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錫蘭島之佛教
關燈
小
中
大
奉載大菩提樹行大供養漸到達阿?羅陀城。
在阿?羅陀城亦行大法會,第十四日黃昏,大菩提樹由城之北門進入,經由城之中央而出城之南門,隔城南門五百弓之處,此處吾等之正等覺者坐入滅盡定,又過去三佛曾在此入禅定而坐。
又鸠留孫佛之立摩诃屍利菩提樹、俱那含佛之宇頓婆羅菩提樹、迦葉佛之尼具盧達菩提樹。
在大雲園林之提羅迦樹之處,依修摩那沙彌之語,開拓新土地于王城門之樓閣處,令安立大菩提樹。
何以故?來圍繞菩提樹此之十六人貴族,着王之裝束,王着門衛之服,十六人之貴族,取大菩提樹置于此地。
大菩提樹是否将彼等之手離去,即騰上高達八十肘之虛空而放六色之光明。
赫灼之光明遍于全島,上入梵天界。
見大菩提樹之神變,一萬人起信心,于次第獲得知見,得阿羅漢果而出家。
至日落止大菩提樹立于虛空,日沒赤牛星落在地上,菩提樹之安住時共至水際大地震動。
大菩提樹安住後,再七日間止住于雪胎,去了此世界不能見之處。
第七日天空雲晴。
六色之光明遍照。
大菩提樹之幹及枝出現五個之果實。
摩哂陀大德、僧伽蜜多大德尼、王并其從者共往大菩提樹之處,全島之住民來會者次第增加其數。
彼等之間親眼看到北枝一果熟而離枝,大德手出伸出,果實即安住大德之手。
大德:“大王!應植之。
”而授王。
王取而散布如黃金瓶蜜之土壤,盛有薰香之泥土,植大菩提樹,以此令立其座。
一切人在見之間生長四手尺八根之小菩提樹。
王見此神變,于八根之小菩提樹供蓋白傘而王位灌頂。
由大菩提樹之到來之時,一菩提樹最初止住植于閻浮提羅港,一樹于達瓦迦婆羅門村之入口、一樹于塔園、一樹于他化自在天寺、一樹于第一支帝耶處、一樹于支帝耶山、一樹于樓醯那地方之迦多羅村、一樹于移植樓醯那地方之旃檀村。
由其他四個之種子三十二根幼菩提樹植于周圍一由旬之園。
如是子孫相傳為遍島住民之利益安穩,安立十力者法幢之大菩提樹。
阿?羅夫人與五百人之童女及五百之宮女等一千人婦人俱于僧伽蜜多大德尼之處出家,不久與從者共得阿羅漢果。
王之外甥阿栗咤亦與五百男俱于大德之處出家,不久與從者共得阿羅漢果。
[聖教之确立] 某日王禮大菩提樹而與大德共至塔園,于此是到鐵殿處耶?王臣持來華,王獻華于大德,大德以華供養鐵殿處。
華落于地上而起大地震動,王問:“尊者!何故大地震動耶?”“大王!此處将來應建立僧伽之布薩堂,此是其前瑞徴也。
”王再與大德共行而至庵婆羅處,于此處有人持來色味具足,極上美味熟庵婆,王示此味而獻于大德,大德于立此處言:“此應食此處。
”王取其庵婆之核實立即植之而灑水。
植庵種子同時大地震動。
王問:“尊者!何故大地震動耶?”“大王!此處将稱為庵婆園應存為僧伽之集會堂,此是其瑞兆。
”王于此所散八束之華而行禮,再與大德共進至大廟處。
于此處有持來瞻蔔華者,王以此獻給大德,大德供華于大廟處而行禮忽然大地震動。
王問:“大德何故大地震動耶?”“大王!此處将來應建佛世尊其他無比類之大塔,此是其前瑞之兆。
”“尊者!我亦應建立。
”“大王!不可!王為其他之事業多,王之孫名睹達迦迷尼、阿婆耶王當建造此。
”因此,王:“尊者!若我孫子造立者,我當造之。
”即運來十手尺之石柱,令刻:“天愛帝須之王孫睹達迦迷尼、阿婆耶者,于此地方塔婆。
