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脫于大理,豈小小哉!太原曰:理學類篇程子曰:聖賢以生死為本分事,無所懼,故不論死生;佛氏之學,為怕生死,故隻管說不休,此說何如?空谷曰:世人識情系縛,循環生死,莫之能已。
佛說諸經指而谕之,依法修行,悟明生死,豈是怕生死乎?世人隻見幻身生死,不見佛性不生不死,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設使欲知,亦無所措手,是以強說此言,修飾而已。
大似不得飯吃,強言不饑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又曰:原始反終。
老子曰:歸根複命。
賈誼曰:化為異類。
王逸少曰:死生亦大矣!聖賢豈不言生死耶?此章問端,若是程子之語,則程子見識自納敗阙矣!若是後人謬指程子所說,則玷辱之咎,其在後人也。
李平山曰:聖人原始反終,知生死之說,豈不論生死乎?程子之不論生死,正如小兒夜間不敢說鬼,病人諱死,其症難醫者也。
空谷曰:晦庵言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剉燒舂磨,且無所施,此則虛無寂滅,至于空蕩無歸矣!且如有人,卧于武林,夢居金陵與彼親友,同席飲食,是時惟知有此飲食之身,不知亦有幻身卧于武林也。
夢飲食者,神識也,亦名精魂也。
凡人思善思惡,生死不絕者,即此神識也。
死者受苦,剉燒舂磨,即此神識也。
是時惟知有此受苦之身,不知亦有幻身死于人間也。
如彼夢飲食者,不知亦有幻身卧于武林也。
當知幻身猶房屋也,神識猶屋中之人也,人既出之,不顧房屋,神識既出,不顧幻身,晦庵所謂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剉燒舂磨,且無所施,是則惟見幻身生滅,不知神識不消滅也;是猶惟知房屋傾頹,不知屋中之人,先出屋外,渾無損也。
此不消滅之神識,随業受報,出殼入殼,或苦或樂也。
晦庵謂死者形朽滅,神飄散,然祭祀是誰受飨耶?周禮禮記,皆以祭祀為先,祭祀之道,是虛設耶?宜省察之。
又言範文正公曰: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理學類編,晦庵又曰:死則氣散,泯然無迹,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不散,又去湊着那生氣,亦能再生。
晦庵既謂形朽滅,神飄散,泯然無迹,何人羞見祖宗于地下乎?何物湊着生氣而再生乎?自相矛盾莫能解釋也。
史記等書曰:魏武子謂兒顆曰:吾死後,可嫁吾妾。
未幾,又曰:吾死後,須殺吾妾,以為從葬。
已而顆從前命嫁之。
後顆為晉将,臨敵秦将杜回,忽有一老人,結草以抗回,顆乃擒回,顆于夜間,見老人來告曰:我即嫁妾之亡父也,公嫁我女,故來報德耳!唐太宗早聞武後欲壞其法,故欲殺之,袁天罡曰:其人年将老,若殺之,則再生人世,年月日長,怨怒愈深。
太宗然之。
天罡謂再生人世,晦庵謂形朽滅,神飄散,兩家之言,天地懸隔,孰是孰非?夫天罡明理之人也,豈衆人可同日而語哉!問曰:論語雲:攻乎異端,斯害也矣!晦庵指佛老為異端,此說何如?空谷曰:異端者,雜學也。
孔子謂習于雜學,則害于正道之學,直言而已,且無蘊奧,何以拗直為曲乎?孔子存時,佛法未至中國,孔子惟聞佛之道德,故稱西方有大聖人。
漢明帝時,佛法才至中國,孔子已沒六百年矣!是以孔子不見佛法也。
既不見佛法,指佛何法為異端乎?佛法既為異端,孔子何以指佛為聖人乎?老子既為異端,孔子何以言曰,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
