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四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丸潛人無礙者從五至十前局後寬謂五局全身六具分圓然唯局果七該因果然局於正八又通依然唯局於因果依正九遍入生界則寬於前十則普該可知。

     鈔衆生真心下以實教義喻别教義也故勝鬘經者不變即随緣故不染而染随緣即不變故染而不染也皆非妄心可拟并雲難可了知真心如佛随緣如入衆生界等言若轉以喻顯者轉将海波之喻顯實教法方将前法為喻喻别教義故雲轉喻若别是一喻喻佛入衆生則一何須轉字也思之言此以衆生下重顯法喻也可知。

     鈔此以智身等者以智身别義潛入既爾證十身通義理準應然問若融三世間十身是能潛入更何有所潛入衆生耶答全此全彼故言佛身随化文處蓋多者如雲普現一切衆生前而恒處此菩提座又雲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如此之文遍於一經故雲蓋多今要其潛入義顯故引出現品文疏雲大海潛益喻言八十億小州者以四洲中有八十億個諸小旱灘謂之小洲也言又雲衆生下疏中是義引經正雲菩薩摩诃薩應知自心念念有佛成等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等即它果在我之因非約因人自有佛性此文正辨佛菩提故。

     疏善化天王等者妙嚴品文即化樂天王也疏雲樂自變化作諸樂具而自娛樂又但受自化作不犯它故名為善化小現大一現多無邊品類一毛頓現故。

     鈔圓通無礙下先總出意若指相别說下别示其相初總出意中言遮那佛等者全以四法界混融總為佛身而無能融之者即前總彰大意中法界無不包亦無能所包以無所不具義名為包也。

     ▲鈔若指相下别示其相初對全事全理故雲全同法身二中初義以真為一以應為多此通同教次義唯就應中明一多自有二義初約一即是多言亦以體融者出所以也以一多之應全依真體真體既融應亦融也又即下一應重化多應也故異於前光明覺文證後義也。

     鈔即依即正下第三對也亦有二義初義如前因中約體四句處明通同别二教意今取别教義也次義約融三世間說而雲等者等衆生世間皆約正故。

     鈔證法成人者由證無漏法成菩薩等人故法即人佛既以法為身故人即法也。

     鈔不離菩提樹下前一多應身明互即此以身約處明相即言既亦下随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故又即此下前約一佛上論今約多佛上論以諸佛如衆燈光互無礙故自它不定異故。

     鈔即非情者下有四所以一者同色性故起信論雲色性智性無二性故二者以有情佛身作非情河池等故此同前依正無礙中又此身雲作一切器世間等故三非情之法是有情佛體也初約性同次約相同三約體同(體通事體非唯約性也)四蘊界入等若虛空故者三科等情緣生無性同虛空故情即非情。

     鈔即深即廣下自有二釋初身同空無相故深同空包色相故廣次義合前深廣為廣離廣相故深問明品下疏雲初句總标體深次句分量廣大次句釋上廣後句釋上深然有三義一約一切衆生即如來藏更何所入二約理則非即非異故雲入無所入三約心境心冥真境故說為入若有所入境智未亡豈得稱入實無所入方為真入即廣之深本超言念即深之廣安測其涯出現品雲下疏雲虛空周遍喻況周遍十方身言非至下亦出現文具雲非至非不至虛空無身故疏雲由無身故無可至亦以無身無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質聚便礙於色如鐵入水水不入鐵今由無身遍入色中法準喻知言又如虛空下亦出現品義即廣也等字等取次經雲而彼虛空無有分别亦無戲論即身義也或上雲非色亦深義等即内等故合中經雲佛身亦複如是以智光明普照一切衆生令世出世善根皆得成就廣也佛身無分别亦無戲論深也又妙嚴品下疏雲初二句遍四法界則十身皆遍言無窮盡者一出現無盡若高山之出雲二非滅盡法猶虛空之常住廣也次句由無性故不可取為一異俱不俱等深也後句寂無寂相不礙大用故深也内同真性不礙外應群機故廣也。

     鈔若以佛身上等者菩提願化力四皆化身攝意生身約一往說亦屬化(今約此義乃屬化)若如上引配論意通它受用相好身若别配者唯是實報以約無邊相海故今約通義故通化身以三十二相亦相好故福德亦通三身今據一理故唯報化智身義通三者是四智故即理之智故義通三身若取配本佛以大圓鏡平等性智亦本有故唯局法報也有本雲局唯報身以化身但是成所作智所現影像法身是所證理能所别故不取也然餘教三身有所局故不攝十身今約當教有所通故能攝十身。

     鈔如來身通三身者具前十身故智身亦通三身者具四智故法身雖通教理行果然皆是法虛空雖通事空理空并是法也故當法身言餘六通法化下法身是衆生身等六身真體性故即法身随物随情應現國土等六身故即化身此化身義有異餘宗然上三十互攝各據一理如此配攝理實二種十身每一各具三身方為盡理。

     鈔即以無障礙等者此以佛為門全收一切而不妨礙有所說之法化根等若以教為門則未有一法而非教體等。

     鈔會起信唯識等文者等取對法并地經地論等也一段鈔文科分為二。

     初賢首釋為它報(二) 初釋起信(三) 初起信本文明二報(二) 初标(二) 初自報身(起信)  後它報身(於色) 後釋(二) 初自報身(謂以)  後它報身(自然) 二疏引地論釋二報(二) 初釋自報(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