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下

關燈
因嗣箓。

    改革前朝。

    雖令緻敬。

    僧竟不屈。

    自大化東漸。

    六百餘年。

    三被誅除。

    五令緻拜。

    既乘經國之典。

    又非休明之政。

    刳斫之虐。

    被于亂朝。

    抑挫之儀。

    揚于絕代。

    故使事理乖常。

    尋依舊轍。

    良以三寶為歸戒之宗。

    五衆居福田之位。

    雖信毀交貿。

    殃咎推移。

    斯自人有窊隆。

    據道曾無興廢。

    所以一千大聖。

    出賢劫之大期。

    壽六萬年。

    住釋門之正法。

    況乃十六尊者。

    行化于三洲。

    九億應供。

    護持于四部。

    據斯以述。

    曆數未終。

    焉得情斷同符儒典。

    且易之蠱爻。

    不事王侯。

    禮之儒行。

    不臣天子。

    在俗四位。

    尚有不屈之人。

    況棄俗從道而便責同臣子之禮。

    又昊天上帝。

    嶽渎靈祗。

    君人之主。

    莫不祭飨而下拜。

    今僧受佛戒。

    形具佛儀。

    天龍八部。

    奉其道而仰其容。

    莫不拜伏于僧者。

    故得冥祐顯征。

    祥瑞雜沓。

    聞之前傳。

    豈複同符老氏均王侯于三大者哉。

    故沙門之宅生也。

    财色弗頭榮祿弗縻。

    觀時俗若浮雲。

    達形命如陽焰。

    是故号為出家人也。

    所以出家不存在家之禮。

    出俗無沾處俗之儀。

    其道顯然百代不易之。

    令典者也。

    其流極廣。

    故略述之(應供即羅漢)。

     廣弘明集雲。

    内經稱沙門拜俗損君父功德。

    及以壽命。

    梵網經雲。

    出家人。

    不向國王父母禮拜。

    順正理論雲。

    國王君主。

    于諸比丘。

    定無希求禮敬者。

    懼損其德。

    及壽命故。

    諸天神衆。

    于優婆塞邊(在家受佛五戒者)。

    亦無敢希求禮敬。

    時北方多聞天王。

    請目連。

    舍利弗尊者。

    并五百聖僧。

    至自天宮中。

    設供養。

     複啟尊者曰。

    從今後。

    諸出家在家受佛戒者。

    至我廟中。

    皆應施我頌願(或佛所說偈。

    或自作頌。

    祝願天增福壽也)。

    我等眷屬。

    專誡護持正法。

    令出家在家佛弟子。

    于一切時。

    常無惱害。

    如昔優陀延王。

    納佞臣讒謂賓頭盧尊者。

    王每至問訊。

    不起迎逆王遂生惡念。

    今往不起。

    當奪其命。

    時尊者知王惡念而來。

    即自思惟我若起迎。

    彼便失位。

    若不起迎。

    彼奪我命。

    即堕地獄。

    甯令失位。

    不令堕地獄。

    便起遠迎。

    王後七日。

    被慰禅國王。

    擒捉鎖腳。

    七年乃脫。

    出家乃佛之子。

    塵外之賓。

    雖未得道。

    已是三寶中人。

    故其受戒之日。

    天魔震懾。

    天帝歸依。

    設若反敬。

    僧寶失尊。

    三寶既缺。

    人天無依。

    出家秪當立身行道。

    以報君親。

    代君親禮敬三寶。

    以祝遐甯。

    是為出家盡忠盡孝。

    敬君愛親之大禮。

    豈同世俗。

    以擎拳屈膝小節。

    而為忠孝者乎。

     唐高宗。

    下敕令僧拜父母。

    程士颙等。

    上沙門不應拜親疏臣聞佛化所資。

    在物斯貴。

    良田拔沉冥于六道。

    濟蒙識于三乘。

    其德既弘。

    其功亦大。

    所以佛為法王。

    幽顯之所歸依。

    法為良藥。

    煩惑由之清蕩。

    僧為佛種。

    弘演被于來際。

    遂使曆代英主重道德而護持。

    清信賢明。

    度子女而承繼。

    固得僧尼遍于區宇。

    垂範導于無窮。

    佛有誠教。

    出家不拜其親欲使道俗殊津。

    歸戒以之投附。

    出處兩異。

    真俗由之緻乖。

    法綱懸殊。

    敬相全别。

    太常伯劉祥道曰。

    剃發有異于冠冕。

    袈裟無取于章服。

    出家故無家人之敬。

    舍俗豈拘朝廷之禮。

    高尚其事。

    不屈王侯。

    帝王有所不臣。

    蓋此之謂也。

     司戎奏曰。

    釋與堯孔殊制。

    傷毀與禮教正乖。

    蓮花非結绶之色。

    貝葉異削圭之旨。

    人以束發為華飾。

    釋則落而不容去國不為不忠。

    辭家不為不孝。

    出塵滓割發于君親。

    奪嗜欲棄情于妻子。

    理區分于物類。

