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集
關燈
小
中
大
。
諸比丘!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欲即生。
諸比丘!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欲即生。
二 諸比丘!如何而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而欲生? 諸比丘!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如斯法]。
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者,欲即生。
生欲者即受系如斯法。
諸比丘!我說此為結,即所謂心之染者。
諸比丘!如是,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而欲生。
三 諸比丘!又,如何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而欲生耶? 諸比丘!依未來之欲貪因法,以心尋求、伺察[如斯法]。
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如斯法]者,生欲者即受系其法。
諸比丘!我說此為結,即所謂心之染者。
諸比丘!如是,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欲即生。
四 諸比丘!又,如何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而欲生耶? 諸比丘!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如是]。
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其法]者,欲即生。
生欲之人即受系如是法。
諸比丘!我說此為結,即所謂心之染着。
諸比丘!如是,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欲即生。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業集之緣。
” 百十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業集之緣。
雲何為三緣耶? 諸比丘!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諸比丘,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諸比丘!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二 諸比丘!又,如何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諸比丘!知因過去之欲貪因之法,有當來之異熟。
知已而避當來之異熟。
避已,以心離欲,以慧通達而見。
諸比丘!如是,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三 諸比丘!又,如何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諸比丘!知因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有當來之異熟。
知已而避當來之異熟。
避已,以心離欲,以慧通達而見。
諸比丘!如是、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四 諸比丘!又,如何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諸比丘!知因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有當來之異熟。
知已而避當來之異熟。
避已,以心離欲,以慧通達而見。
諸比丘!如是,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業集之緣。
” 第二 惡趣品 百十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若不斷除必生于無幸處,當堕于地獄。
雲何為三耶? 凡是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
又,凡是對行梵行之人之清淨梵行,以無根之非梵行,加以非難。
又,凡是作如是語、如是見者:于欲無過失,于欲之渴望不止者。
諸比丘!此等三者,若不斷除生于無幸處,當堕地獄也。
” 百十二 “諸比丘!世間能得遇三者之出現是難。
雲何為三難耶? 諸比丘!世間得遇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是難。
世間得遇說如來所說法律之人是難。
世間得遇知恩而深感之人是難。
諸比丘!世間得遇斯等三者之出現是難。
” 百十三 “諸比丘!世間有三種人之存在。
雲何為三種人耶? 是容易被量、難量、不可量也。
諸比丘!又,誰是容易被量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具傲慢、貢高、輕躁、饒舌、談散漫而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散動放蕩諸根。
諸比丘!此說為容易被量之人。
諸比丘!又,誰是難量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人,不傲慢、不貢高、不輕躁、不饒舌、不談散漫、正念、正知而心定、心專注以擁護諸根。
比丘衆!此說為難量之人。
諸比丘!又誰是不可量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比丘、阿羅漢而漏盡也。
諸比丘!此說為不可量之人。
諸比丘!世中有此等三人存在也。
” 百十四 一 “諸比丘!于世中有三種人存在。
以誰為三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人,完全超越色想故、滅礙想、不作意種種想、有無邊之空,具足空無邊處而住。
彼即味着其[靜慮]、希求其[靜慮],又,以其[靜慮]而滿足。
彼即立于其[靜慮]、信解其[靜慮]、多住其[靜慮]、不舍、死而生于屬空無邊處天之同類中。
諸比丘!屬于空無邊處天之壽是二萬劫。
于中,異生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
然而,世尊之弟子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即于其中般涅槃。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與有聞聖弟子之差别、特相、殊異,即:[異生]是有趣生之事。
二 諸比丘!複次,世有一類人,全然超越空無邊處,而有無邊之識。
如此,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彼即味著于其[靜慮]、希求其[靜慮]、又以其[靜慮]而滿足。
彼即立于其[靜慮]、信解其[靜慮]、多住于其[靜慮]、不舍、死而生于屬識無邊處天之同類中。
諸比丘!屬于識無邊處天之壽量是四萬劫。
于中異生是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
然而,世尊弟子是在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即于其中般涅槃。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與有聞之聖弟子之差别、特相、殊異,即:[異生]是有趣生之事。
三 諸比丘!複次,世有一類之人,全然超過識無邊處,而無有物,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彼即味着其[靜慮]、希求其[靜慮]、又以其[靜慮]而滿足。
彼即立于其[靜慮]、信解其[靜慮]、多住于其[靜慮]、不舍、死而生于屬無所有處天之同類中。
諸比丘!屬于無所有處天之壽量是六萬劫。
于中異生是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
然而,世尊之弟子是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即在其中般涅槃。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與有聞之聖弟子之差别、特相、殊異,即:[異生]是有趣生之事。
諸比丘!此等三種人者存在于世間。
” 百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雲何為三缺損耶? 是戒缺損、心缺損、見缺損。
諸比丘!又,何為戒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殺生、取不與者、行邪欲、語虛诳語、語離間語、語粗惡語、語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戒缺損。
二 諸比丘!又,何為心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貪求、有瞋心。
諸比丘!此說為心缺損。
三 諸比丘!又,何為見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有邪見、颠倒見,言:無施與、無獻供祀、無燒供、無善作與惡作之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化生之有情,世中無自覺于此世及他世、作證而能說示正行之有正行為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此說為見缺損。
四 諸比丘!有情是戒缺損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處、地獄。
諸比丘!有情或心缺損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處、地獄。
諸比丘!有情或見缺損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處、地獄。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五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雲何為三圓足耶? 戒圓足、心圓足、見圓足是。
諸比丘!又,何為戒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離殺生、離不與取、離諸欲之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戒圓足。
六 諸比丘!又,何為心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不貪求、心不瞋。
諸比丘!此說為心圓足。
七 諸比丘!又,何為見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是正見、不颠倒見,言有施與、有獻供祀、有燒供,有善作與惡作業之果、異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
世中有自覺于此世及他世、作證而能說示正行之有正行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此說為見圓足。
八 諸比丘!有情是戒圓足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有情或是見圓足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有情或是見圓足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 百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雲何為三缺損耶? 是戒缺損、心缺損、見缺損……乃至……[複說百十五之一四]。
二 諸比丘!譬如正确之骰子投之于上,無論留在何處,都能善為停留。
諸比丘!正如是,有情是戒缺損故……生……、或心缺損故……或見缺損故……生……。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三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雲何為三圓足耶? 戒圓足……乃至[百十五之五~八]…… 四 諸比丘!譬如正确之骰子投之于上,無論留在何處,都能善為停留。
諸比丘!正如是,有情是戒圓足故……生……,或心圓足故……生……,或見圓足故……生……。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 百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雲何為三缺損耶? 是業缺損、活命缺損,見缺損。
諸比丘!又,何為業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殺生……及至[百十五之一]……語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業缺損。
二 諸比丘!又,何為活命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活命于邪、由邪命而生存。
諸比丘!此說為活命缺損。
三 諸比丘!又,何為見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是邪見、颠倒見,言:無施與、無獻供祀……乃至[百十五之三]……[于世中]無自覺于此世及他世、作證而能說示[正行之有正行為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此說為見缺損。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四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雲何為三圓足耶? 是業圓足、活命圓足、見圓足。
諸比丘!又,何為業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離殺生……乃至……[百十五之五]……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業圓足。
五 諸比丘!又,何為活命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正當活命,由正命而生存。
諸比丘!此說為活命圓足。
六 諸比丘!又,何為見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正見、不颠倒見,言:有施與、有獻供祀……乃至[百十五之七]……世中有自覺于此世及他世、作證而能說示[正行之有正行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此說為見圓足。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 百十八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淨。
雲何為三清淨耶? 是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諸比丘!又,何為身清淨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諸比丘!此說為身清淨。
諸比丘!又,何為語清淨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語清淨。
諸比丘!又,何為意清淨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不貪求、心不瞋、有正見。
諸比丘!此說為意清淨。
諸比丘! 此等三者,是清淨。
” 百十九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淨。
雲何為三清淨耶? 是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二 諸比丘!又,何為身清淨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非梵行。
諸比丘!此說為身清淨。
