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集

關燈
女類、女欲、女聲、女飾,彼于是不歡喜、不喜悅。

    不歡喜、不喜悅之彼,外則不希望偶合。

    彼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樂、喜之偶合。

    諸比丘!于男子性不喜悅而不著者,于婦女得離系。

    諸比丘!如是之男子征服男子性。

    諸比丘!離系者如是。

     諸比丘!此為系、離系之法門。

    ” 四十九 一 一時,世尊住瞻波揭伽池岸。

    爾時,衆多之瞻波優婆塞,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問訊具壽舍利弗,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瞻波優婆塞,向具壽舍利弗如是言:“大德!我等于世尊之面前,自聞說法已久。

    大德!我等于世尊之面前,得聞說法。

    ”“善哉!然而,諸賢!于此之齋日汝等應來,确實汝等于世尊之面前,可得聞說法。

    ”彼等瞻波之優婆塞,從座而起回答具壽舍利弗:“大德!唯然。

    ”問訊具壽舍利弗,右繞而去。

    爾時,彼等瞻波之優婆塞,于其齋日詣具壽舍利弗之處,至已,問訊具壽舍利弗,坐于一面。

    爾時,具壽舍利弗與瞻波優婆塞,俱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 二 “大德!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無大稱贊耶?又,大德!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贊耶?” “舍利弗!此處或者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無大稱贊。

    又,舍利弗!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贊。

    ” 三 “大德!有何因、何緣,此處有人如是施,所與而無大果,無大稱贊耶?又,大德!有何因、何緣,此處或者如是施,所與而有大果,有大稱贊耶?” “舍利弗!此處有人給與有所待望之施、給與心所系縛之施、給與期望貯蓄之施、給與後是我應受用之施,彼将其所施之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住處、燈具給與沙門或婆羅門。

    舍利弗!汝如何思惟耶?此處有人應給與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 “舍利弗!此中,給與彼所期待之施、給與心所系縛之施、給與期望貯蓄之施、給與後是我應受用之施,彼給與其施已,身壞死後,生為四大王天衆之同僚,彼盡其業而得其神通、其名譽、其王權,為還來者而來現在之世。

     四 舍利弗!又,此處有人不給與所待望之施、不給與心系縛之施、不給與期望貯蓄之施、不給與後我應受用之施,然而,布施給與善哉之施……乃至……亦,不布施給與善哉之施,而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給與非可損減往昔家系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給與非可損減往昔家系之施,然而,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給與不可有我之施……又,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不給與不可有我之施,但是,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于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堕阇、婆悉咜、迦葉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如是我給與此應予分配之施,……亦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于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堕阇、婆悉咜、迦葉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然我不給與此應有分配之施,而給與此心滿足、生悅喜之施……亦,不給與此心滿足、生喜悅之施,但是給與為心莊嚴、心嚴飾之施。

    彼将其施之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住處、燈具給與沙門或婆羅門。

    舍利弗!如何思惟耶?此處有人應給與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 “舍利弗!此中,不給與彼所期待望之施、不給與心所系縛之施、不給與期望貯蓄之施、不給與後我應受用之施;并亦,布施者不給與善哉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給與不損減昔家系之施;亦,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給與非成熟者之施,乃至不給與不可有我之施;亦,彼等昔之聖者,譬如對于阿吒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應疑羅沙、跋羅堕阇、婆悉咜、迦葉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不給與此應有分配之施,……不給與此心滿足、生悅喜之施,然而給與為心莊嚴、心嚴飾之施,彼給與其施已,身壞死後生為梵衆天之同僚,彼盡其業而得其神通、其名譽、其王權,為不還來者,是不來于現在之世。

     舍利弗!此因,此緣,依彼此處有人給與如是之施,無有大果,無有大稱贊。

    舍利弗!又,此因,此緣,依彼此處有人給與如是之施,有大果,有大稱贊。

    ” 五十 一 如是我聞。

    一時,具壽舍利弗與具壽摩诃目犍連,與大比丘僧伽俱遊行于特榇那祇梨。

    爾時,毗樓犍塔奇難陀母優婆夷,于夜明之時起身讀誦波羅延。

    爾時,為某事之毗沙門大王從北方行至南方,毗沙門大王聞難陀母優婆夷讀誦波羅延,聞已靜待讀誦之終而立,而難陀母優婆夷讀誦波羅延已而默然。

    爾時,毗沙門大王知難陀母優婆夷讀誦之終而歡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賢友!卿者為誰耶?”“姊妹!我乃汝兄弟毗沙門大王。

