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偈經

關燈
間,以智慧見時,無有彼我念,我無有此故,即無憂苦惱。

     七一八 我嫌厭我身,無生有欲望,如此身破壞,無再有他身。

     七一九 汝等以身有作為,依據所望而為此,對我以此之所緣,我無瞋恚無情愛。

    ’ 七二〇 彼聞此語,以為希有,身毛豎立,抛棄刀劍。

    諸青年等,作如下言: 七二一 ‘大德汝何為,何人是汝師,汝依何人教,得此無憂性?’ 七二二 ‘一切智者一切見,勝者乃為我師範,一切世間之醫者,大悲愍者是我師。

     七二三 滅盡無上法,依彼為說示,我依彼之教,我得無憂性。

    ’ 七二四 盜賊聞仙士,善說及善語,舍劍舍兇器,或者離其業,或者樂出家。

     七二五 此等識者,聞善逝教,出家得度,歡喜滿足,修習七支,修習五力,寂滅無為,達涅槃道。

    ” (右)阿提目多長老。

     七二六 “婆羅波利耶,沙門一比丘,獨坐禅思時,有如下思起。

     七二七 應依何次第,動作與禁行,完成己義務,無害于他人。

     七二八 人間有諸根,利益不利益,不護不利益,護持為利益。

     七二九 護持諸根,防制諸根,完成義務,無害他人。

     七三〇 若走諸形色,不制禦眼根,不見形色患,不得脫苦惱。

     七三一 若走諸音聲,不制禦耳根,不聞音聲患,不得脫苦惱。

     七三二 未見出離者,若嗅諸香氣,香氣迷惑彼,不得脫苦惱。

     七三三 最上酸甘味,記憶諸辛味,執着味欲者,心不得覺醒。

     七三四 美好受快感,記憶諸般觸,染着貪欲根,得受種種苦。

     七三五 依此諸種法,不能防止心,總由五根起,苦惱追随彼。

     七三六 數多之死屍,膿血充滿身,由劃師之手,彩色美如藍。

     七三七 辛甘味之苦,不覺愛系縛,恰如刀塗蜜,不覺被割刺。

     七三八 女貌女之味,女香女之觸,對此起染着,得受熱惱苦。

     七三九 婦女之孔穴,總共有五處,五處滲汁液,精進得防止。

     七四〇 彼為利益人,亦為法住者,巧妙明辨人,樂務法義故。

     七四一 明辨不放逸,應來之沉沒,無利益之業,斥之不為務。

     七四二 有益相結合,依法得喜樂,執于此行者,最上之喜樂。

     七四三 以種種方便,希望克制他,打殺更憂苦,暴力侵他人。

     七四四 有力人割物,如以橛拔橛,巧慧制諸根,即以根制根。

     七四五 信進念定慧,沙門勤修習,五力打五欲,婆羅門無苦。

     七四六 利益法住者,為行佛言教,精進無餘所,此人加安樂。

    ” (右)婆羅波利耶長老。

     七四七 “長時熱烈法思念,我問沙門婆羅門,而心不能得安靜。

     七四八 此世誰能達彼岸,誰得沾潤甘露法,何人通法最上義,我将對其為領受。

     七四九 食餌之魚愚且癡,懸入釣鈎不得脫,如被因陀羅網縛,毗摩質多阿修羅。

     七五〇 我于此世被牽引,我無由脫離憂苦,誰能為我解纏縛,教示我修等覺道。

     七五一 沙門婆羅門,指示我斷絕,依何除老死,我誠心領受。

     七五二 疑惑猶豫絡,以結議論力,忿怒心剛愎,而貪求諸欲。

     七五三 放渴愛之弓,結三十之見[身見邪見],凡所立之物,破此見己力。

     七五四 不舍其他諸邪見,思惟追憶心益熾,我今為此沖動轉,恰似風搖樹之葉。

     七五五 我有之一念,内心起疾熟,身為六觸處,我有常發出。

     七五六 疑惑箭未拔,亦未用刀割,良醫用探針,我尚未得見。

     七五七 誰能不用刀,拔我内心箭,不害我四肢,使箭得拔除。

     七五八 法主最尊者,排除毒與過,我陷于深淵,指示我明路。

