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譬喻法品
關燈
小
中
大
、有六陀羅樹之高深,有五……[乃至]……唯一陀羅樹之高深。
諸賢!更有時于大洋,水有七人身之高深、有六人身之高深、五……[乃至]……有唯一人身之高深。
諸賢!更有時于大洋,水有半人身之高深,有至人腰之高深、有唯人膝之高深,有唯人踝之高深。
諸賢!有時于大洋,水無足于潤趾節。
諸賢!彼外水界雖如此偉大,猶應知其無常性……乃至……變易法性。
何況是渴愛所執持,于區區之身,或‘予’,或‘予所有’,或‘予有’等,有何為耶?無甯于此無‘何等之’可為也!……乃至……諸賢!彼之比丘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住止于善相應舍者,彼乃為歡喜。
諸賢!如是者,于此丘有多成就。
諸賢!雲何為火界?曰:為内火界與外火界。
諸賢!雲何為内火界?獨自存在于内身之火及火者,依[此]而存在者,即由此所熱[熟],以此而老衰,以此燒之,以此正變化啖、飲、嚼、味、其他皆獨自存于内身之火及火者,依[此]而存在,諸賢!此謂内火界。
此内火界與外火界是火界也。
而且,‘彼非予,予非彼,彼非予之我’,如是以如實正慧見之。
以如實正慧見之者,厭離于火界,心離火界。
諸賢!有時外火界有怒。
彼燒村裡、以燒聚落、以燒市鎮、以燒區城、以燒國土。
彼漫燃至綠草邊、或道邊、或岩邊、或水邊、或至所愛地域時,以無食而消滅。
諸賢!有時至以雞翼,又以筋革而求火。
諸賢!彼外之火界雖如此偉大,猶應知其無常性……乃至……變易法性……于彼比丘,若住止善相應之舍,彼乃為歡喜也。
諸賢!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
諸比丘!雲何為風界?曰:内風界與外風界也。
諸賢!雲何為内風界?獨自存在于内身之,風及風者,依[此]而存在者,即:上向風、下向風、胃住風、下腹住風、肢肢随流風、出息風、入息風等,其他皆獨自存在于内身之風及風者,依[此]而存在者,諸賢!此謂内風界。
此内風界與外風界是風界也。
而且,‘彼非予,予非彼,彼非予之我’,如是應以如實正慧見之。
以如實正慧見之者,厭離于風界,心離風界。
諸賢!有時外風界有怒,彼吹去村裡、吹去聚落、吹去市鎮、吹去區域、吹去國土。
諸賢!有時至于夏季最後月,以陀羅葉又以扇求風,有至藁于流水亦不動。
諸賢!彼外風界雖如此偉大,猶應知其無常性……[乃至]……變異法性。
何況是渴愛所執持,于區區之身,或‘予’,或‘予所有’,或‘有予’等,何為耶?無甯于此,‘無何等’之可為。
諸賢!若其他者對彼之比丘或呵責、罵詈、瞋恚、惱害者,彼應如次知之:‘予此耳觸生,即苦受生,由其緣生,而非無緣,是何緣乎?是緣于觸。
’彼次應知‘觸是無常’,知‘受是無常’,知‘想是無常’,知‘行是無常’,知‘識是無常’。
依于彼界而心滿足、清淨、靜止、安定。
諸賢!若其他者,以所不欲、所不愛、所不好、以拳觸、以土塊觸、以杖觸、以刀觸[等],有此者,彼如次知之:‘此身體,如拳觸于其身體,如此之結果,是有如是身體也,又以土塊觸之,如此結果,又以杖觸之,如此結果,又以刀觸之,如此結果,是有如是之身體也。
又從世尊于鋸喻之教,如是所說。
諸比丘!雖盜賊、賤業者等,若以兩頭有柄之鋸,以截斷肢節,于此其意若亂者,彼如是即非遵我教者也。
我實精進勇猛不怠,念确立不亂,身安靜不激,心等持寂靜。
今對此身若願意者,即以拳觸之,以生結果,以土塊觸之,以生結果,以杖觸之,以生結果,以刀觸之,以生結果,然實應遵守諸佛之此教。
’諸賢!彼比丘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不住止于善相應之舍者,言彼乃為刺激,以生激動也,‘予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不住止于善相應之舍,予實不幸,不成為幸福,予實難得、不易得也。
’諸賢!恰如新婦以見舅姑,所刺激、以生激動,如是,諸賢!彼比丘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不住止于善相應之舍者,言彼乃為刺激、以生激動,‘予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不住止于善相應之舍者,予實不幸,實不成為幸福,予實難得、實不易得。
’諸賢!彼比丘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住止于善相應之舍,彼乃為歡喜。
諸賢!如是者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諸賢!恰如從木材、從瓦利、從草、從泥土、以覆蓋虛空,至被稱為‘家屋’。
如是,諸賢!以至從骨、從筋、從肉、從皮、從膚,覆蓋虛空,被稱為‘色’。
諸賢!于内眼雖然不壞,于視野不至外色,且隻要若無集注于其所對者,即不現其所對之識分。
諸賢!于内眼不壞,且視野雖至于外色,隻要無于注意其所對者,即不現其所對之識分。
諸賢!于内不眼壞,至視野外色,而且注意存于其所對時,其時現其所對之識分。
如是狀态之色是為色取蘊,如是狀态之受是為受取蘊,如是狀态之想是為想取蘊,如是狀态之行是為行取蘊,如是狀态之識是為識取蘊也。
彼知‘如是此等被五取蘊所包攝、所集合、所結合。
’實從世尊又說‘見緣生者,彼即見法,見法者,彼即見緣生。
’此等,即緣生五取蘊者也,于此等五取蘊起貪欲、執着、随從、耽着乃苦之集,于此等五取蘊,驅除貪欲、愛染、舍離貪欲、愛染,即苦之滅也。
諸賢!如是者比丘即有多成就。
諸賢!于内耳雖不壞……鼻不壞……舌不壞……身不壞……意不壞,不至外法之領域,且隻要無注意其所對者,即不現其所對之識分。
諸賢!于内意不壞、雖至于外法之領域,隻要若無注意其所對,即不現其所對之識分。
諸賢!于内意雖不壞而至于外法之領域,且有注意其所對者,如是即現其所對之識分。
如是狀态之色是為色取蘊,如是狀态之受是為受取蘊,如是狀态之想是為想取蘊,如是狀态之行是為行取蘊,如是狀态之識是為識取蘊者也。
彼知‘如是被此等五取蘊所包攝、所集合、所結合。
’實從世尊又說:‘以見緣生者,彼即見法,見法者,彼即見緣生。
’此等五取蘊即是緣生者也。
于此等五取蘊起貪欲、執着、随從、耽着,即苦之集。
于此等五取蘊驅除貪欲、愛染,舍離貪欲、愛染,即苦之滅。
諸賢!若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 尊者舍利弗如是語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第二十九 心材喻大經 如是我聞。
—— 提婆達多離開僧團不久,或時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
爾時,世尊因提婆達多如次告諸比丘: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出家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以歡喜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未滿其志望,彼以其利養、恭敬、名聲,以自贊毀他曰:‘予得利養、有名聲,彼等其他之比丘少名聲、少勢力。
’彼以其利養、恭敬、名聲,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彼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過薄皮,截取枝葉,以為是‘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是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有立于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過薄皮,截取枝葉,以為是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彼心材者,當為心材所作之物,彼即不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出家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以歡喜其利養、恭敬、名聲,未滿其志望,彼以其利養、恭敬、名聲,以自贊毀他曰:‘予得利養、有名聲,彼等其他之比丘少名聲、少勢力。
