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分别品
關燈
小
中
大
如是,世尊。
”世尊如是曰: “應知内六處。
應知外六處。
應知六識身。
應知六觸身。
應知十八意行。
應知三十六有情句。
于其中,依此而舍此。
有三念住,此為聖者之所學,此為聖者之[所]習,[大]師以此訓衆。
彼為瑜伽師中之無上人之調禦師。
此為六分别之總說。
然,如是言:‘應知内六處。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有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如是所言:‘應知内六處。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外六處。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有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如是所言:‘應知外六處。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六識身。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如是所言:‘應知六識處。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六觸身。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有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如是所言:‘應知六觸身。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十八意行。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依眼見色已,思察喜處之色、思察憂處之色、思察舍處之色。
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味味已……乃至……依身觸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思察喜處之法、思察憂處之法、思察舍處之法。
如是有六喜行、六憂行、六舍行。
如是所言:‘應知十八意行。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三十六有情句。
’如是緣何而言耶?是依六在家為喜、六出離喜、六在家為憂、六出離為憂、六在家為舍、六出離為舍。
此等中,依六在家為喜者何耶?乃對眼所識之諸色,可期望、好、悅、意樂、以随伴世間味,或由獲得見為獲得,或既曾獲得,追憶所變易、滅、已過去而起喜。
若如是類之喜者,此言依在家為喜。
耳所識之諸聲……乃至……鼻所識之諸香……乃至……舌所識之諸味……乃至……身所識之諸觸……乃至……意所識之法,可期望、好、悅、意樂、以随伴世間味,由獲得見為獲得,或既曾獲得,以追憶所變易、滅、已過去而起喜。
若如是類之喜者,此言依在家為喜。
此等乃依六在家為喜。
此等中,依六出離為喜者何耶?乃對諸色而知為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法,今時此等一切之諸法,是無常、苦、變易法’而起喜。
若如是類之喜者,此乃依出離為喜,知[耳]之識……乃至……[鼻]之諸香……乃至……[舌]之諸味……乃至……[身]之諸觸……乃至……[意]之諸法,是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己,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法,今時此等一切之諸法,是無常、苦、變易法’而起喜,若如是類之喜者,此言依出離為喜。
此等乃依六出離為喜。
此等中,依六在家為憂者何耶?乃對眼所識之諸色,可期望、好、悅、意樂、随伴世間味,由不獲得見為不獲得,或未曾獲得,追憶變易、滅、已過去以起憂。
若如是類之憂,此言依在家為憂。
耳所識之諸聲……乃至……鼻所識之諸香……乃至……舌所識之味……乃至……身所識之觸……乃至……意所識之法,可期望、好、悅、意樂、随伴世間味,由不獲得見為不獲得,或未曾獲得,追憶變易、滅、已過去以起憂。
若如是類之憂,此言依在家為憂。
此等乃依六在家為憂。
此等中,依六出離之憂者何耶?且知諸色是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色、今時此等一切之諸色,是無常、苦、變易法。
’對無上解脫生起需求:‘于何時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諸聖者之處而住、得具足彼處而住耶?’如是,由對無上諸解脫生起需求而起憂。
而知諸聲……乃至……諸香……乃至……諸味……乃至……諸觸……乃至……諸法之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
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法、今時之此等一切之諸法,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對無上諸解脫生起需求:‘于何時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諸聖者之處而住、得具足彼處而住耶?’由對如是無上諸解脫,生起需求而起憂。
此乃依六出離為憂。
于此中,依六在家為舍者何耶?由眼見色已,愚者、癡者、凡夫不克服[色之]限界者、不克服[色之]報者,不見[色之]災患者、于無聞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類之舍者,即不超越諸色,故此言依在家為舍。
