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 居士品
關燈
小
中
大
時,彼念非如是:‘善哉!此居士或居士子以上妙食供養予,此居士或居士子于未來亦以如是上妙之食供養予。
’彼對其食以不貪着、不惑溺、不耽着、見[災患]者,知出離而受用之。
耆婆迦!對此,汝作何思耶?彼比丘于其時,有思害自,或思害他,亦思害兩者耶?”[居士曰:]“不然,師尊!”[世尊曰:]“然則,耆婆迦,彼比丘于其時,食無過之食耶?”[居士曰:]“如是,師尊!世尊!予聞:‘梵天是慈住者。
’師尊!對此,‘世尊為予對面親見者,世尊實是慈住者也。
’”[世尊曰:]“耆婆迦!彼具貪、具瞋、具癡者,是為瞋害者;其貪、其瞋、其癡為如來所舍,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耆婆迦!若汝所言為如是意義者,則予對汝認可也。
”[居士曰:]“師尊!予之所言,實為如是意義也。
” 世尊曰:“耆婆迦!在此,比丘依住一村裡或一聚落,彼以俱悲心……乃至……以俱喜心……乃至……以俱舍心,遍滿一方而住之,如是至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至上、下、橫、一切處,一切[有情]當作自己,對含有一切[有情之]世界,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舍俱之心遍滿而住之,即此比丘,居士或居士子,詣而招請明朝之食。
耆婆迦!比丘願意而同意之,彼過其夜,晨早着衣,執持衣、缽,詣彼居士或居士子之處。
詣已,坐于所施設座,彼居士或居士子以上妙食供養之。
其時,彼念非如是:‘善哉!此居士或居士子以上妙食供養予,此居士或居士子于未來亦以如是上妙之食供養予。
’彼對其食以不貪者、不惑溺、不耽着、見[災患]者,知出離而受用之。
耆婆迦!對此,汝作何思耶?彼比丘于其時,有思害自、或思害他,或思害兩者耶?”[居士曰:]“不然,師尊!”[世尊曰:]“然則,耆婆迦!彼比丘于其時,食無過之食耶!”[居士曰:]“如是,師尊!世尊!予聞:‘梵天是舍住者。
’師尊!對此,‘世尊為予對面親見者,世尊實是舍住者也。
’”[世尊曰:]“耆婆迦!彼具貪、具瞋、具癡者,是為惱害者、嫌惡者、瞋恚者;其貪、其瞋、其癡為如來所舍,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耆婆迦!若汝所言為如是意義者,則予對汝認可也。
”[居士曰:]“師尊!予之所言,實為如是意義也。
” 世尊曰:“耆婆迦!凡是别請如來或如來弟子而殺生類者,彼以五事生多非福德。
即[第一]彼如是言:‘汝等去,将彼名之生物牽來。
’具此初事即生多非福德。
其次,将彼生物系首牽來感受苦痛、憂傷,具此第二事而生多非福德。
其次,彼又言:‘汝等去,将彼生物殺害之。
’具此第三事,而生多非福德。
其次,該生物正遭殺害時,受苦痛、憂傷,具此第四事,生多非福德。
其次,彼對如來或如來弟子具不淨娆害心,具此第五事,生多非福德。
耆婆迦!凡是别請如來或如來弟子而殺生類者,彼具此五事,而生多非福德。
”如是說已,耆婆迦養童子者白世尊曰:“不可思議,師尊!未曾有哉!師尊!師尊!諸比丘實食淨食,諸比丘實食無過食。
偉哉!師尊!偉哉!師尊!乃至……願世尊認予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第五十六 優波離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那爛陀之波婆離庵婆園。
爾時,離系派之若提子與離系派之大衆俱,住那爛陀。
是時,此離系派長苦行者于那爛陀行乞已,食後由行乞而歸,詣波婆離庵婆園世尊處。
詣已,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立于一面。
世尊對立于一面之離系派長苦行者曰:“苦行者!有諸座,汝若願意,則坐之!”如是言已,離系派之長苦行者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離系派長苦行者曰: “苦行者,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設施若幹之業耶?”[苦行者曰:]“卿瞿昙!離系若提子不常施設‘業也,業也。
’卿瞿昙!離系若提子是常施設‘罰也,罰也。
’”[世尊曰:]“苦行者!關于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設施若幹罰耶?”[苦行者曰:]“卿瞿昙!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施設三罰,即:身罰、口罰、意罰也。
”[世尊曰:]“苦行者!其身罰、口罰、意罰,各異乎?”[苦行者曰:]“卿瞿昙!身罰、口罰、意罰為各異也。
”[世尊曰:]“苦行者!如是各異,如是特殊此等三罰中,彼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汝施設何罰為最重罪耶?身罰耶?口罰耶?抑意罰耶?”[苦行者曰:]“卿瞿昙!如是各别,如是特殊之此等三罰中,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以施設身罰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不然。
”[世尊曰:]“苦行者!汝雲‘身罰為最重罪也’耶?”[苦行者曰:]“卿瞿昙!予言‘身罰也’。
”[世尊再度曰:]“苦行者!汝言‘身罰也’耶?”[苦行者再度曰:]“卿瞿昙!予言‘身罰也’。
”[世尊三度曰:]“苦行者!汝言‘身罰也’耶?”[苦行者三度曰:]“卿瞿昙!予言‘身罰也’。
”如是,世尊實對離系派長苦行者于此論點,至第三次确定之。
如是言已,離系派長苦行者白世尊曰:“卿瞿昙!然則,對惡業之成熟、發起,汝施設若幹罰耶?”[世尊曰:]“苦行者!如來不常施設‘罰也,罰也’。
苦行者!如來是常施設‘業也,業也。
’”[苦行者曰:]“卿瞿昙!對惡業之成熟、發起,汝施設若幹業耶?”[世尊曰:]“苦行者!對惡業之成熟、發起,予施設三業,即身業、口業、意業也。
