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 蘊分别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中,如何為内識耶?即所有之識,彼彼有情之内,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識……乃至……意識——是言内識。
此中,如何為外識耶?即所有之識,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内、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識……乃至……意識——是言外識。
此中,如何為粗[細]識耶?即不善之識是粗,善、無記之識是細;善、不善之識是粗,無記之識是細;與苦受相應之識是粗,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細;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是粗,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細;非定中之識是粗,定中之識是細;有漏之識是粗,無漏之識是細。
更亦望于各各之識,可見粗、細之識。
此中,如何為劣[勝]識耶?即不善之識是劣,善、無記之識是勝;善、不善之識是劣,無記之識是勝;與苦受相應之識是劣,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勝;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是劣,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勝;非定中之識是劣,定中之識是勝;有漏之識是劣,無漏之識是勝。
更亦望于各各之識,可見劣、勝之識。
此中,如何為遠識耶?即不善之識者比善、無記之識遠,善、無記之識者比不善之識遠;善之識者比不善、無記之識遠,不善、無記之識者比善之識遠;無記之識者比善、不善之識遠,善、不善之識者比無記之識遠;與苦受相應之識者比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識遠,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者比與苦受相應之識遠;與樂受相應之識者比與苦、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遠,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識者比與樂受相應之識遠;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者比與樂、苦受相應之識遠,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者比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遠;非定中之識者比定中之識遠,定中之識者比非定中之識遠;有漏之識者比無漏之識遠,無漏之識者比有漏之識遠;是言遠識。
此中,如何為近識耶?即不善識者近于不善識,善識者近于善識,無記識者近于無記識;與苦受相應識者近于與苦受相應識,與樂受相應識者近于與樂受相應識,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識者近于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識;非定中識者近于非定中識,定中識者近于定中識;有漏識者近于有漏識,無漏識者近于無漏識;是言近識。
更亦望于各各之識,可見遠、近之識。
二 對法分别 五蘊者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 此中,如何為色蘊耶? 一種色蘊——是一切之色者為非因、無因、因不相應、有緣、有為、應變壞、世間、有漏、順結、順系、順暴流、順轭、順蓋、已異取、順取、雜染、無記、無所緣、非心所、心不相應、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不有雜染雜染、非有尋有伺、非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非喜俱行、非樂俱行、非舍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學、非無學、小、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所屬、非無所屬、不決定、不出離、已生、六識所識,無常、勝于老死——如是為一種色蘊。
二種色蘊——是為能取之色、非能取之色;已取之色、不已取之色;已取順取之色、不已取順取之色;有見之色、無見之色;有對之色、無對之色;根之色、非根之色;大種之色、非大種之色;表色、非表色;心等起之色、非心等起之色;心俱有之色、非心俱有之色;心随轉之色、非心随轉之色;内色、外色;粗色、細色;遠色、近色……乃至……抟食之色、非抟食之色——如是為二種色蘊。
三種色蘊——是所有之内色者是能取,所有之外色者是能取、非能取;所有之内色者是已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之内色者是已取順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乃至……所有之内色者是非抟食,所有之外色者是抟食、非抟食——如是為三種色蘊。
四種色蘊——是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有對、無對,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有對、無對;所有能取之色者是粗、是細,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粗、是細;所有能取之色者是遠,是近,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遠、是近……乃至……見、聞、覺、知之色——如是為四種色蘊。
五種色蘊——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所有能取之色——如是為五種色蘊。
六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色,鼻所識之色、舌所識之色、身所識之色、意所識之色——如是為六種色蘊。
七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乃至……意界所識之色、意識界所識之色——如是為七種色蘊。
八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乃至……身所識之色有樂觸與苦觸——意界所識之色、意識界所識之色——如是為八種色蘊。
九種色蘊——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及非根之色——如是為九種色蘊。
十種色蘊——是眼根……乃至……命根及非根色之有對、無對——如是為十種色蘊。
十一種色蘊——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及無見無對法處所攝之色——如是為十一種色蘊。
是言色蘊。
[受蘊]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 (一) 一種受蘊——是觸相應。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受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受蘊——是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
六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六種受蘊。
七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七種受蘊。
八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有樂與苦——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八種受蘊。
九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受蘊。
十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有樂與苦——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受蘊。
([關于受蘊之對法分别者即更反複二十七次,其二十七次各各之中,與(一)出現不同者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别而已。
一種、四種、五種、六種、七種、八種、九種、十種等八類之分别者皆與(一)相同。
故以下唯詳細分别二種分别與三種分别,其他從略。
(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小、大、無量;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劣、中、勝;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道所緣、道因、道增上;已生、未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内、外、内外;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三) 二種受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有漏、無漏。