三 諸比丘!又,何為語清淨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語清淨。
四 諸比丘!又,何為意清淨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若内有欲之欲,即知我有内欲之欲。
内若無有欲之欲,即知我無内欲之欲。
又若未生欲之欲生時,即知其生。
又,若已生欲之欲斷時,即知其斷。
又,于已斷欲之欲,知其當來不生。
五 或若内有瞋者,即知我有内之瞋。
或若内無瞋者,即知我無内之瞋。
又未生之瞋生時,即知其生,又,已生之瞋斷時,知其斷。
又,已斷之瞋,即知其當來不生。
六 或若内有惛沉睡眠者,即知我有内之惛忱睡眠。
或若内無惛沉睡眠者,即知我無内之惛沉睡眠。
又,未生之惛沉睡眠生時,即知其生。
又,已生之惛沉睡眠斷時,即知其斷。
又,已斷之惛沉睡眠,即知其當來不生。
七 或若内有掉舉惡作者,即知我有内之掉舉惡作。
或若内無掉舉惡作者,即知我無内之掉舉惡作。
又,未生之掉舉惡作生時,即知其生。
又,已生之掉舉惡作斷時,即知其斷。
又,已斷之掉舉惡作,即知其當來不生。
八 或若内有疑者,即知我有内疑。
或若内無疑者,即知我無内疑。
又,未生之疑生時,即知其生。
又,已生之疑斷時,即知其斷。
又,已斷之疑,即知其當來不生。
諸比丘!此即說為意清淨。
諸比丘!于此等三者,是清淨。
” 九 身淨語亦淨 意淨而無漏 淨具足淨者 即言洗除惡 百二十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寂默,雲何為三寂默耶? 是身寂默、語寂默、意寂默。
諸比丘!又,何為身寂默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諸比丘!此說為身寂默。
諸比丘!又,何為語寂默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語寂默。
諸比丘!又,何為意寂默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由漏盡而于現法自覺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此說為意寂默。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淨。
” 身寂語亦寂 心寂而無漏 寂默之具足 人言一切斷 第三 拘屍那揭羅品 百二十一 一時,世尊住在拘屍那揭羅之靈供處密林中,于彼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即答世尊雲:“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依止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其時,長者或長者子近彼已,将請待[彼于]翌日之餐食。
諸比丘!比丘即欣諾。
彼于翌日,于日前分,着内衣、被衣、執缽,至彼之長者或長者子住處。
至已,坐于所設之席。
其時,彼長者或長者子即親手以勝妙之嚼食、啖食滿足彼,使令飽。
比丘即謂:‘善哉!此長者或長者子親手以勝妙嚼食、啖食滿足我,飽餐我。
’彼即更言:‘嗚呼!此長者或長者子當來亦親手以如是勝妙之嚼食、啖食來滿足我、飽餐我,是其所望。
’于是彼即為其施食所結,而失本心,而耽着,不見過患,無離脫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其處起欲尋、起恚尋、起害尋。
諸比丘!我說施與如是比丘者,無有大果,何以故?諸比丘!因比丘放逸而住故。
諸比丘!然而,世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其時長者或長者子近彼已,将請待[彼于]翌日之餐食。
諸比丘!比丘則欣諾。
彼于翌日,于日前分,着内衣、被衣、執缽,到彼長者或長者子之住處。
到已,坐于所設之座。
其時彼長者或長者子即親自以勝妙之嚼食、啖食滿足彼、使令飽,比丘不謂:‘善哉!此長者或長者子親手以以勝妙之嚼食、啖食滿足我,飽餐我。
’又彼不如是謂:‘嗚呼!此長者或長者子當來亦親手以如是勝妙之嚼食、啖食滿足我,使我飽餐,是其所望。
’于是彼即不為其施食所結,不失本心、不耽着、能見過患,有離脫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彼處起離欲尋、起無恚尋。
諸比丘!我說施與如是比丘者,有大果,何以故?諸比丘!因為比丘是不放逸而住故也。
” 百二十二 “諸比丘!有嘲弄、相鬥、相诤、互以口劍相刺之比丘所住處。
諸比丘!隻思惟此處即與我不快,何況住在[其處]!我對此作斷定——彼等具壽必斷三法,數數作三法。
彼等斷何種之三法? 離欲尋、無恚尋、無害尋是。
彼等是斷此等三尋。
彼等數數作何種之三法耶? 欲尋、恚尋、害尋是。
彼等是數數作此等三法。
諸比丘!有嘲弄、相鬥、相诤、互以口劍相刺之比丘所住處。
諸比丘!隻思惟此處即與我不愉快,何況住在[其處]耶!我對此作斷定——彼等具壽必斷此等三法、數數作此等三法。
諸比丘!有和合、慶慰,不诤、如乳水,以親愛之眼互為相見之比丘所住處。
諸比丘!隻往此處即與我愉快,何況是思惟!我對此作斷定——彼等具壽必斷此等三法、數數作此等三法。
彼等斷何種之三法耶? 欲尋、恚尋、害尋是。
彼等斷此等三法。
彼等數數作何種之三法耶? 數數作離欲尋……乃至……。
諸比丘!互相和合、慶慰……所住之處。
諸比丘!隻往此處我即愉快,何況是思惟!我對此斷定——彼等具壽必斷此等三法、數數作此等三法。
” 百二十三 一時,世尊住在毗舍離之瞿昙支提。
其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即答應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我是覺了而後說法,并非無覺了。
諸比丘!我是說有緣之法,并非是無緣。
諸比丘!我是說有折伏之法,并非無折伏。
諸比丘!覺了而說法,并非無覺了,說有緣之法,并非無緣。
說有折伏之法,并非無折伏,我應教授,應教誡。
複次,諸比丘!汝等是喜足歡喜、喜悅而說世尊是正自覺者,法是善說,僧伽是正行者。
”世尊說此,彼等比丘衆是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複次,說此記說時一千世界震動。
百二十四 一 一時,世尊遊行于拘薩羅人之間,而入迦毗羅[城],釋迦族之摩诃那摩聞世尊到達迦毗羅[城],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而立于一面,世尊告立于一面之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去迦毗羅[城]!去尋我等今日一日得以住之處。
” “大德!唯然。
”釋迦族之摩诃那摩答已,即入迦毗羅[城],遍巡迦毗羅[城]、于迦毗羅[城]亦不見世尊一日之間可住處。
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白言世尊: 二 “大德!于迦毗羅[城],并無世尊今日一日得住之處。
大德!有世尊昔之同梵行者巴朗島卡拉馬,願世尊今日即于彼之住處住一日。
” “去!摩诃那摩!設席!”“大德!唯然。
”釋迦族之摩诃那摩即答應世尊而往詣巴朗島卡拉馬之住處。
詣已,設席已,準備洗足水已,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白世尊: “大德!敷座已,洗足水已備。
大德!唯世尊知時。
” 三 時,世尊即詣巴朗島卡拉馬住處。
詣已,坐于所設之座,坐已,洗兩足。
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謂: “今非奉侍世尊之側時,世尊已疲倦,我将于明日近侍世尊。
乃問訊世尊右繞而去。
” 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過其夜後,再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而坐于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 四 “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種人之師。
雲何為三之師耶? 摩诃那摩!世有一類之師,施設欲之遍智,不施設色之遍智,不施設受之遍智。
摩诃那摩!複次,世有一類之師,施設欲之遍智,施設色之遍智,不施設受之遍智。
摩诃那摩!複次,世有一類之師,施設欲之遍智,施設色之遍智,施設受之遍智。
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種人之師。
摩诃那摩!此等三師之歸趣,是一耶或多耶?” 五 如是說時,巴朗島卡拉馬即語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一”。
如是說時,釋尊即告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汝說是多。
”再度,巴朗島卡拉馬語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一。
”再度,世尊告于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多。
”第三度,巴朗島卡拉馬即語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一。
”第三度,世尊告于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多。
” 六 時巴朗島卡拉馬曰: “嗚呼!我在釋迦族大尊貴之摩诃那摩面前,受到沙門瞿昙乃至三次之辱,我不如離去此迦毗羅[城]。
” 時,巴朗島卡拉馬即離去迦毗羅[城],彼于離去迦毗羅[城]後,唯此離去而不複返。
百二十五 一 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給孤獨園。
時哈它卡天子于夜具極美之姿色,照遍祗陀林各處,詣世尊之處。
詣已,于世尊前,雖想伫足而立,卻惟有沉陷而不能站立,猶如将蘇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時,随即沈滲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于世尊前,雖想伫足而立,而唯陷沈,卻不能站立。
二 時,世尊即告哈它卡天子曰:“哈它卡!汝應化作粗之自體。
” “大德!唯然。
”哈它卡天子即答應世尊,化作粗之自體,問訊于世尊而坐于一面。
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哈它卡天子曰: “哈它卡!往昔為人時,汝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汝之所有否?” “大德世尊!往昔為人時,我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我之所有;然,亦有不為我所有之法。
大德!猶如世尊今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大臣、外道弟子所圍繞而住。
正如是,大德!我是為諸天子所圍繞而住。
大德!乃至從遠方而來之諸天子亦言:‘我等欲于哈它卡天子前聽法。
’ 大德!我對三種法不飽、死而不厭者。
雲何為三法耶? 大德!我于見世尊之事不飽、死而不厭。
大德!我于聽正法之事不飽、死而不厭。
大德!我于承事僧伽之事不飽、死而不厭。
大德!我于此等三種法不飽、死而不厭[天子如是言]。
” 于何時見世尊 得飽足非夢 承事僧伽時 亦聽正法時 學着增上戒 欣喜聽正法 三法不飽足 無煩哈它卡 百二十六 一 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之仙人落處鹿苑。
時,世尊即于日前分着内衣、執缽、披衣、為乞食而入于波羅奈。
時,世尊即在市場之匹拉卡樹傍行乞。
見一比丘,[于靜慮]失愛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無法寂靜,心迷亂而諸根放蕩。
見彼比丘[世尊]即曰: “比丘!比丘!汝勿為自身作吐出食、比丘!吐出!被腥臭氣所浸潤之汝自身,蠅不追随,不随逐,無有是處。
” 二 時,彼比丘即從世尊之訓誡而起厭離心,其時世尊于波羅奈行乞已,午後由乞食還,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于此地,在日前分着内衣、執缽、披衣、為乞食而入波羅奈。
諸比丘!我在牛市場之匹拉卡樹傍行乞,見一比丘[于靜慮]失愛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無法寂靜、心迷亂而諸根放蕩。
見已,彼比丘,我即作如是言: ‘比丘!比丘!汝勿為自身作吐出食。
比丘!吐出!被腥臭氣所浸潤之汝自身,蠅不追随,不随逐,無有是處。
’ 諸比丘!時,彼比丘受我之訓誡即起厭離心。
” 三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為吐出食耶?何為腥?何為蠅耶?” “比丘!貪求是吐出食,瞋恚是腥,惡不善之尋是蠅。
比丘!吐出!被腥臭氣所浸潤之汝自身,蠅不追随,不追逐,無有是處。
” 不護眼與耳 不作防諸根 基貪諸思惟 蠅則追随來 比丘吐出食 腥味之浸入 涅槃将遙遠 唯受苦而已 于村或于林 不至己之寂 愚無智乃蠅 亦附随巡行 諸人具戒慧 如若寂靜樂 蠅類則滅無 寂靜樂于寝 百二十七 一 一時,具壽阿那律來詣世尊所在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那律即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間,以超人清淨之天眼,多見女人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大德!成就何法之女人,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耶?” 二 “阿那律!成就三種法之女人,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雲何為三法耶? 阿那律!世間有女人,于日前分時,以悭吝垢所纏之心住于家,日中時,以嫉妒所纏之心住于家,日後分時,以欲貪所纏之心住于家。
阿那律!成就此等三種法之女人,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 百二十八 一 爾時,具壽阿那律往詣舍利弗之處。
詣已,與具壽舍利互相慶慰,歡喜而為可感銘之交談已,坐于一面。
坐在一面之具壽阿那律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我于世間,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千世[界]。
複次,我之精進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輕安之身不躁動,已定之心是專注。
然而,我心是無取而不能解脫。
” 二 “友阿那律!汝思惟:‘我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千世[界]。
’此是汝之慢,又,友阿那律!汝思惟:複次我之精進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輕安之身不躁動,已定之心是專注。
此是汝[心之]掉動。
又,友阿那律!汝思惟:然而,我心無取而不解脫。
此是汝之惡作。
具壽阿那律斷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宜将心運于不死界。
” 三 于是,具壽阿那律即于後時斷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将心運于不死界。
于是,具壽阿那律即單獨隐栖、不放逸、熾然、心勤苦而住。
不久,善男子于現法自覺已,從家趣于無家之目的、無上梵行之終末,作證具足而住。
此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作、無再[住于]現狀。
具其壽阿那律複成為阿羅漢之一人。
百二十九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女人是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諸比丘!婆羅門之真言是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諸比丘!邪見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二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雲何為三光耶? 諸比丘!月輪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諸比丘!日輪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諸比丘!如來所說之法律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 百三十 一 “諸比丘!世間有此等三種人。