”苦行者曰:“卿瞿昙!其身業、口業、意業為各異耶?”[世尊曰:]“苦行者!其身業、口業及意業為各異也。
”[苦行者曰:]“卿瞿昙!如是各别,如是特殊之此等三業中,對此惡業之成熟、發起,汝施設何業為最重罪耶?身業耶?口業耶?抑意業耶?”[世尊曰:]“苦行者!如是各别,如是特殊之此等三業中,對惡業之成熟、發起,予以施設意業為最重罪也。
身業不然、口業亦不然。
”[苦行者曰:]“卿瞿昙!汝言‘意業為最重罪也’耶?”[世尊曰:]“苦行者!予言‘意業也’”……乃至……“卿瞿昙!汝言‘意業也’耶?”[世尊曰:]“苦行者!予言‘意業也’。
”如是,離系派長苦行者對世尊,實就此論點,至第三次确定後,由座起立,詣離系派若提子處。
其時,離系若提子正與以優波離為上首,愚人所組成之大在家衆俱坐。
離系若提子遙見長苦行者前來;見已,對長苦行者曰:“苦行者!汝晨早由何處來耶?”[苦行者曰:]“師尊!我由沙門瞿昙處來也。
”[若提子曰:]“苦行者!汝與沙門瞿昙有所共論耶?”“師尊!我與沙門瞿昙有所共論。
”[若提子曰:]“苦行者!汝與沙門瞿昙,就何[事]共論耶?”于是,離系派長苦行者将與世尊所共論盡告知若提子。
離系若提子于長苦行者說此時,如是曰:“善哉!善哉!苦行者!如由對師之教說,具正确了解之多聞弟子,如是依離系派之長苦行者已為沙門瞿昙作答也。
微不足道之意罰如何與如此重大身罰比美?然而,更恰當言之,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身罰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也。
” 說此已居士優波離對離系若提子曰:“善哉!善哉!師尊苦行者,實如對師之教說具正确了解之多聞弟子,如是依大德苦行者為沙門瞿昙作答也。
微不足道之意罰如何與如此重大之身罰比美?然而,更恰當言之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身罰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師尊!我亦去向沙門瞿昙對此論點破之。
若沙門瞿昙對我如此主張,如依大德長苦行者所确言者;猶如強人将長毛之羊,捉其毛能曳之、能遍曳之、能回曳之;如是,我對沙門瞿昙,将以論對論曳之、遍曳之、回曳之;或又如力強之釀造者,将大酒糟袋投入深池,把握其隅端而曳之、遍曳之、回曳之,如是,我對沙門瞿昙,将以論對論曳之、遍曳之、回曳之;或又如力強之漉酒人,把握毛篩之端,能篩除之、振篩之、回篩之,如是,我對沙門瞿昙,将以論對論篩除之、振篩之、回篩之;或又如六十歲象,入深蓮池,作麻洗遊戲,如是,我思對沙門瞿昙,嬉行麻洗遊戲。
師尊!今我往,對沙門瞿昙于此論點破之。
”[若提子曰:]“居士!汝宜往,向沙門瞿昙于此論點破之。
”“居士!我能向沙門瞿昙論破之,離系派長苦行者[得論破之],汝亦[得為之]。
” 如是,離系派長苦行者白離系若提子曰:“師尊!我不悅居士優波離欲向沙門瞿昙論破[之事],師尊!沙門瞿昙實是幻士,知誘惑術、幻化術,以誘惑外道弟子衆。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居士!汝往,向沙門瞿昙應于此論點議論之,予實得向沙門瞿昙論破之,因長苦行者[得論破之],汝亦[得為之]。
”第二度……乃至……第三度離系派長苦行者對若提子曰:“師尊!我不悅居士優波離欲向沙門瞿昙論破[之事],師尊!沙門瞿昙實是幻士,知誘惑術、幻化術,以誘惑外道弟子衆。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居士!汝往,向沙門瞿昙應于此論點論議之,予實得向沙門瞿昙論破之,因離系派長苦行者[得論破之],汝亦[得為之]。
”居士優波離對離系若提子應諾:“如是,師尊!”由座而起,向若提子敬禮,右繞後,詣波婆離庵婆園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居士優波離白世尊曰:“師尊!離系派長苦行者曾來此處耶?”[世尊曰:]“離系派長苦行者曾來此處。
”[優波離曰:]“師尊!與離系派長苦行者有何共論耶?”[世尊曰:]“居士!予與離系派長苦行者有所共論。
”[優婆離曰:]“師尊!與離系派長苦行者有何共論耶?”于是,世尊将與離系派長苦行者之所共論,盡告居士優波離,如此說已,居士優波離白世尊曰:“師尊!善哉!善哉!長苦行者,實如對師之教說具正确了解之多聞弟子,其如離系派長苦行者對世尊之所答也。
微不足道之意罰如何與如此重大之身罰比美?然而,更恰當言之,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身罰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也。
”[世尊曰:]“居士!汝若願住真實而論之,則我等對此宜論議也。
”[優波離曰:]“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論議之。
” [世尊曰]:“居士!汝對此作何思耶?在此,有一離系派徒,患病、苦悶、重患、拒冷水,[僅]受用熱水,彼得冷水會死去。
居士!對彼,離系派之若提子施設于何處往生耶?”[優波離曰:]“尊者!有名謂意着天之天界,彼往生其處,何以故?師尊!彼實為意之執着而命終也。
”[世尊曰:]“居士!居士!汝實宜思惟已而答之;汝勿前[言]置後,而後[言置]前。
居士!汝前實曾言:‘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論議耶?’”[優波離曰:]“師尊!雖然世尊如是言,然此身罰對惡業之成熟、發起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此有一離系派徒,住四種制戒防護:避一切之水,以防(殺生之惡)。
以[避]一切水,控制(殺生之)[惡]。
以[避]一切水,抖落[惡]。
以[避]一切水觸,達[制惡]。
但彼于來回之際已殺害衆多小生類。
居士!對此之[事],離系若提子施設何報耶?”[優波離曰:]“師尊!非思非故意者,則離系若提子不施設大罪。