’彼以其利養、恭敬、名聲,驕慢放逸,流于放逸,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謂此比丘捕取梵行之枝葉,以此而停止也。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困擾,沉溺于苦,征服于苦。
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出家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不滿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
以不放逸以得戒成就。
彼以其戒成就而歡喜,所滿其志望。
彼以其戒成就而自贊毀他:‘予是持戒、持善法者,彼等其他之比丘乃破戒者,持惡法者。
’彼以其戒成就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結果以住于苦。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而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截取薄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當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
如是實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而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截取薄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以用彼心材者,當為心材而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諸比丘!如是,實是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乃至……彼以成就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是謂‘比丘以捕取梵行之薄皮,以此而停止也。
’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出家,以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而得戒成就。
彼以其戒成就而歡喜,然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戒成就自贊毀他,彼不以奉持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而得定成就。
彼以其定成就而歡喜,以達其志望。
彼以其定成就而自贊毀他,‘予有等持,心寂靜,彼等其他之比丘無等持,心動搖。
’彼以成就其定,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截取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截取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應用彼心材者,當依心材而所作之物,其彼應不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乃至……彼以成就其定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謂此:‘比丘以捕取梵行之微皮而停止也。
’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以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
為不放逸而得戒成就。
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贊毀他,彼不以成就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得定之成就。
彼以其定之成就而歡喜,然亦未達到其志望,彼不以其定之成就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定之成就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知見。
彼以其知見而歡喜,以達到其志望。
彼以其知見自贊毀他,‘予乃得知見,彼等其他之比丘未得知見。
’彼以其知見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截取膚材,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其應如是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截取膚材,以為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彼心材者,當為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乃至……彼以其知見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謂此‘比丘捕取梵行之膚材而停止也。
’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者,實知此全苦蘊之終。
’彼為如是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為滿足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得戒。
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贊毀他,被不以成就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得成就定。
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然亦未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定,自贊毀他,彼不以成就其定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知見。
彼以其知見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知見而自贊毀他,彼不以其知見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一時之解脫。
