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集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 科刑罰品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曰:“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罪。
雲何為二?現世之罪與後世之罪。
又,諸比丘!雲何為現世之罪?諸比丘!世上一類之人,曾見王者捕犯罪之賊,而科以種種之刑罰。
施以鞭撻,施以杖撻,施以棍棒撻,或截手、截足、截手足、割刵、割劓、截耳鼻。
或造粥鍋之狀、或造如貝[有滑澤]秃頭之狀、或造成羅睺鬼之口狀、造成火鬘之狀、造成手燈之狀、造成草衣之狀、造成樹皮衣之狀、造成羚羊之狀、造成鈎肉之狀、造成銅錢之狀,再以鹽分使之糜爛,用橫木貫通而令回轉之、造成稻草座狀,用極熱之油澆浴,再予[餓]狗咬食,而活生生串而貫通,以刀斷首。
彼[見而]謂——依照惡業種類之所在,因而王者捕犯罪之賊,科以種種之刑罰。
施以鞭撻……乃至……以刀斷首。
若我亦如是作惡業,則彼王亦捕我,如是科我種種刑罰,施以鞭撻……乃至……以刀斷首。
彼畏現世之罪,而不奪取屬他人之物而生活。
諸比丘!此即名為現世之罪。
又諸比丘!雲何為來世之罪? 諸比丘!世間一類人,作如是思擇——于身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于語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于意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而且若我于身作惡行、于語作惡行、于意作惡行,則将如何?因彼故我身壞、死後,當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彼畏來世之罪而斷身惡行、修身妙行。
斷語惡行、修語妙行。
斷意惡行、修意妙行。
為己身之成清淨、念念不忘,諸比丘!此名之為來世之罪。
諸比丘!此等為二種罪,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我等當畏現世之罪,我等當畏來世之罪。
我等畏罪,當造于罪見畏之習性。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諸比丘!畏罪,具有于罪見畏之習性者,可預期此事,人當解脫一切罪。
二 諸比丘!世上有二種精勤,是難作者。
雲何為二? 其一,住于家之在家者施與衣服、飲食、床座、治病醫藥等資具之精勤;另一舍家而趣于無家者舍棄一切依之精勤。
諸比丘!世間此二種精勤是難作者。
諸比丘!此是二種精勤中之首,所謂舍棄一切依之精勤。
諸比丘!是故汝等應如是學——我等當精勤于舍棄一切依之精勤。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三 諸比丘!有二種法,應痛惜。
雲何為二? 諸比丘!有一類人,作身惡行、不作身妙行、作語惡行、不作語妙行、作意惡行、不作意妙行。
彼[思惟],我作身惡行而痛、我不作身妙行而痛。
我作語惡行而痛、我不作語妙行而痛。
我作意惡行而痛、我不作意妙行而痛。
諸比丘!此二種法當痛惜。
四 諸比丘!有二種法,不應痛惜。
雲何為二? 諸比丘!有一類人,作身妙行、不作身惡行……乃至……不作意惡行。
彼者[思惟],我作身妙行而不痛、我不作身惡行而不痛……乃至……我作意妙行……乃至……。
諸比丘!此二種法不應痛惜。
五 諸比丘!我通達二種法,其一不厭足善法;另一精勤不退轉。
我無退轉之精勤者——甯可皮膚、筋肉、骨幹盡、身内血肉涸竭,不論如何,凡能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因此有廢精進,為不可。
諸比丘!我由不放逸而證菩提者,由不放逸而證無上安穩者。
諸比丘!汝等亦當精勤無退轉——甯可皮膚、筋肉、骨幹盡、身内血肉涸竭,不論如何,凡能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因此有廢精進者,為不可以。
若有如是想,諸比丘!汝等亦當不久,如是目的,善男子真正舍家而出家,應将彼無上之梵行結果,于現生親自通慧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由是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應無退轉而精勤,甯可皮膚、筋肉、骨幹盡,身内之血可涸竭,不論如何,凡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而能精進不廢。
諸比丘!汝等應當如是學。
六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 其一,為起結之諸法,見有愛味;另一為起結之諸法,見而厭背。
諸比丘!于起結之諸法,見有愛味者,是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者。
我說: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而不脫生、老、死、憂、悲、苦、愁、惱,彼為不脫苦者。
諸比丘!于起結之諸法,見而厭背者,是斷貪、斷瞋、斷癡者。
我說:斷貪、斷瞋、斷癡,而脫離生、老、死、憂、悲、苦、愁、惱,彼為脫苦者。
諸比丘!此等即是二種法。
七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 是無慚與無愧。
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黑。
八 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白。
雲何為二法? 是慚與愧。
