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奪而焚之。
捐灰棄廁。
不久帝身殃惡疠。
追悔無由。
視浩若仇。
使有司執浩檻車。
置于城南道側。
使衛士十人。
路人行尿其面。
呼聲嗷嗷。
徹于道路。
自曰。
此吾投經尿像之現報也。
淩遲而死。
浩時年七十矣。
崔門既誅。
崔姓無遠近。
及盧氏。
郭氏。
柳氏。
皆浩親姻。
悉夷五族。
屍無收者。
崔寇二家親戚坐罪及于僚屬。
凡百二十人。
又積怨在人。
人競尿屍。
至糜潰乃止。
帝遘疠疾兩年。
遍身發瘡。
膿血交流。
遇弑(出魏史。
詳載廣弘明集。
元魏釋老志中)。
後周世宗。
乙卯九月。
敕毀天下寺觀鐘磬。
钹。
铎。
佛像。
鑄周通錢。
時鎮州大悲像。
極靈應。
诏下。
人莫敢近。
帝自往持斧镵破面胸。
衆方毀背。
毀未竟。
群力皆堕腕死。
遂停其半。
觀者為之悚栗。
己未六月。
帝北伐疽發胸。
糜潰。
而殂于道。
又黑連勃勃(赫連氏。
名勃勃即屈丐。
匈奴種也)。
稱夏國。
對僧曰。
勃者佛也。
佛者即吾也。
佩佛像于背後。
令僧緻拜。
是年雷震死。
國亦尋滅。
又宋元嘉年。
謝晦鎮荊州。
沙門僧昌。
于城内立塔。
晦躬役介夫。
令撞擊堕壞。
龛像摧損。
倏有暴風連天雲霧作昏。
骁烈為之膽寒。
晦被塵土以手拭塵。
膚随指落。
潰爛瘡瘐。
體無完肌未幾坐反狀。
斬于市。
夷九族(右二出北五錄)。
釋明琛。
每以征難為心。
時有法師講經琛往征诘不勝。
懷忿。
與一僧同伴。
回至中途。
坐樹下。
覺内熱。
解衣卧。
須臾。
兩腳合成蛇尾。
語伴曰。
速上樹。
蛇心至。
則恐吞噬。
便全身作蛇。
惟頭未變。
在地自打。
倏成蛇頭。
身長五丈。
舉首四視。
日如大星。
諸蛇總集。
相随趣谷。
同伴目驗。
至邺說之(因忿心故成蛇。
出高僧傳)。
又顔之推曰。
梁時江陵劉氏。
以賣鳝為業。
後生一兒。
頭具是鳝。
自頸已下。
方為人耳。
又王克。
為永嘉郡。
有人饷羊。
集賓欲宴。
而羊繩解。
來投一客。
先跪兩拜。
便入衣中。
客竟不言。
固無救請。
須臾。
宰羊者為煮。
先行至客一脔入口。
便下皮肉。
周行遍體痛楚号叫。
方乃說之。
遂作羊鳴而死。
又楊思達。
為西陽太守。
值侯景亂。
時複旱儉。
饑民盜田中麥。
思達遣一部曲守視。
所得盜者。
辄截手腕。
凡戮十餘人。
部曲後生一男。
自然無手。
又齊國有一朝奉。
家甚豪侈。
非手殺牛。
則啖之不美。
年三十許。
病笃。
大見群牛來。
舉體如被刀刺。
叫呼而終。
又江陵高偉。
随吾入齊。
凡數年。
向幽州澱中捕魚。
後病每見群魚齧之而死。
尚直編雲。
浙右有人。
印造佛天三界紙馬。
開張店業。
店屋楣間。
平鋪閣闆。
作卧室于閣上。
一夜觸翻尿器。
淋漓污馬。
仍将此馬曬幹賣之。
本年從店中提出此人雷打死于門前。
又一貧家夫婦二人有絕糧忍餓之患。
夫攜一鵝入市鬻之。
得米二鬥。
饑苦迫甚。
以二升沽酒飲之。
回至中途醉卧于地被人竊去其米。
及醒慞惶歸家。
妻知之。
不勝哀苦。
夫乃投水而死。
妻曰。
夫既死矣。
我何存之。
亦投水而死。
明日天雷打死一男子。
擲置于二屍之旁。
書其背雲竊其米者。
此人也。
松江有人為雷打死。
書其背雲。
十年前與一婦人入寺。
登塔第二層行淫。
故誅竹窗三筆雲。
報之遲速。
蓋各有因緣。