    ”“善哉賢友!依我所誦之法門,是為送卿之禮物。

    ”“善哉姊妹!此乃給我之禮物。

    明日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将來毗努建達伽村,供養其比丘僧伽已,即稱為我之布施,而此乃為給我之禮物。

    ” 二 爾時,難陀母優婆夷過是夜時,自于住處,準備殊勝之嚼食、啖食。

    爾時,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往毗努建達伽村。

    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向某男子言:“來,汝男子!去園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時,‘是時矣,大德!于難陀母之住處作供食之準備。

    ’”“然,聖女!”彼之男子回答難陀母優婆夷而去園,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時:“時也,大德!于聖難陀母之住處作供食之準備。

    ”其時,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于日之前分,着内衣,取缽被衣而往難陀母優婆夷之住處,至已坐所設座。

    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從自己之手中将殊勝之嚼食、啖食給與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令其滿足。

    爾時,難陀母優婆夷坐于食已離缽具壽舍利弗之一面,具壽舍利弗向坐于一面之難陀母優婆夷如是言:“難陀母!誰告汝比丘僧伽之到達耶?”“大德!此處我于夜明之時而起,讀誦波羅延已而默然。

    大德!爾時,毗沙門大王知我讀誦終了而歡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賢友!卿者為誰耶?’‘姊妹!我乃汝之兄弟毗沙門大王也。

    ’‘善哉賢友!依我所讀誦之法門,為送卿之禮物。

    ’‘善哉姊妹!乃給我之禮物。

    明日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将來毗努建達伽村,供養其比丘僧伽已,即稱為我之布施,此乃為給我之禮物。

    ’大德!施之一切福與利應為毗沙門大王之安樂也。

    ” 三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實有如是大神力,如是大威力之天子毗沙門大王,于面前交談。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

    大德!此處我有名為難陀之可愛、悅意之一子,彼為諸王依某因帶去以暴力奪其命。

    大德!實我于其童子被捕之時、或正捕之時、或被殺之時、或正殺之時、或被傷之時、或正傷之時,我不知心之變異。

    ” 四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起伏變異之心。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

    大德!此處,死後而生于某夜叉界之主人(丈夫),彼對我顯現昔之身體。

    大德!然而,依此因緣而我不知心之變異。

    ” 五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起伏變異之心。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

    大德!我自從與年輕主人作為年輕婦而嫁以來,對于主人即使是心亦不知所犯,況于身耶?” 六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汝清淨汝心。

    ”“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

    大德!我作為優婆夷時,我知如何之學處亦不故意而犯。

    ” 七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

    大德!此處我若意欲,則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自離而生喜樂,我具足初靜慮而住;以尋、伺寂靜故,内之等淨,心之一趣,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我具足第二靜慮而住;以離喜貪故,以舍而住,以正念正知而受樂于身,聖者宣說于舍,有念,是樂住,我具足第三靜慮而住;以斷樂故,斷苦故,先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舍念之清淨,我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 八 “稀奇哉,難陀母!是未曾有哉,難陀母!”“大德!對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對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

    大德!此等依世尊所說之五順下分結,于我乃見彼等之任何之一亦非不斷。

    ”“稀奇哉,難陀母!未曾有哉,難陀母!”其時,具壽舍利弗對難陀母優婆夷述說法要,令使信受、激勵、歡喜已,從座而起離去。

     攝句: 住、資具、二火、殊勝之二想    淫、偶合、施、難陀母等為十 第六 無記品 五十一 一 爾時,有某比丘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有何因、何緣,具聞聖弟子于無記事而不生疑耶?” 二 “比丘!具聞聖弟子,于不說之諸事[邪]見滅故,不生疑。

