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譬喻法品
關燈
小
中
大
于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迷著于貪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鹿群便思之——彼等第一鹿群侵入于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迷著于貪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
彼等避離一切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而住也。
如是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之身體極為瘦弱、身體極為瘦弱,彼等之氣力即衰劣,氣力衰劣則還于獵師所撒之飼餌。
彼等侵入其處,迷着貪食。
侵入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而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獵師之此飼餌中,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也。
如是實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依獵師所撒此之飼餌,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于取食,不侵入,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飼餌之中,不為[獵師、獵師眷屬]所思所作。
’如是彼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着取食,彼等不侵入于其處、不迷着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飼餌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于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此等第三鹿群為奸猾而欺瞞者,實此等第三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也。
食此所撒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
然我等所撒此飼餌,到處悉以大罠[竹籬]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隐栖處。
’如是彼等所撒此之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
如是諸比丘!獵師及其眷屬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隐栖處。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三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諸比丘!于是第四鹿群作是念:‘彼等第一鹿群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鹿群作是念——彼第一鹿群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如是實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彼等第三鹿群作是念——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于取食,不侵入,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飼餌之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彼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于取食,彼等不侵入其處、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飼餌之中,不為[獵師、獵師眷屬]所思所作。
于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彼等第三鹿群是奸猾、欺瞞者、實彼等第三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食此所撒之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
然我等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隐栖處——。
如是彼等所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
獵師及其眷屬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隐栖處。
如是實彼等第三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于獵師及其眷屬不到之處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即不侵入獵師所撒飼餌之中,不迷著于取食,不侵入,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之飼餌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如是彼等于獵師及其眷屬不到之處為營栖處。
于此營栖處,即不侵入獵師所撒之飼餌、不迷著于取食。
彼等不侵入其處,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飼餌之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于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彼等第四鹿群是奸猾、欺瞞者,實彼等第四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已食所撒之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然我等于此所撒之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四鹿群之隐栖處。
’彼等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
然,諸比丘!獵師及其眷屬不知彼等第四鹿群之隐栖處。
諸比丘!于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我等若以圓猾使彼等第四鹿群者。
受此圓猾,又使其他分歧,此等受分歧,又分歧其他。
如是所撒此飼餌,一切之鹿群完全放置不理,然我等放過此第四鹿群。
’諸比丘!如是獵師及其眷屬放過此第四鹿群。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四鹿群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諸比丘!為闡明是意義,予說此譬喻。
于此,其意義者如次:即飼餌者,諸比丘!是謂五種欲分也。
諸比丘!獵師者,是謂惡魔也。
獵師之眷屬者,是謂魔之眷屬也。
鹿群者,是謂沙門,婆羅門也。
諸比丘!于是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迷著于貪食,入于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而至于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于魔之此飼餌,即于此世間之食中,成為[魔]之所思而被擒者也。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一鹿群,如是予說此等第一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于是第二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迷著于貪食;入于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也。