諸比丘!彼之比丘有堕于其一時之解脫。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樹,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此應如次言:‘實此人知心材、知膚材、知皮、知薄皮、知枝葉,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樹,以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當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者,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為如是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歡喜,滿足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得戒。
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未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贊毀他,彼不以成就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得定成就。
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定,自贊毀他,彼不以成就其定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成就知見。
彼以其知見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知見而自贊毀他,彼不以其知見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成就非一時之解脫。
諸比丘!不會有機會,彼之比丘不堕于其昨一時之解脫。
諸比丘!如是此梵行不以利養、恭敬、名聲為功德,不以成就戒為功德,不以成就定為功德,不以知見為功德。
諸比丘!此彼不動之心解脫。
諸比丘!此梵行此為目的,此為心材,此為究竟。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比丘,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三十 心材喻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婆羅門濱加羅庫奢詣世尊之處,詣而問訊世尊,交談友誼親睦之語後,坐于一面後。
于一面坐之婆羅門濱加羅庫奢白世尊曰:“卿瞿昙!此等沙門婆羅門有僧伽、有伽那,為衆之師,為世所知,有名望,是衆人所遵崇之祖師,即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舍梨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鸠馱迦旃延,删阇耶毗羅梨弗,尼乾陀若提子,彼等皆如自容許證知耶?或皆不證知耶?或者證知或者不證知耶?”世尊曰:“實如婆羅門雲:‘彼等皆如自容許證知耶?或皆不證知耶?或者證知、或者不證知耶?’其如是者,暫置之。
婆羅門!予為汝說法,谛聽、善思念之,予将說。
”“願樂欲聞!世尊!”婆羅門濱加羅庫奢應諾世尊。
世尊乃曰: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之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過薄皮,以截取枝葉,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如是,實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過薄皮,截取枝葉以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彼心材者,依此心材而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 婆羅門!或恰如欲心材之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截取薄皮以為‘心材’而持去,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也。
實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過膚材而截取皮,以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 婆羅門!或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截取膚材,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
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截取膚材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 婆羅門!或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知心材、知膚材、知皮、知薄皮、知枝葉,實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彼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必成就。
’ 婆羅門!如是此人想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困擾,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以得利養、恭敬、聲望,彼以其利養、恭敬、聲望而歡喜,滿足志望,彼以其利養、恭敬、聲望,自贊毀他:‘予得利養、有名聲、彼等其他之比丘少名聲、少勢力。
’而且從利養、恭敬、名聲不更發起,為其他上妙法作證之志望,不努力、耽溺、緩慢。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過膚材、過皮、過薄皮,截取枝葉以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
婆羅門!于此又或人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予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者,實此知作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不為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自贊毀他,而且從此利養、恭敬、名聲,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如是彼得成就戒,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以滿足其志望,彼以成就其戒而自贊毀他:‘予持戒、持善法、彼等其他之比丘是破戒者、持惡法者。
’而且由成就戒,不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不努力、耽溺而緩慢。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過膚材、過皮,以截取薄皮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
婆羅門!于此又有一人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者,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歡喜,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自贊毀他。
