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集
關燈
小
中
大
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四 “友阿難!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也,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
友阿難!若能如是,比丘乃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五 “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所以者師與弟子,于最勝句,義與義、文與文,相合相會而不違背也。
友!我今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世尊亦如具壽舍利弗,以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記如是之義。
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所以者師與弟子,于最勝句,義與義、文與文,相合相會而不違背也。
” 九 作意 一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二 “阿難!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三 “大德!雲何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四 “阿難!此處,比丘如是作意:‘此乃寂靜也,此乃殊妙也。
謂:一切行之寂行,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
阿難!若能如是,比丘乃獲得如是之三昧,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十 诜陀 一 爾時,世尊住那梨聚落之揵祁精舍。
時,具壽诜陀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時,世尊對具壽诜陀言: 二 “诜陀!作良馬之靜慮,勿作未調馬之靜慮。
诜陀!何等為未調馬之靜慮耶? 三 诜陀!未調馬系于槽而思慮谷草。
何以故耶?诜陀!未調馬系于槽而不思念: ‘今日調馬師令我作何事耶?我能作耶?’彼乃系于槽而思慮谷草。
诜陀!如是,此處,一類之人如未調之馬者,在阿蘭若、在樹下、在空閑處,其心纏于欲貪、制于欲貪而住,不如實了知已生欲貪之出離,彼藏欲貪于内而靜慮、沉思、深慮、觀想。
其心纏于瞋恚……纏于惛眠……纏于掉悔……纏于疑惑、制于疑惑而住,不如實了知已生疑惑之出離,彼藏疑惑于内而靜慮、沉思、深慮、觀想。
彼依止于地而靜慮,依止于水而靜慮,依止于火而靜慮,依止于風而靜慮,依止于空無邊處而靜慮,依止于識無邊處而靜慮,依止于無所有慮而靜慮,依止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依止于此世而靜慮,依止于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依止于以意所尋而靜慮。
诜陀!如是乃未調馬之靜慮也。
诜陀!何等為良馬之靜慮耶? 四 诜陀!賢良馬系于槽而不思慮谷草。
何以故耶?诜陀!賢良馬系于槽而思念: ‘今日調馬師令我作何事耶?我能作耶?’彼乃系于槽而不思慮谷草。
诜陀!賢良馬,若受鞭,則觀如債、如束縛、如壓制、如惡運。
诜陀!如是賢人良馬者在阿蘭若、在樹下、在空閑處,其心不纏于欲貪、不制于欲貪而住,如實了知已生欲貪之出離。
其心不纏于瞋恚……不纏于惛眠……不纏于掉悔……不纏于疑惑、不制于疑惑而住,如實了知已生疑惑之出離。
彼不依止于地而靜慮,不依止于水而靜慮,不依止于火而靜慮,不依止于風而靜慮,不依止于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于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于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于此世而靜慮,不依止于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也。
诜陀!如是,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也。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五 如是所說,具壽诜陀即白世尊言: “大德!雲何為依靜慮而賢人良馬靜慮,彼不依止于地而靜慮,不依止于水而靜慮,不依止于火而靜慮,不依止于風而靜慮,不依止于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于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于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于此世而靜慮,不依止于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耶?大德!複次,雲何為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耶?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六 “诜陀!此處,賢人良馬者,于地調伏地想,于水調伏水想,于火調伏火想,于風調伏風想,于空無邊處調伏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調伏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調伏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調伏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伏調此世想,于他世調伏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以意所尋調伏想。
诜陀!如是依靜慮而賢人良馬者,不依止于地而靜慮,不依止于水而靜慮,不依止于火而靜慮,不依止于風而靜慮,不依止于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于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于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于此世而靜慮,不依止于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也。
诜陀!複次,如是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也。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十一 孔雀林 一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孔雀林異學園。
此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何等為三耶? 三 即無學之戒蘊、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四 諸比丘!複次,成就其他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何等為三耶? 五 即神變示導、記心示導、教誡示導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六 諸比丘!複次,成就其他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何等為三耶? 七 即正見、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八 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何等為二耶? 九 即明、行也。
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一〇 諸比丘!梵天常生童子亦說此偈: 種姓于人中 刹帝利最勝 明行具足者 人天中最勝 諸比丘!梵天常生童子,善偈誦、非惡誦,善說[偈]、非惡說, 引義利、非不引義利,我所許可也。
