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集
關燈
小
中
大
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七 諸比丘!于二者邪行之愚人,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雲何為二邪行耶? 母與父。
諸比丘!于此等二者,邪行之愚人,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諸比丘!于二法,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雲何為二耶? 母與父。
諸比丘!于此等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八 諸比丘!于二者邪行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雲何為二邪行耶? 如來與如來之弟子。
諸比丘!于此等二者邪行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諸比丘!于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雲何為二正行耶? 如來與如來之弟子。
諸比丘!于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正行耶? 自心清淨與不執于世間所有物。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忿調伏與恨調伏。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 第十三 施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施。
雲何為二法耶? 财施與法施,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施。
諸比丘!此二種施中,法施是殊勝。
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供養。
雲何為二耶? 财供養與法供養,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供養是殊勝。
三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舍。
雲何為二舍耶? 财舍與法舍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舍是殊勝。
四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遍舍。
雲何為二舍耶? 财遍舍與法遍舍。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遍舍是殊勝。
五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受用。
雲何為二受用耶? 财受用與法受用。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受用是殊勝。
六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等受用。
雲何為二受用耶? 财等受用與法等受用。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等受用是殊勝。
七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均布。
雲何為二均布耶? 财均布與法均布。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均布是殊勝。
八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攝受。
雲何為二攝受耶? 财攝受與法攝受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攝受是殊勝。
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攝益。
雲何為二攝益耶? 财攝益與法攝益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攝益是殊勝。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哀愍。
雲何為二哀愍耶? 财哀愍與、法哀愍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哀愍是殊勝。
” 第十四 覆護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覆護。
雲何為二覆護耶? 财覆護與法覆護。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覆護是殊勝。
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遍覆護。
雲何為二遍覆護耶? 财遍覆護與法遍覆護。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遍覆護是殊勝。
三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尋。
雲何為二尋耶? 财尋與法尋。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尋是殊勝。
四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遍尋。
雲何為二遍尋耶? 财遍尋與法遍尋。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遍尋是殊勝。
五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遍尋性。
雲何為二遍尋性耶? 财遍尋性與法遍尋性。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遍尋性是殊勝。
六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供養。
雲何為二供養耶? 财供養與法供養。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供養是殊勝。
七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款待。
雲何為二款等耶? 财款待與法款待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款待是殊勝。
八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成滿。
雲何為二成滿耶? 财成滿與法成滿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成滿是殊勝。
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增長。
雲何為二增長耶? 财增長與法增長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增長是殊勝。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寶。
雲何為二寶耶? 财寶與法寶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寶是殊勝。
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積集。
雲何為二積集耶? 财積集與法積集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積集是殊勝。
一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廣大。
雲何為二廣大耶? 财廣大與法廣大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廣大是殊勝。