雲何為三種人耶? 是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為喻作書于地上之人、為喻作書于水上之人。
諸比丘!又,誰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數數起忿。
又,其忿永附随于彼。
諸比丘!譬如刻在岩石之字,風或水亦不能速滅、能永存。
正如是,世有一類人,數數起忿。
又,此忿是永附随于彼。
諸比丘!此說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
二 諸比丘!又,誰是為喻作書于地上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數數起忿。
然而,其忿不永附随于彼。
諸比丘!譬如地上之書字,風或水即能速滅,不能永存。
正如是,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數數起忿。
然而,其忿是不能永附随于彼,諸比丘!此說為喻作書于地上之人。
三 諸比丘!又,誰是為喻作書于水上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雖受劇烈言,雖受粗言,雖受不快之言,仍然和合、親切、歡喜。
諸比丘!譬如水中之字是完全快速消失,不永存。
正如是,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雖受劇烈言,雖受粗言,雖受不快之言,然仍和合、親切、歡喜。
諸比丘!此是為喻作書于水上之人。
諸比丘!世間有此等三種人。
” 第四 戰士品 百三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三支之戰士,是适當于王,堪為王所使用,可算是王之股肱。
雲何為三支耶? 諸比丘!世有戰士,能遠射,又,能不誤射,又,能破大集團。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戰士,是适當于王,堪為王所使用,可稱是王之股肱。
二 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支之比丘,應受獻食物……乃至……人之無上福田。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能遠射,又能不誤射,能破大集團。
三 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而能遠射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将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色——此非屬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将所有受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受——此非屬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将所有想的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想——此非屬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将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行——此非屬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将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識——此非屬于我、此非是我、此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射遠方。
四 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能不誤射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而知此是苦。
……乃至……如實知此是趣于滅苦之道。
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不誤射。
五 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而能破大集團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能破大無明蘊。
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破大集團。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應受獻食物……乃至……人之無上福田。
” 百三十二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衆會。
雲何為三耶? 以僞美所訓練之衆會,以質問所訓練之衆會,應意樂所訓練之衆會。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之衆會。
” 百三十三 “諸比丘!成就三支之友者,是可親近。
雲何為三友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能施難施者,能作難作者,能忍難忍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友者,是可親近。
” 百三十四 一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決定性亦定而住,一切行是無常。
如來以此現等覺、現觀。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明了一切行是無常。
并叙說、施設、建立、開啟、分别,而彰顯之。
二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決定性亦定而住,一切行是苦。
如來以此現等覺,現觀,現等覺已,現觀已,即明了一切之行是苦。
并叙說、施設、建立、開啟、分别,而彰顯。
三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決定性亦定而住,一切法是無我。
如來以此現等覺、現觀。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明了一切法是無我、并叙說、施設、建立、開啟、分别,而彰顯。
” 百三十五 一 “諸比丘!譬如所有以絲所織之布中,發褐是最下劣者。
諸比丘!發褐是冷之時即冷、暖之時即暖、色惡而觸之不快。
諸比丘!正如是,所有衆多之沙門論師中,末伽梨論是最惡。
諸比丘!末伽梨癡人是如是說、如是見: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
二 諸比丘!所有過去世之應供、正自覺者世尊,悉是業論者、業果論者、精進論者。
諸比丘!末伽梨癡人遮止此等,言: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
三 諸比丘!所有未來世之應供、正自覺者、世尊、悉是業論者、業果論者、精進論者。
諸比丘!末伽梨癡人,遮止此等,言: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
諸比丘!現在之我、應供、正自覺者是業論者、業果論者、精進論者。
末伽梨癡人亦遮止我[之說],言: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
四 諸比丘!譬如在河口敷設網,将會帶來多魚之損傷、喪失。
諸比丘!正如是,末伽梨癡人宛如人之網,生于世,帶來衆多有情之損害、苦、損傷、喪失。
” 百三十六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雲何為三圓足耶? 信圓足、戒圓足、慧圓足是。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 百三十七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長。
雲何為三增長耶? 信增長、戒增長、慧增長是。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長。
” 百三十八 一 “諸比丘!我當說三種之未調馬。
又,我當說三種之未調人。
谛聽,善作意之,我當說。
”[世尊說] “唯然,大德!”彼等比丘衆則回答世尊。
世尊說曰: “諸比丘!又,如何為三種之未調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具美色,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是三種未調馬。
諸比丘!又,如何是三種未調人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未調人,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有一類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未調人,具速疾,又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二 諸比丘!又如何是未調人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而知此是苦……乃至……如實而知此是趣于滅苦之道。
說此為彼之[智之]速疾。
然而,為問及勝法、勝律、卻怖而不能答,說此為無[德之]美色。
複次,彼未得衣、食、座、床、病緣藥、資具,說此為彼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未調人是具有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三 諸比丘!又,如何是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了知此是苦……乃至……了知此是趣于滅苦之道。
此說 為彼之速疾。
諸比丘!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然而,彼未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
此說為彼不具之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未調人是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與體壯。
四 諸比丘!又,如何是未調人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耶?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了知此是苦……乃至……了知此是趣于滅苦之道,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複次,彼已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此說為彼之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未調人是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諸比丘!此等是三種未調人。
五 諸比丘!我當說三種良馬。
又,[當說]三種人中之良馬,谛聽,善作意之,我将說。
” 彼等比丘衆即回答世尊:“唯然,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雲何為三種良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良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複次,諸比丘衆!世間有一類良馬,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良馬。
六 諸比丘!又,誰是三種人中之良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中之良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人中之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有一類人中之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七 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良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滅盡五順下分結故,成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從彼世[界]成為不退轉者,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即怖而不能答,此說為彼無美色。
複次,彼是不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此說為彼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人中良馬是具有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八 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良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滅盡五順下分結故,成為化生者,于彼處涅槃,從彼世[界]成為不退轉者,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複次,彼是不得衣……資具,此說為彼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人中之良馬是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九 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之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之……乃至……從彼世[界]成為不退轉者。
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複次,彼是得衣……資具,此說為彼之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人中之良馬是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人中之良馬。
” 百三十九 一 “諸比丘!我當說三種最良馬,又當說三種人中之最良馬,谛聽,善作意之,我将說。
諸比丘!又,如何為三種最良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最良馬……乃至……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最良馬。
諸比丘!又,誰是三種人中之最良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中之最良馬……乃至……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乃至…… 二 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之最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漏盡故于現法自覺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複次,彼是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此說為彼之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諸比丘!如是人中之最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等是人中三種之最良馬。