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
’彼等即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
彼等于其處以食野菜、食稷、食糙米、食達多羅米、食诃達草、或食糠飯之泡、胡麻之粉草、以食牛糞、食森林樹根、以食果實、取自然落下之果實而過日。
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之身體極為瘦弱,身體極為瘦弱,彼等氣力即衰劣,氣力衰劣,心解脫即衰退也。
心解脫衰退時,乃歸食魔所撒彼飼餌,即:此等世間食。
彼等入于其處,迷著于貪食,入于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以至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二鹿群如是予說此等第二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于是第三之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于魔撒此飼餌處,即:入此等世間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沙門婆羅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迷著于貪食……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
彼等即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彼等于其處以食野菜……乃至……攝取自然落下之果實而過日。
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還來取此等世間食……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如是實彼等第二之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于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彼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不迷著于取食,彼等不入其處,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然如是以持見,即——或執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或世間是有邊、或世間是無邊、或靈即身、或靈與身各别、或如來死後有、或如來死後非有、或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或如來死後非有亦非非有——。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三之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三鹿群如是予以說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于是第四之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即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中……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于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中……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
彼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又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依魔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為營栖處……乃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彼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為營栖處……乃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然如是以持見,即或執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
如是實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之中,不迷著于取食,不入、不迷著于取食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魔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彼等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為營栖處,于此以營栖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之中,不迷著于取食,彼等不入其處,不迷著于取食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魔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四沙門婆羅門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諸比丘!恰如彼等第四鹿群之比喻,如是,予以說第四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如何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
諸比丘!于是謂比丘以離欲、以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以成就初禅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
’諸比丘!再之,比丘尋伺已息,于内清淨,心成一向,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以成就第二禅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不染著于喜、住于舍、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樂,即彼聖者所謂成‘舍、念、樂住’,以成就第三禅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以舍樂、以舍苦、先已滅喜憂,于不苦不樂成舍、念、清淨以成就第四禅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色想,以消滅有對想,以不作意于種種想,故成‘虛空無邊’以成就虛空無邊處住。
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虛空無邊處,成‘識無邊’成就識無邊處住。
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識無邊處,‘亦無何之存在’成就無所有處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住。
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住,而依彼之智見,[知]漏滅盡。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遠離世間一切纏縛者。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二十六 聖求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晨早着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
