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往複無際等者回向品說回向衆生即往複無際也回向實際即動靜一源也回向菩提即含衆妙而有餘也彼疏中廣以十門三義配三回向今略引彼配釋此文一依三法初句眷屬般若次句實相般若三句觀照般若既是即寂之照何德不具而照功無涯故雲有餘次句融拂末句結屬下皆準此二滅三道初句滅業道次句滅苦道三句滅惑道三淨三聚初句饒益戒來往不息故二句律儀戒動靜皆寂故三句善法戒廣含衆德故四顯三佛性初句緣因萬行無際故二句正因一源清淨故三句了因智含萬德故五成三寶初句僧寶衆多和合故二句法寶理法為最故三句佛寶佛含衆妙故六會三身初化次法後報可知七具三德初句恩德化生無窮故次句斷德證真無惑故三句智德智為能含故八三菩提初句方便菩提一切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故二句實相菩提三句實智菩提九證三涅盤初句方便淨涅盤隐迹雙林根盡應移故二句性淨涅盤三句圓淨涅盤萬德俱圓故十安住三種秘密藏初句解脫藏往複自在故二句法身藏三句般若藏可知大疏又雲十内舉一為首展轉相由成三百門乃至無盡随一一義具攝德用即入無礙等故知五句攝義無邊曆劫宣演亦莫能盡故經雲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能盡斯之謂也問此十門三義準會解記雲是終頓宗義不可配圓宗标舉宗體今何故又配而釋之耶答若據各門本義實唯同教一乘之宗不可配法界之宗體也今各以第四句而融拂之融則三一無礙拂則三一雙寂二義同時豈非法界宗體故大疏雲随一一義具攝德用即入無礙等。
鈔順經四分等準大疏科經有其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褶疊科五前後鈎鎖科六随品長分科七随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雖具十例以無盡然正釋文時唯用前二例科故今科疏亦以此二例也其問答相屬科即四分故謂準經大位問答總有四番第一會中大衆起四十問或當會答盡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二從第二會有四十問至第七會末答盡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會初起二百問當會答盡名托法進修成行分四第九會初起六十問如來自入師子嚬呻三昧現相答盡名依人證入成德分問依賢首說善财求法别問别答名漸證分立其五分今何不開答清涼意以頓漸雖殊證法界是同故總立一分也問何故有此四分答入法方便信解行證理應爾故今疏順此故科為四。
鈔若順序正等者三分之始自道安法師如前已叙經三分者以初品為序分三世間莊嚴是起法之由緒故現相品已下為正宗分法界品内善财已下為流通分今疏三分可知。
▲鈔今初總序名意者名即一部疏文意即綱領大義言亦名教迹者如尋象迹必獲象身尋此疏序得疏本意故或可名意教之三言皆通大經以雖是疏序而疏正釋經故謂經序唯序經疏序該序經疏鈔序通序經疏鈔故通亦無妨。
鈔順無盡者回向鈔雲十是一周圓數順無盡故。
▲鈔言意多含者前於疏中已解四義今於鈔外又申六解足其十意以彰無盡一順一多無礙義故初句一不礙多二句多不礙一三句一多雙融四句一多雙泯五句結屬法界二順法界緣起義故初句諸緣各異次句互徧相資以一切法同一源故互相資也次句俱存無礙不壞相資故含衆妙不壞各異故有餘也四句廢識從智末句結屬三順經宗十一字初句即因果二字次句即理實二字次句即法界緣起四字次句即不思議三字末句結屬四順題中所證法故初句廣字次句大字三句方字四句融拂末句結屬問此與鈔配三大何别答鈔泛就三大說不約經題故異也五順因門果海故謂前三句是普賢因門緣起法界第四句是遮那果海離言即同因果法界末句結歸六順先解後行故前三句約解故如前五門所釋以為解境第四一句約行說故言思斯絕也末句結屬可知。
▲鈔初句明用者問配釋三大何不次耶答含餘法界故顯圓融相故彰無礙理故随作者意故表攝末歸本先用次體後表依本流末中體後相故又以義就文故此本标舉宗體顯法界義故以法界為次今以義相當故略配二大耳三大正義在後冥真體於萬化之域等故如後說儀周普中配十身亦不次之例也。
▲鈔往者去也下鈔釋用大一句序文義如繁雜而各有所歸今以科分庶令易見。