” 百四十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孔雀飼育處遍曆者家。
于彼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比丘衆即應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是究竟終極,人天中之最勝。
雲何為三耶? 是無學之戒蘊、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是究竟終結,人天中之最勝。
二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乃至……是人中之最勝。
雲何為三耶? 神通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是究竟終極,人天中之最勝。
三 諸比丘!成就三法而達于究竟邊際……乃至……是人中之最勝。
雲何為三耶?正見、正智、正解脫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乃至……人天中之最勝。
” 第五 吉祥品 百四十一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堕于地獄。
雲何為三法耶? 不善身業,不善語業、不善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堕于地獄。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雲何為三法耶? 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 百四十二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地獄。
雲何為三法耶? 有罪之身業、有罪之語業、有罪之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地獄。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雲何為三法耶? 無罪之身業、無罪之語業、無罪之意業是、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天國。
” 百四十三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不平等之身業、不平等之語業、不平等之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地獄。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平等之身業、平等之語業、平等之意業。
” 百四十四 “……乃至……不淨之身業、不淨之語業、不淨之意業是…… ……乃至……清淨之身業、清淨之語業、清淨之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被置之生于天國。
” 百四十五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護被害、受傷之自己,是有罪,又為智者所非難,又生多罪惡。
雲何為三法耶? 不善之身業……乃至……不善的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護被害、受傷之自己,是有罪,又為智者所非難,又生多罪惡。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智者、賢明、善士,是保護不被害、不受傷之自己,又無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難,又生多福。
雲何為三法耶? 是善之身業、善之語業、善之意業……” 百四十六 “……乃至……有罪之身業、有罪之語業、有罪之意業是…… ……乃至……無罪之身業、無罪之語業、無罪之意業是……” 百四十七 “……乃至……不平等之身業、不平等之語業、不平等之意業是……。
……乃至……平等之身業、平等之語業、平等之意業是……” 百四十八 “……乃至……不淨之身業、不淨之語業、不淨之意業是…… ……乃至清淨之身業、清淨之語業、清淨之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智者、賢明、善士,即保護不被害、不受傷之自己,又無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難,又生多福。
” 百四十九 “諸比丘!此等是三禮。
雲何為三禮耶? 身、語、意是。
諸比丘!此等是三禮。
” 百五十 “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前分時,以身行妙行、以語行妙行、以意行妙行。
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前。
諸比丘!凡是于日中分時,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日中。
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後分時,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
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後是。
” 善所祭吉祥 晝善覺亦善 刹那須臾善 獻供最勝行 身業是嫌榮 語業是嫌榮 心業是嫌榮 有求亦嫌榮 該榮者作已 彼等得榮盆 彼等得安樂 佛教中增長 汝等無病藥 一切親給與 第三竟小五十 裸形品 百五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道。
雲何為三道耶? 深固道、劇苦道、中道是。
諸比丘!又,何為深固道耶? 諸比丘!于世有一類人,如是說、如是見:‘諸欲無過失。
彼即堕落于諸欲中。
’諸比丘!此說為深固道。
二 諸比丘!又,何為劇苦道耶? 諸比丘!于世有一類人,裸體而為[人]所厭棄之行。
舐手,被呼喚而不來,等待而不住。
不受持來之[施食],更不受所作之[施食],不應于請待,不受從甕口[取出]之施食,不受從鍋口[取出之施食],隔門阈不受[施食],隔杖不受[施食],隔棒不受[施食],兩人食時不[從其一人之施食]受食,不從妊婦受[施食]、不從正在授乳婦人受[施食],不從在男子間之受婦人[施食],不受布告[所得之施食]、不在狗居近處之所受[施食],不在蠅群行處受[施食],不受魚,不受肉,不飲谷酒、木酒、谷類之酸粥,由一家[受食而還],唯一搏[而生],或從二家[受食而還],唯二搏[而生]……乃至……從七家[受食而還],唯七搏[而生],以一碗而生、以二碗而生……乃至……以七碗而生,一日攝一食,二日攝一食……乃至……七日攝一食。
如是于半月之間行循環而食,彼食生菜、食粟粒、亦食野生之谷類、亦食削皮之屑食、亦食藓苔樹脂、亦食糠、亦食被投棄之焦飯、亦食折胡麻、亦食草、亦食牛糞、亦食樹林中之根或果食而生、亦食落下之果實。
彼亦着麻衣,亦着屍衣、亦着雜衣、亦着糞掃衣、亦着樹皮衣、亦着鹿皮衣、亦着裂開之鹿皮衣、亦着結芳草衣、亦着結樹皮衣、亦着結木屑衣、亦着人發褐、亦着尾毛褐、亦着鸺鹠翼衣,拔須發、勤于拔須發行、直立而卻座。
或蹲踞、或修蹲踞之精勤、或處荊棘之上、或卧荊棘之床、或修[朝與日中]與晚之[三時]入于水之行而住。
如是修以上多種類之身痛、遍痛之行而住、諸比丘!此說為劇苦道。
三 諸比丘!又,以何為中道耶? 諸比丘!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觀身而住,熾然、正智、而具念。
應除對世之貪與憂,于心、于受……乃至……于法循觀法而住、熾然、正知、而具念。
應除對世之貪與憂。
諸比丘!此說為中道。
諸比丘!此等即三種之道也。
” 百五十二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道。
雲何為三道耶? 深固道、劇苦道、中道是。
諸比丘!又,何為深固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一]……諸比丘!此說為深固道。
諸比丘!又,何為劇苦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二]……諸比丘!此說為劇苦道。
諸比丘!又,何為中道耶? 諸比丘!于世有比丘,為欲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而策勵、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
為欲斷已生之惡不善法,而策勵、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
為欲生未生之善法,而策勵、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
為欲住、為不失、為倍增、為廣大、為修習、為圓滿已生之善法,而策勵、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乃至……而修欲勤行成就神足、而修精進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信根、修精進根、修念根、修定根、修慧根……乃至……修信力,修精進力、修念力、修定力、修慧力、修念覺支、修擇法覺支、修精進覺支、修喜覺支、修輕安覺支、修定覺支、修舍覺支、修正見、修正思惟、修正語、修正業、修正命、修正勤、修正念、修正定。
諸比丘!此說為中道。
諸比丘!此即三種道。
” 百五十三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地獄。
雲何為三法耶? 自行殺生,又勸他殺生,又稱贊殺生。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地獄。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雲何為三法耶? 自行離殺生,又勸他離殺生,又稱贊離殺生事……” 百五十四 “……乃至……自行取不與之物,又勸他不與取,又稱贊不與取……乃至……自行離不與取、又勸他人……乃至……稱贊離不與取事……” 百五十五 “……乃至……自行于欲邪行、又勸他于欲邪行,又稱贊于欲邪行……乃至……自行離于欲之邪行,又勸他人離于欲之邪行,又稱贊離于欲之邪行……” 百五十六 “……乃至……自行虛诳語,又勸他虛诳語,又稱贊虛诳語……乃至…… 自離虛诳語,又勸他離虛诳語,又稱贊離虛诳語……” 百五十七 “……乃至……自行離間語,又勸他離間語,又稱贊離間語……乃至……自行離離間語,又勸他離離間語,又稱贊離離間語……” 百五十八 “……乃至……自行粗惡語,又勸他粗惡語,又稱贊粗惡語……乃至……自行離粗惡語,又勸他離粗惡語,又稱贊離粗惡語……” 百五十九 “……乃至……自行雜穢語,又勸他雜穢語,又稱贊雜穢語……乃至……自行離雜穢語,又勸他離雜穢語,又稱贊離雜穢語……” 百六十 “……乃至……自行貪,又勸他貪,又稱贊貪……乃至…… 自行不貪,又勸他無貪,又稱贊無貪……” 百六十一 “……乃至……自行瞋,又勸他瞋、又稱贊瞋……乃至…… 自行不瞋、又勸他無瞋、又稱贊無瞋……” 百六十二 “……乃至……自行懷邪見,又勸他邪見,又稱贊邪見……乃至…… 自行懷正見,又勸他正見,又稱贊正見,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 百六十三 “諸比丘!為了知于貪,應修三法。
雲何為三法耶? 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是。
諸比丘!為了知于貪,應修此三法。
諸比丘!為遍知于貪,為遍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舍、為棄,應修此三法。
為瞋……乃至……為癡、為念、為恨、為惱、為嫉、為悭,為诳、為谄、為傲、為憤發、為慢、為過慢、為憍、為放逸,為了知、為遍知、為遍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舍、為棄。
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世尊說此,彼等比丘即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一集與二集與三集竟 勝妙之增支部中,顯示最勝清淨之一切智性有十一集,由于攝句始知此等。
一 第一集 女人之色,男子之色,及五蓋,無堪忍等之五,與由無利[所說之]五心是[第一~第四]。
芒污,池、栴檀、容易、極光淨、發、修、思惟、與他之二種能屬[第五~第六之七]。
能生失、無利、不失,是四句之門。
此等一切轉。
[第六之八~第十之三二]。
非法、非律、不說、不行、第五之制、犯、輕[犯]、粗重[犯]、有殘[犯],及悔除[犯][第十之三三~第十二]。
人、舍利弗,并為第一,無處、無容、厭背等之成滿[第十三~第十六]。
又,邪見即增未生之不善,有情即是出不正法之事[第十七~第十八之二]。
他者、有罪、與網、及不正……于人中、中[國]、有智、聖眼[第十八之三~第十九之一之半]。
見、聞、能持、觀察、知義……緣厭背、舍離,由食能說者,又,由義味[能說]者,二人、二天并地獄二人、二之傍生、二餓鬼界于閻浮洲中應如是說[第十九之一之半~二]。
林中、托缽、糞掃衣、說法、律、多聞、長老之事、服裝、二者[第二十之一]。
眷屬、靜慮、慈、[念]住、勤、根、力、覺支、道、勝處、解脫、遍處[第二十之一~七十二]。
二種想、随念、靜慮、俱行相結合,以及彈指、大海、厭背、輕安不善及善[第二十之七三~第二十一之五]。
無明、慧分别,通達、四無礙解、果、得、增、廣[第二十一之六~十之一分]。
大博、廣、深、無廣、弘、多、速、輕、聰、栖、利及擇[第二十一之十之餘]。
食、已食、斷、缺、忽與忘卻,習、修、多、知、遍知、作證[第二十一之二~二二]。
二 第二集 罪、精勤、應痛惜。
又,通達、結、黑白。
又,應入雨期。
力、覺支、靜慮、說、诤論、非法行、一向不作善、以及惑亂[第一、第二]。
愚人、懷忿、所說、了義、隐覆、見、戒、順明分[第三]。
地、不能盡報、說何者、應供養、結、等心、徒步之賊、行及文[第四]。
粗顯、不和合、和合、聖、第五糟糠、僞美、重财、不等、非法、非法說者[第五]。
益、希有人、被追悼、值于塔婆、二覺者、三雷、緊那羅、出産、又同住、行[第六]。
在家、欲、依、漏、有染、聖、身、喜、悅、定、寂靜[第七]。
緒、因、行、緣、色、受、想、識、所有之有為、解脫、策勵、名[第八~第九之三]。
明、于有之見、無慚、慚、惡言、界、犯、出犯、善巧[第九之四~至終]。
愚者、所許、犯、非法、非律、悔、所許、犯、非法、非律是[第十]。
人、淨相、心、于第五之凡愚、慧、及無憂為先,……緣、所說之重、輕、粗重[第十一]。
四種希求、所損傷、自心、忿調伏、舍、遍舍、受用、等受用、均布、攝受、攝益,哀愍[第十二、第十三]。
覆護、遍覆護、尋、遍尋、遍尋性、供養、款待、成滿、增長、寶、積集[第十四]。
入定、質直、堪忍、和順、不害、二種根、思擇、念、奢摩他、破、具、清淨、見、不喜足,以及失念之十五[第十五]。
二種法、有學以及彼……善、與無罪、與增樂、異熟、百惱害、苦、三、現前、二種自恣、應呵、應責、應驅擯容赦、除卻、别住、根本、摩那埵、許容[第十六~第十七之半]。
三 第三集 愚人、标識、思惟、過、非理、不善、有罪、有惱害、惡行、垢[一~十]。
高名、應憶、無希望、轉輪、波制多那、無戲論、己、天、更有二種之得[十一~二十]。
身證、病人、行、大竭、漏瘡、應親近、應厭棄、華語人、盲人、以及覆[二十一~三十]。
在梵天、阿難、舍利弗、緣、阿羅毗之[王子]、天子、二種王、無苦、增上之品[三十一~四十]。
現前、處、他人、轉、智者、與持戒、有為、山、勇猛、大賊,此等為十[四十一~五十]。
二種人、婆羅門、遍曆者、涅槃、大家、婆蹉種、提坎那、生聞、傷歌邏[第五十一~六十]。
外道、怖畏、耶那迦、舍羅步、羁舍子、沙羅、言依、他宗者、不善根,以及布薩支,此等為十[六十一~七十]。
闡那、阿時婆迦、釋迦族、離系、當勸導、思、希望、信行、香、阿毗浮、沙門、良田、跋耆子、有學、說三種有學、二種學、崩伽阇[七十一~九十]。
必然、遠離、第一衆、三種之駿馬、衣、樹皮衣、一掬鹽、塵垢洗滌者、黃金匠五十[九十一~百]。
以前之遍求、味着物、号泣、無三事之厭足、二種屋尖頂、二種緣、更複二種[緣][百一~百十]。
生于無幸處難、不可量、無邊處、缺損、正确、業、二種清淨、與寂默品[百十一~百二十]。