于此,衆多比丘往尊者阿難之處。
往白尊者阿難曰:“尊者阿難!我等從世尊之面前聽聞說法已久!尊者阿難!我等若于世尊之面前得聽法談者是為榮幸也。
”[阿難曰:]“若然,諸賢!應往婆羅門蘭摩伽之庵,其處于世尊之面前,得聽法談。
”“然!尊者!”彼等比丘應諾尊者阿難。
爾時世尊由舍衛城行乞食後,從行乞而歸,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等同往東園鹿母講堂以作日中安息。
”“奉教!”尊者阿難應諾世尊。
如是世尊與尊者阿難為日中之安息同往東園鹿母講堂。
如是世尊日暮由宴默而起,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等同往弗巴庫達伽(東浴室)河沐浴。
”“奉教!”尊者阿難應諾世尊。
于是世尊與尊者阿難為沐浴同往弗巴庫達伽河。
于弗巴庫達伽河沐浴後,一衣而起,以幹身體。
其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彼婆羅門蘭摩伽庵即在附近,世尊!彼婆羅門蘭摩伽庵甚為可愛。
世尊!婆羅門蘭摩伽庵是甚清适,世尊若以慈愍而往婆羅門蘭摩伽庵者是幸也。
”世尊默然而許。
如是世尊即往婆羅門蘭摩伽庵。
時衆多比丘為法談而集合于婆羅門蘭摩伽庵。
于是世尊立于門外,以待法談終。
世尊知法談終矣,即以咳謦輕彈門闩作示。
彼等比丘(聞聲)即為世尊開門。
于是世尊走進婆羅門蘭摩伽庵,坐于所設之座。
着座已,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今為何法談而聚會耶?汝等談話中于何部分而中斷耶?”[彼等曰:]“世尊!其時世尊到,我等即有關世尊之法談而中斷。
”[世尊曰:]“善哉!諸比丘!如汝等善男子以信而離俗出家,為法談而聚會者,甚為至善。
諸比丘!聚會者有二種所作:一是法談,二是聖默也。
諸比丘!此等有二種求:聖求及非聖求也。
諸比丘!如何是非聖求?曰:于此有一人,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自病法而求病法、自死法……愁法、雜穢法而求死法……愁法、雜穢法也。
諸比丘!如何為生法?曰:妻子是生法,婢仆是生法,山羊、羊是生法,雞、豚是生法,象、牛、馬、牝馬是生法,金、銀是生法。
諸比丘!生法實為此等之諸依,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生法而求生法。
諸比丘!如何為老法?曰:妻子是老法,仆、婢是老法,山羊、羊是老法,雞、豚是老法,象、牛、馬、牝馬是老法,金銀是老法。
諸比丘!老法實為此等之諸依,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老法而求老法也。
諸比丘!如何為病法也?曰:妻子是病法,仆、婢是病法,山羊、羊是病法,雞、豚是病法,象、牛、馬、牝馬是病法。
諸比丘!病法實為此等之諸依。
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病法而求病法也。
諸比丘!如何為死法?曰:妻子是死法……乃至……象、牛、馬、牝馬是死法。
諸比丘!死法實為此等之諸依。
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死法而求死法也。
諸比丘!如何為愁法?曰:妻子是愁法……乃至……象、牛、馬、牝馬是愁法。
諸比丘!愁法實為此等之諸依。
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愁法而求愁法。
諸比丘!如何為雜穢法?曰:妻子是雜穢法、仆婢是雜穢法、山羊、羊是雜穢法,雞、豚是雜穢法,象、牛、馬、牝馬是雜穢法,金、銀是雜穢法。
諸比丘!雜穢法實為此等之諸依,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
諸比丘!此非聖求也。
諸比丘!如何為聖求?曰:于此有一人,自生法而知于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
自老法而知于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
自病法……自死法……自愁法……自雜穢法而知于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
諸比丘!此是聖求也。
諸比丘!予亦于正覺以前,于未正覺菩薩之時,亦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自病法而求病法,自死法而求死法,自愁法而求愁法,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何故予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乃至……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否?然,予自生法而知于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自老法而見于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自病法……自死法……自愁法……自雜穢法而知于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
’ 諸比丘!于是而後,予于少壯有漆黑之發充滿蓬勃朝氣與活力青年之青春人生,于父母不樂,啼淚痛哭之中,剃除須發,着袈裟衣,從在家成為出家之行者。
彼予如是為修行者,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而往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之處,往而白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言:‘尊者迦羅摩,我願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諸比丘!如是告之,阿羅羅迦羅摩答予曰:‘尊者!當住之,此法于其處、于智者不久即等于其師,如得自知、自證、自達,如此之法也。
’諸比丘!如是予不久即得直學其法。
諸比丘!彼予以舉唇程度,于言所言程度之語,得智以說語言,以至語長老之語,且‘我知見’且[達]自他共至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阿羅羅迦羅摩唯獨信此法——予是自知、自證、自達——不宣說,阿羅羅迦羅摩真是知見此法也。
’諸比丘!如是予往阿羅羅迦羅摩之處。
往而白阿羅羅迦羅摩言:‘尊者迦羅摩,是如何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諸比丘!如是語時,阿羅羅迦羅摩宣說無所有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信,而予亦有信,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精進,而予亦有精進;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念,而予亦有念;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定,而予亦有定;非但阿羅羅迦摩羅有慧,而予亦有慧。
然予對阿羅羅迦羅摩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竭力于自證。
’諸比丘!如是予不久遂自知、自證、自達其法。
諸比丘!于是予即往阿羅羅迦羅摩之處。
往而言阿羅羅迦羅摩曰:‘尊者迦羅摩,汝是否于此程度即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迦羅摩曰:]‘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
’[予曰]:‘尊者!予亦如是程度自知、自證、自達此法。
’[仙曰:]‘尊者!我等見如是同梵行者,如汝之尊者,誠是榮幸、誠是幸福。
如是之法予宣說自知、自證、自達,為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其法,為予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之法也。
