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集

關燈
漸漸有道,而無有忽然了知通達。

    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一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一二 波呵羅!譬如于大海有常法不超岸。

    如是,波呵羅!為我諸聲聞所制之學處,即使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超越。

    波呵羅!為我諸聲聞所制之學處,即使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超越。

    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二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一三 波呵羅!譬如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于岸、于陸上。

    如是,波呵羅!若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有招疑訝之行,隐覆所作,以非沙門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稱為梵行者,内心腐爛、漏洩,等同于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速疾集會舉此,若彼即使坐于比丘衆之中,彼亦與僧伽遠離,僧伽亦與彼遠離。

    波呵羅!若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有招疑訝之行,隐覆所作,以非沙門而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内心腐爛、漏洩,等同于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速疾集會舉此,若彼即使坐于比丘衆之中,彼亦與僧伽遠離,僧伽亦與彼遠離。

    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三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一四 波呵羅!譬如有諸大河,謂: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号大海。

    如是,波呵羅!有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四姓,彼等于如來所說之法與律,若出家而為出家者,則棄前名唯号沙門釋子。

    波呵羅!有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四姓,彼等于如來所說之法與律,若出家而為出家者,則棄前名唯号沙門釋子。

    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四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一五 波呵羅!譬如世間之諸流,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大海亦不知有增減。

    是故,波呵羅!若衆多之比丘,亦于無餘涅槃界般涅槃,即使于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

    波呵羅!若衆多之比丘,亦于無餘涅槃界般涅槃,即使于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

    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五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一六 波呵羅!譬如大海者,是一味鹹味。

    如是,波呵羅!此法與律,是一味之解脫味。

    波呵羅!此法與律,是一味之解脫味。

    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六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一七 波呵羅!譬如于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琉璃、砗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

    如是,波呵羅!此法與律,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波呵羅!此法與律,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七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一八 波呵羅!譬如大海者,乃大衆生之住處,此中衆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

    于大海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之衆生。

    如是,波呵羅!此法與律,乃大衆生之住處,此中衆生者謂:預流者、向預流果現證者;一來者、向一來果現證者;不還者、向不還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見證者。

    波呵羅!此法與律,乃大衆生之住處,此中衆生者謂:預流者、向預流果現證者;一來者、向一來果現證者;不還者、向不還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現證者。

    波呵羅!此為此法與律,第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波呵羅!此法與律,有如是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 二十 布薩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殿。

    爾時,世尊于布薩日為諸比丘圍繞而坐。

    時,具壽阿難于黎明初分過後,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往詣世尊之處,合掌白世尊言: “大德!已黎明初分過後,諸比丘久坐,大德世尊,請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

    ” 如是言已,世尊默然不語。

     二 具壽阿難于黎明中分過後,再次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往詣世尊之處,合掌白世尊言: “大德!已黎明中分過後,諸比丘久坐,大德世尊,請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

    ” 如是言已,世尊默然不語。

     三 具壽阿難于黎明後分已過,日出黎明之時,三度從座而起,偏袒上衣,往詣世尊之處,合掌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于黎明後分已過,日出黎明之時,諸比丘久坐,大德世尊,請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

    ” “阿難!衆會不淨。

    ” 四 時,具壽摩诃目犍連生思念: “世尊意趣于何人而言:‘阿難!衆會不淨’耶?” 時,具壽摩诃目犍連以心觀察一切諸比丘心而作意。

    具壽摩诃目犍連見彼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有招緻疑訝之行,隐覆所作,以非沙門而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内心腐爛、漏洩,等同于塵介者坐于諸比丘中。

    見而往彼人之身邊,去向彼人言: “起來,友!世尊見汝,汝與諸比丘不可共住。

    ” 如是言,彼人默然不語。

     具壽摩诃目犍連再次向彼人言: “起來,友!世尊見汝,汝與諸比丘不可共住。

    ” 彼人再次默然不語。

     具壽摩诃目犍連三度向彼人言: “起來,友!世尊見汝,汝與諸比丘不可共住。

    ” 彼人三度默然不語。

     五 時,具壽摩诃目犍連拉住彼人之臂令出門外,然後放下門栓,來詣世尊之處。

    至已,白世尊言: “大德!我将彼人逐出,衆會已清淨。

    大德世尊,請為諸比丘說波羅提木叉。

    ” “目犍連!是希有,目犍連!是未曾有。

    彼愚人乃至被捉臂。

    ” 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六 “諸比丘!從今以後,汝等自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

    諸比丘!我從今以後,[不行布薩,]不誦波羅提木叉。

    諸比丘!如來于不淨之衆會,誦波羅提木叉者非處非機。

     七 諸比丘!于大海中,有八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以何八耶? 諸比丘!大海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險峻。

    諸比丘!大海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險峻。

    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一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諸比丘!複次,于大海有常法不超岸。

    諸比丘!于大海有常法不超岸。

    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二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諸比丘!複次,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于岸、于陸上。