是以博問老子之後,傳誦其語,以示門弟子焉!晦庵非惟曲排佛老,亦悖孔子崇尚佛老也。
後世指佛老為異端者,徒掩其德,設此逢蒙之計也。
後學自無所燭者,未免随人指呼,效而言之,喚鐘作甕也。
一朝學到李屏山,林希逸,而至景濂,大章,諸公之地,自能識破矣!夫佛老者,道學也,指道學為異端者,其為智乎?不智乎?其為善心乎?瞞人乎?汝亦學理者,猶未識破也,今識破之後,不可死一人半人之語乎。
唐太宗,笃志尚佛,迨無加矣,玄奘法師,沒世之日,高宗顧左右曰:朕失國寶矣!辍朝三日。
玄宗,肅宗,代宗,宣宗,尚佛尤甚。
代宗指南陽忠國師曰:國中無寶,此僧乃國寶也。
宋朝一十六主,合三百七十年之天下,王王尚佛,身為帝王,心為佛祖,傾誠至矣!惟徽宗信林靈素之言,敬老求仙後無驗,賜死,滅其家屬也。
相國韓公琦,侍郎歐陽修,張端明,秘書關彥長,章表民,員外郎陳舜俞等,未讀佛書,未知敬佛,逮乎明教嵩禅師并镡津集一出,諸公自此敬佛,後有好佛之甚者。
禮曰: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味;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豈不其然乎?自晉以來,謝安石,才德之量,經綸之手,孰能加焉?王羲之,識量高古,才思逸群,孰能加焉?陶淵明,性情之正,去住之高,孰能加焉?謝靈運,風規潇灑,文章之精,孰能加焉?崔公群,相天下而天下賢之,孰能加焉?衡陽龐蘊,識見之高,道學之勝,孰能加焉?裴晉公,樹大勳業,著于盛唐,孰能加焉?顔魯公具大節義,文章書法,孰能加焉?相國裴公休,文章之古,道學之至,孰能加焉?二蘇子,黃山谷,儒學之至,禅學之勝,孰能加焉?陳忠肅公,道學政事,高識美德,孰能加焉?狀元王日休,博學智識,高明正大,孰能加焉?未暇廣而論之,略言此諸名賢,笃志尚佛,天下孰不知之?此諸名賢,道德明敏,豈不逮于晦庵乎!豈不逮于後世排佛之人乎!蓋為意誠心正,公而無私,重于佛聖人之至道也。
晦庵多注書,故後學敬之,不識其心病,故不擇其言,皆從其說也。
太原曰:近思錄,理學類編,北溪性理等書,皆以凡情度量佛法,乞師明辯之。
空谷曰:彼皆不識佛,随人猜忌而已,以世人之心,測度佛聖人境界,不啻太空粒粟,天地毫芒,何足辯也?豈不見晦庵,臨訣困笃,自悔曰:到此時節,輸黃面老子一着,斯自供款也。
晦庵排佛老,筆于書中,其來三百餘年矣!沮人多少善心了也?沮人多少陰德了也?日後天地氣數,翻變其說,亦未可知。
或有公而無私者,惡其偏見,鳴鼓而攻之,亦未可知也。
太原曰:中也雖不敏,亦知佛法不可排也,世之排者,緻令後學失其善心,于天理何如?空谷曰:佛法者生育天地之大本,主宰萬化之靈機,上窮空界,下徹地輪,莫非佛之所攝,如是大道,何懼排乎?觀其排意,速欲去盡争知愈排愈盛,愈抑愈揚,猶一掌拟掩太陽徒奮身力;如仰面噀天,自污其首;逆風揚塵,自坌己身,然則何益矣?太原曰:謗佛法者,有罪乎?無罪乎?空谷曰:萬般罪過,惟謗佛法者,最為極重。
夫佛法者,超度三界萬靈之大法也,粉骨碎身,尚不能報佛恩之萬一,況欲謗乎?惜乎佛法來遲,老子素王不相會遇,是故佛法不得老子素王發揮其道,指谕後學也。
是以後學不識佛聖人,超三界之大道,辄恣其情,互加诽謗,自損其德,自罹其殃,可勝道哉!可勝道哉!(尚直編,正統間作,姚廣孝撰,道餘錄,以辯明道晦庵之言,此不繁錄。
) 三寶猶世間沃壤良田,種甘栽而得甘果,種苦栽而收苦果,莳良稻而刈粳米,植荊棘而饒棘刺。
然田無憎愛,亦無增減,惟自獲其美惡。
又如淨地,以香塗之,地亦不欣,以穢塗之,地亦不怒,惟自手而招香臭耳。
