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 緣行相分别

關燈
豫、二分、二路、疑惑、不一執、暧昧、遍暧昧、不穿入、昏迷、心之意後悔。

    是言“緣受而有猶豫”。

     此中,如何為“緣猶豫而有有”耶?是除猶豫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是言“緣猶豫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一二 諸法如何為不善耶?是彼時有不善心之生起,以舍俱行、掉舉相應,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掉舉,緣掉舉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無明耶?是所有之無知、無見……乃至……無明闩、愚癡、不善根。

    是言無明。

    ……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受。

    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掉舉”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散亂、心之騷亂。

    是言“緣受而有掉舉”。

     此中,如何為“緣掉舉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

    是言“緣掉舉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善根 一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無癡。

     此中,如何為無貪耶?是所有之無貪、無貪欲、無貪欲性、無有貪、無有塵染、無有塵染性、無貪求、無貪之善根。

    是言無貪。

     此中,如何為無瞋耶?是所有之無瞋、無敗德、無敗德性、無害瞋、恚害、無瞋之善根。

    是言無瞋。

     此中,如何為無癡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是言無癡。

     是等為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

    是言“緣善根而有行”。

    ……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快、樂之受。

    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心喜”耶?是所有之信、有信、善解、現心喜。

    是言“緣受而有心喜”。

     此中,如何為“緣心喜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

    是言“緣心喜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二~八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有欲纏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舍俱行、智相應……乃至……舍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舍俱行、智不相應……乃至……舍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乃至……是等言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

    是言“緣善根而有行”。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遍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乃至……是等言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

    是言“緣善根而有行”。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具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四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地遍之第五禅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無色生之道……乃至……超越一切無所有,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舍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無癡……乃至……是等言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

    是言“緣善根而有行”。

    ……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受。

    是言“緣觸而有受”。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善耶?是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緣善根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善根耶?是無貪、無瞋、無癡……乃至…… 此中,如何為無癡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無癡。

     是等為善根。

     此中,如何為“緣善根而有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

    是言“緣善根而有行”。

    ……乃至…… “如是便有彼法之集”者,乃如是有彼法之集、起、結合、出現。

    依此言“如是便有彼法之集”。

     善異熟行根本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乃彼時由欲纏之善業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眼識之生起,以舍俱行,以色為所緣,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

    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

    是言“緣行而有識”。

     此中,如何為“緣識而有名”耶?是受蘊、想蘊、行蘊。

    是言“緣識而有名”。

     此中,如何為“緣名而有第六處”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

    是言“緣名而有第六處”。

     此中,如何為“緣第六處而有觸”耶?是所有之觸、觸接、等觸接、等觸接性。

    是言“緣第六處而有觸”。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受。

    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有”耶?是除受為想蘊、行蘊、識蘊。

    是言“緣受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五)其時,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為因。

    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為因。

    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為因。

    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為因。

    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為因。

    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乃至……。

     (九)其時,緣行而有識,是以行相應。

    緣識而有名,是以識相應。

    緣名而有第六處,是以名相應。

    緣第六處而有觸,是以第六處相應。

    緣觸而有受,是以觸相應。

    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十三)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亦有行。

    緣識而有名,緣名亦有識。

    緣名而有第六處……乃至……緣觸而有受,緣受亦有觸。

    緣受而有有。

    緣有而有生。

    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乃至……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有耳識之生起,舍俱行而以聲為所緣,有鼻識之生起,舍俱行而以香為所緣,有舌識之生起,舍俱行而以味為所緣,有身識之生起,樂俱行而以觸為所緣,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

    是言為行。

    ……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身之快、身之樂,身觸所生快、樂之領納,身觸所生快、樂之受。

    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緣受而有有”耶?是除受為想蘊、行蘊、識蘊。

    是言“緣受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有意界之生起,舍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

    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界。

    是言“緣行而有識”。

    ……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觸而有受”耶?是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不苦不樂之受。

    是言“緣觸而有受”。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

    是言“緣受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喜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苦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舍俱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異熟有意識界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應……乃至……喜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乃至……喜俱行、智不相應、有行……乃至……舍俱行、智相應……乃至……舍俱行、智相應、有行……乃至……舍俱行、智不相應……乃至……舍俱行、智不相應、有行,而若以色為所緣……乃至……若以法為所緣,若以彼彼為初起者,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此中,如何為行耶?是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為行。

     此中,如何為“緣行而有識”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

    是言“緣行而有識”。

    ……乃至…… 此中,如何為“緣受而有心喜”耶?是所有之信、有信、善解、現心喜。

    是言“緣受而有心喜”。

     此中,如何為“緣心喜而有勝解”耶?是所有心之勝解、了解、是信解。

    是言“緣心喜而有勝解”。

     此中,如何為“緣勝解而有有”耶?是除勝解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是言“緣勝解而有有”。

    ……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具足地遍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

    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地遍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故,具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四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地遍之第五禅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有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

    即由此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舍離樂……乃至……具足地遍之第五禅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乃至……依此言“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無色生之道……乃至……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舍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

    即由此無色纏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超越一切無所有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想俱行而舍離樂……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便有彼全苦蘊之集。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以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有觸……乃至……不散亂,是等之諸法為善。

    即由此出世間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異熟,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緣名而有第六處,緣第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心喜,緣心喜而有勝解,緣勝解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

    如是有是等法之集。

    ……乃至……。

     不善異熟行根本 諸法如何為無記耶?是彼時由不善業之已作,由已積集之異熟,有眼識之生起,舍俱行以色為所緣……乃至……有耳識之生起,舍俱行以聲為所緣……乃至……有鼻識之生起,舍俱行以香為所緣……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