    諸比丘!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于岸、于陸上。

    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三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諸比丘!複次,有諸大河流,謂: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号大海。

    諸比丘!有諸大河流,謂:恒河、夜摩那海、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号大海。

    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四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諸比丘!複次,世間之諸水流,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于大海亦不知有增減。

    諸比丘!世間之諸水流,流入大海,是故,即使天雨流入于大海亦不知有增減。

    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五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諸比丘!複次,大海是一味之鹹味。

    諸比丘!大海是一味之鹹味。

    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六希有、未曾有之海,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諸比丘!複次,于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之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琉璃、砗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

    諸比丘!于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琉璃、砗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

    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七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 諸比丘!複次,大海者,乃大衆生之住處,此中衆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于大海中[之衆生]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

    諸比丘!大海者,乃大衆生之住處,此中衆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于大海中[之衆生]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諸比丘!此為大海之第八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諸比丘!大海有如是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阿修羅樂于大海。

     八 諸比丘!如是于此法與律,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大海漸漸趣向、漸漸傾向、漸漸臨入,而無有忽然險峻。

    如是,諸比丘!于此法與律,則漸漸有學、漸漸有所作、漸漸有道,而無有忽然了知通達。

    諸比丘!于此法與律中,漸漸有學、漸漸有所作、漸漸有道,而無有忽然了知通達。

    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于大海有常法不超岸。

    如是,諸比丘!為我諸聲聞所制之學處,即使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超越。

    諸比丘!為我諸聲聞所制之學處,即使我諸聲聞乃至有失命之因緣,亦不超越。

    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二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大海與死屍不共住,若于大海有死屍,則速疾運于岸、于陸上。

    如是,諸比丘!若有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招緻疑訝之行,隐覆所作,以非沙門而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内心腐爛、漏洩,等同于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當速疾集會舉此。

    若彼即使坐于諸比丘中,彼亦與僧伽遠離或僧伽亦與彼遠離。

    諸比丘!若有人之破戒、惡法、不淨而招緻疑訝之行,隐覆所作,以非沙門而稱為沙門,以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内心腐爛、漏洩,等同于塵介者,則僧伽與此不共住,當速疾集會而舉此,若彼即使坐于諸比丘之中,彼亦與僧伽遠離或僧伽亦與彼遠離。

    此為此法與律,第三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有諸大河流,謂: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此等若到大海則棄前名唯号大海。

    如是,諸比丘!有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四姓,彼等若于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出家而為出家者,則棄前名唯号沙門釋子。

    諸比丘!有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之四姓,彼等若于如來所說之法與律,出家而為出家者,則棄前名唯号沙門釋子。

    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四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世間之諸水流,流入大海,是故,天雨流入大海亦不知有增減。

    如是,諸比丘!若衆多之比丘,于無餘涅槃界般涅槃,即使于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

    諸比丘!若衆多之比丘,于無餘涅槃界般涅槃,即使于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

    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五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律。

     諸比丘!譬如大海是一味之鹹味。

    如是,諸比丘!此法與律是一味之解脫味。

    諸比丘!此法與律是一味之解脫味。

    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六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于大海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真珠、摩尼珠、琉璃、砗渠、璧玉、珊瑚、銀、金、紅玉、瑪瑙。

    如是,諸比丘!于此法與律中,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諸比丘!于此法、律中,有多寶、種種寶,此中寶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第七之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諸比丘!譬如大海者,乃大衆生之住處,此中衆生者謂:提麑魚、提麑耆羅魚、提麑提麑耆羅魚、阿修羅、龍、乾達婆是。

    于大海[中之衆生]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身、三百由旬身、四百由旬身、]五百由旬身。

    如是,諸比丘!此法與律,乃大衆生之住處,此中衆生者謂:預流者、向預流果現證者;一來者、向一來果現證者;[不還者、向不還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現證者。

    諸比丘!此法與律,乃大衆生之住處,此中衆生者謂:預流者、向預流果現證者;[一來者、向一來果現證者;不還者、向不還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現證者。

    諸比丘!此為此法與律,之第八希有、未曾有法,見此而諸比丘樂于此法與律。

     諸比丘!于此法與律中,有如是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見此而諸比丘樂此法與律。

    ” 第二 大品[終] 攝句: (一)鞞蘭若、(二)師子、(三)良馬、(四)未調馬、(五)垢穢、(六)使命、 (七、八)二之系縛、(九)波呵羅、(十)布薩。

     第三 居士品 二十一 郁伽(一) 一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城大林之重閣講堂。

    于此,世尊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于世尊。

    世尊說: 二 “諸比丘!毗舍離之郁伽居士,了知成就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 世尊如是說。

    作如是說已,善逝即從座而起,進入精舍。

     三 時,有一比丘,于晨朝時,着下衣,持缽、衣,而往毗舍離郁伽居士之家。

    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時,毗舍離之郁伽居士,來至彼比丘之處,來已,禮敬彼比丘,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時,彼比丘對毗舍離之郁伽居士言: 四 “居士!汝成就世尊所說之八種希有、未曾有法。

