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堂:「先師住世七十七,生平舉止忘得失。
手中握條楖栗杖,有問如何驀頭抶。
前年此日撒手行,信步縱橫離影跡。
汝等諸人還知先師去處麼?若也未知,好向真前普同作禮。
」至真前,雲:「大眾,先師去世雖見兩載,舊日容儀纖毫不改。
何以見得?」遂上香,雲:「面目現在。
」 師五秩送法衣至。
上堂:「山僧五旬之年,生平一無所蓄。
禪侶既贈法衣,普請諸人證入。
」遂拈起衣,雲:「高著眼,莫躊躕,擬議尋思不丈夫。
然雖如是,也須自肯。
若不自肯,終須不敏。
且道敏捷一句作麼生道?」乃合掌,雲:「端坐受供養,施主嘗安樂。
」 上堂。
「吳寧何居士好善果誠篤,乃不惜家珍,遣使遠植福,設供飽諸僧,其功難盡述。
但願悟無生,時時親面佛。
我作如是言,須信無委曲。
今此現前大眾,無有不信者。
信則不無,且道喚甚麼作佛?」遂顧視左右,雲:「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 結制上堂:「每歲到冬方結制,知浴化主甚辛勤。
遠近檀越功猶勝,炷香懇請轉法輪。
殊不知山僧居嘗十二時,無一時不轉法輪。
但是諸人情關固閉,識鎖未開,故不聞耳。
如不聞得,又何待山僧搖唇鼓舌而為說法者乎?然雖如是,也不無些子好處。
不見道『一翻提起一翻新,一度贏來一度快』,『若是過量人,全超格則外』。
且道超格一句作麼生道?等閒散步籬門外,笑問客從何處來?」 白雲洞靜主請上堂:「善友設齋,緇侶開懷。
不用跏趺入禪寂,從來個事絕安排。
若便與麼薦得,始升得通玄堂,未入得通玄室。
若欲得入通玄室,須是等閒無固必。
」以拄杖卓一卓,下座。
密雲先老和尚忌日。
上堂:「纔說有生早是誑,更說無生轉見賒。
兩種牢關如踢脫,方堪上奠先師茶。
諸兄弟奠則不妨上奠,且道先師還來也無?若道來,以何為驗?若道不來,又成虛設。
到這裏如何剖決?」良久,雲:「冬不寒,臘後看。
」 二隱、自閒兩書記嗣法。
上堂:「吾居此以來,將易三寒暑。
蓄得數虎兒,小半可解乳。
且放兩隻行,須用藏深塢。
秪待力勝充,方踞路猛阻。
擒縱殺活在臨時,隱顯奔騰任意施。
」遂各付衣拂。
元旦祝聖。
陞座,拈香,雲:「元旦初一,釋子翹勤。
」遂上香,雲:「以此誠祝,答報聖恩。
惟願聖君無量壽,永息幹戈樂太平。
」 上堂。
僧問:「陽春初放,萬木舒光,格外之機,請師道看。
」師雲:「昨夜雨滂澎。
」進雲:「恁麼則通身顯露,處處圓明。
」師雲:「如何是你圓明處?」進雲:「禮拜和尚去也。
」師雲:「腳跟下失卻。
」乃雲:「連日山僧掩室自若。
既請登壇,當為直說。
喫飯濟饑,飲水定渴。
二六時中,莫亂斟酌。
何故?『春風初解凍,萬象便舒容。
』」 解制上堂。
舉:「洞山道:『眾兄弟東去西去,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石霜聞雲:『何不道出門便是草。
』又有老宿道:『直得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
』此三尊宿,與麼激揚個事,各各將謂見地絕倫,仔細簡點將來,猶是節外生枝。
通玄雖則舌頭甚活,終不教諸兄弟向這三途著足。
何故?『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
』」 上堂。
舉「古德道:『即色明心,附物顯理。
』山僧今日分明剖陳,諸人也須一回猛鑒。
」舉起拂子,雲:「這是色,何者是心?」次指爐,雲:「這是物,何者是理?若人於此明辨,多生罪障瓦解冰消,歷劫愆尤當下頓釋。
如未明得,等閑拈匙把箸,切忌熱碗鳴聲。
」遂卓拄杖,下座。
出關。
上堂:「山僧掩室月餘,胸中了無順逆。
口雖漢語胡言,究竟佛祖難識。
所謂言無展事,語不投機。
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隻饒不承言不滯句底到來,山僧拄杖子尤未放過在。
何故?『曹溪波浪如相似,無限平人被陸沉。
』」 上堂。
「連日割麥插秧,滿院道侶俱忙。
今朝方得少暇,又煩普眾趨堂。
然雖如是,須知日用動靜,有不涉閑忙底一著子,始可飽食高眠。
若或未知,喫水也須防噎。
」 同門和尚至。
上堂:「昨夜燈花開,今晨喜鵲噪。
低首方忖量,卻報同門到。
到底恰好到,迎底恰好迎。
兩兩擡眸覷,元是舊時人。
」驀拈拄杖,雲:「唯有這條拄杖,不屬舊新,等閒越量,力鎮乾坤,隻是不得將眼見并耳聞。
