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品 小事分别

關燈
“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

    我不說無如斯者。

    然而,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非獲得最上現法涅槃。

    何故耶?汝!實于該處(第二禅定)即墜喜而使心快樂。

    因此,是粗者。

    是故,汝!實此我自喜離貪之故……乃至……具足第三禅定而住。

    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獲得最上現法涅槃”。

    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

    我不說無如斯者。

    然而,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非獲得最上現法涅槃。

    何故耶?汝!實于該處(第三禅定)即以樂為心功用。

    因此,是粗者。

    是故,汝!此我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

    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獲得最上現法涅槃”。

    如是,有人即說示在有情之最上現法涅槃。

    是名為五現法涅槃論。

     [六種] [六诤根] 此處,如何為六诤根耶?是忿、覆、嫉、诳、惡欲、自見取着,此言為六诤根。

     [六在家欲貪法] 此處,如何為六在家欲貪法耶?是于可意色之在家者為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于可意聲……于可意香……于可意味……于可意觸……于可意法之在家者為貪、等貪……乃至……心之等貪,此言為六在家欲貪法。

     [六違逆] 此處,如何為六違逆事耶?是于非可意之色心嫌恨、恚逆……乃至……心之妨害、敵害、獰惡、惡害,于非可意聲……于非可意香……于非可意味……于非可意觸……于非可意之法心嫌恨、恚逆……乃至……心之妨害、敵害、獰惡、惡害,此言為六違逆事。

     [六渴愛身] 此處,如何為六渴愛身耶?是色渴愛、聲渴愛、香渴愛、味渴愛、觸渴愛、法渴愛,此言為六渴愛身。

     [六不恭敬] 此中,如何為六不恭敬耶?是于[大]師不恭敬而住,不随順。

    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學處……乃至……于不放逸……乃至……于交友不恭敬而住,不随順,此言為六不恭敬。

     [六退還法] 此處,如何為六退還法耶?是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好雜鬧、好戲論,此言為六退還法。

     此處,亦如何為其他之六退還法耶?是好事業、好談說、好睡眠、好伴侶、惡言性、惡友性,此言為六退還法。

     [六喜近行] 此處,如何為六喜近行耶?是依眼見色已,為近行喜悅之色。

    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嗜味已……乃至……依身感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為近行喜悅之法,此言為六喜近行。

     [六憂近行] 此中,如何為六憂近行耶?即依眼見色已,為近行憂惱之色。

    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嘗味已……乃至……依身感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為近行憂惱之法,此言為六憂近行。

     [六舍近行] 此處,如何為六舍近行耶?是依眼見色已,為近行舍之色。

    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嘗味已……乃至……依身感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為近行舍之法,此言為六舍近行。

     [六在家喜] 此中,如何為六在家喜耶?是于可意色之在家,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與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與樂之受。

    于可意聲……乃至……于可意香……乃至……于可意味……乃至……于可意觸……乃至……于可意法之在家,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與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與樂之受,此言為六在家喜。

     [六在家憂] 此處,如何為六在家憂耶?是于不可意色……乃至……于不可意聲……乃至……于不可意香……乃至……于不可意味……乃至……于不可意觸……乃至……于不可意法之在家,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與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之不快與苦之受,此言為六在家憂。

     [六在家舍] [此處,如何為六在家舍耶?]于舍之色……乃至于舍之聲……乃至……于舍之香……乃至……于舍之味……乃至……于舍之觸……乃至……于舍法之在家,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之非苦非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非苦非樂之受,此言為六在家舍。

     [六見] 此處,如何為六見耶?或“我中有我”之見,谛于彼而真實生起。

    或“我中無我”之見,谛于彼而真實生起。

    或“有我之我正知我”之見,谛于彼而真實生起。

    或“有我之我正知無我”之見,谛于彼而真實生起。

    或“無我之我,我正知無我”之見,谛于彼而真實生起。

    或亦同時,于彼如是見生起。

    即“予語‘此之我’者,言‘于彼等之處,于長夜經驗善惡法之異熟’。

    不為生者,不曾生。

    不為生者,當不應有。

    為常住、常恒、恒存、不變易法”之見,谛于彼而真實生起,此言為六見。

     [七種] [七随眠] 此處,如何為七随眠耶?是欲貪随眠、瞋恚随眠、慢随眠、見随眠、猶豫随眠、有貪随眠、無明随眠,此言為七随眠。

     [七纏] 此處,如何為七纏耶?是欲貪纏、瞋恚纏、慢纏、見纏、猶豫纏、有貪纏、無明纏,此言為七纏。

     [七結] 此處,如何為七結耶?是欲貪結、瞋恚結、慢結、見結、猶豫結、有貪結、無明結,此言為七結。

     [七不妙結] 此處,如何為七不妙法耶?是不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惡慧,此言為七不妙法。

