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二

關燈
無?山雲:有。

    僧雲:既有,為甚麼不病?山雲:為伊惺惺。

    師雲:曹山老漢如此酬對,可謂不煩魏帝一丸藥,凡痾聖病悉安痊。

    然雖如是,仔細揀點將來,猶涉迷悟在。

    秪如不涉迷悟一句作麼生道?復舉拂子雲: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上堂。

    舉金牛老子每自做飯供養僧眾。

    至齋時,舁飯桶到堂前作舞,呵呵大笑雲:菩薩子!喫飯來。

    後有老宿拈雲:大似因齋慶讚,山僧不免也著隻眼,務要諸人共知,敢謂大似因齋賞鑒。

    汝等諸人要見二老宿及山僧麼?但信手擎甌,飽餐香飯。

    何故?不見道: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師誕上堂:老僧年五十四,邇來全無意智,每嘗無別思量一味,隻貪瞌睡。

    今朝眾賢請登堂,自是不將語默對,且道以何酬對?驀拈拄杖,卓一卓,雲:還委悉麼?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始知。

     上堂。

    舉朱行軍入南際寺設齋,執手爐行香雲:直下是,直下是。

    時有僧問:直下是甚麼軍便喝。

    僧雲:行軍是佛法中人,惡發作麼行?軍雲:你作惡發會那?僧便喝。

    行軍亦喝雲:鉤在不疑之地。

    遂呼左右認取者僧著。

    師雲:行軍拈出無孔鐵鎚,當陽拋擲。

    若不得者,僧明辨端倪,幾乎勞而無功。

    今日眾善士來此設齋,雖無如是問答,要且不在行軍之下。

    正所謂男兒自有沖天志,不向他人行處行。

     梁公張行人請上堂:林下高賢,方外禪客,二六時中,遇緣莫惑。

    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萬法本閒,為人自鬧。

    須知塵塵剎剎,物物頭頭,但得意遣情忘,便見自他不隔。

    且道和光混俗一句作麼生道?相逢相見呵呵笑,更有春風春又春。

     上堂。

    昔日達磨老子雲。

    內不放出,外不放入。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據山僧則不然,內須放出,外須放入,如盤走珠可以入道。

    不見臨濟大師曰:有一人論劫在途中不離家舍;有一人離家舍不在途中。

    此二人那個合受人天供養。

    便下座現前。

    大眾!要識此二人面目麼?驀拈拄杖卓一卓雲:也不出者個消息。

    且道是個甚麼消息?復卓兩卓雲:龍得水時添意氣,虎逢山勢長威獰。

     上堂。

    檀信設齋,各須飽食,坐臥經行,不勞辨的。

    所謂但有纖毫即是塵,舉意便遭魔觸擾,直須行便行,坐便坐,卻較些子。

    然雖如是,切不得作無事會去。

    何故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上堂。

    舉普化一日同臨濟赴施主家齋,濟問:毛吞巨海,芥納須彌,為復是神通妙用?為復法爾如然?化便踢倒飯床。

    濟雲:太粗生!化雲:這裡是甚麼所在,說粗說細!濟休去。

    次日又同赴一施主家齋,濟問:今日供養何似昨日?化又踢倒飯床。

    濟雲:太粗生!化雲:瞎漢!佛法說甚粗細!濟乃吐舌。

    師雲:普化老漢如此激揚,可謂獅子筋琴,撫之則群音絕響;若作佛法理論,何異指鹿為馬?且道淆訛在甚麼處?驀拈拄杖,卓一卓,雲:他家自有通霄路,不用當陽指畫伊。

     解制上堂。

    九旬禁足,三月安居,正眼看來,乃是愚癡。

    本來成現事,何得自遲?疑心地但無諸所見,不妨哮吼奮全機。

    不聞昔日釋迦老子初生下便解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獅子吼。

    汝等諸人猶向這裡覓些甚麼?驀拈拄杖,下座一時打散。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二 蕭山縣弟子吳徹(已自)助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