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偈經
關燈
小
中
大
生有間,疾以正念來制服,如制惡畜食生谷。
” (右)梵摩達多長老。
四四七 “對掩覆者降雨,對開顯者勿降。
如此使覆者顯,則此無須降雨。
四四八 世為死所擊,而為老所圍,渴愛箭所刺,悭貪所常熏。
四四九 世間為死所打擊,又常為老所包圍,常無依而蒙受害,如逢盜人執刃杖。
四五〇 老病死三者,迫來如火聚,對此無抗力,躲避不敏速。
四五一 光陰少或多,對此勿空過,過去一夜時,此汝生命減。
四五二 遊行與住立,着座與偃卧,最後一夜迫,非汝放逸時。
” (右)阇利曼達長老。
四五三 “人之兩足身,不淨有惡臭,充滿多死屍,處處流污垢。
四五四 隐鹿為罠陷,遊魚上釣竿,猿猴為黐黏,凡夫被捕捉。
四五五 色聲香味,所觸可愛,五種之欲,婦女身具。
四五六 以愛樂之心,此等婦女交,擴可懼墓田,積再生此身。
四五七 避此等婦女,如足避蛇頭,彼持有正念,此世毒執伏。
四五八 諸欲有患難,出離得安穩,遠離一切欲,諸漏達滅盡。
” (右)薩婆迦摩長老。
攝頌: 優樓頻羅迦葉,提乞奢迦尼長老,摩诃那迦,屈羅,摩倫屈(鬘童子)薩婆達沙,迦谛耶,爾伽奢羅捷恩陀,有名長老須摩那,如波達迦牟尼仙,梵摩達多,阇利曼達,薩娑迦摩。
偈頌共有八十四,此處長老十四名。
七偈集 四五九 “纏美衣,着華鬘,莊校嚴飾,足塗蟲脂,穿履遊女。
四六〇 脫履我面前,合掌柔和聲,彼女禮敬我,向我宣說曰: 四六一 ‘汝齡尚幼稚,緣何而出家,汝可從我言,享受人界欲,我将贈汝财,我為真實語,若汝不信我,持火來宣誓。
’ 四六二 ‘汝與我老朽,共有憑杖時,兩者俱出家,兩處有幸福。
’ 四六三 美衣身莊嚴,死魔張罥索,遊女來合掌,向我為見求。
四六四、四六五 依此而我,起正思惟,現見患難,情生嫌厭。
由此心解脫,見法之良質,通達三明法,成就佛之教。
” (右)孫陀羅沙無陀長老。
四六六 “安婆陀迦林,遊園之彼方,跋提耶已拔,此渴愛之根,于此幸禅思。
四六七 或以杖鼓,或以箜篌,或以小鼓,有為樂者,我于樹下,佛教為樂。
四六八 佛與我惠,我得此惠,對世間人,恒持身念。
四六九 量我以形色,追我以音聲,欲貪貪欲輩,實不能知我。
四七〇 内既無有知,外亦無所見,四方礙愚者,彼為音聲誘。
四七一 内既無有知,觀外見外果,彼亦于為此,音聲所引誘。
四七二 内既有所知,外亦有所觀,見無障礙人,不為音聲誘。
” (右)羅毗陀迦(跋提耶)長老。
四七三 “我為獨子,母之愛兒,多為苦行,祈願而得。
四七四 為願我之利,父母共求益,二人共愍我,将我捧獻佛: 四七五 ‘艱難得此兒,華奢且柔弱,世尊!我等今捧獻,勝者之侍者。
’ 四七六 師受取我,告阿難曰:‘速使得度,教為善者。
’ 四七七 師使我得度,勝者入精舍,太陽尚未升,我心已解脫。
四七八 師從靜思起,召我‘來,跋陀’,謂此我受戒。
四七九 我生甫七歲,得戒達三明,此誠不思議,佛法善安排。
” (右)跋陀長老。
四八〇 “樓閣之蔭,上人經行,我見其處,近前禮拜,此最上人。
四八一 衣披一肩以合掌,一切生類最上者,随離塵尊而經行。
四八二 善問知解者,由此質問我,無懼無恐怖,向師為應對。
四八三 如來對問答,表随喜之意,彼顧比丘衆,宣示此意義: 四八四 ‘多福哉鴦伽,摩偈陀國人,彼來獻衣食,卧床與資具,受迎拜恭敬,彼等幸福哉。
’ 四八五 世尊說曰:‘蘇婆迦!汝由今日後,為見我近來,蘇婆迦!此亦為汝受戒。
’ 四八六 生齡甫七歲,而得具足戒,持此最後身,誠不思議哉,佛法善安排。
” (右)蘇婆迦長老。
四八七 “以手折葦,設栖小舍,世人一緻,與名破葦(沙羅蔓伽)。
四八八 今日以我手,不應折茨葦,瞿昙名聞高,為我制戒法。
四八九 沙羅蔓伽,于先所有,不見一病,超天子者語,得見此病。
四九〇 毗婆屍佛之迹,屍棄、毗舍浮兩佛之迹,拘留孫、拘那含牟尼及迦葉佛之道迹,瞿昙佛由此而往。
四九一 離貪愛而去取着,七佛入于滅盡,佛說法如是,依佛得正道。
四九二 四種之聖谛,愍生類故說,苦集與正道,苦滅盡滅。
四九三 輪回起時無限苦,此身破壞命滅盡,斷除貪欲無報着,于一切處得解脫。
” (右)沙羅蔓伽(破葦)長老。
攝頌: 孫陀羅沙無陀,羅毗達迦跋提耶,跋陀長老,蘇婆迦,沙羅蔓伽大仙。
七[偈集]五人長老偈頌三十五。
八偈集 四九四 “勿多作業遠衆人,[模他競他]勿努力,元氣旺求諸味者,舍棄安樂之福利。
四九五 [賢者]俗家之禮拜供養,應以知此是淤泥,猶如細箭難拔去,難舍惡人之恭敬。
四九六 非因他之有情,而積邪業,自己之故,有情乃業所系。
四九七 依他人語,不為盜人,依他人語,不為牟尼,如知自己,諸天知彼。
四九八 我等于此滅,愚者不覺此,人若能覺此,依此自息争。
四九九 有智慧人,失财仍生,不得智慧,有财無生。
五〇〇 總以耳聞,總以眼見,不舍見聞,賢者相應。
五〇一 有眼猶如盲,有耳猶如聾,智者猶如啞,強者猶如弱,所作已辦時,可以死床卧。
” (右)摩诃迦旃延長者。
五〇二 “無僞無忿恨,遠離兩舌者,如斯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三 無僞亦無恨,遠離兩舌者,防護諸根門,如斯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四 無僞……,戒善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五 無僞……,友善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六 無僞……,良智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七 信心對如來,确立無動搖,善戒賢聖樂,世間所贊歎。