由耳聞聲已……乃至……由鼻嗅香已……乃至……由香味味已……乃至……由身觸觸已……乃至……由意識法已,愚者、癡者、凡夫者,不克服[法之]限界者、不克服[法之]報者,不見[法之]災患者,于無聞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類之舍者,不超越此法,故此言依在家為舍。
此等乃依六在家為舍。
此等中,依六出離為舍者何耶?且知諸色是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色,今時此等一切諸色,是無常、苦、變易法。
’而起舍。
若如是類之舍者,即超越此色。
故此言依出離為舍。
而知諸聲……乃至……諸香……乃至……諸味……乃至……諸觸……乃至……諸法之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以如實正慧,由見如是:‘昔時之諸法,今時此等一切之諸法,是無常、苦、變易法’而起舍。
若如是類之舍者,即超越此法。
故此言依出離為舍。
此等乃依六出離為舍。
如是所言:‘應知三十六有情句。
’乃緣此而言。
如是言:‘于此等中,依此等而拾此等。
’乃緣何而如是言耶?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喜,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喜,以舍此等,以超越此等。
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在家為憂,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憂,舍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其等之舍,如是而有其等之超越。
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舍,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舍,舍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喜,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出離為憂,舍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舍,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出離為喜,舍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諸比丘!舍之多性而有多依,舍之一性而有一依。
諸比丘!而如何舍之多性而有多依者耶?諸比丘!舍:有于諸色、有于諸聲、有于諸香、有于諸味、有于諸觸也。
諸比丘!此,乃舍之多性而有多依。
諸比丘!而如何舍之一性而一依者耶?諸比丘!舍:有依于空無邊處、有依于識無邊處、有依于無所有處、有依于非想非非想處。
諸比丘!此,乃舍之一性而有一依。
諸比丘!于此等中,彼舍之一性而一依者,依此、由此,彼舍之多性而多依者,舍彼,超越彼,如是而有彼舍,如是而有彼超越。
諸比丘!依于不彼作性,由于不彼作性,彼舍之一性而一依者,舍彼,超越彼,如是有彼舍,如是而有彼超越。
如是所言:‘于此等中,依彼而舍彼!’彼乃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有三念住,此聖者之所習,[大]師以此訓衆。
’而且,此緣何而言耶?諸比丘!茲有師為憐愍者、求[他之]利益者、以垂憐愍為諸弟子說法:‘此為汝等之利益,此為汝等之安樂。
’對此,諸弟子不善聽,不傾耳,不立智心,且離師教之行動。
諸比丘!如來不喜此、又不感喜。
而且無有有漏,有念、有正知而住。
諸比丘!此,為第一念住,此聖者之習,[大]師以此訓衆。
複次,諸比丘!有師,是憐愍者、求[他之]利益者,以垂憐愍為諸弟子說法:‘此為汝等之利益,此為汝等之安樂。
’對彼,一部分之諸弟子不善聽,不傾耳,不立智心,而且離師教之行動。
一部分之諸弟子善聽聞,傾耳,以立智心,而且不離師教之行動。
諸比丘!如來不喜此、又不感喜;非不喜,非不感喜。
喜與不喜,舍離此兩者已,彼為舍者,有念、有正知而住。
諸比丘!此為第二念住此……訓衆也。
複次,諸比丘!有師……為諸弟子說法……‘為安樂。
’對彼,諸弟子善聽,傾耳,以立智心,而且無離師教之行動。
諸比丘!如來喜此、且感喜;無漏而有念、有正知而住。
諸比丘!此為第三念住此……訓衆。
如是所言:‘有三念住、此聖者之所習、[大]師以訓衆。
’彼乃緣此而言。
又,如是言:‘彼乃瑜伽師中之無上人之調禦師。
’而如是乃緣何而言耶?諸比丘!由調象師,于應調禦之象,令走之,唯限走一邊:或東、或西、或南、或北。
諸比丘!由調馬師,于應調禦之馬,令走之,唯限走一邊……或南。
諸比丘!由調牛師,于應調禦之牛,令走之……或南。
諸比丘!由如來、應供者、正等覺者,于應調禦之人,令走之,于八方走:于有色者,見諸色,此第一方。
于内無色想者,以見外之諸色,此第二方。
‘淨而’勝解,此第三方。
遍超色想,以滅諸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而‘虛空乃無邊。
’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此第四方。
遍超空無邊處而‘識乃無邊。
’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此第五方。
遍超識無邊處‘無何物之存在。
’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此第六方。
