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集
關燈
小
中
大
,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衆多比丘食後,自乞食而還,集座于講堂,集會起訴訟,起鬥诤,為诤論,相互以口?沖突而住。
時,世尊即于晡時,從宴默起到講堂。
至已,坐于所設座。
坐已之世尊告諸比丘言: 二 “諸比丘!汝等今為何論而集坐耶?又為何而中斷談論耶?” “大德!我等于此處食後,自乞食而還,集座于講堂,集會起訴訟,起鬥诤,為诤論,相互以口?沖突而住。
” “諸比丘!汝等以信出家,而為出家之善男子不應起訴訟,起鬥诤,為诤論,相互以口?沖突而住。
諸比丘!有十種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何等為十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學學處。
諸比丘!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所防護,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學學處,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四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受持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而善通達。
諸比丘!比丘為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而善通達。
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五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
諸比丘!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六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
諸比丘!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七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于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不懈怠于此,于此成就所應思量,能作能調。
諸比丘!比丘于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不懈怠于此,于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八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樂法,愛語,于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
諸比丘!比丘樂法,愛語,于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九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于諸善法而不舍其轭。
諸比丘!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于諸善法而不舍其轭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一〇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亦滿足。
諸比丘!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一一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随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
諸比丘!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随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一二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諸比丘!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諸比丘!此十者為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 第五 罵詈品[畢] 攝頌曰: (一)诤論、(二~三)二[诤]根、 (四)拘屍、(五)入[後宮]、 (六)釋氏、(七)摩诃離、(八)法、 (九)住身、(一〇)訴訟。
初功德五十經[畢] 第六 己心品 五十一 己心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世尊于此處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曰: 二 “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諸比丘!如是當學。
諸比丘!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三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四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五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欲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五十二 舍利弗 一 具壽舍利弗于此處告諸比丘而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說: 二 “友等!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諸比丘!當如是學。
友等!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三 友等!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四 友等!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心而住,]多不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如是,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五 友等!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欲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
’友等!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五十三 止住 一 “諸比丘!我對于善法之止住者不贊歎,況衰退者乎?諸比丘!我對于善法之增長者贊歎,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雲何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止住,不增長。
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
諸比丘!如是稱為對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
諸比丘!雲何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長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衰退,不增長。
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長。
諸比丘!如是稱為善法之止住不衰退,不增長。
諸比丘!雲何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如是稱為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
五 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諸比丘!當如是學。
諸比丘!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六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七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八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五十四 寂止 一 “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諸比丘!當如是學。
諸比丘!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二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觀察,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得内心寂止耶?不得内心寂止耶?我得正觀增上慧法耶?不得正觀增上慧法耶。