    不可涯檢于常塗。

    生莫重于父母。

    子則不謝。

    施莫厚于天地。

    物則不答。

    君親之恩。

    事絕名象。

    豈稽首拜首。

    可酬萬分之一者欤。

    南山曰。

    夫以出處之迹。

    列聖齊規。

    真俗之科。

    百王同軌。

    幹木在魏。

    高枕而谒文侯。

    子陵居漢。

    長揖而尋光武。

    彼小道尚懷高蹈之行。

    豈此沙門不乘閑放之美。

    但三寶向位。

    用敷歸敬之儀。

    五衆陳誠載啟福田之道。

    若削同儒禮則佛非出俗之人。

    下拜君父。

    則僧非可敬之色。

    是則三寶通廢。

    歸戒絕于人倫。

    儒道是師。

    孔經尊于釋典。

    在昔晉宋備有前規。

    八座詳議。

    足為龜鏡也。

    又沙門不拜俗論。

    夫沙門不拜俗者何。

    蓋出處異流。

    内外殊分。

    居宗體極。

    息慮忘身。

    不汲汲以求生。

    不區區以順化情超宇内。

    迹寄寰中。

    斯所以抗禮宸居。

    背恩天屬化物不能遷其化。

    生生無以累其生。

    長揖君親。

    斯其大旨也(出廣弘明集。

    藏中有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六卷。

    北藏縣字函。

    南藏冠字函)。

     馮神德。

    上釋在道前表。

    伏惟皇帝陛下。

    包元建極。

    禦一飛貞乘大道以流謙。

    順無為而下濟。

    因心會物。

    教不肅成今乃定佛道之尊卑。

    抑沙門之拜伏。

    拜伏有同常禮。

    未是出俗之因尊卑物我之情豈曰無為之妙。

    陛下道風攸闡。

    釋教載陳。

    每至齋忌。

    皆令祈福。

    一依經教。

    二者何獨乖違陛下者。

    造化之神宗。

    父母者。

    人子之慈。

    稱陛下以至極之重。

    猶停拜敬之儀。

    所生既曰人臣。

    何得曲伸情禮。

    舍尊就愛。

    棄重違經。

    緣情猶尚不通。

    據教若為行用。

    陛下統天光道。

    順物流形。

    形物尚不許違。

    淨教何宜改作。

    願陛下因天人之志。

    順萬物之心。

    停拜伏之新儀。

    遵尊卑之舊貫。

    庶望金光東耀。

    不雜塵俗之悲。

    紫氣西輝。

    無驚物我之貴。

    即大道不昧。

    而得相于明時。

    福業永貞。

    庶重。

    彰于聖日。

    謹言。

     釋崇拔上親同君不令緻拜表。

    伏聞道俗憲章。

    形心異革。

    形則不拜君父。

    用顯出處之儀。

    心則敬通三大。

    以遵資養之重。

    近奉恩敕。

    令僧不拜君王。

    而令拜其父母。

    斯則隆于愛敬之禮。

    阙于經典之教。

    僧寶存而見輕。

    歸戒沒而長隐。

    豈有君開高尚之迹不悖佛言。

    臣取下拜之儀。

    面違聖旨。

    可謂放子。

    為求其福。

    受拜仍獲其辜。

    一化緻疑。

    二理矛盾。

    伏願從君敬之禮。

    以通臣下之儀。

    輕黩扆旒。

    彌增隕越。

    謹言。

     右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議奏曰。

    竊以凡百在位。

    鹹隆奉上之道。

    當其為師。

    尚有不臣之義。

    況佛之垂法。

    事越常規。

    剃發同于毀傷。

    振錫異乎簪绂。

    出家非色養之境。

    離塵豈榮名之地。

    功深濟度。

    道極崇高。

    何必破彼玄門。

    牽斯儒轍。

    披法服而為俗拜。

    踐孔門而行釋禮。

    存其教而毀其道。

    求其福而屈其身。

    詳稽理要。

    恐有未惬(雲雲)。

     唐武宗。

    廢釋教。

    服金丹。

    受符箓。

    丹發背遍體惡瘡。

    狂亂旬日不能言而崩(東晉哀帝。

    在位四年。

    餌長生藥。

    藥發不能親政。

    太後臨朝。

    帝壽二十五崩。

    又南唐主李升。

    餌方七藥。

    疽發背。

    召齊王璟。

    入侍疾。

    謂璟曰。

    吾餌金石。

    欲益壽。

    乃更傷生。

    汝宜戒之。

    是夕殂)。

    宣宗即位。

    大複佛教。

    诏曰。

    會昌五年。

    所廢寺宇。

    厘革過。

    當事體乖謬。

    諸宿舊僧。

    可仍舊修複住持。

    有司毋得禁止。

    敕兩街四寺。

    各置戒壇。

    剃度僧尼。

    帝以道士蠱先朝。

    毀佛教。

    敕功德使楊欽義。