如是予所知其法,尊者亦知,又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
如是,如予尊者亦然,如尊者予亦然。
來!尊者!我等兩人以守護此[修行]衆。
’諸比丘!如是吾師者阿羅羅迦羅摩,置弟子予與自己同等,對予以最上恭敬、尊崇。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此法最遠隻能涉達無所有處,而不得導于厭離、不得導于離貪、不得導于滅盡寂靜、智、覺、涅槃。
’諸比丘!于是予不再信奉彼法、不滿足彼法故而離去。
諸比丘!如是予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而往郁多迦羅摩子之處。
往而言郁多迦羅摩子曰:‘尊者!予願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諸比丘!如是言時,郁多迦羅摩子言予曰:‘尊者!應住之,此法于其處,智者不久即等于其師,得自知、自證、自達如是之法。
’諸比丘!于是予不久遂得直學其法。
諸比丘!彼,予于舉唇程度,以言所言程度之語,得智以說智法,以至語長老之語,且‘我知見’以[達]自他共至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郁多迦羅摩子不僅獨以信宣說此法:予非自知、自證、自達住而宣說。
郁多迦羅摩子确真得知見此法也。
’諸比丘!于此予即往郁多迦羅摩子之處,往而言郁多迦羅摩子曰:‘尊者羅摩子,汝于如何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諸比丘!如是言時,郁多迦羅摩子以宣說非想非非想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非但羅摩子有信,然予亦有信;非但羅摩子有精進,然予亦有精進;非但羅摩子有念,然予亦有念,非但羅摩子有定,然予亦有定;非但羅摩子有慧,然予亦有慧,然予對羅摩子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遏力于自證。
’諸比丘!如是予不久遂得自知、自證、自達其法。
諸比丘!于是予往郁多迦羅摩子之處,往而言郁多迦羅摩子曰:‘尊者羅摩子!汝是如何程度即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羅摩子曰:]‘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
’[予曰:]‘尊者!予亦如是程度于自知、自證、自達此法。
’[羅摩子曰:]‘尊者!如是見同行者如汝之尊者,我等誠是榮幸、誠是幸福也。
如是予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尊者亦自知、自證、自達;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其法,亦予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之法也。
如是之法,予所知,尊者亦知,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
如是,如予汝亦然;如汝予亦然。
來!尊者!汝當守護此[修行]衆。
’諸比丘!如是郁多迦羅摩子為予之同行者,而且将予以置于師之位,對予以最上恭敬、尊崇。
諸比丘!如是予作是念:‘此法最遠隻能到達非想非非想處,此法不得導于厭離、不得導于離貪、不得導于滅盡、寂靜、智、覺、涅槃。
’諸比丘!如是予不再奉行其法、不滿足其法而出去。
諸比丘!如是,予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遊化于摩揭陀國,入郁卑羅之阇那聚落。
予于其處,見清适可愛叢林,流水清澄善築堤坡,誠是可愛之川流、四周實豐裕之村落。
諸比丘!如是予作是念:‘此地或實是可愛,叢林清适,河流清澄,善築堤坡,誠是可愛,而到處有豐裕之村落,實是欲精進之善男子,最适精勤之地也!’諸比丘!于是予趺坐于其處,作是念:‘實是适于精進之地!’ 諸比丘!如是予于自生法而知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生無上安穩涅槃,于自老法而知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老無上安穩涅槃。
于自病法而知病法之患,以求無病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病無上安穩涅槃。
于自死法而知死法之患,以求無死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死無上安穩涅槃。
于自愁法而知愁法之患,以求無愁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愁無上安穩涅槃。
于自雜穢法而知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
而且于予知見生,‘予之解脫不可動也,此為最後之生,今不再來此受生也。
’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予所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寂靜、殊妙、慮絕、微妙,而唯智者所能知。
然此衆生實是好執、執于愛着、歡喜執。
而以好執、執于愛着,歡喜執者,此事,是依于緣,難見緣生[之法]。
此事即靜止一切行,舍離一切依,以滅渴愛,以去貪欲,滅而難見涅槃者。
予若說法,其他者不能解此者,予唯有彼疲勞,予唯有彼困惑而已。
’如是,諸比丘!予于此之驚歎,顯說前人未聞之偈—— ‘艱難之所得 如何當與說 身随貪瞋者 難覺此等法 微妙逆世流 甚深細難見 欲染癡暗雲 所覆不得見’ 諸比丘!實如是思慮,予之心傾向于無為,不傾向于說法。
諸比丘!于此娑婆主梵天以其心知予之心,而作是念:‘世界實将滅亡,世界實将毀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者之心傾向無為,不傾向于說法。
’諸比丘!于此娑婆主梵天,恰如力強之人以伸屈腕,以屈伸腕,如此迅[速]消失于梵天界,顯現于予前。
諸比丘!于此娑婆主之梵天,偏袒一肩,向予合掌曰:‘世尊!世尊應宣說法,善逝應宣說法,亦有塵垢少之有情,不聞法故而衰退,彼等[若聞法者],成為知法者。
’諸比丘!娑婆世界主之梵天作是語。
作是語[已],更[以偈]曰—— ‘不淨開穢法 嘗現摩竭陀 卿開甘露法 皆應谛聽此 離垢者覺法 例立山岩頂 普瞰人聚會 法成登高樓 願普眼者觀 有智慧之主 沈愁看衆生 請觀離愁者 慈觀生死惱 精進之勇者 一切戰勝者 精進世長者 一切無債者 宣說諸正法 大師世間尊 彼等成智者’ 諸比丘!于是予知梵天之懇願,及因對有情之慈愍、以佛眼熟視世間。
諸比丘!予以佛眼熟視世間,見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性、惡性、從順、不從順之有情,或見他界與罪過之怖畏而住。
恰如于青蓮池,或紅蓮池,或白蓮池,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于水中,成長于水中,不出于水,潛于水中而繁茂;又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于水中,成長于水中,有等于立于水面;又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于水中,成長于水中,出水而立,不為水所污,如是,諸比丘!予以佛眼,熟視世間,見有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性、惡性、從順、不從順之有情,又或見他界與罪過之怖畏而住。
諸比丘!于是予以偈答娑婆主梵天: ‘為耳者開甘露門 舍已信執持淨耳 梵天以慮有害予 不說人間正妙法’ 諸比丘!于是娑婆主梵天作此念:‘予得言明世尊從說法。
’稽首予右繞忽而消失。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予應先為何人說法?何人迅速得體會此法耶?’諸比丘!如是予又生是念:‘彼之阿羅羅迦羅摩實是賢者,心決定、智者也,長無垢性,然!予當先為阿羅羅迦羅摩說法,彼将迅速得體會此法。