     [七惡行] 此處,如何為七惡行耶?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此言為七惡行。

     [七慢] 此處,如何為七慢耶?是慢、過慢、慢過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此言為七慢。

     [七見] 此處,如何為七見耶?是今一類者,或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說、如是見。

    “汝!實以有色為四大種所成,以父母所生而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

    是故,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

    如是,有人說示現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

    我不說無如斯者。

    然而,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

    汝!實尚有其他天為有色、欲界系屬,則有段食長養之我。

    汝不知不見。

    我是有知有見。

    汝!此我于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

    是故,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

    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

    我不說無如斯者。

    然而,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

    汝!實尚有其他天為有色、意所成,有一切大小肢,有無劣根之我。

    汝不知不見。

    我是有知有見。

    汝!此我于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

    是故,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

    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

    我不說無如斯者。

    然而,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

    汝!實尚有其他者,超過一切之色想,滅沒有對之想,不作意種種想之故,虛空即是無邊,有達于虛空無邊處之我。

    此汝不知不見。

    此我有知有見。

    汝!實此我于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

    是故,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

    如是,有人說示現在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

    我不說無如斯者。

    然而,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

    汝!實尚有其他者,超過一切之虛空無邊處,識是無邊,有達于識無邊處之我。

    汝不知不見。

    我有知有見。

    汝!實此我于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

    是故,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

    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

    我不說無如斯者。

    然而,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

    汝!實尚有其他者,超過一切之識無邊處,無少所有,有達于無所有處之我。

    汝不知不見。

    我有知有見。

    汝!實此我于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

    是故,于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

    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對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說如斯之我實存在。

    我不說無如斯者。

    然而,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非完全斷絕。

    汝!實尚有其他者,超過失一切之無所有處,有達于非想非非想處之我。

    汝不知不見。

    我有知有見。

    汝!實此我于身壞之時,斷滅、消失而死後無存。

    是故,汝!實于如此之時,此我完全正斷”。

    如是,有人說示有情之斷滅、消失、死滅。

     此名為七見。

     [八種] [八煩惱事] 此處,如何為八煩惱事耶?是貪、瞋、癡、慢、見、猶豫、惛沈、掉舉,此言為八煩惱事。

     [八懈怠事] 此處,如何為八懈怠事耶?今比丘有當作之事業者。

    彼如是[之思想]生,“确實,于我有當作之事業。

    而且确實,我作事業,則身應疲憊。

    然而,我令卧憩”。

    彼乃卧憩不努力精進于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一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即作事業。

    彼如是[之思想]生,“确實,我既作事業。

    而且确實,我為作事業,故身疲憊。

    然而,我令卧憩”。

    彼乃卧憩不努力精進于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二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有當行之道。

    彼如是[之思想]生,“确實,我有當行之道。

    而且确實,我行道,則身應疲憊。

    然而,我令卧憩”。

    彼乃卧憩不努力精進于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三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即行道。

    彼如是[之思想]生,“确實,我既行道。

    而且确實,我為行道,則身疲憊。

    然而,我令卧憩”。

    彼乃卧憩不努力精進于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四之懈怠事。

     再者,亦有比丘。

    或于町、村而行乞食,若或未得必要充分之粗食、好食。

    彼如是[思想]生,“确實,我于市、村而行乞食,未得必要充分之粗食、好食。

    是故,我之身疲憊不堪。

    然而,我令卧憩”。

    彼乃卧憩不努力精進于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五之懈怠事。

     再者,亦有比丘。

    或于市、村而行乞食,得必要充分之粗食、好食。

    彼如是[思想]生,“确實,我以市、村而行乞食,得必要充分之粗食、好食。

    是故,我之身疲憊不堪。

    然而,我令卧憩”。

    彼乃卧憩不努力精進于為得未得,逮達非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六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有少疾之起。