俱屍那揭羅、嘲弄、高它馬卡、巴朗島、哈它卡、吐出食、二種阿那律、被隐覆、刻于岩石,此等為十[百二十一~百三十]。
戰士、衆會、友、出世、發褐、圓足、三種增長、三種未調馬、孔雀飼育處品[百三十一~百四十]。
不善、有罪、不平等、不淨、于所害有四、禮、善之午前品[百四十一~百五十]。
諸比丘!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欲即生。
諸比丘!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欲即生。
二 諸比丘!如何而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而欲生? 諸比丘!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如斯法]。
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者,欲即生。
生欲者即受系如斯法。
諸比丘!我說此為結,即所謂心之染者。
諸比丘!如是,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而欲生。
三 諸比丘!又,如何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而欲生耶? 諸比丘!依未來之欲貪因法,以心尋求、伺察[如斯法]。
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如斯法]者,生欲者即受系其法。
諸比丘!我說此為結,即所謂心之染者。
諸比丘!如是,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欲即生。
四 諸比丘!又,如何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而欲生耶? 諸比丘!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如是]。
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以心尋求、伺察[其法]者,欲即生。
生欲之人即受系如是法。
諸比丘!我說此為結,即所謂心之染着。
諸比丘!如是,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欲即生。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業集之緣。
” 百十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業集之緣。
雲何為三緣耶? 諸比丘!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諸比丘,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諸比丘!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二 諸比丘!又,如何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諸比丘!知因過去之欲貪因之法,有當來之異熟。
知已而避當來之異熟。
避已,以心離欲,以慧通達而見。
諸比丘!如是,依過去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三 諸比丘!又,如何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諸比丘!知因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有當來之異熟。
知已而避當來之異熟。
避已,以心離欲,以慧通達而見。
諸比丘!如是、依未來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四 諸比丘!又,如何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諸比丘!知因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有當來之異熟。
知已而避當來之異熟。
避已,以心離欲,以慧通達而見。
諸比丘!如是,依現在之欲貪因之法,欲即不生。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業集之緣。
” 第二 惡趣品 百十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若不斷除必生于無幸處,當堕于地獄。
雲何為三耶? 凡是非梵行者,而稱為梵行者。
又,凡是對行梵行之人之清淨梵行,以無根之非梵行,加以非難。
又,凡是作如是語、如是見者:于欲無過失,于欲之渴望不止者。
諸比丘!此等三者,若不斷除生于無幸處,當堕地獄也。
” 百十二 “諸比丘!世間能得遇三者之出現是難。
雲何為三難耶? 諸比丘!世間得遇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是難。
世間得遇說如來所說法律之人是難。
世間得遇知恩而深感之人是難。
諸比丘!世間得遇斯等三者之出現是難。
” 百十三 “諸比丘!世間有三種人之存在。
雲何為三種人耶? 是容易被量、難量、不可量也。
諸比丘!又,誰是容易被量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具傲慢、貢高、輕躁、饒舌、談散漫而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散動放蕩諸根。
諸比丘!此說為容易被量之人。
諸比丘!又,誰是難量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人,不傲慢、不貢高、不輕躁、不饒舌、不談散漫、正念、正知而心定、心專注以擁護諸根。
比丘衆!此說為難量之人。
諸比丘!又誰是不可量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比丘、阿羅漢而漏盡也。
諸比丘!此說為不可量之人。
諸比丘!世中有此等三人存在也。
” 百十四 一 “諸比丘!于世中有三種人存在。
以誰為三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人,完全超越色想故、滅礙想、不作意種種想、有無邊之空,具足空無邊處而住。
彼即味着其[靜慮]、希求其[靜慮],又,以其[靜慮]而滿足。
彼即立于其[靜慮]、信解其[靜慮]、多住其[靜慮]、不舍、死而生于屬空無邊處天之同類中。
諸比丘!屬于空無邊處天之壽是二萬劫。
于中,異生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
然而,世尊之弟子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即于其中般涅槃。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與有聞聖弟子之差别、特相、殊異,即:[異生]是有趣生之事。
二 諸比丘!複次,世有一類人,全然超越空無邊處,而有無邊之識。
如此,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彼即味著于其[靜慮]、希求其[靜慮]、又以其[靜慮]而滿足。
彼即立于其[靜慮]、信解其[靜慮]、多住于其[靜慮]、不舍、死而生于屬識無邊處天之同類中。
諸比丘!屬于識無邊處天之壽量是四萬劫。
于中異生是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
然而,世尊弟子是在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即于其中般涅槃。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與有聞之聖弟子之差别、特相、殊異,即:[異生]是有趣生之事。
三 諸比丘!複次,世有一類之人,全然超過識無邊處,而無有物,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彼即味着其[靜慮]、希求其[靜慮]、又以其[靜慮]而滿足。
彼即立于其[靜慮]、信解其[靜慮]、多住于其[靜慮]、不舍、死而生于屬無所有處天之同類中。
諸比丘!屬于無所有處天之壽量是六萬劫。
于中異生是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
然而,世尊之弟子是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即在其中般涅槃。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與有聞之聖弟子之差别、特相、殊異,即:[異生]是有趣生之事。
諸比丘!此等三種人者存在于世間。
” 百十五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雲何為三缺損耶? 是戒缺損、心缺損、見缺損。
諸比丘!又,何為戒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殺生、取不與者、行邪欲、語虛诳語、語離間語、語粗惡語、語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戒缺損。
二 諸比丘!又,何為心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貪求、有瞋心。
諸比丘!此說為心缺損。
三 諸比丘!又,何為見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有邪見、颠倒見,言:無施與、無獻供祀、無燒供、無善作與惡作之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化生之有情,世中無自覺于此世及他世、作證而能說示正行之有正行為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此說為見缺損。
四 諸比丘!有情是戒缺損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處、地獄。
諸比丘!有情或心缺損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處、地獄。
諸比丘!有情或見缺損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處、地獄。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五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雲何為三圓足耶? 戒圓足、心圓足、見圓足是。
諸比丘!又,何為戒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離殺生、離不與取、離諸欲之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戒圓足。
六 諸比丘!又,何為心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不貪求、心不瞋。
諸比丘!此說為心圓足。
七 諸比丘!又,何為見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是正見、不颠倒見,言有施與、有獻供祀、有燒供,有善作與惡作業之果、異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
世中有自覺于此世及他世、作證而能說示正行之有正行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此說為見圓足。
八 諸比丘!有情是戒圓足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有情或是見圓足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有情或是見圓足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 百十六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雲何為三缺損耶? 是戒缺損、心缺損、見缺損……乃至……[複說百十五之一四]。
二 諸比丘!譬如正确之骰子投之于上,無論留在何處,都能善為停留。
諸比丘!正如是,有情是戒缺損故……生……、或心缺損故……或見缺損故……生……。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三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雲何為三圓足耶? 戒圓足……乃至[百十五之五~八]…… 四 諸比丘!譬如正确之骰子投之于上,無論留在何處,都能善為停留。
諸比丘!正如是,有情是戒圓足故……生……,或心圓足故……生……,或見圓足故……生……。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 百十七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雲何為三缺損耶? 是業缺損、活命缺損,見缺損。
諸比丘!又,何為業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殺生……及至[百十五之一]……語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業缺損。
二 諸比丘!又,何為活命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活命于邪、由邪命而生存。
諸比丘!此說為活命缺損。
三 諸比丘!又,何為見缺損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是邪見、颠倒見,言:無施與、無獻供祀……乃至[百十五之三]……[于世中]無自覺于此世及他世、作證而能說示[正行之有正行為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此說為見缺損。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損。
四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雲何為三圓足耶? 是業圓足、活命圓足、見圓足。
諸比丘!又,何為業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離殺生……乃至……[百十五之五]……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業圓足。
五 諸比丘!又,何為活命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正當活命,由正命而生存。
諸比丘!此說為活命圓足。
六 諸比丘!又,何為見圓足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正見、不颠倒見,言:有施與、有獻供祀……乃至[百十五之七]……世中有自覺于此世及他世、作證而能說示[正行之有正行之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此說為見圓足。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 百十八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淨。
雲何為三清淨耶? 是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諸比丘!又,何為身清淨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諸比丘!此說為身清淨。
諸比丘!又,何為語清淨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語清淨。
諸比丘!又,何為意清淨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不貪求、心不瞋、有正見。
諸比丘!此說為意清淨。
諸比丘! 此等三者,是清淨。
” 百十九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淨。