遍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第七方。
遍超非想非非想處,而具足受、想滅而住,此第八方。
諸比丘!由如來、應供者、正等覺者,于應調禦之人,令走之,即走如是之八方。
所言如是:‘彼瑜師中之無上人之調禦師。
’彼乃此緣而言者。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三八 總說分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曰: “諸比丘!應為汝等說總說之分别。
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向世尊曰:“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比丘由觀察彼之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不住于内,不取、真正無恐畏,應如是觀察之。
諸比丘!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不住于内者,由無取、無怖畏,于未來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世尊如是說。
如是說已,善逝從座起而入精舍。
時,世尊之去後不久,彼等諸比丘有如是思念:“友等!如是,世尊為我等略示總說,不詳細分别其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
‘諸比丘!比丘由觀察彼之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不住于内,無取着、真正無怖畏,應如是觀察。
諸比丘!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無住于内者,由無取着、無怖畏,于未來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由世尊如是所略示之總說,誰對此不詳細分别其義而能詳細分别者乎?” 時,彼等諸比丘有如是思念:“彼尊者迦旃延,乃[大]師及有學識之諸同梵行者所贊賞、所尊重。
然者,尊者大迦旃延,對由世尊此略示之總說而未詳細分别其義,得堪詳細分别。
然,今我等往彼尊者大迦旃延處。
往已向尊者迦旃延,以問其義!”時,彼等諸比丘至彼尊者大迦旃延處。
至已與尊者大迦旃延互相問訊,交換可喜、可樂之語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如是言尊者大迦旃延曰:“友,迦旃延!世尊如是為我等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
[謂:]‘諸比丘!……不生起……。
’友,迦旃延!如是我等,于世尊去後不久,生如是之思念:‘友等!世尊如是為我等略示總說……而入精舍。
[謂:]“諸比丘!……不生起……。
”由世尊如是所略示之總說,誰對此未詳細分别之義而能分别者乎?’友,迦旃延!如是我等生如之思念:‘彼尊者大迦旃延……問……。
’尊者大迦旃延應分别之。
” [迦旃延曰:]“友等!譬喻有人,欲堅[材]、求堅[材]、探索堅[材]而遊行,亭立之大樹有堅[材],以過其根、幹已,于枝葉以為求得堅[材]。
此正如是:諸尊者于[大]師之面前時,以過世尊而想向我得問此義。
友等!實彼世尊是知所知、見所見、眼者、智者、法者、清淨者、說者、宣說者、持義者、與不死者、法主、如來也。
而汝等善奉問其義,正有是時。
正如世尊為汝等所解說,汝等應如是受持之。
” [諸比丘曰:]“友!迦旃延!實世尊是知所知、見所見、眼者、智者、法者、清淨者、說者、宣說者、持義者,與不死者、法主、如來也。
然而,我等應善向世尊,奉問其義,正有是時。
如世尊為我等所解說,我等應如是受持之。
而尊者大迦旃延,乃[大]師及有諸學識之同梵行者所贊賞、所敬重。
尊者大迦旃延,乃由世尊所略示總說而未詳細分别其義,堪得詳細分别。
尊者大迦旃延!請勿介意,分别之。
” [迦旃延曰:]“然者,友等!應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答尊者大迦旃延曰:“如是,友!”尊者大迦旃延乃如是曰: “友等!世尊之為汝等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從座起而入精舍,如是:‘諸比丘!比丘……不生起……。
’友等!由世尊所略示之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其義,我如是詳細知解之[曰:] 然者,如何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友等!茲對比丘,由眼見色已,有追求色相之識,若系于[此]色相之味、縛于色相之味、結于色相之味結者,言識散亂、離散于外。
由耳聞聲已……乃至……由鼻嗅香已……乃至……由舌味味已……乃至……由身觸所觸已……乃至……由意識法已,有追求法相之識,若系于此法相之味,縛于法相之味,結于法相之味結者,言識散亂、離散于外。
友等!如是言:‘識散亂、離散于外。
’ 友等!然者,如何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耶?]友等!茲對比丘,由眼見色已,有不追求色相之識,不系于[此]色相之味,不縛于色相之味,不結于此色相之味結者,[如是]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
由耳聞聲已……乃至……由鼻嗅香已……乃至……由舌味味已……乃至……由身觸所觸已……乃至……由意識法已,有不追求法相之識,不系于[此]法相之味,不縛于法相之味,不結于法相之味結者,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
