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疏圓音落落該十剎而頓周者起信疏雲一一語音徧窮生界(即圓義也)而其音韻(恒不雜亂即音義也若音不徧是音非圓若音等徧失其韻曲則是圓非音今不壞曲而等徧不動徧而韻差此是如來)圓音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鈔說經本者即說經之本也以言音乃經教之本非即是經教以教自在機故言疎遠者遠近聽之無大小故。
▲鈔經列二十者華藏品中具列謂回轉形世界(褶褺往來之形也)江河世界旋流形(河海深淵之處水施流也)輪辋形壇墠形(築土曰壇除土曰墠)樹林形樓觀形屍羅幢形(此雲美玉以玉為幢也)普方形胎藏形蓮華形佉勒迦形(此雲[竺-二+而]淮南子雲[竺-二+而]囤也以判竹圍器可以盛谷也)衆生形佛相形圓光形雲形網形門闼形(内門也)須彌形嚴具形言結有十佛剎者以經中上一一形各結有十佛剎塵數如言有十佛剎塵數回轉形世界等問既經列二十異類何以疏中但雲十剎鈔答雲舉十以彰無盡故。
▲鈔圓音之義下當廣說者即出現品中十喻廣說一劫盡唱聲喻喻如來說法音聲無主二響聲随緣喻喻如來音聲無生滅或雲無示三天鼓開覺喻喻如來音聲無斷絕四天女妙聲喻喻如來音随根信解五梵聲及衆喻喻如來随時分音六衆水一味喻喻如來無邪曲音七降雨滋榮喻喻如來随樂欲音八漸降成熟喻喻如來無遲速音九降澍難思喻喻如來音雖差别同一性故十徧降種種喻喻如來音普徧或雲随類音又彼文有六句料揀謂非量(第九)非無量(四五二義)非主(第一)非無主(第六)非示(二三兩義)非無示(七八十三義也)初對約相雙存顯中道次對約體雙非顯中道後對約用雙非顯中道也經文極廣不能具引須者往檢。
▲鈔一音之中具一切音者準梵摩喻經有八種音一最好音如迦陵頻伽故二易了音言辭辨了故三柔軟音無粗犷故四調和音大小皆中故五尊慧音無戰懼故六不悞音無錯悞故七深妙音臍輪發聲故八不女音其聲雄朗故然此且約一相而說理實前十喻之音一具一切方是圓音之義也。
▲鈔佛演一妙音等者現相品偈也疏鈔釋雲初句唯一妙音即天竺一梵音故次句稱性故遍聞(音問聲四達曰聞)次句理融故一具一切次句彼一一音雨多法雨四谛緣生六度等法悉充滿故次句随說一法文詞深廣故次句随前一音外通物情之類故次句此音各各遍一切處故末句所說各顯性淨之理故。
疏主伴重重極十方而齊唱者餘經随機别說無此重重極於十方故唯此經說儀周普也問七科皆雲說儀普周何故此科獨得說儀之名答由此六科辨定身處時衆音皆周法界故方得有此主伴重重故前前别說此得通名理實前六皆說儀也或可上約遮那一佛說儀此則别是通方說法儀式。
鈔别示說儀中一段鈔文口科分二。
初正釋此疏(三) 初總标(謂是)二牒釋(二) 初釋主伴(然相)後釋重重(二) 初互望論重重(言鄰)後互遍論重重(三) 初此佛為主重重(二) 初約第二會顯重重(三) 初标(略有)二釋(二) 初布定主伴遠近(謂遮)二釋成法喻重徧(二) 初壓東一重(三) 初法(若此) 二喻(如是) 三合(義當) 二顯餘重重(二) 初法(如是) 後喻(如人) 三結(說一) 二例諸會顯重重(如是) 二彼佛為主重重(十方) 三彼此相望重重(如是) 三結指(故雲) 二通前配屬(然上) 鈔謂是通方之說者釋齊唱亦釋科中别字。