五〇八 喜悅對僧伽,即時有識見,彼等非貧者,生活亦不空。
五〇九 智者憶佛教,信心與戒律,喜悅與法見,對此皆專修。
” (右)阇利彌陀長老。
五一〇 “遠離怖畏師,我得始見時,人中最上者,我心起感動。
五一一 伸手與屈足,福運之迎來,彼作如是求,不得師惠愛。
五一二 爾時别妻子,舍去财谷物,剃除須與發,出家我得度。
五一三 辨别三學,生活規矩,善制諸根,禮等覺者,任為何物,住于不敗。
五一四 我起誓願,心望[此果],非拔愛箭,寸時不坐。
五一五 我如是住,精進勇猛,通達三明,成就佛教。
五一六 我知宿住,淨得天眼,有應供德,為阿羅漢,而得解脫,無再生質。
五一七 由此入夜,更日上時,涸盡渴愛,結跏趺坐。
” (右)摩诃半托迦長老。
攝頌: 摩诃迦旃延第長老一,阇利彌陀,摩诃半托迦,此等八偈頌。
共為二十四。
九偈集 五一八 “愚夫執老病,識者以為苦,識苦生正念,而起禅思時,無憂得此樂。
五一九 苦惱赍有毒,衆多迷妄苦,持生舍渴愛,正念禅思時,無憂得此樂。
五二〇 正見導四分(四向四果),安穩煩惱淨,得以智慧見,正念禅思時……。
五二一 無憂離垢穢,無為成靜寂,淨除諸煩惱,破壞結縛道,正勤修習時…… 五二二 空中雷鼓響,鳥群瞞四方,豪雨傾注來,比丘入山窟,正念禅思時…… 五二三 花叢有雜色,瓦奈耶香草,飾河岸邊坐,妙意禅思時…… 五二四 無人森林中,中夜有雨降,有牙獸類吼,比丘入山窟,正念禅思時…… 五二五 山間依岩岫,我己止疑念,離恐怖剛愎,正念禅思時。
五二六 安樂除垢穢,滅剛愎憂悲,無林無關鑰,無箭漏已盡,正念禅思時,無憂得此樂。
” (右)菩陀長老。
攝頌: 于九偈集見如真,長老普陀唯一人如犀角。
偈頌亦計共九首。
十偈集 五二七 “大德尊!此樹真紅色,光輝如火焰,舍葉求果實,大雄尊!應分法味時。
五二八 樹花開可愛,香氣普四方,舍葉求果實,大雄尊!由此行動時。
五二九 勿過寒亦勿過暑,大德尊!今當快樂旅季節,釋迦族與拘利族,見尊向于倫毗尼河渡。
五三〇 望田播種望田耕,赍财商主望入海,我由所存處所望,而願所作得成就。
五三一 人們再再來播種,天王再再降甘雨,耕夫再再耕田地,谷物再再入國土。
五三二 乞士徘徊再三,施主施與再三,施主布施升天,升入天界再三。
五三三 雄者生于廣智家,實淨七代之父母,想天中天能為此,依此汝名真牟尼。
五三四 淨飯即為大仙父,摩耶即為佛之母,菩薩被護母胎中,身壞升天享喜樂。
五三五 瞿昙彌(佛姨母)死時,享受天上欲,天子群圍繞,五種欲喜樂。
五三六 不可堪忍我能忍,絕無倫比之此佛,鴦耆羅娑(放光者)之子,釋尊!汝為我父之父,瞿昙尊!依法汝為我祖父。
” (右)迦留陀夷長老。
五三七 “若前若後,無他人時,獨住林間,有大安樂。
五三八 我佛贊森林,而獨赴其處,獨栖為專念,比丘安樂所。
五三九 獨急行入林,狂象常出沒,向道喜樂處,專心為法利。
五四〇 美花開寒林,冰冷山窟中,四肢為水濺,我獨為經行。
五四一 樂住大林中,我為唯一人,并無第二者,住于漏盡事,何時将有成。
五四二 如是思欲為,我所願成就,唯我欲成此,他非為作者。
五四三 我欲着甲胄,入于大林中,不達漏滅盡,不由此中出。
五四四 冷風吹來,微妙香氣,我坐山巅,破無明闇。
五四五 林中為花掩,寒冷洞窟中,解脫得安樂,我樂居山廓。
五四六 我于此今日,成滿我所願,猶如滿月夜,一切諸漏盡,今我不再生。
” (右)耶迦毗诃利耶長老。
五四七 “非敵非益友,兩者于心中,深觀未來者,兩者皆不見。
五四八 入出息念善修習,成就而次第積集如佛所說照世界,猶如光明脫雲月。
五四九 我心實淨,修練無限,理解抑制,四方光輝。
五五〇 人有智慧,财亡仍生,不得智慧,有财無生。
五五一 智辨别所聞,智增長善名,若人有智慧,苦中得安樂。
五五二 有情生與死,非為今日有,此則有何有,奇怪驚歎事。
五五三 世有生之物,生而必有死,此生生而死,是為生命法。
五五四 他人之生為有利,此對死者為不利,死之悲泣非名譽,亦非世間贊美事,一切沙門婆羅門,對此亦不為稱歎。
五五五 悲泣害身眼,色力智衰敗,四方不歡樂,親屬不安樂。
五五六 故願在家者,得知多聞人,由彼智分别,力能超越業,如河漲須船渡。
” (右)摩诃劫賓那長老。
五五七 “我之進步遲,我先被輕蔑,我兄追我出:‘汝速還家去’。
五五八 如是被趕出,伽藍房舍中,願不失佛教,愁然獨自立。
五五九 世尊現其處,親手撫我頭,并牽我之手,導入伽藍中。
五六〇 世尊憐愍我,親與拭足巾,世尊言:‘汝心住一境,心得入淨定。
’ 五六一 我聞世尊語,樂住于佛教,為達最上利(涅槃),不斷行三昧。
五六二 我知宿住,清淨天眼,逮達三明,成就佛教。
五六三 周那半托迦,化作一千體,樂坐庵羅林,待報供養時。
五六四 我師遣使者,報我供養時,我身現空中。
五六五 我禮師足,坐于一面,禮敬而坐,請師攝受。
五六六 世間祭壇,能受施者,人間福田,師受供養。
” (右)周那槃陀迦長老。
五六七 “雜多不淨物,滿溢大糞器,大疽腫瘡傷,恰如泥沼滿。
五六八 膿血充滿,身沈糞坑,流出水液,腐水常滲。
五六九 身縛六十腱,塗着内硬脂,外着皮之铠,無用腐臭身。