    如來死後有,比丘!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是無,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是有或無,是邪見;比丘!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是邪見。

    比丘!無聞之凡夫不知見、不知見集、不知見滅、不知至見滅之道,彼見增長,我雲彼不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能解脫苦。

    又,比丘!具聞聖弟子知見、知見集、知見滅、知至見滅之道,彼見滅,我雲彼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說如來死後有,亦不說如來死後無,亦不說如來死後是有或無,亦不說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着如是無記事之無記法。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于無記事而不怖、不動、不震、不生畏。

    比丘!如來死後是有,是屬于愛、屬于想、屬于思惟、是戲論,是屬于取,是追悔;比丘!如來死後是無,是追悔;比丘!如來死後有或無,是追悔;比丘!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是追悔。

    比丘!無聞之凡夫,不知追悔,不知追悔之集,不知追悔之滅,不知追悔滅之道。

    我雲其追悔不滅,彼不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不能解脫苦。

    又,比丘!具聞聖弟子知追悔,知追悔之集,知追悔之滅,知追悔滅之道,我雲其追悔滅,彼能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苦。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說如來死後是有,亦不說如來死後是無,亦不說如來死後是有或無,亦不說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不着如是無記事之無記法。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具聞聖弟子,于無記事不怖、不動、不震、不生畏。

    比丘!依此因、此緣而具聞聖弟子,于無記事不生疑。

    ” 五十二 一 “諸比丘!我當示七種之人趣與無餘涅槃,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諸比丘!如何為七種之人趣耶? 二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之業報]應不存在;我将來不作,又,将來屬我[之業報]應不存在;我斷舍存在、斷舍變化之物。

    彼于有不着,于生不着,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随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随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随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缽時,鐵屑生而消失,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将來不作,又,将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舍存在、斷舍變化之物。

    彼不著于有,不著于生,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随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随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随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三 諸比丘!複次,于此,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将來不作,又,将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舍存在、斷舍變化之物。

    彼不著于有,不著于生,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彼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随眠,彼非完全斷滅貪,彼非完全斷滅無明随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缽時,鐵屑發生、跳揚已而消失。

    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四 諸比丘!複次,于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缽時,鐵屑發生、跳揚已,無損害而消失,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中間般涅槃者。

     五 諸比丘!複次,于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損害般涅槃者。

    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缽時,鐵屑發生、跳揚已,觸地而消滅。

    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之故,為損害般涅槃者。

     六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無行般涅槃者。

    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缽時,鐵屑生而跳揚,落于小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小草堆或薪柴之堆盡,無材料而消滅。

    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無行般涅槃者。

     七 諸比丘!複次,此處,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有行般涅槃者。

    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缽時,鐵屑生而跳揚,當落于廣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廣大草堆或薪柴之堆盡,無材料而消滅。

    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有行般涅槃者。

     八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将來不作,又,将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舍存在、斷舍變化之物。

    彼于有不着,于生不着,以正慧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非完全證得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随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随眠,非完全斷滅無明随眠,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

    諸比丘!譬如敲打長時間加熱之鐵缽時,鐵屑生而跳揚,落于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火、亦生煙,生火已,生煙已,其大草堆或薪柴之堆盡已,可燒草原,可燒森林,燒草原已,亦燒森林已,于綠草,或于高原,或于岩石,或于水,或于青翠野地已,無材料而消滅。

    如是,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乃至……彼盡五順下分結故,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

     諸比丘!此等,為七種之人趣。

    諸比丘!又,何等為無餘涅槃? 九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屬我應不存在;我将來不作,又,将來屬我應不存在;我斷舍存在、斷舍變化之物。

    彼于有而不着,于生而不着,以正慧而觀察寂靜最上義句,而非完全證得于其句,彼非完全斷滅慢随眠,非完全斷滅有貪随,非完全斷滅無明随眠。

    彼盡諸漏故……乃至……證已,具足而住。

    諸比丘!此稱之為無餘涅槃。

    諸比丘!此等,為七種之人趣與無餘涅槃。

    ” 五十三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

    爾時,有二天[人]于後夜,以絕妙之容色,遍照耆阇崛[山]已,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為解脫。