▲鈔略有三句者皆約說者為主證者為伴非約聽者約主唯一約伴須多然因人果人雖皆通主伴而主伴不雜故下疏雲主主不相見伴伴不相見主伴伴主則互相見若不相見則各徧法界若互相見則同徧法界等所言齊唱者亦約互為主伴義邊同時徧法界故得十方齊唱也言果主果伴者問若果主果伴齊唱者僧祇随好是佛說餘是菩薩說豈遮那并十方佛皆說耶答發心品說十方佛同名法慧證言我等諸佛亦如是說諸佛既說此佛豈獨不說耶故知但約所表如前已明言因主因伴等者準會解及指玄等以說者為主聽者為伴此中何不指海會為伴而獨指十方法慧菩薩耶故知此方說者為主時十方說者證之為伴十方說者為主時此方說者菩薩證之為伴故雲主伴齊唱然海會等隻得為聽衆不得望說者為伴故果主因伴之中亦唯言普賢等不言餘海會也又旨玄雲對屬為文前句頓字唯約說者此句齊字亦為約說者頓之與齊周徧十方非漸次故前句所該中名頓今亦所極中名齊若後能先所則有不對之失今詳如此消釋似不得疏文之意上一極字已明遍於十方今又齊字目遍則有重繁之失故知前該與頓約橫豎異此極與齊約能所别智者詳之言果主因伴者問前果主果伴因主因伴十方互望可曰重重今但遮那為主普賢等為伴豈有重重極十方耶答此是一重普賢更與阿閦為伴二重如是望於十方亦有重重義也問若果主因伴齊唱者僧祇随好果說因不說餘品因說果不說豈得齊唱答佛義如前菩薩亦說二品者以表細顯超故雲佛說亦不礙於菩薩同說也問如說十地佛與金剛藏皆說豈不雜亂答普賢三昧品說十方諸佛同聲贊於普賢豈其同聲亦雜亂耶多既不雜二人齊唱豈成雜亂如諸菩薩同時應於萬類尚不雜亂況此雜亂耶。
鈔如法慧等者問如法慧說法十方佛證何不亦有因主果伴故此答也問其十方佛應阙伴義設爾下答也問四句圓融方為圓故今何阙此句耶答理實亦具今約不壞尊卑之相順軌儀故如下真妄交徹而但雲即凡心而見佛心等。
▲鈔此界之東者即妙喜世界阿閦如來(此雲不動)即知為主須一為伴須多也。
▲鈔有法界諸
鈔說經本者即說經之本也以言音乃經教之本非即是經教以教自在機故言疎遠者遠近聽之無大小故。
▲鈔經列二十者華藏品中具列謂回轉形世界(褶褺往來之形也)江河世界旋流形(河海深淵之處水施流也)輪辋形壇墠形(築土曰壇除土曰墠)樹林形樓觀形屍羅幢形(此雲美玉以玉為幢也)普方形胎藏形蓮華形佉勒迦形(此雲[竺-二+而]淮南子雲[竺-二+而]囤也以判竹圍器可以盛谷也)衆生形佛相形圓光形雲形網形門闼形(内門也)須彌形嚴具形言結有十佛剎者以經中上一一形各結有十佛剎塵數如言有十佛剎塵數回轉形世界等問既經列二十異類何以疏中但雲十剎鈔答雲舉十以彰無盡故。
▲鈔圓音之義下當廣說者即出現品中十喻廣說一劫盡唱聲喻喻如來說法音聲無主二響聲随緣喻喻如來音聲無生滅或雲無示三天鼓開覺喻喻如來音聲無斷絕四天女妙聲喻喻如來音随根信解五梵聲及衆喻喻如來随時分音六衆水一味喻喻如來無邪曲音七降雨滋榮喻喻如來随樂欲音八漸降成熟喻喻如來無遲速音九降澍難思喻喻如來音雖差别同一性故十徧降種種喻喻如來音普徧或雲随類音又彼文有六句料揀謂非量(第九)非無量(四五二義)非主(第一)非無主(第六)非示(二三兩義)非無示(七八十三義也)初對約相雙存顯中道次對約體雙非顯中道後對約用雙非顯中道也經文極廣不能具引須者往檢。
▲鈔一音之中具一切音者準梵摩喻經有八種音一最好音如迦陵頻伽故二易了音言辭辨了故三柔軟音無粗犷故四調和音大小皆中故五尊慧音無戰懼故六不悞音無錯悞故七深妙音臍輪發聲故八不女音其聲雄朗故然此且約一相而說理實前十喻之音一具一切方是圓音之義也。