     七五九 我今陷入沼澤中,塵埃之側秘難除,虛僞嫉妒起議論,惛沈随眠蔓延中。

     七六〇 貪欲思惟之車乘,調戲之雷結縛雲,以運載橫邪之見。

     七六一 流四方流,蔓芽生存,誰防此流,誰斷此蔓。

     七六二 大德!防流築堤防,生流由汝心,防心如不用,暴力以擊樹。

     七六三 如是起恐怖,此岸索彼岸,我無依止處,願侍仙士群,願以智慧師,以為我武器。

     七六四 對此水之流,構築使清淨,造以法之精,強與以階梯,以時告示我:‘汝心勿恐怖’。

     七六五 念處之樓閣,我為率先登,身見思愛樂,我作正觀察。

     七六六 我見登船道,自己無住着,最上之埠頭,我已遙望見。

     七六七 依生有之因,而生箭已出,為遮此等故,以說最上道。

     七六八 佛為除過毒,常時随我側,常夜為定着,為我拂結節。

    ” (右)提羅迦尼長老。

     七六九 “飾相瘡腫塊,抱病多思惟,見此積集身,住立不确固。

     七七〇 摩尼珠耳環,以為頭面飾,骨皮組色身,衣服為美觀。

     七七一 足塗以蟲脂,面飾以香粉,愚人為愚迷,不得求彼岸。

     七七二 發組為八辮,眼塗安膳那(黑藥膏),愚人為愚迷,不能求彼岸。

     七七三 裝飾腐臭身,飾安繕那壺,愚人為愚迷,不能求彼岸。

     七七四 獵夫設罥網,鹿不為其系,鹿食餌盡去,獵夫空悲泣,鹿謂‘我等去’。

     七七五 獵夫罥網破,鹿不為其系,鹿食餌盡去,獵夫空憂悲,鹿謂‘我等去’。

     七七六 于此世間,見有财人,愚而得财,不作施舍。

    悭貪之人,積蓄财物,貪求諸欲,日益加甚。

     七七七 王用暴力,征服地上,至海之濱,并吞全地,海之此方,猶不滿足,海之彼方,亦欲求得。

     七七八 王者與他諸人人,至死未能離渴愛,未到十分即舍身,此世諸欲未能滿。

     七七九 親族之人發紛亂,此悲泣,又願我等皆不死,包以衣服外運去,火葬場地附荼毗。

     七八〇 彼以串刺舍富财,單一衣身被燒毀,親族朋友及同士,從此均已無依怙。

     七八一 持彼财去嗣續者,人依其業而随赴,死者不能随财去,兒妻财國不随行。

     七八二 依财不能得長壽,依富不能使不老,賢者稱歎此壽命,少量無常變壞法。

     七八三 貧富共死觸,賢愚亦皆同,愚者愚打卧,賢者死無恐。

     七八四 智者勝于财,此世達終末,愚者未達終,生生犯邪業。

     七八五 人入輪回,次第入胎,入他世界,信心少智,轉生入胎,入他世界。

     七八六 恰如盜賊,現行被捕,邪法之徒,依業被打。

    邪法群衆,輪轉來生,入他世界,為業被打。

     七八七 諸欲愛美甘,形色擾亂心,大王!見此我出家,真勝沙門道。

     七八九 信心我出家,入于勝者教,出家我無失,受食不負債。

     七九〇 諸欲如熾火,如刃遇黃金,下胎來是苦,地獄見大苦。

     七九一 我見此患難,彼時我震驚,彼時我受教,諸漏達滅盡。

     七九二 奉事我師……[六〇四]…… 七九三 為我利益,由家而出家……[六〇五]……斷盡諸結縛。

    ” (右)賴吒和羅長老。

     七九四 “見色思愛相,正念且消失,心有染著者,感受且愛執。

     七九五 緣色生受貪,增長種種害,其心逢苦惱,積苦遠涅槃。

     七九六~七九七 聞聲思愛相……[七九四]……由聲生種種……[七九五]…… 七九八~七九九 嗅香思愛相……緣香生受貪…… 八〇〇~八〇一 吃味思愛相……緣味生受貪…… 八〇二~八〇三 觸觸思愛相……緣觸生受貪…… 八〇四~八〇五 知法思愛相……緣法生受貪…… 八〇六 彼對諸色無染着,見色不失彼正念,離染之心感受色,具對諸色無愛執。