’諸比丘!于是有天神,來告予曰:‘世尊!阿羅羅迦羅摩既死七日矣!’于是予亦生‘阿羅羅迦羅摩既死七日’之知見。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阿羅羅迦羅摩天性優異,彼若聞此法者即迅速得體會也!’諸比丘!如是予又生次之念:‘予應先為于何人說法?何人能迅速得體會此法耶?’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彼郁多迦羅摩子實是賢者,心決定,智者也,長無垢性,然予當先為郁多迦羅摩子說法,彼能
彼等第二鹿群便思之——彼等第一鹿群侵入于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迷著于貪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
彼等避離一切飼餌、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而住也。
如是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之身體極為瘦弱、身體極為瘦弱,彼等之氣力即衰劣,氣力衰劣則還于獵師所撒之飼餌。
彼等侵入其處,迷着貪食。
侵入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而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獵師之此飼餌中,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也。
如是實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依獵師所撒此之飼餌,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于取食,不侵入,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飼餌之中,不為[獵師、獵師眷屬]所思所作。
’如是彼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着取食,彼等不侵入于其處、不迷着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飼餌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于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此等第三鹿群為奸猾而欺瞞者,實此等第三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也。
食此所撒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
然我等所撒此飼餌,到處悉以大罠[竹籬]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隐栖處。
’如是彼等所撒此之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
如是諸比丘!獵師及其眷屬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隐栖處。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三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諸比丘!于是第四鹿群作是念:‘彼等第一鹿群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鹿群作是念——彼第一鹿群侵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如是實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彼等第三鹿群作是念——彼等第一鹿群……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入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于取食,不侵入,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飼餌之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彼等依獵師所撒此飼餌之中,不迷著于取食,彼等不侵入其處、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此飼餌之中,不為[獵師、獵師眷屬]所思所作。
于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彼等第三鹿群是奸猾、欺瞞者、實彼等第三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食此所撒之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
然我等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隐栖處——。
如是彼等所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
獵師及其眷屬知彼等第三鹿群之隐栖處。
如是實彼等第三鹿群亦不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然我等于獵師及其眷屬不到之處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即不侵入獵師所撒飼餌之中,不迷著于取食,不侵入,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之飼餌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如是彼等于獵師及其眷屬不到之處為營栖處。
于此營栖處,即不侵入獵師所撒之飼餌、不迷著于取食。
彼等不侵入其處,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獵師飼餌之中,不成為[獵師,獵師眷屬]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于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實彼等第四鹿群是奸猾、欺瞞者,實彼等第四鹿群為有神通力之魔性者,已食所撒之飼餌,而我等不知彼等之來處與去處,然我等于此所撒之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如是實知彼等第四鹿群之隐栖處。
’彼等撒此飼餌,即到處悉以大罠圍之。
然,諸比丘!獵師及其眷屬不知彼等第四鹿群之隐栖處。
諸比丘!于是獵師及其眷屬作是念:‘我等若以圓猾使彼等第四鹿群者。
受此圓猾,又使其他分歧,此等受分歧,又分歧其他。
如是所撒此飼餌,一切之鹿群完全放置不理,然我等放過此第四鹿群。
’諸比丘!如是獵師及其眷屬放過此第四鹿群。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四鹿群得脫離獵師之如意力。
諸比丘!為闡明是意義,予說此譬喻。
于此,其意義者如次:即飼餌者,諸比丘!是謂五種欲分也。
諸比丘!獵師者,是謂惡魔也。
獵師之眷屬者,是謂魔之眷屬也。
鹿群者,是謂沙門,婆羅門也。
諸比丘!于是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迷著于貪食,入于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而至于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于魔之此飼餌,即于此世間之食中,成為[魔]之所思而被擒者也。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一鹿群,如是予說此等第一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于是第二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迷著于貪食;入于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而至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中,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也。