    居士!汝成就世尊所說之八種希有、未曾有法者,為雲何?” “大德!我不了知世尊所說,成就如何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大德!然而,于我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 “唯然,居士!” 彼比丘回答毗舍離之郁伽居士。

    毗舍離之郁伽居士說: 五 “大德!我初觐見世尊時,大德!即使于遠處,見已我心俱為明淨。

    大德!此為我第一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我得明淨心而禮敬世尊,世尊為我次第解說,謂:解說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之過患、邪害、雜染、出離之功德。

     六 了知我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之生起,世尊為我解說諸佛本真之說法,[謂:]苦、集、滅、道。

    譬如清淨而無黑點之布而受正色,如是,我即于其座遠塵離垢得法眼,[謂:]有集法者,即悉皆有此滅法。

    大德!我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斷除猶豫,得到無畏,除師教之外别無他緣,即歸依佛、法、僧,受持梵行等之五戒。

    大德!此為我第二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七 大德!其時,我有四位年輕之夫人。

    大德!時,我前往彼等夫人之處,至已,向彼等夫人言:‘姊妹!我已受持梵行等之五戒,汝等若欲則在此受用錢财,或修其福,或往各自親族之家,或欲改嫁,我可将汝等給與任何人耶!’大德!如是言時,彼最大夫人對我說:‘尊者!将我給與某甲之人!’大德!時,我即招呼彼人,左手執夫人,右手取金澡罐,賜予彼人。

    大德!又,我棄年輕之夫人,于心不覺悔。

    大德!此為我第三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八 大德!複次,我家之财富,與具戒者、善法者,不分彼此而受用。

    大德!此為我第四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九 大德!複次,我侍于比丘時,恭敬而侍,非不恭敬。

    大德!此為我第五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一〇 大德!若具壽為我說法,則恭敬而聽,非不恭敬;若具壽不為我說法,則我為彼說法。

    大德!此為我第六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一一 大德!複次,諸天非少來我處而告謂,謂:‘居士!世尊說善法。

    ’如是而言已,大德!我向彼諸天言:‘諸天!無論有無汝等之所言,世尊皆說善法。

    ’大德!然而,我心不高慢而作:‘諸天來我處,我與諸天相俱談論。

    ’大德!此為我第七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一二 大德!複次,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于我不見有少分之未斷。

    大德!此為我第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如是有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然而,我不了知世尊所說成就如何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 一三 時,彼比丘于毗舍離郁伽居士之家,受施食,從座起而離去。

    時,彼比丘食後,從受食而還,往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将與毗舍離之郁伽居士所相互談論之全部,告于世尊。

     一四 “善哉,善哉!比丘!毗舍離之郁伽居士正如汝所說。

    如是,比丘!毗舍離之郁伽居士,成就我所說之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比丘!毗舍離之郁伽居士,了知成就此八希有、未曾有之法。

    ” 二十二 郁伽(二) 一 爾時,世尊住跋耆國象村。

    世尊于此,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于世尊。

    世尊曰:] 二 “諸比丘!象村之郁伽居士,了知成就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 世尊如是說。

    作如是說已,善逝即從座而起,入于精舍。

     三 時,有一比丘,于晨朝時,着下衣,持缽、衣,往象村郁伽居士之家,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時,象村之郁伽居士來至彼比丘處,來已,禮敬彼比丘,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時,彼比丘向象村之郁伽居士言: 四 “居士!汝成就世尊所說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居士!汝成就世尊所說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者,為雲何?” “大德!我不了知世尊所說成就如何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然而,我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谛聽,善自作意!” “唯然,居士!” 彼比丘回答象村之郁伽居士。

    象村之郁伽居士曰: 五 “大德!我遊于龍林,起初觐見世尊時,大德!即使于遠處,見已,我心俱為明淨而醉醒。

    大德!此為我第一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我得明淨心而禮敬世尊,世尊為我次第而說,謂:施論、戒論、生天論,說明諸欲之過患、邪害、雜染、出離之功德。

     六 了知我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之生起,世尊為我解說諸佛本真之說法[謂:]苦、集、滅、道。

    譬如清淨而無黑點之布而受正色,如是,我即于其座,遠塵離垢而得法眼,[謂:]有集法者,即悉皆有此滅法。

    大德!我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斷除猶豫,得到無畏,除師教之外别無他緣,即歸依佛、法、僧,受持梵行等之五戒。

    大德!此為我第二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七 大德!其時,我有四位年輕之夫人。

    大德!時,我前往彼等夫人處,至已,向彼等夫人言:‘姊妹!我已受持梵行等之五戒,汝等若欲在此受用錢财,或修其福,或往各自親族之家,若欲改嫁,我可将汝等給與任何人!’大德!如是言時,彼最大之夫人對我說:‘尊者!将我給與某甲之人!’大德!時,我即招呼彼人,左手執夫人,右手取金澡罐,賜予彼人。