友等!如是而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也。
友等!然者,如何言:‘心住于内?’友等!茲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對彼有追求由離生喜、樂之識,系于由離生喜、樂之味,縛于由離生喜、樂之味,結于由離生喜、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有由尋、伺之止息,由心安靜,有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而住。
對彼有追求由定生喜、樂之識,系于由定生喜、樂之味,縛于由定生喜、樂之味,結于由定生喜、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由脫喜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而且由身感受樂,稱為諸聖者之‘舍而有念樂住’,具足第三禅而住。
對彼有追求舍之識,系于舍、樂之味,縛于舍、樂之味,結于舍、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為斷樂、斷苦,且先為滅喜、憂,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具足第四禅而住。
對彼有追求不苦不樂之識,系于不苦不樂之味,縛于不苦不樂之味,結于不苦不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住于内。
友等!如是言:‘心住于内’也。
友等!然者,如何言:‘心不住于内?’友等!茲有比丘,離諸欲……乃至……具足初禅而住。
對彼無追求由離生喜、樂之識,不系于由離生喜、樂之味,不縛于由離生喜、樂之味,不結于由離生喜、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由尋、伺之止息……乃至……具足第二禅而住。
對彼有不追求由定生喜、樂之識,不系于由定生喜、樂之味,不縛于由定生喜、樂之味,不結于由定生喜、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由脫喜……乃至……具足第三禅而住。
對彼有不追求舍、樂之識,不系于舍、樂之味,不縛于舍、樂之味,不結于舍、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禅而住。
對彼有不追求不苦不樂之識,不系于不苦不樂之味,不縛于不苦不樂味,不結于不苦不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友等!如是言:‘心不住于内’也。
友等!然者,如何‘無取而有怖?’友等!茲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諸聖,不熟達聖法,不通曉聖法;不見諸善人,不熟達善人之法,不通曉善人之法,見色為我,或見我有色,或見色于我中、或見我于色中。
對彼而彼色及變易、變異。
對彼由色之變易、變異性,識随轉于色之變易。
對彼而識随轉于色之變易。
對彼由随轉于色之變易而生恐怖。
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
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懼、煩勞、舍、無取而恐怖。
以受……乃至……以想……乃至……以行……乃至……見識是我,或見我是識,或見識于我中,或見我于識中。
對彼,彼識是變易、變易對彼由識之變異性,而有識随轉于識之變易。
對彼有由随轉于識之變易而生恐怖。
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
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懼、煩勞、舍、無取而怖。
友等!如是‘無取而有怖。
’ 友等!然者,如何是‘無取而無怖?’友等!茲有多聞之聖弟子,見諸聖者,熟達聖法,通曉聖法,見諸善人,熟達善人之法,通曉善人之法,不見色為我,或不見我有色,或不見色于我中,或不見我于色中,對彼,彼色及變易、變異。
對彼由色之變易、變異性。
識不随轉于色之變易。
對彼由随轉于色之變易,而不生恐怖,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
由心之不遍取,無怖懼、無煩勞、無舍、無取而無恐怖。
以受……乃至……以想……乃至……以行……乃至……不見我識,不見識是我,不見識于我中,不見我于色中。
對彼,彼識是變易、變異。
對彼由識之變易、變異性,識不随轉于識之變易。
對彼随轉于識之變易而不生恐怖,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由心之不遍取,而無恐怖、無煩勞、無舍、無取而無怖。
友等!如是言:‘無取而無怖’也。
友等!世尊為汝等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從座起而入精舍。
‘諸比丘!比丘……不生……。
’友等!由世尊如是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者,是義我如是詳細知解矣。
而汝等諸尊者,若有希望者,詣世尊之處、應奉問此義。
如世尊對汝等所解說,汝等應如是受持之。
” 時,彼等諸比丘,歡喜、随喜尊者大迦旃延之所說已,即從座起,詣彼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如是白世尊:“世尊!世尊為我等所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是義,從座起而入精舍。
