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一合誦
關燈
小
中
大
切諸比丘各自持衣、缽而舍去精舍及庵室。
于諸大德為尊重之言,避免外道撒布謠言,想第一月行修理破損。
然外道等言:“沙門瞿昙之弟子等,師在世中修理精舍,但般涅槃即舍去。
”稱為想避彼等之說。
又如是言,時諸大德如是思惟:“修理破損是世尊所贊歎,然,友!吾等于第一月修理破損,于中月集合而後,合誦法與律耶?” 彼等第二日行立王之門前。
阿阇世王來行禮:“尊者!貴師等何故來此耶?”對自己應作之事而尋問。
諸大德告以為修理十八大寺之工事。
“善哉!尊者!”王給與工事人等。
諸大德第一月令修理一切精舍而報告王:“大王!精舍修理完畢,今吾等進行結集法與律。
”[王言]:“善哉!尊者!可信賴!于我有命令輪,卿等有正法輪,尊者!于我應何所為請告之。
”[諸比丘言]:“大王!行法之結集,給諸比丘之集會處。
”[王言]:“尊者!我應造何處耶?”[比丘言]:“大王!應造毗婆羅山側之七葉窟前,彼處為善。
”[王曰]:“善哉!尊者!”阿阇世王如毗舍技巧神之化作,壁柱階道區劃正好,種種華鬘或鬘之作品,光彩陸離,如勝宮殿之莊嚴,如天宮之莊嚴,如福神玉樓,一樓有浴地以怡天人之目,盡世間之愈快善美,令造集會堂,垂下種種之華璎珞,華美蔽日,床美而镂上寶珠或摩尼珠。
地上[莊嚴]之作業,完成巧妙種種華或種種之供物,恰如梵天高塔之嚴飾,此大集會堂為五百比丘等,備具高品質無價之褥五百台,于南方面北為大德之座席,于集會堂之中央,備具于東西相應佛陀世尊之高座為說法之高座,立拂子于象牙嵌,而令告知比丘僧伽:“尊者!我事務已完畢。
” 爾時一部比丘等關于阿難尊者而言:“于此比丘僧伽有一比丘放腥臭之氣而行。
”阿難大德聞此:“此比丘僧伽中,放腥臭之氣而行之比丘,其他沒有,應是彼等對我身而言。
”而沈于悲哀。
有一部之比丘等告阿難:“友!明日有集會,汝在修行中之學地,然,無加于集會之資格,勿懈怠!” 時,阿難尊者:“明日有集會,我在修行中之學地,我往集會,與我身不相應。
”其夜大部分以身至念而過,明日下經行處而入精舍:“我卧之。
”倒斜之身,兩足離地,頭不至枕之間,于心離世之執着,解脫諸漏。
實此尊者過遊步于外,不能殊勝[禅定]而思惟:“世尊豈非如是告我耶!阿難!汝已積集福德,專心勵行[禅定]應速成無漏之身。
諸佛不說虛妄,我過激精進而我心陷于掉舉,然,我入精進之鎮靜。
”由下經行處,洗足而立于洗足處,入精舍坐于床:“我暫休息。
”屈身于床,兩足離地,頭未達枕之間,心離世之執着,解脫諸漏,離四威儀,大德得阿羅漢果。
是故此聖教中問不卧、不坐、不立、不行而誰得阿羅漢果者耶?應該答是阿難大德。
時上座比丘等于第二日餐食完了,整理衣、缽,集于法堂。
大德已認自己證達阿羅漢果,不欲與諸比丘共趣。
諸比丘從年齡而坐各自之座時,存留阿難大德着座之席。
但由何人問:“此為誰之席耶?”是“為阿難。
”“阿難往于何處耶?”其時大德思惟:“我今應去之時。
”于是示己威力潛入大地,自己現身于座席。
一說,言飛行虛空而着其座。
如是此尊者着座,大迦葉尊者告諸比丘:“友!吾等最初應由誰合誦法與律。
”諸比丘言:“尊者大迦葉!律是佛陀聖教之壽命,律住間即聖教住,是故我等最初合誦律!”“以何人為上首?”“優波離尊者。
”“何故阿難不能誦耶?”“雖非不能,因等正覺者之在世中,通曉律是優波離尊者置在第一位。
‘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等持律之第一人為優波離。