佛亦如是,毀之佛亦不嫌,敬之佛亦不愛,惟自身感其殃慶,而于田于佛,何有損益哉?或護法天龍善神見而譴谪;猶傍觀者,見以穢塗淨地,良田種荊棘,即憤而嫌責,禍在目前矣!若見以香塗淨地,良田而種粳稻,即贊仰而匡護,祯祥自至,而殃禍遠矣!其有智者,當自思之,佛于我何仇,輕之獲何德?僧于我何冤,毀之得何利?豁然自省,則排毀之心,當下泮消矣!晦庵臨訣困笃,自悔雲:到此時節,輸黃面老子一着,則其已種于善因矣!昔者調達,藏毒藥于指甲,往禮佛足,欲将甲刺傷佛足,令毒攻佛,而佛足變為琉璃,地即坼開,生身陷落時,心生悔敬,欲稱南無佛,未及佛字,身已入地獄佛即與之授記,于當來世,成辟支佛,号曰南無。
晦庵謗佛,罪雖極重,而其臨終自悔之善根,将來必與調達把臂同遊也。
優婆塞戒經雲。
佛言。
善男子。
為破諸苦。
斷除煩惱。
受于無上寂滅之樂。
以是因緣。
受三歸依。
雲何三歸。
謂佛法僧。
佛者能說壞煩惱因。
得正解脫。
法者即是壞煩惱因。
真實解脫。
僧者禀受破煩惱因。
得正解脫。
故論雲。
歸依佛者。
謂一切智。
五分法身也。
歸依法者。
謂滅谛涅槃也。
歸依僧者。
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也。
由此三寶常住于世。
不為世法之所陵慢。
以稱寶者。
如世珍寶為衆生所重今此三寶。
為諸群生三乘七衆之所歸仰故名三歸也。
彥琮法師。
着福田論曰。
夫福田者何耶。
三寶之謂也。
功成妙智。
道登圓覺者佛也。
玄理幽寂。
正教精誠者法也。
禁戒守真。
威儀出俗者僧也。
皆是四生導首。
六趣舟航。
高拔天人。
重逾金石。
譬乎珍寶。
劣相拟議。
佛以法主标宗法以佛師居本。
僧為弟子。
崇斯佛法。
可謂尊卑同位。
本末共門。
語事三種。
論體一緻。
李卓吾 卓吾,諱贽,萬曆間,官至刺史,挂冠祝發,住持龍湖,率衆焚修,為人豪爽英敏,著述頗多,有華嚴合論簡要,及焚書幾卷,多論佛法性理等學。
竹窗二筆雲:唐宰相杜黃裳,臨終自悔,不得為僧,命剃染以殓。
又宋名執政某,遺命亦然。
此非宿世堅持正因,焉能居大位?而醒然不昧,風火散時,具如是耿耿操略。
然有二說,或一念之迷,至死反本。
或故為示現,警悟同流,是未可知也。
晦庵雲。
佛經說。
六根。
六塵。
六識。
四大。
十二緣生。
皆極為精妙。
又雲。
形既朽滅。
神亦飄散。
雖有剉燒春磨。
且無所施。
大十二緣生者。
乃三世因果。
循環不滅之定理。
既知三世循環不滅。
而複雲神亦飄散。
雖有剉燒春磨。
且無所施。
如此議論。
前後相違。
誠無主宰定見。
何能判晰三教是非。
而為智者立言無謬也。
附簡諸宰輔叙佛教隆替狀 唐釋道宣 漢明帝永平中。
上夢金人飛行殿前。
乃使秦景等。
往西域尋佛法。
遂獲三寶。
東傳洛陽。
畫釋迦立像。
是佛寶也。
翻四十二章經。
是法寶也。
迦竺來儀。
是僧寶也。
立寺于洛城西門。
度人開化。
自近之遠。
展轉住持。
終于漢祚。
魏氏一代五主。
四十五年。
隆敬漸深。
不聞拜毀。
吳氏江表四主。
五十九年。
孫權創開佛法。
感瑞立寺。
名為建初。
其後孫皓虐政。
将事除屏。
諸臣谏之乃止。
召僧而受五戒。
蜀中二主。
四十三年。
于時軍國謀猷。
佛教無聞信毀。
晉司馬氏。
東西立政。
一十二主。
一百五十六年中朝四帝。
崇信之極。
不聞異議。
唯東晉成帝。
鹹康六年。
丞相王導。
太尉庾亮薨後。
庚冰輔政。
帝在幼沖。
為帝出诏。
令僧緻拜。
時尚書。
令何充。
尚書謝廣等。
建議不合拜。
往反三議。
當時遂寝。
爾後六十二年。
安帝元初中。
太尉桓玄。
以震主之威。
下書令拜。
尚書令桓謙。
中書王谧等。
抗谏曰今沙門雖意深于敬。
不以形屈為禮。
迹充率土。
而趣超方内。
是以外國之君。
莫不降禮(如育王等。
禮沙彌之事也)。
良以道。
在則貴。
不以人為輕重(如魏文之軌于水。
淚光之遇子陵等)。
尋大法東流。
為日諒久。