由利養、恭敬、名聲、更發起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而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成就其戒,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而自贊毀他,而且由戒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如是彼得定成就,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而滿足其志望,彼以成就其定而自贊毀他:‘予有等持、心寂靜、彼等其他之比丘無等持,心不成寂靜。
’而且不由定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不努力、耽溺而怠慢。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過膚材、截取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也。
婆羅門!于此又有一人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困擾,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者,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歡喜,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名聲而自贊毀他。
而且從利養、恭敬、名聲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戒,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而自贊毀他,而且從戒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定成就,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定而自贊毀他,而且從定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如是得知見,彼以其知見而歡喜,以滿足志望,彼以其知見而自贊毀他:‘予住于知見,彼等其他之比丘不住知見。
’而且由知見而不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不努力、耽溺、緩慢。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截取膚材以為‘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也。
婆羅門!于此又有一人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困擾,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者,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歡喜,不以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自贊毀他。
而且從利養、恭敬、名聲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戒成就,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而自贊毀他,而且從戒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定成就、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
彼不以成就其定而自贊毀他,而且從定成就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彼以得知見,彼以其知見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
彼不以其知見而自贊毀他,而且從知見更發起為志望上妙他法之作證,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婆羅門!雲何從知見更為上妙之法?婆羅門!于此比丘以離欲、以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以成就初禅而住。
婆羅門!此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尋伺已息,内清淨,心向一處,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以成就第二禅而住。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樂,聖者之所謂成‘舍、念、樂住’以成就第三禅而住。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舍樂、舍苦,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成舍念清淨,以成就第四禅而住。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以出離一切色想。
消滅有對想,以不作意種種想,故成‘虛空無邊’,成就虛空無邊處。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以出離一切虛空無邊處,成‘識無邊’,以成就識無邊處。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以出離一切識無邊處,‘任何亦無存在’,以成就無所有處。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出離一切無所有處,以成就非想非非想處。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出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以成就想受滅,而且依彼智而見[知]漏滅盡。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此等為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成就,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也。
婆羅門!如是此梵行不以利養、恭敬、名聲為功德,不以戒成就為功德,不以定成就為功德,不以知見為功德。
婆羅門!此乃彼不動之心解脫,婆羅門!此為此梵行之目的,此為心材,此為究竟。
” 如是說時,婆羅門濱加羅庫奢白世尊曰:“善哉!卿!瞿昙!偉哉!卿!瞿昙!恰如倒者起,如被蓋覆者露現,或如迷途者得教以道,或如闇中持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如是卿瞿昙以種種方便示法。
此我歸依卿瞿昙及其法、歸依比丘僧伽。
卿!瞿昙!容受我從今以後,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
諸賢!更有時于大洋,水有七人身之高深、有六人身之高深、五……[乃至]……有唯一人身之高深。