     八〇七 見色有感受,彼若如此者,苦聚不減少,正念以遊方,無苦近涅槃。

     八〇八 彼對諸聲無染着,聞聲不失彼正念,離染之心感受聲,見對此等無愛執。

     八〇九 聞聲有感受,彼若如此者,苦聚不減少,正念以遊方,無苦近涅槃。

     八一〇~八一一 彼對諸香無染着……嗅香。

     八一二~八一三 彼對諸味無染着……吃味…… 八一四~八一五 彼對諸觸無染着……觸于觸…… 八一六~八一七 彼對諸法無染着……以知法……” (右)摩倫拘耶弗陀(鬘童子)長老。

     八一八 世羅婆羅門曰:“圓滿之身,善美善生,可愛世尊,汝身金色,汝之白齒,有大力用。

     八一九 善生之人,諸多相好,大人形相,總在汝身。

     八二〇 清明之眼,端嚴之顔,沙門園中,太陽放光。

     八二一 汝顔貌美好,皮膚似黃金,比丘斯優色,沙門何利益。

     八二二 汝應為輪王,諸王中之王,四方征服者,适作閻浮君。

     八二三 汝為刹利種,亦為富财王,願為汝附随,瞿昙!王中之王、人間之王,願汝領王事。

    ” 八二四 世尊言曰:“世羅!我是王者也,無上之法王,依法轉法輪,任人不退轉。

    ” 八二五 世羅婆羅門曰:“汝瞿昙!汝等覺者,無上法王,以法轉輪。

     八二六 誰為尊軍帥,師之嗣弟子,誰能善仿效,轉此大法輪?” 八二七 世尊言曰:“世羅!我所轉之輪,無上之法輪,如來随生者,舍利弗效轉。

     八二八 應識知者為識知,應修習者為修習,應舍棄者我舍棄,婆羅門!如是行法我為佛。

     八二九 對我除疑惑,汝宜有信心,婆羅門!汝見正等覺,常常宜感謝。

     八三〇 此世所現事,常當存感謝,婆羅門!我為此覺者,無上之醫者。

     八三一 至高無比,伏魔軍者,克一切敵,樂無所懼。

    ” 八三二 世羅曰:“諸友!聞具眼者語,彼為大醫師,亦為大雄者,如林獅子吼。

     八三三 至高無比者,克服衆魔軍,無誰不信仰,縱令黑族生。

     八三四 願伴我者伴,不願伴者去,我于勝者側,此處我出家。

    ” 八三五 “師尊!正等覺者教,如喜悅師尊,于勝智者側,我等亦出家。

    ” 八三六 三百婆羅門,合掌齊發願:“世尊!我等于汝側,共同修梵行。

    ” 八三七 世尊言曰:“世羅!即時現生果,梵行能善說,精勤修學人,出家非徒然。

    ” 八三八 “具眼者世尊,今先第八日,歸依汝之前,我等七夜間,得汝教調禦。

     八三九 汝佛汝師,汝克魔羅,牟尼仁者,汝破愛着,度生死流,更渡群生。

     八四〇 汝生超素質,離欲盡諸漏,汝心無取着,無畏如獅子。

     八四一 三百比丘,合掌站立,雄尊伸足,龍象欲禮。

    ” (右)世羅長老。

     八四二 “我坐于象首,敷以柔被衣,我食沙利飯,食上撒淨肉。

     八四三 今日善運有善根,殘食入缽心喜樂,喬達之子跋提耶,心無取着靜禅思。

     八四四 塵衣受用有善根,殘食入缽心喜樂,喬達之子跋提耶,心無取着靜禅思。

     八四五~八六一 常乞食者,有善根……乃至……但持三衣者,善根……乃至……次第乞食者,善根……乃至……但一座食者,善根……乃至……缽乞食者,善根……乃至……不重受食者,善根……乃至……阿練若住者,善根……乃至……樹下住者,善根……乃至……露地住者,善根……乃至……冢間住者,善根……乃至……随處住者,善根……乃至……常靜坐者,善根……乃至……心少欲者,善根……乃至……能知足者,善根……乃至……遠離諸欲者,善根……乃至……非交遊者,善根……乃至……善精勤者,善根……乃至……。

