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普賢下且舉因極以勝攝劣故。

     疏夫真身寥廓者且對執迹非真名之為真非揀化身等名真窮源莫二者且對下執迹多端為莫二故下雲一身亦在執迹之中設執十身亦非真故。

     鈔唯一無障礙等者唯乃揀其多執一則破數之稱故雲無障礙身故貞元疏雲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故此總釋疏中真身乃至莫二也言随機教異一句總釋執迹多端已下三句總相收束義不出此自下乃随文委曲指陳展演明之。

     ▲鈔若以法界為身者此總含四法界為身既法界即身不應言合體故普賢三昧疏雲一依佛地論以清淨法界為法身(約理)二依無性攝論以無垢無挂礙智為法身(約智)三依梁攝論及金光明經(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雙合)四經雲如來法身非心非境則境智雙泯五此上四句合為一無障礙法身六此上總别五句相融形奪茲說逈然無寄七通攝五分(一戒香謂道具無表戒二定香言即入地無漏定三慧香即别境五中無漏慧四解脫香謂盡智無生智俱時勝解以能印證四谛理時離縛增故五解脫知見香者即本後二智謂與勝解心所同時離縛證理行相增故)自利利佗悲願所行恒沙功德無不皆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以報身歸法身二身無礙為佛身)八攝論雲通收報化色相百四十不共功德等(通收報化皆法身矣)九通攝三世間具十身故唯此華嚴十身上分權實唯第九屬此經若融攝及攝同教總前九義為一總句是謂如來無障礙身随義隐顯不可累安達者尋文無生局見。

     ▲鈔今以無障礙下含具前義無障礙智即第二義如字即第一義冥一即第三義其四五六以義含之但依前三義别說故言如如者不倒也以離依計二倒及如如智者從境彰名或可智自不倒依主持業如次如收一切智等亦如故複雲唯智收一切如等亦智故雲獨存義各孤立故加及字二義無違曰共為真身言即令色相功德者即七八二義亦金光明經意也彼合部光明經雲唯有如如及如如智是名法身何以故離法如如無分别智一切諸佛無有别法何以故一切佛智慧具足故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淨佛地故是以法如如法如如智攝一切佛法故即今色相功德合如如佛身也。

     ▲鈔故令佛身下即九十二義亦無不包影取亦無不在釋疏羅字。

     ▲鈔以如來者一句全是出現品文言假言齊者以一切法即是佛身法外無身今言齊者假言齊耳。

     鈔上二義下此總為體用釋之混萬化用即真體故言會精粗一緻者會無為功德之精妙有為功德之粗顯為一真身之緻也或報化為精粗或該一切法之精粗言圓融無礙者歸前總束唯一無礙身也。

     ▲鈔故次疏雲下明知莫二非是定一謂若下法喻皆遮異執釋莫二之言謂初二句法說也問下句是喻何言法說答以喻顯法故不同後四句唯是喻明喻中初二句喻攝末歸本下二句喻依本起末言三江者準尚書地理志中而有三名一吳松江二錢塘江三浦陽江有本雲千江者無定名相也。

     ▲鈔不知多端下以不知應迹故成執也了知則不執經論當根因随成益即設教功深餘劣見聞遂生局執故須遮遣故結雲若識其源一多無礙故普賢三昧品鈔雲如說海水異於百川不攝百川非海水故随文布列乃有不同得意而談一一融攝。

     ▲鈔故光明覺品下疏雲初偈變化智自在上半一多無礙下半随器普現後偈明一多無所從以無生智随物而感謂一身多身但由衆生分别心起故無積無從其猶并安千器數步而千月不同一道長江萬裡而一月孤影情隔則法身成異心通則玄旨必均(雲雲)自佗於佛何預。

     ▲鈔此經雲下即問明品下疏雲所證法界體同為一八識心王俱不可知故一四智三智二智一智皆無别故一十力四無畏亦無别故一此五略攝諸德而言等者等此經中餘之經文如現相品雲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别下疏雲體相皆同同義有二一本住法身體同言無依者無住本故體無二故(此體同故諸佛同法身也)二已證法身相同力無畏等皆無異故(言相同者即相似名同非體故也今鈔亦具二同故雲法身力無畏等)。

     ▲鈔佛地論者論具雲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佗受用俱名生身随衆所宜數現生故今鈔雲實功德法故者唯釋實報是法身義也自性名法身義易故不釋也。

     ▲鈔又般若等者即天親論釋金剛經彌勒頌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之義也。

     ▲鈔又雲佛以法為身下現相品文華焰髻普明智菩薩偈也下疏雲上半是體客塵不染故下半是用随物見異故亦釋疑難謂雖為物現相不乖如空若不現相雲何悟於無相。

     ▲鈔金光明經又說四下即合本經(最勝王經亦說)三身分别品正雲分别三身有四種有化身非應身如來已般涅盤以願自在故随緣益物如是之身即是化身(即随六道化身無諸相好故)有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決定能令受用法樂應用勝故不立化名)有化身亦應身住有餘依如來之身有非化身非應身是如來法身(彼說三身品中法身者皆是理智合說即為真身也)今鈔标名即随釋也言四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也以為見道加行名順決擇分善根所見之佛王一三千大千世界千丈大化身也言人天同類即丈六金身也。

     ▲鈔佛地論中亦說有四者此所引全是論文是則下揀别經論二四身義也言合法報下此經後一是法身自報不說佗報化身開為三類言今約下三身各别雲俱開複於報身開自佗受用故曰複重開於報也言雖有四義理不乖三者唯釋佛地中雖四不乖三身也(則失該揀光明之意)有本鈔雲理不乖此者意雲彼二經論雖各說四不乖此之揀異也有本鈔雲雖有四義理全乖者謂二經論雖各說四經全乖論論全乖經謂經中合法報為一身實教義也論開理智而為法報不得相即如教義也又經無佗報論别立身全乖異也後義為正。

     鈔然睿公下諸釋(雲雲)不可詳定今科之為二。

     初列名(然睿)二解釋(二) 初睿公唯法身(二) 初約體唯一(詳而)後約義分五(二) 初别釋三身義(二) 初二約因(二) 初正因(何者)  二緣因(推其) 後三約果(三) 初應感(就其)  二彌綸(稱其)  三妙相(語其) 後逆次通妨難(二) 初總通三果難(二) 初牒難總答(所以)  二約喻以明(何者) 後别通二因難(二) 初二皆為因(二) 初通功德生三果難(二) 初因果對明(二如來)後别約果異(二) 初二身别說(功德)  後體用無二(是為) 後通法性生三果難(二) 初法(以有) 後喻(如冥) 後功德成果(若直) 後清涼歸三身(若以) 鈔詳而辨之一法身者随義不妨分五據體則無有二此實教理事無礙義也。

     ▲鈔本有之法性者此涅盤生因亦是正因如乳有酪性故法性二字即能生因身字即所生果即下三身也。

     ▲鈔推其因是功德所成者即涅盤緣因及了因體即萬行也上二身皆舉因目果故皆為佛身也。

     ▲鈔三就其下三皆約果為佛身也然為約應大妙三字分三義也體即無二。

     ▲鈔所以下問三果之中五四二果既為佛身何有第三變化身耶前三句牒難下一句總答意雲後二約體雖即無相如空第三約用就機應别何者下約喻顯也三有之形精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