    大德!又,我棄年輕之夫人,于心不覺悔。

    大德!此為我第三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八 大德!複次,我家之财富,與具戒者、善法者不分彼此而受用。

    大德!此為我第四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九 大德!複次,我侍于比丘時,是恭敬而侍,非不恭敬。

    大德!若具壽為我說法,則恭敬而聽,非不恭敬;若具壽不為我說法,則我為彼說法。

    大德!此為我第五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一〇 大德!複次,我請僧伽之時,諸天非少來我處而告謂,謂:‘居士!某甲比丘乃俱分解脫者,某甲是慧解脫者,某甲是身證者,某甲是見至者,某甲是信解者,某甲是随法[行]者,某甲是随[信]行者,某甲是具戒者、是善法者,某甲是破戒者、是惡法者。

    ’大德!複次,我供養僧伽之時,如是無有‘與彼少、與彼多’生心。

    大德!此為我第六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一一 大德!複次,諸天非少來我處而告謂,謂:‘居士!世尊說善法。

    ’如是而言已,大德!我言于諸天:‘諸天!無論有無汝等之所言,世尊皆說善法。

    ’大德!然而,我心不高慢而作:‘諸天來我處,我與諸天相俱談。

    ’大德!此為我第七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一二 大德!複次,若我欲比世尊之前命終,世尊欲記别于我者,非希有,謂:‘無有結之能纏,令象村之郁伽居士還歸此世。

    ’大德!此為我第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如是有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然而,我不知世尊所說成就如何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 一三 時,彼比丘于象村郁伽居士之家,受施食,即從座起而離去。

    時,彼比丘食後,從受食而還,往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将與象村之郁伽居士所相互談論之全部,告于世尊。

     一四 “善哉,善哉!比丘!象村之郁伽居士正如汝說。

    如是,比丘!象村之郁伽居士,成就我所說之八種希有、未曾有法。

    比丘!象村之郁伽居士,了知成就此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 二十三 呵哆(一) 一 爾時,世尊住阿羅鞞阿伽羅婆制底。

    世尊于此,告諸比丘言: “諸比丘!” “大德!” 彼諸比丘者回答于世尊。

    世尊曰: 二 “諸比丘!呵哆阿羅婆,了知成就七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以何為七耶? 三 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信,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戒,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慚,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多聞,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舍,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慧。

     諸比丘!呵哆阿羅婆如是了知成就七種之希有、未曾有法。

    ” 世尊如是說。

    作如是說已,善逝即從座而起,入于精舍。

     四 時,有一比丘,于晨朝時,着下衣,持缽、衣,而往呵哆阿羅婆之家,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時,呵哆阿羅婆來彼比丘處,來已,禮敬彼比丘,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時,彼比丘對呵哆阿羅婆言: “友!汝成就世尊所說之七種希有、未曾有法,以何為七耶?[世尊言:]‘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信,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戒,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慚,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多聞,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舍,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慧。

    ’友!汝如是成就世尊所說之七種希有、未曾有法。

    ” “大德!其時,是否有白衣之在家人?” “道友!其時,無白衣之在家人。

    ” “大德!其時,無有白衣之在家人,是善。

    ” 五 時,彼比丘于呵哆阿羅婆之家,受施食,從座起而離去。

    時,彼比丘食後,自受食而還,往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處,我于晨分,着下衣,持缽、衣,而往呵哆阿羅婆之家,至已,坐于所設之座。

    大德!時,呵哆阿羅婆來至我處,來已,禮敬于我,坐于一面。

    大德!坐于一面時,我對呵哆阿羅婆言:‘友!汝成就世尊所說之七種希有、未曾有法,以何為七耶?[世尊言:]“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信,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戒,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慚,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多聞,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舍,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慧。

    ”友!汝如是成就世尊所說之七種希有、未曾有法。

    ’大德!如是說,呵哆阿羅婆對我言:‘大德!其時,是否有白衣之在家人?’‘友!其時,無白衣之在家人。

    ’‘大德!其時,無有白衣之在家人,是善。

    ’” 六 “善哉,善哉!比丘!比丘!彼善男子少欲而自有善法不欲人了知。

    比丘!然而,了知呵哆阿羅婆成就第八種之希有未曾有法,謂:是少欲。

    ” 二十四 呵哆(二) 一 爾時,世尊往阿羅鞞阿伽羅婆制底。

     時,呵哆阿羅婆為五百之優婆塞所圍繞,而往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時,世尊對呵哆阿羅婆曰: 二 “呵哆!汝之衆是大,呵哆!汝雲何而攝此大衆耶?” “大德!世尊說四攝事,我因此而攝此大衆。