    ”另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為完全妙解脫。

    ”彼等天[人]如是言,大師贊可。

    爾時,彼等天人思惟:大師贊可,問訊世尊已,右繞而消失。

    爾時,世尊于其夜過時分,告諸比丘:“諸比丘!此夜,有二天[人]于後夜,以絕妙之容色,遍照耆阇崛[山]已,來詣我處,至已,問訊于我,立于一面。

    諸比丘!立于一面之一天[人]對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為解脫。

    ’另一天[人]對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為完全妙解脫。

    ’諸比丘!彼等天[人]如是言,如是言已,問訊我,右繞消失。

    ” 二 複次,爾時具壽摩诃目犍連坐于世尊之近處。

    其時,具壽摩诃目犍連如是思惟:“何之天[人]有如是之智——于有餘而[知]為有餘,或于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其時,名為帝須之比丘,于最近死而生于某梵世,衆人知彼帝須梵有大神力、有大威力。

    爾時,具壽摩诃目犍連譬如有力之人或伸彎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于耆阇崛山消失,出現于彼梵世。

    帝須梵見從遠方而來之具壽摩诃目犍連,見已,向具壽摩诃目犍連如是言:“來!賢者目犍連!善來,賢者目犍連!卿久違。

    賢者目犍連!來此處作客。

    賢者目犍連!請坐!此座為汝所設。

    ”具壽摩诃目犍連坐于所設之座。

    帝須梵問訊具壽摩诃目犍連,坐于一面。

    具壽摩诃目犍連向坐于一面之帝須梵如是言:“帝須!何天[人]有如是之智——于有餘而[知]為有餘,或于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何梵[衆]有如是之智——于有餘而[知]為有餘,或于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

    帝須!一切之梵衆、天衆有如是之智——于有餘而[知]為有餘,或于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耶?” 三 “賢者目犍連!非一切之梵衆、天衆有如是之智——于有餘而[知]為有餘,或于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

    賢者目犍連!凡一切之梵衆、天衆喜梵壽、喜梵色、梵樂、梵名聲、梵王權,而不如實知其離脫,于彼無有如是之智——于有餘而[知]為有餘,或于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

    賢者目犍連!又,凡一切之梵衆、天衆不喜梵壽、不喜梵色、梵樂、梵名聲、梵王權,而能如實知其離脫,于彼等有如是之智——于有餘而[知]為有餘,或于無餘而[知]為無餘[之智]。

     四 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俱分解脫,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俱分解脫,彼身住之間,諸天人見彼,若身壞,則諸天人不見彼。

    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無餘而[知]為無餘。

     五 複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慧解脫,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慧解脫,彼身住之間,諸天人見彼,若身壞,則諸天人不見彼。

    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無餘而[知]為無餘。

     六 複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身已證,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為身已證,實則此具壽用适當之床座,與善友交往而制禦諸根,諸善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将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

    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智,乃于有餘而[知]為有餘。

     七 複次,賢者目犍連!世間有比丘為見至……乃至……為信解,……為随法行,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是随法行,實則此具壽用适當之床座,交往于善友之中交,制禦諸根。

    諸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将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

    賢者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有餘而[知]為有餘。

    ” 八 爾時,具壽摩诃目犍連歡喜帝須梵之所說,随喜已,譬如具力之人,或伸彎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于梵世消失,出現于耆阇崛山。

    其時,具壽摩诃目犍連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壽摩诃目犍連将與帝須梵談話之一切告世尊。

    “目犍連!帝須梵對汝不說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

    ”“世尊!是其時,善逝!是其時。

    世尊說示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聞世尊[之說]已而諸比丘應受持。

    ”“目犍連!谛聽,善思作意!我當說。

    ”具壽摩诃目犍連應諾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九 “目犍連!世間有比丘,從一切諸相之不作意具足無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彼等諸天如是知彼,此具壽從一切諸相之不作意具足無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實此具壽用适當之床座,交往于善友之中,制禦諸根。

    諸善男子從家出家以非家為目的,将無上梵行之究竟于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

    目犍連!彼等諸天有如是之智,于有餘而[知]為有餘。

    ” 五十四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毗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