但世人見惡者不報。
或更昌隆。
乃憤憤不平。
未知三世之說故也。
夫後之二報。
人不及見。
惟重現報。
今姑記現報數事。
目擊而非傳聞者。
一人撾笞婢仆。
動以百數一日将一仆系頸東柱。
系足西柱。
使伸縮無路。
而痛責不休。
其父大怒。
遄往解放。
而囑曰。
汝速去。
渠若告汝逃亡。
我即告渠忤逆。
遂得生還。
後此人亦以己子。
賣與他家。
而自身為鄉宦守門。
又一人平生笞人如官府。
後亦受官刑。
斃囹圄中。
一人終家内室也。
妄費無算。
後子女滅盡。
老無依賴。
為人縫補經絡。
一人貴宦子也。
驕奢佚遊侈費。
不知慚愧。
後追逐遊僧丐者。
趁食于諸方。
一人毀訾天神。
無所顧忌。
後為村民所毆。
得疾身殒。
一人辱詈如來。
及諸賢聖。
皆人不忍聞者。
俄而客死于外不得歸。
一人瞋母不悉委财帛。
折其供事觀音大士一臂。
後走馬湖塘堕落。
折臂幾死。
又一人生七女七男。
凡生一女。
才堕地。
即溺殺之。
其七男先後相繼亦死。
男女十四人。
無一存者。
惟老夫老婦相對。
哭泣而已。
又數人出家者。
我慢自賢。
凡時人或有言論。
一概呵以為非。
乃複輕藐先哲。
妄加毀訾。
後俱不壽。
皆惡疾死。
姑記之以警狂傲。
明崇祯甲戌帝毀鐘磬佛像鑄錢。
徐國公聞。
即佩太祖像。
赍銅錘上殿。
帝潛隐深宮。
其事乃息。
時九蓮菩薩。
降神公主口。
呵責于帝。
帝複夢入地獄。
閻王以釘。
釘眼。
遂失一目。
即頒诏令天下人齋戒念佛。
餘年二十有五。
親見其诏。
至甲申春。
李賢逆賊陷都城。
帝自缢而崩國亦随滅。
又廣州羊城。
康熙辛亥年二月有一婦人。
藥毒前夫又推前夫姑落井死。
人無知者後時夜間。
婦即見鬼卒拘至城隍所。
隍與冠幞頭者同審即以鐵夾棍。
夾斷惡婦腳。
令示陽間。
善惡無爽。
平藩闖給以食置西門外馬廠前。
衆人往觀。
婦人日食如常。
折腳以盆盛在前自向人說。
過兩日便下油鍋。
如期作痛苦之狀。
不堪觀也。
又雲。
更過兩日。
身受碎剮。
不數日遂死。
平藩令人割其首。
棄骸于荒郊。
狗食之。
又昔佛在世。
有一家夫婦二人。
惟共一張疊布。
并無餘衣。
夫出乞食。
婦在房中裸體而坐。
婦出乞食。
夫亦房中裸體。
時有一比丘乞食。
次其家夫婦二人識曰。
我等前生不施。
今生貧窮。
今生不施。
後生更苦。
今無餘物。
唯此一疊。
依之而活。
今甯舍命。
将此疊施。
即謂比丘曰。
大德可近窗前接疊。
我裸形。
不能出房奉施。
比丘感其舍命而施。
持回上佛。
時值人天王臣共集。
聽佛說法。
佛令諸比丘。
共分其疊。
為授記曰。
彼夫婦二人。
當來成佛。
同号白疊如來。
王聞佛記。
即為立宅。
給以田地奴婢。
又昔守末利園婢。
供養須菩提。
現為波斯匿皇後。
于末利園中得。
因名末利夫人。
昔一比丘。
得六神通。
一沙彌年始八歲。
師知沙彌餘有七日命。
若在此亡。
恐其父母怨恨。
即使歸家看親。
八日早方回路逢大雨。
有蟻孔水流将入。
沙彌以土壅。
決水别流。
八日早還。
師見怪之。
即入定。
見其救蟻延壽。
語彼令知。
現世增壽八十餘(出譬喻經)。
又宋郊。
少時随父任應山讀書。
見大水漂蟻穴至郭。
編竹橋渡之。
後以陰德中狀元。
又萬曆己醜。
南京焦竑。
廷試寓店。
有婢至店。
遺落金钗。
竑拾之。
知主必苦治婢來覓。
待二日。
婢果來覓。
竑還之。
而試場已封。
忽火燒場屋。
覆試。
而竑中狀元。