諸比丘!我亦如是說: 種姓于人中 刹帝利最勝 明行具足者 人天中最勝” 第一 依止品[畢] 攝頌曰: (一)何義、(二)思、 (三~五)三之所依、(六)難、 (七~八)想、(九)作意、 (一〇)诜陀、(一一)孔雀林。
第二 憶念品 十二 摩诃男(一) 一 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毗羅衛城之尼拘律園。
其時,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釋子摩诃男聞:“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時,釋子摩诃男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釋子摩诃男白世尊言: “大德!我聞:‘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大德!我等于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二 “善哉!善哉!摩诃男!摩诃男!汝等往詣如來之處而問:‘大德!我等于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則汝相應于善男子之間也。
摩诃男!若信則能成,若不信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系念則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慧則能成,若不得慧則不然。
三 摩诃男!此處,汝當憶念如來,曰:‘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如來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如來而心正直也。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佛。
四 摩诃男!複次,當憶念法,曰:‘世尊所善說之法,為現見、非時,來觀、引導,而為智者之所内證也。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法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法而心正直也。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法。
五 摩诃男!複次,當憶念僧伽,曰:‘世尊之弟子衆善行者,世尊之弟子衆正直行者,世尊之弟子衆正理行者,世尊之弟子衆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也。
此世尊之弟子衆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也’。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僧伽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僧伽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僧。
六 摩诃男!複次,當自憶念戒,曰:‘即無缺、不穿、無雜、無染、自在而為智者之所稱贊,無執取,資三昧’。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自]戒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戒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戒。
七 摩诃男!複次,當自憶念棄舍,曰:‘利哉!益哉!我在纏于悭吝垢穢之衆生中,以遠離悭吝垢穢之心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棄舍,相應于乞,喜分布布施’。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棄舍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棄舍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
” 四 “友阿難!此處,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也,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
友阿難!若能如是,比丘乃獲得如是之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意所尋亦無想,然有想也。
” 五 “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所以者師與弟子,于最勝句,義與義、文與文,相合相會而不違背也。
友!我今往詣世尊之處,詢問此義,世尊亦如具壽舍利弗,以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記如是之義。
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所以者師與弟子,于最勝句,義與義、文與文,相合相會而不違背也。
” 九 作意 一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二 “阿難!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三 “大德!雲何比丘可獲得如是之三昧耶?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四 “阿難!此處,比丘如是作意:‘此乃寂靜也,此乃殊妙也。
謂:一切行之寂行,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也’。
阿難!若能如是,比丘乃獲得如是之三昧,謂: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聲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觸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風不作意,空無邊處不作意,識無邊處不作意,無所有處不作意,非想非非想處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見、聞、覺、知、得、求,以意所尋不作意,而作意也。
” 十 诜陀 一 爾時,世尊住那梨聚落之揵祁精舍。
時,具壽诜陀往詣世尊之處,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時,世尊對具壽诜陀言: 二 “诜陀!作良馬之靜慮,勿作未調馬之靜慮。
诜陀!何等為未調馬之靜慮耶? 三 诜陀!未調馬系于槽而思慮谷草。
何以故耶?诜陀!未調馬系于槽而不思念: ‘今日調馬師令我作何事耶?我能作耶?’彼乃系于槽而思慮谷草。
诜陀!如是,此處,一類之人如未調之馬者,在阿蘭若、在樹下、在空閑處,其心纏于欲貪、制于欲貪而住,不如實了知已生欲貪之出離,彼藏欲貪于内而靜慮、沉思、深慮、觀想。
其心纏于瞋恚……纏于惛眠……纏于掉悔……纏于疑惑、制于疑惑而住,不如實了知已生疑惑之出離,彼藏疑惑于内而靜慮、沉思、深慮、觀想。
彼依止于地而靜慮,依止于水而靜慮,依止于火而靜慮,依止于風而靜慮,依止于空無邊處而靜慮,依止于識無邊處而靜慮,依止于無所有慮而靜慮,依止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依止于此世而靜慮,依止于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依止于以意所尋而靜慮。
诜陀!如是乃未調馬之靜慮也。
诜陀!何等為良馬之靜慮耶? 四 诜陀!賢良馬系于槽而不思慮谷草。
何以故耶?诜陀!賢良馬系于槽而思念: ‘今日調馬師令我作何事耶?我能作耶?’彼乃系于槽而不思慮谷草。
诜陀!賢良馬,若受鞭,則觀如債、如束縛、如壓制、如惡運。
诜陀!如是賢人良馬者在阿蘭若、在樹下、在空閑處,其心不纏于欲貪、不制于欲貪而住,如實了知已生欲貪之出離。
其心不纏于瞋恚……不纏于惛眠……不纏于掉悔……不纏于疑惑、不制于疑惑而住,如實了知已生疑惑之出離。
彼不依止于地而靜慮,不依止于水而靜慮,不依止于火而靜慮,不依止于風而靜慮,不依止于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于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于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于此世而靜慮,不依止于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也。