    爾時,師子将軍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師子将軍白世尊言:“大德!現實可能令知布施之果耶?” 二 “果爾,師子!今我當問,應取汝适當之思惟作答。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若此處有二丈夫,一丈夫乃無信、悭吝而惡口;一丈夫則有信、喜施而為施主。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具哀愍之諸阿羅漢,初當哀愍何者耶?或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具哀愍之諸阿羅漢,初如何而哀愍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乎!然而,大德!具哀愍之諸阿羅漢,當哀愍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 三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親近之諸阿羅漢,初當接近何者耶?或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親近之諸阿羅漢,初如何而接近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人乎!大德!欲親近之諸阿羅漢,當接近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 四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攝受之諸阿羅漢,初當攝受何者耶?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攝受之諸阿羅漢,初當如何而攝受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乎!大德!欲攝受之諸阿羅漢,當攝受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 五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欲說法之諸阿羅漢,初當說法于何者耶?或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說法之諸阿羅漢,初當如何而說法于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乎!大德!欲說法之諸阿羅漢,當說法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

    ” 六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善稱贊之聲當對何者而起耶?或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善稱贊之聲,對于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當如何而起乎!大德!善稱贊之聲,當對于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起。

    ” 七 “師子!汝如何思惟耶?詣任何之衆會,若刹帝利之衆會、若婆羅門之衆會、若居士之衆會、若沙門之衆會,無畏、無愧堂堂是誰耶?或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彼如何詣任何之衆會,若刹帝利之衆會、若婆羅門之衆會、若居士之衆會、若沙門之衆會堂堂無畏、無愧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者,彼詣任何之衆會,若刹帝利之衆會、若婆羅門之衆會、若居士之衆會、若沙門之衆會是堂堂無畏、無愧。

    ” 八 “師子!汝如何思惟?身壞死後,何者當生于善趣、天界耶?或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無信、悭吝、惡口之丈夫,身壞死後如何而生于善趣、天界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為施主之丈夫,彼身壞死後當生于善趣、天界。

     九 大德!依世尊所說此等之六種現實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

    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哀愍之阿羅漢初哀愍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親近之諸阿羅漢初親近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攝受之諸阿羅漢初攝受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說法之諸阿羅漢初對我說;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善稱贊之聲者,對我而起;‘師子将軍乃施者、行者、僧伽之奉侍者。

    ’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往詣任何之衆會,若刹帝利之衆會、若婆羅門之衆會、若居士之衆會、若沙門之衆會,我往詣而堂堂無畏、無愧。

    大德!依世尊所說此等六種現實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

    大德!世尊對我如是而語:‘師子乃施者、施主,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我不知此等,而我信世尊而依之。

    ” “誠然,師子!誠然,師子!施者、施主之師子即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 五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是如來之四不護與依三法而無罪。

    以何為如來之四不護耶? 二 諸比丘!如來之身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于如來無有所藏護身之惡行者。

    ——諸比丘!如來之語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于如來無有所藏護語之惡行者。

    ——諸比丘!如來之意行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于如來無有所藏護意之惡行者。

    ——諸比丘!如來之活命清淨,如來不思:‘他勿覺知我行此’,于如來無有所藏護邪命者。

     此等是如來之四不護。

    如何是依三法而無罪耶? 三 諸比丘!如來是善說法者,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于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徴我:‘如是,仁者之法亦非善說。

    ’諸比丘!我不見此因。

    諸比丘!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畏,得無所畏而住。

    諸比丘!又,我之諸聲聞,盡諸漏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彼等依我而至諸聲聞涅槃之道,能予顯示。

    ——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于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徴我:‘如是,仁者之諸聲聞,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

    依仁者而至諸聲聞涅槃之道,不能顯示。

    ’諸比丘!我不見此因。

    諸比丘!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得無所畏而住。

    諸比丘!又,我之數百聲聞衆會,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

    ——就此而言,實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誰于世間具備條理,欲反徴我:‘如是,仁者之數百聲聞衆會,未盡諸漏而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未于現法自覺已、證已具足而住。