非陰功而何。
故諺言。
若不得天火燒。
怎得狀元焦(竑。
有号漪園居士)。
生報者。
如隋宜州。
皇甫氏子名遷。
私取母錢六十文。
死托胎家内母豬腹中。
産豚子。
養兩年。
賣錢六百文。
托夢母及妻。
令贖之。
又天台國清寺。
僧智環。
将常住布十疋。
與本縣丞李意及。
環死作寺家奴。
背有智環字。
後丞死。
亦作寺奴。
背亦有李意及字。
又唐淮西。
毛罕妻周氏。
生子豬頭象耳。
騾腳。
魚腮。
人身。
父母欲淹死。
遂作人言。
我為先世。
曾借開元寺常住錢五千文。
麻布二疋不還。
故遭此罰。
望父母收養。
待長大送寺償債。
年十七。
送寺掃地。
時時以鐵杖自鞭。
叫言還債以賴債故。
因名賴債。
又孝義縣。
路伯達。
負同縣人錢一千文。
違契不還。
與錢主誓願曰。
若我不還公錢。
死後當于公家作牛。
未逾一年而死。
至二歲。
錢主牸牛産一赤犢子。
額有白毛。
為路伯達三字。
子将錢求贖。
主不肯。
乃送啟福寺。
運磚木造塔。
見者皆發善心焉。
又崇祯間。
甯波府管春。
打草難賣。
無子。
每日得錢。
但取給足。
餘投井中。
年月既累。
頗不介意。
時有僧從乞百金。
春曰。
吾打草難賣。
那得銀兩。
僧曰。
但肯舍。
即有。
春曰。
無不肯舍。
僧使人淘井。
适得百金而去。
後時春被雷擊死。
書生朱元價。
以朱題屍背雲。
佛不仁三字。
價後中狀元。
奉敕往高麗。
其王李倧。
謂價曰。
吾誕子。
今已八歲。
不能言笑。
而背上有朱字。
價令引出。
見字曰。
吾冤屈汝也。
遂即言笑。
價因謂王說其本末。
然管後(生當)惡報。
由今生施福。
即現生貧身償之。
而後身得為太子也。
又潮州。
箍桶翁。
每日得銀。
以三分買香燭供佛。
及死無财殡殓。
時王教官。
愍其無報。
于自館中書紙曰箍桶日三分。
燒香不顧貧。
天空佛不見。
死可問閻君教官聞州官生子。
往賀。
州官曰。
吾得子甚怪。
背有數字。
問是何字。
答箍桶日三分。
王曰。
餘自書也。
何為現于此。
使人回館取來看。
而兒背字已滅矣。
後報者。
如經載一屠兒。
七生已來。
常為屠兒。
不堕惡道。
常生人天。
然其七生已前。
曾施緣覺尊者一食。
福力故。
七生不堕惡道。
而七生已來。
所作屠罪之業。
過七生已。
次第受之。
無有得脫。
又目連尊者。
多生之前名羅蔔。
母名青提。
今生複為母子。
母由前生。
悭詐。
故堕餓鬼中。
目連雖神通第一。
而不能救。
佛令七月十五日齋僧。
是日即見母生天矣。
又羅旬比丘。
已得阿羅漢果。
乞食七日不得。
先日有長者請舍利弗尊者齋。
尊者愍彼。
次日攜往。
值長者有官事出門。
不暇授食。
羅旬饑死。
諸比丘問佛。
佛說其過去迦葉佛時出家。
阻一施主齋僧。
故今受斯果報。
由前出家功德。
今得阿羅漢果。
又阿那律尊者。
是佛叔之子。
出家證阿羅漢。
得天眼第一。
由過去劫為樵夫。
施辟支佛一食。
由是已來。
常生天上人間富貴之家。
由過去一生與賊為伴。
入寺劫奪。
見佛前燈闇。
剔明由此功德。
得天眼第一(阿羅漢此雲無生不受三界生死。
阿那律。
此雲無滅。
由施一食。
生生福不滅故。
辟支佛。
此雲獨覺)。
又宋武帝始登位。
夢一道人曰。
君于前世。
施維衛佛一缽飯。
今居此位。
帝問嚴公虛實。
公送七佛經呈覽(維衛佛是過去劫毗婆屍佛)。
又唐知玄法師。
俗姓陳。
五歲能詩。
十四歲講涅槃經。
