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比丘品
關燈
小
中
大
。
’則應對予說:‘命與身異也。
’又,若世尊不知:‘命即身也。
’或‘命與身異也。
’實因不知、不見者,則言‘予不知、予不見’為正當也。
若世尊知:‘如來死後有。
’則應對予說:‘如來死後有。
’若世尊知:‘如來死後無。
’則應對予說:‘如來死後無。
’又,若世尊不知:‘如來死後有。
’或‘如來死後無。
’實因不知、不見者,則言‘予不知,予不見’為正當也。
若世尊知:‘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則應對予說:‘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若世尊知:‘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則應對予說:‘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又,若世尊不知:‘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實因不知、不見者,則言‘予不知、予不見’為正當也。
” [世尊曰:]“摩羅迦子,予曾否對汝言:‘來!摩羅迦子!汝應于予處修梵行,予願為汝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摩羅迦子答曰:]“實不然也,師尊!”[世尊曰:]“或汝對予如是言:‘師尊!予願于世尊處修梵行,世尊當為予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摩羅迦子答曰:]“實不然,師尊!”[世尊曰:]“摩羅迦子!然予實未對汝言:‘來!摩羅迦子!汝應于予處修梵行,予願為汝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汝亦實未對予言:‘師尊!予欲于世尊處修梵行。
世尊當為予言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如是,愚人!是誰拒絕誰耶? 摩羅迦子!有人可能如是言:‘世尊對予不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之期間,則予不在世尊處修梵行。
’然而,摩羅迦子!或許是如來還未說此時,彼人可能命終矣。
摩羅迦子!猶有人被塗厚毒之箭所射,彼之親友、同事、親族、血緣為彼遣請箭醫[療治]。
然彼言:‘尚未知射予之人是王族耶?婆羅門耶?庶民耶?或奴隸族耶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又彼言:‘在未知射予之人是何名、是何姓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人為高、為中、為矮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人為黑色、或黃色、或金色皮膚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言:‘在未知射予之人,為在此或在彼村裡之人耶?或聚落之人耶?或城市之人耶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弓為一般之弓耶?或為勁弩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弓弦為阿拘之弦耶?或山塔之弦耶?或筋之弦耶?或摩樓瓦之弦耶?或乳葉樹之弦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簳為蘆耶?為改良蘆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簳之矢羽為鹫或鹭耶?或鷹耶?或孔雀耶?或施蒂羅哈奴[之羽]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幹是何筋以圈紮耶?或牛耶?或水牛耶?或鹿耶?或猿[筋]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是普通箭耶?或尖箭耶?或鈎箭耶?或那羅奢耶?或犢齒箭耶?或夾竹桃葉箭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摩羅迦子!如是,以彼人未知此,然而彼人可能已命終矣。
摩羅迦子!如是若有人言:‘世尊對予不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之期間,則予不于世尊處修梵行。
’然而,摩羅迦子!在如來尚未說此時,則彼人可能命終矣。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常住也”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如是事也。
‘于有見“世界為無常也”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常住也’之時,或于有見‘世界為無常也’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征服。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有邊”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有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無邊”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有邊’之時,或于有見‘世界為無邊’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也。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征服。
