常樂我下鈔雲涅盤哀歎品有三修比丘修苦無常無我經雲我不但修我無想亦修習其餘諸想無常想無我想略不說空故雲三修然空非生死是三修法依生死法修三觀故故雲屬生死。
鈔四合空等者是正解脫中空彼無我空彼苦空彼不淨空彼無常一向空他四義并以器之空義喻矣言即是常者語略應雲即是常樂我淨故以連帶無常之言故但翻雲即是常故又或可以常義顯約攝相門樂我淨等皆常也。
▲鈔最後佛性者即前雲或複說言一切衆生有如來性等此中妙有者非情謂之有涅盤雲有名執着無名虛妄當知難拟故稱妙有此對前第四但明空義故雲妙有即合前馬者馬是喻依喻體有三一由人策不自在故我者自在既不自在故喻無我二不無義以喻妙有前取初義今取此義三進止無滞義後文說之以喻真我。
鈔然空中四義等者别明後二義也以釋此二義與彼疏不同故須别明委釋也或可通重繁妨妨雲空中已有四實與第五節豈不重耶釋意遮表異也第四真空實德四義遮權四行第五佛性妙有直顯四德故為異也言亦應具下亦重通妨難雲既遮表别遮中既有四德表中何但雲常故此答也意雲但經文略故亦應具說我樂淨故此約别相門答也若攝相門如上已明或含在正解脫中故略不說(此别作一義答遮表不分同彰八行故)何者遮中不動故樂無相是淨無變下是常與佛性真常無異馬又我義者即前第三義以自在故喻真我即前遮中無二十五有無我中密顯真我也是則此正解脫中具彰八行在境名德在心名行皆是觀行故也是則寂而常知常無常等既不生二解朗鑒居懷豈非妙行耶。
▲鈔由於生死下釋成密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