三學洞貫。
名冠一時。
異迹尤多。
世稱為陳菩薩。
後忽于定中。
見菩薩以手摩玄頂。
演說妙法。
而安慰之。
言訖。
即隐。
俄見一珠入玄左股。
隆起痛甚。
上有晁錯二字。
遂成人面瘡。
然玄前身是漢袁盎奏斬錯腰于東市。
玄十世為高僧。
錯仇報不得。
因過受懿宗。
僖宗。
二帝寵遇。
一念名利心起。
于德有損。
故能報之。
後詣西蜀。
遇迦諾迦尊者。
洗以三昧水。
即愈。
若其名心不起。
縱百千世。
亦不能報。
菩薩預知。
故于定中說法安慰也。
又百丈禅師上堂。
一老人随衆聽法畢。
衆皆退。
老人不退。
師問之。
答曰。
某迦葉佛時。
領徒住此。
因學人問。
大修行人。
邏落因果也無。
我答不落因果。
自爾五百生堕野狐身。
今求師代一語。
師令申前問。
答。
不昧因果。
老人拜謝曰。
我住山後。
乞依亡僧津送。
次日師令維那白椎。
送亡僧。
衆聚議。
僧無亡者。
師領衆至岩下。
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依茶毗葬之(迦葉佛。
在盤古前。
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過一百年。
減一歲。
今減至人壽六七十歲間。
其野狐身。
久可知矣)。
尚直編雲。
永樂二十二年。
台州天封寺。
維那士弘為雷打死。
頃焉複蘇之。
自言死去。
見諸天神教誡曰。
汝先世為巡檢。
曲罪一夫。
枉惟極刑。
汝能奉佛。
故未償其命。
後世為住持僧。
将常住銅錢。
潛埋三窖。
死後遂湮沒之。
二世罪故。
今誅。
惟今世奉觀音大士至誠。
姑存之。
後至宣德二年。
溺水而死。
如斯三報。
遍諸經論。
傳記。
及現見聞者。
曷能勝舉哉。
解惑編卷下之下 音釋 明太祖 (太祖禦護法集。
數百篇。
雲栖護法錄中。
未全。
) 瑜伽 (此言三業相應。
謂施食時。
要身口意相應。
) 鲒 (上音鎖。
下音反。
魚名。
) 斫 (音捉。
斬也。
周書雲。
斫朝涉之胫。
) 扆旒 (上音衣上聲。
屏風高八尺。
下音留。
以絲繩貫玉垂之前後曰旒。
長尺▆寸而垂齊眉。
天子冠也。
) 九品 (優婆塞戒經雲。
衆生造業。
有具不具。
一若先念後作名作具足。
二若先不念。
直造作者。
名作不具足。
三複有作不具足者。
謂作業已。
果報不定。
四複有作已。
不具足者謂作業已。
定當得報。
五複有作已。
亦具足者。
時報俱定。
六複有作已。
不具足者。
持戒正見。
七複有作已。
爾具足者毀戒邪見。
八複有作已。
不具足者。
三時生悔。
九複有作已。
亦具足者。
三時不悔。
如惡既爾。
善亦如是。
▆三時生悔者。
初作時。
正作時。
作已時。
) 嗷 (音敖。
哀聲嗷嗷。
) 堕 (音柁。
落也。
又崩也。
) 楣 (音枚。
門上橫梁。
) 宋郊渡蟻 (宋郊.宋祁。
兄弟也。
俱應試。
時有胡僧襯其貌。
驚曰公似曾活數百萬命者。
郊曰我貧儒。
何力緻此。
僧雲不然。
凡有生者。
皆命也。
郊以活蟻對。
僧雲是已。
公弟當大魁多士。
然公亦不出弟下。
後唱名。
祁果首選。
朝廷謂不可以弟先見。
改祁第七以郊為第一。
始信僧言不妄也。
) 五衆 (一比丘。
受佛二百五十大戒。
二比丘尼。
受佛三百四十八戒。
三式叉摩那受佛六法。
四沙彌。
受佛十戒。
五沙彌尼。
受佛十戒言。
七衆則加在家男女受五戒者。