五七〇 内系骨之 ,再結筋之經,多有互相連,堪忍諸行動。
五七一 依身起欲念,此人棄此處,神疲力不堪,必至死王側。
五七二 身為無明障,四種結節縛,身沉入瀑流,随眠之網掩。
五七三 五種障蓋系,疑惑之所有,渴愛之根追,愚癡蓋所蓋。
五七四 此身業車載,如是而輾轉,成者終須壞,壞滅諸生有。
五七五 此身思我有,闇昧凡夫輩,擴展懼墓田,再再須受生。
五七六 舍此腐臭身,如塗糞之蛇,舍棄生有根,入無漏涅槃。
” (右)劫波長老。
五七七 “離城少雜音,猛獸出沒處,比丘為靜思,受用居是處。
五七八 冢間或街路,持有塵布來,以縫僧伽裟,着用粗服衣。
五七九 比丘自降心,守護諸根門,調禦善自制,家戶乞食行。
五八〇 粗食心滿足,勿多貪美味,心着諸味者,不樂靜禅思。
五八一 少欲知滿足,牟尼遠離他,在家出家者,不混共同住。
五八二 表示自己事,恰如鈍又啞,識者于群集,非時不可言。
五八三 彼不罵何人,遠避諸害事,自攝于戒律,知量于飲食。
五八四 巧執相者,知心之起,時順觀止,勤加修習。
五八五 精進不休息,常應自努力,不盡苦惱際,識者不信賴。
五八六 憧憬清淨,得如是住,比丘漏盡,趣達涅槃。
” (右)婆檀提之子優波斯那長老。
五八七 “于此佛教處,知自己之利,入于沙門道,觀察作适語。
五八八 此教有良友,于此廣修學,欲聞師之教,此所适沙門。
五八九 對佛有敬意,如實尊崇法,尊敬衆僧伽,此所适沙門。
五九〇 行處親近處,生活無難所,确立清淨心,此所适沙門。
五九一 勤行具自制,應具愛威儀,住止增上心,此所适沙門。
五九二 牟尼住邊鄙,騷少森林中,受用為栖所,此所适沙門。
五九三 持戒與多聞,如實研究法,曉了真谛理,此所适沙門。
五九四 世間為無常,無我不淨想,世間不樂想,此所适沙門。
五九五 七覺四神足,五根與五力,修習八支道,此所适沙門。
五九六 牟尼舍渴愛,諸漏根本壞,寂靜住解脫,此所适沙門。
” (右)瞿昙長老。
攝頌: 迦留陀夷,耶迦毗诃利耶長老,劫賓那,周那槃陀迦,劫波,優波斯那與瞿昙,共為七長老,于此偈集亦有七十頌。
十一偈集 五九七 “我兒!汝于森林雨季中,如同烏鹫哈那鳥,季節之風汝有樂,汝入定中遠離故。
五九八 季節風拂,雨時之雲,遠離系想,而弘擴之。
五九九 卵生黑色鳥,徘徊于冢間,使我聚合身,離欲起正念。
六〇〇 不為他護,亦不護他,如是比丘,無有期望,以卧安樂。
六〇一 有澄清水,有大磐石,猿鹿群集,(阇瓦羅)水草上覆,此等岩山,為我樂處。
六〇二 森林、岩峽、邊鄙洞窟、邊鄙栖處、猛獸往來,即我栖處。
六〇三 此等之生類,至受打屠苦,思惟此卑過,我不知起坐。
六〇四 我奉侍師,成就佛教,我卸重擔,滅生有因。
六〇五 我為成利益,出家已得度,今得有成就,斷盡諸結縛。
六〇六 我不欣死,亦不欣生,如仆務終,靜待時至。
六〇七 我不欣死,亦不欣生,正知正念,靜待時至。
” (右)三奇奢長老。
攝頌: 長老三奇奢長老唯一人,所作己辦,諸漏已盡等十一頌。
十二偈集 六〇八 “此世于此處,惟戒善學習,能行戒律者,能得顯達故。
六〇九 智者守護戒,望求得三樂,稱贊與獲益,歡喜生天界。
六一〇 持戒自制,多得友誼,破戒行惡,朋友遠離。
六一一 若為破戒人,惡名獲诽罵,若為持戒者,聲譽受贊歎。
六一二 戒是第一住,亦為諸善母,法中最第一,然而守淨戒。
六一三 戒是諸護岸,亦使心光明,一切佛船埠,然使戒清淨。
六一四 戒力無比,最上武器,最尊莊嚴,稀有甲胄。
六一五 戒勢強大,鞏固堤防,無上薰香,最上塗香,人能塗此,由方赴方。
六一六 戒為第一之旅資,戒為最上之路銀,戒為第一之運載,持戒之人行諸方。
六一七 愚者戒上無定住,于此世間得诽罵,死後愁苦于地獄,于一切處有憂苦。
六一八 賢者戒上有定住,于此世間得稱譽,死後喜樂于天上,于一切處有喜樂。
六一九 此處持戒為第一,而為智者最上法,無論人間天上界,有戒智者有勝利。
” (右)屍羅瓦長老。
六二〇 “我生貧賤家,貧窮又乏财,我為除卑業,清除不淨物。
六二一 人人忌嫌,責罵于我,我以卑心,對人禮敬。
六二二 等覺大雄者,比丘衆圍繞,進入摩揭陀,我等得見奉。
六二三 我舍棄擔杆,近前為禮拜,人中最上者,慈愍伫[觀我]。
六二四 我得拜師足,立于一隅時,我求最上者,允許我出家。
六二五 世間悲愍師,人間慈哀者,佛對我言曰:‘善來比丘’,此為我受戒。
六二六 精進無懈怠,獨住森林中,我依師言行,如教為勝者。
六二七 我于夜初分,以憶念前生,我于夜中分,天眼成清淨,而至夜後分,碎滅諸闇蘊。
六二八 夜之明方,日上之頃,因陀羅天(帝釋天),梵天同來,合掌禮拜。
六二九 彼等言曰:‘歸命人間生勝人,歸命人中最上人,汝為諸漏滅盡者,尊者!汝為堪受供養者。
’ 六三〇 時師見我,天子圍繞,面露微笑,言此義曰: 六三一 ‘苦行與梵行,自制與調順,此為婆羅門,最上婆羅門。
’” (右)須尼陀長老。
攝頌: 十二偈集有二人,屍羅瓦與須尼陀,此二長老大神通,偈頌共為二十四。
十三偈集 六三二 “嘗于鴦伽王領土,曾為高位之從者,蘇那今日勝諸法,滅盡苦惱達彼岸。
六三三 斷五下分結,舍五上分結,更修練五根,最後超五着,比丘而稱為渡瀑流人。
六三四 虛僞與放逸,比丘有外欲,乃于戒定慧,不至成圓滿。
六三五 應為而舍棄,不當為而為,虛誇與懈怠,諸漏日增長。
六三六 人常精進,修身觀念,當遠非事,常行是事,正念正知,諸漏滅盡。
六三七 說示直道,往而勿還,勉勵自己,成就涅槃。
六三八 我精進努力!世間無上師,具眼者,譬喻為甚深,以法而說示。
