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品 智分别

關燈
,如何為“聞所成之慧”耶?是若于觀行已發之業處,若于觀行已發之工巧處,若于觀行已發之明處,若自業,若谛順觀,若“色是無常”,若“受即是無常”,若“想是無常”,若“行是無常”,若“識是無常”者,一切如是由他聞得順觀之忍、見、明、知、觀、法知忍。

    此言為“聞所成之慧”。

     一切亦是入定者之慧,是“修所成之慧”。

     此處,如何為“施所成之慧”耶?是依施而施獲得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施所成之慧”。

     此處,如何為“戒所之慧”耶?是依戒而戒獲得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戒所成之慧”。

     一切亦是入定者之慧,是“修所成之慧”。

     此處,如何為“增上戒之慧”耶?是于别解脫律儀防護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增上戒之慧”。

     此處,如何為“增上心之慧”耶?是入定于色纏、無色纏等至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增上心之慧”。

     此處,如何為“增上慧之慧”耶?是于四道、四果之慧。

    此言“增上慧之慧”。

     此處,如何為“增益善巧”耶?是作意彼之諸法,若未生之不善法令不生。

    若已生之不善法令舍離。

    或作意彼之諸法,若未生之善法令生,若已生之善法導于倍增、廣大、修習、圓滿。

    于此處之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增益善巧”。

     此處,如何為“損減善巧”耶?是作意彼之諸法,若未生之善法不生。

    若已生之善法沒滅。

    或作意彼之諸法,若未生之不善法生,若已生之不善法導于倍增、廣大。

    于此處之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損減善巧”。

     一切于彼方便之慧,是“方便善巧”。

     于四地異熟之慧是“異熟之慧”。

    于四地善之慧是“異熟法法之慧”。

    于三地無記作之慧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之慧”。

     于三地異熟之慧是“已取順取之慧”。

    于三地善、無記作之慧是“不已取順取之慧”。

    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已取不順取之慧”。

     尋伺相應之慧是“有尋有伺之慧”。

    尋不相應伺相應之慧是“無尋唯伺之慧”。

    尋伺不相應之慧是“無尋無伺之慧”。

     喜相應之慧是“喜俱行之慧”。

    樂相應之慧是“樂俱行之慧”。

    舍相應之慧是“舍俱行之慧”。

     于三地善之慧是“能趣積集之慧”。

    于四道之慧是“能趣分散之慧”。

    于四地異熟、三地無記作之慧是“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之慧”。

     四道、三果之慧是“有學之慧”。

    究竟阿羅漢果之慧是“無學之慧”。

    于三地之善、異熟、無記作之慧是“非有學非無學之慧”。

     欲纏善無記之慧是“小慧”。

    色纏無色纏善無記之慧是“大慧”。

    于四道、四果之慧是“無量慧”。

     此處,如何為“小所緣之慧”耶?是以小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小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大所緣之慧”耶?是以大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大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無量所緣之慧”耶?是以無量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無量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道所緣之慧”耶?是以聖道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道所緣之慧”。

     于四道之慧是“道因之慧”。

     此處,如何為“道主之慧”耶?是以聖道為主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道主之慧”。

     于四地異熟之慧有已生、可生而不可言不已生。

    于四地善之慧、三地無記作之慧有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

     一切之慧是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

     此處,如何為“過去所緣之慧”耶?是以過去之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過去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未來所緣之慧”耶?是以未來之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未來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現在所緣之慧”耶?是以現在之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現在所緣之慧”。

     于一切慧是有“内”,有“外”,有“内外”。

     此處,如何為“内所緣之慧”耶?是以内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内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外所緣之慧”耶?是以外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外所緣之慧”。

     此處,如何為“内外所緣之慧”耶?是以内外法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内外所緣之慧”。

     如是為三種智所依。

     [四種] 此中,如何為“自業之智”耶?是“有布施、供犧、祭祀,有善作惡作業之果、異熟,有今世、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以沙門婆羅門,以正行正所行為證知今世與他世而令知[其他]者”。

    所有之如是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除谛随順之智,一切有漏善之智是“自業之智”。

     此中,如何為“谛随順之智”耶?是若“色是無常”,若“受是無常”,若“想是無常”,若“行是無常”,若“識是無常”者,所有如是随順之忍、見、明、知、觀、法知忍,此言“谛随順之智”。

     四道之慧是“道具足之智”。

     四果之慧是“果具足之智”。

     “道具足之智”者,是于彼苦之智,于彼苦集之智,于彼苦滅之智,于至彼苦滅道之智。

     此中,如何為“于苦之智”耶?是以苦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于苦之智”。

    以苦集為所緣……乃至……以至苦滅道為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擇法、正見,此言“于至苦滅道之智”。

     欲纏善無記之慧是“欲纏之慧”。

    色纏善無記之慧是“色纏之慧”。

    無色纏善無記之慧是“無色纏之慧”。

    于四道、四果之慧是“無所屬之慧”。

     此處,如何為“于法之智”耶?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于法之智”。

     彼依此之知、見、得、明知、遍行而理解過去未來之理趣。

    即誰之沙門、婆羅門知一切過去世是苦。

    知苦之集。

    知苦之滅。

    知至苦滅之道。

    彼等知此是苦。

    彼等知此是苦之集。

    彼等知此是苦之滅。

    彼等知此是至苦滅之道。

    又或沙門、婆羅門亦知一切未來世是苦。

    知苦之集。

    知苦之滅。

    知至苦滅之道。

    彼等知此是苦。

    彼等知此是苦之集。

    彼等知此是苦之滅。

    彼等知此是至苦滅之道。

    于此處之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類智”。

     此處,如何為“遍行之智”耶?于此處有比丘,依他有情、他人之心,遍行而知于心。

    若有貪之心知有貪之心,若離貪之心知離貪之心,若有瞋之心知有瞋之心,若離瞋之心知……乃至……有癡之心……乃至……離癡之心……乃至……略集之心……乃至……混亂之心……乃至……大之心……乃至……非大之心……乃至……有上之心……乃至……無上之心……乃至……定之心……乃至……非定之心……乃至……解脫之心知解脫之心。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遍行之智”。

     除于法之智、類智、遍行智,其餘之慧是“通俗之智”。

     此處,如何為“是積集而非分散”之慧耶?欲纏善之慧是“積集而非分散”之慧。

    四道之慧是“分散而非積集”之慧。

    色纏無色纏善之慧是“積集又是分散”。

    餘之慧是“亦非積集亦非分散。

    ” 此處,如何為“厭離而非證悟”之慧耶?是依彼之慧,于欲而離貪,不證悟神通,不證悟其谛,此言“厭離而非證悟”之慧。

     彼于欲而離貪,依慧而證悟神通,不證悟其谛,此言“證悟而非厭離”之慧。

     于四道之慧是“是厭離又是證悟”。

     其餘之慧是“亦非厭離亦非證悟”。

     此處,如何為“退分之慧”耶?得初靜慮者,欲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耶?其随法念是住“住分之慧”,無尋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第二靜慮者,尋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舍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第三靜慮者,喜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非苦非樂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第四靜慮者,樂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虛空無遍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虛空無遍處者,色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識無遍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識無遍處者,虛空無遍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無所有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得無所有處者,識無遍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自體随法之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