’ 三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内心寂止,但不得正觀增上慧法。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内心寂止,當為正觀增上慧法而努力。
彼于後時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四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正觀增上慧法,不得内心寂止。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正觀增上慧法,當為内心寂止而努力。
彼于後時得正觀增上慧法,且得内心寂止。
五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不得内心寂止,不得正觀增上慧法。
’諸比丘!則彼比丘為獲得彼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獲得彼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彼于後時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六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七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坐卧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八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衣,為‘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衣。
此中,若了知其衣,為‘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衣。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九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食,為‘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
此中,若了知其食,為‘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食。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〇 諸比丘!我說:坐卧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坐卧具,為‘我若親近此坐卧具,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坐卧具。
此中,若了知其坐卧具,為‘我若親近此坐卧具,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坐卧具。
諸比丘!我說:坐卧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一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村落,為‘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村落。
此中,若了知其村落,為‘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村落。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二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國土,為‘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國土。
此中,若了知其國土,為‘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國土。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三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此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人。
此中,若了知其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可親近其人。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 五十五 衰退 一 具壽舍利弗于此處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說: 二 “友等!衰退法之人所謂衰退法之人者。
友等!雲何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耶?雲何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耶?” “友!我等從遠方來到具壽舍利弗座前,欲了知此所說之義。
願具壽舍利弗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乃從具壽舍利弗聽聞受持。
” “友等!然則,谛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 “唯然,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說: “友等!雲何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耶? 三 友等!此處有比丘,不聞未聞之法,忘失已聞之法,前所觸心之法,不現行,不識未識。
友等!如是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
友等!複次,雲何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耶? 四 友等!此處有比丘,聞未聞之法,不忘失已聞之法,前心所觸之法,現行,識未識。
友等!如是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
五 友等!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友等!如是當學。
友等!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六 友等!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友等!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
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多無貪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無瞋心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離惛眠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無掉舉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超疑惑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無忿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不染污心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内法勝喜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内心寂止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正觀增上慧法耶?于我有此法耶?’ 七 友等!若比丘觀察,于己而無此一切之善法。
友等!則彼比丘為獲得此一切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如是,彼比丘為獲得此一切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八 友等!若比丘觀察,于己有一分之善法,于己無另一分之善法。
友等!彼比丘安住于己而有之善法,為獲得于己所無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如是,彼比丘即安住于己而有之善法,為獲得于己所無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九 友等!若比丘觀察,于己有此一切之善法。
友等!彼比丘安住于此一切之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五十六 想(一)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盡于不死。
何等為十想耶? 二 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盡于不死。
” 五十七 想(二)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盡于不死。
何等為十想耶? 二 即:無常想、無我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想、骨想、蟲啖想、青瘀想、穿孔想、腿脹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盡于不死。
