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谛分别

關燈
……乃至……正思惟、道支、道所屬之物。

    是等為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語耶?是所有四種語惡行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語、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語。

     此中,如何為正業耶?是所有三種身惡行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業、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業。

     此中,如何為正命耶?是所有邪命之離去、離脫、離出、遠離、不作、不為、不犯、岸不超過、通路切斷、正命、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定。

     以此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是相應于至苦滅之道。

     二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

    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乃餘之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與餘煩惱等之舍離。

    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于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

    即正見……乃至……正定。

    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是相應于至苦滅之道。

     三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與餘之不善法。

    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

    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與餘之不善等之舍離。

    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于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即正見……乃至……正定。

    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是相應至苦滅之道。

     四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與餘之煩惱、餘之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

    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

    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等之舍離。

    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于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

    即正見……乃至……正定。

    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相應于至苦滅之道。

     五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

    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

    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有漏善法等之舍離。

    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于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有八聖道。

    即正見……乃至……正定。

    是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相應于至苦滅之道。

     六 四谛者即苦、苦集、苦滅、至苦滅之道。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

    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與一切之色。

    是言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之舍離。

    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于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有五聖道。

    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為正見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擇法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見。

     此中,如何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思惟……乃至……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為正精進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精進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精進。

     此中,如何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正定。

     以此言至苦滅之道。

     餘之諸法相應至苦滅之道。

    ……乃至…… 七 此中,如何為苦集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與餘之有漏善法。

    是言苦集。

     此中,如何為苦耶?是有漏善不善法之異熟、以所有法之作無記為非善非不善、非業異熟及一切之色。

    是言為苦。

     此中,如何為苦滅耶?是渴愛、餘之煩惱、不善法、三善根之有漏、餘之有漏善法等之舍離。

    是言苦滅。

     此中,如何為至苦滅之道耶?是世有比丘,于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而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