”之文字而令直立,問大德:“尊者!于銅鍱島聖教既樹立耶?”“大王!聖教樹立然未卸下根也。
”“尊者!何時當卸下根耶?”“大王!于銅鍱島産之父母,在銅鍱島所生之童子,銅鍱島出家執持律藏,至在銅鍱島宣說此者,其時得謂聖教卸下根了。
”“尊者!有如是比丘耶!”“大王!王有此阿栗咤大比丘堪行此事業。
”“尊者!然,我應為何耶?”“大王!當起集會堂!”王言:“善哉!尊者!”王于妹迦灣那婆耶之處所,行大合誦時,如阿阇世大王所造集會堂之集會堂,依王之威力而建立,以一切伎樂而實踐各各其役職,“見我聖教卸下根”,王受數千人之圍繞而到達塔園。
其時,塔園集會六萬八千之比丘。
大摩哂陀大德床座面南而設,大阿栗咤大德之座面北而設。
其時,大阿栗咤大德受摩哂陀大德所請,依自相應順應之順序坐于法座。
面于摩哂陀大德之六十八人之大德,圍于法座而坐。
王弟名為末多耶大德者為上首,“應執持律藏”,與五百之比丘俱圍大阿栗咤大德之法座而坐。
其餘之比丘等,王及從者各各就其處。
其時,尊者大阿栗咤大德,“爾時,世尊在毗蘭若那鄰羅賓洲曼陀羅樹下”宣說律因緣。
尊者阿栗咤大德說律因緣?于虛空雷電霹靂不時起大叫喚,諸天人叫:“善哉!”大地震動至水際。
如是現種種之神變時,尊者阿栗咤大德以大摩哂陀大德為上首,有各自衆六十八人之愛盡大德,圍繞其他六萬八千人之比丘,于迦提月之第一自恣日,在塔圍精舍之中央,為世尊之哀愍衆生宣說佛之大悲威德,應調伏身業、口業之動亂而開演律,開演畢而後,于壽命之限内化導衆生,于衆生之心底樹立聖教而入無餘涅槃。
大摩哂陀為上首,彼人人于此集會中: 六十八人之上首大德來會, 此皆持各自衆法王之聲聞, 愛盡神通自在通達三明, 悟無上義而教化國王, 放光明而遍照國土, 如火聚之光諸大仙般涅槃。
此等大德之般涅槃後其弟子等,帝須達多,迦羅須摩那、毗伽須摩那等及大阿栗咤大德之第子等,如是既說,如由阿阇梨相承而傳承此律藏至今日。
然,曰:“由第三結集以後,摩哂陀大德傳承來此等,依摩哂陀修學由阿栗咤大德傳來,由此來至今日止,其弟子之相承依阿阇梨相承而傳來。
” 樹立于何處耶!于聖典及其義無所缺失,恰如摩尼投于器,水一點亦不漏出,如是有慚愧之勇猛精進,當知樹立于戒學志深人人之間。
其後為律之樹立,依認識通曉律之利益、愛好戒學之比丘而應通曉律。
通曉律之利益者,通曉律之善人于聖教獲得信心應是善男子之父母。
實倚賴其者是彼等之出家、具足戒、大小行事、威儀之具足,又依通曉律,善守善獲其戒聚,對起疑怠惑者庇護。
在僧伽中述無所畏怖,有犯罪時依法處罰犯罪者,至令正法久。
然,世尊宣說:“諸比丘!持律之人有五種功德,堅固守護自己之戒聚……令正法久住。
總之持根于禁戒者,此是善法。
”持律之人,持根于律者是法之相續人。
故世尊說:“律是為禁制之禁制、為無悔之不悔事、為幸福而幸福、為歡喜而歡喜、為安靜而安靜、為安樂而安樂、應入于三昧而三昧,使得如實知見而如實知見,使起厭離之念而厭離,為離欲而離欲、為解脫而解脫、為解脫知見而解脫知見、為無執着涅槃、即為此而說話,為此而咨詢,為此之根據,為此之尋問者也。
”即如是離執着心而得解脫,是故應為通達律而努力。
如是為律之注釋而舉綱要。
于此: 依何人、何時、何故說、依何人所執持、又所傳承、 于何處樹立、又此此之稱、由此生儀軌。
