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集

關燈
樂;若樂,則心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舍。

     八 摩诃男!複次,當憶念諸天,曰:‘有四大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樂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衆天、更有餘天。

    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信我亦有;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戒我亦有;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聞我亦有;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棄舍我亦有;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慧我亦有。

    ’摩诃男!聖弟子自憶念彼諸天之信、戒、聞、棄舍、慧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諸天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則心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天。

    ” 十三 摩诃男(二) 一 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毗羅衛城之尼拘律園。

    其時,釋子摩诃男病愈,而病愈不久。

    其時,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釋子摩诃男聞:“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時,釋子摩诃男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釋子摩诃男白世尊言: “大德!我聞:‘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大德!我等于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二 “善哉!善哉!摩诃男!摩诃男!汝等往詣如來之處而問:‘大德!我等于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則汝相應于善男子之問也。

    摩诃男!若信則能成,若不信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系念則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慧則能成,若不得慧則不然。

     摩诃男!依此五法而更應修習六法。

     三 摩诃男!此處,汝當憶念如來,曰:‘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也。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如來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如來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此念佛者,行亦當修習、住亦當修習、坐亦當修習、卧亦當修習、作事業亦當修習、住于子等紛亂之家亦當修習。

     四 摩诃男!複次,當憶念法……乃至……當憶念僧伽……乃至……當憶念戒……乃至……當憶念棄舍……乃至……當憶念諸天,曰:‘有四大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樂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衆天、]更有餘天。

    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信我亦有;[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戒[我亦有;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聞[我亦有;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棄舍[我亦有;]彼諸天死沒于此處而往生于彼處,所成就之慧,我亦有。

    ’摩诃男!聖弟子自憶念彼諸天之信、戒、聞、棄舍、慧之時,心不纏貪欲、心不纏瞋恚、心不纏愚癡,其時,依諸天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此念天者,行亦當修習、住亦當修習、坐亦當修習、卧亦當修習、作事業亦當修習、住子等紛亂之家亦當修習。

    ” 十四 難提 一 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毗羅衛城之尼拘律園。

    其時,世尊于舍衛城,将入雨安居。

    釋氏難提聞:“世尊于舍衛城,将入雨安居。

    ”時,釋氏難提乃思念: “我宜于舍衛城入雨安居,于彼處行事業,且時時得見世尊。

    ” 時,世尊于舍衛城入雨安居;釋子難提亦于舍衛城入雨安居,于彼處行事業,且時時得見世尊。

     二 其時,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釋氏難提聞:“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時,釋氏難提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釋子難提白世尊而言: “大德!我聞:‘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大德!我等于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三 “善哉!善哉!難提!難提!汝等往詣如來之處而問:‘大德!我等于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則汝相應于善男子之間也。

    難提!若有信則能成,若無信則不然;若持戒則能成,若破戒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系念則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有慧則能成,若無慧則不然。

     難提!依此六法,更應于五法系念于内。

     四 難提!當憶念如來,曰:‘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難提!如是,應系念如來于内。

     五 難提!複次,當憶念法,曰:‘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見、非時、來觀、引導,而為智者所内證也。

    ’難提!如是,當系念法于内。

     六 難提!複次,當憶念善友,曰:‘利哉!益哉!我有善友,哀愍、欲義利、引導、教誡。

    ’難提!如是,當系念善友于内。

     七 難提!複次,當憶念棄舍,曰:‘利哉!益哉!我于為悭吝垢穢所纏之衆生中,以遠離悭吝垢穢之心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棄舍,相應于乞,喜分布布施。

    ’難提!如是,當系念棄舍于内。

     八 難提!複次,當憶念諸天,曰:‘超越抟食諸天之朋輩,有生于意所成身之諸天,彼等自見無有所辦,已作不再積集。

    ’難提!譬如非時解脫之比丘,自見無有所辨,已作不再積集。

    難提!如是,超越抟食諸天之朋輩,有生于意所成身之諸天,彼等自見無有所辨,已作不再積集。

    難提!如是,當系念諸天于内。

     難提!如是,成就十一法之聖弟子斷惡不善法而不取。

    難提!譬如覆瓶吐水不還吞,放火于幹草原,燃已不還燃。

    如是,難提!成就此十一法之聖弟子斷惡不善法而不取。

    ” 十五 須菩提 一 時,具壽須菩提與一有信比丘俱,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時,世尊言具壽須菩提: “須菩提!此比丘之名為何耶?” “大德!此比丘即名之為信,為有信優婆塞之子,有信從家出而出家也。

    ” “須菩提!所謂此比丘信為有信優婆塞之子,有信從家出而出家,即可知其信之标識耶?” “世尊!是時,善逝!是時。

    世尊說有信者信之标識,果爾,我了知此比丘是否相應于其信之标識。

    ” “須菩提!果爾,谛聽!善思作意。

    我當說。

    ” “唯然!大德!” 具壽須菩提應諾世尊。

    世尊即說: 二 “須菩提!此處,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于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須菩提!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于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三 須菩提!複次,比丘為多聞,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須菩提!比丘為多聞,[持所聞,積集多聞,如所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四 須菩提!複次,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

    須菩提!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五 須菩提!複次,比丘為從順,成就從順事法,堪忍,善受教誡。

    須菩提!比丘為從順,成就從順事法,堪忍,善受教誡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六 須菩提!複次,比丘于同梵行者之貴賤事業,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應于此之思量,能作、能調。

    須菩提!比丘于同梵行者之貴賤事業,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應于此之思量,]能作、能調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七 須菩提!複次,比丘樂法,愛語,于勝法、勝律有廣大之歡悅。

    須菩提!比丘樂法,愛語,于勝法、勝律有廣大之歡悅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八 須菩提!複次,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堅固,于諸之善法而不舍其轭擔。

    須菩提!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堅固,]于諸善法而不舍其轭擔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九 須菩提!複次,比丘随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須菩提!比丘随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不艱難,得而不梗澀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一〇 須菩提!複次,比丘随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于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往生于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來生于此處。

    如是随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

    須菩提!比丘随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于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往生于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從彼處沒,來生于此處也。

    ]如是随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一一 須菩提!複次,比丘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诽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善趣、天世’。

    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須菩提!比丘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诽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善趣、天世’。

    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一二 須菩提!複次,比丘依諸漏已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須菩提!比丘依諸漏已盡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須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識也。

    ” 一三 對如是所說,具壽須菩提白世尊言: “大德!如世尊所說之有信者信之标識,于此比丘可得見,于此等當知相應于此比丘。

     大德!此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正行、所行處具足而住,于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大德!此比丘為多聞,持所聞,積集所聞,如所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法,顯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如是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大德!此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

     大德!此比丘從順,成就從順事法,堪忍,善受教誡。

     大德!此比丘于同梵行者之貴賤事業,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應于此之思量,能作、能調。

     大德!此比丘樂法,愛語,于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歡悅。

     大德!此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堅固,于諸之善法而不舍其轭擔。

     大德!此比丘随樂欲而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不艱難,得而無梗澀。

     大德!此比丘随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于彼處,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