”[世尊曰:]“居士!若彼思[作]則如何?”[優波離曰:]“是大罪也,師尊!”[世尊曰:]“居士!離系若提子對所雲思,施設于何處耶?”[優波離曰:]“于意罰也,師尊!”[世尊曰:]“居士!居士!汝實宜思惟已而答之,汝勿前[言]置後而後[言置]前。
居士!汝前實曾言:‘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論議耶?’”[優波離曰:]“師尊!雖然世尊如是言,但是身罰對惡業之成熟、發起為最重罰,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
”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此那爛陀城富裕豐樂,人民衆多耶?”[優波離曰:]“如是,師尊!此那爛陀城富裕豐樂,人民衆多。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于此有人拔劍來曰:‘予将此那爛陀城之生類等,于一刹那、一瞬間,悉作成一肉聚,一肉山。
’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彼人,将此那爛陀城之生類等,于一刹那、一瞬間,得能悉作成一肉聚,一肉山耶?”[優波離曰:]“師尊!縱令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或五十人,亦不能将此那爛陀城之生類等作成一肉聚、一肉山,何況一惡人[豈能]作之耶?”[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于此,有神通力、得自在之沙門或婆羅門來曰:‘予對此那爛陀城以一瞋意,将可化成灰也。
’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彼有神通力、得心自在之沙門、婆羅門對那爛陀城以一瞋意有可能化成灰耶?’”[優婆離曰:]“師尊!縱令十那爛陀城、二十那爛陀城、三十那爛陀城、四十那爛陀城、或五十那爛陀城,彼有神通力,得心自在之沙門或婆羅門,以一瞋意亦能化成灰也,何況卑劣之一那爛陀城[不能]作之耶?”[世尊曰:]“居士!居士!汝實宜思惟已而答之;汝勿[前]言置後而後[言置]前。
居士!汝前實曾言:‘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論議耶?’”[優波離曰:]“師尊!雖然世尊如是言,但是此身罰為對惡業之成熟、發起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汝聞單達迦閑林、迦鄰伽閑林、迷奢閑林、摩但迦閑林為閑林,為真實之閑林耶?”[優波離曰:]“然也,師尊!予聞:‘單達迦閑林、迦鄰伽閑林、迷奢閑林、摩但迦閑林為閑林,為真實之閑林也。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汝未曾聞:‘依誰,其單達迦閑林、迦鄰伽閑林、迷奢閑林、摩但迦閑林為閑林,為真實之閑林’耶?”[優波離曰:]“師尊!予曾聞:‘以諸大仙之瞋意,其單達迦閑林、迦鄰伽閑林、迷奢閑林、摩但迦閑林成為閑林,成為真實之閑林也。
’”[世尊曰:]“居士!居士!汝實宜思惟已而答之,汝勿前[言置]後而後[言置]前。
居士!汝前實曾言:‘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宜論議’耶?” [優波離曰:]“師尊!予以世尊最初譬喻已歡喜、已滿足;更而,予對世尊猶欲聞此等對種種質問之答辯,然我終不認世尊為敵對者也。
偉哉!師尊!偉哉!師尊!世尊恰如能扶起将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能導之以道,于闇中能持來明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之開示。
師尊!在此!予歸依世尊,亦[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願世尊認予從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世尊曰:“居士!汝宜作熟慮,如汝等知名之士熟慮為幸甚也。
”[優波離曰:]“師尊!以世尊對我言:‘居士!汝宜作熟慮;如汝等知名之士熟慮為幸甚也。
’我對世尊,更生歡喜滿足。
師尊!外道實以我為弟子,彼等于那爛陀城全城持幡巡遊,[宣言]:‘居士優波離為我等之弟子也。
’然世尊對我如此言:‘居士!汝宜作熟慮,如汝等知名之士熟慮為幸甚也。
’師尊!在此!予再度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僧伽。
願世尊認予從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世尊曰:]“居士!長時,汝家成為供離系派徒[所望之]泉源也,然彼等來乞食時,宜記得與施食。
”[優波離曰:]“師尊!以世尊對我言:‘居士!長時,汝家為供離系派徒[所望之]泉源也,然彼等來時,宜記得與施食。
’我對世尊更生歡喜滿足也。
師尊!我曾聞:沙門瞿昙如是言:‘隻應施與我,不應施與他,隻應施與我之弟子,不應施與他之弟子;隻施與我則有大果報,施與他則無大果報;隻施與我之弟子有大果報,施與他之弟子無大果報。
’然世尊卻勸導我施與諸離系派之徒也。
師尊!我等于此當知時也。
師尊!在此,我三度歸依世尊[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
願世尊認予從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于是,世尊對居士優婆離,為之次第說法,即:說施、說戒、說天,欲為災患、罪惡與穢污及離欲之功德。
世尊知居士優波離從順心、柔軟心、無蓋心、欣悅心、明淨心;于是,為之說諸佛所稱揚法說,即:苦、集、滅、道也。
如是,恰如能受染料之清淨無垢衣;如是,居士優波離即于其座,遠塵離垢,生起法眼,即:“凡由緣生起法,彼一切亦由緣離散而歸于滅法也。