‘諸比丘!……比丘……無生……。
’世尊!如是我等,于世尊之去後不久,有如是之念:‘友等!如是,世尊所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是義而入精舍——諸比丘!比丘……不生——。
如是由世尊所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是義,誰詳細分别是義者乎?’世尊!如是我等有如是念:‘彼
”世尊如是曰: “應知内六處。
應知外六處。
應知六識身。
應知六觸身。
應知十八意行。
應知三十六有情句。
于其中,依此而舍此。
有三念住,此為聖者之所學,此為聖者之[所]習,[大]師以此訓衆。
彼為瑜伽師中之無上人之調禦師。
此為六分别之總說。
然,如是言:‘應知内六處。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有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如是所言:‘應知内六處。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外六處。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有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如是所言:‘應知外六處。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六識身。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如是所言:‘應知六識處。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六觸身。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有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如是所言:‘應知六觸身。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十八意行。
’而言如是者,是緣何而言耶?依眼見色已,思察喜處之色、思察憂處之色、思察舍處之色。
依耳聞聲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味味已……乃至……依身觸觸已……乃至……依意識法已,思察喜處之法、思察憂處之法、思察舍處之法。
如是有六喜行、六憂行、六舍行。
如是所言:‘應知十八意行。
’是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應知三十六有情句。
’如是緣何而言耶?是依六在家為喜、六出離喜、六在家為憂、六出離為憂、六在家為舍、六出離為舍。
此等中,依六在家為喜者何耶?乃對眼所識之諸色,可期望、好、悅、意樂、以随伴世間味,或由獲得見為獲得,或既曾獲得,追憶所變易、滅、已過去而起喜。
若如是類之喜者,此言依在家為喜。
耳所識之諸聲……乃至……鼻所識之諸香……乃至……舌所識之諸味……乃至……身所識之諸觸……乃至……意所識之法,可期望、好、悅、意樂、以随伴世間味,由獲得見為獲得,或既曾獲得,以追憶所變易、滅、已過去而起喜。
若如是類之喜者,此言依在家為喜。
此等乃依六在家為喜。
此等中,依六出離為喜者何耶?乃對諸色而知為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法,今時此等一切之諸法,是無常、苦、變易法’而起喜。
若如是類之喜者,此乃依出離為喜,知[耳]之識……乃至……[鼻]之諸香……乃至……[舌]之諸味……乃至……[身]之諸觸……乃至……[意]之諸法,是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己,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法,今時此等一切之諸法,是無常、苦、變易法’而起喜,若如是類之喜者,此言依出離為喜。
此等乃依六出離為喜。
此等中,依六在家為憂者何耶?乃對眼所識之諸色,可期望、好、悅、意樂、随伴世間味,由不獲得見為不獲得,或未曾獲得,追憶變易、滅、已過去以起憂。
若如是類之憂,此言依在家為憂。
耳所識之諸聲……乃至……鼻所識之諸香……乃至……舌所識之味……乃至……身所識之觸……乃至……意所識之法,可期望、好、悅、意樂、随伴世間味,由不獲得見為不獲得,或未曾獲得,追憶變易、滅、已過去以起憂。
若如是類之憂,此言依在家為憂。
此等乃依六在家為憂。
此等中,依六出離之憂者何耶?且知諸色是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色、今時此等一切之諸色,是無常、苦、變易法。
’對無上解脫生起需求:‘于何時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諸聖者之處而住、得具足彼處而住耶?’如是,由對無上諸解脫生起需求而起憂。
而知諸聲……乃至……諸香……乃至……諸味……乃至……諸觸……乃至……諸法之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
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法、今時之此等一切之諸法,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對無上諸解脫生起需求:‘于何時之日,即我今日,具足諸聖者之處而住、得具足彼處而住耶?’由對如是無上諸解脫,生起需求而起憂。
此乃依六出離為憂。