雖風移政易。
而弘之不異。
豈不以獨絕之化。
有日用于陶漸。
清約之風。
無時害于隆平者乎。
玄又緻書廬山遠法師。
序老子均王侯于三大。
遠答以方外之儀。
不隸諸華之禮。
乃着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
其事由息(論載廣弘明集)。
及安帝返政。
還崇信奉。
終于恭帝。
有宋劉氏八君五紀雖孝武晚年。
将隆虐政。
暫制拜君。
尋依先政。
事還停息齊。
梁。
陳氏。
三代。
一百一十餘年。
隆敬盡一。
信重逾深。
中原魏氏。
十有餘君。
一百五十五年。
佛法大行。
備。
見魏收良史。
唯太武真君七年。
聽讒滅法。
經于五載。
感疠而崩。
還興佛法。
終于靜帝(傳載廣弘明集。
及魏書釋老志)。
自晉失禦中原。
江表稱帝。
國分十六(謂五涼。
四燕。
三秦。
二趙。
夏。
蜀。
也)。
斯諸僞政。
信法不虧。
唯赫連勃勃。
據有夏州。
兇暴無厭以殺為樂。
佩像背上。
令僧禮之。
後為震死。
及葬。
又震出之。
其子昌襲位。
尋為北魏所吞。
妻子刑刻。
具如蕭子顯齊書。
高齊在邺。
六帝二十八年。
信重逾前。
國無兩事。
宇文周氏。
五帝二十五年。
初武帝信重佛法。
造寺建塔。
度僧二千。
寫經十餘部。
後納道士張賓之惑。
便受道法。
将除佛教。
有安法師。
着二教論。
以抗之。
論雲。
九流之教。
教止修身。
名為外教。
三乘之教。
教靜心惑。
名為内教。
老非教主。
易謙所攝。
帝聞之。
存廢理乖。
遂雙除屏。
不盈五載。
身殁政移(帝感疠疾。
身瘡大發而殂)。
太子赟。
即帝位。
诏曰。
佛法弘大。
前古共崇。
讵宜隐沉。
舍而不行。
自今應王公下至黎庶。
并宜修事。
知朕意焉(出周紀)。
帝造像一萬餘軀。
命寫般。
若經三千部。
大齋八戒。
念佛不替(出辯正錄)。
隋氏承運。
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
載興佛法。
海内置塔。
百有餘州。
皆發休瑞。
具如圖。
傳。
炀帝初年。
深敬佛法。
後
佛說諸經指而谕之,依法修行,悟明生死,豈是怕生死乎?世人隻見幻身生死,不見佛性不生不死,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設使欲知,亦無所措手,是以強說此言,修飾而已。
大似不得飯吃,強言不饑也。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又曰:原始反終。
老子曰:歸根複命。
賈誼曰:化為異類。
王逸少曰:死生亦大矣!聖賢豈不言生死耶?此章問端,若是程子之語,則程子見識自納敗阙矣!若是後人謬指程子所說,則玷辱之咎,其在後人也。
李平山曰:聖人原始反終,知生死之說,豈不論生死乎?程子之不論生死,正如小兒夜間不敢說鬼,病人諱死,其症難醫者也。
空谷曰:晦庵言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剉燒舂磨,且無所施,此則虛無寂滅,至于空蕩無歸矣!且如有人,卧于武林,夢居金陵與彼親友,同席飲食,是時惟知有此飲食之身,不知亦有幻身卧于武林也。
夢飲食者,神識也,亦名精魂也。
凡人思善思惡,生死不絕者,即此神識也。
死者受苦,剉燒舂磨,即此神識也。
是時惟知有此受苦之身,不知亦有幻身死于人間也。
如彼夢飲食者,不知亦有幻身卧于武林也。
當知幻身猶房屋也,神識猶屋中之人也,人既出之,不顧房屋,神識既出,不顧幻身,晦庵所謂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剉燒舂磨,且無所施,是則惟見幻身生滅,不知神識不消滅也;是猶惟知房屋傾頹,不知屋中之人,先出屋外,渾無損也。