實詳說此偈頌之意味,律外序之注釋,所注釋如其義也。
在阿?羅陀城亦行大法會,第十四日黃昏,大菩提樹由城之北門進入,經由城之中央而出城之南門,隔城南門五百弓之處,此處吾等之正等覺者坐入滅盡定,又過去三佛曾在此入禅定而坐。
又鸠留孫佛之立摩诃屍利菩提樹、俱那含佛之宇頓婆羅菩提樹、迦葉佛之尼具盧達菩提樹。
在大雲園林之提羅迦樹之處,依修摩那沙彌之語,開拓新土地于王城門之樓閣處,令安立大菩提樹。
何以故?來圍繞菩提樹此之十六人貴族,着王之裝束,王着門衛之服,十六人之貴族,取大菩提樹置于此地。
大菩提樹是否将彼等之手離去,即騰上高達八十肘之虛空而放六色之光明。
赫灼之光明遍于全島,上入梵天界。
見大菩提樹之神變,一萬人起信心,于次第獲得知見,得阿羅漢果而出家。
至日落止大菩提樹立于虛空,日沒赤牛星落在地上,菩提樹之安住時共至水際大地震動。
大菩提樹安住後,再七日間止住于雪胎,去了此世界不能見之處。
第七日天空雲晴。
六色之光明遍照。
大菩提樹之幹及枝出現五個之果實。
摩哂陀大德、僧伽蜜多大德尼、王并其從者共往大菩提樹之處,全島之住民來會者次第增加其數。
彼等之間親眼看到北枝一果熟而離枝,大德手出伸出,果實即安住大德之手。
大德:“大王!應植之。
”而授王。
王取而散布如黃金瓶蜜之土壤,盛有薰香之泥土,植大菩提樹,以此令立其座。
一切人在見之間生長四手尺八根之小菩提樹。
王見此神變,于八根之小菩提樹供蓋白傘而王位灌頂。
由大菩提樹之到來之時,一菩提樹最初止住植于閻浮提羅港,一樹于達瓦迦婆羅門村之入口、一樹于塔園、一樹于他化自在天寺、一樹于第一支帝耶處、一樹于支帝耶山、一樹于樓醯那地方之迦多羅村、一樹于移植樓醯那地方之旃檀村。
由其他四個之種子三十二根幼菩提樹植于周圍一由旬之園。
如是子孫相傳為遍島住民之利益安穩,安立十力者法幢之大菩提樹。
阿?羅夫人與五百人之童女及五百之宮女等一千人婦人俱于僧伽蜜多大德尼之處出家,不久與從者共得阿羅漢果。
王之外甥阿栗咤亦與五百男俱于大德之處出家,不久與從者共得阿羅漢果。
[聖教之确立] 某日王禮大菩提樹而與大德共至塔園,于此是到鐵殿處耶?王臣持來華,王獻華于大德,大德以華供養鐵殿處。
華落于地上而起大地震動,王問:“尊者!何故大地震動耶?”“大王!此處将來應建立僧伽之布薩堂,此是其前瑞徴也。
”王再與大德共行而至庵婆羅處,于此處有人持來色味具足,極上美味熟庵婆,王示此味而獻于大德,大德于立此處言:“此應食此處。
”王取其庵婆之核實立即植之而灑水。
植庵種子同時大地震動。
王問:“尊者!何故大地震動耶?”“大王!此處将稱為庵婆園應存為僧伽之集會堂,此是其瑞兆。
”王于此所散八束之華而行禮,再與大德共進至大廟處。
于此處有持來瞻蔔華者,王以此獻給大德,大德供華于大廟處而行禮忽然大地震動。
王問:“大德何故大地震動耶?”“大王!此處将來應建佛世尊其他無比類之大塔,此是其前瑞之兆。
”“尊者!我亦應建立。
”“大王!不可!王為其他之事業多,王之孫名睹達迦迷尼、阿婆耶王當建造此。
”因此,王:“尊者!若我孫子造立者,我當造之。
”即運來十手尺之石柱,令刻:“天愛帝須之王孫睹達迦迷尼、阿婆耶者,于此地方塔婆。
”之文字而令直立,問大德:“尊者!于銅鍱島聖教既樹立耶?”“大王!聖教樹立然未卸下根也。
