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集
關燈
小
中
大
丘!有如是想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八 諸比丘!有四行。
何等為四行耶? 即: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諸比丘!此為四行。
九 諸比丘!于此四行中,樂速通行者為最勝。
諸比丘!有如是行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行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一〇 諸比丘!有四想。
何等為四想耶? 一者少了解,一者多了解,一者無量了解,一者‘無所有’而了解無所有處。
諸比丘!此為四想。
一一 諸比丘!于此四想中,‘無所有’而了解無所有處者為最勝。
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一二 諸比丘!于諸異學之成見中,所謂‘若無我無我所,則将無我無我所’者,為最勝。
諸比丘!于有如是見者,則可期‘諸有之無厭者應無此人,諸有滅之厭足者,應無此人。
’諸比丘!有如是見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見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一三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施設勝義清淨。
一四 諸比丘!于施設勝義清淨者之中,遍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者,為最勝。
證知此,為現證此而說法。
諸比丘!有如是說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說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一五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施設勝義現法涅槃。
一六 諸比丘!于施設勝義現法涅槃者之中,如實知六觸處之集起、滅盡、嘗味、過患、出離,無取而解脫者,為最勝。
諸比丘!我乃如是說,如是演說,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以非有、空虛、虛妄、非實而诽謗:‘沙門瞿昙者,不施設諸欲之遍知,不施設諸色之遍知,不施設諸受之遍知。
’ 一七 諸比丘!我施設諸欲之遍知,施設諸色之遍知,施設諸受之遍知,于現法而無欲、寂滅、清涼,施設無取般涅槃。
” 三十 拘薩羅(二)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拘薩羅王波斯匿戰勝,得意趣,由戰鬥而還。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即出而往僧園。
此車乘行至車乘所能到之處,自車乘而下,步入僧園。
二 其時,衆多之比丘,露地經行。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到彼諸比丘住處。
到已,對彼諸比丘而言: “大德!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今住何處耶?大德!我等欲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 “大王!于彼處有閉戶之精舍,靜往徐入外緣,謦咳而叩闩,世尊當為汝開門。
” 三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靜往于彼閉戶之精舍,徐入外緣,謦咳而叩闩,世尊即為之開門。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入于精舍,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以口唯吻世尊之足,以手撫摸稱名而言: “大德!我乃拘薩羅王波斯匿,大德!我乃拘薩羅王波斯匿。
” “大王!汝複觀何等義趣之故,于此身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耶?” 四 “大德!我乃觀知恩、知報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大德!世尊為衆人之利益、衆人之安樂而行,令衆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
大德!世尊為衆人之利益、衆人之安樂而行,令衆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故。
大德!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五 大德!複次,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
大德!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故。
大德!我觀此義趣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六 大德!複次,世尊于長夜住阿練若,親近于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卧處。
大德!世尊于長夜住阿練若,住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卧處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七 大德!複次,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
大德!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八 大德!複次,世尊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大德!世尊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九 大德!複次,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離蓋之論,所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得如是之論者随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
大德!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離蓋之論,所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得如是之論者,随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〇 大德!複次,世尊是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者,随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
大德!世尊是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者,随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一 大德!複次,世尊是随念種種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如是随念:‘在彼處,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往生于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來生于彼處。
’随念種種宿住、其相、狀。
大德!世尊随念種種宿住……乃至……如是随念……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二 大德!複次,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
‘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業,诽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嗟夫!又此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業,不诽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善趣、天世。