” 五十八 根本 一 “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友!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等趣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竟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雲何答彼外道修行者耶?” “大德!于我等,法是,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
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
諸比丘從世尊聽聞受持。
” “諸比丘!然則,谛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說: 二 “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友!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等趣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竟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如是答于彼外道修行者:‘友!一切諸法,以欲為根本,一切諸法,從思念生起,一切諸法,從觸集起,一切諸法,等趣于受,一切諸法,以定為上首,一切諸法,以念為增上,一切諸法,以慧為最上,一切諸法,以解脫為核心,一切諸法,以不死為究竟,一切諸法,以涅槃為究盡。
’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如是答彼外道修行者。
” 五十九 出家 一 “諸比丘!是故當如是學: 二 ‘當如出家法積習我心。
令已生之惡不善法,當永盡于我心而不住。
當以無常想積習我心。
當以無我想積習我心。
當以不淨想積習我心。
當以過患想積習我心。
了知世間之平等、不平等,當以其想積習我心。
了知世間之生、滅,當以其想積習我心。
了知世尊之集起、滅盡,當以其想積習我心。
當以斷想積習我心。
當以離貪想積習我心。
當以滅盡想積習我心。
’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三 諸比丘!若比丘能如出家法積習其心,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永盡其心而不住,以無常想積習其心,以無我想積習其心,以不淨想積習其心,以過患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平等、不平等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生滅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集起、滅盡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以斷想積習其心,以離貪想積習其心,以滅盡想積習其心時,當期二果中之随一果,[謂]:現法中之了悟,或若有餘依則是不還。
” 六十 耆利摩難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具壽耆利摩難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時,具壽阿難即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二 “大德!具壽耆利摩難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大德世尊唯願哀愍而到具壽耆利摩難之處。
” “阿難!若汝往耆利摩難比丘處說十想,則耆利摩難比丘聞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是處何等為十想耶? 三 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一切世間不喜想、一切行無常想、入出息念。
阿難!何等為無常想耶? 四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如是于此五取蘊觀無常而住。
阿難!此名為無常想。
阿難!何等為無我想耶? 五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眼是無我,色是無我,耳是無我,聲是無我,鼻是無我,香是無我,舌是是無我,味是無我,身是無我,所觸是無我,意是無我,法是無我。
’如是于此内外之六處觀無我而住。
阿難!此名為無我想。
阿難!何等為不淨想耶? 六 阿難!此處有比丘,自足下而上,自發頂而下,以皮為邊際,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之此身,謂:‘此身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排洩物、膽汁、痰、膿、血、汗、脂、淚、漿、唾、鼻液、髓、尿。
’如是,于此身觀不淨而住。
阿難!此名為不淨想。
阿難!何等為過患想耶? 七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身者過患多苦。
’謂:‘此身生種種之疾病,謂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耳朵病、口病、齒病、咳嗽、喘氣、感冒、煩熱、瘧、腹病、惛絕、下痢、疼痛、霍亂、癞病、癰病、白癞、幹痟、癫狂、疖、癢、疥、爬傷、連瘡、血膽病、糖尿病、麻痹、瘡、痔、瘘、膽等起之諸病、痰等起之諸病、風等起之諸病、[三]和合生之諸病、季節變易所生之諸病、不平等姿勢所生之諸病、侵害所生之諸病、業異熟所生之諸病、寒、熱、饑、渴、大便、小便。
’如是,于此身觀過患而住。
阿難!此名為過患想。
阿難!何等為斷想耶? 八 阿難!此處有比丘,不忍許已生之欲尋,令歸于斷、除、離、無。
[不忍許]已生之瞋尋[,令歸于斷、除、離、無。
][不忍許]已生之害尋[,令歸于斷、除、離、無。
][不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歸于斷、除、離、無。
]阿難!此名為斷想。
阿難!何等為離貪想耶? 九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乃寂靜,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餘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涅槃。
’阿難!此名為離貪想。
阿難!何等為滅盡想耶? 一〇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乃寂靜,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餘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涅槃。
’阿難!此名為滅盡想。
阿難!何等為一切世間不喜想耶? 一一 阿難!此處有比丘,于世間斷離近倚、執着,心之攝受、現貪、随眠而不取。
阿難!此名為一切世間不喜想。
阿難!何等為一切行無常想耶? 一二 阿難!此處有比丘,羞、慚、愧恥于一切行。
阿難!此名為一切行無常想。
阿難!何等為入出息念耶? 一三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結跏趺坐,正身而持,修念于普前。
如斯,正念而入息。
正念而出息,長入息者,即了知‘我長入息’,長出息者,即了知‘我長出息’,短入息者,即了知‘我短入息’,短出息者,即了知‘我短出息’,學‘我覺遍身而入息’,學‘我覺遍身而出息’,學‘我止身行而入息’,學‘我止身行而出息’,學‘我覺喜而入息’,學‘我覺喜而出息’,學‘我覺樂而入息’,學‘我覺樂而出息’,學‘我覺心行而入息’,學‘我覺心行而出息’,學‘我止心行而入息’,學‘我止心行而出息’,學‘我覺心而入息’,學‘我覺心而出息’,學‘我令心歡喜而入息’,學‘我令心歡喜而出息’,學‘我令心得定而[入息’,學‘我令心得定而出息’],學‘我令心解脫而[入息’,學‘我令心解脫而出息’],學‘我觀無常而[入息’,學‘我觀無常而出息’],學‘我觀離貪而[入息’],學‘我觀離貪而出息’],學‘我觀滅盡而[入息’,學‘我觀滅盡而出息’,學‘我觀定棄而入息’,學‘我觀定棄而出息’。
阿難!此名為入出息念。
一四 阿難!若汝往耆利摩難比丘處說十想,則耆利摩難比丘者聞此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所是處。
” 一五 時,具壽阿難即從世尊處親受此十想,往具壽耆利摩難之處。
至已,對具壽耆利摩難說此十法。
時,具壽耆利摩難聞此十法,其病即止,具壽耆利摩難自病痊愈,具壽耆利摩難之彼病乃斷。
第六 己心品 攝頌曰: (一)己心、(二)舍利弗、 (三)止住、(四)寂止、 (五)衰退、(六~七)二想、 (八)根本、(九)出家、(一〇)耆利[摩難]。
其時,衆多比丘食後,自乞食而還,集座于講堂,集會起訴訟,起鬥诤,為诤論,相互以口?沖突而住。
時,世尊即于晡時,從宴默起到講堂。
至已,坐于所設座。
坐已之世尊告諸比丘言: 二 “諸比丘!汝等今為何論而集坐耶?又為何而中斷談論耶?” “大德!我等于此處食後,自乞食而還,集座于講堂,集會起訴訟,起鬥诤,為诤論,相互以口?沖突而住。
” “諸比丘!汝等以信出家,而為出家之善男子不應起訴訟,起鬥诤,為诤論,相互以口?沖突而住。
諸比丘!有十種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何等為十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所防護,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學學處。