”于是,居士優波離,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于師教說,已斷疑度惑、得無所畏,不複從他者。
向世尊曰:“師尊!我等多所作,多事務,我等今[辭]行。
”[世尊曰]“居士!今汝知适時。
” 爾時,居士優波離對世尊說法歡喜、随喜,由座起立,敬禮世尊,右繞而歸自己住處。
至已,行至喚守門者:“守門者!予今後對離系派諸男女全閉門,對世尊之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不閉門;若任何離系派之徒來,汝宜對彼言:‘尊者!請停,勿入。
居士優波離今後接近沙門瞿昙、弟子,對離系派之諸男女閉門,對世尊之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不閉門。
尊者!若汝需要施食,就暫停此處,将為汝持來。
’”彼守門者應諾居士優波離曰:“如是!尊者!” 離系派長苦行者聞,“傳言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
”于是,離系派長苦行者,往詣離系若提子處。
至已,對離系若提子曰:“師尊!予聞:‘傳言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弟子。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居士優波離之弟子。
”再度……乃至……三度,離系派長苦行者對離系若提子曰:“師尊!予聞:‘傳言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長苦行者曰:]“師尊!然為知居士優波離是否已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予願往視之。
”[若提子曰:]“苦行者!汝宜往之,宜知居士優波離是否已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
” 于是,離系派長苦行者往居士優波離住處。
守門者遙見離系派長苦行者前來,對長苦行者言:“尊者請停,勿入。
自今起,居士優波離已成為沙門瞿昙弟子,對離系派諸男女閉門,對世尊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不閉門。
尊者!若汝需要施食,暫停此處,将為汝持來。
”[長苦行者]言:“友!不必施食。
”從其處歸還,往詣離系若提子處。
至已,對離系若提子曰:“師尊!居士優波離已成為沙門瞿昙弟子乃事實也。
師尊!予[前]對汝如是[言]:‘師尊!予不悅居士優波離欲向沙門瞿昙論破[之事]。
師尊!沙門瞿昙實是幻士,知誘惑術、幻化術,以誘惑外道弟子衆。
’其不得[尊師之采信]。
師尊!汝之居士優波離今已為沙門瞿昙以誘術、幻化術所誘惑也。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再度……乃至……三度離系派之長苦行者對離系派若提子如是言:“師尊!居士!優波離已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乃事實。
師尊!予[前]對汝如是[言]:‘師尊!予不悅居士優波離欲向沙門瞿昙論破[之事]。
師尊!沙門瞿昙實是幻士,知誘惑術、幻化術,以誘惑外道弟子衆。
’其不得[尊師之采信]。
師尊!汝之居士優波離今已為沙門瞿昙以誘惑術、幻化術所誘惑也。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苦行者!今予親往,以了知居士優波離是否已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
” 于是,離系若提子與離系派大衆等往居士優波離之住處。
守門者遙見離系若提子前來,對離系若提子言:“尊者!請停,勿入。
自今起居士優波離已成為沙門瞿昙弟子,對離系派諸男女閉門,對世尊之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不閉門。
尊者!若汝需要施食,就暫停此處,将為汝持來。
”[若提子曰:]“然則,友!守門者!請往詣居士優波離處;詣已,向居士優波離如是言:‘尊者!離系若提子與離系派大衆俱立于門外,彼欲見汝。
’”守門者應諾離系若提子曰:“如是,師尊!”詣居士優婆離處;詣已,向居士優波離如是言:“尊者!離系若提子與離系派之大衆俱立于門外,彼欲見汝。
”[優波離曰:]“然則,友!守門者!于中央之門房小屋設座。
”守門者應諾優波離曰:“如是,尊者”于中央之門房小屋設座後,詣居士優波離處;詣已,向居士優波離是言:“尊者!于中央之門房小屋已設座,今思适時也。
”于是,居士優波離往詣中央之門房小屋;詣已,即于其處最上、最尊、最高、殊妙之座就坐已,喚守門者曰:“友!守門者!汝往詣離系若提子處;詣已,向離系若提子如是言:‘尊者!居士優波離如是言——尊者!傳言汝若願意則請入。
’”守門者應諾優波離曰:“如是,尊者!”往詣離系若提子處;詣已,對離系若提子曰:“尊者!居士優波離如是言——尊者!傳言汝若願意則請入。
”于是,離系若提子與離系派之大衆,共詣中央門房小屋處。
爾時,居士優波離遙見離系若提子前來,出迎之,對其處最上、最尊、最高,殊妙之座,以上衣擦拭,抱置而就座之。
彼今于其最上、最尊、最高,殊妙之座自坐之,對離系若提子曰:“尊者!有諸座位,若欲,請坐之。
”如是言已,離系若提子對居士優波離曰:“居士!汝為狂人也;居士!汝為愚人也;汝言:‘師尊!予願往,向沙門瞿昙論破之。
’而往之,然被大論所糾纏而還也。
居士!恰如前往拔取他人睾丸之人,[自己]睾丸被拔取而還也;居士!或又如,前往拔取[他人]眼睛之人,[自己]眼睛被拔取而還也;如是,居士!汝言‘師尊!予願往向沙門瞿昙論議’而往之,然被大論所糾纏而還也。
居士!汝受沙門瞿昙以誘惑術、幻化術所誘惑也。