’是故問優波離大德,我等合誦律。
”于大德為問律須其自己承認,優波離亦答承認。
然于此聖典,時大迦葉尊者告僧伽:“友!僧伽應聽我言,若僧伽時期到者,我問律于優波離。
”優波離尊者亦告僧伽:“尊者!僧伽應聽我言,若僧伽時期到者,我解答大迦葉尊者所問之律。
”如斯優波離尊者自身由座而立,衣偏一肩,行禮上座比丘等,持象牙裝之扇坐于法座。
于是大迦葉尊者,著于上座席,問律于優波離尊者。
“友!優波離!世尊于何處制定第波羅夷耶?”“尊者!于吠舍離城。
”“對于何人?”“對于須提那迦蘭陀子。
”“為何事耶?”“為淫法。
” 時,有迦葉尊者對優波離尊者問第一波羅夷之事件、亦問其緣起、問人物、問結戒、問随結戒、問犯罪、亦問無犯。
亦問如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波羅夷之發生事件——[中略]——亦無犯。
從所問而優波離大德解答。
于是此等四波羅夷稱為四波羅夷章而遂行結集,十三定為十三僧伽胝施沙,定為不定二學處,定尼薩耆波逸提三十學處,定波逸提九十二學處,定波羅提提舍尼四學處,定為學之七十五學處,定滅诤法為七法。
如是遂行大分别篇之結集,于比丘尼分别篇:定波羅夷章八學處,定十七條為十七學處,定尼薩耆波逸提為三十學處,定波逸提為百六十六學處,定波羅提提舍尼為八學處,定應當學為七十五學處,定滅诤法為七法。
如是遂行比丘尼分别篇之結集,而依此方法遂成犍度部、附随部。
如是含括兩分别篇、犍度部、附随部,遂成就律藏之結集。
大迦葉大德問一切,優波離大德為之解答。
問答竟,五百阿羅漢如行所結集一座合誦。
律結集竟,優波離大德舍棄象牙之拂子而下法座,禮長老比丘等已着自己之座。
律合誦已而更欲合誦法,大迦葉尊者問諸比丘言:“依合誦法之諸人,應以何人為上首而合誦法耶?”諸比丘言:“以阿難
于諸大德為尊重之言,避免外道撒布謠言,想第一月行修理破損。
然外道等言:“沙門瞿昙之弟子等,師在世中修理精舍,但般涅槃即舍去。
”稱為想避彼等之說。
又如是言,時諸大德如是思惟:“修理破損是世尊所贊歎,然,友!吾等于第一月修理破損,于中月集合而後,合誦法與律耶?” 彼等第二日行立王之門前。
阿阇世王來行禮:“尊者!貴師等何故來此耶?”對自己應作之事而尋問。
諸大德告以為修理十八大寺之工事。
“善哉!尊者!”王給與工事人等。
諸大德第一月令修理一切精舍而報告王:“大王!精舍修理完畢,今吾等進行結集法與律。
”[王言]:“善哉!尊者!可信賴!于我有命令輪,卿等有正法輪,尊者!于我應何所為請告之。
”[諸比丘言]:“大王!行法之結集,給諸比丘之集會處。
”[王言]:“尊者!我應造何處耶?”[比丘言]:“大王!應造毗婆羅山側之七葉窟前,彼處為善。
”[王曰]:“善哉!尊者!”阿阇世王如毗舍技巧神之化作,壁柱階道區劃正好,種種華鬘或鬘之作品,光彩陸離,如勝宮殿之莊嚴,如天宮之莊嚴,如福神玉樓,一樓有浴地以怡天人之目,盡世間之愈快善美,令造集會堂,垂下種種之華璎珞,華美蔽日,床美而镂上寶珠或摩尼珠。
地上[莊嚴]之作業,完成巧妙種種華或種種之供物,恰如梵天高塔之嚴飾,此大集會堂為五百比丘等,備具高品質無價之褥五百台,于南方面北為大德之座席,于集會堂之中央,備具于東西相應佛陀世尊之高座為說法之高座,立拂子于象牙嵌,而令告知比丘僧伽:“尊者!我事務已完畢。
” 爾時一部比丘等關于阿難尊者而言:“于此比丘僧伽有一比丘放腥臭之氣而行。
”阿難大德聞此:“此比丘僧伽中,放腥臭之氣而行之比丘,其他沒有,應是彼等對我身而言。