摩羅迦子!‘于有見“命即身也”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有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命與身異”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命即身也”之時,或于有見“命與身異”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也。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征服。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有”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有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無無”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有’之時,或于有見‘如來死後為無’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也。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征服。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亦有亦無”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有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亦有亦無’之時,或于有見‘如來為死後非有非無’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也。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施設征服。
是故,摩羅迦子!由予不記說,當受持不記說;又,由予記說,當受持記說。
摩羅迦子!由予不記說者為何耶?由予不記說:‘世界為常住也’;由予不記說‘世界為無常也’;由予不記說‘世界為有邊也’;由予不記說‘世界為無邊也’;由予不記說‘命即身也’;由予不記說‘命與身異也’;由予不記說‘如來死後為有’;由予不記說‘如來死後為無’;由予不記說‘如來死後亦有亦無’;由予不記說‘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
’摩羅迦子!由何故予對此不記說之耶?摩羅迦子!實此非義利相應,此非梵行根本,不導至厭、離欲、滅盡、寂靜、通智、正覺、涅槃也。
摩羅迦子!然由予記說者為何耶?由予記說:‘此為苦也。
’由予記說‘此為苦集也。
’由予記說‘此為苦之滅也。
’由予記說‘此為苦滅之道也。
’摩羅迦子!由何故,予對此記說之耶?摩羅迦子!實此義相應、此為梵行根本,導至厭、離欲、滅盡、寂靜、通智、正覺、涅槃也。
摩羅迦子!是故,由予不記說者當受持不記說;又,由予記說者當受持記說。
”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具壽摩羅迦子大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四 摩羅迦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師尊!”世尊乃告曰:“諸比丘!由予所說之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如是言已,具壽摩羅迦子白世尊曰:“師尊!由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予實受持之。
”[世尊曰:]“摩羅迦子!由予所說之五下分結,汝如何受持之耶?”[彼答曰:]“師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身見為下分結。
師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疑為下分結。
師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戒禁取為下分結。
師尊!予受持由世尊所說之欲貪為下分結。
師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瞋恚為下分結。
師尊!實如是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
” [世尊曰:]“摩羅迦子!汝實為何受持予所說如是五下分結耶?摩羅迦子!外道之出家者是否以此嬰兒之喻将诘難耶?[言:]‘摩羅迦子!實為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有身”[之觀念],由何處彼可生有身見耶?彼但有有身見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實為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法”[之觀念],由何處于諸法生疑耶?彼但有疑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實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戒”[之觀念],由何處彼于諸戒可生戒禁取耶?彼但有戒禁取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實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欲”[之觀念],由何處彼于諸欲可生欲貪耶?彼但有欲貪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實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有情”[之觀念],由何處彼于諸有情可生瞋恚耶?彼但有瞋恚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外道之出家者是否以此嬰兒之喻将诘難耶?”如是說已,具壽阿難白世尊曰:“世尊![今]為其時也,善逝![今]為其時也。
世尊當說五下分結,比丘等聞世尊之[所說]将受持之。
”[世尊曰:]“然,阿難!谛聽之、善思惟之,予今将說之。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願樂欲聞,師尊!”世尊乃說曰: “阿難,此無聞凡夫,對諸聖之不認識者,聖法之不熟知者,于聖法所未導者,對諸聖人不認識者,諸聖人法不熟知者,于聖人法所未導者,具心被有身見所縛,有身見所征服而住之,為生有身見不能如實而知出離;其有身見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具心被疑所縛,為疑所征服而住之,為生疑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疑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具心被戒禁取所縛,為戒禁取所征服而住之,為生戒禁取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戒禁取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具心被欲貪所縛,為欲貪所征服而住之,為生欲貪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欲貪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具心被瞋恚所縛,為瞋恚所征服而住之,為生瞋恚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瞋恚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阿難!實多聞之聖弟子,對諸聖之認識者,聖者之法熟知者,于聖法所導者。