    捕趙歸真。

    劉玄靖。

    鄧元超等。

    十二人。

    并集朝堂誅之。

    陳其屍首。

    又诏浙西觀察使李德裕。

    佐毀佛教罪惡。

    貶潮州司馬。

    再貶崖州司戶。

    惡疾而卒。

    先有僧謂裕曰。

    公當萬裡南行。

    平生應食萬羊。

    今九千五百矣。

    羊若盡。

    不可還也。

    裕不悟。

    又夢行晉山。

    盡目皆羊。

    牧人曰。

    此公平生所食也。

    猶不悟。

    至是振武節度使李暨饋羊四百。

    前僧曰。

    滿公羊數。

    令公不還。

    豈非業耶。

    正月十五日。

    長安有人夜行。

    經穆宗陵下。

    見朱衣執版。

    從空下曰。

    冢尉。

    何在。

    有二吏從墓出應曰。

    在矣。

    朱衣曰。

    錄海西君使者至也未。

    吏曰。

    計程可十八日方至。

    朱衣曰。

    何稽。

    吏曰。

    李炎坐毀佛教。

    奪壽去位。

    當與海西君同錄其魂而至。

    時有賈客鈴聲東來。

    朱衣二吏。

    忽不見。

    數日帝果崩(出太平廣記。

    李炎字德裕。

    海西君。

    即武宗)。

     宰相李訓。

    奏罷殿内道場。

    沙汰僧尼。

    是夜暴風起。

    含元殿鸱吻俱落。

    拔殿前三大樹。

    壞金吾仗館舍。

    内外城門樓。

    觀數十餘所。

    光化門西城俱壞。

    士民震恐。

    帝知忤天意。

    亟下敕停沙汰。

    诏複立大内儀像。

    風頓息(出舊唐史。

    并五行志)。

     宋天台法師智磐曰。

    人君毀佛。

    必有濟惡。

    魏武以崔浩。

    周武以張賓。

    唐武以李趙。

    究之大法。

    如日在天。

    不受毀辱。

    而君臣俱蒙惡報。

    何不幸欤。

    至若沙汰。

    如桓玄在晉。

    傳奕在唐。

    姚崇于明皇。

    李訓于文宗。

    皆牽時事。

    不遂所志。

    若周世宗。

    天性毀佛。

    不得其佐。

    韓歐天性排佛。

    不逢其君。

    使世宗得崔浩。

    當甚太武。

    韓歐逢三武。

    不減李訓。

    崔浩淩遲。

    德裕竄死不令之終。

    亦足為報。

    然則韓歐非藉善知識道力挽回。

    不能善其後也明矣。

     宋徽宗(神宗第十三子)帝向敬佛。

    後有道士林靈素。

    善妖術。

    宿于亳淮泗間。

    乞食諸寺僧薄之。

    府官石仲。

    聞其吐納燒煉之術。

    仲攜往谒宰相蔡京。

    京緻見帝。

    靈素大言曰。

    帝即天上長生帝君。

    帝忻然信之。

    賜金門羽客。

    建通真宮以處之。

    帝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改天下寺為神霄玉清萬壽宮。

    改院為觀。

    命近臣取佛經焚棄之。

    每一宮觀給田數千頃。

    皆外蓄妻子。

    置姬媵。

    美衣玉食者。

    幾二萬餘人。

    十一月有星如日。

    南行而落。

    光照人物。

    與月無異。

    改佛号大覺金仙。

    僧稱德士。

    尼為德女。

    而冠服之。

    群臣谏者。

    酷虐誅之。

    逐僧出寺。

    不令帶衣缽财物。

    而使道士安心住坐。

    夏五月都城水高十餘丈。

    诏林靈素禳水無驗。

    時泗州僧伽大士降。

    上命禳水。

    大士登城。

    水勢頓竭。

    賜号巨濟大士。

    水未至前。

    一夕五鼓。

    西北有赤氣。

    數十道亘天。

    犯紫宮北鬥。

    仰觀星皆若隔绛紗。

    方起時。

    拆裂有聲。

    然後大發。

    後數夕。

    又作聲益大。

    且久。

    更猛。

    而赤氣出西北數十百道。

    其中聞以白黑。

    自西北俄入東北。

    又延及東南。

    其聲亦不絕。

    迨晚方止。

    秋九月。

    诏佛德士複釋氏。

    所賜神霄宮并田産。

    盡還僧寺。

    冬十一月。

    放林靈素歸溫州賜死(出宋史并通載)。

     三報論(因俗疑善惡無現驗作) 晉釋慧遠撰 經說業有三報。

    一曰現報。

    二曰生報。

    三曰。

    後報。

    現報者。

    善惡始于此身。

    即此身受。

    生報者。

    來生便受。

    後報者。

    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

    然後乃受。

    受之無主。

    必由于心。

    心無定司。

    感事而應。