’以如是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
大德!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三 大德!複次,世尊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
大德!世尊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四 大德!今我等當往,我等多所作,多所辦。
” “大王!然則,當自知時。
”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即從座起,禮敬世尊,作右繞而去。
第三 大品[畢] 攝頌曰: (一)師子、(二)勝解、(三)身、 (四)周陀、(五)遍[處]、 (六)迦梨、(七~八)二之大問、 (九~一〇)二之拘薩羅。
第四 優波離品 三十一 優波離.遮說戒 一 爾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而言: 二 “大德!如來緣幾種之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耶?” “優波離!如來緣十種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
何等為十耶? 三 即為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為惡人之折伏,為善美比丘之樂住,為防護現法之漏,為阻害當來之漏,為令未信者而信,為令已信者而增長,為令律正法,為攝受其律。
諸比丘!如來緣此十種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
” 四 “大德!遮波羅提木叉有幾種耶?” “優波離!遮波羅提木叉有十種。
何等為十耶? 五 即犯波羅夷者坐于其衆會,為波羅夷說未了,未受具足戒者坐于其衆會,為未受具足戒說未了,舍學者在其衆會,為舍學說未了,黃門在其衆會,為黃門說未了,污比丘尼者在其衆會,為污比丘尼說未了。
優波離!遮波羅提木叉有此十種。
” 三十二 斷事人 一 “大德!成就幾種法之比丘,可選為斷事人耶?” “優波離!成就十法之比丘,可選為斷事人。
何等為十法耶? 二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
于律安住不動。
于自他兩派而堪能語、解、觀、靜。
善巧止滅诤事之生起。
知诤事。
知诤事之集起。
知诤事之滅盡。
知順诤事滅盡之道。
” 三十三 具足戒 一 “大德!成就幾種法比丘可授具足戒耶?” “優波離!若成就十法,比丘可授具足戒。
何等為十法耶? 二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廣義了解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别、善通達,善決定。
能[自]侍于病者,或[令他]侍[于病者]。
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能如法滅已生之惡作。
能如法離已生之成見。
能勸導于增上戒。
能勸導于增上心。
能勸導于增上慧。
優波離!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授具足戒。
” 三十四 依止沙彌 一 “大德!若成就幾種法,比丘可與依止耶?……乃至……可畜沙彌耶?” “優波離!若成就十法,比丘可畜沙彌。
何等為十法耶? 二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布畏]受持而學學處。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廣義了解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
能[自]侍于病者,或[令他]侍[于病者]。
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
能如法滅已生之惡作。
能如法離已生之成見。
能勸導于增上戒。
能勸導于增上心。
能勸導于增上慧。
優波離!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畜沙彌。
” 三十五 破僧 一 “大德!破僧,稱之為破僧者,何等為僧破耶?” 二 “優婆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
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誘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
優波離!此為僧破。
” 三十六 和合僧 一 “大德!和合僧,稱之為和合僧者,何等為僧和合耶?” 二 “優婆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不誘不惑而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
優波離!此為僧和合。
” 三十七 破僧(一) 一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者白世尊而言: 二 “大德!破僧,稱之為破僧者,何等為僧破耶?” 三 “阿難!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誘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
阿難!此為僧破。
” 三十八 破僧(二) 一 “大德!若破和合僧者,何等為積耶?” 二 “阿難!積一劫住之罪過。
” 三 “大德!何等為一劫住之罪過耶?” 四 “阿難!一劫煮于地獄 破僧者即赴 于惡趣地獄 而一劫留住 若是喜部衆 住于非法者 則是失安穩 破和合僧者 地獄煮一劫” 三十九 阿難(一) 一 “大德!和合僧,稱之為和合僧者,何等為僧和合耶?” 二 “阿難!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而不誘不惑,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
阿難!此為僧和合。
” 四十 阿難(二) 一 “大德!若使破僧和合者,則何等為積耶?” 二 “阿難!積梵福。
” 三 “大德!何等為梵福耶?” 四 “阿難!于天上受樂一劫。
僧伽和合與和合者, 攝受是樂。
若喜和合住于法, 則不失安穩。
若令僧伽和合, 于天上樂一劫。
” 第四 優波離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優波離.遮[說戒]、 (二)斷事人、(三)具足戒、 (四)依止、沙彌、(五~八)二破[僧]、 (九~一〇)二阿難。
第五 罵詈品 四十一 诤論 一 爾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言: 二 “大德!有何因何緣,于僧伽生訴訟、鬥诤、論議、诤論,比丘不住于安樂耶?” 三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優波離!有此因此緣,于僧伽生訴訟、鬥诤、論議、诤論,比丘不住于安樂。
” 四十二 诤根(一) 一 “大德!诤根有幾種耶?” 二 “優波離!诤根有十種。
何等為十種耶? 三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優波離!此乃十種诤根。
” 四十三 诤根(二) 一 “大德!诤根有幾種耶?” 二 “優波離!诤根有十種。
何等為十種耶? 三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無罪為罪,說罪為無罪,說輕罪為重罪,說重罪為輕罪,說粗罪為非粗罪,說非粗罪為粗罪,說有殘罪為無殘罪,說無殘罪為有殘罪,說有悔除罪為無悔除罪,說無悔除罪為有悔除罪。
優波離!此乃十種诤根。
” 四十四 拘屍 一 爾時,世尊住拘屍城之靈供處密林。
世尊于此處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須内觀察五法,内修五法而後,可難诘他人。
内可觀察何種五法耶? 三 諸比丘!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身行清淨耶?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身行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身行不清淨,不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身行,則對彼而有言說者。