于此中,依六在家為舍者何耶?由眼見色已,愚者、癡者、凡夫不克服[色之]限界者、不克服[色之]報者,不見[色之]災患者、于無聞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類之舍者,即不超越諸色,故此言依在家為舍。
由耳聞聲已……乃至……由鼻嗅香已……乃至……由香味味已……乃至……由身觸觸已……乃至……由意識法已,愚者、癡者、凡夫者,不克服[法之]限界者、不克服[法之]報者,不見[法之]災患者,于無聞者、凡夫者有舍,若如是類之舍者,不超越此法,故此言依在家為舍。
此等乃依六在家為舍。
此等中,依六出離為舍者何耶?且知諸色是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以如實正慧見如是:‘昔時之諸色,今時此等一切諸色,是無常、苦、變易法。
’而起舍。
若如是類之舍者,即超越此色。
故此言依出離為舍。
而知諸聲……乃至……諸香……乃至……諸味……乃至……諸觸……乃至……諸法之無常性、變易、離欲、滅已,以如實正慧,由見如是:‘昔時之諸法,今時此等一切之諸法,是無常、苦、變易法’而起舍。
若如是類之舍者,即超越此法。
故此言依出離為舍。
此等乃依六出離為舍。
如是所言:‘應知三十六有情句。
’乃緣此而言。
如是言:‘于此等中,依此等而拾此等。
’乃緣何而如是言耶?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喜,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喜,以舍此等,以超越此等。
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在家為憂,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憂,舍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其等之舍,如是而有其等之超越。
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舍,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在家為舍,舍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喜,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出離為憂,舍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諸比丘!于此等中,依彼六出離為舍,依此等、由此等,依彼六出離為喜,舍此等,超越此等,如是而有此等之舍,如是而有此等之超越。
諸比丘!舍之多性而有多依,舍之一性而有一依。
諸比丘!而如何舍之多性而有多依者耶?諸比丘!舍:有于諸色、有于諸聲、有于諸香、有于諸味、有于諸觸也。
諸比丘!此,乃舍之多性而有多依。
諸比丘!而如何舍之一性而一依者耶?諸比丘!舍:有依于空無邊處、有依于識無邊處、有依于無所有處、有依于非想非非想處。
諸比丘!此,乃舍之一性而有一依。
諸比丘!于此等中,彼舍之一性而一依者,依此、由此,彼舍之多性而多依者,舍彼,超越彼,如是而有彼舍,如是而有彼超越。
諸比丘!依于不彼作性,由于不彼作性,彼舍之一性而一依者,舍彼,超越彼,如是有彼舍,如是而有彼超越。
如是所言:‘于此等中,依彼而舍彼!’彼乃緣此而言。
複次,如是言:‘有三念住,此聖者之所習,[大]師以此訓衆。
’而且,此緣何而言耶?諸比丘!茲有師為憐愍者、求[他之]利益者、以垂憐愍為諸弟子說法:‘此為汝等之利益,此為汝等之安樂。
’對此,諸弟子不善聽,不傾耳,不立智心,且離師教之行動。
諸比丘!如來不喜此、又不感喜。
而且無有有漏,有念、有正知而住。
諸比丘!此,為第一念住,此聖者之習,[大]師以此訓衆。
複次,諸比丘!有師,是憐愍者、求[他之]利益者,以垂憐愍為諸弟子說法:‘此為汝等之利益,此為汝等之安樂。
’對彼,一部分之諸弟子不善聽,不傾耳,不立智心,而且離師教之行動。
一部分之諸弟子善聽聞,傾耳,以立智心,而且不離師教之行動。
諸比丘!如來不喜此、又不感喜;非不喜,非不感喜。
喜與不喜,舍離此兩者已,彼為舍者,有念、有正知而住。
諸比丘!此為第二念住此……訓衆也。
複次,諸比丘!有師……為諸弟子說法……‘為安樂。
’對彼,諸弟子善聽,傾耳,以立智心,而且無離師教之行動。
諸比丘!如來喜此、且感喜;無漏而有念、有正知而住。
諸比丘!此為第三念住此……訓衆。
如是所言:‘有三念住、此聖者之所習、[大]師以訓衆。
’彼乃緣此而言。
又,如是言:‘彼乃瑜伽師中之無上人之調禦師。
’而如是乃緣何而言耶?諸比丘!由調象師,于應調禦之象,令走之,唯限走一邊:或東、或西、或南、或北。
諸比丘!由調馬師,于應調禦之馬,令走之,唯限走一邊……或南。
諸比丘!由調牛師,于應調禦之牛,令走之……或南。
諸比丘!由如來、應供者、正等覺者,于應調禦之人,令走之,于八方走:于有色者,見諸色,此第一方。
于内無色想者,以見外之諸色,此第二方。
‘淨而’勝解,此第三方。
遍超色想,以滅諸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而‘虛空乃無邊。
’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此第四方。
遍超空無邊處而‘識乃無邊。
’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此第五方。
遍超識無邊處‘無何物之存在。
’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此第六方。
遍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第七方。