    大德!我若知此人以布施可攝者,則以布施而攝;我若知此人以愛語可攝者,則以愛語而攝;我若知此人以利行可攝者,則以利行而攝;我若知此人以同事可攝者,則以同事而攝。

    大德!又,我家有财,若[我]變為貧窮者,則[人人]不思如是欲聽。

    ” 三 “善哉,善哉!呵哆,呵哆!此乃攝大衆之要谛。

    呵哆!過去世所攝大衆者,總定以此四攝事而攝大衆;呵哆!未來世欲攝大衆者,總定以此四攝事而欲攝大衆;呵哆!現在攝大衆者,總定以此四攝事而攝大衆。

    ” 四 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贊勵,令其慶喜,呵哆阿羅婆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時,呵哆阿羅婆離去不久,世尊告諸比丘言: 五 “諸比丘!當了知呵哆阿羅婆成就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以何為八耶? 六 諸比丘!呵阿羅婆有信,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戒,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慚,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多聞,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舍,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有慧,諸比丘!呵哆阿羅婆是少欲。

     諸比丘!當了知呵哆阿羅婆如是成就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

    ” 二十五 摩诃男 一 爾時,世尊住釋氏國迦維羅衛城尼拘律園。

    時,釋種摩诃男來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釋種摩诃男白世尊言: “大德!雲何為優婆塞耶?” “摩诃男!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則為優婆塞。

    ” 二 “大德!雲何為具戒之優婆塞耶?” “摩诃男!若優婆塞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則為具戒之優婆塞。

    ” 三 “大德!雲何為優婆塞趣向自利而未趣向利他耶?” “摩诃男!若優婆塞自成就信,而未勸導他成就信;自成就戒,而未勸導他成就戒;自成就舍,而未勸導他成就舍;自欲見諸比丘,而未勸導他見諸比丘;自欲聽聞正法,而未勸導他聽聞正法;自持所聞之法,而未勸導他持[所聞之]法;自觀察所持法之義,而未勸導他觀察[所持法之]義;自知義、知法、随順法,而未勸導他[知義、知法、]随順法而行,則為優婆塞趣向自利,而未趣向他利。

    ” 四 “大德!雲何為優婆塞俱趣向自利利他耶?” “摩诃男!若優婆塞自成就信,而勸導他成就信;自成就戒,而勸導他成就戒;自成就舍,而勸導他成就舍;自欲見諸比丘,而勸導他見諸比丘;自欲聽聞正法,而勸導他聽聞正法;自持所聞之法,而勸導他持[所聞之]法;自觀察所持法之義,而勸導他觀察[所持法之]義;自知義、知法、随順法,而且勸導他[知義、知法]随順法而行,則優婆塞為俱趣向自利利他。

    ” 二十六 耆婆 一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耆婆庵羅園。

    時,耆婆童子來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耆婆童子白世尊言: “大德!雲何為優婆塞耶?” “耆婆!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則為優婆塞。

    ” 二 “大德!雲何為具戒之優婆塞耶?” “耆婆!若優婆塞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則為具戒之優婆塞。

    ” 三 “大德!雲何為優婆塞趣向自利而未趣向利他耶?” “耆婆!若優婆塞自成就信,而未勸導他成就信;自成就戒,而未勸導他成就戒;自成就舍,而未勸導他成就舍;自欲見諸比丘,而未勸導他見諸比丘;自欲聽聞正法,而未勸導他聽聞正法;自持所聞之法,而未勸導他持[所聞之]法;自觀察所持法之義,而未勸導他觀察[所持法之]義;自知義、知法、随順法,而未勸導他[知義、知法、]随順法而行,則優婆塞為趣向自利而未趣向利他。

    ” 四 “大德!雲何為優婆塞俱趣向自利利他耶?” “耆婆!若優婆塞自成就信,而勸導他成就信;自成就戒,而勸導他成就戒;自成就舍,而勸導他成就舍;自欲見諸比丘,而勸導他見諸比丘;自欲聽聞正法,而勸導他聽聞正法;自持所聞之法,而勸導他持[所聞之]法;自觀察所持法之義,而勸導他觀察[所持法之]義;自知義、知法、随順法,而且勸導他[知義、知法、]随順法而行,則優婆塞為俱趣向自利利他。

    ” 二十七 力(一) 一 “諸比丘!有八種力。

    以何為八耶? 二 諸比丘!小兒以啼泣為力,婦女以瞋恚為力,盜賊以武器為力,國王以自在為力,愚人以毀呰為力,賢人以審谛為力,多聞者以計數為力,婆羅門以忍辱為力。

     諸比丘!如是,有八種力。

    ” 二十八 力(二) 一 時,具壽舍利弗往詣世尊之處。

    至已,禮敬世尊,卻坐一面。

    坐于一面時,世尊對具壽舍利弗言: “舍利弗!漏盡比丘有幾何之力,成就其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耶?” 二 “大德!漏盡比丘有八力,成就其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了知漏盡。

     三 大德!此處,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一切諸行是無常。

    大德!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一切諸行是無常,此為漏盡比丘之力。

    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四 大德!又,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諸欲如火坑。