六三九 我聞其言,樂住其教,達最上利,為諸行止,逮達三明,成就佛教。
六四〇 專一出離,我不瞋恚,滅盡諸取,遠離害心。
六四一 專一滅渴愛,人心無愚癡,澈見生起處,我心善解脫。
六四二 善得解脫,心歸寂靜,當為既為,比丘為終,更不積業,可為已無。
六四三 恰如一塊石成山,不為強風所搖動,等同色聲香味觸。
六四四 可愛不可愛之法,亦如斯人不動心,其心住立離系結,破除五蘊觀滅盡。
” (右)蘇那拘利毗沙長老。
攝頌: 十三偈集,唯長老蘇那拘利毗沙一人有通力,偈頌又有十三首。
一四偈集 六四五 “我由在家身,由出家以來,無起卑過思,而我不自知。
六四六 屠打諸生類,使之受痛苦,如此長時間,我不起是思。
六四七 無量慈心,善知修練,準佛之教,次第積集。
六四八 大衆皆為友,哀愍諸生類,常樂不瞋恚,修練慈愛心。
六四九 我心喜悅,不動不搖,我心為善,修習梵行。
六五〇 以達無尋,正等覺者之弟子,直達聖沉默。
六五一 恰如岩山,聳立不動,如是比丘,盡愚癡故,如山不動。
六五二 無執著者,常求清淨,毫末邪惡,見虛空大。
六五三 邊地有都城,内外善防護,等同防護己,瞬時勿空過。
六五四~六五五 我不欣死……[六〇六、六〇七]…… 六五六~六五七 奉事我師……[六〇四、六〇五]…… 六五八 成道依精勤,此為我教誡,今我入圓寂,随處得解脫。
” (右)離曰長老。
六五九 “良種之善牛,系荷堪挽荷,過度受重壓,而生不離轭。
六六〇 等智飽滿者,猶如海之水,勿輕侮他人,此生類尊法。
六六一 及時能降伏,于生有之有,輪回苦受人,青年之憂苦。
六六二 依樂法上,依苦法下,愚者不識,為兩者惱。
六六三 苦惱之上,快樂之上,中道之上,超越欲念,彼等住立,恰如門柱,不受煽壓。
六六四 有所得與無所得,一切名譽與盛聞,一切責難與稱贊,一切苦痛與安樂。
六六五 彼等一切無染着,猶如水滴蓮葉上,勇者安樂一切處,于一切處無敗亡。
六六六 依法而不得,不法而利得,合法不得者,勝于不法利。
六六七 覺少者譽高,有智者無譽,有智無譽者,勝于譽高者。
六六八 智鈍被稱歎,智人受诽謗,受謗之智者,勝于愚鈍者。
六六九 由欲得安樂,遠離生苦惱,遠離生苦惱,勝過欲安樂。
六七〇 依非法而生,由非法而死,合法而死者,勝非法之生。
六七一 舍欲貪忿怒,輪回中生存,心歸寂靜者,行道無執着,彼等無漏愛,而亦無非愛。
六七二 修習七覺支,五根與五力,達最上寂止,入無漏涅槃。
” (右)伍達陀長老。
攝頌: 離曰伍達陀,此等二人,十四[偈]集,而長老有大神通力,偈頌二十八首。
一六偈集 六七三 “聞有妙味法,我益以增信,聞法離貪欲,不着一切處。
六七四 此一世界,于地輪上,多相貪欲,攪清淨思。
六七五 猶風揚塵,以雨鎮壓,等智見時,思惟息止。
六七六 諸行無常,以是智見,人嫌厭苦,為清淨道。
六七七 諸行是苦,…… 六七八 諸法無我,如是智見,人嫌厭苦,為清淨道。
六七九 長老憍陳如,出離之念銳,舍離生死路,開悟成梵行。
六八〇 索與瀑流,強杙碎難山,杙與 索斷,破此難破岩。
禅思渡彼岸,脫除魔縛纏。
六八一 虛浮且動轉,比丘近惡友,彼為波浪倒,沉入大海中。
六八二 不動無虛浮,慎重攝諸根,智者有善友,應盡苦惱際。
六八三、六八四 四肢如迦羅之結節……[二四三、二四四] 六八五、六八六 我不欣死……[六〇六、六〇七] 六八七 奉事我師……[六〇四] 六八八 我為此利益,出家已得度,我為成利益,群栖有效果。
” (右)阿若憍陳如長老。
六八九 “住定調柔己,動作如梵天,以悅寂靜心,是為等覺者。
六九〇 此人達一切,諸法之彼岸,如是禮拜佛,我聞阿羅漢。
六九一 超越諸結縛,由林來非林,樂由諸欲脫,如脫黃金礦。
六九二 彼那伽于雪林中,快樂極無比,諸多那伽名,真與此名應,彼為最上者。
六九三 為汝說那伽,彼不犯過惡,慈愛不害生,那伽具兩足。
六九四 正念與正知,那伽他兩足,那伽信心手,平靜有白牙。
六九五 正念為其首,智慧是其頭,思惟是法思,和住是法腹,遠離是其尾。
六九六 禅思樂入息,内心善住定,那伽行住定,那伽立住定。
六九七 那伽卧住定,坐亦住于定,防護一切時,那伽有成就。
六九八 彼受無過,不受有過,以得衣食,排斥蓄積。
六九九 斷粗細結,斷一切縛,随處而行,無所期望。
七〇〇 可愛白蓮,水中而生,花有淨香,不為水污。
七〇一 等同于佛,出世住世,不為世污,如同赤蓮。
七〇二 點大火聚,不與薪木,即歸消滅,雖有餘燼,稱謂‘既消’。
七〇三 此一義理,譬喻啟示,識者說明,那伽說明,諸大那伽,是為知識。
七〇四 離貪離瞋,離癡無漏,那伽舍身,無漏圓寂。
” (右)優陀夷長老。
攝頌: 憍陳如與優陀夷,此二人于十六偈集,乃有大神通力之長老,偈頌共為三十二。
二十偈集 七〇五 “賊首曰:‘或為供犧牲,或為得财貨,我等曾害者,一切皆怖畏,此等諸生類,震悚且悲哀。
七〇六 汝無怖畏狀,顔色益和悅,如此大怖畏,汝何不憂懼。
’ 七〇七 長老曰:‘首領!我無期望者,心中無苦悶,斷盡諸結縛,超越諸怖畏。
七〇八 盡生有導因,如實見法故,對死無恐怖,恰如卸重擔。
七〇九 善修梵行,善修佛道,無死恐怖,恰如病愈。
七一〇 善修梵行,善修佛道,生有無味,如舍咽毒。
七一一 度生死彼岸,務終無取着,命盡而滿足,恰如免殺戮。
七一二 達最上法性,無世間諸欲,由火宅脫出,無死之憂苦。
七一三 凡為集合物,又得生有者,無有超世主,大仙如是說。
七一四 依佛所說,知如是者,不執生有,鐵丸熾熱。
七一五 我不思雲有,亦不思雲無,諸行将滅盡,此處何憂懼。