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白。
九 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可護世。
雲何為二白法? 是慚與愧。
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者,若不護世,則世上之所謂母、或所謂母之姊妹、或所謂母之兄弟之妻、或所謂師之夫人、或所謂尊長者之夫人,将不為人知,世将混亂。
譬如山羊、羊、雞、豚、狗、野狼等。
然而,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護世故,所謂母、或所謂母之姊妹、或所謂母之兄弟之妻、或所謂師之夫人、或所謂尊長者之夫人,則為人所知。
一〇 諸比丘!此等二者,為雨期之始。
雲何為二? 是前與後。
諸比丘!此等二者,為雨期之始。
” 罪與精勤二者,應痛惜,與第五之通達、結、黑、白、婦、雨期之始,是為其品。
第二 靜論品 一 “諸比丘!此等二者,為力。
雲何為二力? 是思擇力及修習力。
又諸比丘!雲何為思擇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如是思擇——身惡行,于現世及當來有惡之異熟,語惡行……乃至……意惡業,于現世及當來有惡之異熟。
彼作如是思擇已,斷身惡行,修習身妙行……乃至……斷意惡行,修習意妙行,使己成為清淨。
諸比丘!是謂思擇力。
諸比丘!雲何為修習力? 諸比丘!此中修習力者,為有學之力。
諸比丘!其所以者,是依有學之力以斷貪、斷瞋、斷癡。
斷貪已、斷瞋已、斷癡已、而不作不善,不作惡。
諸比丘!是謂修習力。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雲何為二力? 是思擇力與修習力。
諸比丘!雲何為思擇力?諸比丘!世有……乃至……[第一節]諸比丘!是謂思擇力。
諸比丘!雲何為修習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修念覺支,依止于厭、依止于離、依止于滅,回向于舍。
修擇法覺支……乃至……修精進覺支……乃至……修喜覺支……乃至……修輕安覺支……乃至……修定覺支……乃至……修舍覺支……乃至……諸比丘!是謂修習力。
諸比丘!此等為二種力。
三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雲何為二? 是思擇力與修習力。
又諸比丘!雲何為思擇力? 諸比丘!世有……乃至……[參照第一節] 諸比丘!雲何為修習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
尋、伺、寂靜故,成内之等淨,心定而趣于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遠離喜,住于舍,有念,有正知。
又身受樂,聖所宣說、舍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斷樂及斷苦故,先滅喜憂,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諸比丘!是謂修習力。
諸比丘!此等為二種力。
四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如來所說。
雲何為二? 是略與廣,諸比丘!此等二者,是如來所說。
五 諸比丘!有诤論起時,犯罪比丘與徴問比丘,若非正觀自己。
則諸比丘于此诤論,所應期待者是延引、粗惡與兇暴。
又諸比丘非住于安穩。
又諸比丘!有诤論起時,犯罪比丘與徴問比丘,若能正觀自己,則諸比丘于此诤論,所應期待者是非延引、非粗惡、非兇暴事。
又諸比丘當住于安穩。
又諸比丘!雲何為犯罪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此中犯罪比丘作如是觀——我實身犯一種不善,故彼比丘于我身見所犯之一種不善,若我不身犯一種不善,則彼比丘不于我身見所犯之一種不善。
然我實身犯一種不善故,彼比丘于我身得見所犯之一種不善。
彼比丘于我身上見所犯之一種不善而不歡,彼比丘不歡而對我發不歡之語。
若彼比丘發不歡之語,則我不歡,因不歡而告諸他人——如是之事,唯我之犯過,恰如應納稅之人對物品之[情形]。
諸比丘!如是為犯罪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又雲何為徴問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此中徴問之比丘,作如是觀——此比丘身犯一種不善,故我見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若此比丘身不犯一種不善,則我不見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
又因此比丘身犯一種不善故,我得見此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又複我見此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而不歡,故我因不歡而對此比丘發不歡之語。
我發不歡之語而此比丘不歡,不歡而告諸他人。
如是之事,唯我之犯過,恰如應納稅之人對物品之[情形]。
諸比丘!如是為徴問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有诤論起時,犯罪之比丘與徴問之比丘,若不正觀自己,則諸比丘于此诤論,所應期待者是延引、粗惡與兇暴。
又諸比丘非住于安穩。
諸比丘!有诤論起時,犯罪之比丘與徴問之比丘,若正觀自己,則諸比丘于此诤論,所應期待者是非延引、非粗惡、非兇暴,又諸比丘住于安穩。
” 六 一時,有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住處。