對諸真人認識者,諸真人法之熟知者,于真人法所導者,具心不被有身見所縛,不為有身見所征服而住之,為生有身見而如實知出離;其有身見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具心不被疑所縛,不為疑所征服而住之,為生疑而如實知出離;其疑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具心不被戒禁取所縛,不為戒禁取征服而住之,為生戒禁取而如實知出離;其戒禁取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具心不被欲貪所縛,不為欲貪征服而住之,為生欲貪而如實知出離;其欲貪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具心不被瞋恚所縛,不為瞋恚征服而住之。
為生瞋恚而如實知出離;其瞋恚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阿難!為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
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無有是處也。
阿難!猶如大樹有堅實心材,不截皮材、不截膚材、而可截[取]心材者,無有是處也。
實如是,阿難!為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或欲舍斷五下分結者,無有是處。
阿難!為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有是處也。
阿難!猶如大樹有堅實心材、截皮材、截膚材、而可截[取]心材,斯有是處也。
如是,阿難!為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依其道、其道迹,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斯有是處。
阿難!恰如恒伽河水滿、平岸、鳥易得飲;是時,一力弱人來雲:‘予可依臂橫斷此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
’如彼依臂橫斷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為不可能也。
如是,阿難!凡為滅有身見而說法時,其心不雀躍、不淨信、不确立、不解脫者、猶如彼弱力人,如是此等當見也。
阿難!恰如,恒伽河水滿、平岸、鳥易得飲;是時,一力強之人來雲:‘予依臂可橫斷此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
’彼得依臂橫斷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
如是,阿難!凡為滅有身見而說法時,其心雀躍、淨信、确立、解脫者,猶如彼強力人,如是此等當見也。
然而,阿難!為舍斷五下分結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阿難!在此,比丘由離依,由舍諸不善法,由止息一切身之粗惡,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
若然,其時彼有屬色、受、想、行、識[事物],随觀彼等諸法如無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敵、如壞、如空、如無我。
彼由其等諸法而心解脫之。
彼心由其等諸法解脫,則心集中于甘露界:‘此為寂靜也,此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愛之滅、離欲、滅盡、涅槃也。
’彼住此處成就諸漏盡。
又若雖不能成就漏盡,以彼法愛,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結之滅盡成為化生者,從彼界成為般涅槃者,不還來者。
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複次,阿難!此丘由尋伺之止息、内淨、心之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第二禅……第三禅……成就第四禅。
若然,其時彼有屬色、受、想、行、識[事物]……乃至……從彼界成為不還來者。
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複次,阿難!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消滅有對想,由不作意種種想故[作意:]‘虛空無邊也。
’成就虛空無邊處而住之。
若然,其時,彼有屬受、想、行、識[事物]……乃至……從彼界成為不還來者。
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複次,阿難!比丘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作意:]‘識無邊也。
’成就識無邊處而住之……乃至……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作意:]‘無任何物也。
’成就無所有處而住之。
若然,其時彼有屬受、想、行、識[事物]随觀彼等諸法如無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敵、如壞、如空、如無我。
彼由其等諸法而心解脫之,彼心由其等諸法而解脫,則心集中于甘露界:‘此為寂靜也,此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止息,一切依之棄,渴愛之滅、離欲、滅盡、涅槃也。
’彼住此處成就諸漏盡。
又若雖不能成就漏盡,以彼法愛,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結之滅盡,成為化生者,從彼界成為般涅槃者、不還來者。
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 [阿難曰:]“師尊!若此道、此道迹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既然如此,為何一類比丘為心解脫者、或一類[比丘]為慧解脫者耶?”[世尊曰:]“阿難!予說此因彼等之根差别性。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具壽阿難,大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五 跋陀利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曰:“世尊!”世尊乃曰:“諸比丘!予受用一座食。