遍超非想非非想處,而具足受、想滅而住,此第八方。
諸比丘!由如來、應供者、正等覺者,于應調禦之人,令走之,即走如是之八方。
所言如是:‘彼瑜師中之無上人之調禦師。
’彼乃此緣而言者。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三八 總說分别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世尊乃如是曰: “諸比丘!應為汝等說總說之分别。
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向世尊曰:“如是,世尊。
”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比丘由觀察彼之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不住于内,不取、真正無恐畏,應如是觀察之。
諸比丘!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不住于内者,由無取、無怖畏,于未來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世尊如是說。
如是說已,善逝從座起而入精舍。
時,世尊之去後不久,彼等諸比丘有如是思念:“友等!如是,世尊為我等略示總說,不詳細分别其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
‘諸比丘!比丘由觀察彼之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不住于内,無取着、真正無怖畏,應如是觀察。
諸比丘!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無住于内者,由無取着、無怖畏,于未來即不生起:生、老、死、苦之集。
’由世尊如是所略示之總說,誰對此不詳細分别其義而能詳細分别者乎?” 時,彼等諸比丘有如是思念:“彼尊者迦旃延,乃[大]師及有學識之諸同梵行者所贊賞、所尊重。
然者,尊者大迦旃延,對由世尊此略示之總說而未詳細分别其義,得堪詳細分别。
然,今我等往彼尊者大迦旃延處。
往已向尊者迦旃延,以問其義!”時,彼等諸比丘至彼尊者大迦旃延處。
至已與尊者大迦旃延互相問訊,交換可喜、可樂之語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如是言尊者大迦旃延曰:“友,迦旃延!世尊如是為我等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
[謂:]‘諸比丘!……不生起……。
’友,迦旃延!如是我等,于世尊去後不久,生如是之思念:‘友等!世尊如是為我等略示總說……而入精舍。
[謂:]“諸比丘!……不生起……。
”由世尊如是所略示之總說,誰對此未詳細分别之義而能分别者乎?’友,迦旃延!如是我等生如之思念:‘彼尊者大迦旃延……問……。
’尊者大迦旃延應分别之。
” [迦旃延曰:]“友等!譬喻有人,欲堅[材]、求堅[材]、探索堅[材]而遊行,亭立之大樹有堅[材],以過其根、幹已,于枝葉以為求得堅[材]。
此正如是:諸尊者于[大]師之面前時,以過世尊而想向我得問此義。
友等!實彼世尊是知所知、見所見、眼者、智者、法者、清淨者、說者、宣說者、持義者、與不死者、法主、如來也。
而汝等善奉問其義,正有是時。
正如世尊為汝等所解說,汝等應如是受持之。
” [諸比丘曰:]“友!迦旃延!實世尊是知所知、見所見、眼者、智者、法者、清淨者、說者、宣說者、持義者,與不死者、法主、如來也。
然而,我等應善向世尊,奉問其義,正有是時。
如世尊為我等所解說,我等應如是受持之。
而尊者大迦旃延,乃[大]師及有諸學識之同梵行者所贊賞、所敬重。
尊者大迦旃延,乃由世尊所略示總說而未詳細分别其義,堪得詳細分别。
尊者大迦旃延!請勿介意,分别之。
” [迦旃延曰:]“然者,友等!應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之。
”彼等諸比丘答尊者大迦旃延曰:“如是,友!”尊者大迦旃延乃如是曰: “友等!世尊之為汝等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從座起而入精舍,如是:‘諸比丘!比丘……不生起……。
’友等!由世尊所略示之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其義,我如是詳細知解之[曰:] 然者,如何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友等!茲對比丘,由眼見色已,有追求色相之識,若系于[此]色相之味、縛于色相之味、結于色相之味結者,言識散亂、離散于外。
由耳聞聲已……乃至……由鼻嗅香已……乃至……由舌味味已……乃至……由身觸所觸已……乃至……由意識法已,有追求法相之識,若系于此法相之味,縛于法相之味,結于法相之味結者,言識散亂、離散于外。
友等!如是言:‘識散亂、離散于外。
’ 友等!然者,如何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耶?]友等!茲對比丘,由眼見色已,有不追求色相之識,不系于[此]色相之味,不縛于色相之味,不結于此色相之味結者,[如是]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
由耳聞聲已……乃至……由鼻嗅香已……乃至……由舌味味已……乃至……由身觸所觸已……乃至……由意識法已,有不追求法相之識,不系于[此]法相之味,不縛于法相之味,不結于法相之味結者,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
友等!如是而言:‘識不散亂、不離散于外’也。