詣已,與世尊交換互相慶慰、喜悅、感銘之語,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尊瞿昙!以何因、以何緣,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耶?”“婆羅門!由于非法行,不平等行之因,如是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 “複次,尊瞿昙!以何因、何緣,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耶?”“婆羅門!由于法行、等行之因,如是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 “奇哉!瞿昙,奇哉!瞿昙、瞿昙!譬如伏者之起,或覆者之露、或示迷者以道、或如于暗中持燈光有眼者當見色,正如是,世尊瞿昙示以種種之異門。
我歸依世尊瞿昙,[歸依]法、[歸依]諸比丘衆。
世尊瞿昙當存念我,從今日起成為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七 一時,賈奴少尼[生聞]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與世尊互相慶慰……乃至……坐于一面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尊瞿昙!有何因、何緣,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耶?” “婆羅門!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于此世間有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 “複次,尊瞿昙!有何因、何緣,于此世有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耶?” “婆羅門!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我不知尊瞿昙此略說之廣義,但願尊瞿昙為我說法,令得知世尊此略說之廣義。
” “婆羅門!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 生聞婆羅門應諾世尊:“誠然,尊者!”世尊作如是說: “婆羅門!世間有一類人作身惡行、不作身妙行、作語惡行、不作語妙行、作意惡行、不作意妙行。
婆羅門!如是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世間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複次,婆羅門!世間有一類人,作身妙行、不作身惡行、作語妙行、不作語惡行、作意妙行、不作意惡行。
婆羅門!如是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世間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當存念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八 一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對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世尊如是曰:“阿難!我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一向不可作。
” “大德!世尊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一向不可作。
其不可作而作時,可豫期如何之災患耶?” “阿難!我作身惡行……乃至……時,當預期此過患——毀謗己自身、智者見而呵毀、揚污名、迷亂而死,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阿難!我一向說不可作此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不可作而作時,當預期此過患。
阿難!我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一向應作。
” “大德!世尊說一向應作,作其應作之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時,可預期如何之勝利耶?” “阿難!我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一向應作。
作其應作者時,可預期此勝利——不毀謗己自身、智者見而稱贊、揚美名、不迷亂而死、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阿難!作我一向說應作之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時,可預期此勝利。
” 九 “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不善當斷。
諸比丘!若彼不善不能斷,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不善當斷故,故我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又若為斷此不善而引緻無益、苦時,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然而,為斷不善會愈加引樂,故我如是說。
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當修善。
諸比丘!善當修者。