”“尊者!何時當卸下根耶?”“大王!于銅鍱島産之父母,在銅鍱島所生之童子,銅鍱島出家執持律藏,至在銅鍱島宣說此者,其時得謂聖教卸下根了。
”“尊者!有如是比丘耶!”“大王!王有此阿栗咤大比丘堪行此事業。
”“尊者!然,我應為何耶?”“大王!當起集會堂!”王言:“善哉!尊者!”王于妹迦灣那婆耶之處所,行大合誦時,如阿阇世大王所造集會堂之集會堂,依王之威力而建立,以一切伎樂而實踐各各其役職,“見我聖教卸下根”,王受數千人之圍繞而到達塔園。
其時,塔園集會六萬八千之比丘。
大摩哂陀大德床座面南而設,大阿栗咤大德之座面北而設。
其時,大阿栗咤大德受摩哂陀大德所請,依自相應順應之順序坐于法座。
面于摩哂陀大德之六十八人之大德,圍于法座而坐。
王弟名為末多耶大德者為上首,“應執持律藏”,與五百之比丘俱圍大阿栗咤大德之法座而坐。
其餘之比丘等,王及從者各各就其處。
其時,尊者大阿栗咤大德,“爾時,世尊在毗蘭若那鄰羅賓洲曼陀羅樹下”宣說律因緣。
尊者阿栗咤大德說律因緣?于虛空雷電霹靂不時起大叫喚,諸天人叫:“善哉!”大地震動至水際。
如是現種種之神變時,尊者阿栗咤大德以大摩哂陀大德為上首,有各自衆六十八人之愛盡大德,圍繞其他六萬八千人之比丘,于迦提月之第一自恣日,在塔圍精舍之中央,為世尊之哀愍衆生宣說佛之大悲威德,應調伏身業、口業之動亂而開演律,開演畢而後,于壽命之限内化導衆生,于衆生之心底樹立聖教而入無餘涅槃。
大摩哂陀為上首,彼人人于此集會中: 六十八人之上首大德來會, 此皆持各自衆法王之聲聞, 愛盡神通自在通達三明, 悟無上義而教化國王, 放光明而遍照國土, 如火聚之光諸大仙般涅槃。
此等大德之般涅槃後其弟子等,帝須達多,迦羅須摩那、毗伽須摩那等及大阿栗咤大德之第子等,如是既說,如由阿阇梨相承而傳承此律藏至今日。
然,曰:“由第三結集以後,摩哂陀大德傳承來此等,依摩哂陀修學由阿栗咤大德傳來,由此來至今日止,其弟子之相承依阿阇梨相承而傳來。
” 樹立于何處耶!于聖典及其義無所缺失,恰如摩尼投于器,水一點亦不漏出,如是有慚愧之勇猛精進,當知樹立于戒學志深人人之間。
其後為律之樹立,依認識通曉律之利益、愛好戒學之比丘而應通曉律。
通曉律之利益者,通曉律之善人于聖教獲得信心應是善男子之父母。
實倚賴其者是彼等之出家、具足戒、大小行事、威儀之具足,又依通曉律,善守善獲其戒聚,對起疑怠惑者庇護。
在僧伽中述無所畏怖,有犯罪時依法處罰犯罪者,至令正法久。
然,世尊宣說:“諸比丘!持律之人有五種功德,堅固守護自己之戒聚……令正法久住。
總之持根于禁戒者,此是善法。
”持律之人,持根于律者是法之相續人。
故世尊說:“律是為禁制之禁制、為無悔之不悔事、為幸福而幸福、為歡喜而歡喜、為安靜而安靜、為安樂而安樂、應入于三昧而三昧,使得如實知見而如實知見,使起厭離之念而厭離,為離欲而離欲、為解脫而解脫、為解脫知見而解脫知見、為無執着涅槃、即為此而說話,為此而咨詢,為此之根據,為此之尋問者也。
”即如是離執着心而得解脫,是故應為通達律而努力。
如是為律之注釋而舉綱要。
于此: 依何人、何時、何故說、依何人所執持、又所傳承、 于何處樹立、又此此之稱、由此生儀軌。
實詳說此偈頌之意味,律外序之注釋,所注釋如其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