諸賢!更有時于大洋,水有半人身之高深,有至人腰之高深、有唯人膝之高深,有唯人踝之高深。
諸賢!有時于大洋,水無足于潤趾節。
諸賢!彼外水界雖如此偉大,猶應知其無常性……乃至……變易法性。
何況是渴愛所執持,于區區之身,或‘予’,或‘予所有’,或‘予有’等,有何為耶?無甯于此無‘何等之’可為也!……乃至……諸賢!彼之比丘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住止于善相應舍者,彼乃為歡喜。
諸賢!如是者,于此丘有多成就。
諸賢!雲何為火界?曰:為内火界與外火界。
諸賢!雲何為内火界?獨自存在于内身之火及火者,依[此]而存在者,即由此所熱[熟],以此而老衰,以此燒之,以此正變化啖、飲、嚼、味、其他皆獨自存于内身之火及火者,依[此]而存在,諸賢!此謂内火界。
此内火界與外火界是火界也。
而且,‘彼非予,予非彼,彼非予之我’,如是以如實正慧見之。
以如實正慧見之者,厭離于火界,心離火界。
諸賢!有時外火界有怒。
彼燒村裡、以燒聚落、以燒市鎮、以燒區城、以燒國土。
彼漫燃至綠草邊、或道邊、或岩邊、或水邊、或至所愛地域時,以無食而消滅。
諸賢!有時至以雞翼,又以筋革而求火。
諸賢!彼外之火界雖如此偉大,猶應知其無常性……乃至……變易法性……于彼比丘,若住止善相應之舍,彼乃為歡喜也。
諸賢!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
諸比丘!雲何為風界?曰:内風界與外風界也。
諸賢!雲何為内風界?獨自存在于内身之,風及風者,依[此]而存在者,即:上向風、下向風、胃住風、下腹住風、肢肢随流風、出息風、入息風等,其他皆獨自存在于内身之風及風者,依[此]而存在者,諸賢!此謂内風界。
此内風界與外風界是風界也。
而且,‘彼非予,予非彼,彼非予之我’,如是應以如實正慧見之。
以如實正慧見之者,厭離于風界,心離風界。
諸賢!有時外風界有怒,彼吹去村裡、吹去聚落、吹去市鎮、吹去區域、吹去國土。
諸賢!有時至于夏季最後月,以陀羅葉又以扇求風,有至藁于流水亦不動。
諸賢!彼外風界雖如此偉大,猶應知其無常性……[乃至]……變異法性。
何況是渴愛所執持,于區區之身,或‘予’,或‘予所有’,或‘有予’等,何為耶?無甯于此,‘無何等’之可為。
諸賢!若其他者對彼之比丘或呵責、罵詈、瞋恚、惱害者,彼應如次知之:‘予此耳觸生,即苦受生,由其緣生,而非無緣,是何緣乎?是緣于觸。
’彼次應知‘觸是無常’,知‘受是無常’,知‘想是無常’,知‘行是無常’,知‘識是無常’。
依于彼界而心滿足、清淨、靜止、安定。
諸賢!若其他者,以所不欲、所不愛、所不好、以拳觸、以土塊觸、以杖觸、以刀觸[等],有此者,彼如次知之:‘此身體,如拳觸于其身體,如此之結果,是有如是身體也,又以土塊觸之,如此結果,又以杖觸之,如此結果,又以刀觸之,如此結果,是有如是之身體也。
又從世尊于鋸喻之教,如是所說。
諸比丘!雖盜賊、賤業者等,若以兩頭有柄之鋸,以截斷肢節,于此其意若亂者,彼如是即非遵我教者也。
我實精進勇猛不怠,念确立不亂,身安靜不激,心等持寂靜。
今對此身若願意者,即以拳觸之,以生結果,以土塊觸之,以生結果,以杖觸之,以生結果,以刀觸之,以生結果,然實應遵守諸佛之此教。
’諸賢!彼比丘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不住止于善相應之舍者,言彼乃為刺激,以生激動也,‘予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不住止于善相應之舍,予實不幸,不成為幸福,予實難得、不易得也。
’諸賢!恰如新婦以見舅姑,所刺激、以生激動,如是,諸賢!彼比丘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不住止于善相應之舍者,言彼乃為刺激、以生激動,‘予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不住止于善相應之舍者,予實不幸,實不成為幸福,予實難得、實不易得。
’諸賢!彼比丘如是歸依佛、如是歸依法、如是歸依僧,若住止于善相應之舍,彼乃為歡喜。
諸賢!如是者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諸賢!恰如從木材、從瓦利、從草、從泥土、以覆蓋虛空,至被稱為‘家屋’。
如是,諸賢!以至從骨、從筋、從肉、從皮、從膚,覆蓋虛空,被稱為‘色’。
諸賢!于内眼雖然不壞,于視野不至外色,且隻要若無集注于其所對者,即不現其所對之識分。
諸賢!于内眼不壞,且視野雖至于外色,隻要無于注意其所對者,即不現其所對之識分。
諸賢!于内不眼壞,至視野外色,而且注意存于其所對時,其時現其所對之識分。
如是狀态之色是為色取蘊,如是狀态之受是為受取蘊,如是狀态之想是為想取蘊,如是狀态之行是為行取蘊,如是狀态之識是為識取蘊也。
彼知‘如是此等被五取蘊所包攝、所集合、所結合。
’實從世尊又說‘見緣生者,彼即見法,見法者,彼即見緣生。
’此等,即緣生五取蘊者也,于此等五取蘊起貪欲、執着、随從、耽着乃苦之集,于此等五取蘊,驅除貪欲、愛染、舍離貪欲、愛染,即苦之滅也。
諸賢!如是者比丘即有多成就。
諸賢!于内耳雖不壞……鼻不壞……舌不壞……身不壞……意不壞,不至外法之領域,且隻要無注意其所對者,即不現其所對之識分。
諸賢!于内意不壞、雖至于外法之領域,隻要若無注意其所對,即不現其所對之識分。
諸賢!于内意雖不壞而至于外法之領域,且有注意其所對者,如是即現其所對之識分。
如是狀态之色是為色取蘊,如是狀态之受是為受取蘊,如是狀态之想是為想取蘊,如是狀态之行是為行取蘊,如是狀态之識是為識取蘊者也。
彼知‘如是被此等五取蘊所包攝、所集合、所結合。
’實從世尊又說:‘以見緣生者,彼即見法,見法者,彼即見緣生。
’此等五取蘊即是緣生者也。
于此等五取蘊起貪欲、執着、随從、耽着,即苦之集。
于此等五取蘊驅除貪欲、愛染,舍離貪欲、愛染,即苦之滅。
諸賢!若如是者,于比丘有多成就者也。
” 尊者舍利弗如是語已。
彼等比丘歡喜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第二十九 心材喻大經 如是我聞。
—— 提婆達多離開僧團不久,或時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
爾時,世尊因提婆達多如次告諸比丘: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出家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以歡喜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未滿其志望,彼以其利養、恭敬、名聲,以自贊毀他曰:‘予得利養、有名聲,彼等其他之比丘少名聲、少勢力。
’彼以其利養、恭敬、名聲,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彼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過薄皮,截取枝葉,以為是‘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是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有立于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過薄皮,截取枝葉,以為是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彼心材者,當為心材所作之物,彼即不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出家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以歡喜其利養、恭敬、名聲,未滿其志望,彼以其利養、恭敬、名聲,以自贊毀他曰:‘予得利養、有名聲,彼等其他之比丘少名聲、少勢力。