     八六二 黃金蟲脂缽,價貴缽舍棄,我取土制缽,為第二灌頂。

     八六三 高圓城壁中,堅固有望樓,執劍人守護,住者猶恐懼。

     八六四 我今無恐懼,己舍恐怖畏,喬達子提耶,禅思入森林。

     八六五 住立戒蘊上,修習念與慧,次第斷結縛,終達滅盡地。

    ” (右)迦利喬達之子跋提耶長老。

     八六六 鴦掘魔曰:“沙門!汝行而雲:‘我立住’,又我立住而雲非立住,沙門!我問此義為如何,何以汝立我不立?” 八六七 佛曰:“鴦掘魔!我對諸生類,而立舍害意,汝對諸生類,生害不自制,依此因緣果,我立汝不立。

    ” 八六八 鴦掘魔言:“久矣大仙我崇拜,沙門汝入大林來,願聞正教汝之偈,千萬罪惡我舍棄。

    ” 八六九 如是盜賊刀武具,投入崖穴奈落中,盜賊頂禮善逝足,其處歸佛願出家。

     八七〇 大仙佛悲愍,人天兩界師,爾時向彼言:“善來,比丘。

    ”彼乃作沙門。

     八七一 “人先放逸,後不放逸,如離雲月,光照此世。

     八七二 人作惡業,為善所覆,如脫雲月,光照此世。

     八七三 少齡比丘,勤佛之教,如脫雲月,光照此世。

     八七四 我敵聽法談,我敵勤佛教,我敵領納法,與善靜人友。

     八七五 我敵談忍辱,我敵贊和合,時時聽聞教,且順此實行。

     八七六 如是敵必定,他我均無害,寂靜達最勝,護持強弱者。

     八七七 渠工導水,箭工矯箭,木工曲材,賢人調己。

     八七八 或以杖責打,鈎鞭來矯正,我不用刃杖,善教歸調柔。

     八七九 我先有意念,為害他人者,我名稱‘不害’,今得真實名,不害任何人。

     八八〇 我先為盜賊,皆知鴦掘魔,今為大水流,歸佛為弟子。

     八八一 我先血染手,被稱鴦掘魔,我今見歸依,滅卻生有因。

     八八二 如斯多造業,臨終導苦趣,不與業果觸,受食不負債。

     八八三 愚而智劣輩,耽著于放逸,智者不放逸,最勝如珍寶。

     八八四 勿耽怠惰,勿耽欲樂,精勤禅思,最上安樂。

     八八五 分别諸法中,我達最勝者,至善不至惡,不為邪度量。

     八八六 我達及三明,成就佛之教,至善不至惡,不為邪度量。

     八八七 林中樹下,山間窟中,爾時心悸,處處慎立。

     八八八 立卧皆安樂,我營樂生活,不懸魔羅罥,我蒙師慈愍。

     八八九 父母兩系高,婆羅門族生,我今師事佛,善逝法王子。

     八九〇 離愛無取着,守護六根門,善能為自制,斷邪惡根本,我已達漏盡。

     八九一 我奉侍師,成就佛教,我卸重擔,滅生有因。

    ” (右)鴦掘魔長老。

     八九二 “舍離父母與兄弟,舍離姊妹與親族,更能舍離五種欲,阿?樓陀靜禅思。

     八九三 舞蹈伴歌唱,铙缽連響醒,魔羅世界樂,我不獲清淨。

     八九四 今我得超越,樂于佛之教,度一切瀑流,我得靜禅思。

     八九五 色聲香味觸,此等亦超越,彼阿樓陀,獨自靜禅思。

     八九六 牟尼托缽終,無漏?樓陀,無有第二人,單獨探塵衣。

     八九七 牟尼取塵衣,洗染自披着,有慧無漏者,是阿?樓陀。

     八九八 大欲不知足,輕燥好交際,邪惡有染污,此為人之法。

     八九九 正念與少欲,知足心無惑,以閑居為樂,智慧常精勤。

     九〇〇 菩提支分法,此等為善良,彼可成無漏,大仙如是宣。

     九〇一 知我所思惟,世間無上師,以心所造身,神通近我前。

     九〇二 較我所思惟,說示更上者,樂解戲論佛,說示非戲論。

     九〇三 我知其法,樂住于教,通達三明,成就佛教。

     九〇四 五十五年間,自制常不卧,二十五年間,自制泯懶惰。

     九〇五 如是心安立,無有出入息,無欲具眼者,寂靜歸圓寂。

     九〇六 彼以端直心,降伏一切受,内心得解脫,如同燈火滅。