諸比丘!若彼善不修,則不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
諸比丘!然則善當修,故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
又若為修習此善而引無益、苦時,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
諸比丘!然而,為修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曰:“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罪。
雲何為二?現世之罪與後世之罪。
又,諸比丘!雲何為現世之罪?諸比丘!世上一類之人,曾見王者捕犯罪之賊,而科以種種之刑罰。
施以鞭撻,施以杖撻,施以棍棒撻,或截手、截足、截手足、割刵、割劓、截耳鼻。
或造粥鍋之狀、或造如貝[有滑澤]秃頭之狀、或造成羅睺鬼之口狀、造成火鬘之狀、造成手燈之狀、造成草衣之狀、造成樹皮衣之狀、造成羚羊之狀、造成鈎肉之狀、造成銅錢之狀,再以鹽分使之糜爛,用橫木貫通而令回轉之、造成稻草座狀,用極熱之油澆浴,再予[餓]狗咬食,而活生生串而貫通,以刀斷首。
彼[見而]謂——依照惡業種類之所在,因而王者捕犯罪之賊,科以種種之刑罰。
施以鞭撻……乃至……以刀斷首。
若我亦如是作惡業,則彼王亦捕我,如是科我種種刑罰,施以鞭撻……乃至……以刀斷首。
彼畏現世之罪,而不奪取屬他人之物而生活。
諸比丘!此即名為現世之罪。
又諸比丘!雲何為來世之罪? 諸比丘!世間一類人,作如是思擇——于身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于語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于意惡行實則未來有惡之異熟,而且若我于身作惡行、于語作惡行、于意作惡行,則将如何?因彼故我身壞、死後,當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彼畏來世之罪而斷身惡行、修身妙行。
斷語惡行、修語妙行。
斷意惡行、修意妙行。
為己身之成清淨、念念不忘,諸比丘!此名之為來世之罪。
諸比丘!此等為二種罪,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我等當畏現世之罪,我等當畏來世之罪。
我等畏罪,當造于罪見畏之習性。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諸比丘!畏罪,具有于罪見畏之習性者,可預期此事,人當解脫一切罪。
二 諸比丘!世上有二種精勤,是難作者。
雲何為二? 其一,住于家之在家者施與衣服、飲食、床座、治病醫藥等資具之精勤;另一舍家而趣于無家者舍棄一切依之精勤。
諸比丘!世間此二種精勤是難作者。
諸比丘!此是二種精勤中之首,所謂舍棄一切依之精勤。
諸比丘!是故汝等應如是學——我等當精勤于舍棄一切依之精勤。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三 諸比丘!有二種法,應痛惜。
雲何為二? 諸比丘!有一類人,作身惡行、不作身妙行、作語惡行、不作語妙行、作意惡行、不作意妙行。
彼[思惟],我作身惡行而痛、我不作身妙行而痛。
我作語惡行而痛、我不作語妙行而痛。
我作意惡行而痛、我不作意妙行而痛。
諸比丘!此二種法當痛惜。
四 諸比丘!有二種法,不應痛惜。
雲何為二? 諸比丘!有一類人,作身妙行、不作身惡行……乃至……不作意惡行。
彼者[思惟],我作身妙行而不痛、我不作身惡行而不痛……乃至……我作意妙行……乃至……。
諸比丘!此二種法不應痛惜。
五 諸比丘!我通達二種法,其一不厭足善法;另一精勤不退轉。
我無退轉之精勤者——甯可皮膚、筋肉、骨幹盡、身内血肉涸竭,不論如何,凡能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因此有廢精進,為不可。
諸比丘!我由不放逸而證菩提者,由不放逸而證無上安穩者。
諸比丘!汝等亦當精勤無退轉——甯可皮膚、筋肉、骨幹盡、身内血肉涸竭,不論如何,凡能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因此有廢精進者,為不可以。
若有如是想,諸比丘!汝等亦當不久,如是目的,善男子真正舍家而出家,應将彼無上之梵行結果,于現生親自通慧作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由是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應無退轉而精勤,甯可皮膚、筋肉、骨幹盡,身内之血可涸竭,不論如何,凡以丈夫之勢、丈夫之精進、丈夫之勇決、能得之而不得,而能精進不廢。
諸比丘!汝等應當如是學。
六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 其一,為起結之諸法,見有愛味;另一為起結之諸法,見而厭背。
諸比丘!于起結之諸法,見有愛味者,是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者。
我說:不斷貪、不斷瞋、不斷癡,而不脫生、老、死、憂、悲、苦、愁、惱,彼為不脫苦者。
諸比丘!于起結之諸法,見而厭背者,是斷貪、斷瞋、斷癡者。
我說:斷貪、斷瞋、斷癡,而脫離生、老、死、憂、悲、苦、愁、惱,彼為脫苦者。
諸比丘!此等即是二種法。
七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法。
雲何為二法? 是無慚與無愧。
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黑。
八 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白。
雲何為二法? 是慚與愧。