” [居士曰:]“尊者!諸誘惑術、幻化術為賢也;尊者!諸誘惑術、幻化術為善也;尊者!予之諸所愛、親戚、血緣是于此誘化而得被化,予之諸所愛、親戚、血緣于長時得為饒益、幸福;尊者!若全王族于此誘化而得被化,則全王族于長時得為饒益、幸福;尊者!若全婆羅門……乃至……毗舍……乃至……首陀,于此誘化,而得被化,則全首陀于長時得為饒益、幸福;尊者!若于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門、婆羅門、人天衆中,于此誘化而得被化,則于天、魔、梵天之世界,與沙門、婆羅門、人天大衆,于長時得為饒益、幸福;尊者!為此,予将為汝作喻[示
’彼對其食以不貪着、不惑溺、不耽着、見[災患]者,知出離而受用之。
耆婆迦!對此,汝作何思耶?彼比丘于其時,有思害自,或思害他,亦思害兩者耶?”[居士曰:]“不然,師尊!”[世尊曰:]“然則,耆婆迦,彼比丘于其時,食無過之食耶?”[居士曰:]“如是,師尊!世尊!予聞:‘梵天是慈住者。
’師尊!對此,‘世尊為予對面親見者,世尊實是慈住者也。
’”[世尊曰:]“耆婆迦!彼具貪、具瞋、具癡者,是為瞋害者;其貪、其瞋、其癡為如來所舍,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耆婆迦!若汝所言為如是意義者,則予對汝認可也。
”[居士曰:]“師尊!予之所言,實為如是意義也。
” 世尊曰:“耆婆迦!在此,比丘依住一村裡或一聚落,彼以俱悲心……乃至……以俱喜心……乃至……以俱舍心,遍滿一方而住之,如是至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是至上、下、橫、一切處,一切[有情]當作自己,對含有一切[有情之]世界,以廣大、廣博、無量、無恚、無害、舍俱之心遍滿而住之,即此比丘,居士或居士子,詣而招請明朝之食。
耆婆迦!比丘願意而同意之,彼過其夜,晨早着衣,執持衣、缽,詣彼居士或居士子之處。
詣已,坐于所施設座,彼居士或居士子以上妙食供養之。
其時,彼念非如是:‘善哉!此居士或居士子以上妙食供養予,此居士或居士子于未來亦以如是上妙之食供養予。
’彼對其食以不貪者、不惑溺、不耽着、見[災患]者,知出離而受用之。
耆婆迦!對此,汝作何思耶?彼比丘于其時,有思害自、或思害他,或思害兩者耶?”[居士曰:]“不然,師尊!”[世尊曰:]“然則,耆婆迦!彼比丘于其時,食無過之食耶!”[居士曰:]“如是,師尊!世尊!予聞:‘梵天是舍住者。
’師尊!對此,‘世尊為予對面親見者,世尊實是舍住者也。
’”[世尊曰:]“耆婆迦!彼具貪、具瞋、具癡者,是為惱害者、嫌惡者、瞋恚者;其貪、其瞋、其癡為如來所舍,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成為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耆婆迦!若汝所言為如是意義者,則予對汝認可也。
”[居士曰:]“師尊!予之所言,實為如是意義也。
” 世尊曰:“耆婆迦!凡是别請如來或如來弟子而殺生類者,彼以五事生多非福德。
即[第一]彼如是言:‘汝等去,将彼名之生物牽來。
’具此初事即生多非福德。
其次,将彼生物系首牽來感受苦痛、憂傷,具此第二事而生多非福德。
其次,彼又言:‘汝等去,将彼生物殺害之。
’具此第三事,而生多非福德。
其次,該生物正遭殺害時,受苦痛、憂傷,具此第四事,生多非福德。
其次,彼對如來或如來弟子具不淨娆害心,具此第五事,生多非福德。
耆婆迦!凡是别請如來或如來弟子而殺生類者,彼具此五事,而生多非福德。
”如是說已,耆婆迦養童子者白世尊曰:“不可思議,師尊!未曾有哉!師尊!師尊!諸比丘實食淨食,諸比丘實食無過食。
偉哉!師尊!偉哉!師尊!乃至……願世尊認予自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第五十六 優波離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住那爛陀之波婆離庵婆園。
爾時,離系派之若提子與離系派之大衆俱,住那爛陀。
是時,此離系派長苦行者于那爛陀行乞已,食後由行乞而歸,詣波婆離庵婆園世尊處。
詣已,向世尊問訊,交換友誼禮讓之語立于一面。
世尊對立于一面之離系派長苦行者曰:“苦行者!有諸座,汝若願意,則坐之!”如是言已,離系派之長苦行者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世尊對坐于一面之離系派長苦行者曰: “苦行者,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設施若幹之業耶?”[苦行者曰:]“卿瞿昙!離系若提子不常施設‘業也,業也。
’卿瞿昙!離系若提子是常施設‘罰也,罰也。
’”[世尊曰:]“苦行者!關于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設施若幹罰耶?”[苦行者曰:]“卿瞿昙!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施設三罰,即:身罰、口罰、意罰也。
”[世尊曰:]“苦行者!其身罰、口罰、意罰,各異乎?”[苦行者曰:]“卿瞿昙!身罰、口罰、意罰為各異也。
”[世尊曰:]“苦行者!如是各異,如是特殊此等三罰中,彼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汝施設何罰為最重罪耶?身罰耶?口罰耶?抑意罰耶?”[苦行者曰:]“卿瞿昙!如是各别,如是特殊之此等三罰中,離系若提子對惡業之成熟、發起,以施設身罰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不然。
”[世尊曰:]“苦行者!汝雲‘身罰為最重罪也’耶?”[苦行者曰:]“卿瞿昙!予言‘身罰也’。
”[世尊再度曰:]“苦行者!汝言‘身罰也’耶?”[苦行者再度曰:]“卿瞿昙!予言‘身罰也’。
”[世尊三度曰:]“苦行者!汝言‘身罰也’耶?”[苦行者三度曰:]“卿瞿昙!予言‘身罰也’。
”如是,世尊實對離系派長苦行者于此論點,至第三次确定之。
如是言已,離系派長苦行者白世尊曰:“卿瞿昙!然則,對惡業之成熟、發起,汝施設若幹罰耶?”[世尊曰:]“苦行者!如來不常施設‘罰也,罰也’。
苦行者!如來是常施設‘業也,業也。
’”[苦行者曰:]“卿瞿昙!對惡業之成熟、發起,汝施設若幹業耶?”[世尊曰:]“苦行者!對惡業之成熟、發起,予施設三業,即身業、口業、意業也。