說:‘具壽!但願且學身行!’ 四 諸比丘!複次,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乃語行清淨耶?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語行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諸行不清淨,不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語行,則對彼而有言說者。
說:‘具壽!但願且學語行!’ 五 諸比丘!複次,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于同梵行者,修無礙之慈心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于同梵行者,不修無礙之慈心,則對彼而有言說者。
說:‘具壽!但願且于同梵行者修慈心!’ 六 諸比丘!複次,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是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耶?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其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受持其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非以見善通達,則對彼而有言說者,說:‘具壽!但願且習阿含。
’ 七 諸比丘!複次,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比丘若不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非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問:‘具壽!此即世尊于何處所說耶?’而不能說,則對彼而有言說者。
而說:‘具壽!但願且學律!’ 于内應觀察此五法。
八 于内應修何等之五法耶? 九 ‘我以時說而不以非時說。
以實說而不以非實說。
以柔軟說而不以粗暴說。
以有利益說而不以無利益說。
以有慈心說而不以有瞋心說。
’ 内應修此五法。
諸比丘!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内應觀察此五法,内修此五法之後,可難诘他人。
” 四十五 入後宮 一 “諸比丘!若入王之後宮,則有十種過失。
何等為十過失耶? 二 諸比丘!王于此處與夫人俱坐,比丘來到此處,若夫人見比丘而笑,比丘見夫人而笑,王即思念:‘必是已作或當作[惡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一過失。
三 諸比丘!複次,王多所作,多所辦,往一夫人之後,不憶念。
依彼而有娠,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二過失。
四 諸比丘!複次,當王之後宮失一寶,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三過失。
五 諸比丘!複次,當王後宮内之秘密事外漏,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四過失。
六 諸比丘!複次,于王之後宮,父犯子,子犯父,彼等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五過失。
七 諸比丘!複次,王遷下位者而置于上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六過失。
八 諸比丘!複次,王遷上位者而置于下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七過失。
九 諸比丘!複次,王于非時起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八過失。
一〇 諸比丘!複次,王得時起軍,于中途令還,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九過失。
一一 諸比丘!複次,于王之後宮,有象之馳驅,馬之馳驅,車之馳驅,有可染之色、聲、香、味、所觸而不相稱于出家者。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十過失。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十種過失。
” 四十六 釋氏 一 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毗羅衛之尼拘律園。
時,衆多釋氏之優婆塞,于布薩之當日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釋氏之優婆塞說: 二 “諸釋氏!汝等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耶?” “大德!我等對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 “諸釋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憂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于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此處有人,以若幹之事業,不犯不善而于一日獲半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此處有人,以若幹之事業,不犯不善而于一日獲一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然,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此處有人,以若幹之事業,不犯不善而于一日獲二迦利沙槃……乃至……獲三迦利沙槃……獲四迦利沙槃……獲五迦利沙槃……獲六迦利沙槃……獲七迦利沙槃……獲八迦利沙槃……獲九迦利沙槃……獲十迦利沙槃……獲二十迦利沙槃……獲三十迦利沙槃……獲四十迦利沙槃……獲五十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彼人日日獲百迦利沙槃、千迦利沙槃,随得而藏,若活百歲則成大蓄财耶?” “唯然,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彼人以财為因,以财為緣,以财為基而于一夜、一日、半夜、半日,一向覺受安樂而住耶?” “不也,大德!” “何以故耶?” “大德!欲為無常,是空虛,是虛妄,是虛诳法。
” 三 “諸釋氏!此處我弟子十年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年。
此處我弟子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一年。
此處我弟子十月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月。
此處我弟子九月、八月、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半月。
此處我弟子十日夜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日夜。
此處我弟子九日夜、八日夜、七日夜、六日夜、五日夜、四日夜、三日夜、二日夜、一日夜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欲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憂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于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 “大德!我等從今日開始,當行八分成就之布薩。