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白。
九 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可護世。
雲何為二白法? 是慚與愧。
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者,若不護世,則世上之所謂母、或所謂母之姊妹、或所謂母之兄弟之妻、或所謂師之夫人、或所謂尊長者之夫人,将不為人知,世将混亂。
譬如山羊、羊、雞、豚、狗、野狼等。
然而,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護世故,所謂母、或所謂母之姊妹、或所謂母之兄弟之妻、或所謂師之夫人、或所謂尊長者之夫人,則為人所知。
一〇 諸比丘!此等二者,為雨期之始。
雲何為二? 是前與後。
諸比丘!此等二者,為雨期之始。
” 罪與精勤二者,應痛惜,與第五之通達、結、黑、白、婦、雨期之始,是為其品。
第二 靜論品 一 “諸比丘!此等二者,為力。
雲何為二力? 是思擇力及修習力。
又諸比丘!雲何為思擇力? 諸比丘!世間有一類人,如是思擇——身惡行,于現世及當來有惡之異熟,語惡行……乃至……意惡業,于現世及當來有惡之異熟。
彼作如是思擇已,斷身惡行,修習身妙行……乃至……斷意惡行,修習意妙行,使己成為清淨。
諸比丘!是謂思擇力。
諸比丘!雲何為修習力? 諸比丘!此中修習力者,為有學之力。
諸比丘!其所以者,是依有學之力以斷貪、斷瞋、斷癡。
斷貪已、斷瞋已、斷癡已、而不作不善,不作惡。
諸比丘!是謂修習力。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二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雲何為二力? 是思擇力與修習力。
諸比丘!雲何為思擇力?諸比丘!世有……乃至……[第一節]諸比丘!是謂思擇力。
諸比丘!雲何為修習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修念覺支,依止于厭、依止于離、依止于滅,回向于舍。
修擇法覺支……乃至……修精進覺支……乃至……修喜覺支……乃至……修輕安覺支……乃至……修定覺支……乃至……修舍覺支……乃至……諸比丘!是謂修習力。
諸比丘!此等為二種力。
三 諸比丘!此等是二種力。
雲何為二? 是思擇力與修習力。
又諸比丘!雲何為思擇力? 諸比丘!世有……乃至……[參照第一節] 諸比丘!雲何為修習力? 諸比丘!世間有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靜慮而住。
尋、伺、寂靜故,成内之等淨,心定而趣于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
遠離喜,住于舍,有念,有正知。
又身受樂,聖所宣說、舍念樂住具足第三靜慮而住。
斷樂及斷苦故,先滅喜憂,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
諸比丘!是謂修習力。
諸比丘!此等為二種力。
四 諸比丘!此等二者是如來所說。
雲何為二? 是略與廣,諸比丘!此等二者,是如來所說。
五 諸比丘!有诤論起時,犯罪比丘與徴問比丘,若非正觀自己。
則諸比丘于此诤論,所應期待者是延引、粗惡與兇暴。
又諸比丘非住于安穩。
又諸比丘!有诤論起時,犯罪比丘與徴問比丘,若能正觀自己,則諸比丘于此诤論,所應期待者是非延引、非粗惡、非兇暴事。
又諸比丘當住于安穩。
又諸比丘!雲何為犯罪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此中犯罪比丘作如是觀——我實身犯一種不善,故彼比丘于我身見所犯之一種不善,若我不身犯一種不善,則彼比丘不于我身見所犯之一種不善。
然我實身犯一種不善故,彼比丘于我身得見所犯之一種不善。
彼比丘于我身上見所犯之一種不善而不歡,彼比丘不歡而對我發不歡之語。
若彼比丘發不歡之語,則我不歡,因不歡而告諸他人——如是之事,唯我之犯過,恰如應納稅之人對物品之[情形]。
諸比丘!如是為犯罪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又雲何為徴問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此中徴問之比丘,作如是觀——此比丘身犯一種不善,故我見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若此比丘身不犯一種不善,則我不見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
又因此比丘身犯一種不善故,我得見此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又複我見此身犯一種不善之比丘而不歡,故我因不歡而對此比丘發不歡之語。
我發不歡之語而此比丘不歡,不歡而告諸他人。
如是之事,唯我之犯過,恰如應納稅之人對物品之[情形]。
諸比丘!如是為徴問之比丘正觀自己。
諸比丘!有诤論起時,犯罪之比丘與徴問之比丘,若不正觀自己,則諸比丘于此诤論,所應期待者是延引、粗惡與兇暴。
又諸比丘非住于安穩。
諸比丘!有诤論起時,犯罪之比丘與徴問之比丘,若正觀自己,則諸比丘于此诤論,所應期待者是非延引、非粗惡、非兇暴,又諸比丘住于安穩。
” 六 一時,有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住處。