七一六 首領!淨法生起,正行相關,如實見者,無有怖畏。
七一七 草薪等世
” (右)梵摩達多長老。
四四七 “對掩覆者降雨,對開顯者勿降。
如此使覆者顯,則此無須降雨。
四四八 世為死所擊,而為老所圍,渴愛箭所刺,悭貪所常熏。
四四九 世間為死所打擊,又常為老所包圍,常無依而蒙受害,如逢盜人執刃杖。
四五〇 老病死三者,迫來如火聚,對此無抗力,躲避不敏速。
四五一 光陰少或多,對此勿空過,過去一夜時,此汝生命減。
四五二 遊行與住立,着座與偃卧,最後一夜迫,非汝放逸時。
” (右)阇利曼達長老。
四五三 “人之兩足身,不淨有惡臭,充滿多死屍,處處流污垢。
四五四 隐鹿為罠陷,遊魚上釣竿,猿猴為黐黏,凡夫被捕捉。
四五五 色聲香味,所觸可愛,五種之欲,婦女身具。
四五六 以愛樂之心,此等婦女交,擴可懼墓田,積再生此身。
四五七 避此等婦女,如足避蛇頭,彼持有正念,此世毒執伏。
四五八 諸欲有患難,出離得安穩,遠離一切欲,諸漏達滅盡。
” (右)薩婆迦摩長老。
攝頌: 優樓頻羅迦葉,提乞奢迦尼長老,摩诃那迦,屈羅,摩倫屈(鬘童子)薩婆達沙,迦谛耶,爾伽奢羅捷恩陀,有名長老須摩那,如波達迦牟尼仙,梵摩達多,阇利曼達,薩娑迦摩。
偈頌共有八十四,此處長老十四名。
七偈集 四五九 “纏美衣,着華鬘,莊校嚴飾,足塗蟲脂,穿履遊女。
四六〇 脫履我面前,合掌柔和聲,彼女禮敬我,向我宣說曰: 四六一 ‘汝齡尚幼稚,緣何而出家,汝可從我言,享受人界欲,我将贈汝财,我為真實語,若汝不信我,持火來宣誓。
’ 四六二 ‘汝與我老朽,共有憑杖時,兩者俱出家,兩處有幸福。
’ 四六三 美衣身莊嚴,死魔張罥索,遊女來合掌,向我為見求。
四六四、四六五 依此而我,起正思惟,現見患難,情生嫌厭。
由此心解脫,見法之良質,通達三明法,成就佛之教。
” (右)孫陀羅沙無陀長老。
四六六 “安婆陀迦林,遊園之彼方,跋提耶已拔,此渴愛之根,于此幸禅思。
四六七 或以杖鼓,或以箜篌,或以小鼓,有為樂者,我于樹下,佛教為樂。
四六八 佛與我惠,我得此惠,對世間人,恒持身念。
四六九 量我以形色,追我以音聲,欲貪貪欲輩,實不能知我。
四七〇 内既無有知,外亦無所見,四方礙愚者,彼為音聲誘。
四七一 内既無有知,觀外見外果,彼亦于為此,音聲所引誘。
四七二 内既有所知,外亦有所觀,見無障礙人,不為音聲誘。
” (右)羅毗陀迦(跋提耶)長老。
四七三 “我為獨子,母之愛兒,多為苦行,祈願而得。
四七四 為願我之利,父母共求益,二人共愍我,将我捧獻佛: 四七五 ‘艱難得此兒,華奢且柔弱,世尊!我等今捧獻,勝者之侍者。
’ 四七六 師受取我,告阿難曰:‘速使得度,教為善者。
’ 四七七 師使我得度,勝者入精舍,太陽尚未升,我心已解脫。
四七八 師從靜思起,召我‘來,跋陀’,謂此我受戒。
四七九 我生甫七歲,得戒達三明,此誠不思議,佛法善安排。
” (右)跋陀長老。
四八〇 “樓閣之蔭,上人經行,我見其處,近前禮拜,此最上人。
四八一 衣披一肩以合掌,一切生類最上者,随離塵尊而經行。
四八二 善問知解者,由此質問我,無懼無恐怖,向師為應對。
四八三 如來對問答,表随喜之意,彼顧比丘衆,宣示此意義: 四八四 ‘多福哉鴦伽,摩偈陀國人,彼來獻衣食,卧床與資具,受迎拜恭敬,彼等幸福哉。
’ 四八五 世尊說曰:‘蘇婆迦!汝由今日後,為見我近來,蘇婆迦!此亦為汝受戒。
’ 四八六 生齡甫七歲,而得具足戒,持此最後身,誠不思議哉,佛法善安排。
” (右)蘇婆迦長老。
四八七 “以手折葦,設栖小舍,世人一緻,與名破葦(沙羅蔓伽)。
四八八 今日以我手,不應折茨葦,瞿昙名聞高,為我制戒法。
四八九 沙羅蔓伽,于先所有,不見一病,超天子者語,得見此病。
四九〇 毗婆屍佛之迹,屍棄、毗舍浮兩佛之迹,拘留孫、拘那含牟尼及迦葉佛之道迹,瞿昙佛由此而往。
四九一 離貪愛而去取着,七佛入于滅盡,佛說法如是,依佛得正道。
四九二 四種之聖谛,愍生類故說,苦集與正道,苦滅盡滅。
四九三 輪回起時無限苦,此身破壞命滅盡,斷除貪欲無報着,于一切處得解脫。
” (右)沙羅蔓伽(破葦)長老。
攝頌: 孫陀羅沙無陀,羅毗達迦跋提耶,跋陀長老,蘇婆迦,沙羅蔓伽大仙。
七[偈集]五人長老偈頌三十五。
八偈集 四九四 “勿多作業遠衆人,[模他競他]勿努力,元氣旺求諸味者,舍棄安樂之福利。
四九五 [賢者]俗家之禮拜供養,應以知此是淤泥,猶如細箭難拔去,難舍惡人之恭敬。
四九六 非因他之有情,而積邪業,自己之故,有情乃業所系。
四九七 依他人語,不為盜人,依他人語,不為牟尼,如知自己,諸天知彼。
四九八 我等于此滅,愚者不覺此,人若能覺此,依此自息争。
四九九 有智慧人,失财仍生,不得智慧,有财無生。
五〇〇 總以耳聞,總以眼見,不舍見聞,賢者相應。
五〇一 有眼猶如盲,有耳猶如聾,智者猶如啞,強者猶如弱,所作已辦時,可以死床卧。
” (右)摩诃迦旃延長者。
五〇二 “無僞無忿恨,遠離兩舌者,如斯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三 無僞亦無恨,遠離兩舌者,防護諸根門,如斯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四 無僞……,戒善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五 無僞……,友善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六 無僞……,良智之比丘,來世無憂慮。