諸比丘!予受用一座食[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氣、安穩住。
諸比丘!汝等亦當受用一座食。
諸比丘!汝等受用一座食[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氣、安穩住。
’”如是言已,具壽跋陀利白世尊言:“師尊!我實不堪受用一座食;師尊!由受用一座食,我會懊惱、會有心悔。
”[世尊曰:]“跋陀利!然則汝于其處受招待,即于此一地方受食之,[另一食]持去[他]一地方,汝亦可受用之。
跋陀利!如是受食者,汝得生存?”[跋陀利曰:]“師尊!如是受食,我實不堪受用之。
師尊!因如是受食,我會有懊惱、會有心悔也。
”于是,由世尊所制定學處,諸比丘衆受持學習時,具壽跋陀利宣說不能力行。
然後,具壽跋陀利如此于師之教說,為學非全分行者,整三個月間不能面對世尊。
其時,衆多比丘為世尊作衣,[念:]“過三月,完成法衣,世尊将出發遊行[教化]。
”此時,具壽跋陀利詣彼等比丘處。
詣已,向彼等比丘問訊,問訊已,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後,坐于一面。
彼等比丘對坐于一面之具壽跋陀利曰:“賢者跋陀利!我等為世尊作衣。
[念]:‘過三月,完成法衣,世尊将出發遊行[教化]。
’唉!賢者跋陀利,汝宜善思此教示,而後汝将無更多障難。
”具壽跋陀利對彼等比丘答曰:“諸賢者如是!”詣世尊處,詣已,頂禮世尊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跋陀利白世尊言:“師尊!罪過征服我,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我];即由世尊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我宣說:‘不能力行。
’師尊!為此,我對罪過[确認]是罪過,願世尊受[我之忏悔],[我]将來[必]為防護也。
”[世尊曰:]“跋陀利!确實!罪過征服汝,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汝],即汝由予所制定之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汝宣說:‘不能力行也。
’ 跋陀利!依汝于是時不理解:世尊住舍衛城,世尊知:‘有比丘跋陀利,于師之教說,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此[事]依汝實是不通達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衆多比丘于舍衛城入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比丘名謂跋陀利,于師之教說,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此事]依汝實是不通達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衆多比丘尼于舍衛城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乃至……衆多優婆塞住舍衛城、彼等亦将我知……乃至……衆多優婆夷住舍衛城,彼等亦将我知“比丘名謂跋陀利,于師之教說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衆多外道、沙門、婆羅門,于舍衛城入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名謂跋陀利,沙門瞿昙弟子,長老之一,于師之教說,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
”[跋陀利曰:]“師尊!過誤征服我,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即由世尊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我宣說:‘不能力行。
’師尊!為此,我對罪過[确認]是罪過,願世尊接受我之忏悔,[我]将來[必]為防護。
”[世尊曰:]“跋陀利!确實!汝之過誤,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征服汝,即由予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汝宣說:‘不能力行。
’ 跋陀利!對其如何思耶?此處有比丘為俱分解脫者,予對彼言:‘來!比丘!汝為予于污泥上成為道!’彼或成為道,或曲身依他方耶,或言‘不’耶?”[跋陀利曰:]“不然,師尊!”[世尊曰:]“跋陀利!對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為慧解脫者……身證者……見到者……信解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予命彼‘來!比丘!汝為予于污泥上成為道!’彼或将成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跋陀利曰:]“不然,師尊!”[世尊曰:]“跋陀利!對其如何思耶?汝于其時,得俱分解脫者耶?或慧解脫者、或身證者、或見到者、或信解者、或随法行者、或随信行者耶?”[跋陀利曰]:“不然,師尊!”[世尊曰:]“跋陀利!汝其時如空漠、虛無、過誤[之狀态]耶?”[跋陀利曰]:“然也,師尊!師尊!過誤征服我,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征服我],即由世尊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我宣說:‘不能力行。
’師尊!為此,我對罪過[确認]是罪過,願世尊受[我之忏悔],[我]将來[必]為防護。
”[世尊曰]:“跋陀利!确實也!過誤征服汝,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汝],即由予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汝宣說不能力行。
又,跋陀利!汝由過誤認出過誤,汝如法忏悔之,對此我等當容受汝。
蓋,跋陀利!由過誤認出過誤,如法忏悔之,于将來謹慎防護,此實為繁榮于聖者之律也。
跋陀利!若有一類比丘于師之教為非全分行者,彼[念]如是:‘讓予親近遠離[村落]之床座!即森林、樹下、山岩、石窟、山峽、冢間、林叢、露地、或稻草堆處。
我或能以超人法作證,特殊之最勝知見。
’對彼親近遠離之床座,即森林、樹下、山岩、石窟、山峽、冢間、林叢、露地、或稻草堆處。
如是遠離住者,師非難之,有随知之智者同行者非難之,諸天亦非難之,自己亦對自己非難之。
彼以師已非難,亦以諸随知之智者、諸同行者已非難,亦以諸天已非難,以自己對自己已非難,不能以超人法作證特殊之最勝知見。
何以故?跋陀利!此實如是,對彼如此于師之教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此處有一類比丘于師之教為非學全分行者。