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
’彼等即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避離恐怖中之食,入住于森林處。
彼等于其處以食野菜、食稷、食糙米、食達多羅米、食诃達草、或食糠飯之泡、胡麻之粉草、以食牛糞、食森林樹根、以食果實、取自然落下之果實而過日。
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之身體極為瘦弱,身體極為瘦弱,彼等氣力即衰劣,氣力衰劣,心解脫即衰退也。
心解脫衰退時,乃歸食魔所撒彼飼餌,即:此等世間食。
彼等入于其處,迷著于貪食,入于其處,迷著于貪食之彼等以至陶醉,陶醉即陷于放逸,陷于放逸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二鹿群如是予說此等第二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于是第三之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于魔撒此飼餌處,即:入此等世間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沙門婆羅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魔所撒此飼餌迷著于貪食……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食……——。
彼等即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彼等于其處以食野菜……乃至……攝取自然落下之果實而過日。
夏最後之月,草水盡時……彼等還來取此等世間食……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如是實彼等第二之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于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彼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世間之食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不迷著于取食,彼等不入其處,不迷著于取食即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然如是以持見,即——或執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或世間是有邊、或世間是無邊、或靈即身、或靈與身各别、或如來死後有、或如來死後非有、或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或如來死後非有亦非非有——。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三之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諸比丘!恰如彼等第三鹿群如是予以說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于是第四之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即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中……如是實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入于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中……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
彼等避離一切飼餌,即世間之食……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作是念——彼等第一沙門婆羅門……又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乃至……如是實彼等第二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依魔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為營栖處……乃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彼等依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之食為營栖處……乃至……于魔之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然如是以持見,即或執世間是常住,或世間是無常……乃至……或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
如是實彼等第三沙門婆羅門亦不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然我等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為營栖處,于此營栖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之中,不迷著于取食,不入、不迷著于取食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魔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彼等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為營栖處,于此以營栖處,不入魔所撒此飼餌,即此等世間食之中,不迷著于取食,彼等不入其處,不迷著于取食不至陶醉,不至陶醉即不陷于放逸,不陷于放逸即于魔此飼餌,即此世間食之中,不成為[魔]之所思所作者。
諸比丘!如是實彼等第四沙門婆羅門得脫離魔之如意力。
諸比丘!恰如彼等第四鹿群之比喻,如是,予以說第四沙門婆羅門。
諸比丘!如何不至魔及魔眷屬之處。
諸比丘!于是謂比丘以離欲、以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以成就初禅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
’諸比丘!再之,比丘尋伺已息,于内清淨,心成一向,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以成就第二禅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不染著于喜、住于舍、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樂,即彼聖者所謂成‘舍、念、樂住’,以成就第三禅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以舍樂、以舍苦、先已滅喜憂,于不苦不樂成舍、念、清淨以成就第四禅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色想,以消滅有對想,以不作意于種種想,故成‘虛空無邊’以成就虛空無邊處住。
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虛空無邊處,成‘識無邊’成就識無邊處住。
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識無邊處,‘亦無何之存在’成就無所有處住。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住。
諸比丘!此之比丘謂:‘令魔作盲……乃至……不至為惡魔所見者。
’諸比丘!再之,比丘出離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住,而依彼之智見,[知]漏滅盡。
諸比丘!此比丘謂:‘令魔作盲,以根絕魔之眼,不至為惡魔所見,遠離世間一切纏縛者。
’” 世尊如是說已,彼等比丘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
第二十六 聖求經 如是我聞。