)
捐灰棄廁。
不久帝身殃惡疠。
追悔無由。
視浩若仇。
使有司執浩檻車。
置于城南道側。
使衛士十人。
路人行尿其面。
呼聲嗷嗷。
徹于道路。
自曰。
此吾投經尿像之現報也。
淩遲而死。
浩時年七十矣。
崔門既誅。
崔姓無遠近。
及盧氏。
郭氏。
柳氏。
皆浩親姻。
悉夷五族。
屍無收者。
崔寇二家親戚坐罪及于僚屬。
凡百二十人。
又積怨在人。
人競尿屍。
至糜潰乃止。
帝遘疠疾兩年。
遍身發瘡。
膿血交流。
遇弑(出魏史。
詳載廣弘明集。
元魏釋老志中)。
後周世宗。
乙卯九月。
敕毀天下寺觀鐘磬。
钹。
铎。
佛像。
鑄周通錢。
時鎮州大悲像。
極靈應。
诏下。
人莫敢近。
帝自往持斧镵破面胸。
衆方毀背。
毀未竟。
群力皆堕腕死。
遂停其半。
觀者為之悚栗。
己未六月。
帝北伐疽發胸。
糜潰。
而殂于道。
又黑連勃勃(赫連氏。
名勃勃即屈丐。
匈奴種也)。
稱夏國。
對僧曰。
勃者佛也。
佛者即吾也。
佩佛像于背後。
令僧緻拜。
是年雷震死。
國亦尋滅。
又宋元嘉年。
謝晦鎮荊州。
沙門僧昌。
于城内立塔。
晦躬役介夫。
令撞擊堕壞。
龛像摧損。
倏有暴風連天雲霧作昏。
骁烈為之膽寒。
晦被塵土以手拭塵。
膚随指落。
潰爛瘡瘐。
體無完肌未幾坐反狀。
斬于市。
夷九族(右二出北五錄)。
釋明琛。
每以征難為心。
時有法師講經琛往征诘不勝。
懷忿。
與一僧同伴。
回至中途。
坐樹下。
覺内熱。
解衣卧。
須臾。
兩腳合成蛇尾。
語伴曰。
速上樹。
蛇心至。
則恐吞噬。
便全身作蛇。
惟頭未變。
在地自打。
倏成蛇頭。
身長五丈。
舉首四視。
日如大星。
諸蛇總集。
相随趣谷。
同伴目驗。
至邺說之(因忿心故成蛇。
出高僧傳)。
又顔之推曰。
梁時江陵劉氏。
以賣鳝為業。
後生一兒。
頭具是鳝。
自頸已下。
方為人耳。
又王克。
為永嘉郡。
有人饷羊。
集賓欲宴。
而羊繩解。
來投一客。
先跪兩拜。
便入衣中。
客竟不言。
固無救請。
須臾。
宰羊者為煮。
先行至客一脔入口。
便下皮肉。
周行遍體痛楚号叫。
方乃說之。
遂作羊鳴而死。
又楊思達。
為西陽太守。
值侯景亂。
時複旱儉。
饑民盜田中麥。
思達遣一部曲守視。
所得盜者。
辄截手腕。
凡戮十餘人。
部曲後生一男。
自然無手。
又齊國有一朝奉。
家甚豪侈。
非手殺牛。
則啖之不美。
年三十許。
病笃。
大見群牛來。
舉體如被刀刺。
叫呼而終。
又江陵高偉。
随吾入齊。
凡數年。
向幽州澱中捕魚。
後病每見群魚齧之而死。
尚直編雲。
浙右有人。
印造佛天三界紙馬。
開張店業。
店屋楣間。
平鋪閣闆。
作卧室于閣上。
一夜觸翻尿器。
淋漓污馬。
仍将此馬曬幹賣之。
本年從店中提出此人雷打死于門前。
又一貧家夫婦二人有絕糧忍餓之患。
夫攜一鵝入市鬻之。
得米二鬥。
饑苦迫甚。
以二升沽酒飲之。
回至中途醉卧于地被人竊去其米。
及醒慞惶歸家。
妻知之。
不勝哀苦。
夫乃投水而死。
妻曰。
夫既死矣。
我何存之。
亦投水而死。
明日天雷打死一男子。
擲置于二屍之旁。
書其背雲竊其米者。
此人也。
松江有人為雷打死。
書其背雲。
十年前與一婦人入寺。
登塔第二層行淫。
故誅竹窗三筆雲。
報之遲速。
蓋各有因緣。
但世人見惡者不報。
或更昌隆。
乃憤憤不平。
未知三世之說故也。
夫後之二報。
人不及見。
惟重現報。