    彼如是[思想]生,“确實,于我生此少疾是适應卧憩。

    然而,予令卧憩”。

    彼乃卧憩不努力精進于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七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病愈,病愈不久。

    彼如是[思想]生,“确實,我病愈,病愈不久。

    是故,我之身不堪非力。

    然而,我令卧憩”。

    彼乃卧憩不努力精進于為得未得,逮達未逮達,證未證,此言為第八之懈怠事。

     是名為八之懈怠事。

     [八世法] 此處,如何為于八世法之心所對耶?于得之等貪、于非得之恚逆、于稱名之等貪、于非稱名之恚逆、于稱譽之等貪、于诽謗之恚逆、于樂之等貪、于苦之恚逆,此言為于八世法之心所對。

     [八非聖言] 此處,如何為八非聖言耶?于不見言見、于不聞言聞、于不覺言覺、于不識言識、于見言不見、于聞言不聞、于覺言不覺、于識言不識,此言為八非聖言。

     [八邪性] 此處,如何為八邪性耶?是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此言為八邪性。

     [八人過] 此處,如何為八人過耶?今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

    受彼比丘等依罪責難之比丘,依無記憶而言“不能記憶,不能記憶”作逃。

    此言為第一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

    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對徴問者反駁而言“确實,汝依愚暗不明之所說,汝為語予應思之何耶?”此言為第二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

    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反責難徴問者“汝亦堕于如斯之罪,汝首先當償”。

    此言為第三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受彼比丘等依罪責難之比丘,以他以異而異答,轉說于外而現忿恨、瞋恚、不滿。

    此言為第四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

    受彼比丘等依罪責難之比丘,于僧中振手而使混亂語[無恥之語]。

    此言為第五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

    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不介意僧,不介意徴問者而如喜好有罪者出去。

    此言為第六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

    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默而不答“我堕”,或亦“非我堕”而困僧。

    此言為第七人過。

     再者,比丘等以罪責難比丘。

    受彼比丘等以罪責難之比丘,如是言“尊具壽等之所責即過重于予。

    今予廢學而欲還俗”。

    彼廢學而還俗已,如是言“有具壽等之悅意焉”。

    此言為第八人過。

     此言為八人過。

     [八無想論] 此處,如何為八無想論耶?是主張“有有色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無停止]。

     主張“有無色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有色無色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非有色非無色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有邊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無邊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有邊無邊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主張“有非有邊非無邊之我,死後無病即是無想”。

     是名為八無想論。

     [八非有想非無想論] 此處,如何為八非有想非無想論耶?是主張“有有色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無色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有色無色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非有色非無色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有邊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無邊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有邊無邊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主張“有非有邊非無邊之我,死後無病為非有想非無想”。

     此言為八非有想非無想論。

     [九種] [九害心事] 此處,如何為九害心事耶?是“已行不利益于我”而生害心。

    “以行不利益于我”而生害心。

    “當行不利益于我”而生害心。

    “已行不利益于我之可愛、可意者……乃至……即行不利益于……乃至……當行不利益于……”而生害心。

    “已行利益于我之非可愛、非可意者……乃至……即行利益于……乃至……當行利益于……”而生害心。

     此言為九害心事。

     [九人垢] 此處,如何為九人垢耶?是忿、覆、嫉、悭、谄、诳、妄語、惡欲、邪見,此言為九人垢。

     [九慢] 此中,如何為九種之慢耶?是善妙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善妙者之“我是劣等”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

     此言為九種之慢。

     [九愛根法] 此處,如何為九根愛法耶?是緣渴愛而有遍尋求,緣遍尋求而有獲得,緣獲得而有分别,緣分别而有欲貪,緣欲貪而有取着,緣取着而有把持、緣把持而有悭,依悭而有護,以護為原因而執杖、執刀、争論、論難、争鬥、相違、離間語、虛妄語等無量之惡不善法生。

     此言為九愛根法。

     [九動] 此處,如何為動耶?乃“有我”者是動,“是我”者是動,“我是在”者是動,“我應在”者是動,“我應有色”者是動,“我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