”苦行者曰:“卿瞿昙!其身業、口業、意業為各異耶?”[世尊曰:]“苦行者!其身業、口業及意業為各異也。
”[苦行者曰:]“卿瞿昙!如是各别,如是特殊之此等三業中,對此惡業之成熟、發起,汝施設何業為最重罪耶?身業耶?口業耶?抑意業耶?”[世尊曰:]“苦行者!如是各别,如是特殊之此等三業中,對惡業之成熟、發起,予以施設意業為最重罪也。
身業不然、口業亦不然。
”[苦行者曰:]“卿瞿昙!汝言‘意業為最重罪也’耶?”[世尊曰:]“苦行者!予言‘意業也’”……乃至……“卿瞿昙!汝言‘意業也’耶?”[世尊曰:]“苦行者!予言‘意業也’。
”如是,離系派長苦行者對世尊,實就此論點,至第三次确定後,由座起立,詣離系派若提子處。
其時,離系若提子正與以優波離為上首,愚人所組成之大在家衆俱坐。
離系若提子遙見長苦行者前來;見已,對長苦行者曰:“苦行者!汝晨早由何處來耶?”[苦行者曰:]“師尊!我由沙門瞿昙處來也。
”[若提子曰:]“苦行者!汝與沙門瞿昙有所共論耶?”“師尊!我與沙門瞿昙有所共論。
”[若提子曰:]“苦行者!汝與沙門瞿昙,就何[事]共論耶?”于是,離系派長苦行者将與世尊所共論盡告知若提子。
離系若提子于長苦行者說此時,如是曰:“善哉!善哉!苦行者!如由對師之教說,具正确了解之多聞弟子,如是依離系派之長苦行者已為沙門瞿昙作答也。
微不足道之意罰如何與如此重大身罰比美?然而,更恰當言之,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身罰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也。
” 說此已居士優波離對離系若提子曰:“善哉!善哉!師尊苦行者,實如對師之教說具正确了解之多聞弟子,如是依大德苦行者為沙門瞿昙作答也。
微不足道之意罰如何與如此重大之身罰比美?然而,更恰當言之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身罰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師尊!我亦去向沙門瞿昙對此論點破之。
若沙門瞿昙對我如此主張,如依大德長苦行者所确言者;猶如強人将長毛之羊,捉其毛能曳之、能遍曳之、能回曳之;如是,我對沙門瞿昙,将以論對論曳之、遍曳之、回曳之;或又如力強之釀造者,将大酒糟袋投入深池,把握其隅端而曳之、遍曳之、回曳之,如是,我對沙門瞿昙,将以論對論曳之、遍曳之、回曳之;或又如力強之漉酒人,把握毛篩之端,能篩除之、振篩之、回篩之,如是,我對沙門瞿昙,将以論對論篩除之、振篩之、回篩之;或又如六十歲象,入深蓮池,作麻洗遊戲,如是,我思對沙門瞿昙,嬉行麻洗遊戲。
師尊!今我往,對沙門瞿昙于此論點破之。
”[若提子曰:]“居士!汝宜往,向沙門瞿昙于此論點破之。
”“居士!我能向沙門瞿昙論破之,離系派長苦行者[得論破之],汝亦[得為之]。
” 如是,離系派長苦行者白離系若提子曰:“師尊!我不悅居士優波離欲向沙門瞿昙論破[之事],師尊!沙門瞿昙實是幻士,知誘惑術、幻化術,以誘惑外道弟子衆。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居士!汝往,向沙門瞿昙應于此論點議論之,予實得向沙門瞿昙論破之,因長苦行者[得論破之],汝亦[得為之]。
”第二度……乃至……第三度離系派長苦行者對若提子曰:“師尊!我不悅居士優波離欲向沙門瞿昙論破[之事],師尊!沙門瞿昙實是幻士,知誘惑術、幻化術,以誘惑外道弟子衆。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居士!汝往,向沙門瞿昙應于此論點論議之,予實得向沙門瞿昙論破之,因離系派長苦行者[得論破之],汝亦[得為之]。
”居士優波離對離系若提子應諾:“如是,師尊!”由座而起,向若提子敬禮,右繞後,詣波婆離庵婆園世尊處。
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居士優波離白世尊曰:“師尊!離系派長苦行者曾來此處耶?”[世尊曰:]“離系派長苦行者曾來此處。
”[優波離曰:]“師尊!與離系派長苦行者有何共論耶?”[世尊曰:]“居士!予與離系派長苦行者有所共論。
”[優婆離曰:]“師尊!與離系派長苦行者有何共論耶?”于是,世尊将與離系派長苦行者之所共論,盡告居士優波離,如此說已,居士優波離白世尊曰:“師尊!善哉!善哉!長苦行者,實如對師之教說具正确了解之多聞弟子,其如離系派長苦行者對世尊之所答也。
微不足道之意罰如何與如此重大之身罰比美?然而,更恰當言之,對惡業之成熟、發起,身罰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也。
”[世尊曰:]“居士!汝若願住真實而論之,則我等對此宜論議也。
”[優波離曰:]“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論議之。
” [世尊曰]:“居士!汝對此作何思耶?在此,有一離系派徒,患病、苦悶、重患、拒冷水,[僅]受用熱水,彼得冷水會死去。
居士!對彼,離系派之若提子施設于何處往生耶?”[優波離曰:]“尊者!有名謂意着天之天界,彼往生其處,何以故?師尊!彼實為意之執着而命終也。
”[世尊曰:]“居士!居士!汝實宜思惟已而答之;汝勿前[言]置後,而後[言置]前。
居士!汝前實曾言:‘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論議耶?’”[優波離曰:]“師尊!雖然世尊如是言,然此身罰對惡業之成熟、發起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此有一離系派徒,住四種制戒防護:避一切之水,以防(殺生之惡)。
以[避]一切水,控制(殺生之)[惡]。
以[避]一切水,抖落[惡]。
以[避]一切水觸,達[制惡]。
但彼于來回之際已殺害衆多小生類。
居士!對此之[事],離系若提子施設何報耶?”[優波離曰:]“師尊!非思非故意者,則離系若提子不施設大罪。