     九〇七 今以觸為六,牟尼最後身,等覺入滅後,他法不再生。

     九〇八 今日于天界,住居無欺瞞,斷生死輪回,今無有再生。

     九〇九 比丘猶如梵天王,一瞬時間見世間,千萬諸種神通力,得見人天生死機。

    [彼已為天子] 九一〇 安那波羅我昔名,貧為食物運搬者,譽高沙門優婆利吒,我曾對彼為供養。

     九一一 我之出生釋迦族,阿樓陀世所知,舞蹈歌唱人所侍,铙缽之音我覺醒。

     九一二 見等覺者,奉無畏師,我起信心,出家得度。

     九一三 往昔我住所,我已知宿住,帝釋天中生,三十三天立。

     九一四 七度為人主,領理諸國事,四方勝利者,閻浮洲之君,不用刀與杖,以法訓誡民。

     九一五 由此七輪回,由此七輪回,乃至十四回輪,爾時天上立,我得善知識。

     九一六 于五分定,修習寂靜,我獲輕安,得淨天眼。

     九一七 群生之生死,我知其去來,五分之定立,知其是不是。

     九一八 我奉事佛,成就佛教,我卸重擔,滅生有因。

     九一九 于跋耆族之愛魯婆命盡,其下竹林中,無漏我入滅。

    ” (右)阿?樓陀長老。

     九二〇 “花放大林中,閑居心一境,波羅波利耶,沙門坐禅思。

    [以下為其所思語] 九二一 世尊人中最上者,彼在世時,比丘威儀無有異,如今已異矣。

     九二二 此處彼處,無不滿足,防止寒風,遮蔽恥處,以受适度量。

     九二三 美味不美味,少量或多量,不貪亦不惑,唯在系生命。

     九二四 汝漏已盡耶,生活之要具,藥物他物品,對之無強欲。

     九二五 林中與樹下,住于岩窟間,增長幽靜情,以此為目的。

     九二六 謙遜節儉且溫柔,心不剛愎且優美,不饒舌專心利思。

     九二七 依此行食所,可愛受用所,威儀宛然如,滑潤之油間。

     九二八 一切漏盡,大禅定家,大慈利者,如斯長老,今入涅槃,如是今少。

     九二九 善法與智慧,由于漸消失,一切善勝方,具備勝者教,于是漸滅亡。

     九三〇 邪法塵勞之世,欲遠離者,持正法之餘。

     九三一 此等塵勞增,入于衆人中,撥弄愚人事,猶見惡羅刹,之愚弄狂人。

     九三二 彼等為塵勞,彼此為所敗,自诤或衆诤,奔馳塵勞上。

     九三三 彼等舍正法,彼此互相诤,彼等随邪見,此為最上思。

     九三四 舍棄妻兒财,等等離家人,一匙量乞食,不為其過行。

     九三五 食至滿腹,背向下卧,醒來談話,師之所禁。

     九三六 學習技工術,内心不安靜,雲求沙門道,此有沙門性。

     九三七 土油洗粉水,床座與飲食,在家人奉養,然則多量求。

     九三八 楊枝迦捭多果,花草可食物,豐富一抟食,庵羅阿摩勒。

     九三九 藥物之上如醫者,應為不為如俗人,裝飾美好如遊女,權威猶如刹帝利。

     九四〇 彼等多有二心者,詐欺者僞證者,瞞着他人用手段,多以手段受财施。

     九四一 适合計略行手段,奔走意向為生活,謀取生活用方便,諸多财物得招來。

     九四二 諸多起集會,為業不為法,說法為他人,為利不為義。

     九四三 更于教團外,教團争利得,受用他所得,無慚亦無愧。

     九四四 或剃頭以纏,着僧伽梨衣,如是常耽着,放心為名利,唯求于名譽。

     九四五 當種種事已去,今欲如昔為不易,未抵達處難抵達,已抵達處難守護。

     九四六 正念使現前,猶如無履行,于荊棘之地,牟尼是履行。

     九四七 思及往昔之行者,憶念彼等之梵行,假令今日為最後,無滅之道須接觸。

     九四八 于沙羅樹林,世尊為此語,修練諸根者,沙門婆羅門,仙士斷再生,涅槃歸圓寂。

    ” (右)婆羅波利耶長老。

     攝頌: 二十[偈]集阿提目多,婆羅波利耶,提羅迦尼,賴吒和羅,鬘童子,世羅,跋提耶,天眼鴦掘魔,阿?樓陀師,婆羅波利耶,十長老有名聞,偈頌共總數,二百有四十五首。