    大德!漏盡比丘以如實正慧善觀諸欲如火坑,此為漏盡比丘之力。

    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五 大德!又,漏盡比丘其心趣向于離、傾向于離、臨入于離、住于離,歡喜出盡一切漏所生之法。

    大德!漏盡比丘其心趣向于離、傾向于離、臨入于離、住于離,歡喜出盡一切漏所生之法,此為漏盡比丘之力。

    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六 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念處。

    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念處,此為漏盡比丘之力。

    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七 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神足。

    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四神足,此為漏盡比丘之力。

    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五根。

    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五根,此為漏盡比丘之力。

    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七覺支。

    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七覺支,此為漏盡比丘之力。

    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大德!又,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八聖道。

    大德!漏盡比丘修習、善修八聖道,此為漏盡比丘之力。

    依此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大德!漏盡比丘有如是之八力,成就其力而漏盡比丘謂‘我漏已盡’,知漏盡。

    ” 二十九 難 一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曰:‘世間得時節有所作,世間得時節有所作。

    ’而彼不知時節與非時節。

    諸比丘!于梵行住有八難、非時,以何為八耶? 二 諸比丘!此處如來出現于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于地獄。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一難、非時。

     三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于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于畜生。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二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于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于餓鬼道。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三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于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于長壽天。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四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于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于邊國無知之夷狄中,于此處無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五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于世,謂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雖生于中國,然而有邪見、颠倒見,為‘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衆生,于世間為沙門、婆羅門之正到正趣,此世他世無自證知、現證而宣說者。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六難、非時。

     諸比丘!又,如來出現于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雖生于中國,然為無慧、癡呆、啞羊而不能知善說、惡說之義。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七難、非時。

     四 諸比丘!又,如來不出現于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不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于中國,有慧、無癡呆、無啞羊而能知善說、惡說之義。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第八難、非時。

     諸比丘!如是,于梵行住有八種之難、非時。

     五 諸比丘!于梵行住有一種之不難、是時,以何為一耶? 六 諸比丘!此處如來出現于世,謂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說法,趣向于止息、趣向于般涅槃、趣向于等覺,善逝之所演,而此人生于中國,有慧、無癡呆、無啞羊而能知善說、惡說之義。

    諸比丘!此為梵行住之一種不難、是時。

    ” 正法演說時 生出人世間 若不證得果 必不得時節 不為人障礙 難者多能說 諸如來出世 稀有于世間 現前所見者 是世中甚難 求義利之人 加之得人身 欲遇正法說 當以精勤學 雲何知正法 欲得不失時 失時之人者 堕地獄受苦 于此世必失 正法決定性 如商人必失 義利而永悔 纏于無明者 則不受正法 久生死[流轉] 當納受輪回 正法演說時 得受人之性 過現未來世 若行大師教 悟得世間時 得知等梵行 如來之[正道] 已行于其身 日種具眼說 律儀護其身 常持正之念 離漏而應住 随魔羅世界 随眠皆斷去 得盡諸漏人 是世到彼岸 三十 阿那律 一 爾時,世尊住婆祇國屍收摩羅山之恐怖林鹿園。

    其時,具壽阿那律住支提國之東竹山林。

    時,具壽阿那律靜居宴默,其心如是起思念: “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

    ” 二 時,世尊于心了知阿那律心所思念,譬如力士伸曲腕或曲伸腕,如是[迅速]隐沒于婆祇國屍收摩羅山之恐怖林鹿園,而呈現于支提國東竹山林具壽阿那律之前。

    世尊坐于所設之座,具壽阿那律亦稽首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時,世尊對具壽阿那律言: 三 “善哉、善哉!阿那律!善哉,阿那律!汝思念大人之七念。

    [謂:]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

    阿那律!然者,汝今思念大人之第八念![謂:]此法為樂于無戲論、喜于無戲論者之所有,此法非樂於戲論、喜於戲論者之所有。

     四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若欲離諸欲,離諸之不善法,為有尋、有伺,自離而生之喜與樂,當具足初靜慮而住。

     五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若欲為尋伺寂靜之故,為内淨,為心一趣,為無尋、無伺由三摩地而生之喜與樂,當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六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若欲離喜之故,為舍而住,為正念、正知,樂正受于身,如諸聖者之宣說,有舍與念而樂住,當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七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若欲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已滅于憂與喜之故,為不苦不樂之舍念清淨,當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八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随樂欲而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于居士、居士子,盛滿種種衣之衣箧,知足而住;于汝當思為能資于糞掃衣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九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随樂欲而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于居士、居士子,多羹多添味之白米飯,知足而住;于汝當思為能資于乞食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一〇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随樂欲而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于居士、居士子,自内外而塗,防風闩閉,閉窗之樓閣,知足而住;于汝當思為能資于樹下坐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一一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随樂欲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于居士、居士子,床鋪有長山羊毛之覆、有白氈之覆、有繡花之覆、有殊勝羚羊皮之覆、有覆帳、兩側有丹枕,知足而住;于汝當思為能資于草覆之床座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一二 阿那律!汝若思念此大人之八念,随樂欲而得此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譬如于居士、居士子,種種藥,謂:熟酥、生酥、油、蜜、糖,知足而住;于汝當思為能資于陳棄藥為喜,不懼、安穩住,為入涅槃。