雲何為三清淨耶? 是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二 諸比丘!又,何為身清淨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殺生、離不與取、離非梵行。
諸比丘!此說為身清淨。
三 諸比丘!又,何為語清淨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語清淨。
四 諸比丘!又,何為意清淨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若内有欲之欲,即知我有内欲之欲。
内若無有欲之欲,即知我無内欲之欲。
又若未生欲之欲生時,即知其生。
又,若已生欲之欲斷時,即知其斷。
又,于已斷欲之欲,知其當來不生。
五 或若内有瞋者,即知我有内之瞋。
或若内無瞋者,即知我無内之瞋。
又未生之瞋生時,即知其生,又,已生之瞋斷時,知其斷。
又,已斷之瞋,即知其當來不生。
六 或若内有惛沉睡眠者,即知我有内之惛忱睡眠。
或若内無惛沉睡眠者,即知我無内之惛沉睡眠。
又,未生之惛沉睡眠生時,即知其生。
又,已生之惛沉睡眠斷時,即知其斷。
又,已斷之惛沉睡眠,即知其當來不生。
七 或若内有掉舉惡作者,即知我有内之掉舉惡作。
或若内無掉舉惡作者,即知我無内之掉舉惡作。
又,未生之掉舉惡作生時,即知其生。
又,已生之掉舉惡作斷時,即知其斷。
又,已斷之掉舉惡作,即知其當來不生。
八 或若内有疑者,即知我有内疑。
或若内無疑者,即知我無内疑。
又,未生之疑生時,即知其生。
又,已生之疑斷時,即知其斷。
又,已斷之疑,即知其當來不生。
諸比丘!此即說為意清淨。
諸比丘!于此等三者,是清淨。
” 九 身淨語亦淨 意淨而無漏 淨具足淨者 即言洗除惡 百二十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寂默,雲何為三寂默耶? 是身寂默、語寂默、意寂默。
諸比丘!又,何為身寂默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諸比丘!此說為身寂默。
諸比丘!又,何為語寂默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丘!此說為語寂默。
諸比丘!又,何為意寂默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由漏盡而于現法自覺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此說為意寂默。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淨。
” 身寂語亦寂 心寂而無漏 寂默之具足 人言一切斷 第三 拘屍那揭羅品 百二十一 一時,世尊住在拘屍那揭羅之靈供處密林中,于彼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即答世尊雲:“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依止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其時,長者或長者子近彼已,将請待[彼于]翌日之餐食。
諸比丘!比丘即欣諾。
彼于翌日,于日前分,着内衣、被衣、執缽,至彼之長者或長者子住處。
至已,坐于所設之席。
其時,彼長者或長者子即親手以勝妙之嚼食、啖食滿足彼,使令飽。
比丘即謂:‘善哉!此長者或長者子親手以勝妙嚼食、啖食滿足我,飽餐我。
’彼即更言:‘嗚呼!此長者或長者子當來亦親手以如是勝妙之嚼食、啖食來滿足我、飽餐我,是其所望。
’于是彼即為其施食所結,而失本心,而耽着,不見過患,無離脫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其處起欲尋、起恚尋、起害尋。
諸比丘!我說施與如是比丘者,無有大果,何以故?諸比丘!因比丘放逸而住故。
諸比丘!然而,世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
其時長者或長者子近彼已,将請待[彼于]翌日之餐食。
諸比丘!比丘則欣諾。
彼于翌日,于日前分,着内衣、被衣、執缽,到彼長者或長者子之住處。
到已,坐于所設之座。
其時彼長者或長者子即親自以勝妙之嚼食、啖食滿足彼、使令飽,比丘不謂:‘善哉!此長者或長者子親手以以勝妙之嚼食、啖食滿足我,飽餐我。
’又彼不如是謂:‘嗚呼!此長者或長者子當來亦親手以如是勝妙之嚼食、啖食滿足我,使我飽餐,是其所望。
’于是彼即不為其施食所結,不失本心、不耽着、能見過患,有離脫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彼處起離欲尋、起無恚尋。
諸比丘!我說施與如是比丘者,有大果,何以故?諸比丘!因為比丘是不放逸而住故也。
” 百二十二 “諸比丘!有嘲弄、相鬥、相诤、互以口劍相刺之比丘所住處。
諸比丘!隻思惟此處即與我不快,何況住在[其處]!我對此作斷定——彼等具壽必斷三法,數數作三法。
彼等斷何種之三法? 離欲尋、無恚尋、無害尋是。
彼等是斷此等三尋。
彼等數數作何種之三法耶? 欲尋、恚尋、害尋是。
彼等是數數作此等三法。
諸比丘!有嘲弄、相鬥、相诤、互以口劍相刺之比丘所住處。
諸比丘!隻思惟此處即與我不愉快,何況住在[其處]耶!我對此作斷定——彼等具壽必斷此等三法、數數作此等三法。
諸比丘!有和合、慶慰,不诤、如乳水,以親愛之眼互為相見之比丘所住處。
諸比丘!隻往此處即與我愉快,何況是思惟!我對此作斷定——彼等具壽必斷此等三法、數數作此等三法。
彼等斷何種之三法耶? 欲尋、恚尋、害尋是。
彼等斷此等三法。
彼等數數作何種之三法耶? 數數作離欲尋……乃至……。
諸比丘!互相和合、慶慰……所住之處。
諸比丘!隻往此處我即愉快,何況是思惟!我對此斷定——彼等具壽必斷此等三法、數數作此等三法。
” 百二十三 一時,世尊住在毗舍離之瞿昙支提。
其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即答應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我是覺了而後說法,并非無覺了。
諸比丘!我是說有緣之法,并非是無緣。
諸比丘!我是說有折伏之法,并非無折伏。
諸比丘!覺了而說法,并非無覺了,說有緣之法,并非無緣。
說有折伏之法,并非無折伏,我應教授,應教誡。
複次,諸比丘!汝等是喜足歡喜、喜悅而說世尊是正自覺者,法是善說,僧伽是正行者。
”世尊說此,彼等比丘衆是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複次,說此記說時一千世界震動。
百二十四 一 一時,世尊遊行于拘薩羅人之間,而入迦毗羅[城],釋迦族之摩诃那摩聞世尊到達迦毗羅[城],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而立于一面,世尊告立于一面之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去迦毗羅[城]!去尋我等今日一日得以住之處。
” “大德!唯然。
”釋迦族之摩诃那摩答已,即入迦毗羅[城],遍巡迦毗羅[城]、于迦毗羅[城]亦不見世尊一日之間可住處。
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白言世尊: 二 “大德!于迦毗羅[城],并無世尊今日一日得住之處。
大德!有世尊昔之同梵行者巴朗島卡拉馬,願世尊今日即于彼之住處住一日。
” “去!摩诃那摩!設席!”“大德!唯然。
”釋迦族之摩诃那摩即答應世尊而往詣巴朗島卡拉馬之住處。
詣已,設席已,準備洗足水已,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白世尊: “大德!敷座已,洗足水已備。
大德!唯世尊知時。
” 三 時,世尊即詣巴朗島卡拉馬住處。
詣已,坐于所設之座,坐已,洗兩足。
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謂: “今非奉侍世尊之側時,世尊已疲倦,我将于明日近侍世尊。
乃問訊世尊右繞而去。
” 時,釋迦族之摩诃那摩過其夜後,再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而坐于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 四 “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種人之師。
雲何為三之師耶? 摩诃那摩!世有一類之師,施設欲之遍智,不施設色之遍智,不施設受之遍智。
摩诃那摩!複次,世有一類之師,施設欲之遍智,施設色之遍智,不施設受之遍智。
摩诃那摩!複次,世有一類之師,施設欲之遍智,施設色之遍智,施設受之遍智。
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種人之師。
摩诃那摩!此等三師之歸趣,是一耶或多耶?” 五 如是說時,巴朗島卡拉馬即語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一”。
如是說時,釋尊即告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汝說是多。
”再度,巴朗島卡拉馬語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一。
”再度,世尊告于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多。
”第三度,巴朗島卡拉馬即語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一。
”第三度,世尊告于釋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說是多。
” 六 時巴朗島卡拉馬曰: “嗚呼!我在釋迦族大尊貴之摩诃那摩面前,受到沙門瞿昙乃至三次之辱,我不如離去此迦毗羅[城]。
” 時,巴朗島卡拉馬即離去迦毗羅[城],彼于離去迦毗羅[城]後,唯此離去而不複返。
百二十五 一 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給孤獨園。
時哈它卡天子于夜具極美之姿色,照遍祗陀林各處,詣世尊之處。
詣已,于世尊前,雖想伫足而立,卻惟有沉陷而不能站立,猶如将蘇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時,随即沈滲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于世尊前,雖想伫足而立,而唯陷沈,卻不能站立。
二 時,世尊即告哈它卡天子曰:“哈它卡!汝應化作粗之自體。
” “大德!唯然。
”哈它卡天子即答應世尊,化作粗之自體,問訊于世尊而坐于一面。
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哈它卡天子曰: “哈它卡!往昔為人時,汝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汝之所有否?” “大德世尊!往昔為人時,我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我之所有;然,亦有不為我所有之法。
大德!猶如世尊今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王、大臣、外道弟子所圍繞而住。
正如是,大德!我是為諸天子所圍繞而住。
大德!乃至從遠方而來之諸天子亦言:‘我等欲于哈它卡天子前聽法。
’ 大德!我對三種法不飽、死而不厭者。
雲何為三法耶? 大德!我于見世尊之事不飽、死而不厭。
大德!我于聽正法之事不飽、死而不厭。
大德!我于承事僧伽之事不飽、死而不厭。
大德!我于此等三種法不飽、死而不厭[天子如是言]。
” 于何時見世尊 得飽足非夢 承事僧伽時 亦聽正法時 學着增上戒 欣喜聽正法 三法不飽足 無煩哈它卡 百二十六 一 一時,世尊住波羅奈之仙人落處鹿苑。
時,世尊即于日前分着内衣、執缽、披衣、為乞食而入于波羅奈。
時,世尊即在市場之匹拉卡樹傍行乞。
見一比丘,[于靜慮]失愛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無法寂靜,心迷亂而諸根放蕩。
見彼比丘[世尊]即曰: “比丘!比丘!汝勿為自身作吐出食、比丘!吐出!被腥臭氣所浸潤之汝自身,蠅不追随,不随逐,無有是處。
” 二 時,彼比丘即從世尊之訓誡而起厭離心,其時世尊于波羅奈行乞已,午後由乞食還,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于此地,在日前分着内衣、執缽、披衣、為乞食而入波羅奈。
諸比丘!我在牛市場之匹拉卡樹傍行乞,見一比丘[于靜慮]失愛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無法寂靜、心迷亂而諸根放蕩。
見已,彼比丘,我即作如是言: ‘比丘!比丘!汝勿為自身作吐出食。
比丘!吐出!被腥臭氣所浸潤之汝自身,蠅不追随,不随逐,無有是處。
’ 諸比丘!時,彼比丘受我之訓誡即起厭離心。
” 三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為吐出食耶?何為腥?何為蠅耶?” “比丘!貪求是吐出食,瞋恚是腥,惡不善之尋是蠅。
比丘!吐出!被腥臭氣所浸潤之汝自身,蠅不追随,不追逐,無有是處。
” 不護眼與耳 不作防諸根 基貪諸思惟 蠅則追随來 比丘吐出食 腥味之浸入 涅槃将遙遠 唯受苦而已 于村或于林 不至己之寂 愚無智乃蠅 亦附随巡行 諸人具戒慧 如若寂靜樂 蠅類則滅無 寂靜樂于寝 百二十七 一 一時,具壽阿那律來詣世尊所在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那律即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間,以超人清淨之天眼,多見女人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大德!成就何法之女人,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耶?” 二 “阿那律!成就三種法之女人,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雲何為三法耶? 阿那律!世間有女人,于日前分時,以悭吝垢所纏之心住于家,日中時,以嫉妒所纏之心住于家,日後分時,以欲貪所纏之心住于家。
阿那律!成就此等三種法之女人,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 百二十八 一 爾時,具壽阿那律往詣舍利弗之處。
詣已,與具壽舍利互相慶慰,歡喜而為可感銘之交談已,坐于一面。
坐在一面之具壽阿那律言具壽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我于世間,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千世[界]。
複次,我之精進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輕安之身不躁動,已定之心是專注。
然而,我心是無取而不能解脫。
” 二 “友阿那律!汝思惟:‘我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見千世[界]。
’此是汝之慢,又,友阿那律!汝思惟:複次我之精進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輕安之身不躁動,已定之心是專注。
此是汝[心之]掉動。
又,友阿那律!汝思惟:然而,我心無取而不解脫。
此是汝之惡作。
具壽阿那律斷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宜将心運于不死界。
” 三 于是,具壽阿那律即于後時斷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将心運于不死界。
于是,具壽阿那律即單獨隐栖、不放逸、熾然、心勤苦而住。
不久,善男子于現法自覺已,從家趣于無家之目的、無上梵行之終末,作證具足而住。
此生已盡、梵行已住、所作已作、無再[住于]現狀。
具其壽阿那律複成為阿羅漢之一人。
百二十九 一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女人是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諸比丘!婆羅門之真言是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諸比丘!邪見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顯露。