’彼以其利養、恭敬、名聲,驕慢放逸,流于放逸,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謂此比丘捕取梵行之枝葉,以此而停止也。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以思惟:‘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困擾,沉溺于苦,征服于苦。
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出家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不滿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
以不放逸以得戒成就。
彼以其戒成就而歡喜,所滿其志望。
彼以其戒成就而自贊毀他:‘予是持戒、持善法者,彼等其他之比丘乃破戒者,持惡法者。
’彼以其戒成就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結果以住于苦。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而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截取薄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當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
如是實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而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截取薄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以用彼心材者,當為心材而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諸比丘!如是,實是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乃至……彼以成就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是謂‘比丘以捕取梵行之薄皮,以此而停止也。
’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出家,以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而得戒成就。
彼以其戒成就而歡喜,然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戒成就自贊毀他,彼不以奉持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以不放逸而得定成就。
彼以其定成就而歡喜,以達其志望。
彼以其定成就而自贊毀他,‘予有等持,心寂靜,彼等其他之比丘無等持,心動搖。
’彼以成就其定,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截取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截取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應用彼心材者,當依心材而所作之物,其彼應不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乃至……彼以成就其定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謂此:‘比丘以捕取梵行之微皮而停止也。
’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以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
為不放逸而得戒成就。
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贊毀他,彼不以成就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得定之成就。
彼以其定之成就而歡喜,然亦未達到其志望,彼不以其定之成就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定之成就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知見。
彼以其知見而歡喜,以達到其志望。
彼以其知見自贊毀他,‘予乃得知見,彼等其他之比丘未得知見。
’彼以其知見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截取膚材,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其應如是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截取膚材,以為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彼心材者,當為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乃至……彼以其知見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放逸之結果而住于苦。
諸比丘!謂此‘比丘捕取梵行之膚材而停止也。
’ 諸比丘!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者,實知此全苦蘊之終。
’彼為如是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為滿足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得戒。
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贊毀他,被不以成就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得成就定。
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然亦未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定,自贊毀他,彼不以成就其定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知見。
彼以其知見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知見而自贊毀他,彼不以其知見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不放逸而成就一時之解脫。
諸比丘!彼之比丘有堕于其一時之解脫。
諸比丘!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樹,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此應如次言:‘實此人知心材、知膚材、知皮、知薄皮、知枝葉,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樹,以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當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成就。
