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集

關燈
第一 功德品 一 何義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善戒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

    ” “大德!又,不悔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

    ” “大德!又,歡悅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

    ” “大德!又,喜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

    ” “大德!又,止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

    ” “大德!又,樂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

    ” “大德!又,定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知見為功德。

    ” “大德!又,如實智見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

    ” “大德!又,厭離者,以何為義,以何為功德耶?” “阿難!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

     二 阿難!如是,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智見為功德;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

    阿難!如是,善戒者,次第而趣于最勝。

    ” 二 思 一 “諸比丘!持戒、具戒者,不可思‘我欲得不悔’。

    諸比丘!法爾,持戒、具戒者得不悔。

     諸比丘!不悔者,不可思‘我欲得歡悅’。

    諸比丘!法爾,不悔者得歡悅。

     諸比丘!歡悅者,不可思‘我欲得喜’。

    諸比丘!法爾,歡悅者得喜。

     諸比丘!喜意者,不可思‘我欲得止身’。

    諸比丘!法爾,喜意者于身得止。

     諸比丘!止身者,不可思‘我欲覺樂’。

    諸比丘!法爾,止身者覺樂。

     諸比丘!樂者,不可思‘我欲得定心’。

    諸比丘!法爾,樂者得定心。

     諸比丘!得定者,不可思‘我欲如實知見’。

    諸比丘!法爾,得定者如實知見。

     諸比丘!如實知見者,不可思‘我欲厭離’。

    諸比丘!法爾,如實知見者厭離。

     諸比丘!厭離者,不可思‘我欲現證解脫智見’。

    諸比丘!法爾,厭離者現證解脫智見。

     二 諸比丘!如是,厭離者,以解脫智見為義,以解脫智見為功德;如實智見者,以厭離為義,以厭離為功德;定者,以如實智見為義,以如實智見為功德;樂者,以定為義,以定為功德;止者,以樂為義,以樂為功德;喜者,以止為義,以止為功德;歡悅者,以喜為義,以喜為功德;不悔者,以歡悅為義,以歡悅為功德;善戒者,以不悔為義,以不悔為功德。

    諸比丘!如是,法者生法,法者圓滿其法,令從此岸至彼岸。

    ” 三 戒 一 “諸比丘!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皮、膚、心不能圓滿。

    諸比丘!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二 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諸比丘!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圓滿,皮、膚、心圓滿。

    諸比丘!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四 所依 一 具壽舍利弗于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皮、膚、心不能圓滿。

    友等!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二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圓滿,皮、膚、心圓滿。

    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五 阿難 一 具壽阿難于此告諸比丘言: “友等!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壞樹、枝葉,其幼芽不能圓滿,皮、膚、心不能圓滿。

    友等!如是,破戒、壞戒者,害不悔之所依,無不悔壞不悔者,[害歡悅之所依,無歡悅壞歡悅者害喜之所依,無喜壞喜者,害止之所依,無止壞止者,害樂之所依,無樂壞樂者,害正定之所依,無正定壞正定者,害如實智見之所依,無如實智見壞如實智見者,害厭離之所依,無厭離壞厭離者,]害解脫智見之所依。

     二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樹、枝葉,其幼芽則能圓滿,皮、膚、心則能圓滿。

    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歡悅之所依,有歡悅具足歡悅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樂之所依,有樂具足樂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實智見之所依,有如實智見具足如實智見者,具足厭離之所依,有厭離具足厭離者,]具足解脫智見之所依。

    ” 六 三昧 一 爾時,具壽阿難往詣世尊所在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 “阿難!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 二 “大德!雲何為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 “阿難!此處有比丘者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靜,此乃殊妙。

    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棄、愛盡、離貪、滅盡、涅槃。

    ’阿難!若如是,比丘則獲得如是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 七 舍利弗 一 爾時,具壽阿難,到具壽舍利弗之處。

    至已,與具壽舍利弗相俱交談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對具壽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 “友阿難!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 二 “友舍利弗!雲何為比丘者獲得如是三昧耶?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 “友阿難!爾時,我住舍衛國之安陀林,入如是三昧,謂:‘于地無地想,于水無水想,于火無火想,于風無風想,于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于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于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于此世無此世想,于他世無他世想,而有想。

    ’” 三 “具壽舍利弗,當時,以何為想耶?” “友!于我‘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滅。