” 第十五 入定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入定善巧與出定善巧。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以下至第十七,就其次下各項,反覆于同經] 二 質直與柔和 三 堪忍與可樂 四 和順與供養 五 不害與清淨 六 不護根門與食不知量 七 能護根門與于食知量 八 思擇力與修習力 九 念力與定力 一〇 奢摩他與毗缽舍那 一一 破戒與破見 一二 具戒與具見 一三 淨戒與淨見 一四 見清淨與如見清淨 一五 于善法不喜足與于精勤不被遮止 一六 失念與不正知 一七 念與正知” 第三之五十竟 第十六 忿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以下至一〇,就其次下之各項,說示同一之經。
] 二 覆與惱 三 嫉與悭 四 诳與谄 五 無慚與無愧 六 不忿與不恨 七 不覆與不惱 八 不嫉與不悭 九 不诳與不谄 一〇 慚與愧 一一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住于苦。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乃至…… 一二 覆與惱……乃至…… 一三 嫉與悭……乃至…… 一四 诳與谄……乃至…… 一五 無慚與無愧……乃至……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住于苦。
一六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住于樂。
雲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 一七 不覆與不惱……乃至…… 一八 不嫉與不悭……乃至…… 一九 不诳與不谄……乃至…… 二〇 慚與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住于樂。
二一 諸比丘!此等二法,可使有學之比丘退堕。
雲何為二耶? 忿與恨……乃至…… 二二 覆與惱……乃至…… 二三 嫉與悭……乃至…… 二四 诳與谄……乃至…… 二五 無慚與無愧 諸比丘!此等二法,可使有學之比丘退堕。
二六 諸比丘!此等二法,将不令有學之比丘退堕。
雲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 二七 不覆與不惱……乃至…… 二八 不嫉與不悭……乃至…… 二九 不诳與不谄……乃至…… 三〇 慚與愧 諸比丘!此等二法,不令有學之比丘退堕。
三一~三五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堕于地獄。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是……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一~一五]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堕于地獄。
三六~四〇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生于天。
雲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六~二〇]。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如捉投生于天。
四一~四五 諸比丘!成就此二種法之此世間之一類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一~一五] 諸比丘!此等二法者,……乃至……生。
四六~五二 諸比丘!成就二種法之此世間之一類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雲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是……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六~二〇]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乃至……生于天世。
五一~五五 諸比丘!此等二法是不善……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五六~六〇 ……是善……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六一~六五 ……是有罪……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六六~七〇 ……是無罪……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七一~七五 ……是增苦……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七六~八〇 ……是增樂……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八一~八五 ……是苦之異熟……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八六~九〇 ……是樂之異熟……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九一~九五 ……是有惱害……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九六~一〇〇 ……是無惱害……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諸比丘!此等二法是無惱害。
” 第十七 品 一 “諸比丘!緣于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衆之學處。
雲何為二利耶? 為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乃至…… 為折伏惡人、為純淨比丘之樂住……乃至…… 為防護現法之漏、罪、怖畏、不善法。
為害當來之漏、怨、罪、怖畏、不善法是……乃至…… 為哀愍在家者,為斷絕有惡意之黨……乃至…… 為令未信者信,為令已信者增長其信……乃至…… 為正法之住,為攝受于律。
諸比丘!緣于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衆之學處。
二 諸比丘!緣于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衆之波羅提木叉……乃至……[二集之一七之一] 制立誦波羅提木叉事……乃至…… 制立中止波羅提木叉事……乃至…… 制立自恣……乃至…… 制立中止自恣……乃至…… 制立應诃所作……乃至…… 制立應責所作……乃至…… 制立應驅擯所作……乃至…… 制立應乞容赦所作……乃至…… 制立應除卻所作……乃至…… 制立與别住……乃至…… 制立拉回于根本事……乃至…… 制立與摩那埵……乃至…… 制立許容……乃至…… 制立複歸……乃至…… 制立應退去……乃至…… 制立具足……乃至…… 制立白羯磨……乃至…… 制立白二羯磨……乃至…… 制立白四羯磨……乃至…… 制立未制立……乃至…… 制立随已制……乃至…… 制立現前毗奈耶……乃至…… 制立憶念毗奈耶……乃至…… 制立不癡毗奈耶……乃至…… 制立自言作……乃至…… 制立多人[語]……乃至…… 制立求彼罪……乃至…… 制立草庵。
雲何為二法耶? 為了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為折伏惡人,為純淨比丘之樂住……乃至……為防護現法之漏,為害當來之漏……乃至……為防護現法之怨、罪、怖畏、不善法。
為害當來之怨、罪、怖畏、不善法……乃至……為哀愍在家者,為斷絕有惡意者之黨……為令未信者信,為令已信者增長其信……為正法之住,為攝受律。
諸比丘!緣于此等二利,如來遂為弟子衆制立草覆地。
三 諸比丘!為知貪,應修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奢摩他與毗缽舍那。
諸比丘!為知貪,應修此等二法。
四 諸比丘!為遍知貪……乃至……為遍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舍、為棄,而應修此等二種法……乃至……[二集之一七之三] 五 為瞋、癡、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傲、憤發、慢、過慢、憍、放逸。
為知、為遍知、為遍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舍、為棄,應修此等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舍摩他與毗缽舍那……乃至……應修此等二種法。