” 四十七 摩诃離 一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時,離車人摩诃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離車人摩诃離白世尊言: 二 “大德!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作惡業,轉惡業耶?” “摩诃離!以貪為因,以貪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瞋為因,以瞋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癡為因,以癡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非如理作意為因,以非如理作意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邪願心為因,以邪願心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此為因,以此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 三 “大德!複次,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作善業,轉善業耶?” “摩诃離!以無貪為因,以無貪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無瞋為因,以無瞋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無癡為因,以無癡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如理作意為因,以如理作意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正願心為因,以正願心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此為因,以此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若世間無此十法,則此處無施設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
摩诃離!然而,世間有此十法故,則有施設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
” 四十八 法 一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十法。
何等為十耶? 二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棄彩色。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命乃系屬于他。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欲改行儀。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有無非難自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有智之同梵行者,審視無非難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一切之可愛、可意與處異而别離。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所有業,領受業,胎業,以業為緣者,以業為歸趣,我領受我所造之善惡業。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雲何而過日夜。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喜空閑處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上人法能證得為聖之殊勝智見耶?如是于末期問同梵行者而不羞愧耶?’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此十法。
” 四十九 住身 一 “諸比丘!十法住于身。
何等為十法耶? 二 即:冷、暖、饑、渴、大便、小便、身律儀、語律儀、活命律儀、當來有有行。
三 諸比丘!此十法住于身。
” 五十 訴訟 一 爾時
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八 諸比丘!有四行。
何等為四行耶? 即: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諸比丘!此為四行。
九 諸比丘!于此四行中,樂速通行者為最勝。
諸比丘!有如是行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行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一〇 諸比丘!有四想。
何等為四想耶? 一者少了解,一者多了解,一者無量了解,一者‘無所有’而了解無所有處。
諸比丘!此為四想。
一一 諸比丘!于此四想中,‘無所有’而了解無所有處者為最勝。
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一二 諸比丘!于諸異學之成見中,所謂‘若無我無我所,則将無我無我所’者,為最勝。
諸比丘!于有如是見者,則可期‘諸有之無厭者應無此人,諸有滅之厭足者,應無此人。
’諸比丘!有如是見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見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一三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施設勝義清淨。
一四 諸比丘!于施設勝義清淨者之中,遍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者,為最勝。
證知此,為現證此而說法。
諸比丘!有如是說之有情。
諸比丘!連有如是說之有情亦有變異、變易。
諸比丘!如是觀,有聞之聖弟子乃厭患于此,厭患此最勝而離貪,況于下賤者! 一五 諸比丘!有一類沙門、婆羅門,施設勝義現法涅槃。
一六 諸比丘!于施設勝義現法涅槃者之中,如實知六觸處之集起、滅盡、嘗味、過患、出離,無取而解脫者,為最勝。
諸比丘!我乃如是說,如是演說,有一類沙門、婆羅門以非有、空虛、虛妄、非實而诽謗:‘沙門瞿昙者,不施設諸欲之遍知,不施設諸色之遍知,不施設諸受之遍知。
’ 一七 諸比丘!我施設諸欲之遍知,施設諸色之遍知,施設諸受之遍知,于現法而無欲、寂滅、清涼,施設無取般涅槃。
” 三十 拘薩羅(二)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其時,拘薩羅王波斯匿戰勝,得意趣,由戰鬥而還。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即出而往僧園。
此車乘行至車乘所能到之處,自車乘而下,步入僧園。
二 其時,衆多之比丘,露地經行。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到彼諸比丘住處。
到已,對彼諸比丘而言: “大德!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今住何處耶?大德!我等欲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
” “大王!于彼處有閉戶之精舍,靜往徐入外緣,謦咳而叩闩,世尊當為汝開門。
” 三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靜往于彼閉戶之精舍,徐入外緣,謦咳而叩闩,世尊即為之開門。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入于精舍,以頭面頂禮世尊之足,以口唯吻世尊之足,以手撫摸稱名而言: “大德!我乃拘薩羅王波斯匿,大德!我乃拘薩羅王波斯匿。
” “大王!汝複觀何等義趣之故,于此身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耶?” 四 “大德!我乃觀知恩、知報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大德!世尊為衆人之利益、衆人之安樂而行,令衆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
大德!世尊為衆人之利益、衆人之安樂而行,令衆人得聖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故。
大德!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五 大德!複次,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
