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處分别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經分别
十二處者,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眼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色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耳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聲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鼻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香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舌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味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身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觸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意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法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二 對法分别 十二處者,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此中,如何為眼處耶?所有之眼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是有自性、所屬、無見有對之物——依此無見有對之眼,若已見、今見、當見、欲見有見有對之色——亦是眼、眼處、眼界、眼根、世間、門、海、青白、田、事、導者、引導、此岸亦是空村——是言眼處。
此中,如何為耳處耶?……鼻處耶……舌處耶……身處耶?即所有之身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身處。
此中,如何為意處耶? 一種意處——是觸相應。
二種意處——是有因、無因。
三種意處——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意處——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意處——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舍根相應。
六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意識。
七種意處——是眼識……乃至……身識、意界、意識界。
八種意處——是眼識……乃至……于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識界。
九種意處——是眼識……乃至……于身識、意界、意識界有善、不善、無記。
如是為……。
十種意處——是眼識……乃至……于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識界之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意處。
此中,如何為色處耶?所有之色是四大種所造之顯色……乃至……是色界——是言色處。
此中,如何為聲處耶……香處耶……味處耶……觸處耶?是地界……乃至……是觸界。
是言觸處。
此中,如何為法處耶?是受蘊、想蘊、行蘊與所有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與無為界。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 一種受蘊——是觸相應。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乃至……如是為多種受蘊。
是言受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一種想蘊——是觸相應。
……乃至……如是多種想蘊。
是言想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 一種行蘊——是心相應……乃至……。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乃至……如是為多種行蘊。
是言行蘊。
此中,如何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之物耶?即女根……乃至……抟食。
是言色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
此中,如何是無為界耶?是貪滅盡、瞋滅盡、癡滅盡——是言無為界。
是言法處。
三 問分 十二處者即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
十二處者幾何善?幾何不善?幾何無記?……乃至……幾何有诤?幾何無诤耶? 十處是無記,二處是善、不善、無記。
十處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意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法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
十處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二處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五處是已取順取,聲處是不已取順取,四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二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十處是不有雜染雜染。
二處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十處是無尋無伺;意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法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十處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舍俱行;二處是喜俱行、樂俱行、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舍俱行。
十處是非見非修所斷,二處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所斷非修所斷。
十處是非見非修所斷因,二處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
眼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色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耳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聲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鼻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香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舌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味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身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觸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意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法是無常、苦、無我、變易法。
二 對法分别 十二處者,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此中,如何為眼處耶?所有之眼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是有自性、所屬、無見有對之物——依此無見有對之眼,若已見、今見、當見、欲見有見有對之色——亦是眼、眼處、眼界、眼根、世間、門、海、青白、田、事、導者、引導、此岸亦是空村——是言眼處。
此中,如何為耳處耶?……鼻處耶……舌處耶……身處耶?即所有之身是四大種所造之淨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身處。
此中,如何為意處耶? 一種意處——是觸相應。
二種意處——是有因、無因。
三種意處——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意處——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意處——是樂根相應、苦根相應、喜根相應、憂根相應、舍根相應。
六種意處——是眼識……乃至……意識。
七種意處——是眼識……乃至……身識、意界、意識界。
八種意處——是眼識……乃至……于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識界。
九種意處——是眼識……乃至……于身識、意界、意識界有善、不善、無記。
如是為……。
十種意處——是眼識……乃至……于身識有樂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識界之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意處。
此中,如何為色處耶?所有之色是四大種所造之顯色……乃至……是色界——是言色處。
此中,如何為聲處耶……香處耶……味處耶……觸處耶?是地界……乃至……是觸界。
是言觸處。
此中,如何為法處耶?是受蘊、想蘊、行蘊與所有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與無為界。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 一種受蘊——是觸相應。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乃至……如是為多種受蘊。
是言受蘊。
此中,如何為想蘊耶?一種想蘊——是觸相應。
……乃至……如是多種想蘊。
是言想蘊。
此中,如何為行蘊耶? 一種行蘊——是心相應……乃至……。
二種行蘊——是因、非因。
三種行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行蘊。
……乃至……如是為多種行蘊。
是言行蘊。
此中,如何色之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之物耶?即女根……乃至……抟食。
是言色無見無對是法處所屬者。
此中,如何是無為界耶?是貪滅盡、瞋滅盡、癡滅盡——是言無為界。
是言法處。
三 問分 十二處者即眼處、色處……乃至……意處、法處。
十二處者幾何善?幾何不善?幾何無記?……乃至……幾何有诤?幾何無诤耶? 十處是無記,二處是善、不善、無記。
十處是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意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法處是樂受相應、苦受相應、不苦不樂受相應,不可言樂受相應或苦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
十處是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二處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五處是已取順取,聲處是不已取順取,四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二處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十處是不有雜染雜染。
二處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十處是無尋無伺;意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法處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可言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十處是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舍俱行;二處是喜俱行、樂俱行、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樂俱行或舍俱行。
十處是非見非修所斷,二處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所斷非修所斷。
十處是非見非修所斷因,二處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