今姑記現報數事。
目擊而非傳聞者。
一人撾笞婢仆。
動以百數一日将一仆系頸東柱。
系足西柱。
使伸縮無路。
而痛責不休。
其父大怒。
遄往解放。
而囑曰。
汝速去。
渠若告汝逃亡。
我即告渠忤逆。
遂得生還。
後此人亦以己子。
賣與他家。
而自身為鄉宦守門。
又一人平生笞人如官府。
後亦受官刑。
斃囹圄中。
一人終家内室也。
妄費無算。
後子女滅盡。
老無依賴。
為人縫補經絡。
一人貴宦子也。
驕奢佚遊侈費。
不知慚愧。
後追逐遊僧丐者。
趁食于諸方。
一人毀訾天神。
無所顧忌。
後為村民所毆。
得疾身殒。
一人辱詈如來。
及諸賢聖。
皆人不忍聞者。
俄而客死于外不得歸。
一人瞋母不悉委财帛。
折其供事觀音大士一臂。
後走馬湖塘堕落。
折臂幾死。
又一人生七女七男。
凡生一女。
才堕地。
即溺殺之。
其七男先後相繼亦死。
男女十四人。
無一存者。
惟老夫老婦相對。
哭泣而已。
又數人出家者。
我慢自賢。
凡時人或有言論。
一概呵以為非。
乃複輕藐先哲。
妄加毀訾。
後俱不壽。
皆惡疾死。
姑記之以警狂傲。
明崇祯甲戌帝毀鐘磬佛像鑄錢。
徐國公聞。
即佩太祖像。
赍銅錘上殿。
帝潛隐深宮。
其事乃息。
時九蓮菩薩。
降神公主口。
呵責于帝。
帝複夢入地獄。
閻王以釘。
釘眼。
遂失一目。
即頒诏令天下人齋戒念佛。
餘年二十有五。
親見其诏。
至甲申春。
李賢逆賊陷都城。
帝自缢而崩國亦随滅。
又廣州羊城。
康熙辛亥年二月有一婦人。
藥毒前夫又推前夫姑落井死。
人無知者後時夜間。
婦即見鬼卒拘至城隍所。
隍與冠幞頭者同審即以鐵夾棍。
夾斷惡婦腳。
令示陽間。
善惡無爽。
平藩闖給以食置西門外馬廠前。
衆人往觀。
婦人日食如常。
折腳以盆盛在前自向人說。
過兩日便下油鍋。
如期作痛苦之狀。
不堪觀也。
又雲。
更過兩日。
身受碎剮。
不數日遂死。
平藩令人割其首。
棄骸于荒郊。
狗食之。
又昔佛在世。
有一家夫婦二人。
惟共一張疊布。
并無餘衣。
夫出乞食。
婦在房中裸體而坐。
婦出乞食。
夫亦房中裸體。
時有一比丘乞食。
次其家夫婦二人識曰。
我等前生不施。
今生貧窮。
今生不施。
後生更苦。
今無餘物。
唯此一疊。
依之而活。
今甯舍命。
将此疊施。
即謂比丘曰。
大德可近窗前接疊。
我裸形。
不能出房奉施。
比丘感其舍命而施。
持回上佛。
時值人天王臣共集。
聽佛說法。
佛令諸比丘。
共分其疊。
為授記曰。
彼夫婦二人。
當來成佛。
同号白疊如來。
王聞佛記。
即為立宅。
給以田地奴婢。
又昔守末利園婢。
供養須菩提。
現為波斯匿皇後。
于末利園中得。
因名末利夫人。
昔一比丘。
得六神通。
一沙彌年始八歲。
師知沙彌餘有七日命。
若在此亡。
恐其父母怨恨。
即使歸家看親。
八日早方回路逢大雨。
有蟻孔水流将入。
沙彌以土壅。
決水别流。
八日早還。
師見怪之。
即入定。
見其救蟻延壽。
語彼令知。
現世增壽八十餘(出譬喻經)。
又宋郊。
少時随父任應山讀書。
見大水漂蟻穴至郭。
編竹橋渡之。
後以陰德中狀元。
又萬曆己醜。
南京焦竑。
廷試寓店。
有婢至店。
遺落金钗。
竑拾之。
知主必苦治婢來覓。
待二日。
婢果來覓。
竑還之。
而試場已封。
忽火燒場屋。
覆試。
而竑中狀元。
非陰功而何。
故諺言。
若不得天火燒。
怎得狀元焦(竑。
有号漪園居士)。
生報者。
如隋宜州。
皇甫氏子名遷。