五〇七 信心對如來,确立無動搖,善戒賢聖樂,世間所贊歎。
五〇八 喜悅對僧伽,即時有識見,彼等非貧者,生活亦不空。
五〇九 智者憶佛教,信心與戒律,喜悅與法見,對此皆專修。
” (右)阇利彌陀長老。
五一〇 “遠離怖畏師,我得始見時,人中最上者,我心起感動。
五一一 伸手與屈足,福運之迎來,彼作如是求,不得師惠愛。
五一二 爾時别妻子,舍去财谷物,剃除須與發,出家我得度。
五一三 辨别三學,生活規矩,善制諸根,禮等覺者,任為何物,住于不敗。
五一四 我起誓願,心望[此果],非拔愛箭,寸時不坐。
五一五 我如是住,精進勇猛,通達三明,成就佛教。
五一六 我知宿住,淨得天眼,有應供德,為阿羅漢,而得解脫,無再生質。
五一七 由此入夜,更日上時,涸盡渴愛,結跏趺坐。
” (右)摩诃半托迦長老。
攝頌: 摩诃迦旃延第長老一,阇利彌陀,摩诃半托迦,此等八偈頌。
共為二十四。
九偈集 五一八 “愚夫執老病,識者以為苦,識苦生正念,而起禅思時,無憂得此樂。
五一九 苦惱赍有毒,衆多迷妄苦,持生舍渴愛,正念禅思時,無憂得此樂。
五二〇 正見導四分(四向四果),安穩煩惱淨,得以智慧見,正念禅思時……。
五二一 無憂離垢穢,無為成靜寂,淨除諸煩惱,破壞結縛道,正勤修習時…… 五二二 空中雷鼓響,鳥群瞞四方,豪雨傾注來,比丘入山窟,正念禅思時…… 五二三 花叢有雜色,瓦奈耶香草,飾河岸邊坐,妙意禅思時…… 五二四 無人森林中,中夜有雨降,有牙獸類吼,比丘入山窟,正念禅思時…… 五二五 山間依岩岫,我己止疑念,離恐怖剛愎,正念禅思時。
五二六 安樂除垢穢,滅剛愎憂悲,無林無關鑰,無箭漏已盡,正念禅思時,無憂得此樂。
” (右)菩陀長老。
攝頌: 于九偈集見如真,長老普陀唯一人如犀角。
偈頌亦計共九首。
十偈集 五二七 “大德尊!此樹真紅色,光輝如火焰,舍葉求果實,大雄尊!應分法味時。
五二八 樹花開可愛,香氣普四方,舍葉求果實,大雄尊!由此行動時。
五二九 勿過寒亦勿過暑,大德尊!今當快樂旅季節,釋迦族與拘利族,見尊向于倫毗尼河渡。
五三〇 望田播種望田耕,赍财商主望入海,我由所存處所望,而願所作得成就。
五三一 人們再再來播種,天王再再降甘雨,耕夫再再耕田地,谷物再再入國土。
五三二 乞士徘徊再三,施主施與再三,施主布施升天,升入天界再三。
五三三 雄者生于廣智家,實淨七代之父母,想天中天能為此,依此汝名真牟尼。
五三四 淨飯即為大仙父,摩耶即為佛之母,菩薩被護母胎中,身壞升天享喜樂。
五三五 瞿昙彌(佛姨母)死時,享受天上欲,天子群圍繞,五種欲喜樂。
五三六 不可堪忍我能忍,絕無倫比之此佛,鴦耆羅娑(放光者)之子,釋尊!汝為我父之父,瞿昙尊!依法汝為我祖父。
” (右)迦留陀夷長老。
五三七 “若前若後,無他人時,獨住林間,有大安樂。
五三八 我佛贊森林,而獨赴其處,獨栖為專念,比丘安樂所。
五三九 獨急行入林,狂象常出沒,向道喜樂處,專心為法利。
五四〇 美花開寒林,冰冷山窟中,四肢為水濺,我獨為經行。
五四一 樂住大林中,我為唯一人,并無第二者,住于漏盡事,何時将有成。
五四二 如是思欲為,我所願成就,唯我欲成此,他非為作者。
五四三 我欲着甲胄,入于大林中,不達漏滅盡,不由此中出。
五四四 冷風吹來,微妙香氣,我坐山巅,破無明闇。
五四五 林中為花掩,寒冷洞窟中,解脫得安樂,我樂居山廓。
五四六 我于此今日,成滿我所願,猶如滿月夜,一切諸漏盡,今我不再生。
” (右)耶迦毗诃利耶長老。
五四七 “非敵非益友,兩者于心中,深觀未來者,兩者皆不見。
五四八 入出息念善修習,成就而次第積集如佛所說照世界,猶如光明脫雲月。
五四九 我心實淨,修練無限,理解抑制,四方光輝。
五五〇 人有智慧,财亡仍生,不得智慧,有财無生。
五五一 智辨别所聞,智增長善名,若人有智慧,苦中得安樂。
五五二 有情生與死,非為今日有,此則有何有,奇怪驚歎事。
五五三 世有生之物,生而必有死,此生生而死,是為生命法。
五五四 他人之生為有利,此對死者為不利,死之悲泣非名譽,亦非世間贊美事,一切沙門婆羅門,對此亦不為稱歎。
五五五 悲泣害身眼,色力智衰敗,四方不歡樂,親屬不安樂。
五五六 故願在家者,得知多聞人,由彼智分别,力能超越業,如河漲須船渡。
” (右)摩诃劫賓那長老。
五五七 “我之進步遲,我先被輕蔑,我兄追我出:‘汝速還家去’。
五五八 如是被趕出,伽藍房舍中,願不失佛教,愁然獨自立。
五五九 世尊現其處,親手撫我頭,并牽我之手,導入伽藍中。
五六〇 世尊憐愍我,親與拭足巾,世尊言:‘汝心住一境,心得入淨定。
’ 五六一 我聞世尊語,樂住于佛教,為達最上利(涅槃),不斷行三昧。
五六二 我知宿住,清淨天眼,逮達三明,成就佛教。
五六三 周那半托迦,化作一千體,樂坐庵羅林,待報供養時。
五六四 我師遣使者,報我供養時,我身現空中。
五六五 我禮師足,坐于一面,禮敬而坐,請師攝受。
五六六 世間祭壇,能受施者,人間福田,師受供養。
” (右)周那槃陀迦長老。
五六七 “雜多不淨物,滿溢大糞器,大疽腫瘡傷,恰如泥沼滿。
五六八 膿血充滿,身沈糞坑,流出水液,腐水常滲。
五六九 身縛六十腱,塗着内硬脂,外着皮之铠,無用腐臭身。
五七〇 内系骨之 ,再結筋之經,多有互相連,堪忍諸行動。
五七一 依身起欲念,此人棄此處,神疲力不堪,必至死王側。
五七二 身為無明障,四種結節縛,身沉入瀑流,随眠之網掩。
