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礙(若對) 三别對三句明鏡智無礙(若别)
二别約三大釋(三)
初三觀周鑒(若作) 二三止常靜(對此) 三止觀歸心(三止)
鈔能證能觀者證唯親證觀通比解上境例知上即标義系詞亦雲智周乎萬物故。
▲鈔止觀無礙者即行者通達無礙智也言事理遍觀者無幽不燭故以相别異義故名事忘心體合故名理言惑相皆寂者觸境無念理事等障皆止寂也二義混然名止觀無礙亦理事無礙也。
▲鈔亦權實無礙者權即俗智實即真智二智俱融故名權實無礙。
▲鈔若對上三句下妙嚴品疏鈔雲境即真俗不二智即權實雙行若融境智方為一味問前三句明三大無礙今何但言體用無礙耶答開即三大合為體用如大方廣即是三大若合之則大方是體廣即是用今對止觀故合為二也。
▲鈔若别對下三體皆理三用皆事亦理事無礙也問觀雲能觀可也止字何名能觀智耶答止觀雖殊皆名觀智故起信雲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随順奢摩他(此雲止也)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别因緣生滅相随順毗缽舍那(此雲觀也)觀義故故知止觀皆觀義也今此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俗谛流動與觀照相順也三大皆然。
▲鈔若作三觀下先單以智别鑒前三大此唯釋其智字言空觀等者智論中分别色等假觀性空寂滅空觀此二不二難思中道觀也今别對三大以相為中者以居體用之中融攝體用故言三谛齊觀者釋其周鑒二字。
▲鈔對此三觀下言體真等者體真理與理冥故即理止也方便随緣止者方便涉有随一一緣無取故止即事止也離二邊分别止者即無念而止妄不取有無等二相也。
▲鈔三止三觀下即一而三智體随智相用故即三而一智相用即智體雙照一三智體相用顯然雙遮一三互奪相盡智體同智相用故非一智相用同智體故非三三止既爾三觀亦然混融無礙為一心觀故。
鈔真妄交徹一段鈔文依指玄記易處粗科難處細科分二。
初泛科兩段疏(疏真)後正釋當段文(二) 初略消兩句疏(二) 初釋初句疏(二) 初釋真妄(今初) 後釋交徹(言交) 後釋後句疏(二) 初約實互即(若依論)後依文徧即(二) 初不壞相(今雲不) 後約有益(又凡此) 後廣釋前句疏(二) 初廣陳(二) 初義标(二) 初總彰四義為交徹之所由(然其) 後别開六句分交徹之行由(然或) 後逆釋(二) 初釋六句交徹(二) 初總征(此義)後别釋(二) 初示六句(二) 初二門出體(二) 初标(且說)後釋(二) 初三性門(一約) 後二谛門(二者) 後依門配句(二) 初依三性門(二) 初唯識(如唯) 後涅盤(若涅) 後依二谛門(四) 初二谛(若依) 二随俗(若以) 三通二(若約) 四觸物(若約) 後辨交徹(二) 初直約他無(問真)後依此方得(二) 初标(今就)後釋(二) 初依前三性門(二) 初對唯識(如約)後對涅盤(二) 初正涅盤(若約)後與引例(二) 初中觀(故中) 後此經(此經) 後依前二谛門(四) 初二谛(二) 初正依彼論略說(若依)後廣引他教釋成(二) 初引(故彰)後釋(二) 初此句(即真) 後例餘(餘可) 二随俗(若約) 三通二(真妄) 四觸物(若觸) 後釋四義所由(次明) 四後總結(是知) 鈔真謂理也等者真妄二法作三對釋理之與惑能所障對生之與佛能所化對此言衆生等覺已下皆名衆生以第八識為趣生體此位之中猶未轉成圓鏡智故問何以生佛為真妄耶答肇公無名論雲真由離起故佛名真妄由着生故生名妄楞嚴亦雲由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生死涅盤流轉還滅對已上三對皆悉交徹但是義分齊理事無礙門中别義。
▲鈔真該妄末者上三對真皆為源妄皆為末言如波與濕下喻顯波喻妄濕喻真交徹可知。
▲鈔今雲爾者下問既合雲凡聖互收今何不爾故此答也以不壞相及有益二所以故言不壞相者約修證義說不壞聖相故若壞聖相修行之人何所希望耶有益者於生有益二義各從一邊說也問前釋真妄以為佛生今此何雲凡聖答欲顯真妄通生佛與凡聖有互寬狹故前言生佛即真狹妄寬等覺已下皆為生故今言凡聖即妄狹真寬三乘見道皆為聖故問三乘見道已上何得名真答俱見理故前對既已理為真見理聖人豈不即真或可聖謂至聖唯目佛也凡雖總舉地前意顯難思亦不遮等覺已下為衆生也謂地前之妄尚得即真等覺下豈不即耶二釋皆通問若依前釋何雲聖無煩惱答唯無分别故不同凡。