諸比丘!比丘具戒,[為波羅提木叉所防護,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學學處,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四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受持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而善通達。
諸比丘!比丘為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受持諸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而善通達。
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五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
諸比丘!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輩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六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
諸比丘!比丘從順而成就從順法,堪忍而善受教誡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七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于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不懈怠于此,于此成就所應思量,能作能調。
諸比丘!比丘于同梵行者貴賤之事業,能不懈怠于此,于此成就所應之思量,能作能調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八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樂法,愛語,于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
諸比丘!比丘樂法,愛語,于勝法、勝律而有廣大之勝喜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九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于諸善法而不舍其轭。
諸比丘!比丘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于諸善法而不舍其轭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一〇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亦滿足。
諸比丘!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一一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随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
諸比丘!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憶念随念久遠以前之所作,久遠以前之所說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一二 諸比丘!複次有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諸比丘!比丘有慧,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者,此乃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諸比丘!此十者為可念、能發可愛、能發尊重之法,資于攝受、無诤、和合、一趣。
” 第五 罵詈品[畢] 攝頌曰: (一)诤論、(二~三)二[诤]根、 (四)拘屍、(五)入[後宮]、 (六)釋氏、(七)摩诃離、(八)法、 (九)住身、(一〇)訴訟。
初功德五十經[畢] 第六 己心品 五十一 己心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世尊于此處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曰: 二 “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諸比丘!如是當學。
諸比丘!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三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四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五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欲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五十二 舍利弗 一 具壽舍利弗于此處告諸比丘而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說: 二 “友等!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諸比丘!當如是學。
友等!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三 友等!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四 友等!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心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心而住,]多不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如是,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五 友等!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欲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
’友等!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五十三 止住 一 “諸比丘!我對于善法之止住者不贊歎,況衰退者乎?諸比丘!我對于善法之增長者贊歎,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雲何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止住,不增長。
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
諸比丘!如是稱為對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長。
諸比丘!雲何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長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衰退,不增長。
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長。
諸比丘!如是稱為善法之止住不衰退,不增長。
諸比丘!雲何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聞、布施、智慧、辯才,然而,彼之諸法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此稱為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
諸比丘!如是稱為善法之增長者不止住,不衰退。
五 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諸比丘!當如是學。
諸比丘!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六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多貪欲而住耶?多無貪而住耶?我多瞋恚心而住耶?多無瞋心而住耶?我多纏惛眠而住耶?多離惛眠而住耶?我多掉舉而住耶?多無掉舉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無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七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貪欲而住,多瞋恚而住,多纏惛眠而住,多掉舉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斷彼惡不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八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多無貪而住,多無瞋心而住,多離惛眠而住,多無掉舉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無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五十四 寂止 一 “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諸比丘!當如是學。