大德!世尊有戒,有佛戒、聖戒、善戒,成就善戒故。
大德!我觀此義趣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六 大德!複次,世尊于長夜住阿練若,親近于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卧處。
大德!世尊于長夜住阿練若,住阿練若、林間、僻地等邊陬之坐卧處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七 大德!複次,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
大德!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亦能滿足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八 大德!複次,世尊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大德!世尊為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九 大德!複次,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離蓋之論,所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得如是之論者随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
大德!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離蓋之論,所謂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不雜處論、發勤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得如是之論者,随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〇 大德!複次,世尊是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者,随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
大德!世尊是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者,随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一 大德!複次,世尊是随念種種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如是随念:‘在彼處,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往生于彼處;在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來生于彼處。
’随念種種宿住、其相、狀。
大德!世尊随念種種宿住……乃至……如是随念……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二 大德!複次,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
‘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業,诽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嗟夫!又此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業,不诽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善趣、天世。
’以如是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
大德!世尊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三 大德!複次,世尊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
大德!世尊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現證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故,我觀此義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勝敬禮,承示慈愛。
一四 大德!今我等當往,我等多所作,多所辦。
” “大王!然則,當自知時。
” 時,拘薩羅王波斯匿即從座起,禮敬世尊,作右繞而去。
第三 大品[畢] 攝頌曰: (一)師子、(二)勝解、(三)身、 (四)周陀、(五)遍[處]、 (六)迦梨、(七~八)二之大問、 (九~一〇)二之拘薩羅。
第四 優波離品 三十一 優波離.遮說戒 一 爾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而言: 二 “大德!如來緣幾種之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耶?” “優波離!如來緣十種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
何等為十耶? 三 即為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為惡人之折伏,為善美比丘之樂住,為防護現法之漏,為阻害當來之漏,為令未信者而信,為令已信者而增長,為令律正法,為攝受其律。
諸比丘!如來緣此十種義趣為諸弟子制學處,說波羅提木叉。
” 四 “大德!遮波羅提木叉有幾種耶?” “優波離!遮波羅提木叉有十種。
何等為十耶? 五 即犯波羅夷者坐于其衆會,為波羅夷說未了,未受具足戒者坐于其衆會,為未受具足戒說未了,舍學者在其衆會,為舍學說未了,黃門在其衆會,為黃門說未了,污比丘尼者在其衆會,為污比丘尼說未了。
優波離!遮波羅提木叉有此十種。
” 三十二 斷事人 一 “大德!成就幾種法之比丘,可選為斷事人耶?” “優波離!成就十法之比丘,可選為斷事人。
何等為十法耶? 二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
于律安住不動。
于自他兩派而堪能語、解、觀、靜。
善巧止滅诤事之生起。
知诤事。
知诤事之集起。
知诤事之滅盡。
知順诤事滅盡之道。
” 三十三 具足戒 一 “大德!成就幾種法比丘可授具足戒耶?” “優波離!若成就十法,比丘可授具足戒。
何等為十法耶? 二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學學處。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廣義了解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别、善通達,善決定。
能[自]侍于病者,或[令他]侍[于病者]。
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能如法滅已生之惡作。
能如法離已生之成見。
能勸導于增上戒。
能勸導于增上心。
能勸導于增上慧。
優波離!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授具足戒。
” 三十四 依止沙彌 一 “大德!若成就幾種法,比丘可與依止耶?……乃至……可畜沙彌耶?” “優波離!若成就十法,比丘可畜沙彌。
何等為十法耶? 二 優波離!此處有比丘,具戒,[防護波羅提木叉之律儀,行、所行具足而住,見于微小之罪而布畏]受持而學學處。
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
廣義了解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
能[自]侍于病者,或[令他]侍[于病者]。
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
能如法滅已生之惡作。
能如法離已生之成見。
能勸導于增上戒。
能勸導于增上心。
能勸導于增上慧。
優波離!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畜沙彌。
” 三十五 破僧 一 “大德!破僧,稱之為破僧者,何等為僧破耶?” 二 “優婆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
