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和尚語錄卷下

關燈
和尚語錄卷下(終) 趙州真際禪師行狀 師即南泉門人也。

    俗姓郝氏,本曹州郝鄉人也,諱從諗。

    鎮府有塔記雲:「師得七百甲子歟!值武王微沐,避地岨崍,木食草衣,僧儀不易。

    」師初隨本師行腳到南泉。

    本師先人事了,師方乃人事。

    南泉在方丈內臥次,見師來參,便問:「近離什麼處?」師雲:「瑞像院。

    」南泉雲:「還見瑞像麼?」師雲:「瑞像即不見,即見臥如來。

    」南泉乃起問:「你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對雲:「有主沙彌。

    」泉雲:「那箇是你主?」師雲:「孟春猶寒,伏惟和尚尊體起居萬福。

    」泉乃喚維那雲:「此沙彌別處安排。

    」師受戒後,聞受業師在曹州西,住護國院,乃歸院省覲。

    到後,本師令郝氏雲:「君家之子,遊方已迴。

    」其家親屬忻懌不已,秖候來日,鹹往觀焉。

    師聞之,乃雲:「俗塵愛網,無有了期。

    已辭出家,不願再見。

    」乃於是夜結束前邁。

    其後自攜瓶錫,遍歷諸方。

    常自謂曰:「七歲童兒勝我者,我即問伊;百歲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佗。

    」年至八十,方住趙州城東觀音院,去石橋十裡。

    已來住持枯槁,志效古人。

    僧堂無前後架,旋營齋食;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繫之。

    每有別制新者,師不許也。

    住持四十來年,未嘗齎一封書告其檀越。

    因有南方僧來,舉:問雪峰「古澗寒泉時如何?」雪峰雲:「瞪目不見底。

    」學雲:「飲者如何?」峰雲:「不從口入。

    」師聞之曰:「不從口入,從鼻孔裏入。

    」其僧卻問師:「古澗寒泉時如何?」師雲:「苦。

    」學雲:「飲者如何?」師雲:「死。

    」雪峰聞師此語,讚雲:「古佛,古佛!」雪峰因此,後不答話矣。

    厥後因河北燕王領兵收鎮府,既到界上,有觀氣象者奏曰:「趙州有聖人所居,戰必不勝。

    」燕趙二王,因展筵會,俱息交鋒。

    乃問:「趙之金地,上士何人?」或曰:「有講《華嚴經》大師,節行孤邈。

    若歲大旱,鹹命往臺山祈禱。

    大師未迴,甘澤如瀉。

    」乃曰:「恐未盡善。

    」或雲:「此去一百二十裡,有趙州觀音院。

    有禪師,年臘高邈,道眼明白。

    」僉曰:「此可應兆乎!」二王稅駕觀焉。

    既屆院內,師乃端坐不起。

    燕王遂問曰:「人王尊耶?法王尊耶?」師雲:「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

    」燕王唯然矣。

    師良久中間問:「阿那箇是鎮府大王。

    」趙王應喏:「弟子。

    」(緣趙州屬鎮府,以表知重之禮。

    )師雲:「老僧濫在山河,不及趍面。

    」須臾,左右請師為大王說法,師雲:「大王左右多,爭交老僧說法。

    」乃約令左右退。

    師身畔時有沙彌文遠,高聲雲:「啟大王,不是者箇左右。

    」大王乃問:「是什麼左右?」對曰:「大王尊諱多,和尚所以不敢說法。

    」燕王乃雲:「請禪師去諱說法。

    」師雲:「故知大王曩劫眷屬,俱是冤家。

    我佛世尊,一稱名號,罪滅福生。

    大王先祖,才有人觸著名字,便生嗔怒。

    」師慈悲非倦說法多時,二王稽首讚嘆,珍敬無盡。

    來日將迴,燕王下先鋒使,聞師不起,淩晨入院,責師傲兀君侯。

    師聞之,乃出迎接。

    先鋒乃問曰:「昨日見二王來不起,今日見某甲來,因何起接?」師雲:「待都衙得似大王,老僧亦不起接。

    」先鋒聆師此語,再三拜而去。

    尋後,趙王發使,取師供養。

    既屆城門,闔城威儀,迎之入內。

    師才下寶輦,王乃設拜,請師上殿,正位而坐。

    師良久以手斫額雲:「階下立者是何官長?」左右雲:「是諸院尊宿并大師、大德。

    」師雲:「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階下,老僧亦起。

    」王乃命上殿。

    是日齋筵將罷,僧官排定,從上至下,一人一問。

    一人問佛法,師既望見,乃問:「作什麼?」雲:「問佛法。

    」師雲:「這裏已坐卻老僧,那裏問什麼法?二尊不並化。

    」(此乃語之詞也)王乃令止。

    其時國後與王俱在左右侍立。

    國後雲:「請禪師為大王摩頂受記。

    」師以手摩大王頂雲:「願大王與老僧齊年。

    」是時迎師權在近院駐泊,獲時選地,建造禪宮。

    師聞之,令人謂王曰:「若動著一莖草,老僧卻歸趙州。

    」其時竇行軍願捨果園一所,直一萬五千貫,號為真際禪院,亦雲竇家園也。

    師入院後,海眾雲臻。

    是時趙王禮奉,燕王從幽州奏到命服,鎮府具威儀迎接。

    師堅讓不受。

    左右舁箱至師面前雲:「大王為禪師佛法故,堅請師著此衣。

    」師雲:「老僧為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

    」左右雲:「且看大王面。

    」師雲:「又幹俗官什麼事!」乃躬自取衣挂身上,禮賀再三,師惟知應喏而已。

    師住趙州二年,將謝世時,謂弟子曰:「吾去世之後,焚燒了,不用淨淘舍利。

    宗師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

    令小師送拂子一枝與趙王,傳語雲:『此是老僧一生用不盡底。

    』」師於戊子歲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終。

    于時竇家園,道俗車馬數萬餘人,哀聲振動原野。

    趙王於時盡送終之禮,感歎之泣,無異金棺匿彩於俱屍矣,莫不高營鴈塔,特豎豐碑,諡號曰真際禪師光祖之塔。

    後唐保大十一年孟夏月旬有三日,有學者咨問東都東院惠通禪師,趙州先人行化厥由。

    作禮而退,乃授筆錄之。

    具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