     一三 阿那律!然者,汝于次之雨安居,住此支提國之東竹山林!” “唯然,大德!” 具壽阿那律回答世尊。

     時,世尊如是教誡具壽阿那律已,譬如力士伸曲腕,曲伸腕,如是[迅速]沒入支提國之東竹山林,呈現于婆祇國屍收摩羅山之恐怖林鹿園。

    世尊坐于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告諸比丘言: 一四 “諸比丘!我為汝等當說大人之八念,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 “唯然,大德!” 彼諸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曰: “諸比丘!何等為大人之八念耶? 一五 諸比丘!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此法為樂于無戲論、喜于無戲論者之所有,此法非樂於戲論、喜於戲論者之所有。

     一六 諸比丘!說‘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一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少欲而不欲被知少欲;為知足而不欲被知知足;為閑居而不欲被知閑居;為發勤而不欲被知發勤;為正念而不欲被知正念;為定意而不欲被知定意;有智慧而不欲被知有智慧;樂于無戲論而不欲被知樂于無戲論。

    諸比丘!說‘此法為少欲者之所有,此法非多欲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一八 諸比丘!說‘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一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即使依任何之衣、食、床座、病藥、資具亦為厭足。

    諸比丘!說‘此法為知足者之所有,此法非無厭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二〇 諸比丘!說‘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二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閑居而住,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王臣、外道、外道弟子來。

    爾時,比丘心趣向于離、傾向于離、臨入于離、住于離、歡喜出離,唯定作策勵出離之談。

    諸比丘!說‘此法為閑居者之所有,此法非樂聚會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二二 諸比丘!說‘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二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發勤而住,為斷諸不善法,具足諸善法,有努力,為勇健堅固,于諸善法而不舍轭擔。

    諸比丘!說‘此法為發勤者之所有,此法非懈怠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二四 諸比丘!說‘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二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念,成就最勝之念慧,久亦憶念随念以前之所作、以前之所說。

    諸比丘!說‘此法為正念者之所有,此法非邪念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二六 諸比丘!說‘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二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為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

    為尋伺寂靜故,為内淨,為心一趣,為無尋、無伺,由三摩地而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離喜之故,為舍而住,正念正知,正受樂于身,如諸聖者之宣說,有舍與念而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斷樂斷苦之故,及先已滅憂與喜之故,以不苦不樂為舍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諸比丘!說‘此法為定意者之所有,此法非亂意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二八 諸比丘!說‘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二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智慧,為聖決擇,成就正順苦盡之生滅慧。

    諸比丘!說‘此法為智慧者之所有,此法非愚癡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三〇 諸比丘!說‘此法為樂于無戲論、喜于無戲論者之所有,此法非樂於戲論、喜於戲論者之所有’者,是緣何而說耶? 三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其心入於戲論之滅盡而歡喜、安住、解脫。

    諸比丘!說‘此法為樂于無戲論、喜于無戲論者之所有,此法非樂於戲論、喜於戲論者之所有’者,是緣此而說。

    ” 三二 時,具壽阿那律于次之雨安居,即住于支提國之東竹山林。

    時,具壽阿那律獨遠離,不放逸、熱誠,住于精勤不久,善男子之正從家而出家,為無上之梵行,究竟于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具壽阿那律為阿羅漢之一人。

     時,具壽阿那律得阿羅漢,其時,說偈曰: “世間無上師了知我思 以神通意所成身而來 随後如來而說明我意 佛無戲論所說無戲論 覺悟其法而歡喜其教 悟得三明而佛說已辦” 第三 居士品[終] 攝句: (一、二)二之郁伽、(三、四)二之呵哆、(五)摩诃男、(六)耆婆、(七、八) 二之力、(九)難、(十)阿那律之十。

     第四 布施品 三十一 布施(一) 一 “諸比丘!布施有八種。

    以何為八耶? 二 即随至而給與布施;怖畏之故而給與布施;我前受布施而給與布施;我将受布施而給與布施;思:‘布施為善’而給與布施,思:‘我炊而彼等不炊,故我給與炊而對不炊者給與布施’;思:‘若給與布施,則我為起善名稱’而給與布施;為心之莊嚴、心資具而給與布施。