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誘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
優波離!此為僧破。
” 三十六 和合僧 一 “大德!和合僧,稱之為和合僧者,何等為僧和合耶?” 二 “優婆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不誘不惑而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
優波離!此為僧和合。
” 三十七 破僧(一) 一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而退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者白世尊而言: 二 “大德!破僧,稱之為破僧者,何等為僧破耶?” 三 “阿難!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誘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
阿難!此為僧破。
” 三十八 破僧(二) 一 “大德!若破和合僧者,何等為積耶?” 二 “阿難!積一劫住之罪過。
” 三 “大德!何等為一劫住之罪過耶?” 四 “阿難!一劫煮于地獄 破僧者即赴 于惡趣地獄 而一劫留住 若是喜部衆 住于非法者 則是失安穩 破和合僧者 地獄煮一劫” 三十九 阿難(一) 一 “大德!和合僧,稱之為和合僧者,何等為僧和合耶?” 二 “阿難!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而不誘不惑,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誦不共之波羅提木叉。
阿難!此為僧和合。
” 四十 阿難(二) 一 “大德!若使破僧和合者,則何等為積耶?” 二 “阿難!積梵福。
” 三 “大德!何等為梵福耶?” 四 “阿難!于天上受樂一劫。
僧伽和合與和合者, 攝受是樂。
若喜和合住于法, 則不失安穩。
若令僧伽和合, 于天上樂一劫。
” 第四 優波離品[畢] 此中攝頌曰: (一)優波離.遮[說戒]、 (二)斷事人、(三)具足戒、 (四)依止、沙彌、(五~八)二破[僧]、 (九~一〇)二阿難。
第五 罵詈品 四十一 诤論 一 爾時,具壽優波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優波離白世尊言: 二 “大德!有何因何緣,于僧伽生訴訟、鬥诤、論議、诤論,比丘不住于安樂耶?” 三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優波離!有此因此緣,于僧伽生訴訟、鬥诤、論議、诤論,比丘不住于安樂。
” 四十二 诤根(一) 一 “大德!诤根有幾種耶?” 二 “優波離!诤根有十種。
何等為十種耶? 三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之所說所言為如來之所說所言,說如來之所說所言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非如來之常所行法為如來之常所行法,說如來之常所行法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非如來之所制為如來之所制,說如來之所制為非如來之所制。
優波離!此乃十種诤根。
” 四十三 诤根(二) 一 “大德!诤根有幾種耶?” 二 “優波離!诤根有十種。
何等為十種耶? 三 優波離!此處有諸比丘,說無罪為罪,說罪為無罪,說輕罪為重罪,說重罪為輕罪,說粗罪為非粗罪,說非粗罪為粗罪,說有殘罪為無殘罪,說無殘罪為有殘罪,說有悔除罪為無悔除罪,說無悔除罪為有悔除罪。
優波離!此乃十種诤根。
” 四十四 拘屍 一 爾時,世尊住拘屍城之靈供處密林。
世尊于此處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即說: 二 “諸比丘!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須内觀察五法,内修五法而後,可難诘他人。
内可觀察何種五法耶? 三 諸比丘!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身行清淨耶?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身行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身行不清淨,不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身行,則對彼而有言說者。
說:‘具壽!但願且學身行!’ 四 諸比丘!複次,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乃語行清淨耶?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語行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諸行不清淨,不具足清淨、無穿、無過之語行,則對彼而有言說者。
說:‘具壽!但願且學語行!’ 五 諸比丘!複次,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于同梵行者,修無礙之慈心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于同梵行者,不修無礙之慈心,則對彼而有言說者。
說:‘具壽!但願且于同梵行者修慈心!’ 六 諸比丘!複次,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是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耶?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多聞其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若比丘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如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諸法,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
多聞受持其法,以言通利,以意觀察:非以見善通達,則對彼而有言說者,說:‘具壽!但願且習阿含。
’ 七 諸比丘!複次,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應如是觀察:‘我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耶?于我有此法耶?’諸比丘!比丘若不廣義了解兩部之波羅提木叉,就經與相而非善分别,善通曉,善決定,問:‘具壽!此即世尊于何處所說耶?’而不能說,則對彼而有言說者。
而說:‘具壽!但願且學律!’ 于内應觀察此五法。
八 于内應修何等之五法耶? 九 ‘我以時說而不以非時說。
以實說而不以非實說。
以柔軟說而不以粗暴說。
以有利益說而不以無利益說。
以有慈心說而不以有瞋心說。
’ 内應修此五法。
諸比丘!難诘比丘,若欲難诘他人,則内應觀察此五法,内修此五法之後,可難诘他人。
” 四十五 入後宮 一 “諸比丘!若入王之後宮,則有十種過失。
何等為十過失耶? 二 諸比丘!王于此處與夫人俱坐,比丘來到此處,若夫人見比丘而笑,比丘見夫人而笑,王即思念:‘必是已作或當作[惡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一過失。
三 諸比丘!複次,王多所作,多所辦,往一夫人之後,不憶念。
依彼而有娠,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二過失。
四 諸比丘!複次,當王之後宮失一寶,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三過失。
五 諸比丘!複次,當王後宮内之秘密事外漏,王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四過失。
六 諸比丘!複次,于王之後宮,父犯子,子犯父,彼等即思念:‘此處餘人不來到,但除出家者,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五過失。
七 諸比丘!複次,王遷下位者而置于上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六過失。