鈔無際有二下此總說事理二種無際下三解中随義别分乃成異義問若即事同真豈不濫於體大耶答此有二師所說不同一助正師雲唯取能同事相絕於邊際名為無際亦約事用(意雲前無際約成事之體此無際約體空事用)非取所同之理故不濫體二寂照師說此但當下靜義非即真體一源方是體大今又助解此别教三大許相即故若用中無體體中無用與終頓何異故體大中亦有廣多無際之用也問豈不相濫答為門不同亦無雜亂。
大科分三 初散訓略釋(二) 初三對釋往複(往者) 後二義釋無際(無際) 二總征廣釋(二) 初征列(何法)二别釋(三) 初雙約迷悟說(二) 初具釋往複(二) 初合明二對(今初)二别明起滅(二) 初明妄(迷則)後明真(二) 一随緣有起滅(然真) 二不變無起滅(二約) 後略釋無際(言無) 二唯約妄說
鈔順經四分等準大疏科經有其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褶疊科五前後鈎鎖科六随品長分科七随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雖具十例以無盡然正釋文時唯用前二例科故今科疏亦以此二例也其問答相屬科即四分故謂準經大位問答總有四番第一會中大衆起四十問或當會答盡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二從第二會有四十問至第七會末答盡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會初起二百問當會答盡名托法進修成行分四第九會初起六十問如來自入師子嚬呻三昧現相答盡名依人證入成德分問依賢首說善财求法别問别答名漸證分立其五分今何不開答清涼意以頓漸雖殊證法界是同故總立一分也問何故有此四分答入法方便信解行證理應爾故今疏順此故科為四。
鈔若順序正等者三分之始自道安法師如前已叙經三分者以初品為序分三世間莊嚴是起法之由緒故現相品已下為正宗分法界品内善财已下為流通分今疏三分可知。
▲鈔今初總序名意者名即一部疏文意即綱領大義言亦名教迹者如尋象迹必獲象身尋此疏序得疏本意故或可名意教之三言皆通大經以雖是疏序而疏正釋經故謂經序唯序經疏序該序經疏鈔序通序經疏鈔故通亦無妨。
鈔順無盡者回向鈔雲十是一周圓數順無盡故。
▲鈔言意多含者前於疏中已解四義今於鈔外又申六解足其十意以彰無盡一順一多無礙義故初句一不礙多二句多不礙一三句一多雙融四句一多雙泯五句結屬法界二順法界緣起義故初句諸緣各異次句互徧相資以一切法同一源故互相資也次句俱存無礙不壞相資故含衆妙不壞各異故有餘也四句廢識從智末句結屬三順經宗十一字初句即因果二字次句即理實二字次句即法界緣起四字次句即不思議三字末句結屬四順題中所證法故初句廣字次句大字三句方字四句融拂末句結屬問此與鈔配三大何别答鈔泛就三大說不約經題故異也五順因門果海故謂前三句是普賢因門緣起法界第四句是遮那果海離言即同因果法界末句結歸六順先解後行故前三句約解故如前五門所釋以為解境第四一句約行說故言思斯絕也末句結屬可知。
▲鈔初句明用者問配釋三大何不次耶答含餘法界故顯圓融相故彰無礙理故随作者意故表攝末歸本先用次體後表依本流末中體後相故又以義就文故此本标舉宗體顯法界義故以法界為次今以義相當故略配二大耳三大正義在後冥真體於萬化之域等故如後說儀周普中配十身亦不次之例也。
▲鈔往者去也下鈔釋用大一句序文義如繁雜而各有所歸今以科分庶令易見。
鈔無際有二下此總說事理二種無際下三解中随義别分乃成異義問若即事同真豈不濫於體大耶答此有二師所說不同一助正師雲唯取能同事相絕於邊際名為無際亦約事用(意雲前無際約成事之體此無際約體空事用)非取所同之理故不濫體二寂照師說此但當下靜義非即真體一源方是體大今又助解此别教三大許相即故若用中無體體中無用與終頓何異故體大中亦有廣多無際之用也問豈不相濫答為門不同亦無雜亂。
大科分三 初散訓略釋(二) 初三對釋往複(往者) 後二義釋無際(無際) 二總征廣釋(二) 初征列(何法)二别釋(三) 初雙約迷悟說(二) 初具釋往複(二) 初合明二對(今初)二别明起滅(二) 初明妄(迷則)後明真(二) 一随緣有起滅(然真) 二不變無起滅(二約) 後略釋無際(言無) 二唯約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