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品 念處分别

關燈
一 經分别 四念處者,于世有比丘,于内身循身觀而住,于外身循身觀而住,于内外身循身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于内受循受觀而住,于外受循受觀而住,于内外受循受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于内心循心觀而住,于外心循心觀而住,于内外心循心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于内法循法觀而住,于外法循法觀而住,于内外法循法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如何“有比丘,于内身循身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于内身觀察由足跖之上、發頂之下以及皮内種種不淨之充滿,“此之身中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膜、脾髒、肺髒、腸、腸間膜、胃、排洩物、膽汁、痰、濃汁、血、汗、脂、淚、漿、唾、鼻汁、髓、尿”者。

    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

    彼修習此相,多所作而安立、固住已,緻心于外身。

     如何“有比丘,于外身循身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于外身觀察由足跖之上、發頂之下以及皮内種種不淨之充滿,“彼之身中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膜、脾髒、肺髒、腸、腸間膜、胃、排洩物、膽汁、痰、濃汁、血、汗、脂、淚、漿、唾、鼻汁、髓、尿”者。

    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

    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緻心于外身。

     如何“有比丘,于内外身循身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于内外身觀察由足跖之上、發頂之下以及皮内種種不淨之充滿,“此之身中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膜、脾髒、肺髒、腸、腸間膜、胃、排洩物、膽汁、痰、濃汁、血、汗、脂、淚、漿、唾、鼻汁、髓、尿”者。

    如是有比丘,于内外身循身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循觀”者,此處如何為循觀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是言循觀。

    此之循觀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

    依此言“循觀”。

     “住”者,是令動、轉、保、趣、至、行、住。

    依此言“住”。

     “正勤”者,此處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

    是言正勤。

    此之正勤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

    依此言“正勤”。

     “正知”者,此處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是言正知。

    此之正知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

    依此言“正知”。

     “正念”者,此處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

    是言正念。

    此之正念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

    依此言“正念”。

     “調伏世間之貪憂”者,此中,如何為“世間”耶?彼身即世間,五取蘊亦是世間。

    是言“世間”。

    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

    是言為“貪”。

    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不快、苦之受。

    是言為“憂”。

    如斯是貪、是憂。

    于此世間[有此貪憂之]調伏、極調伏、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

    依此言“調伏世間之貪憂”。

     如何“有比丘,于内受循受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受樂受者即知我受樂受,受苦受者即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不苦不樂受;受有味之樂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樂受,受無味之樂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樂受;受有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苦受,受無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苦受;受有味之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不苦不樂受,受無味之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不苦不樂受。

    彼以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

    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緻心于外受。

     如何“有比丘,于外受循受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受樂受者即知我受樂受,受苦受者即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不苦不樂受;受有味之樂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樂受,受無味之樂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樂受;受有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苦受,受無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苦受;受有味之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不苦不樂受,受無味之不苦不樂受者即知我受無味之不苦不樂受。

    彼以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

    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緻心于内外受。

     如何“有比丘,于内外受循受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知樂受為樂受,知苦受為苦受,知不苦不樂受為不苦不樂受;知有味之樂受為有味之樂受,知無味之樂受為無味之樂受;知有味之苦受為有味之苦受,知無味之苦受為無味之苦受;知有味之不苦不樂受為有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