诜陀!如是,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也。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五 如是所說,具壽诜陀即白世尊言: “大德!雲何為依靜慮而賢人良馬靜慮,彼不依止于地而靜慮,不依止于水而靜慮,不依止于火而靜慮,不依止于風而靜慮,不依止于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于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于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于此世而靜慮,不依止于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耶?大德!複次,雲何為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耶?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六 “诜陀!此處,賢人良馬者,于地調伏地想,于水調伏水想,于火調伏火想,于風調伏風想,于空無邊處調伏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調伏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調伏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調伏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伏調此世想,于他世調伏他世想,見、聞、覺、知、得、求,于以意所尋調伏想。
诜陀!如是依靜慮而賢人良馬者,不依止于地而靜慮,不依止于水而靜慮,不依止于火而靜慮,不依止于風而靜慮,不依止于空無邊處而靜慮,不依于識無邊處而靜慮,不依止于無所有處而靜慮,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靜慮,不依止于此世而靜慮,不依止于他世而靜慮,見、聞、覺、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尋而靜慮,然靜慮也。
诜陀!複次,如是靜慮之賢人良馬者,遙遠之帝釋、梵天、生主等諸天亦歸命也。
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靜慮所依 我等難了知” 十一 孔雀林 一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孔雀林異學園。
此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何等為三耶? 三 即無學之戒蘊、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四 諸比丘!複次,成就其他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何等為三耶? 五 即神變示導、記心示導、教誡示導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六 諸比丘!複次,成就其他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何等為三耶? 七 即正見、正智、正解脫也。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八 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何等為二耶? 九 即明、行也。
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畢竟究竟、畢竟安穩、畢竟梵行、畢竟究盡,而為人天中之最勝也。
一〇 諸比丘!梵天常生童子亦說此偈: 種姓于人中 刹帝利最勝 明行具足者 人天中最勝 諸比丘!梵天常生童子,善偈誦、非惡誦,善說[偈]、非惡說, 引義利、非不引義利,我所許可也。
諸比丘!我亦如是說: 種姓于人中 刹帝利最勝 明行具足者 人天中最勝” 第一 依止品[畢] 攝頌曰: (一)何義、(二)思、 (三~五)三之所依、(六)難、 (七~八)想、(九)作意、 (一〇)诜陀、(一一)孔雀林。
第二 憶念品 十二 摩诃男(一) 一 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毗羅衛城之尼拘律園。
其時,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釋子摩诃男聞:“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時,釋子摩诃男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釋子摩诃男白世尊言: “大德!我聞:‘衆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後作衣竟,世尊乃遊行人間。
”’大德!我等于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二 “善哉!善哉!摩诃男!摩诃男!汝等往詣如來之處而問:‘大德!我等于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則汝相應于善男子之間也。
摩诃男!若信則能成,若不信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系念則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慧則能成,若不得慧則不然。
三 摩诃男!此處,汝當憶念如來,曰:‘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如來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如來而心正直也。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佛。
四 摩诃男!複次,當憶念法,曰:‘世尊所善說之法,為現見、非時,來觀、引導,而為智者之所内證也。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法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法而心正直也。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法。
五 摩诃男!複次,當憶念僧伽,曰:‘世尊之弟子衆善行者,世尊之弟子衆正直行者,世尊之弟子衆正理行者,世尊之弟子衆和敬行者,謂:四雙八輩也。
此世尊之弟子衆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也’。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僧伽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僧伽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僧。
六 摩诃男!複次,當自憶念戒,曰:‘即無缺、不穿、無雜、無染、自在而為智者之所稱贊,無執取,資三昧’。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自]戒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戒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也;若身輕安,則受樂;若樂,心則得定。
摩诃男!故曰:聖弟子在不平等之衆生中,得平等而住;在瞋恚之衆生中,無瞋而住;具足聞法,修習念戒。
七 摩诃男!複次,當自憶念棄舍,曰:‘利哉!益哉!我在纏于悭吝垢穢之衆生中,以遠離悭吝垢穢之心住家,常施,親手施、喜棄舍,相應于乞,喜分布布施’。
摩诃男!聖弟子憶念棄舍之時,心不纏于貪欲、心不纏于瞋恚、心不纏于愚癡,其時,依棄舍而心正直。
摩诃男!聖弟子若心正直,則得義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歡悅;若歡悅,則喜生;若意喜,則身輕安;若身輕安,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