諸比丘!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二 諸比丘!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觀察,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得内心寂止耶?不得内心寂止耶?我得正觀增上慧法耶?不得正觀增上慧法耶。
’ 三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内心寂止,但不得正觀增上慧法。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内心寂止,當為正觀增上慧法而努力。
彼于後時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四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正觀增上慧法,不得内心寂止。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正觀增上慧法,當為内心寂止而努力。
彼于後時得正觀增上慧法,且得内心寂止。
五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不得内心寂止,不得正觀增上慧法。
’諸比丘!則彼比丘為獲得彼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諸比丘!如是,彼比丘為獲得彼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彼于後時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六 諸比丘!若比丘觀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觀增上慧法。
’諸比丘!則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七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坐卧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親近。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八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衣,為‘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衣。
此中,若了知其衣,為‘我若親近此衣,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衣。
諸比丘!我說:衣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九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食,為‘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
此中,若了知其食,為‘我若親近此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食。
諸比丘!我說: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〇 諸比丘!我說:坐卧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坐卧具,為‘我若親近此坐卧具,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坐卧具。
此中,若了知其坐卧具,為‘我若親近此坐卧具,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坐卧具。
諸比丘!我說:坐卧具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一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村落,為‘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村落。
此中,若了知其村落,為‘我若親近此村落,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村落。
諸比丘!我說:村落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二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其國土,為‘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國土。
此中,若了知其國土,為‘我若親近此國土,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則可親近其國土。
諸比丘!我說:國土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一三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何而如是說耶? 此中,若了知此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增益,善法損減’,如是則不可親近其人。
此中,若了知其人,為‘我若親近此人,則不善法損減,善法增益’,如是可親近其人。
諸比丘!我說:人有二種,[謂]:可親近與不可新近。
如是說者緣此而如是說。
” 五十五 衰退 一 具壽舍利弗于此處告諸比丘言: “友等諸比丘!” “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說: 二 “友等!衰退法之人所謂衰退法之人者。
友等!雲何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耶?雲何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耶?” “友!我等從遠方來到具壽舍利弗座前,欲了知此所說之義。
願具壽舍利弗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乃從具壽舍利弗聽聞受持。
” “友等!然則,谛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 “唯然,友!” 彼諸比丘回答具壽舍利弗。
具壽舍利弗說: “友等!雲何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耶? 三 友等!此處有比丘,不聞未聞之法,忘失已聞之法,前所觸心之法,不現行,不識未識。
友等!如是為世尊所說衰退法之人。
友等!複次,雲何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耶? 四 友等!此處有比丘,聞未聞之法,不忘失已聞之法,前心所觸之法,現行,識未識。
友等!如是為世尊所說不衰退法之人。
五 友等!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則‘于己心當為善能。
’友等!如是當學。
友等!雲何比丘于己心為善能耶? 六 友等!譬如壯年年少之男女愛好莊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明澄之水缽,自觀察面相,若于其處見垢、塵,則為斷其垢、塵而精進;若于其處不見垢、塵,則歡喜思惟圓滿,謂:‘幸哉!我得清淨。
’友等!如是,若比丘有所觀察。
則于善法多饒益。
謂:‘我多無貪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無瞋心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離惛眠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無掉舉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超疑惑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無忿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不染污心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内法勝喜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内心寂止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正觀增上慧法耶?于我有此法耶?’ 七 友等!若比丘觀察,于己而無此一切之善法。
友等!則彼比丘為獲得此一切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如是,彼比丘為獲得此一切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八 友等!若比丘觀察,于己有一分之善法,于己無另一分之善法。
友等!彼比丘安住于己而有之善法,為獲得于己所無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譬如燃衣、燃頭時,為消卻其衣、頭,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友等!如是,彼比丘即安住于己而有之善法,為獲得于己所無之善法,當起最上之志欲、精進、勇健、勢猛、不退、念、正知。
九 友等!若比丘觀察,于己有此一切之善法。
友等!彼比丘安住于此一切之善法,更當為盡諸漏而努力。
” 五十六 想(一)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盡于不死。