彼[念]如是:‘今我親近遠離之床座,即森林、樹下、山岩、石窟、山峽、冢間、林叢、露地、或稻草堆處,我或能以超人法作證特殊之最勝知見。
’彼親近遠離之床座,即森林、樹下、山岩、石窟、山峽、冢間、林叢、露地、或稻草堆處,彼之如是遠離住者,師亦不加非難之,随知之智者、同行者不加非難之,諸天亦不加非難之、自己亦不對自己非難之,彼以師已不非難,以諸随知之智者、同行者已不非難,以諸天亦已不非難,以自己對自己亦已不非難,能以超人法作證特殊之最勝知見。
彼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學師之學處教法也。
又,跋陀利!比丘由尋伺之止息、内淨、心之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學師之學處、教法也。
複次,跋陀利!比
’則應對予說:‘命與身異也。
’又,若世尊不知:‘命即身也。
’或‘命與身異也。
’實因不知、不見者,則言‘予不知、予不見’為正當也。
若世尊知:‘如來死後有。
’則應對予說:‘如來死後有。
’若世尊知:‘如來死後無。
’則應對予說:‘如來死後無。
’又,若世尊不知:‘如來死後有。
’或‘如來死後無。
’實因不知、不見者,則言‘予不知,予不見’為正當也。
若世尊知:‘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則應對予說:‘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若世尊知:‘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則應對予說:‘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又,若世尊不知:‘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實因不知、不見者,則言‘予不知、予不見’為正當也。
” [世尊曰:]“摩羅迦子,予曾否對汝言:‘來!摩羅迦子!汝應于予處修梵行,予願為汝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摩羅迦子答曰:]“實不然也,師尊!”[世尊曰:]“或汝對予如是言:‘師尊!予願于世尊處修梵行,世尊當為予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耶?”[摩羅迦子答曰:]“實不然,師尊!”[世尊曰:]“摩羅迦子!然予實未對汝言:‘來!摩羅迦子!汝應于予處修梵行,予願為汝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汝亦實未對予言:‘師尊!予欲于世尊處修梵行。
世尊當為予言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如是,愚人!是誰拒絕誰耶? 摩羅迦子!有人可能如是言:‘世尊對予不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之期間,則予不在世尊處修梵行。
’然而,摩羅迦子!或許是如來還未說此時,彼人可能命終矣。
摩羅迦子!猶有人被塗厚毒之箭所射,彼之親友、同事、親族、血緣為彼遣請箭醫[療治]。
然彼言:‘尚未知射予之人是王族耶?婆羅門耶?庶民耶?或奴隸族耶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又彼言:‘在未知射予之人是何名、是何姓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人為高、為中、為矮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人為黑色、或黃色、或金色皮膚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言:‘在未知射予之人,為在此或在彼村裡之人耶?或聚落之人耶?或城市之人耶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弓為一般之弓耶?或為勁弩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弓弦為阿拘之弦耶?或山塔之弦耶?或筋之弦耶?或摩樓瓦之弦耶?或乳葉樹之弦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簳為蘆耶?為改良蘆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簳之矢羽為鹫或鹭耶?或鷹耶?或孔雀耶?或施蒂羅哈奴[之羽]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幹是何筋以圈紮耶?或牛耶?或水牛耶?或鹿耶?或猿[筋]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彼又如是言:‘在未知射予之箭是普通箭耶?或尖箭耶?或鈎箭耶?或那羅奢耶?或犢齒箭耶?或夾竹桃葉箭之期間,此箭不得取出。
’摩羅迦子!如是,以彼人未知此,然而彼人可能已命終矣。
摩羅迦子!如是若有人言:‘世尊對予不說:“世界為常住也、或世界為無常也……乃至……或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之期間,則予不于世尊處修梵行。
’然而,摩羅迦子!在如來尚未說此時,則彼人可能命終矣。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常住也”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如是事也。
‘于有見“世界為無常也”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常住也’之時,或于有見‘世界為無常也’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征服。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有邊”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有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無邊”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世界為有邊’之時,或于有見‘世界為無邊’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也。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征服。