私取母錢六十文。
死托胎家内母豬腹中。
産豚子。
養兩年。
賣錢六百文。
托夢母及妻。
令贖之。
又天台國清寺。
僧智環。
将常住布十疋。
與本縣丞李意及。
環死作寺家奴。
背有智環字。
後丞死。
亦作寺奴。
背亦有李意及字。
又唐淮西。
毛罕妻周氏。
生子豬頭象耳。
騾腳。
魚腮。
人身。
父母欲淹死。
遂作人言。
我為先世。
曾借開元寺常住錢五千文。
麻布二疋不還。
故遭此罰。
望父母收養。
待長大送寺償債。
年十七。
送寺掃地。
時時以鐵杖自鞭。
叫言還債以賴債故。
因名賴債。
又孝義縣。
路伯達。
負同縣人錢一千文。
違契不還。
與錢主誓願曰。
若我不還公錢。
死後當于公家作牛。
未逾一年而死。
至二歲。
錢主牸牛産一赤犢子。
額有白毛。
為路伯達三字。
子将錢求贖。
主不肯。
乃送啟福寺。
運磚木造塔。
見者皆發善心焉。
又崇祯間。
甯波府管春。
打草難賣。
無子。
每日得錢。
但取給足。
餘投井中。
年月既累。
頗不介意。
時有僧從乞百金。
春曰。
吾打草難賣。
那得銀兩。
僧曰。
但肯舍。
即有。
春曰。
無不肯舍。
僧使人淘井。
适得百金而去。
後時春被雷擊死。
書生朱元價。
以朱題屍背雲。
佛不仁三字。
價後中狀元。
奉敕往高麗。
其王李倧。
謂價曰。
吾誕子。
今已八歲。
不能言笑。
而背上有朱字。
價令引出。
見字曰。
吾冤屈汝也。
遂即言笑。
價因謂王說其本末。
然管後(生當)惡報。
由今生施福。
即現生貧身償之。
而後身得為太子也。
又潮州。
箍桶翁。
每日得銀。
以三分買香燭供佛。
及死無财殡殓。
時王教官。
愍其無報。
于自館中書紙曰箍桶日三分。
燒香不顧貧。
天空佛不見。
死可問閻君教官聞州官生子。
往賀。
州官曰。
吾得子甚怪。
背有數字。
問是何字。
答箍桶日三分。
王曰。
餘自書也。
何為現于此。
使人回館取來看。
而兒背字已滅矣。
後報者。
如經載一屠兒。
七生已來。
常為屠兒。
不堕惡道。
常生人天。
然其七生已前。
曾施緣覺尊者一食。
福力故。
七生不堕惡道。
而七生已來。
所作屠罪之業。
過七生已。
次第受之。
無有得脫。
又目連尊者。
多生之前名羅蔔。
母名青提。
今生複為母子。
母由前生。
悭詐。
故堕餓鬼中。
目連雖神通第一。
而不能救。
佛令七月十五日齋僧。
是日即見母生天矣。
又羅旬比丘。
已得阿羅漢果。
乞食七日不得。
先日有長者請舍利弗尊者齋。
尊者愍彼。
次日攜往。
值長者有官事出門。
不暇授食。
羅旬饑死。
諸比丘問佛。
佛說其過去迦葉佛時出家。
阻一施主齋僧。
故今受斯果報。
由前出家功德。
今得阿羅漢果。
又阿那律尊者。
是佛叔之子。
出家證阿羅漢。
得天眼第一。
由過去劫為樵夫。
施辟支佛一食。
由是已來。
常生天上人間富貴之家。
由過去一生與賊為伴。
入寺劫奪。
見佛前燈闇。
剔明由此功德。
得天眼第一(阿羅漢此雲無生不受三界生死。
阿那律。
此雲無滅。
由施一食。
生生福不滅故。
辟支佛。
此雲獨覺)。
又宋武帝始登位。
夢一道人曰。
君于前世。
施維衛佛一缽飯。
今居此位。
帝問嚴公虛實。
公送七佛經呈覽(維衛佛是過去劫毗婆屍佛)。
又唐知玄法師。
俗姓陳。
五歲能詩。
十四歲講涅槃經。
三學洞貫。
名冠一時。
異迹尤多。
世稱為陳菩薩。
後忽于定中。
見菩薩以手摩玄頂。
演說妙法。
而安慰之。