五七三 五種障蓋系,疑惑之所有,渴愛之根追,愚癡蓋所蓋。
五七四 此身業車載,如是而輾轉,成者終須壞,壞滅諸生有。
五七五 此身思我有,闇昧凡夫輩,擴展懼墓田,再再須受生。
五七六 舍此腐臭身,如塗糞之蛇,舍棄生有根,入無漏涅槃。
” (右)劫波長老。
五七七 “離城少雜音,猛獸出沒處,比丘為靜思,受用居是處。
五七八 冢間或街路,持有塵布來,以縫僧伽裟,着用粗服衣。
五七九 比丘自降心,守護諸根門,調禦善自制,家戶乞食行。
五八〇 粗食心滿足,勿多貪美味,心着諸味者,不樂靜禅思。
五八一 少欲知滿足,牟尼遠離他,在家出家者,不混共同住。
五八二 表示自己事,恰如鈍又啞,識者于群集,非時不可言。
五八三 彼不罵何人,遠避諸害事,自攝于戒律,知量于飲食。
五八四 巧執相者,知心之起,時順觀止,勤加修習。
五八五 精進不休息,常應自努力,不盡苦惱際,識者不信賴。
五八六 憧憬清淨,得如是住,比丘漏盡,趣達涅槃。
” (右)婆檀提之子優波斯那長老。
五八七 “于此佛教處,知自己之利,入于沙門道,觀察作适語。
五八八 此教有良友,于此廣修學,欲聞師之教,此所适沙門。
五八九 對佛有敬意,如實尊崇法,尊敬衆僧伽,此所适沙門。
五九〇 行處親近處,生活無難所,确立清淨心,此所适沙門。
五九一 勤行具自制,應具愛威儀,住止增上心,此所适沙門。
五九二 牟尼住邊鄙,騷少森林中,受用為栖所,此所适沙門。
五九三 持戒與多聞,如實研究法,曉了真谛理,此所适沙門。
五九四 世間為無常,無我不淨想,世間不樂想,此所适沙門。
五九五 七覺四神足,五根與五力,修習八支道,此所适沙門。
五九六 牟尼舍渴愛,諸漏根本壞,寂靜住解脫,此所适沙門。
” (右)瞿昙長老。
攝頌: 迦留陀夷,耶迦毗诃利耶長老,劫賓那,周那槃陀迦,劫波,優波斯那與瞿昙,共為七長老,于此偈集亦有七十頌。
十一偈集 五九七 “我兒!汝于森林雨季中,如同烏鹫哈那鳥,季節之風汝有樂,汝入定中遠離故。
五九八 季節風拂,雨時之雲,遠離系想,而弘擴之。
五九九 卵生黑色鳥,徘徊于冢間,使我聚合身,離欲起正念。
六〇〇 不為他護,亦不護他,如是比丘,無有期望,以卧安樂。
六〇一 有澄清水,有大磐石,猿鹿群集,(阇瓦羅)水草上覆,此等岩山,為我樂處。
六〇二 森林、岩峽、邊鄙洞窟、邊鄙栖處、猛獸往來,即我栖處。
六〇三 此等之生類,至受打屠苦,思惟此卑過,我不知起坐。
六〇四 我奉侍師,成就佛教,我卸重擔,滅生有因。
六〇五 我為成利益,出家已得度,今得有成就,斷盡諸結縛。
六〇六 我不欣死,亦不欣生,如仆務終,靜待時至。
六〇七 我不欣死,亦不欣生,正知正念,靜待時至。
” (右)三奇奢長老。
攝頌: 長老三奇奢長老唯一人,所作己辦,諸漏已盡等十一頌。
十二偈集 六〇八 “此世于此處,惟戒善學習,能行戒律者,能得顯達故。
六〇九 智者守護戒,望求得三樂,稱贊與獲益,歡喜生天界。
六一〇 持戒自制,多得友誼,破戒行惡,朋友遠離。
六一一 若為破戒人,惡名獲诽罵,若為持戒者,聲譽受贊歎。
六一二 戒是第一住,亦為諸善母,法中最第一,然而守淨戒。
六一三 戒是諸護岸,亦使心光明,一切佛船埠,然使戒清淨。
六一四 戒力無比,最上武器,最尊莊嚴,稀有甲胄。
六一五 戒勢強大,鞏固堤防,無上薰香,最上塗香,人能塗此,由方赴方。
六一六 戒為第一之旅資,戒為最上之路銀,戒為第一之運載,持戒之人行諸方。
六一七 愚者戒上無定住,于此世間得诽罵,死後愁苦于地獄,于一切處有憂苦。
六一八 賢者戒上有定住,于此世間得稱譽,死後喜樂于天上,于一切處有喜樂。
六一九 此處持戒為第一,而為智者最上法,無論人間天上界,有戒智者有勝利。
” (右)屍羅瓦長老。
六二〇 “我生貧賤家,貧窮又乏财,我為除卑業,清除不淨物。
六二一 人人忌嫌,責罵于我,我以卑心,對人禮敬。
六二二 等覺大雄者,比丘衆圍繞,進入摩揭陀,我等得見奉。
六二三 我舍棄擔杆,近前為禮拜,人中最上者,慈愍伫[觀我]。
六二四 我得拜師足,立于一隅時,我求最上者,允許我出家。
六二五 世間悲愍師,人間慈哀者,佛對我言曰:‘善來比丘’,此為我受戒。
六二六 精進無懈怠,獨住森林中,我依師言行,如教為勝者。
六二七 我于夜初分,以憶念前生,我于夜中分,天眼成清淨,而至夜後分,碎滅諸闇蘊。
六二八 夜之明方,日上之頃,因陀羅天(帝釋天),梵天同來,合掌禮拜。
六二九 彼等言曰:‘歸命人間生勝人,歸命人中最上人,汝為諸漏滅盡者,尊者!汝為堪受供養者。
’ 六三〇 時師見我,天子圍繞,面露微笑,言此義曰: 六三一 ‘苦行與梵行,自制與調順,此為婆羅門,最上婆羅門。
’” (右)須尼陀長老。
攝頌: 十二偈集有二人,屍羅瓦與須尼陀,此二長老大神通,偈頌共為二十四。
十三偈集 六三二 “嘗于鴦伽王領土,曾為高位之從者,蘇那今日勝諸法,滅盡苦惱達彼岸。
六三三 斷五下分結,舍五上分結,更修練五根,最後超五着,比丘而稱為渡瀑流人。
六三四 虛僞與放逸,比丘有外欲,乃于戒定慧,不至成圓滿。
六三五 應為而舍棄,不當為而為,虛誇與懈怠,諸漏日增長。
六三六 人常精進,修身觀念,當遠非事,常行是事,正念正知,諸漏滅盡。
六三七 說示直道,往而勿還,勉勵自己,成就涅槃。
六三八 我精進努力!世間無上師,具眼者,譬喻為甚深,以法而說示。
六三九 我聞其言,樂住其教,達最上利,為諸行止,逮達三明,成就佛教。
六四〇 專一出離,我不瞋恚,滅盡諸取,遠離害心。
六四一 專一滅渴愛,人心無愚癡,澈見生起處,我心善解脫。
