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集

關燈
……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不執相,不執狀,依此防護意根而住之時,不流入貪、憂之惡不善法,為其防護而修行,守護意根,作意根之防護。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覆護瘡痍。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放煙耶? 二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随所聞、随所解,廣為他人說法。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放煙。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知渡處耶? 二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時時而前往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諸比丘處,質問:‘大德!此事雲何?此義雲何?’彼等具壽為彼顯未顯、發未發,于種種疑惑之法而除疑惑。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知渡處。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知飲料耶? 二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顯示如來所說之法、律時,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知飲料。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知道路耶? 二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如實知八支聖道。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知道路。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解行境耶? 二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如實知四念處。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解行境。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留遺餘之乳耶? 二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信之居士赍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比丘受而知量。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留遺餘之乳。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耶? 三〇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于顯于密皆緻慈身業……緻慈語業……緻慈意業。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于此法、律,能增長、增大、增廣。

    ” 十九 三昧(一) 一 時,衆多之比丘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諸比丘!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大德!雲何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二 “諸比丘!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二十 三昧(二) 一 此時,世尊告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即說: “諸比丘!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大德!于我等,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歸趣。

    大德世尊,惟願叙述此所說之義,諸比丘從世尊聽聞,必當受持。

    ” “諸比丘!果爾,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大德!雲何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三 “諸比丘!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二十一 三昧(三) 一 時,衆多之比丘前往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諸比丘對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友等!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友舍利弗!雲何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二 “友等!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也,此乃殊妙也,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二十二 三昧(四) 一 此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 “友等!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友!我等為由具壽利弗親自了知此所說之義,皆從遠方而來。

    惟願具壽舍利弗叙述此所說之義,諸比丘由具壽舍利弗聽聞已而受持。

    ” “友等!果爾,谛聽!善作意之。

    我當說。

    ” “唯然!友!” 彼諸比丘應諾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即說: 二 “友等!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友舍利弗!雲何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三 “友等!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

    友等!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第二 憶念品[畢] 攝頌曰: (一~二)二之摩诃男、(三)難提、 (四)須菩提、(五)慈 (六)第十、(七)放牛者、 (八~一一)四之三昧。

     [廣說] 一 “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護長益牛群。

    何等為十一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放牛者,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蟲卵,不覆護瘡痍,不放煙,不知渡處,不知飲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榨乳無遺餘,不多分敬重諸之牛王,牛父、牛師。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護長益牛群。

     三 諸比丘!如是,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不能于眼觀無常而住……不能于眼觀苦而住……不能于眼觀無我而住……不能于眼觀盡而住……不能于眼觀滅而住……不能于眼觀離貪而住……不能于眼觀滅盡而住……不能于眼觀定棄而住……不能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于色……于聲……于香……于味……于所觸……于法……于眼識……于耳識……于鼻識……于舌識……于身識……于意識……于眼觸……于耳觸……于鼻觸……于舌觸……于身觸……于意觸……于眼觸所生之受……于耳觸所生之受……于鼻觸所生之受……于舌觸所生之受……于身觸所生之受……于意觸所生之受……于色想……于聲想……于香想……于味想……于所觸想……于法想……于色思……于聲思……于香思……于味思……于所觸思……于法思……于色愛……于聲愛……于香愛……于味愛……于所觸愛……于法愛……于色尋……于聲尋……于香尋……于味尋……于所觸尋……于法尋……于色伺……于聲伺……于香伺……于味伺……于所觸伺…… 不能于法伺觀無常而住……觀苦……觀無我……觀盡……觀滅……觀離貪……觀滅盡……觀定棄而住。

     四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護長益牛群。

    何等為十一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放牛者,知色,[解相,除蟲卵,覆護瘡痍,放煙,知渡處,知飲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遺餘之乳,多分敬重諸之牛王、牛父、牛師。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護長益牛群。

    ] 六 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能于眼觀無常而住……乃至……觀定棄而住。

    ” 貪品 [第一證知] 一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當修習十一法。

    何等為十一耶? 二 即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慈心解脫、悲心解脫、喜心解脫、舍心解脫、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也。

     諸比丘!為了知貪欲,當修習此十一法。

    ” [第二遍知] 一 “諸比丘!為遍知貪欲……為遍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棄舍……為定棄[貪欲],當修習此十一法。

     二 諸比丘!為遍知瞋[恚]……[愚]癡……忿……恨……覆……惱……嫉……悭……谄……诳……傲……憤發……慢……過慢……憍……放逸……為遍知……為遍盡……為斷……為盡……為滅……為離貪……為滅盡……為棄舍……為定棄,當修習此十一法。

    ” 世尊如是說已,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支部合計 九千五百五十七經。

     十一集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