言訖。
即隐。
俄見一珠入玄左股。
隆起痛甚。
上有晁錯二字。
遂成人面瘡。
然玄前身是漢袁盎奏斬錯腰于東市。
玄十世為高僧。
錯仇報不得。
因過受懿宗。
僖宗。
二帝寵遇。
一念名利心起。
于德有損。
故能報之。
後詣西蜀。
遇迦諾迦尊者。
洗以三昧水。
即愈。
若其名心不起。
縱百千世。
亦不能報。
菩薩預知。
故于定中說法安慰也。
又百丈禅師上堂。
一老人随衆聽法畢。
衆皆退。
老人不退。
師問之。
答曰。
某迦葉佛時。
領徒住此。
因學人問。
大修行人。
邏落因果也無。
我答不落因果。
自爾五百生堕野狐身。
今求師代一語。
師令申前問。
答。
不昧因果。
老人拜謝曰。
我住山後。
乞依亡僧津送。
次日師令維那白椎。
送亡僧。
衆聚議。
僧無亡者。
師領衆至岩下。
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依茶毗葬之(迦葉佛。
在盤古前。
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過一百年。
減一歲。
今減至人壽六七十歲間。
其野狐身。
久可知矣)。
尚直編雲。
永樂二十二年。
台州天封寺。
維那士弘為雷打死。
頃焉複蘇之。
自言死去。
見諸天神教誡曰。
汝先世為巡檢。
曲罪一夫。
枉惟極刑。
汝能奉佛。
故未償其命。
後世為住持僧。
将常住銅錢。
潛埋三窖。
死後遂湮沒之。
二世罪故。
今誅。
惟今世奉觀音大士至誠。
姑存之。
後至宣德二年。
溺水而死。
如斯三報。
遍諸經論。
傳記。
及現見聞者。
曷能勝舉哉。
解惑編卷下之下 音釋 明太祖 (太祖禦護法集。
數百篇。
雲栖護法錄中。
未全。
) 瑜伽 (此言三業相應。
謂施食時。
要身口意相應。
) 鲒 (上音鎖。
下音反。
魚名。
) 斫 (音捉。
斬也。
周書雲。
斫朝涉之胫。
) 扆旒 (上音衣上聲。
屏風高八尺。
下音留。
以絲繩貫玉垂之前後曰旒。
長尺▆寸而垂齊眉。
天子冠也。
) 九品 (優婆塞戒經雲。
衆生造業。
有具不具。
一若先念後作名作具足。
二若先不念。
直造作者。
名作不具足。
三複有作不具足者。
謂作業已。
果報不定。
四複有作已。
不具足者謂作業已。
定當得報。
五複有作已。
亦具足者。
時報俱定。
六複有作已。
不具足者。
持戒正見。
七複有作已。
爾具足者毀戒邪見。
八複有作已。
不具足者。
三時生悔。
九複有作已。
亦具足者。
三時不悔。
如惡既爾。
善亦如是。
▆三時生悔者。
初作時。
正作時。
作已時。
) 嗷 (音敖。
哀聲嗷嗷。
) 堕 (音柁。
落也。
又崩也。
) 楣 (音枚。
門上橫梁。
) 宋郊渡蟻 (宋郊.宋祁。
兄弟也。
俱應試。
時有胡僧襯其貌。
驚曰公似曾活數百萬命者。
郊曰我貧儒。
何力緻此。
僧雲不然。
凡有生者。
皆命也。
郊以活蟻對。
僧雲是已。
公弟當大魁多士。
然公亦不出弟下。
後唱名。
祁果首選。
朝廷謂不可以弟先見。
改祁第七以郊為第一。
始信僧言不妄也。
) 五衆 (一比丘。
受佛二百五十大戒。
二比丘尼。
受佛三百四十八戒。
三式叉摩那受佛六法。
四沙彌。
受佛十戒。
五沙彌尼。
受佛十戒言。
七衆則加在家男女受五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