    應有遲速。

    故報有先後。

    先後雖異。

    鹹随所遇而為對。

    對有強弱。

    故輕重不同。

    斯乃自然之賞罰。

    三報之大略也。

    非夫通才達識人要之明。

    罕得其門。

    降茲已還。

    或有始涉大方。

    以先悟為着龜。

    博綜内籍。

    反三隅于未聞。

    師友仁匠。

    習以移性者。

    差可得而言。

    請試論之。

    夫善惡之興。

    由其有漸。

    漸以之極。

    則有九品之論。

    凡在九品。

    非其現報之所攝。

    然則現報。

    絕夫常類可知。

    類非九品。

    則非三報之所攝何者。

    若利害交于目前。

    而頓相傾奪。

    神機自運。

    不待慮而發。

    發不待慮。

    則報不旋踵而應。

    此現報之一隅。

    絕夫九品者也。

    又三業殊體。

    自同有定。

    報定則時來必受。

    非祈禱之所移。

    智力之所免也。

    将推而極之。

    則義深數廣。

    不可詳究。

    故略而言之。

    相參。

    懷佛教者。

    以有得之世。

    或有積善而殃集。

    或有兇邪而緻慶。

    此皆現業未就。

    而前行始應。

    故曰。

    祯祥遇禍。

    妖孽見福。

    疑似之嫌。

    于是乎在。

    何以謂之然或有欲匡主救時。

    道濟生民。

    拟步高迹。

    志在立功而大業中傾。

    夭殃頓集。

    或有栖遲衡門。

    無悶于世。

    以安步為興。

    優遊卒歲。

    而時來無妄。

    運非所遇世道交淪于其間習。

    或有名。

    冠四科。

    道在入室。

    全愛體仁。

    慕上善以進德。

    若斯人也。

    含沖和而納疾。

    履信順而夭年此皆立功六德之舛變。

    疑嫌之所以生也。

    大義既明宜尋其對。

    對個有本。

    待感而發。

    逆順雖殊。

    其揆一耳。

    何者倚伏之契定于在昔。

    冥符告命。

    潛相回換。

    故令禍福之氣。

    交謝于六府。

    善惡之報舛互而兩行。

    是使事應之際。

    愚智同惑。

    謂積善之無慶。

    積惡之無殃。

    感神明而悲所遇。

    慨夭殃之于善人。

    鹹謂名教之書無宗于上。

    遂使大道扇于小成。

    以正言為善誘。

    應心求實。

    必至理之無疵。

    原其所由。

    由世典以一生為限。

    不明其外。

    其外未明。

    故尋理者。

    自乖于視聽之内。

    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

    以耳目為關鍵者也。

    如今合内外之道。

    以求弘教之情。

    則知理會之必同。

    不惑衆途而駭其異。

    若能覽三報以觀窮通之分。

    則尼父之不答仲由。

    顔冉對聖匠而如愚。

    皆可知矣。

    亦有緣起而緣生法。

    雖預入谛之明。

    而遺愛未忘。

    猶以三報為華苑。

    或躍而未離子淵者也。

    推此以觀。

    則知有方外之賓。

    服膺妙法。

    洗心玄門。

    一詣之感。

    超登上位。

    如斯倫匹。

    宿殃雖積。

    功不在治。

    理自安消。

    非三報之所及。

    因茲而言。

    佛經所以越名教。

    絕九流者。

    豈不以疏神達要。

    陶鑄靈府。

    窮源盡化。

    鏡萬象于無象者也。

     顔之推曰。

    夫信謗之征。

    有如影響。

    耳聞目見。

    其事已多。

    或乃精誠不深。

    業緣未感。

    時傥差阙。

    終當獲報耳。

    善惡之行。

    禍福所歸。

    九流百氏。

    皆同此論。

    豈獨釋典為虛妄乎。

    項橐顔回之短折。

    原憲伯夷之凍餒。

    盜跖莊矯之福壽。

    齊景桓魋之富強。

    若引之先業。

    冀以後生。

    更為通耳。

    如以行善而偶鐘禍報。

    為惡而倘值福征。

    便可怨尤。

    即為欺詭。

    則亦堯舜之雲虛。

    周孔之不實也。

    又欲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三報證驗 現報者。

    如崔浩。

    奉道士寇謙之道。

    浩不喜佛。

    謂佛法虛誕。

    勸魏太武帝。

    除滅佛法。

    誅沙門。

    毀經像。

    浩路行見遺像。

    必停車尿之。

    見妻郭氏。

    誦金剛經。

    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