六四二 善得解脫,心歸寂靜,當為既為,比丘為終,更不積業,可為已無。
六四三 恰如一塊石成山,不為強風所搖動,等同色聲香味觸。
六四四 可愛不可愛之法,亦如斯人不動心,其心住立離系結,破除五蘊觀滅盡。
” (右)蘇那拘利毗沙長老。
攝頌: 十三偈集,唯長老蘇那拘利毗沙一人有通力,偈頌又有十三首。
一四偈集 六四五 “我由在家身,由出家以來,無起卑過思,而我不自知。
六四六 屠打諸生類,使之受痛苦,如此長時間,我不起是思。
六四七 無量慈心,善知修練,準佛之教,次第積集。
六四八 大衆皆為友,哀愍諸生類,常樂不瞋恚,修練慈愛心。
六四九 我心喜悅,不動不搖,我心為善,修習梵行。
六五〇 以達無尋,正等覺者之弟子,直達聖沉默。
六五一 恰如岩山,聳立不動,如是比丘,盡愚癡故,如山不動。
六五二 無執著者,常求清淨,毫末邪惡,見虛空大。
六五三 邊地有都城,内外善防護,等同防護己,瞬時勿空過。
六五四~六五五 我不欣死……[六〇六、六〇七]…… 六五六~六五七 奉事我師……[六〇四、六〇五]…… 六五八 成道依精勤,此為我教誡,今我入圓寂,随處得解脫。
” (右)離曰長老。
六五九 “良種之善牛,系荷堪挽荷,過度受重壓,而生不離轭。
六六〇 等智飽滿者,猶如海之水,勿輕侮他人,此生類尊法。
六六一 及時能降伏,于生有之有,輪回苦受人,青年之憂苦。
六六二 依樂法上,依苦法下,愚者不識,為兩者惱。
六六三 苦惱之上,快樂之上,中道之上,超越欲念,彼等住立,恰如門柱,不受煽壓。
六六四 有所得與無所得,一切名譽與盛聞,一切責難與稱贊,一切苦痛與安樂。
六六五 彼等一切無染着,猶如水滴蓮葉上,勇者安樂一切處,于一切處無敗亡。
六六六 依法而不得,不法而利得,合法不得者,勝于不法利。
六六七 覺少者譽高,有智者無譽,有智無譽者,勝于譽高者。
六六八 智鈍被稱歎,智人受诽謗,受謗之智者,勝于愚鈍者。
六六九 由欲得安樂,遠離生苦惱,遠離生苦惱,勝過欲安樂。
六七〇 依非法而生,由非法而死,合法而死者,勝非法之生。
六七一 舍欲貪忿怒,輪回中生存,心歸寂靜者,行道無執着,彼等無漏愛,而亦無非愛。
六七二 修習七覺支,五根與五力,達最上寂止,入無漏涅槃。
” (右)伍達陀長老。
攝頌: 離曰伍達陀,此等二人,十四[偈]集,而長老有大神通力,偈頌二十八首。
一六偈集 六七三 “聞有妙味法,我益以增信,聞法離貪欲,不着一切處。
六七四 此一世界,于地輪上,多相貪欲,攪清淨思。
六七五 猶風揚塵,以雨鎮壓,等智見時,思惟息止。
六七六 諸行無常,以是智見,人嫌厭苦,為清淨道。
六七七 諸行是苦,…… 六七八 諸法無我,如是智見,人嫌厭苦,為清淨道。
六七九 長老憍陳如,出離之念銳,舍離生死路,開悟成梵行。
六八〇 索與瀑流,強杙碎難山,杙與 索斷,破此難破岩。
禅思渡彼岸,脫除魔縛纏。
六八一 虛浮且動轉,比丘近惡友,彼為波浪倒,沉入大海中。
六八二 不動無虛浮,慎重攝諸根,智者有善友,應盡苦惱際。
六八三、六八四 四肢如迦羅之結節……[二四三、二四四] 六八五、六八六 我不欣死……[六〇六、六〇七] 六八七 奉事我師……[六〇四] 六八八 我為此利益,出家已得度,我為成利益,群栖有效果。
” (右)阿若憍陳如長老。
六八九 “住定調柔己,動作如梵天,以悅寂靜心,是為等覺者。
六九〇 此人達一切,諸法之彼岸,如是禮拜佛,我聞阿羅漢。
六九一 超越諸結縛,由林來非林,樂由諸欲脫,如脫黃金礦。
六九二 彼那伽于雪林中,快樂極無比,諸多那伽名,真與此名應,彼為最上者。
六九三 為汝說那伽,彼不犯過惡,慈愛不害生,那伽具兩足。
六九四 正念與正知,那伽他兩足,那伽信心手,平靜有白牙。
六九五 正念為其首,智慧是其頭,思惟是法思,和住是法腹,遠離是其尾。
六九六 禅思樂入息,内心善住定,那伽行住定,那伽立住定。
六九七 那伽卧住定,坐亦住于定,防護一切時,那伽有成就。
六九八 彼受無過,不受有過,以得衣食,排斥蓄積。
六九九 斷粗細結,斷一切縛,随處而行,無所期望。
七〇〇 可愛白蓮,水中而生,花有淨香,不為水污。
七〇一 等同于佛,出世住世,不為世污,如同赤蓮。
七〇二 點大火聚,不與薪木,即歸消滅,雖有餘燼,稱謂‘既消’。
七〇三 此一義理,譬喻啟示,識者說明,那伽說明,諸大那伽,是為知識。
七〇四 離貪離瞋,離癡無漏,那伽舍身,無漏圓寂。
” (右)優陀夷長老。
攝頌: 憍陳如與優陀夷,此二人于十六偈集,乃有大神通力之長老,偈頌共為三十二。
二十偈集 七〇五 “賊首曰:‘或為供犧牲,或為得财貨,我等曾害者,一切皆怖畏,此等諸生類,震悚且悲哀。
七〇六 汝無怖畏狀,顔色益和悅,如此大怖畏,汝何不憂懼。
’ 七〇七 長老曰:‘首領!我無期望者,心中無苦悶,斷盡諸結縛,超越諸怖畏。
七〇八 盡生有導因,如實見法故,對死無恐怖,恰如卸重擔。
七〇九 善修梵行,善修佛道,無死恐怖,恰如病愈。
七一〇 善修梵行,善修佛道,生有無味,如舍咽毒。
七一一 度生死彼岸,務終無取着,命盡而滿足,恰如免殺戮。
七一二 達最上法性,無世間諸欲,由火宅脫出,無死之憂苦。
七一三 凡為集合物,又得生有者,無有超世主,大仙如是說。
七一四 依佛所說,知如是者,不執生有,鐵丸熾熱。
七一五 我不思雲有,亦不思雲無,諸行将滅盡,此處何憂懼。
七一六 首領!淨法生起,正行相關,如實見者,無有怖畏。
七一七 草薪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