漏相應、漏不相應;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順結、不順結;結相應、結不相應;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有關順系、順暴流、順轭、順蓋之部分與順結相同從略)。
已異取、不已異取;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
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順取、不順取;取相應、取不相應;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有關見所斷、修所斷、見及修所斷因者亦同)。
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欲纏、非欲纏;(色纏及無色纏者亦同)。
所屬、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有上、無上;有诤、無诤。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四) 二種受蘊——是有诤、無诤。
三種受蘊——是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
……乃至……如是……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六) 二種受蘊——是有诤、無诤。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七)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
……乃至……如是 (八) 二種受蘊——是有诤、無诤。
三種受蘊——是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十) 二種受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 (十一) 二種受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 (十二) 二種受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受蘊——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乃至……如是…… (十三) 二種受蘊——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三種受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乃至……如是…… (十四) 二種受蘊——是有漏、無漏。
三種受蘊——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
……乃至……如是…… (十五) 二種受蘊——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
……乃至……如是…… (十六) 二種受蘊——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
三種受蘊——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 (十七) 二種受蘊——是順結、不順結。
三種受蘊——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乃至……如是…… (十八) 二種受蘊——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小、大、無量。
……乃至……如是…… (十九) 二種受蘊——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
三種受蘊——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乃至……如是…… (二十) 二種受蘊——是順系、不順系。
三種受蘊——是劣、中、勝。
……乃至……如是…… (廿一) 二種受蘊——是系相應、系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
……乃至……如是…… (廿二) 二種受蘊——是系不相應順系、系不相應不順系。
三種受蘊——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 (廿三) 二種受蘊——是順暴流、不順暴流。
三種受蘊——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 (廿四) 二種受蘊——是暴流相應、暴流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如是…… (廿五) 二種受蘊——是暴流不相應順暴流、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
三種受蘊——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乃至……如是…… (廿六) 二種受蘊——是順轭、不順轭。
三種受蘊——是内、外、内外。
……乃至……如是…… (廿七) 二種受蘊——是轭相應、轭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以上兩種增上
此中,如何為外識耶?即所有之識,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内、各自、己身、個人、已取者——眼識……乃至……意識——是言外識。
此中,如何為粗[細]識耶?即不善之識是粗,善、無記之識是細;善、不善之識是粗,無記之識是細;與苦受相應之識是粗,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細;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是粗,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細;非定中之識是粗,定中之識是細;有漏之識是粗,無漏之識是細。
更亦望于各各之識,可見粗、細之識。
此中,如何為劣[勝]識耶?即不善之識是劣,善、無記之識是勝;善、不善之識是劣,無記之識是勝;與苦受相應之識是劣,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勝;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是劣,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是勝;非定中之識是劣,定中之識是勝;有漏之識是劣,無漏之識是勝。
更亦望于各各之識,可見劣、勝之識。
此中,如何為遠識耶?即不善之識者比善、無記之識遠,善、無記之識者比不善之識遠;善之識者比不善、無記之識遠,不善、無記之識者比善之識遠;無記之識者比善、不善之識遠,善、不善之識者比無記之識遠;與苦受相應之識者比與樂、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識遠,與樂、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者比與苦受相應之識遠;與樂受相應之識者比與苦、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遠,與苦、不苦不樂受相應之識者比與樂受相應之識遠;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者比與樂、苦受相應之識遠,與樂、苦之受相應之識者比與不苦不樂之受相應之識遠;非定中之識者比定中之識遠,定中之識者比非定中之識遠;有漏之識者比無漏之識遠,無漏之識者比有漏之識遠;是言遠識。
此中,如何為近識耶?即不善識者近于不善識,善識者近于善識,無記識者近于無記識;與苦受相應識者近于與苦受相應識,與樂受相應識者近于與樂受相應識,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識者近于與不苦不樂受相應識;非定中識者近于非定中識,定中識者近于定中識;有漏識者近于有漏識,無漏識者近于無漏識;是言近識。
更亦望于各各之識,可見遠、近之識。
二 對法分别 五蘊者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 此中,如何為色蘊耶? 一種色蘊——是一切之色者為非因、無因、因不相應、有緣、有為、應變壞、世間、有漏、順結、順系、順暴流、順轭、順蓋、已異取、順取、雜染、無記、無所緣、非心所、心不相應、非異熟非異熟法法、不有雜染雜染、非有尋有伺、非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非喜俱行、非樂俱行、非舍俱行、非見非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因、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學、非無學、小、欲纏、非色纏、非無色纏、所屬、非無所屬、不決定、不出離、已生、六識所識,無常、勝于老死——如是為一種色蘊。
二種色蘊——是為能取之色、非能取之色;已取之色、不已取之色;已取順取之色、不已取順取之色;有見之色、無見之色;有對之色、無對之色;根之色、非根之色;大種之色、非大種之色;表色、非表色;心等起之色、非心等起之色;心俱有之色、非心俱有之色;心随轉之色、非心随轉之色;内色、外色;粗色、細色;遠色、近色……乃至……抟食之色、非抟食之色——如是為二種色蘊。