’諸比丘!如是于此一善男子,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者,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為如是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歡喜,滿足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自贊毀他,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得戒。
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未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自贊毀他,彼不以成就其戒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得定成就。
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定,自贊毀他,彼不以成就其定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成就知見。
彼以其知見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知見而自贊毀他,彼不以其知見而驕慢、放逸、流于放逸,為不放逸,而成就非一時之解脫。
諸比丘!不會有機會,彼之比丘不堕于其昨一時之解脫。
諸比丘!如是此梵行不以利養、恭敬、名聲為功德,不以成就戒為功德,不以成就定為功德,不以知見為功德。
諸比丘!此彼不動之心解脫。
諸比丘!此梵行此為目的,此為心材,此為究竟。
”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比丘,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三十 心材喻小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婆羅門濱加羅庫奢詣世尊之處,詣而問訊世尊,交談友誼親睦之語後,坐于一面後。
于一面坐之婆羅門濱加羅庫奢白世尊曰:“卿瞿昙!此等沙門婆羅門有僧伽、有伽那,為衆之師,為世所知,有名望,是衆人所遵崇之祖師,即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舍梨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鸠馱迦旃延,删阇耶毗羅梨弗,尼乾陀若提子,彼等皆如自容許證知耶?或皆不證知耶?或者證知或者不證知耶?”世尊曰:“實如婆羅門雲:‘彼等皆如自容許證知耶?或皆不證知耶?或者證知、或者不證知耶?’其如是者,暫置之。
婆羅門!予為汝說法,谛聽、善思念之,予将說。
”“願樂欲聞!世尊!”婆羅門濱加羅庫奢應諾世尊。
世尊乃曰: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之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過薄皮,以截取枝葉,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如是,實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以過薄皮,截取枝葉以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彼心材者,依此心材而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 婆羅門!或恰如欲心材之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過膚材,以過皮,截取薄皮以為‘心材’而持去,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也。
實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過膚材而截取皮,以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 婆羅門!或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截取膚材,以為‘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不知心材,不知膚材、不知皮、不知薄皮,不知枝葉。
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以截取膚材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 婆羅門!或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
具眼者見彼應如次言:‘實此人知心材、知膚材、知皮、知薄皮、知枝葉,實如是,此人欲心材、求心材、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彼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必成就。
’ 婆羅門!如是此人想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困擾,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以得利養、恭敬、聲望,彼以其利養、恭敬、聲望而歡喜,滿足志望,彼以其利養、恭敬、聲望,自贊毀他:‘予得利養、有名聲、彼等其他之比丘少名聲、少勢力。
’而且從利養、恭敬、名聲不更發起,為其他上妙法作證之志望,不努力、耽溺、緩慢。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過膚材、過皮、過薄皮,截取枝葉以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
婆羅門!于此又或人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予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者,實此知作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為歡喜,不為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自贊毀他,而且從此利養、恭敬、名聲,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如是彼得成就戒,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以滿足其志望,彼以成就其戒而自贊毀他:‘予持戒、持善法、彼等其他之比丘是破戒者、持惡法者。
’而且由成就戒,不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不努力、耽溺而緩慢。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過膚材、過皮,以截取薄皮為‘心材’而持去,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