—— 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晨早着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
于此,衆多比丘往尊者阿難之處。
往白尊者阿難曰:“尊者阿難!我等從世尊之面前聽聞說法已久!尊者阿難!我等若于世尊之面前得聽法談者是為榮幸也。
”[阿難曰:]“若然,諸賢!應往婆羅門蘭摩伽之庵,其處于世尊之面前,得聽法談。
”“然!尊者!”彼等比丘應諾尊者阿難。
爾時世尊由舍衛城行乞食後,從行乞而歸,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等同往東園鹿母講堂以作日中安息。
”“奉教!”尊者阿難應諾世尊。
如是世尊與尊者阿難為日中之安息同往東園鹿母講堂。
如是世尊日暮由宴默而起,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等同往弗巴庫達伽(東浴室)河沐浴。
”“奉教!”尊者阿難應諾世尊。
于是世尊與尊者阿難為沐浴同往弗巴庫達伽河。
于弗巴庫達伽河沐浴後,一衣而起,以幹身體。
其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世尊!彼婆羅門蘭摩伽庵即在附近,世尊!彼婆羅門蘭摩伽庵甚為可愛。
世尊!婆羅門蘭摩伽庵是甚清适,世尊若以慈愍而往婆羅門蘭摩伽庵者是幸也。
”世尊默然而許。
如是世尊即往婆羅門蘭摩伽庵。
時衆多比丘為法談而集合于婆羅門蘭摩伽庵。
于是世尊立于門外,以待法談終。
世尊知法談終矣,即以咳謦輕彈門闩作示。
彼等比丘(聞聲)即為世尊開門。
于是世尊走進婆羅門蘭摩伽庵,坐于所設之座。
着座已,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今為何法談而聚會耶?汝等談話中于何部分而中斷耶?”[彼等曰:]“世尊!其時世尊到,我等即有關世尊之法談而中斷。
”[世尊曰:]“善哉!諸比丘!如汝等善男子以信而離俗出家,為法談而聚會者,甚為至善。
諸比丘!聚會者有二種所作:一是法談,二是聖默也。
諸比丘!此等有二種求:聖求及非聖求也。
諸比丘!如何是非聖求?曰:于此有一人,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自病法而求病法、自死法……愁法、雜穢法而求死法……愁法、雜穢法也。
諸比丘!如何為生法?曰:妻子是生法,婢仆是生法,山羊、羊是生法,雞、豚是生法,象、牛、馬、牝馬是生法,金、銀是生法。
諸比丘!生法實為此等之諸依,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生法而求生法。
諸比丘!如何為老法?曰:妻子是老法,仆、婢是老法,山羊、羊是老法,雞、豚是老法,象、牛、馬、牝馬是老法,金銀是老法。
諸比丘!老法實為此等之諸依,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老法而求老法也。
諸比丘!如何為病法也?曰:妻子是病法,仆、婢是病法,山羊、羊是病法,雞、豚是病法,象、牛、馬、牝馬是病法。
諸比丘!病法實為此等之諸依。
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病法而求病法也。
諸比丘!如何為死法?曰:妻子是死法……乃至……象、牛、馬、牝馬是死法。
諸比丘!死法實為此等之諸依。
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死法而求死法也。
諸比丘!如何為愁法?曰:妻子是愁法……乃至……象、牛、馬、牝馬是愁法。
諸比丘!愁法實為此等之諸依。
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愁法而求愁法。
諸比丘!如何為雜穢法?曰:妻子是雜穢法、仆婢是雜穢法、山羊、羊是雜穢法,雞、豚是雜穢法,象、牛、馬、牝馬是雜穢法,金、銀是雜穢法。
諸比丘!雜穢法實為此等之諸依,于其處彼被縛,令狂、貪着,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
諸比丘!此非聖求也。
諸比丘!如何為聖求?曰:于此有一人,自生法而知于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
自老法而知于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
自病法……自死法……自愁法……自雜穢法而知于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
諸比丘!此是聖求也。
諸比丘!予亦于正覺以前,于未正覺菩薩之時,亦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自病法而求病法,自死法而求死法,自愁法而求愁法,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何故予自生法而求生法,自老法而求老法……乃至……自雜穢法而求雜穢法否?然,予自生法而知于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自老法而見于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自病法……自死法……自愁法……自雜穢法而知于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
’ 諸比丘!于是而後,予于少壯有漆黑之發充滿蓬勃朝氣與活力青年之青春人生,于父母不樂,啼淚痛哭之中,剃除須發,着袈裟衣,從在家成為出家之行者。
彼予如是為修行者,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而往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之處,往而白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言:‘尊者迦羅摩,我願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諸比丘!如是告之,阿羅羅迦羅摩答予曰:‘尊者!當住之,此法于其處、于智者不久即等于其師,如得自知、自證、自達,如此之法也。
’諸比丘!如是予不久即得直學其法。
諸比丘!彼予以舉唇程度,于言所言程度之語,得智以說語言,以至語長老之語,且‘我知見’且[達]自他共至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阿羅羅迦羅摩唯獨信此法——予是自知、自證、自達——不宣說,阿羅羅迦羅摩真是知見此法也。
’諸比丘!如是予往阿羅羅迦羅摩之處。
往而白阿羅羅迦羅摩言:‘尊者迦羅摩,是如何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諸比丘!如是語時,阿羅羅迦羅摩宣說無所有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信,而予亦有信,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精進,而予亦有精進;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念,而予亦有念;非但阿羅羅迦羅摩有定,而予亦有定;非但阿羅羅迦摩羅有慧,而予亦有慧。
然予對阿羅羅迦羅摩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竭力于自證。
’諸比丘!如是予不久遂自知、自證、自達其法。
諸比丘!于是予即往阿羅羅迦羅摩之處。
往而言阿羅羅迦羅摩曰:‘尊者迦羅摩,汝是否于此程度即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迦羅摩曰:]‘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
’[予曰]:‘尊者!予亦如是程度自知、自證、自達此法。
’[仙曰:]‘尊者!我等見如是同梵行者,如汝之尊者,誠是榮幸、誠是幸福。
如是之法予宣說自知、自證、自達,為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其法,為予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之法也。
如是予所知其法,尊者亦知,又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