八 諸比丘!複次,王遷上位者而置于下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七過失。
九 諸比丘!複次,王于非時起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八過失。
一〇 諸比丘!複次,王得時起軍,于中途令還,不喜此者即思念:‘王與出家者交往,當為出家者之所業。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九過失。
一一 諸比丘!複次,于王之後宮,有象之馳驅,馬之馳驅,車之馳驅,有可染之色、聲、香、味、所觸而不相稱于出家者。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第十過失。
諸比丘!此乃入王後宮之十種過失。
” 四十六 釋氏 一 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毗羅衛之尼拘律園。
時,衆多釋氏之優婆塞,于布薩之當日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退坐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釋氏之優婆塞說: 二 “諸釋氏!汝等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耶?” “大德!我等對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 “諸釋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憂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于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此處有人,以若幹之事業,不犯不善而于一日獲半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此處有人,以若幹之事業,不犯不善而于一日獲一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然,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此處有人,以若幹之事業,不犯不善而于一日獲二迦利沙槃……乃至……獲三迦利沙槃……獲四迦利沙槃……獲五迦利沙槃……獲六迦利沙槃……獲七迦利沙槃……獲八迦利沙槃……獲九迦利沙槃……獲十迦利沙槃……獲二十迦利沙槃……獲三十迦利沙槃……獲四十迦利沙槃……獲五十迦利沙槃,能稱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彼人日日獲百迦利沙槃、千迦利沙槃,随得而藏,若活百歲則成大蓄财耶?” “唯然,大德!” “諸釋氏!汝等之意雲何。
彼人以财為因,以财為緣,以财為基而于一夜、一日、半夜、半日,一向覺受安樂而住耶?” “不也,大德!” “何以故耶?” “大德!欲為無常,是空虛,是虛妄,是虛诳法。
” 三 “諸釋氏!此處我弟子十年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年。
此處我弟子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一年。
此處我弟子十月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月。
此處我弟子九月、八月、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半月。
此處我弟子十日夜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子!不說十日夜。
此處我弟子九日夜、八日夜、七日夜、六日夜、五日夜、四日夜、三日夜、二日夜、一日夜住于不放逸、熱心、精勤,如我所教誡而行,則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覺受安樂而住。
彼将欲為一來者、不還者,為預流者更是不待問。
諸釋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憂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于八分成就之布薩者,時而行,時而不行。
” “大德!我等從今日開始,當行八分成就之布薩。
” 四十七 摩诃離 一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時,離車人摩诃離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離車人摩诃離白世尊言: 二 “大德!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作惡業,轉惡業耶?” “摩诃離!以貪為因,以貪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瞋為因,以瞋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癡為因,以癡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非如理作意為因,以非如理作意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邪願心為因,以邪願心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摩诃離!以此為因,以此為緣,作惡業,轉惡業。
” 三 “大德!複次,以何為因,以何為緣,作善業,轉善業耶?” “摩诃離!以無貪為因,以無貪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無瞋為因,以無瞋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無癡為因,以無癡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如理作意為因,以如理作意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正願心為因,以正願心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以此為因,以此為緣,作善業,轉善業。
摩诃離!若世間無此十法,則此處無施設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
摩诃離!然而,世間有此十法故,則有施設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
” 四十八 法 一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十法。
何等為十耶? 二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棄彩色。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命乃系屬于他。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欲改行儀。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有無非難自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有智之同梵行者,審視無非難我持戒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一切之可愛、可意與處異而别離。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所有業,領受業,胎業,以業為緣者,以業為歸趣,我領受我所造之善惡業。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雲何而過日夜。
’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喜空閑處耶?’ 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我上人法能證得為聖之殊勝智見耶?如是于末期問同梵行者而不羞愧耶?’ 諸比丘!出家者應數數觀察此十法。
” 四十九 住身 一 “諸比丘!十法住于身。
何等為十法耶? 二 即:冷、暖、饑、渴、大便、小便、身律儀、語律儀、活命律儀、當來有有行。
三 諸比丘!此十法住于身。
” 五十 訴訟 一 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