▲鈔於凡有益者令不自欺故亦於他無慢故言令人妄解者謂卻沉淪故還迷妄故問即凡見佛豈不叨濫聖流亦誤敬於粗人若即佛是凡方知德用自在進退無滞此責既齊如何遣通答為遮於妄解方便化根
▲鈔止觀無礙者即行者通達無礙智也言事理遍觀者無幽不燭故以相别異義故名事忘心體合故名理言惑相皆寂者觸境無念理事等障皆止寂也二義混然名止觀無礙亦理事無礙也。
▲鈔亦權實無礙者權即俗智實即真智二智俱融故名權實無礙。
▲鈔若對上三句下妙嚴品疏鈔雲境即真俗不二智即權實雙行若融境智方為一味問前三句明三大無礙今何但言體用無礙耶答開即三大合為體用如大方廣即是三大若合之則大方是體廣即是用今對止觀故合為二也。
▲鈔若别對下三體皆理三用皆事亦理事無礙也問觀雲能觀可也止字何名能觀智耶答止觀雖殊皆名觀智故起信雲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随順奢摩他(此雲止也)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别因緣生滅相随順毗缽舍那(此雲觀也)觀義故故知止觀皆觀義也今此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俗谛流動與觀照相順也三大皆然。
▲鈔若作三觀下先單以智别鑒前三大此唯釋其智字言空觀等者智論中分别色等假觀性空寂滅空觀此二不二難思中道觀也今别對三大以相為中者以居體用之中融攝體用故言三谛齊觀者釋其周鑒二字。
▲鈔對此三觀下言體真等者體真理與理冥故即理止也方便随緣止者方便涉有随一一緣無取故止即事止也離二邊分别止者即無念而止妄不取有無等二相也。
▲鈔三止三觀下即一而三智體随智相用故即三而一智相用即智體雙照一三智體相用顯然雙遮一三互奪相盡智體同智相用故非一智相用同智體故非三三止既爾三觀亦然混融無礙為一心觀故。
鈔真妄交徹一段鈔文依指玄記易處粗科難處細科分二。
初泛科兩段疏(疏真)後正釋當段文(二) 初略消兩句疏(二) 初釋初句疏(二) 初釋真妄(今初) 後釋交徹(言交) 後釋後句疏(二) 初約實互即(若依論)後依文徧即(二) 初不壞相(今雲不) 後約有益(又凡此) 後廣釋前句疏(二) 初廣陳(二) 初義标(二) 初總彰四義為交徹之所由(然其) 後别開六句分交徹之行由(然或) 後逆釋(二) 初釋六句交徹(二) 初總征(此義)後别釋(二) 初示六句(二) 初二門出體(二) 初标(且說)後釋(二) 初三性門(一約) 後二谛門(二者) 後依門配句(二) 初依三性門(二) 初唯識(如唯) 後涅盤(若涅) 後依二谛門(四) 初二谛(若依) 二随俗(若以) 三通二(若約) 四觸物(若約) 後辨交徹(二) 初直約他無(問真)後依此方得(二) 初标(今就)後釋(二) 初依前三性門(二) 初對唯識(如約)後對涅盤(二) 初正涅盤(若約)後與引例(二) 初中觀(故中) 後此經(此經) 後依前二谛門(四) 初二谛(二) 初正依彼論略說(若依)後廣引他教釋成(二) 初引(故彰)後釋(二) 初此句(即真) 後例餘(餘可) 二随俗(若約) 三通二(真妄) 四觸物(若觸) 後釋四義所由(次明) 四後總結(是知) 鈔真謂理也等者真妄二法作三對釋理之與惑能所障對生之與佛能所化對此言衆生等覺已下皆名衆生以第八識為趣生體此位之中猶未轉成圓鏡智故問何以生佛為真妄耶答肇公無名論雲真由離起故佛名真妄由着生故生名妄楞嚴亦雲由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生死涅盤流轉還滅對已上三對皆悉交徹但是義分齊理事無礙門中别義。
▲鈔真該妄末者上三對真皆為源妄皆為末言如波與濕下喻顯波喻妄濕喻真交徹可知。
▲鈔今雲爾者下問既合雲凡聖互收今何不爾故此答也以不壞相及有益二所以故言不壞相者約修證義說不壞聖相故若壞聖相修行之人何所希望耶有益者於生有益二義各從一邊說也問前釋真妄以為佛生今此何雲凡聖答欲顯真妄通生佛與凡聖有互寬狹故前言生佛即真狹妄寬等覺已下皆為生故今言凡聖即妄狹真寬三乘見道皆為聖故問三乘見道已上何得名真答俱見理故前對既已理為真見理聖人豈不即真或可聖謂至聖唯目佛也凡雖總舉地前意顯難思亦不遮等覺已下為衆生也謂地前之妄尚得即真等覺下豈不即耶二釋皆通問若依前釋何雲聖無煩惱答唯無分别故不同凡。
▲鈔於凡有益者令不自欺故亦於他無慢故言令人妄解者謂卻沉淪故還迷妄故問即凡見佛豈不叨濫聖流亦誤敬於粗人若即佛是凡方知德用自在進退無滞此責既齊如何遣通答為遮於妄解方便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