如是,如予尊者亦然,如尊者予亦然。
來!尊者!我等兩人以守護此[修行]衆。
’諸比丘!如是吾師者阿羅羅迦羅摩,置弟子予與自己同等,對予以最上恭敬、尊崇。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此法最遠隻能涉達無所有處,而不得導于厭離、不得導于離貪、不得導于滅盡寂靜、智、覺、涅槃。
’諸比丘!于是予不再信奉彼法、不滿足彼法故而離去。
諸比丘!如是予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而往郁多迦羅摩子之處。
往而言郁多迦羅摩子曰:‘尊者!予願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諸比丘!如是言時,郁多迦羅摩子言予曰:‘尊者!應住之,此法于其處,智者不久即等于其師,得自知、自證、自達如是之法。
’諸比丘!于是予不久遂得直學其法。
諸比丘!彼,予于舉唇程度,以言所言程度之語,得智以說智法,以至語長老之語,且‘我知見’以[達]自他共至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郁多迦羅摩子不僅獨以信宣說此法:予非自知、自證、自達住而宣說。
郁多迦羅摩子确真得知見此法也。
’諸比丘!于此予即往郁多迦羅摩子之處,往而言郁多迦羅摩子曰:‘尊者羅摩子,汝于如何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諸比丘!如是言時,郁多迦羅摩子以宣說非想非非想處。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非但羅摩子有信,然予亦有信;非但羅摩子有精進,然予亦有精進;非但羅摩子有念,然予亦有念,非但羅摩子有定,然予亦有定;非但羅摩子有慧,然予亦有慧,然予對羅摩子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遏力于自證。
’諸比丘!如是予不久遂得自知、自證、自達其法。
諸比丘!于是予往郁多迦羅摩子之處,往而言郁多迦羅摩子曰:‘尊者羅摩子!汝是如何程度即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耶?’[羅摩子曰:]‘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說自知、自證、自達此法。
’[予曰:]‘尊者!予亦如是程度于自知、自證、自達此法。
’[羅摩子曰:]‘尊者!如是見同行者如汝之尊者,我等誠是榮幸、誠是幸福也。
如是予宣說自知、自證、自達其法,尊者亦自知、自證、自達;尊者自知、自證、自達其法,亦予所宣說自知、自證、自達之法也。
如是之法,予所知,尊者亦知,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
如是,如予汝亦然;如汝予亦然。
來!尊者!汝當守護此[修行]衆。
’諸比丘!如是郁多迦羅摩子為予之同行者,而且将予以置于師之位,對予以最上恭敬、尊崇。
諸比丘!如是予作是念:‘此法最遠隻能到達非想非非想處,此法不得導于厭離、不得導于離貪、不得導于滅盡、寂靜、智、覺、涅槃。
’諸比丘!如是予不再奉行其法、不滿足其法而出去。
諸比丘!如是,予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遊化于摩揭陀國,入郁卑羅之阇那聚落。
予于其處,見清适可愛叢林,流水清澄善築堤坡,誠是可愛之川流、四周實豐裕之村落。
諸比丘!如是予作是念:‘此地或實是可愛,叢林清适,河流清澄,善築堤坡,誠是可愛,而到處有豐裕之村落,實是欲精進之善男子,最适精勤之地也!’諸比丘!于是予趺坐于其處,作是念:‘實是适于精進之地!’ 諸比丘!如是予于自生法而知生法之患,以求無生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生無上安穩涅槃,于自老法而知老法之患,以求無老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老無上安穩涅槃。
于自病法而知病法之患,以求無病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病無上安穩涅槃。
于自死法而知死法之患,以求無死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死無上安穩涅槃。
于自愁法而知愁法之患,以求無愁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愁無上安穩涅槃。
于自雜穢法而知雜穢法之患,以求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以得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
而且于予知見生,‘予之解脫不可動也,此為最後之生,今不再來此受生也。
’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予所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寂靜、殊妙、慮絕、微妙,而唯智者所能知。
然此衆生實是好執、執于愛着、歡喜執。
而以好執、執于愛着,歡喜執者,此事,是依于緣,難見緣生[之法]。
此事即靜止一切行,舍離一切依,以滅渴愛,以去貪欲,滅而難見涅槃者。
予若說法,其他者不能解此者,予唯有彼疲勞,予唯有彼困惑而已。
’如是,諸比丘!予于此之驚歎,顯說前人未聞之偈—— ‘艱難之所得 如何當與說 身随貪瞋者 難覺此等法 微妙逆世流 甚深細難見 欲染癡暗雲 所覆不得見’ 諸比丘!實如是思慮,予之心傾向于無為,不傾向于說法。
諸比丘!于此娑婆主梵天以其心知予之心,而作是念:‘世界實将滅亡,世界實将毀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者之心傾向無為,不傾向于說法。
’諸比丘!于此娑婆主梵天,恰如力強之人以伸屈腕,以屈伸腕,如此迅[速]消失于梵天界,顯現于予前。
諸比丘!于此娑婆主之梵天,偏袒一肩,向予合掌曰:‘世尊!世尊應宣說法,善逝應宣說法,亦有塵垢少之有情,不聞法故而衰退,彼等[若聞法者],成為知法者。
’諸比丘!娑婆世界主之梵天作是語。
作是語[已],更[以偈]曰—— ‘不淨開穢法 嘗現摩竭陀 卿開甘露法 皆應谛聽此 離垢者覺法 例立山岩頂 普瞰人聚會 法成登高樓 願普眼者觀 有智慧之主 沈愁看衆生 請觀離愁者 慈觀生死惱 精進之勇者 一切戰勝者 精進世長者 一切無債者 宣說諸正法 大師世間尊 彼等成智者’ 諸比丘!于是予知梵天之懇願,及因對有情之慈愍、以佛眼熟視世間。
諸比丘!予以佛眼熟視世間,見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性、惡性、從順、不從順之有情,或見他界與罪過之怖畏而住。
恰如于青蓮池,或紅蓮池,或白蓮池,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于水中,成長于水中,不出于水,潛于水中而繁茂;又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于水中,成長于水中,有等于立于水面;又或青蓮,或紅蓮,或白蓮之生于水中,成長于水中,出水而立,不為水所污,如是,諸比丘!予以佛眼,熟視世間,見有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性、惡性、從順、不從順之有情,又或見他界與罪過之怖畏而住。
諸比丘!于是予以偈答娑婆主梵天: ‘為耳者開甘露門 舍已信執持淨耳 梵天以慮有害予 不說人間正妙法’ 諸比丘!于是娑婆主梵天作此念:‘予得言明世尊從說法。
’稽首予右繞忽而消失。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予應先為何人說法?何人迅速得體會此法耶?’諸比丘!如是予又生是念:‘彼之阿羅羅迦羅摩實是賢者,心決定、智者也,長無垢性,然!予當先為阿羅羅迦羅摩說法,彼将迅速得體會此法。
’諸比丘!于是有天神,來告予曰:‘世尊!阿羅羅迦羅摩既死七日矣!’于是予亦生‘阿羅羅迦羅摩既死七日’之知見。
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阿羅羅迦羅摩天性優異,彼若聞此法者即迅速得體會也!’諸比丘!如是予又生次之念:‘予應先為于何人說法?何人能迅速得體會此法耶?’諸比丘!如是予生是念:‘彼郁多迦羅摩子實是賢者,心決定,智者也,長無垢性,然予當先為郁多迦羅摩子說法,彼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