” 二集竟
七 諸比丘!于二者邪行之愚人,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雲何為二邪行耶? 母與父。
諸比丘!于此等二者,邪行之愚人,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諸比丘!于二法,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雲何為二耶? 母與父。
諸比丘!于此等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八 諸比丘!于二者邪行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雲何為二邪行耶? 如來與如來之弟子。
諸比丘!于此等二者邪行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護損傷,失壞自己;是有罪,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非福。
諸比丘!于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雲何為二正行耶? 如來與如來之弟子。
諸比丘!于二者正行之智者,賢明之善人是保護不損傷,不失壞自己;是無罪,不為智者所呵毀;又生許多福。
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正行耶? 自心清淨與不執于世間所有物。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忿調伏與恨調伏。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 第十三 施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施。
雲何為二法耶? 财施與法施,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施。
諸比丘!此二種施中,法施是殊勝。
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供養。
雲何為二耶? 财供養與法供養,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供養是殊勝。
三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舍。
雲何為二舍耶? 财舍與法舍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舍是殊勝。
四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遍舍。
雲何為二舍耶? 财遍舍與法遍舍。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遍舍是殊勝。
五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受用。
雲何為二受用耶? 财受用與法受用。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受用是殊勝。
六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等受用。
雲何為二受用耶? 财等受用與法等受用。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等受用是殊勝。
七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均布。
雲何為二均布耶? 财均布與法均布。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均布是殊勝。
八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攝受。
雲何為二攝受耶? 财攝受與法攝受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攝受是殊勝。
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攝益。
雲何為二攝益耶? 财攝益與法攝益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攝益是殊勝。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哀愍。
雲何為二哀愍耶? 财哀愍與、法哀愍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哀愍是殊勝。
” 第十四 覆護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覆護。
雲何為二覆護耶? 财覆護與法覆護。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覆護是殊勝。
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遍覆護。
雲何為二遍覆護耶? 财遍覆護與法遍覆護。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遍覆護是殊勝。
三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尋。
雲何為二尋耶? 财尋與法尋。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尋是殊勝。
四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遍尋。
雲何為二遍尋耶? 财遍尋與法遍尋。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遍尋是殊勝。
五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遍尋性。
雲何為二遍尋性耶? 财遍尋性與法遍尋性。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遍尋性是殊勝。
六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供養。
雲何為二供養耶? 财供養與法供養。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供養是殊勝。
七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款待。
雲何為二款等耶? 财款待與法款待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款待是殊勝。
八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成滿。
雲何為二成滿耶? 财成滿與法成滿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成滿是殊勝。
九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增長。
雲何為二增長耶? 财增長與法增長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增長是殊勝。
一〇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寶。
雲何為二寶耶? 财寶與法寶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寶是殊勝。
一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積集。
雲何為二積集耶? 财積集與法積集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積集是殊勝。
一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廣大。
雲何為二廣大耶? 财廣大與法廣大是。
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廣大是殊勝。