婆羅門!于此又有一人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沉溺,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者,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歡喜,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自贊毀他。
由利養、恭敬、名聲、更發起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而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成就其戒,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而自贊毀他,而且由戒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如是彼得定成就,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而滿足其志望,彼以成就其定而自贊毀他:‘予有等持、心寂靜、彼等其他之比丘無等持,心不成寂靜。
’而且不由定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不努力、耽溺而怠慢。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過膚材、截取皮,以為‘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也。
婆羅門!于此又有一人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困擾,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
然者,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歡喜,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名聲而自贊毀他。
而且從利養、恭敬、名聲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戒,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而自贊毀他,而且從戒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定成就,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定而自贊毀他,而且從定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如是得知見,彼以其知見而歡喜,以滿足志望,彼以其知見而自贊毀他:‘予住于知見,彼等其他之比丘不住知見。
’而且由知見而不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不努力、耽溺、緩慢。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于有心材之大樹,以過心材,截取膚材以為‘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不成就。
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也。
婆羅門!于此又有一人以信由在家而為出家行者:‘我為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困擾,沉溺于苦,為苦所征服,然者,實知作此全苦蘊之終。
’彼如是為出家行者而得利養、恭敬、名聲。
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歡喜,不以滿足其志望,彼不以其利養、恭敬、名聲而自贊毀他。
而且從利養、恭敬、名聲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戒成就,彼以成就其戒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彼不以成就其戒而自贊毀他,而且從戒成就而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彼得定成就、彼以成就其定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
彼不以成就其定而自贊毀他,而且從定成就更發起為上妙他法作證之志望,努力,不耽溺、不怠慢,彼以得知見,彼以其知見而歡喜,然亦不滿足其志望。
彼不以其知見而自贊毀他,而且從知見更發起為志望上妙他法之作證,努力,不耽溺、不怠慢。
婆羅門!雲何從知見更為上妙之法?婆羅門!于此比丘以離欲、以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以成就初禅而住。
婆羅門!此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尋伺已息,内清淨,心向一處,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以成就第二禅而住。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樂,聖者之所謂成‘舍、念、樂住’以成就第三禅而住。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舍樂、舍苦,先已滅喜憂,不苦、不樂,成舍念清淨,以成就第四禅而住。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以出離一切色想。
消滅有對想,以不作意種種想,故成‘虛空無邊’,成就虛空無邊處。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以出離一切虛空無邊處,成‘識無邊’,以成就識無邊處。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以出離一切識無邊處,‘任何亦無存在’,以成就無所有處。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出離一切無所有處,以成就非想非非想處。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複次,比丘出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以成就想受滅,而且依彼智而見[知]漏滅盡。
婆羅門!此亦謂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此等為由知見更為上妙之法。
婆羅門!恰如欲心材、求心材者,探索心材[而持斧入林],立于有心材之大樹,截取心材,知是‘心材’而持去。
如是應用其心材者,依此心材所作之物,彼應成就,婆羅門!予謂彼人是此類者也。
婆羅門!如是此梵行不以利養、恭敬、名聲為功德,不以戒成就為功德,不以定成就為功德,不以知見為功德。
婆羅門!此乃彼不動之心解脫,婆羅門!此為此梵行之目的,此為心材,此為究竟。
” 如是說時,婆羅門濱加羅庫奢白世尊曰:“善哉!卿!瞿昙!偉哉!卿!瞿昙!恰如倒者起,如被蓋覆者露現,或如迷途者得教以道,或如闇中持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如是卿瞿昙以種種方便示法。
此我歸依卿瞿昙及其法、歸依比丘僧伽。
卿!瞿昙!容受我從今以後,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