    友!譬如一團火燃燒之時,或焰生,或焰滅。

    友!如是,于我‘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滅。

    友!其時,我乃以‘有滅乃涅槃,有滅乃涅槃’為想。

    ” 八 信 一 “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二 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聞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法說者[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為法說者而不以衆為境界[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不說法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于衆中說法而不持律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于衆中說法而持律者?’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于衆中說法而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而不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而于邊陬起卧?’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而于邊陬起卧,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不能随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随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邊陬起卧,随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卧陬起卧,]随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非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随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依諸漏盡于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邊陬起卧,随樂欲而得無艱難、無梗澀之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依諸漏盡于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 九 寂靜 一 “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二 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聞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法說者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不以衆為境界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應思惟:‘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不于衆中說法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不持律者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衆中說法,為持律者?’而圓滿此分,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不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界境,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不超色而為無色,觸身于寂靜解脫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超色而為無色,觸身于寂靜解脫而住?’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超色而無色,觸身于寂靜解脫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超色而為無色,觸身于寂靜解脫而住,非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為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超色而為無色,觸身于寂靜解脫而住,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住于阿練若于邊陬起卧,超色而為無色,觸身于寂靜解脫而住,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 十 明 一 “諸比丘!有信而無戒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則此分圓滿。

     二 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聞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不能說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不以衆為境界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不于衆中說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而不随念種種之宿住。

    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于彼處,我名者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往生于彼處;于彼處,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沒而來生于彼處。

    ’]如是而不随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無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随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随念……?’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無而衆中說法,為持律者,[随念]種種之宿念……乃至……随念……,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随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嗟夫!此諸有情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诽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于惡生、惡趣、堕處、地獄。

    嗟夫!又此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善趣、天世。

    ’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不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無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随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衆中說法,為持律者,[随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則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随念]種種之宿念……乃至……随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非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不住之[比丘。

    彼者此分不圓滿。

    彼當念:‘雲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随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而圓滿此分。

    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聞而為法說者,以衆為境界,無畏而于衆中說法,為持律者,[随念]種種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則此分圓滿。

     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為普端嚴一切相圓滿者。

    ” 第一 功德品[畢] 攝頌曰: (一)何義、(二)思、(三)戒、(四)所依、(五)阿難、 (六)三昧、(七)舍利弗、(八)信、(九)寂靜、(十)明。

     第二 救護品 十一 坐卧處 一 “諸比丘!五分成就之比丘若能親附、親近于五分成就之坐卧處,則不久依諸漏盡,而于現法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何等為比丘五分成就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信而信如來之菩提,即:‘此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少病、少惱而能平等消化成就腹髒,不過于冷,不過于暖,中庸而堪于精勤。

    無谄、無诳而于師、賢者、同梵行者,如實表示自己。

    發勤而住,斷不善法,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堅固,于諸善法而不舍轭。

    具慧之聖,決擇而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五分成就。

     諸比丘!複次,何等為坐卧處五分成就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坐卧處,不過于遠,不過于近,便于往來。

    晝時少喧鬧,夜時少音聲。

    少虻、蚊、風、熱、蛇之觸。

    又,若能住于其坐卧處,則勞苦少而得衣、食、坐卧具、病藥、資具。

    又,長老比丘住其坐卧處,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于此,時時親近請問而言:‘大德!此為雲何,此義為雲何?’彼等具壽者為其開示所未開,顯示所未顯,于種種疑惑之法除疑惑。

     諸比丘!如是為坐卧處五分成就。

     諸比丘!若五分成就之比丘親附、親近于五分成就之坐卧處,則不久依諸漏盡,于現法而自證知[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現證具足而住。

    ” 十二 分 一 “諸比丘!若舍棄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于此法、律則稱之為獨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舍棄五分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斷欲貪,斷瞋恚,斷惛眠,斷掉悔,斷猶豫。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舍棄五分。

     諸比丘!雲何為比丘成就五分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成就無學之慧蘊,成就無學之解脫蘊,成就無學之解脫智見蘊。

     諸比丘!如是為比丘成就五分。

     諸比丘!若舍棄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于此法、律則稱之為獨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 息斷欲貪與瞋恚 惛眠掉舉與猶豫 具足無學戒定慧 解脫與智之比丘 棄五分成就五分 以此之法乃至律 可稱之名為獨存 十三 結 一 “諸比丘!有十結。

    何等為十結耶? 二 即:五順下分結與五順上分結。

     何等為五順下分結耶? 三 即: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瞋恚。

     此為五順下分結。

     何等為五順上分結耶? 四 即: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此為五順上分結。

     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