” 第十五 入定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入定善巧與出定善巧。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以下至第十七,就其次下各項,反覆于同經] 二 質直與柔和 三 堪忍與可樂 四 和順與供養 五 不害與清淨 六 不護根門與食不知量 七 能護根門與于食知量 八 思擇力與修習力 九 念力與定力 一〇 奢摩他與毗缽舍那 一一 破戒與破見 一二 具戒與具見 一三 淨戒與淨見 一四 見清淨與如見清淨 一五 于善法不喜足與于精勤不被遮止 一六 失念與不正知 一七 念與正知” 第三之五十竟 第十六 忿品 一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以下至一〇,就其次下之各項,說示同一之經。
] 二 覆與惱 三 嫉與悭 四 诳與谄 五 無慚與無愧 六 不忿與不恨 七 不覆與不惱 八 不嫉與不悭 九 不诳與不谄 一〇 慚與愧 一一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住于苦。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乃至…… 一二 覆與惱……乃至…… 一三 嫉與悭……乃至…… 一四 诳與谄……乃至…… 一五 無慚與無愧……乃至……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住于苦。
一六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住于樂。
雲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 一七 不覆與不惱……乃至…… 一八 不嫉與不悭……乃至…… 一九 不诳與不谄……乃至…… 二〇 慚與愧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住于樂。
二一 諸比丘!此等二法,可使有學之比丘退堕。
雲何為二耶? 忿與恨……乃至…… 二二 覆與惱……乃至…… 二三 嫉與悭……乃至…… 二四 诳與谄……乃至…… 二五 無慚與無愧 諸比丘!此等二法,可使有學之比丘退堕。
二六 諸比丘!此等二法,将不令有學之比丘退堕。
雲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 二七 不覆與不惱……乃至…… 二八 不嫉與不悭……乃至…… 二九 不诳與不谄……乃至…… 三〇 慚與愧 諸比丘!此等二法,不令有學之比丘退堕。
三一~三五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堕于地獄。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是……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一~一五]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堕于地獄。
三六~四〇 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擲生于天。
雲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六~二〇]。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如捉投生于天。
四一~四五 諸比丘!成就此二種法之此世間之一類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雲何為二法耶? 忿與恨……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一~一五] 諸比丘!此等二法者,……乃至……生。
四六~五二 諸比丘!成就二種法之此世間之一類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雲何為二法耶? 不忿與不恨是……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六~二〇] 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乃至……生于天世。
五一~五五 諸比丘!此等二法是不善……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五六~六〇 ……是善……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六一~六五 ……是有罪……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六六~七〇 ……是無罪……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七一~七五 ……是增苦……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七六~八〇 ……是增樂……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八一~八五 ……是苦之異熟……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八六~九〇 ……是樂之異熟……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九一~九五 ……是有惱害……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九六~一〇〇 ……是無惱害……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諸比丘!此等二法是無惱害。
” 第十七 品 一 “諸比丘!緣于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衆之學處。
雲何為二利耶? 為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乃至…… 為折伏惡人、為純淨比丘之樂住……乃至…… 為防護現法之漏、罪、怖畏、不善法。
為害當來之漏、怨、罪、怖畏、不善法是……乃至…… 為哀愍在家者,為斷絕有惡意之黨……乃至…… 為令未信者信,為令已信者增長其信……乃至…… 為正法之住,為攝受于律。
諸比丘!緣于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衆之學處。
二 諸比丘!緣于此等二種利,如來遂制立弟子衆之波羅提木叉……乃至……[二集之一七之一] 制立誦波羅提木叉事……乃至…… 制立中止波羅提木叉事……乃至…… 制立自恣……乃至…… 制立中止自恣……乃至…… 制立應诃所作……乃至…… 制立應責所作……乃至…… 制立應驅擯所作……乃至…… 制立應乞容赦所作……乃至…… 制立應除卻所作……乃至…… 制立與别住……乃至…… 制立拉回于根本事……乃至…… 制立與摩那埵……乃至…… 制立許容……乃至…… 制立複歸……乃至…… 制立應退去……乃至…… 制立具足……乃至…… 制立白羯磨……乃至…… 制立白二羯磨……乃至…… 制立白四羯磨……乃至…… 制立未制立……乃至…… 制立随已制……乃至…… 制立現前毗奈耶……乃至…… 制立憶念毗奈耶……乃至…… 制立不癡毗奈耶……乃至…… 制立自言作……乃至…… 制立多人[語]……乃至…… 制立求彼罪……乃至…… 制立草庵。
雲何為二法耶? 為了僧伽之極善,為僧伽之安樂……為折伏惡人,為純淨比丘之樂住……乃至……為防護現法之漏,為害當來之漏……乃至……為防護現法之怨、罪、怖畏、不善法。
為害當來之怨、罪、怖畏、不善法……乃至……為哀愍在家者,為斷絕有惡意者之黨……為令未信者信,為令已信者增長其信……為正法之住,為攝受律。
諸比丘!緣于此等二利,如來遂為弟子衆制立草覆地。
三 諸比丘!為知貪,應修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奢摩他與毗缽舍那。
諸比丘!為知貪,應修此等二法。
四 諸比丘!為遍知貪……乃至……為遍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舍、為棄,而應修此等二種法……乃至……[二集之一七之三] 五 為瞋、癡、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傲、憤發、慢、過慢、憍、放逸。
為知、為遍知、為遍盡、為斷、為盡、為去、為離染、為滅、為舍、為棄,應修此等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耶? 舍摩他與毗缽舍那……乃至……應修此等二種法。
” 二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