何等為十想耶? 二 即:不淨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想、無常想、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盡于不死。
” 五十七 想(二) 一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盡于不死。
何等為十想耶? 二 即:無常想、無我想、死想、食違逆想、一切世間不喜想、骨想、蟲啖想、青瘀想、穿孔想、腿脹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則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盡于不死。
” 五十八 根本 一 “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友!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等趣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竟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雲何答彼外道修行者耶?” “大德!于我等,法是,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
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
諸比丘從世尊聽聞受持。
” “諸比丘!然則,谛聽!善自作意!我當說。
”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說: 二 “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問:‘友!一切諸法,以何為根本耶?一切諸法,從何生起耶?一切諸法,從何集起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等趣耶?一切諸法,以何為上首耶?一切諸法,以何為增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最上耶?一切諸法,以何為核心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竟耶?一切諸法,以何為究盡耶?’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如是答于彼外道修行者:‘友!一切諸法,以欲為根本,一切諸法,從思念生起,一切諸法,從觸集起,一切諸法,等趣于受,一切諸法,以定為上首,一切諸法,以念為增上,一切諸法,以慧為最上,一切諸法,以解脫為核心,一切諸法,以不死為究竟,一切諸法,以涅槃為究盡。
’諸比丘!若如是問,則汝等當如是答彼外道修行者。
” 五十九 出家 一 “諸比丘!是故當如是學: 二 ‘當如出家法積習我心。
令已生之惡不善法,當永盡于我心而不住。
當以無常想積習我心。
當以無我想積習我心。
當以不淨想積習我心。
當以過患想積習我心。
了知世間之平等、不平等,當以其想積習我心。
了知世間之生、滅,當以其想積習我心。
了知世尊之集起、滅盡,當以其想積習我心。
當以斷想積習我心。
當以離貪想積習我心。
當以滅盡想積習我心。
’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
三 諸比丘!若比丘能如出家法積習其心,令已生之惡不善法永盡其心而不住,以無常想積習其心,以無我想積習其心,以不淨想積習其心,以過患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平等、不平等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生滅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了知世間之集起、滅盡而以其想積習其心,以斷想積習其心,以離貪想積習其心,以滅盡想積習其心時,當期二果中之随一果,[謂]:現法中之了悟,或若有餘依則是不還。
” 六十 耆利摩難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具壽耆利摩難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時,具壽阿難即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二 “大德!具壽耆利摩難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大德世尊唯願哀愍而到具壽耆利摩難之處。
” “阿難!若汝往耆利摩難比丘處說十想,則耆利摩難比丘聞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是處何等為十想耶? 三 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斷想、離貪想、滅盡想、一切世間不喜想、一切行無常想、入出息念。
阿難!何等為無常想耶? 四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如是于此五取蘊觀無常而住。
阿難!此名為無常想。
阿難!何等為無我想耶? 五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眼是無我,色是無我,耳是無我,聲是無我,鼻是無我,香是無我,舌是是無我,味是無我,身是無我,所觸是無我,意是無我,法是無我。
’如是于此内外之六處觀無我而住。
阿難!此名為無我想。
阿難!何等為不淨想耶? 六 阿難!此處有比丘,自足下而上,自發頂而下,以皮為邊際,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之此身,謂:‘此身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排洩物、膽汁、痰、膿、血、汗、脂、淚、漿、唾、鼻液、髓、尿。
’如是,于此身觀不淨而住。
阿難!此名為不淨想。
阿難!何等為過患想耶? 七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身者過患多苦。
’謂:‘此身生種種之疾病,謂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病、耳朵病、口病、齒病、咳嗽、喘氣、感冒、煩熱、瘧、腹病、惛絕、下痢、疼痛、霍亂、癞病、癰病、白癞、幹痟、癫狂、疖、癢、疥、爬傷、連瘡、血膽病、糖尿病、麻痹、瘡、痔、瘘、膽等起之諸病、痰等起之諸病、風等起之諸病、[三]和合生之諸病、季節變易所生之諸病、不平等姿勢所生之諸病、侵害所生之諸病、業異熟所生之諸病、寒、熱、饑、渴、大便、小便。
’如是,于此身觀過患而住。
阿難!此名為過患想。
阿難!何等為斷想耶? 八 阿難!此處有比丘,不忍許已生之欲尋,令歸于斷、除、離、無。
[不忍許]已生之瞋尋[,令歸于斷、除、離、無。
][不忍許]已生之害尋[,令歸于斷、除、離、無。
][不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歸于斷、除、離、無。
]阿難!此名為斷想。
阿難!何等為離貪想耶? 九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乃寂靜,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餘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涅槃。
’阿難!此名為離貪想。
阿難!何等為滅盡想耶? 一〇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思擇:‘此乃寂靜,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餘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涅槃。
’阿難!此名為滅盡想。
阿難!何等為一切世間不喜想耶? 一一 阿難!此處有比丘,于世間斷離近倚、執着,心之攝受、現貪、随眠而不取。
阿難!此名為一切世間不喜想。
阿難!何等為一切行無常想耶? 一二 阿難!此處有比丘,羞、慚、愧恥于一切行。
阿難!此名為一切行無常想。
阿難!何等為入出息念耶? 一三 阿難!此處有比丘,往阿練若,往樹下,往空屋而結跏趺坐,正身而持,修念于普前。
如斯,正念而入息。
正念而出息,長入息者,即了知‘我長入息’,長出息者,即了知‘我長出息’,短入息者,即了知‘我短入息’,短出息者,即了知‘我短出息’,學‘我覺遍身而入息’,學‘我覺遍身而出息’,學‘我止身行而入息’,學‘我止身行而出息’,學‘我覺喜而入息’,學‘我覺喜而出息’,學‘我覺樂而入息’,學‘我覺樂而出息’,學‘我覺心行而入息’,學‘我覺心行而出息’,學‘我止心行而入息’,學‘我止心行而出息’,學‘我覺心而入息’,學‘我覺心而出息’,學‘我令心歡喜而入息’,學‘我令心歡喜而出息’,學‘我令心得定而[入息’,學‘我令心得定而出息’],學‘我令心解脫而[入息’,學‘我令心解脫而出息’],學‘我觀無常而[入息’,學‘我觀無常而出息’],學‘我觀離貪而[入息’],學‘我觀離貪而出息’],學‘我觀滅盡而[入息’,學‘我觀滅盡而出息’,學‘我觀定棄而入息’,學‘我觀定棄而出息’。
阿難!此名為入出息念。
一四 阿難!若汝往耆利摩難比丘處說十想,則耆利摩難比丘者聞此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所是處。
” 一五 時,具壽阿難即從世尊處親受此十想,往具壽耆利摩難之處。
至已,對具壽耆利摩難說此十法。
時,具壽耆利摩難聞此十法,其病即止,具壽耆利摩難自病痊愈,具壽耆利摩難之彼病乃斷。
第六 己心品 攝頌曰: (一)己心、(二)舍利弗、 (三)止住、(四)寂止、 (五)衰退、(六~七)二想、 (八)根本、(九)出家、(一〇)耆利[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