     三十偈集 九四九 善自攝制修練心,見多可愛比丘衆,蔓多羅沙姓仙人,彼向弗沙比丘問: 九五〇 “欲望未來人,如何意志者,如何為舉動,我問汝語我。

    ” 九五一 “蔓多羅沙仙,我言汝谛聽,汝應多思念,為汝語未來。

     九五二 未來忿又恨,己為惡所覆,剛愎詐僞心,且有嫉妒心,意見與人異。

     九五三 深海濱往來,思欲識知法,輕法不尊重,互相不恭敬。

     九五四 彼于未來世,将起多患難,此等劣智輩,污蔑善說法。

     九五五 際此集會時,縱令德卑鄙,無懼且多言,不學占優勢。

     九五六 際此集會時,縱令具有德,陳述随正義,且有慚恥心,而無欲念者,劣勢不欲争。

     九五七 未來劣智輩,酷愛金與銀,山田與宅舍,牛羊與奴婢。

     九五八 愚癡且易怒,戒心不安定,橫行如獸類,虛誇樂鬥争 九五九 舉動多輕噪,身纏青色衣,懷有詐欺心,頑固且巧辯,巧妙行交際,闊步如貴人。

     九六〇 滑發以香油,眼塗安繕那,身着牙色衣,輕噪行街路。

     九六一 善色阿羅漢幢旗,破舊解脫人不嫌,然喜戀著白衣者,彼等厭棄此黃衣。

     九六二 心中望利得,怠惰乏精進,厭住邊林間,喜住村落中。

     九六三 常樂邪生活,從得利益者,無有自制心,仿效他人行。

     九六四 不得利益者,不受人恭敬,縱令為賢者,無利人不随。

     九六五 賤己之幢旗,染用蠻民紅,外道之白幢,反而為守護。

     九六六 彼等對袈裟,不予行尊敬,比丘對黃衣,亦不加省慮。

     九六七 不能勝苦者,如矢貫其胸,痛惱之狂象,心起大恐怖。

     九六八 爾時六牙之白象,見此應供深紅幢,說此意味深長偈。

     九六九 ‘人無煩惱者,應着黃色衣,虛語不調禦,不應着黃衣。

     九七〇 既已舍煩惱,于戒善安立,調禦有實語,彼應着黃衣。

    ’ 九七一 破戒劣智且邪曲,放縱諸欲心散亂,缺乏奮勵不精進,是人不應着黃衣。

     九七二 具戒離貪欲,寂靜住安定,心思惟潔白,彼應适黃衣。

     九七三 輕噪且浮誇,愚而無戒者,彼應适白衣,奈何着黃衣。

     九七四 比丘比丘尼,彼等心污穢,無有恭敬念,抑壓慈心人。

     九七五 長老教愚者,如何持衣服,劣智邪曲輩,縱欲彼不從。

     九七六 如是受教諸愚者,彼等互相不尊敬,恰如駻馬對馭者,對于師言不介意。

     九七七 等到未來世,最後時至時,比丘比丘尼,行蹤不如是。

     九七八 未來大恐怖,之将來到前,彼此相恭敬,溫柔且友誼。

     九七九 慈心有悲愍,于戒善攝持,熱烈行精進,常應堅奮迅。

     九八〇 放逸應恐怖,精勤得安穩,修習聖八支,必達甘露道。

    ” (右)弗沙長老。

     九八一 “不失正念随力行,依思惟行不放逸,心善住定獨滿足,以此乃是雲比丘。

     九八二 食汁又食幹,而亦不甚飽,腹不滿有節量,有正念比丘請遊行。

     九八三 四五口之飯,不吃隻飲水,專心之比丘,滿足住安樂。