摩羅迦子!‘于有見“命即身也”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有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命與身異”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命即身也”之時,或于有見“命與身異”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也。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征服。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有”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有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無無”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有’之時,或于有見‘如來死後為無’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也。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征服。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亦有亦無”之時,則有梵行住。
’無有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之時,則有梵行住。
’亦無是事也。
摩羅迦子!于有見‘如來死後為亦有亦無’之時,或于有見‘如來為死後非有非無’之時,有生、有老、有死,正有愁、悲、苦、憂、惱也。
以其為[生、老、……憂、惱]等故予于現法教以施設征服。
是故,摩羅迦子!由予不記說,當受持不記說;又,由予記說,當受持記說。
摩羅迦子!由予不記說者為何耶?由予不記說:‘世界為常住也’;由予不記說‘世界為無常也’;由予不記說‘世界為有邊也’;由予不記說‘世界為無邊也’;由予不記說‘命即身也’;由予不記說‘命與身異也’;由予不記說‘如來死後為有’;由予不記說‘如來死後為無’;由予不記說‘如來死後亦有亦無’;由予不記說‘如來死後為非有非無。
’摩羅迦子!由何故予對此不記說之耶?摩羅迦子!實此非義利相應,此非梵行根本,不導至厭、離欲、滅盡、寂靜、通智、正覺、涅槃也。
摩羅迦子!然由予記說者為何耶?由予記說:‘此為苦也。
’由予記說‘此為苦集也。
’由予記說‘此為苦之滅也。
’由予記說‘此為苦滅之道也。
’摩羅迦子!由何故,予對此記說之耶?摩羅迦子!實此義相應、此為梵行根本,導至厭、離欲、滅盡、寂靜、通智、正覺、涅槃也。
摩羅迦子!是故,由予不記說者當受持不記說;又,由予記說者當受持記說。
” 世尊如是說已,悅意之具壽摩羅迦子大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四 摩羅迦大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世尊曰:“師尊!”世尊乃告曰:“諸比丘!由予所說之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如是言已,具壽摩羅迦子白世尊曰:“師尊!由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予實受持之。
”[世尊曰:]“摩羅迦子!由予所說之五下分結,汝如何受持之耶?”[彼答曰:]“師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身見為下分結。
師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疑為下分結。
師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戒禁取為下分結。
師尊!予受持由世尊所說之欲貪為下分結。
師尊!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瞋恚為下分結。
師尊!實如是予受持依世尊所說之五下分結。
” [世尊曰:]“摩羅迦子!汝實為何受持予所說如是五下分結耶?摩羅迦子!外道之出家者是否以此嬰兒之喻将诘難耶?[言:]‘摩羅迦子!實為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有身”[之觀念],由何處彼可生有身見耶?彼但有有身見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實為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法”[之觀念],由何處于諸法生疑耶?彼但有疑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實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戒”[之觀念],由何處彼于諸戒可生戒禁取耶?彼但有戒禁取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實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欲”[之觀念],由何處彼于諸欲可生欲貪耶?彼但有欲貪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實幼稚、遲鈍、仰卧之嬰兒,尚無此“有情”[之觀念],由何處彼于諸有情可生瞋恚耶?彼但有瞋恚随眠潛在之。
’摩羅迦子!外道之出家者是否以此嬰兒之喻将诘難耶?”如是說已,具壽阿難白世尊曰:“世尊![今]為其時也,善逝![今]為其時也。
世尊當說五下分結,比丘等聞世尊之[所說]将受持之。
”[世尊曰:]“然,阿難!谛聽之、善思惟之,予今将說之。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願樂欲聞,師尊!”世尊乃說曰: “阿難,此無聞凡夫,對諸聖之不認識者,聖法之不熟知者,于聖法所未導者,對諸聖人不認識者,諸聖人法不熟知者,于聖人法所未導者,具心被有身見所縛,有身見所征服而住之,為生有身見不能如實而知出離;其有身見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具心被疑所縛,為疑所征服而住之,為生疑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疑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具心被戒禁取所縛,為戒禁取所征服而住之,為生戒禁取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戒禁取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具心被欲貪所縛,為欲貪所征服而住之,為生欲貪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欲貪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具心被瞋恚所縛,為瞋恚所征服而住之,為生瞋恚而不能如實知出離;其瞋恚頑固難動為彼下分結也。