二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雲何為三光耶? 諸比丘!月輪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諸比丘!日輪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諸比丘!如來所說之法律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顯露而光輝,并非隐覆。
” 百三十 一 “諸比丘!世間有此等三種人。
雲何為三種人耶? 是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為喻作書于地上之人、為喻作書于水上之人。
諸比丘!又,誰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數數起忿。
又,其忿永附随于彼。
諸比丘!譬如刻在岩石之字,風或水亦不能速滅、能永存。
正如是,世有一類人,數數起忿。
又,此忿是永附随于彼。
諸比丘!此說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
二 諸比丘!又,誰是為喻作書于地上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數數起忿。
然而,其忿不永附随于彼。
諸比丘!譬如地上之書字,風或水即能速滅,不能永存。
正如是,諸比丘!世有一類人,數數起忿。
然而,其忿是不能永附随于彼,諸比丘!此說為喻作書于地上之人。
三 諸比丘!又,誰是為喻作書于水上之人耶? 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雖受劇烈言,雖受粗言,雖受不快之言,仍然和合、親切、歡喜。
諸比丘!譬如水中之字是完全快速消失,不永存。
正如是,諸比丘!世有一類人,雖受劇烈言,雖受粗言,雖受不快之言,然仍和合、親切、歡喜。
諸比丘!此是為喻作書于水上之人。
諸比丘!世間有此等三種人。
” 第四 戰士品 百三十一 一 “諸比丘!成就三支之戰士,是适當于王,堪為王所使用,可算是王之股肱。
雲何為三支耶? 諸比丘!世有戰士,能遠射,又,能不誤射,又,能破大集團。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戰士,是适當于王,堪為王所使用,可稱是王之股肱。
二 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支之比丘,應受獻食物……乃至……人之無上福田。
雲何為三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能遠射,又能不誤射,能破大集團。
三 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而能遠射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将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色——此非屬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将所有受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受——此非屬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将所有想的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想——此非屬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将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行——此非屬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将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殊勝,所有遠或近之一切識——此非屬于我、此非是我、此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見。
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射遠方。
四 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能不誤射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而知此是苦。
……乃至……如實知此是趣于滅苦之道。
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不誤射。
五 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而能破大集團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能破大無明蘊。
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破大集團。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應受獻食物……乃至……人之無上福田。
” 百三十二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衆會。
雲何為三耶? 以僞美所訓練之衆會,以質問所訓練之衆會,應意樂所訓練之衆會。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之衆會。
” 百三十三 “諸比丘!成就三支之友者,是可親近。
雲何為三友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能施難施者,能作難作者,能忍難忍者。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友者,是可親近。
” 百三十四 一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決定性亦定而住,一切行是無常。
如來以此現等覺、現觀。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明了一切行是無常。
并叙說、施設、建立、開啟、分别,而彰顯之。
二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決定性亦定而住,一切行是苦。
如來以此現等覺,現觀,現等覺已,現觀已,即明了一切之行是苦。
并叙說、施設、建立、開啟、分别,而彰顯。
三 諸比丘!無論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決定性亦定而住,一切法是無我。
如來以此現等覺、現觀。
現等覺已,現觀已,即明了一切法是無我、并叙說、施設、建立、開啟、分别,而彰顯。
” 百三十五 一 “諸比丘!譬如所有以絲所織之布中,發褐是最下劣者。
諸比丘!發褐是冷之時即冷、暖之時即暖、色惡而觸之不快。
諸比丘!正如是,所有衆多之沙門論師中,末伽梨論是最惡。
諸比丘!末伽梨癡人是如是說、如是見: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
二 諸比丘!所有過去世之應供、正自覺者世尊,悉是業論者、業果論者、精進論者。
諸比丘!末伽梨癡人遮止此等,言: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
三 諸比丘!所有未來世之應供、正自覺者、世尊、悉是業論者、業果論者、精進論者。
諸比丘!末伽梨癡人,遮止此等,言: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
諸比丘!現在之我、應供、正自覺者是業論者、業果論者、精進論者。
末伽梨癡人亦遮止我[之說],言: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
四 諸比丘!譬如在河口敷設網,将會帶來多魚之損傷、喪失。
諸比丘!正如是,末伽梨癡人宛如人之網,生于世,帶來衆多有情之損害、苦、損傷、喪失。
” 百三十六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雲何為三圓足耶? 信圓足、戒圓足、慧圓足是。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圓足。
” 百三十七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長。
雲何為三增長耶? 信增長、戒增長、慧增長是。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長。
” 百三十八 一 “諸比丘!我當說三種之未調馬。
又,我當說三種之未調人。
谛聽,善作意之,我當說。
”[世尊說] “唯然,大德!”彼等比丘衆則回答世尊。
世尊說曰: “諸比丘!又,如何為三種之未調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未調馬,具速疾,具美色,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是三種未調馬。
諸比丘!又,如何是三種未調人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未調人,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有一類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未調人,具速疾,又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二 諸比丘!又如何是未調人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而知此是苦……乃至……如實而知此是趣于滅苦之道。
說此為彼之[智之]速疾。
然而,為問及勝法、勝律、卻怖而不能答,說此為無[德之]美色。
複次,彼未得衣、食、座、床、病緣藥、資具,說此為彼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未調人是具有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三 諸比丘!又,如何是未調人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了知此是苦……乃至……了知此是趣于滅苦之道。
此說 為彼之速疾。
諸比丘!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然而,彼未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
此說為彼不具之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未調人是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與體壯。
四 諸比丘!又,如何是未調人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耶?諸比丘!世間有比丘,如實了知此是苦……乃至……了知此是趣于滅苦之道,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複次,彼已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此說為彼之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未調人是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諸比丘!此等是三種未調人。
五 諸比丘!我當說三種良馬。
又,[當說]三種人中之良馬,谛聽,善作意之,我将說。
” 彼等比丘衆即回答世尊:“唯然,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雲何為三種良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良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複次,諸比丘衆!世間有一類良馬,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良馬。
六 諸比丘!又,誰是三種人中之良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中之良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次,世間有一類人中之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複有一類人中之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七 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良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滅盡五順下分結故,成為化生者,于彼處般涅槃,從彼世[界]成為不退轉者,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即怖而不能答,此說為彼無美色。
複次,彼是不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此說為彼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人中良馬是具有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八 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良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滅盡五順下分結故,成為化生者,于彼處涅槃,從彼世[界]成為不退轉者,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複次,彼是不得衣……資具,此說為彼不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人中之良馬是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與體壯。
九 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之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五順下分結之……乃至……從彼世[界]成為不退轉者。
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複次,彼是得衣……資具,此說為彼之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如是人中之良馬是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等三者,是人中之良馬。
” 百三十九 一 “諸比丘!我當說三種最良馬,又當說三種人中之最良馬,谛聽,善作意之,我将說。
諸比丘!又,如何為三種最良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最良馬……乃至……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最良馬。
諸比丘!又,誰是三種人中之最良馬耶?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中之最良馬……乃至……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乃至…… 二 諸比丘!又,如何是人中之最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耶?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漏盡故于現法自覺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已,作證、具足而住,此說為彼之速疾。
複次,為問及勝法、勝律,不怖而答,此說為彼之美色。