”而沈于悲哀。
有一部之比丘等告阿難:“友!明日有集會,汝在修行中之學地,然,無加于集會之資格,勿懈怠!” 時,阿難尊者:“明日有集會,我在修行中之學地,我往集會,與我身不相應。
”其夜大部分以身至念而過,明日下經行處而入精舍:“我卧之。
”倒斜之身,兩足離地,頭不至枕之間,于心離世之執着,解脫諸漏。
實此尊者過遊步于外,不能殊勝[禅定]而思惟:“世尊豈非如是告我耶!阿難!汝已積集福德,專心勵行[禅定]應速成無漏之身。
諸佛不說虛妄,我過激精進而我心陷于掉舉,然,我入精進之鎮靜。
”由下經行處,洗足而立于洗足處,入精舍坐于床:“我暫休息。
”屈身于床,兩足離地,頭未達枕之間,心離世之執着,解脫諸漏,離四威儀,大德得阿羅漢果。
是故此聖教中問不卧、不坐、不立、不行而誰得阿羅漢果者耶?應該答是阿難大德。
時上座比丘等于第二日餐食完了,整理衣、缽,集于法堂。
大德已認自己證達阿羅漢果,不欲與諸比丘共趣。
諸比丘從年齡而坐各自之座時,存留阿難大德着座之席。
但由何人問:“此為誰之席耶?”是“為阿難。
”“阿難往于何處耶?”其時大德思惟:“我今應去之時。
”于是示己威力潛入大地,自己現身于座席。
一說,言飛行虛空而着其座。
如是此尊者着座,大迦葉尊者告諸比丘:“友!吾等最初應由誰合誦法與律。
”諸比丘言:“尊者大迦葉!律是佛陀聖教之壽命,律住間即聖教住,是故我等最初合誦律!”“以何人為上首?”“優波離尊者。
”“何故阿難不能誦耶?”“雖非不能,因等正覺者之在世中,通曉律是優波離尊者置在第一位。
‘諸比丘!我弟子比丘等持律之第一人為優波離。
’是故問優波離大德,我等合誦律。
”于大德為問律須其自己承認,優波離亦答承認。
然于此聖典,時大迦葉尊者告僧伽:“友!僧伽應聽我言,若僧伽時期到者,我問律于優波離。
”優波離尊者亦告僧伽:“尊者!僧伽應聽我言,若僧伽時期到者,我解答大迦葉尊者所問之律。
”如斯優波離尊者自身由座而立,衣偏一肩,行禮上座比丘等,持象牙裝之扇坐于法座。
于是大迦葉尊者,著于上座席,問律于優波離尊者。
“友!優波離!世尊于何處制定第波羅夷耶?”“尊者!于吠舍離城。
”“對于何人?”“對于須提那迦蘭陀子。
”“為何事耶?”“為淫法。
” 時,有迦葉尊者對優波離尊者問第一波羅夷之事件、亦問其緣起、問人物、問結戒、問随結戒、問犯罪、亦問無犯。
亦問如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波羅夷之發生事件——[中略]——亦無犯。
從所問而優波離大德解答。
于是此等四波羅夷稱為四波羅夷章而遂行結集,十三定為十三僧伽胝施沙,定為不定二學處,定尼薩耆波逸提三十學處,定波逸提九十二學處,定波羅提提舍尼四學處,定為學之七十五學處,定滅诤法為七法。
如是遂行大分别篇之結集,于比丘尼分别篇:定波羅夷章八學處,定十七條為十七學處,定尼薩耆波逸提為三十學處,定波逸提為百六十六學處,定波羅提提舍尼為八學處,定應當學為七十五學處,定滅诤法為七法。
如是遂行比丘尼分别篇之結集,而依此方法遂成犍度部、附随部。
如是含括兩分别篇、犍度部、附随部,遂成就律藏之結集。
大迦葉大德問一切,優波離大德為之解答。
問答竟,五百阿羅漢如行所結集一座合誦。
律結集竟,優波離大德舍棄象牙之拂子而下法座,禮長老比丘等已着自己之座。
律合誦已而更欲合誦法,大迦葉尊者問諸比丘言:“依合誦法之諸人,應以何人為上首而合誦法耶?”諸比丘言:“以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