何故?若知撲落非他物
手中握條楖栗杖,有問如何驀頭抶。
前年此日撒手行,信步縱橫離影跡。
汝等諸人還知先師去處麼?若也未知,好向真前普同作禮。
」至真前,雲:「大眾,先師去世雖見兩載,舊日容儀纖毫不改。
何以見得?」遂上香,雲:「面目現在。
」 師五秩送法衣至。
上堂:「山僧五旬之年,生平一無所蓄。
禪侶既贈法衣,普請諸人證入。
」遂拈起衣,雲:「高著眼,莫躊躕,擬議尋思不丈夫。
然雖如是,也須自肯。
若不自肯,終須不敏。
且道敏捷一句作麼生道?」乃合掌,雲:「端坐受供養,施主嘗安樂。
」 上堂。
「吳寧何居士好善果誠篤,乃不惜家珍,遣使遠植福,設供飽諸僧,其功難盡述。
但願悟無生,時時親面佛。
我作如是言,須信無委曲。
今此現前大眾,無有不信者。
信則不無,且道喚甚麼作佛?」遂顧視左右,雲:「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 結制上堂:「每歲到冬方結制,知浴化主甚辛勤。
遠近檀越功猶勝,炷香懇請轉法輪。
殊不知山僧居嘗十二時,無一時不轉法輪。
但是諸人情關固閉,識鎖未開,故不聞耳。
如不聞得,又何待山僧搖唇鼓舌而為說法者乎?然雖如是,也不無些子好處。
不見道『一翻提起一翻新,一度贏來一度快』,『若是過量人,全超格則外』。
且道超格一句作麼生道?等閒散步籬門外,笑問客從何處來?」 白雲洞靜主請上堂:「善友設齋,緇侶開懷。
不用跏趺入禪寂,從來個事絕安排。
若便與麼薦得,始升得通玄堂,未入得通玄室。
若欲得入通玄室,須是等閒無固必。
」以拄杖卓一卓,下座。
密雲先老和尚忌日。
上堂:「纔說有生早是誑,更說無生轉見賒。
兩種牢關如踢脫,方堪上奠先師茶。
諸兄弟奠則不妨上奠,且道先師還來也無?若道來,以何為驗?若道不來,又成虛設。
到這裏如何剖決?」良久,雲:「冬不寒,臘後看。
」 二隱、自閒兩書記嗣法。
上堂:「吾居此以來,將易三寒暑。
蓄得數虎兒,小半可解乳。
且放兩隻行,須用藏深塢。
秪待力勝充,方踞路猛阻。
擒縱殺活在臨時,隱顯奔騰任意施。
」遂各付衣拂。
元旦祝聖。
陞座,拈香,雲:「元旦初一,釋子翹勤。
」遂上香,雲:「以此誠祝,答報聖恩。
惟願聖君無量壽,永息幹戈樂太平。
」 上堂。
僧問:「陽春初放,萬木舒光,格外之機,請師道看。
」師雲:「昨夜雨滂澎。
」進雲:「恁麼則通身顯露,處處圓明。
」師雲:「如何是你圓明處?」進雲:「禮拜和尚去也。
」師雲:「腳跟下失卻。
」乃雲:「連日山僧掩室自若。
既請登壇,當為直說。
喫飯濟饑,飲水定渴。
二六時中,莫亂斟酌。
何故?『春風初解凍,萬象便舒容。
』」 解制上堂。
舉:「洞山道:『眾兄弟東去西去,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石霜聞雲:『何不道出門便是草。
』又有老宿道:『直得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
』此三尊宿,與麼激揚個事,各各將謂見地絕倫,仔細簡點將來,猶是節外生枝。
通玄雖則舌頭甚活,終不教諸兄弟向這三途著足。
何故?『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
』」 上堂。
舉「古德道:『即色明心,附物顯理。
』山僧今日分明剖陳,諸人也須一回猛鑒。
」舉起拂子,雲:「這是色,何者是心?」次指爐,雲:「這是物,何者是理?若人於此明辨,多生罪障瓦解冰消,歷劫愆尤當下頓釋。
如未明得,等閑拈匙把箸,切忌熱碗鳴聲。
」遂卓拄杖,下座。
出關。
上堂:「山僧掩室月餘,胸中了無順逆。
口雖漢語胡言,究竟佛祖難識。
所謂言無展事,語不投機。
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隻饒不承言不滯句底到來,山僧拄杖子尤未放過在。
何故?『曹溪波浪如相似,無限平人被陸沉。
』」 上堂。
「連日割麥插秧,滿院道侶俱忙。
今朝方得少暇,又煩普眾趨堂。
然雖如是,須知日用動靜,有不涉閑忙底一著子,始可飽食高眠。
若或未知,喫水也須防噎。
」 同門和尚至。
上堂:「昨夜燈花開,今晨喜鵲噪。
低首方忖量,卻報同門到。
到底恰好到,迎底恰好迎。
兩兩擡眸覷,元是舊時人。
」驀拈拄杖,雲:「唯有這條拄杖,不屬舊新,等閒越量,力鎮乾坤,隻是不得將眼見并耳聞。
何故?若知撲落非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