友等!然者,如何言:‘心住于内?’友等!茲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對彼有追求由離生喜、樂之識,系于由離生喜、樂之味,縛于由離生喜、樂之味,結于由離生喜、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有由尋、伺之止息,由心安靜,有心一趣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而住。
對彼有追求由定生喜、樂之識,系于由定生喜、樂之味,縛于由定生喜、樂之味,結于由定生喜、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由脫喜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而且由身感受樂,稱為諸聖者之‘舍而有念樂住’,具足第三禅而住。
對彼有追求舍之識,系于舍、樂之味,縛于舍、樂之味,結于舍、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為斷樂、斷苦,且先為滅喜、憂,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具足第四禅而住。
對彼有追求不苦不樂之識,系于不苦不樂之味,縛于不苦不樂之味,結于不苦不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住于内。
友等!如是言:‘心住于内’也。
友等!然者,如何言:‘心不住于内?’友等!茲有比丘,離諸欲……乃至……具足初禅而住。
對彼無追求由離生喜、樂之識,不系于由離生喜、樂之味,不縛于由離生喜、樂之味,不結于由離生喜、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由尋、伺之止息……乃至……具足第二禅而住。
對彼有不追求由定生喜、樂之識,不系于由定生喜、樂之味,不縛于由定生喜、樂之味,不結于由定生喜、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由脫喜……乃至……具足第三禅而住。
對彼有不追求舍、樂之識,不系于舍、樂之味,不縛于舍、樂之味,不結于舍、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複次,友等!有比丘,斷樂……乃至……具足第四禅而住。
對彼有不追求不苦不樂之識,不系于不苦不樂之味,不縛于不苦不樂味,不結于不苦不樂之味結者、[即]言心不住于内。
友等!如是言:‘心不住于内’也。
友等!然者,如何‘無取而有怖?’友等!茲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諸聖,不熟達聖法,不通曉聖法;不見諸善人,不熟達善人之法,不通曉善人之法,見色為我,或見我有色,或見色于我中、或見我于色中。
對彼而彼色及變易、變異。
對彼由色之變易、變異性,識随轉于色之變易。
對彼而識随轉于色之變易。
對彼由随轉于色之變易而生恐怖。
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
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懼、煩勞、舍、無取而恐怖。
以受……乃至……以想……乃至……以行……乃至……見識是我,或見我是識,或見識于我中,或見我于識中。
對彼,彼識是變易、變易對彼由識之變異性,而有識随轉于識之變易。
對彼有由随轉于識之變易而生恐怖。
諸法之生起,乃遍取心而住。
由心之遍取而有怖懼、煩勞、舍、無取而怖。
友等!如是‘無取而有怖。
’ 友等!然者,如何是‘無取而無怖?’友等!茲有多聞之聖弟子,見諸聖者,熟達聖法,通曉聖法,見諸善人,熟達善人之法,通曉善人之法,不見色為我,或不見我有色,或不見色于我中,或不見我于色中,對彼,彼色及變易、變異。
對彼由色之變易、變異性。
識不随轉于色之變易。
對彼由随轉于色之變易,而不生恐怖,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
由心之不遍取,無怖懼、無煩勞、無舍、無取而無恐怖。
以受……乃至……以想……乃至……以行……乃至……不見我識,不見識是我,不見識于我中,不見我于色中。
對彼,彼識是變易、變異。
對彼由識之變易、變異性,識不随轉于識之變易。
對彼随轉于識之變易而不生恐怖,諸法之生起,不遍取心而住,由心之不遍取,而無恐怖、無煩勞、無舍、無取而無怖。
友等!如是言:‘無取而無怖’也。
友等!世尊為汝等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從座起而入精舍。
‘諸比丘!比丘……不生……。
’友等!由世尊如是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其義者,是義我如是詳細知解矣。
而汝等諸尊者,若有希望者,詣世尊之處、應奉問此義。
如世尊對汝等所解說,汝等應如是受持之。
” 時,彼等諸比丘,歡喜、随喜尊者大迦旃延之所說已,即從座起,詣彼世尊之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等諸比丘如是白世尊:“世尊!世尊為我等所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是義,從座起而入精舍。
‘諸比丘!……比丘……無生……。
’世尊!如是我等,于世尊之去後不久,有如是之念:‘友等!如是,世尊所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是義而入精舍——諸比丘!比丘……不生——。
如是由世尊所略示總說,未詳細分别是義,誰詳細分别是義者乎?’世尊!如是我等有如是念:‘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