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集

關燈
、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往生于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來生于此處也。

    如是随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

     大德!此比丘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诽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善趣、天世’。

    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大德!此比丘依諸漏已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大德!如世尊所說之有信者信之标識,于此比丘可得見,于此等當知相應于此比丘。

    ” 一四 “善哉!善哉!須菩提!須菩提!果爾,汝當與此比丘信俱住。

    須菩提!又,汝欲見如來之時,當與此比丘信俱來而見如來。

    ” 十六 慈 一 “諸比丘!若習、修習、多修慈心解脫,作乘、作基、随成、積習、善能造作,可期則有十一種之功德。

    何等為十一耶? 二 即眠樂,覺樂,不見惡夢,為人愛樂,為非人愛樂,為諸天所守護,不受火、毒、劍,速疾入于心定,顔色明亮,不蒙昧而命終,若不能通達上位,則趣于梵世。

     諸比丘!若習、修習、多修慈心解脫,作乘、作基、随成、積習、善能造作,可期則有此十一種之功德。

    ” 十七 第十 一 爾時,具壽阿難住毗舍離城之竹林邑。

    其時,八城之居士第十,有所要事而來波羅利子城。

    時,八城之居士第十往雞園一比丘之處,往已,言彼比丘: “大德!具壽阿難今在何處耶?大德!我等欲見具壽阿難。

    ” “居士!彼具壽阿難住毗離城竹林邑。

    ” 二 時,八城之居士第十于波羅利子城,濟彼所用事,往竹林邑具壽阿難之處。

    往已,禮敬具壽阿難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八城之居士第十言具壽阿難: “大德阿難!有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有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耶?” “居士!有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有如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 “大德阿難!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有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者為何耶?” 三 “居士!此處,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

    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為初靜慮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

    彼住于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于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

    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有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四 居士!複次,比丘因尋伺止息故,為内淨、為心一趣,無尋、無伺,自三昧而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為離喜之故,以舍而住,正念正知,正受樂于身,如諸聖者之宣說,有舍與念而樂住:]具足第三靜而住……[為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與喜故,為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為第四靜慮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

    彼住于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于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

    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五 居士!複次,比丘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橫,遍,于一切處,于一切世間,與慈俱行,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遍滿而住。

    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為慈心解脫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

    彼住于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于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

    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而能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六 居士!複次,比丘與悲俱行之心……與喜俱行之心……與舍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橫,遍于一切處,于一切世間,與舍俱行,以極廣、甚大、無量、無怨、無害之心,遍滿而住。

    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舍心解脫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

    彼住于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于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

    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七 居士!複次,比丘遍超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故,‘空者無邊也’,具足空無邊處而住。

    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空無邊處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

    彼住于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于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

    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八 居士!複次,比丘遍超空無邊處,‘識者無邊也’,具足識無邊處而住……遍超識無邊處,‘無所有也’,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彼如是思擇而了知‘此無所有處者所作、所思,而諸所作,所思者為無常滅法也’。

    彼住于其處而得漏盡,又若不得漏盡,則依樂欲其法、歡喜其法,滅盡五下分結而為化生者,于彼處而般涅槃,從彼世而得不還之法。

    居士!此為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之彼世尊所正說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而能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則未解脫之心解脫、未滅盡之漏滅盡,逮得未逮得之無上安穩。

    ” 九 如是所說,八城之居士第十對具壽阿難言: “大德阿難!譬如人求一财寶,一時得十一财寶;大德!如是,我求一甘露門,一時得聞十一甘露門。

    大德!譬如人之屋舍有十一門,彼屋舍燃燒之時,依一一之門而自得安穩;大德!如是,我依十一甘露門之一一甘露門而自得安穩。

    大德!彼異學等為師求物師[供養],雲何我不供養具壽阿難耶?” 一〇 時,八城之居士第十聚集毗舍離城與波羅利子城之比丘衆,以殊妙之嚼食、啖食,親自飽滿至謝,布施一一之比丘,各一對之衣,且布施三衣于具壽阿難,又為具壽阿難建立五百之精舍也。

     十八 放牛者 一 “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護長益牛群。

    何等為十一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放牛者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蟲卵,不覆護瘡痍,不放煙,不知渡處,不知飲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榨乳無遺餘,不多分敬重諸牛王、牛父、牛師。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護長益牛群。

     三 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于此法、律,不能增長、增大、增廣。

    何等為十一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蟲卵,不覆護瘡痍,不放煙,不知渡處,不知飲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榨乳無遺餘,不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知色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色不如實知四大與四大所造之色。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知色。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解相耶?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如實知愚者依業相而愚,賢者依業相而賢。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解相。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除蟲卵耶? 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忍許已生之欲尋,不斷、不除、不離、不令歸無。

    [忍許]已生之瞋尋,[不斷、不除、不離、不令歸無。

    ][忍許]已生之害尋,[不斷、不除、不離、不令歸無。

    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不斷、不除、不離、不令歸無。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除蟲卵。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覆護瘡痍耶? 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執相執狀,依此不防護眼根而住之時,流入貪、憂之惡不善法,不為其防護而修行,不守護眼根,不作眼根之防護。

    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以身觸所觸……以意知法,執相執狀,依此不防護意根而住時,流入貪、憂之惡不善法,不為其防護而修行,不守護意根,不作意根之防護。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覆護瘡痍。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放煙耶? 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随所聞、随所解,不廣為他人說法。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放煙。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知渡處耶? 一〇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時時前往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諸比丘處,不質問:‘大德!此事雲何?此義雲何?’彼等具壽為彼、不顯未顯、不發未發,于種種疑惑之法而不除疑惑。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知渡處。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知飲料耶?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顯示如來所說法、律之時,不得義明,不得法明,不得法所引之歡悅。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知飲料。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知道路耶?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如實了知八支聖道。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知道路。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解行境耶? 一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如實知四念處。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解行境。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榨乳無遺餘耶? 一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信之居士赍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比丘受而不知量。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榨乳無遺餘。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不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耶? 一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于顯于密皆不緻慈身業……不緻慈語業……不緻慈意業。

     諸比丘!若如是,則為比丘不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于此法、律,不能增長、增大、增廣。

     一六 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能保護長益牛群。

    何等為十一耶? 一七 諸比丘!此處有放牛者,知色,解相,除蟲卵,覆護瘡痍,放煙,知渡處,知飲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遺餘之乳,多分敬重諸牛王、牛父、牛師。

     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護長益牛群。

     一八 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于此法、律能增長、增大、增廣。

    何等為十一耶? 一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知色,解相,除蟲卵,覆護瘡痍,放煙,知渡處,知飲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遺餘之乳,多分敬重長老、耆宿、上臘、僧伽之父、僧伽導師之諸比丘。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知色耶? 二〇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色如實知四大與四大所造之色。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知色。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解相耶? 二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如實知愚者依業相而愚,賢者依業相而賢。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解相。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除蟲卵耶? 二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忍許已生之欲尋,斷除、遠離、令歸于無。

    [不忍許]已生之瞋尋,斷除、遠離、令歸于無。

    ][不忍許]已生之害尋,斷除、遠離、令歸于無。

    ]不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斷除、遠離、令歸于無。

     諸比丘!若能如是,則為比丘除蟲卵。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覆護瘡痍耶? 二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不執相,不執狀,依此防護眼根而住之時,不流入貪、憂之惡不善法,為其防護而修行,守護眼根,作眼根之防護。

    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