三種色蘊——是所有之内色者是能取,所有之外色者是能取、非能取;所有之内色者是已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之内色者是已取順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乃至……所有之内色者是非抟食,所有之外色者是抟食、非抟食——如是為三種色蘊。
四種色蘊——是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有對、無對,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有對、無對;所有能取之色者是粗、是細,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粗、是細;所有能取之色者是遠,是近,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遠、是近……乃至……見、聞、覺、知之色——如是為四種色蘊。
五種色蘊——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所有能取之色——如是為五種色蘊。
六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色,鼻所識之色、舌所識之色、身所識之色、意所識之色——如是為六種色蘊。
七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乃至……意界所識之色、意識界所識之色——如是為七種色蘊。
八種色蘊——是眼所識之色……乃至……身所識之色有樂觸與苦觸——意界所識之色、意識界所識之色——如是為八種色蘊。
九種色蘊——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及非根之色——如是為九種色蘊。
十種色蘊——是眼根……乃至……命根及非根色之有對、無對——如是為十種色蘊。
十一種色蘊——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及無見無對法處所攝之色——如是為十一種色蘊。
是言色蘊。
[受蘊] 此中,如何為受蘊耶? (一) 一種受蘊——是觸相應。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四種受蘊——是欲纏、色纏、無色纏、無所屬。
五種受蘊——是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
六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六種受蘊。
七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如是為七種受蘊。
八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有樂與苦——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如是為八種受蘊。
九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善、不善、無記——如是為九種受蘊。
十種受蘊——是眼觸所生之受……乃至……身觸所生之受——有樂與苦——意界觸所生之受、意識界觸所生之受——善、不善、無記——如是為十種受蘊。
([關于受蘊之對法分别者即更反複二十七次,其二十七次各各之中,與(一)出現不同者唯二種與三種之分别而已。
一種、四種、五種、六種、七種、八種、九種、十種等八類之分别者皆與(一)相同。
故以下唯詳細分别二種分别與三種分别,其他從略。
(原本出版者記)]) (二)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小、大、無量;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劣、中、勝;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道所緣、道因、道增上;已生、未生、可生;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内、外、内外;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三) 二種受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非因有因、非因無因;世間、出世間;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有漏、無漏。
漏相應、漏不相應;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順結、不順結;結相應、結不相應;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有關順系、順暴流、順轭、順蓋之部分與順結相同從略)。
已異取、不已異取;異取相應、異取不相應。
異取不相應已異取、異取不相應不已異取;已取、不已取;順取、不順取;取相應、取不相應;取不相應順取、取不相應不順取;雜染、不雜染;有雜染、不有雜染;染相應、染不相應;染不相應雜染、染不相應不雜染;(有關見所斷、修所斷、見及修所斷因者亦同)。
有尋、無尋;有伺、無伺;有喜、無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欲纏、非欲纏;(色纏及無色纏者亦同)。
所屬、無所屬;出離、不出離;決定、不決定;有上、無上;有诤、無诤。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四) 二種受蘊——是有诤、無诤。
三種受蘊——是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
……乃至……如是……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六) 二種受蘊——是有诤、無诤。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七)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
……乃至……如是 (八) 二種受蘊——是有诤、無诤。
三種受蘊——是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種受蘊——是有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善、不善、無記。
……乃至……如是…… (十) 二種受蘊——是因相應、因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異熟、異熟法法、非異熟非異熟法法。
……乃至……如是…… (十一) 二種受蘊——是非因有因、非因無因。
三種受蘊——是已取順取、不已取順取、不已取不順取。
……乃至……如是…… (十二) 二種受蘊——是世間、出世間。
三種受蘊——是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雜染、不有雜染不雜染。
……乃至……如是…… (十三) 二種受蘊——是少分可識、少分不可識。
三種受蘊——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乃至……如是…… (十四) 二種受蘊——是有漏、無漏。
三種受蘊——是見所斷、修所斷、非見非修所斷。
……乃至……如是…… (十五) 二種受蘊——是漏相應、漏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見所斷因、修所斷因、非見非修所斷因。
……乃至……如是…… (十六) 二種受蘊——是漏不相應有漏、漏不相應無漏。
三種受蘊——是能趣積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積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 (十七) 二種受蘊——是順結、不順結。
三種受蘊——是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乃至……如是…… (十八) 二種受蘊——是結相應、結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小、大、無量。
……乃至……如是…… (十九) 二種受蘊——是結不相應順結、結不相應不順結。
三種受蘊——是小所緣、大所緣、無量所緣。
……乃至……如是…… (二十) 二種受蘊——是順系、不順系。
三種受蘊——是劣、中、勝。
……乃至……如是…… (廿一) 二種受蘊——是系相應、系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邪性決定、正性決定、不決定。
……乃至……如是…… (廿二) 二種受蘊——是系不相應順系、系不相應不順系。
三種受蘊——是道所緣、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 (廿三) 二種受蘊——是順暴流、不順暴流。
三種受蘊——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 (廿四) 二種受蘊——是暴流相應、暴流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過去、未來、現在。
……乃至……如是…… (廿五) 二種受蘊——是暴流不相應順暴流、暴流不相應不順暴流。
三種受蘊——是過去所緣、未來所緣、現在所緣。
……乃至……如是…… (廿六) 二種受蘊——是順轭、不順轭。
三種受蘊——是内、外、内外。
……乃至……如是…… (廿七) 二種受蘊——是轭相應、轭不相應。
三種受蘊——是内所緣、外所緣、内外所緣。
……乃至……如是為十種受蘊。
以上兩種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