”[世尊曰:]“居士!若彼思[作]則如何?”[優波離曰:]“是大罪也,師尊!”[世尊曰:]“居士!離系若提子對所雲思,施設于何處耶?”[優波離曰:]“于意罰也,師尊!”[世尊曰:]“居士!居士!汝實宜思惟已而答之,汝勿前[言]置後而後[言置]前。
居士!汝前實曾言:‘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論議耶?’”[優波離曰:]“師尊!雖然世尊如是言,但是身罰對惡業之成熟、發起為最重罰,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
”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此那爛陀城富裕豐樂,人民衆多耶?”[優波離曰:]“如是,師尊!此那爛陀城富裕豐樂,人民衆多。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于此有人拔劍來曰:‘予将此那爛陀城之生類等,于一刹那、一瞬間,悉作成一肉聚,一肉山。
’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彼人,将此那爛陀城之生類等,于一刹那、一瞬間,得能悉作成一肉聚,一肉山耶?”[優波離曰:]“師尊!縱令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或五十人,亦不能将此那爛陀城之生類等作成一肉聚、一肉山,何況一惡人[豈能]作之耶?”[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于此,有神通力、得自在之沙門或婆羅門來曰:‘予對此那爛陀城以一瞋意,将可化成灰也。
’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彼有神通力、得心自在之沙門、婆羅門對那爛陀城以一瞋意有可能化成灰耶?’”[優婆離曰:]“師尊!縱令十那爛陀城、二十那爛陀城、三十那爛陀城、四十那爛陀城、或五十那爛陀城,彼有神通力,得心自在之沙門或婆羅門,以一瞋意亦能化成灰也,何況卑劣之一那爛陀城[不能]作之耶?”[世尊曰:]“居士!居士!汝實宜思惟已而答之;汝勿[前]言置後而後[言置]前。
居士!汝前實曾言:‘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論議耶?’”[優波離曰:]“師尊!雖然世尊如是言,但是此身罰為對惡業之成熟、發起為最重罪,口罰不然,意罰亦不然。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汝聞單達迦閑林、迦鄰伽閑林、迷奢閑林、摩但迦閑林為閑林,為真實之閑林耶?”[優波離曰:]“然也,師尊!予聞:‘單達迦閑林、迦鄰伽閑林、迷奢閑林、摩但迦閑林為閑林,為真實之閑林也。
’”[世尊曰:]“居士!汝對其作何思耶?汝未曾聞:‘依誰,其單達迦閑林、迦鄰伽閑林、迷奢閑林、摩但迦閑林為閑林,為真實之閑林’耶?”[優波離曰:]“師尊!予曾聞:‘以諸大仙之瞋意,其單達迦閑林、迦鄰伽閑林、迷奢閑林、摩但迦閑林成為閑林,成為真實之閑林也。
’”[世尊曰:]“居士!居士!汝實宜思惟已而答之,汝勿前[言置]後而後[言置]前。
居士!汝前實曾言:‘師尊!予願住真實而論之,我等在此宜論議’耶?” [優波離曰:]“師尊!予以世尊最初譬喻已歡喜、已滿足;更而,予對世尊猶欲聞此等對種種質問之答辯,然我終不認世尊為敵對者也。
偉哉!師尊!偉哉!師尊!世尊恰如能扶起将倒者,能揭露被覆者,對迷者能導之以道,于闇中能持來明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之開示。
師尊!在此!予歸依世尊,亦[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願世尊認予從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世尊曰:“居士!汝宜作熟慮,如汝等知名之士熟慮為幸甚也。
”[優波離曰:]“師尊!以世尊對我言:‘居士!汝宜作熟慮;如汝等知名之士熟慮為幸甚也。
’我對世尊,更生歡喜滿足。
師尊!外道實以我為弟子,彼等于那爛陀城全城持幡巡遊,[宣言]:‘居士優波離為我等之弟子也。
’然世尊對我如此言:‘居士!汝宜作熟慮,如汝等知名之士熟慮為幸甚也。
’師尊!在此!予再度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僧伽。
願世尊認予從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世尊曰:]“居士!長時,汝家成為供離系派徒[所望之]泉源也,然彼等來乞食時,宜記得與施食。
”[優波離曰:]“師尊!以世尊對我言:‘居士!長時,汝家為供離系派徒[所望之]泉源也,然彼等來時,宜記得與施食。
’我對世尊更生歡喜滿足也。
師尊!我曾聞:沙門瞿昙如是言:‘隻應施與我,不應施與他,隻應施與我之弟子,不應施與他之弟子;隻施與我則有大果報,施與他則無大果報;隻施與我之弟子有大果報,施與他之弟子無大果報。
’然世尊卻勸導我施與諸離系派之徒也。
師尊!我等于此當知時也。
師尊!在此,我三度歸依世尊[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伽。
願世尊認予從今以後終生歸依[佛、法、僧]為優婆塞。
” 于是,世尊對居士優婆離,為之次第說法,即:說施、說戒、說天,欲為災患、罪惡與穢污及離欲之功德。
世尊知居士優波離從順心、柔軟心、無蓋心、欣悅心、明淨心;于是,為之說諸佛所稱揚法說,即:苦、集、滅、道也。
如是,恰如能受染料之清淨無垢衣;如是,居士優波離即于其座,遠塵離垢,生起法眼,即:“凡由緣生起法,彼一切亦由緣離散而歸于滅法也。
”于是,居士優波離,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于師教說,已斷疑度惑、得無所畏,不複從他者。
向世尊曰:“師尊!我等多所作,多事務,我等今[辭]行。
”[世尊曰]“居士!今汝知适時。
” 爾時,居士優波離對世尊說法歡喜、随喜,由座起立,敬禮世尊,右繞而歸自己住處。