詣已,與世尊交換互相慶慰、喜悅、感銘之語,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婆羅門白世尊言:“尊瞿昙!以何因、以何緣,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耶?”“婆羅門!由于非法行,不平等行之因,如是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 “複次,尊瞿昙!以何因、何緣,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耶?”“婆羅門!由于法行、等行之因,如是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 “奇哉!瞿昙,奇哉!瞿昙、瞿昙!譬如伏者之起,或覆者之露、或示迷者以道、或如于暗中持燈光有眼者當見色,正如是,世尊瞿昙示以種種之異門。
我歸依世尊瞿昙,[歸依]法、[歸依]諸比丘衆。
世尊瞿昙當存念我,從今日起成為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七 一時,賈奴少尼[生聞]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與世尊互相慶慰……乃至……坐于一面之生聞婆羅門白世尊言:“尊瞿昙!有何因、何緣,于此世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耶?” “婆羅門!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于此世間有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 “複次,尊瞿昙!有何因、何緣,于此世有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耶?” “婆羅門!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我不知尊瞿昙此略說之廣義,但願尊瞿昙為我說法,令得知世尊此略說之廣義。
” “婆羅門!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 生聞婆羅門應諾世尊:“誠然,尊者!”世尊作如是說: “婆羅門!世間有一類人作身惡行、不作身妙行、作語惡行、不作語妙行、作意惡行、不作意妙行。
婆羅門!如是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世間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複次,婆羅門!世間有一類人,作身妙行、不作身惡行、作語妙行、不作語惡行、作意妙行、不作意惡行。
婆羅門!如是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世間一類有情,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
”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當存念我,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八 一時,具壽阿難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問訊世尊坐于一面。
對坐于一面之具壽阿難,世尊如是曰:“阿難!我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一向不可作。
” “大德!世尊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是一向不可作。
其不可作而作時,可豫期如何之災患耶?” “阿難!我作身惡行……乃至……時,當預期此過患——毀謗己自身、智者見而呵毀、揚污名、迷亂而死,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地獄。
阿難!我一向說不可作此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不可作而作時,當預期此過患。
阿難!我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一向應作。
” “大德!世尊說一向應作,作其應作之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時,可預期如何之勝利耶?” “阿難!我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是一向應作。
作其應作者時,可預期此勝利——不毀謗己自身、智者見而稱贊、揚美名、不迷亂而死、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阿難!作我一向說應作之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時,可預期此勝利。
” 九 “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不善當斷。
諸比丘!若彼不善不能斷,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不善當斷故,故我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又若為斷此不善而引緻無益、苦時,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然而,為斷不善會愈加引樂,故我如是說。
諸比丘!當斷不善。
諸比丘!當修善。
諸比丘!善當修者。
諸比丘!若彼善不修,則不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
諸比丘!然則善當修,故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
又若為修習此善而引無益、苦時,則我不如是說:諸比丘!當修善。
諸比丘!然而,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