     諸比丘!如是有八種布施。

    ” 三十二 布施(二) 信慚善施法 此善世所求 世稱為天道 此往天世道 三十三 布施事 一 “諸比丘!布施事有八種。

    以何為八耶? 二 即欲之故給與布施;瞋之故給與布施;癡之故給與布施;怖畏之故給與布施;思:‘父祖先若作則我不可廢舊有之家風’而給與布施;思:‘若給與此布施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于善趣、天界’而給與布施;思:‘若給與此布施則我心生明淨适悅歡喜’而給與布施;為心之莊嚴、心資具而給與布施。

     諸比丘!如是,布施事有八種。

    ” 三十四 田 一 “諸比丘!播種子于八分成就之田時,無大果、無大味、無勝增長。

    雲何為八分成就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田,有凹凸、有石礫、有鹽分、耕土不深、[水之]入路不具、[水之]出路不具、溝不具、畔不具。

     諸比丘!如是,播種于八分成就之田時,無大果、無大味、無勝增長。

     諸比丘!如是,給與布施于八分成就之沙門婆羅門時,無大果、無大功德、無大威光、無大遍滿。

    雲何為八分成就耶? 三 諸比丘!此處有沙門婆羅門,有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諸比丘!如是,給與布施于八分成就之沙門婆羅門時,無大果、無大功德、無大威光、無大遍滿。

     四 諸比丘!播種子于八分成就之田時,有大果、有大味、有勝增長。

    雲何為八分成就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田,無凹凸、無石礫、無鹽分、耕土深、[水之]入路具、[水之]出路具、溝具、畔具。

     諸比丘!如是,播種于八分成就之田時,有大果、有大味、有勝增長。

     諸比丘!如是,給與布施于八分成就之沙門婆羅門時,有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威光、有大遍滿。

    雲何為八分成就耶? 六 諸比丘!此處有沙門婆羅門,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如是,給與布施于八分成就之沙門婆羅門時,有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威光、有大遍滿。

    ” 播具足之種子于具足之田, 天[降雨],資具足,谷具足, 息災具足,增長具足, 廣大具足,果具足。

    如是, 給與戒具足者之具足食。

     所作具足者,則具足成。

     故欲具足者,則為具足人, 事于慧具足者!是具足成。

     得明行具足、心具足, 作作業具足,得義利圓滿, 如實知世間,當得見具足! 達道具足,[随]意具足而進。

     拂一切垢,得涅槃具足。

     脫一切苦,即一切具足。

     三十五 布施受生 一 “諸比丘!布施受生有八種。

    以何為八耶? 二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布施于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床具、房舍、燈具。

    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見刹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居士大家五妙欲豐足全備而喜樂,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于刹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居士大家之夥伴。

    ’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

    其心于下劣而信解,于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刹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居士大家之夥伴。

    此是随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

    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三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于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床具、房舍、燈具。

    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四天王者長壽、端麗而多樂。

    ’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于四大天王之夥伴。

    ’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

    其心于下劣而信解,于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四天王之夥伴。

    此是随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

    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四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于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華鬘、薰香、塗香、床具、房舍、燈具。

    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忉利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

    ’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于忉利天之夥伴。

    ’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

    其心于下劣而信解,于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忉利天之夥伴。

    此是随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

    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于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床具、房舍、燈具。

    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夜摩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

    ’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于夜摩天之夥伴。

    ’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

    其心于下劣而信解,于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夜摩天之夥伴。

    此是随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

    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于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床具、房舍、燈具。

    彼給與布施是有所求:彼聞:]‘兜率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

    ’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于兜率天之夥伴。

    ’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

    其心于下劣而信解,于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兜率天之夥伴。

    此是随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

    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于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華鬘、薰香、塗香、床具、房舍、燈具。

    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化樂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

    ’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于化樂天之夥伴。

    ’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

    其心于下劣而信解,于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化樂天之夥伴。

    此是随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

    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于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床具、房舍、燈具。

    彼給與布施而有所求;彼聞:]‘他化自在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

    ’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他化自在天之夥伴。

    ’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

    其心于下劣而信解,于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他化自在天之夥伴。

    此是随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

    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五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布施于沙門婆羅門,[謂]: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床具、房舍、燈具。

    彼給與布施有所求;彼聞:‘梵身天者長壽、端麗而多樂。

    ’彼思念:‘我身壞命終而後,當受生于梵身天之夥伴。

    ’彼即定其心、住其心、修其心。

    其心于下劣而信解,于最上而不修習,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梵身天之夥伴。

    此是随具戒者而說,破戒者則不然。

    諸比丘!具戒者之心願為清淨故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布施受生有八種。

    ” 三十六 福業事 一 “諸比丘!福業事有三種。

    以何為三耶? 二 即:施類福業事、戒類福業事、修類福業事。

     三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少作施類福業事,少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

    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苦厄之人。

     四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中作施類福業事,中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

    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安樂之人。

     五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

    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四天王之夥伴。

    諸比丘!此中,四天王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四天王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六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

    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忉利天之夥伴。

    諸比丘!此中,釋提桓因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忉利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七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修類福業事。

    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夜摩天之夥伴。

    諸比丘!此中,夜摩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夜摩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八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