至已,行至喚守門者:“守門者!予今後對離系派諸男女全閉門,對世尊之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不閉門;若任何離系派之徒來,汝宜對彼言:‘尊者!請停,勿入。
居士優波離今後接近沙門瞿昙、弟子,對離系派之諸男女閉門,對世尊之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不閉門。
尊者!若汝需要施食,就暫停此處,将為汝持來。
’”彼守門者應諾居士優波離曰:“如是!尊者!” 離系派長苦行者聞,“傳言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
”于是,離系派長苦行者,往詣離系若提子處。
至已,對離系若提子曰:“師尊!予聞:‘傳言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弟子。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居士優波離之弟子。
”再度……乃至……三度,離系派長苦行者對離系若提子曰:“師尊!予聞:‘傳言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長苦行者曰:]“師尊!然為知居士優波離是否已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予願往視之。
”[若提子曰:]“苦行者!汝宜往之,宜知居士優波離是否已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
” 于是,離系派長苦行者往居士優波離住處。
守門者遙見離系派長苦行者前來,對長苦行者言:“尊者請停,勿入。
自今起,居士優波離已成為沙門瞿昙弟子,對離系派諸男女閉門,對世尊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不閉門。
尊者!若汝需要施食,暫停此處,将為汝持來。
”[長苦行者]言:“友!不必施食。
”從其處歸還,往詣離系若提子處。
至已,對離系若提子曰:“師尊!居士優波離已成為沙門瞿昙弟子乃事實也。
師尊!予[前]對汝如是[言]:‘師尊!予不悅居士優波離欲向沙門瞿昙論破[之事]。
師尊!沙門瞿昙實是幻士,知誘惑術、幻化術,以誘惑外道弟子衆。
’其不得[尊師之采信]。
師尊!汝之居士優波離今已為沙門瞿昙以誘術、幻化術所誘惑也。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再度……乃至……三度離系派之長苦行者對離系派若提子如是言:“師尊!居士!優波離已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乃事實。
師尊!予[前]對汝如是[言]:‘師尊!予不悅居士優波離欲向沙門瞿昙論破[之事]。
師尊!沙門瞿昙實是幻士,知誘惑術、幻化術,以誘惑外道弟子衆。
’其不得[尊師之采信]。
師尊!汝之居士優波離今已為沙門瞿昙以誘惑術、幻化術所誘惑也。
”[若提子曰:]“苦行者,在諸道理上,無餘地使居士優波離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然,沙門瞿昙有可能成為優波離之弟子也。
苦行者!今予親往,以了知居士優波離是否已成為沙門瞿昙之弟子。
” 于是,離系若提子與離系派大衆等往居士優波離之住處。
守門者遙見離系若提子前來,對離系若提子言:“尊者!請停,勿入。
自今起居士優波離已成為沙門瞿昙弟子,對離系派諸男女閉門,對世尊之諸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不閉門。
尊者!若汝需要施食,就暫停此處,将為汝持來。
”[若提子曰:]“然則,友!守門者!請往詣居士優波離處;詣已,向居士優波離如是言:‘尊者!離系若提子與離系派大衆俱立于門外,彼欲見汝。
’”守門者應諾離系若提子曰:“如是,師尊!”詣居士優婆離處;詣已,向居士優波離如是言:“尊者!離系若提子與離系派之大衆俱立于門外,彼欲見汝。
”[優波離曰:]“然則,友!守門者!于中央之門房小屋設座。
”守門者應諾優波離曰:“如是,尊者”于中央之門房小屋設座後,詣居士優波離處;詣已,向居士優波離是言:“尊者!于中央之門房小屋已設座,今思适時也。
”于是,居士優波離往詣中央之門房小屋;詣已,即于其處最上、最尊、最高、殊妙之座就坐已,喚守門者曰:“友!守門者!汝往詣離系若提子處;詣已,向離系若提子如是言:‘尊者!居士優波離如是言——尊者!傳言汝若願意則請入。
’”守門者應諾優波離曰:“如是,尊者!”往詣離系若提子處;詣已,對離系若提子曰:“尊者!居士優波離如是言——尊者!傳言汝若願意則請入。
”于是,離系若提子與離系派之大衆,共詣中央門房小屋處。
爾時,居士優波離遙見離系若提子前來,出迎之,對其處最上、最尊、最高,殊妙之座,以上衣擦拭,抱置而就座之。
彼今于其最上、最尊、最高,殊妙之座自坐之,對離系若提子曰:“尊者!有諸座位,若欲,請坐之。
”如是言已,離系若提子對居士優波離曰:“居士!汝為狂人也;居士!汝為愚人也;汝言:‘師尊!予願往,向沙門瞿昙論破之。
’而往之,然被大論所糾纏而還也。
居士!恰如前往拔取他人睾丸之人,[自己]睾丸被拔取而還也;居士!或又如,前往拔取[他人]眼睛之人,[自己]眼睛被拔取而還也;如是,居士!汝言‘師尊!予願往向沙門瞿昙論議’而往之,然被大論所糾纏而還也。
居士!汝受沙門瞿昙以誘惑術、幻化術所誘惑也。
” [居士曰:]“尊者!諸誘惑術、幻化術為賢也;尊者!諸誘惑術、幻化術為善也;尊者!予之諸所愛、親戚、血緣是于此誘化而得被化,予之諸所愛、親戚、血緣于長時得為饒益、幸福;尊者!若全王族于此誘化而得被化,則全王族于長時得為饒益、幸福;尊者!若全婆羅門……乃至……毗舍……乃至……首陀,于此誘化,而得被化,則全首陀于長時得為饒益、幸福;尊者!若于天、魔、梵天之世界,于沙門、婆羅門、人天衆中,于此誘化而得被化,則于天、魔、梵天之世界,與沙門、婆羅門、人天大衆,于長時得為饒益、幸福;尊者!為此,予将為汝作喻[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