    ’諸比丘!我不見此因,我若不見此因,則得安穩,得無怖,得無所畏而住。

    依此等三法而無罪。

     諸比丘!此等為如來之四不藏護與依三法而無罪。

    ” 五十六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金毗羅之竹林。

    爾時,具壽金毗羅詣世尊之處,至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金毗羅向世尊如是言:“大德!有何因、何緣,于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不得久住耶?”“金毗羅!此處于如來般涅槃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師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三摩地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

    金毗羅!依此因、此緣而于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乃不久住。

    ” 二 “大德!有何因、何緣,于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得久住耶?”“金毗羅!此處于如來般涅槃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恭敬尊崇師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學而住,恭敬尊崇三摩地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

    金毗羅!依此因、此緣而于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得久住。

    ” 五十七 一 “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

    以何為七耶? 二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是有信、具戒、多聞、宴默、發勤精進、具念、具慧。

     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盡諸漏……乃至……證已具足而住。

    ” 五十八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婆祇屍收摩羅山之恐布鹿林。

    爾時,具壽摩诃目犍連于摩揭陀之迦羅拉姆村,瞌睡而坐。

    世尊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于摩揭陀迦羅拉姆村瞌睡而坐之具壽摩诃目犍連。

    見已,譬如具力之人伸彎屈之臂,屈伸直之臂,如是,于婆祇屍收摩羅山之恐怖鹿林消失,出現于摩揭陀迦羅拉姆村具壽摩诃目犍連之面前。

    世尊坐于設座,世尊坐已,向具壽摩诃目犍連如是言:“汝目犍連!瞌睡耶?汝目犍連!瞌睡耶?”“唯然,大德!” 二 “果爾,汝目犍連!汝住于有想之時,其睡眠如出去,當作意其想!當再三作意其想!實則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三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如聞,如通達,則依心而随尋、随伺法,以意當思惟,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四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如聞,如所念,當廣思惟法,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五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當搓拉兩耳,以掌摩擦身體,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六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從座而起,以水摩擦兩眼已,環視諸方,當瞻仰諸星、恒星之光,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七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作意光明想,當練日中之想,夜如于日中,于日中如于夜,如是依無所覆之心而修有光之心,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八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當作前後想,諸根向内,心不向外,而為經行,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應斷之理。

     九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斷,果爾,目犍連!汝以右脅作師子卧,足與足重疊,為具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已,以覺醒,目犍連!汝速當起立,不受卧床之樂、脅之樂、睡眠之樂,而當住,如是,目犍連!汝當修學。

     一〇 果爾,目犍連!如是,當修學,我應不醉于高慢而趣良家,目犍連!汝應如是學習。

    目犍連!若比丘醉于高慢,而趣于良家,目犍連!于良家有多應為之諸事,因此而人人不歡迎前來之比丘。

    于是比丘當如是思惟:‘今此良家妨礙我耶?今此等之諸人不喜歡于我。

    ’如是,彼因無利養而有愧赧,于愧赧者有掉悔,于掉悔者有不律儀,不律儀者之心遠離三摩地。

    目犍連!當如是學習:我當不作诤論。

    目犍連!汝當如是修學。

    目犍連!于诤論者期待多辯,于多辯有掉悔,于掉悔者有不律儀,不律儀者之心遠離三摩地。

    目犍連!我不稱贊一切之雜居;又,目犍連!我不僅不稱贊一切之雜居,目犍連!我不稱贊在家出家之雜居。

    然一切少雜音、寂靜、孤獨而适于人獨居之卧處、隐遁之床座,于如是床座之雜居者我皆稱贊。

    ” 一一 如是而聞之具壽摩诃目犍連向世尊如是言:“大德!略說之,如何比丘盡渴愛而解脫,為究竟決定,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以究竟盡而為天人中之最勝者耶?”“目犍連!此處,比丘聞已,一切之諸法決不可貪着。

    目犍連!又,比丘如是聞已,一切之諸法決不可貪着,彼覺知一切法;覺知一切法已,而知悉一切法;知悉一切法已,而感一切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之受。

    彼于此等之諸受,觀察無常而住,觀察離貪而住,觀察滅而住,觀察棄舍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