阿難!實多聞之聖弟子,對諸聖之認識者,聖者之法熟知者,于聖法所導者。
對諸真人認識者,諸真人法之熟知者,于真人法所導者,具心不被有身見所縛,不為有身見所征服而住之,為生有身見而如實知出離;其有身見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具心不被疑所縛,不為疑所征服而住之,為生疑而如實知出離;其疑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具心不被戒禁取所縛,不為戒禁取征服而住之,為生戒禁取而如實知出離;其戒禁取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具心不被欲貪所縛,不為欲貪征服而住之,為生欲貪而如實知出離;其欲貪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具心不被瞋恚所縛,不為瞋恚征服而住之。
為生瞋恚而如實知出離;其瞋恚為彼從随眠被舍斷之。
阿難!為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
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無有是處也。
阿難!猶如大樹有堅實心材,不截皮材、不截膚材、而可截[取]心材者,無有是處也。
實如是,阿難!為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或欲舍斷五下分結者,無有是處。
阿難!為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有是處也。
阿難!猶如大樹有堅實心材、截皮材、截膚材、而可截[取]心材,斯有是處也。
如是,阿難!為舍離五下分結有道、有道迹,依其道、其道迹,欲知、欲見、欲舍斷五下分結者,斯有是處。
阿難!恰如恒伽河水滿、平岸、鳥易得飲;是時,一力弱人來雲:‘予可依臂橫斷此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
’如彼依臂橫斷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為不可能也。
如是,阿難!凡為滅有身見而說法時,其心不雀躍、不淨信、不确立、不解脫者、猶如彼弱力人,如是此等當見也。
阿難!恰如,恒伽河水滿、平岸、鳥易得飲;是時,一力強之人來雲:‘予依臂可橫斷此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
’彼得依臂橫斷恒伽河之流,安穩至彼岸。
如是,阿難!凡為滅有身見而說法時,其心雀躍、淨信、确立、解脫者,猶如彼強力人,如是此等當見也。
然而,阿難!為舍斷五下分結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阿難!在此,比丘由離依,由舍諸不善法,由止息一切身之粗惡,而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
若然,其時彼有屬色、受、想、行、識[事物],随觀彼等諸法如無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敵、如壞、如空、如無我。
彼由其等諸法而心解脫之。
彼心由其等諸法解脫,則心集中于甘露界:‘此為寂靜也,此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息,一切依之定,渴愛之滅、離欲、滅盡、涅槃也。
’彼住此處成就諸漏盡。
又若雖不能成就漏盡,以彼法愛,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結之滅盡成為化生者,從彼界成為般涅槃者,不還來者。
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複次,阿難!此丘由尋伺之止息、内淨、心之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第二禅……第三禅……成就第四禅。
若然,其時彼有屬色、受、想、行、識[事物]……乃至……從彼界成為不還來者。
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複次,阿難!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消滅有對想,由不作意種種想故[作意:]‘虛空無邊也。
’成就虛空無邊處而住之。
若然,其時,彼有屬受、想、行、識[事物]……乃至……從彼界成為不還來者。
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複次,阿難!比丘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作意:]‘識無邊也。
’成就識無邊處而住之……乃至……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作意:]‘無任何物也。
’成就無所有處而住之。
若然,其時彼有屬受、想、行、識[事物]随觀彼等諸法如無常,如苦、如疾、如癌、如箭、如痛、如病、如敵、如壞、如空、如無我。
彼由其等諸法而心解脫之,彼心由其等諸法而解脫,則心集中于甘露界:‘此為寂靜也,此為殊妙也,即一切行之止息,一切依之棄,渴愛之滅、離欲、滅盡、涅槃也。
’彼住此處成就諸漏盡。
又若雖不能成就漏盡,以彼法愛,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結之滅盡,成為化生者,從彼界成為般涅槃者、不還來者。
阿難!此道、此道迹實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 [阿難曰:]“師尊!若此道、此道迹為舍斷五下分結也。
既然如此,為何一類比丘為心解脫者、或一類[比丘]為慧解脫者耶?”[世尊曰:]“阿難!予說此因彼等之根差别性。
” 世尊說此已,悅意之具壽阿難,大喜世尊之所說。
第六十五 跋陀利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之祇陀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曰:“世尊!”世尊乃曰:“諸比丘!予受用一座食。
諸比丘!予受用一座食[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氣、安穩住。
諸比丘!汝等亦當受用一座食。
諸比丘!汝等受用一座食[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力氣、安穩住。
’”如是言已,具壽跋陀利白世尊言:“師尊!我實不堪受用一座食;師尊!由受用一座食,我會懊惱、會有心悔。
”[世尊曰:]“跋陀利!然則汝于其處受招待,即于此一地方受食之,[另一食]持去[他]一地方,汝亦可受用之。
跋陀利!如是受食者,汝得生存?”[跋陀利曰:]“師尊!如是受食,我實不堪受用之。
師尊!因如是受食,我會有懊惱、會有心悔也。