複次,彼是得衣、食、床、座、病緣藥、資具,此說為彼之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諸比丘!如是人中之最良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與體壯。
諸比丘!此等是人中三種之最良馬。
” 百四十 一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孔雀飼育處遍曆者家。
于彼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比丘衆即應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是究竟終極,人天中之最勝。
雲何為三耶? 是無學之戒蘊、無學之定蘊、無學之慧蘊。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是究竟終結,人天中之最勝。
二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乃至……是人中之最勝。
雲何為三耶? 神通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得究竟安穩,修究竟淨行,是究竟終極,人天中之最勝。
三 諸比丘!成就三法而達于究竟邊際……乃至……是人中之最勝。
雲何為三耶?正見、正智、正解脫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達于究竟邊際……乃至……人天中之最勝。
” 第五 吉祥品 百四十一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堕于地獄。
雲何為三法耶? 不善身業,不善語業、不善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堕于地獄。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雲何為三法耶? 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 百四十二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地獄。
雲何為三法耶? 有罪之身業、有罪之語業、有罪之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地獄。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雲何為三法耶? 無罪之身業、無罪之語業、無罪之意業是、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天國。
” 百四十三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不平等之身業、不平等之語業、不平等之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地獄。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平等之身業、平等之語業、平等之意業。
” 百四十四 “……乃至……不淨之身業、不淨之語業、不淨之意業是…… ……乃至……清淨之身業、清淨之語業、清淨之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被置之生于天國。
” 百四十五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護被害、受傷之自己,是有罪,又為智者所非難,又生多罪惡。
雲何為三法耶? 不善之身業……乃至……不善的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護被害、受傷之自己,是有罪,又為智者所非難,又生多罪惡。
諸比丘!成就三法之智者、賢明、善士,是保護不被害、不受傷之自己,又無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難,又生多福。
雲何為三法耶? 是善之身業、善之語業、善之意業……” 百四十六 “……乃至……有罪之身業、有罪之語業、有罪之意業是…… ……乃至……無罪之身業、無罪之語業、無罪之意業是……” 百四十七 “……乃至……不平等之身業、不平等之語業、不平等之意業是……。
……乃至……平等之身業、平等之語業、平等之意業是……” 百四十八 “……乃至……不淨之身業、不淨之語業、不淨之意業是…… ……乃至清淨之身業、清淨之語業、清淨之意業是。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智者、賢明、善士,即保護不被害、不受傷之自己,又無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難,又生多福。
” 百四十九 “諸比丘!此等是三禮。
雲何為三禮耶? 身、語、意是。
諸比丘!此等是三禮。
” 百五十 “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前分時,以身行妙行、以語行妙行、以意行妙行。
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前。
諸比丘!凡是于日中分時,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日中。
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後分時,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
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後是。
” 善所祭吉祥 晝善覺亦善 刹那須臾善 獻供最勝行 身業是嫌榮 語業是嫌榮 心業是嫌榮 有求亦嫌榮 該榮者作已 彼等得榮盆 彼等得安樂 佛教中增長 汝等無病藥 一切親給與 第三竟小五十 裸形品 百五十一 一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道。
雲何為三道耶? 深固道、劇苦道、中道是。
諸比丘!又,何為深固道耶? 諸比丘!于世有一類人,如是說、如是見:‘諸欲無過失。
彼即堕落于諸欲中。
’諸比丘!此說為深固道。
二 諸比丘!又,何為劇苦道耶? 諸比丘!于世有一類人,裸體而為[人]所厭棄之行。
舐手,被呼喚而不來,等待而不住。
不受持來之[施食],更不受所作之[施食],不應于請待,不受從甕口[取出]之施食,不受從鍋口[取出之施食],隔門阈不受[施食],隔杖不受[施食],隔棒不受[施食],兩人食時不[從其一人之施食]受食,不從妊婦受[施食]、不從正在授乳婦人受[施食],不從在男子間之受婦人[施食],不受布告[所得之施食]、不在狗居近處之所受[施食],不在蠅群行處受[施食],不受魚,不受肉,不飲谷酒、木酒、谷類之酸粥,由一家[受食而還],唯一搏[而生],或從二家[受食而還],唯二搏[而生]……乃至……從七家[受食而還],唯七搏[而生],以一碗而生、以二碗而生……乃至……以七碗而生,一日攝一食,二日攝一食……乃至……七日攝一食。
如是于半月之間行循環而食,彼食生菜、食粟粒、亦食野生之谷類、亦食削皮之屑食、亦食藓苔樹脂、亦食糠、亦食被投棄之焦飯、亦食折胡麻、亦食草、亦食牛糞、亦食樹林中之根或果食而生、亦食落下之果實。
彼亦着麻衣,亦着屍衣、亦着雜衣、亦着糞掃衣、亦着樹皮衣、亦着鹿皮衣、亦着裂開之鹿皮衣、亦着結芳草衣、亦着結樹皮衣、亦着結木屑衣、亦着人發褐、亦着尾毛褐、亦着鸺鹠翼衣,拔須發、勤于拔須發行、直立而卻座。
或蹲踞、或修蹲踞之精勤、或處荊棘之上、或卧荊棘之床、或修[朝與日中]與晚之[三時]入于水之行而住。
如是修以上多種類之身痛、遍痛之行而住、諸比丘!此說為劇苦道。
三 諸比丘!又,以何為中道耶? 諸比丘!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觀身而住,熾然、正智、而具念。
應除對世之貪與憂,于心、于受……乃至……于法循觀法而住、熾然、正知、而具念。
應除對世之貪與憂。
諸比丘!此說為中道。
諸比丘!此等即三種之道也。
” 百五十二 “諸比丘!此等是三種道。
雲何為三道耶? 深固道、劇苦道、中道是。
諸比丘!又,何為深固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一]……諸比丘!此說為深固道。
諸比丘!又,何為劇苦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二]……諸比丘!此說為劇苦道。
諸比丘!又,何為中道耶? 諸比丘!于世有比丘,為欲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而策勵、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
為欲斷已生之惡不善法,而策勵、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
為欲生未生之善法,而策勵、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
為欲住、為不失、為倍增、為廣大、為修習、為圓滿已生之善法,而策勵、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乃至……而修欲勤行成就神足、而修精進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信根、修精進根、修念根、修定根、修慧根……乃至……修信力,修精進力、修念力、修定力、修慧力、修念覺支、修擇法覺支、修精進覺支、修喜覺支、修輕安覺支、修定覺支、修舍覺支、修正見、修正思惟、修正語、修正業、修正命、修正勤、修正念、修正定。
諸比丘!此說為中道。
諸比丘!此即三種道。
” 百五十三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地獄。
雲何為三法耶? 自行殺生,又勸他殺生,又稱贊殺生。
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地獄。
諸比丘!成就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雲何為三法耶? 自行離殺生,又勸他離殺生,又稱贊離殺生事……” 百五十四 “……乃至……自行取不與之物,又勸他不與取,又稱贊不與取……乃至……自行離不與取、又勸他人……乃至……稱贊離不與取事……” 百五十五 “……乃至……自行于欲邪行、又勸他于欲邪行,又稱贊于欲邪行……乃至……自行離于欲之邪行,又勸他人離于欲之邪行,又稱贊離于欲之邪行……” 百五十六 “……乃至……自行虛诳語,又勸他虛诳語,又稱贊虛诳語……乃至…… 自離虛诳語,又勸他離虛诳語,又稱贊離虛诳語……” 百五十七 “……乃至……自行離間語,又勸他離間語,又稱贊離間語……乃至……自行離離間語,又勸他離離間語,又稱贊離離間語……” 百五十八 “……乃至……自行粗惡語,又勸他粗惡語,又稱贊粗惡語……乃至……自行離粗惡語,又勸他離粗惡語,又稱贊離粗惡語……” 百五十九 “……乃至……自行雜穢語,又勸他雜穢語,又稱贊雜穢語……乃至……自行離雜穢語,又勸他離雜穢語,又稱贊離雜穢語……” 百六十 “……乃至……自行貪,又勸他貪,又稱贊貪……乃至…… 自行不貪,又勸他無貪,又稱贊無貪……” 百六十一 “……乃至……自行瞋,又勸他瞋、又稱贊瞋……乃至…… 自行不瞋、又勸他無瞋、又稱贊無瞋……” 百六十二 “……乃至……自行懷邪見,又勸他邪見,又稱贊邪見……乃至…… 自行懷正見,又勸他正見,又稱贊正見,成就此等三法者,猶如為所牽連而置之生于天國。
” 百六十三 “諸比丘!為了知于貪,應修三法。
雲何為三法耶? 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是。
諸比丘!為了知于貪,應修此三法。
諸比丘!為遍知于貪,為遍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舍、為棄,應修此三法。
為瞋……乃至……為癡、為念、為恨、為惱、為嫉、為悭,為诳、為谄、為傲、為憤發、為慢、為過慢、為憍、為放逸,為了知、為遍知、為遍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舍、為棄。
應修此等之三法。
” 世尊說此,彼等比丘即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一集與二集與三集竟 勝妙之增支部中,顯示最勝清淨之一切智性有十一集,由于攝句始知此等。
一 第一集 女人之色,男子之色,及五蓋,無堪忍等之五,與由無利[所說之]五心是[第一~第四]。
芒污,池、栴檀、容易、極光淨、發、修、思惟、與他之二種能屬[第五~第六之七]。
能生失、無利、不失,是四句之門。
此等一切轉。
[第六之八~第十之三二]。
非法、非律、不說、不行、第五之制、犯、輕[犯]、粗重[犯]、有殘[犯],及悔除[犯][第十之三三~第十二]。
人、舍利弗,并為第一,無處、無容、厭背等之成滿[第十三~第十六]。
又,邪見即增未生之不善,有情即是出不正法之事[第十七~第十八之二]。
他者、有罪、與網、及不正……于人中、中[國]、有智、聖眼[第十八之三~第十九之一之半]。
見、聞、能持、觀察、知義……緣厭背、舍離,由食能說者,又,由義味[能說]者,二人、二天并地獄二人、二之傍生、二餓鬼界于閻浮洲中應如是說[第十九之一之半~二]。
林中、托缽、糞掃衣、說法、律、多聞、長老之事、服裝、二者[第二十之一]。
眷屬、靜慮、慈、[念]住、勤、根、力、覺支、道、勝處、解脫、遍處[第二十之一~七十二]。
二種想、随念、靜慮、俱行相結合,以及彈指、大海、厭背、輕安不善及善[第二十之七三~第二十一之五]。
無明、慧分别,通達、四無礙解、果、得、增、廣[第二十一之六~十之一分]。
大博、廣、深、無廣、弘、多、速、輕、聰、栖、利及擇[第二十一之十之餘]。
食、已食、斷、缺、忽與忘卻,習、修、多、知、遍知、作證[第二十一之二~二二]。
二 第二集 罪、精勤、應痛惜。
又,通達、結、黑白。
又,應入雨期。
力、覺支、靜慮、說、诤論、非法行、一向不作善、以及惑亂[第一、第二]。
愚人、懷忿、所說、了義、隐覆、見、戒、順明分[第三]。
地、不能盡報、說何者、應供養、結、等心、徒步之賊、行及文[第四]。
粗顯、不和合、和合、聖、第五糟糠、僞美、重财、不等、非法、非法說者[第五]。
益、希有人、被追悼、值于塔婆、二覺者、三雷、緊那羅、出産、又同住、行[第六]。
在家、欲、依、漏、有染、聖、身、喜、悅、定、寂靜[第七]。
緒、因、行、緣、色、受、想、識、所有之有為、解脫、策勵、名[第八~第九之三]。
明、于有之見、無慚、慚、惡言、界、犯、出犯、善巧[第九之四~至終]。
愚者、所許、犯、非法、非律、悔、所許、犯、非法、非律是[第十]。
人、淨相、心、于第五之凡愚、慧、及無憂為先,……緣、所說之重、輕、粗重[第十一]。
四種希求、所損傷、自心、忿調伏、舍、遍舍、受用、等受用、均布、攝受、攝益,哀愍[第十二、第十三]。
覆護、遍覆護、尋、遍尋、遍尋性、供養、款待、成滿、增長、寶、積集[第十四]。
入定、質直、堪忍、和順、不害、二種根、思擇、念、奢摩他、破、具、清淨、見、不喜足,以及失念之十五[第十五]。
二種法、有學以及彼……善、與無罪、與增樂、異熟、百惱害、苦、三、現前、二種自恣、應呵、應責、應驅擯容赦、除卻、别住、根本、摩那埵、許容[第十六~第十七之半]。
三 第三集 愚人、标識、思惟、過、非理、不善、有罪、有惱害、惡行、垢[一~十]。
高名、應憶、無希望、轉輪、波制多那、無戲論、己、天、更有二種之得[十一~二十]。
身證、病人、行、大竭、漏瘡、應親近、應厭棄、華語人、盲人、以及覆[二十一~三十]。
在梵天、阿難、舍利弗、緣、阿羅毗之[王子]、天子、二種王、無苦、增上之品[三十一~四十]。
現前、處、他人、轉、智者、與持戒、有為、山、勇猛、大賊,此等為十[四十一~五十]。
二種人、婆羅門、遍曆者、涅槃、大家、婆蹉種、提坎那、生聞、傷歌邏[第五十一~六十]。
外道、怖畏、耶那迦、舍羅步、羁舍子、沙羅、言依、他宗者、不善根,以及布薩支,此等為十[六十一~七十]。
闡那、阿時婆迦、釋迦族、離系、當勸導、思、希望、信行、香、阿毗浮、沙門、良田、跋耆子、有學、說三種有學、二種學、崩伽阇[七十一~九十]。
必然、遠離、第一衆、三種之駿馬、衣、樹皮衣、一掬鹽、塵垢洗滌者、黃金匠五十[九十一~百]。
以前之遍求、味着物、号泣、無三事之厭足、二種屋尖頂、二種緣、更複二種[緣][百一~百十]。
生于無幸處難、不可量、無邊處、缺損、正确、業、二種清淨、與寂默品[百十一~百二十]。
俱屍那揭羅、嘲弄、高它馬卡、巴朗島、哈它卡、吐出食、二種阿那律、被隐覆、刻于岩石,此等為十[百二十一~百三十]。
戰士、衆會、友、出世、發褐、圓足、三種增長、三種未調馬、孔雀飼育處品[百三十一~百四十]。
不善、有罪、不平等、不淨、于所害有四、禮、善之午前品[百四十一~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