▲鈔佛演一妙音等者現相品偈也疏鈔釋雲初句唯一妙音即天竺一梵音故次句稱性故遍聞(音問聲四達曰聞)次句理融故一具一切次句彼一一音雨多法雨四谛緣生六度等法悉充滿故次句随說一法文詞深廣故次句随前一音外通物情之類故次句此音各各遍一切處故末句所說各顯性淨之理故。
疏主伴重重極十方而齊唱者餘經随機别說無此重重極於十方故唯此經說儀周普也問七科皆雲說儀普周何故此科獨得說儀之名答由此六科辨定身處時衆音皆周法界故方得有此主伴重重故前前别說此得通名理實前六皆說儀也或可上約遮那一佛說儀此則别是通方說法儀式。
鈔别示說儀中一段鈔文口科分二。
初正釋此疏(三) 初總标(謂是)二牒釋(二) 初釋主伴(然相)後釋重重(二) 初互望論重重(言鄰)後互遍論重重(三) 初此佛為主重重(二) 初約第二會顯重重(三) 初标(略有)二釋(二) 初布定主伴遠近(謂遮)二釋成法喻重徧(二) 初壓東一重(三) 初法(若此) 二喻(如是) 三合(義當) 二顯餘重重(二) 初法(如是) 後喻(如人) 三結(說一) 二例諸會顯重重(如是) 二彼佛為主重重(十方) 三彼此相望重重(如是) 三結指(故雲) 二通前配屬(然上) 鈔謂是通方之說者釋齊唱亦釋科中别字。
▲鈔略有三句者皆約說者為主證者為伴非約聽者約主唯一約伴須多然因人果人雖皆通主伴而主伴不雜故下疏雲主主不相見伴伴不相見主伴伴主則互相見若不相見則各徧法界若互相見則同徧法界等所言齊唱者亦約互為主伴義邊同時徧法界故得十方齊唱也言果主果伴者問若果主果伴齊唱者僧祇随好是佛說餘是菩薩說豈遮那并十方佛皆說耶答發心品說十方佛同名法慧證言我等諸佛亦如是說諸佛既說此佛豈獨不說耶故知但約所表如前已明言因主因伴等者準會解及指玄等以說者為主聽者為伴此中何不指海會為伴而獨指十方法慧菩薩耶故知此方說者為主時十方說者證之為伴十方說者為主時此方說者菩薩證之為伴故雲主伴齊唱然海會等隻得為聽衆不得望說者為伴故果主因伴之中亦唯言普賢等不言餘海會也又旨玄雲對屬為文前句頓字唯約說者此句齊字亦為約說者頓之與齊周徧十方非漸次故前句所該中名頓今亦所極中名齊若後能先所則有不對之失今詳如此消釋似不得疏文之意上一極字已明遍於十方今又齊字目遍則有重繁之失故知前該與頓約橫豎異此極與齊約能所别智者詳之言果主因伴者問前果主果伴因主因伴十方互望可曰重重今但遮那為主普賢等為伴豈有重重極十方耶答此是一重普賢更與阿閦為伴二重如是望於十方亦有重重義也問若果主因伴齊唱者僧祇随好果說因不說餘品因說果不說豈得齊唱答佛義如前菩薩亦說二品者以表細顯超故雲佛說亦不礙於菩薩同說也問如說十地佛與金剛藏皆說豈不雜亂答普賢三昧品說十方諸佛同聲贊於普賢豈其同聲亦雜亂耶多既不雜二人齊唱豈成雜亂如諸菩薩同時應於萬類尚不雜亂況此雜亂耶。
鈔如法慧等者問如法慧說法十方佛證何不亦有因主果伴故此答也問其十方佛應阙伴義設爾下答也問四句圓融方為圓故今何阙此句耶答理實亦具今約不壞尊卑之相順軌儀故如下真妄交徹而但雲即凡心而見佛心等。
▲鈔此界之東者即妙喜世界阿閦如來(此雲不動)即知為主須一為伴須多也。
▲鈔有法界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