”于是,由世尊所制定學處,諸比丘衆受持學習時,具壽跋陀利宣說不能力行。
然後,具壽跋陀利如此于師之教說,為學非全分行者,整三個月間不能面對世尊。
其時,衆多比丘為世尊作衣,[念:]“過三月,完成法衣,世尊将出發遊行[教化]。
”此時,具壽跋陀利詣彼等比丘處。
詣已,向彼等比丘問訊,問訊已,交換友誼禮讓之語後,坐于一面。
彼等比丘對坐于一面之具壽跋陀利曰:“賢者跋陀利!我等為世尊作衣。
[念]:‘過三月,完成法衣,世尊将出發遊行[教化]。
’唉!賢者跋陀利,汝宜善思此教示,而後汝将無更多障難。
”具壽跋陀利對彼等比丘答曰:“諸賢者如是!”詣世尊處,詣已,頂禮世尊坐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壽跋陀利白世尊言:“師尊!罪過征服我,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我];即由世尊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我宣說:‘不能力行。
’師尊!為此,我對罪過[确認]是罪過,願世尊受[我之忏悔],[我]将來[必]為防護也。
”[世尊曰:]“跋陀利!确實!罪過征服汝,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汝],即汝由予所制定之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汝宣說:‘不能力行也。
’ 跋陀利!依汝于是時不理解:世尊住舍衛城,世尊知:‘有比丘跋陀利,于師之教說,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此[事]依汝實是不通達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衆多比丘于舍衛城入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比丘名謂跋陀利,于師之教說,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此事]依汝實是不通達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衆多比丘尼于舍衛城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乃至……衆多優婆塞住舍衛城、彼等亦将我知……乃至……衆多優婆夷住舍衛城,彼等亦将我知“比丘名謂跋陀利,于師之教說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
又,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衆多外道、沙門、婆羅門,于舍衛城入雨期安居,彼等亦将我知“名謂跋陀利,沙門瞿昙弟子,長老之一,于師之教說,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依汝對此[事]實是不通達者也。
”[跋陀利曰:]“師尊!過誤征服我,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即由世尊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我宣說:‘不能力行。
’師尊!為此,我對罪過[确認]是罪過,願世尊接受我之忏悔,[我]将來[必]為防護。
”[世尊曰:]“跋陀利!确實!汝之過誤,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征服汝,即由予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汝宣說:‘不能力行。
’ 跋陀利!對其如何思耶?此處有比丘為俱分解脫者,予對彼言:‘來!比丘!汝為予于污泥上成為道!’彼或成為道,或曲身依他方耶,或言‘不’耶?”[跋陀利曰:]“不然,師尊!”[世尊曰:]“跋陀利!對其如何思耶?于此有比丘為慧解脫者……身證者……見到者……信解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予命彼‘來!比丘!汝為予于污泥上成為道!’彼或将成為道,或曲身依他方,或言‘否’耶?”[跋陀利曰:]“不然,師尊!”[世尊曰:]“跋陀利!對其如何思耶?汝于其時,得俱分解脫者耶?或慧解脫者、或身證者、或見到者、或信解者、或随法行者、或随信行者耶?”[跋陀利曰]:“不然,師尊!”[世尊曰:]“跋陀利!汝其時如空漠、虛無、過誤[之狀态]耶?”[跋陀利曰]:“然也,師尊!師尊!過誤征服我,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者[征服我],即由世尊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我宣說:‘不能力行。
’師尊!為此,我對罪過[确認]是罪過,願世尊受[我之忏悔],[我]将來[必]為防護。
”[世尊曰]:“跋陀利!确實也!過誤征服汝,如是愚癡、如是昏迷、如是不善[征服汝],即由予所制定學處,比丘衆受持學習時,汝宣說不能力行。
又,跋陀利!汝由過誤認出過誤,汝如法忏悔之,對此我等當容受汝。
蓋,跋陀利!由過誤認出過誤,如法忏悔之,于将來謹慎防護,此實為繁榮于聖者之律也。
跋陀利!若有一類比丘于師之教為非全分行者,彼[念]如是:‘讓予親近遠離[村落]之床座!即森林、樹下、山岩、石窟、山峽、冢間、林叢、露地、或稻草堆處。
我或能以超人法作證,特殊之最勝知見。
’對彼親近遠離之床座,即森林、樹下、山岩、石窟、山峽、冢間、林叢、露地、或稻草堆處。
如是遠離住者,師非難之,有随知之智者同行者非難之,諸天亦非難之,自己亦對自己非難之。
彼以師已非難,亦以諸随知之智者、諸同行者已非難,亦以諸天已非難,以自己對自己已非難,不能以超人法作證特殊之最勝知見。
何以故?跋陀利!此實如是,對彼如此于師之教為非學全分行者也。
跋陀利!此處有一類比丘于師之教為非學全分行者。
彼[念]如是:‘今我親近遠離之床座,即森林、樹下、山岩、石窟、山峽、冢間、林叢、露地、或稻草堆處,我或能以超人法作證特殊之最勝知見。
’彼親近遠離之床座,即森林、樹下、山岩、石窟、山峽、冢間、林叢、露地、或稻草堆處,彼之如是遠離住者,師亦不加非難之,随知之智者、同行者不加非難之,諸天亦不加非難之、自己亦不對自己非難之,彼以師已不非難,以諸随知之智者、同行者已不非難,以諸天亦已不非難,以自己對自己亦已不非難,能以超人法作證特殊之最勝知見。
彼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之。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學師之學處教法也。
又,跋陀利!比丘由尋伺之止息、内淨、心之專一性,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何以故?跋陀利!此是,彼如是具學師之學處、教法也。
複次,跋陀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