     九八四 得求于此教,适度受衣服,專心之比丘,滿足住安樂。

     九八五 盤膝坐跏趺,天空無雨降,專心之比丘,滿足住安樂。

     九八六 以樂見苦,以苦為箭,不住中間,誰奈我何。

     九八七 我無邪欲,亦無怠惰,精進不乏,不寡見聞,如無不遜,誰奈我何。

     九八八 博聞而且有智慧,于諸戒法善住定,心念止息更專一,于我頭上立[三學]。

     九八九 專喜戲論,行如獸類,彼無安穩,不得涅槃。

     九九〇 舍棄戲論,樂行正道,彼得涅槃,無上安穩。

     九九一 村裡或森林,窪地或陸地,阿羅漢住止,彼地為樂處。

     九九二 森林為可樂,凡夫不樂此,離貪欲者樂,彼等無諸欲。

     九九三 智者責己過,賢者見己失,如人告寶所,事此無是非。

     九九四 誡之與教之,遠離不善者,雖被惡人憎,但受善人愛。

     九九五 具眼佛世尊,為無智說法,我等抱欲心,對法不依耳。

     九九六~九九七 聞法不徒勞,我已得解脫,以身住無漏,宿住天眼通。

    心差别神通,以及死生通,耳界清淨通,我已無誓願。

     九九八 剃須纏僧衣,慧第一長老,是優波帝須,樹下坐禅思。

     九九九 具有無尋,覺者弟子,彼為最尊,以獲寂默。

     一〇〇〇 恰如岩山,聳立不動,如此比丘,滅盡愚癡,泰然如山。

     一〇〇一 對物不執着,心常求清淨,邪業毫末量,見如虛空大。

     一〇〇二 我不歡喜死,我不歡喜生,有正知正念,而放棄此身。

     一〇〇三 我不歡喜死,我不歡喜生,如仆待終務,而靜待時至。

     一〇〇四 此死共兩處,先後無不死,善修勿使失,瞬時勿空過。

     一〇〇五 邊地有都城,内外嚴防護,等同防自心,瞬時勿空過,瞬時空過者,故堕泥犁憂。

     一〇〇六 寂靜歸止息,言語勿輕噪,拂去邪惡法,如風掃樹葉。

     一〇〇七 寂靜歸止息,言語勿輕噪,拔除邪惡法,如風掃樹葉。

     一〇〇八 寂靜去執着,清澄無污濁,善戒有智慧,除盡諸苦惱。

     一〇〇九 在家或出家,不可盡信賴,先良成不良,不良成善良。

     一〇一〇 貪欲與瞋恚,惛沈之睡眠,掉舉與疑惑,此等五煩惱,污濁比丘心。

     一〇一一 比丘住精勤,受他之恭敬,如逢他不敬,等同不動定。

     一〇一二 堪忍禅思,見觀微細,喜滅取蘊,彼稱善人。

     一〇一三 大海與大地,有山又有火,師之勝解脫,此等不足喻。

     一〇一四 效佛轉法輪,大智有安定,如同地水火,無染亦無污。

     一〇一五 智慧波羅蜜,大智大牟尼,不愚如愚者,清涼常遊行。

     一〇一六 我奉事師(佛)……乃至…… 一〇一七 精勤成道,為我教誡,今我圓寂,随處解脫。

    ” (右)舍利弗長老。

     一〇一八 “識者不友兩舌人,瞋怒悭貪喜破滅,合會惡人為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