此不消滅之神識,随業受報,出殼入殼,或苦或樂也。
晦庵謂死者形朽滅,神飄散,然祭祀是誰受飨耶?周禮禮記,皆以祭祀為先,祭祀之道,是虛設耶?宜省察之。
又言範文正公曰: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理學類編,晦庵又曰:死則氣散,泯然無迹,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不散,又去湊着那生氣,亦能再生。
晦庵既謂形朽滅,神飄散,泯然無迹,何人羞見祖宗于地下乎?何物湊着生氣而再生乎?自相矛盾莫能解釋也。
史記等書曰:魏武子謂兒顆曰:吾死後,可嫁吾妾。
未幾,又曰:吾死後,須殺吾妾,以為從葬。
已而顆從前命嫁之。
後顆為晉将,臨敵秦将杜回,忽有一老人,結草以抗回,顆乃擒回,顆于夜間,見老人來告曰:我即嫁妾之亡父也,公嫁我女,故來報德耳!唐太宗早聞武後欲壞其法,故欲殺之,袁天罡曰:其人年将老,若殺之,則再生人世,年月日長,怨怒愈深。
太宗然之。
天罡謂再生人世,晦庵謂形朽滅,神飄散,兩家之言,天地懸隔,孰是孰非?夫天罡明理之人也,豈衆人可同日而語哉!問曰:論語雲:攻乎異端,斯害也矣!晦庵指佛老為異端,此說何如?空谷曰:異端者,雜學也。
孔子謂習于雜學,則害于正道之學,直言而已,且無蘊奧,何以拗直為曲乎?孔子存時,佛法未至中國,孔子惟聞佛之道德,故稱西方有大聖人。
漢明帝時,佛法才至中國,孔子已沒六百年矣!是以孔子不見佛法也。
既不見佛法,指佛何法為異端乎?佛法既為異端,孔子何以指佛為聖人乎?老子既為異端,孔子何以言曰,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
是以博問老子之後,傳誦其語,以示門弟子焉!晦庵非惟曲排佛老,亦悖孔子崇尚佛老也。
後世指佛老為異端者,徒掩其德,設此逢蒙之計也。
後學自無所燭者,未免随人指呼,效而言之,喚鐘作甕也。
一朝學到李屏山,林希逸,而至景濂,大章,諸公之地,自能識破矣!夫佛老者,道學也,指道學為異端者,其為智乎?不智乎?其為善心乎?瞞人乎?汝亦學理者,猶未識破也,今識破之後,不可死一人半人之語乎。
唐太宗,笃志尚佛,迨無加矣,玄奘法師,沒世之日,高宗顧左右曰:朕失國寶矣!辍朝三日。
玄宗,肅宗,代宗,宣宗,尚佛尤甚。
代宗指南陽忠國師曰:國中無寶,此僧乃國寶也。
宋朝一十六主,合三百七十年之天下,王王尚佛,身為帝王,心為佛祖,傾誠至矣!惟徽宗信林靈素之言,敬老求仙後無驗,賜死,滅其家屬也。
相國韓公琦,侍郎歐陽修,張端明,秘書關彥長,章表民,員外郎陳舜俞等,未讀佛書,未知敬佛,逮乎明教嵩禅師并镡津集一出,諸公自此敬佛,後有好佛之甚者。
禮曰: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味;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豈不其然乎?自晉以來,謝安石,才德之量,經綸之手,孰能加焉?王羲之,識量高古,才思逸群,孰能加焉?陶淵明,性情之正,去住之高,孰能加焉?謝靈運,風規潇灑,文章之精,孰能加焉?崔公群,相天下而天下賢之,孰能加焉?衡陽龐蘊,識見之高,道學之勝,孰能加焉?裴晉公,樹大勳業,著于盛唐,孰能加焉?顔魯公具大節義,文章書法,孰能加焉?相國裴公休,文章之古,道學之至,孰能加焉?二蘇子,黃山谷,儒學之至,禅學之勝,孰能加焉?陳忠肅公,道學政事,高識美德,孰能加焉?狀元王日休,博學智識,高明正大,孰能加焉?未暇廣而論之,略言此諸名賢,笃志尚佛,天下孰不知之?此諸名賢,道德明敏,豈不逮于晦庵乎!豈不逮于後世排佛之人乎!蓋為意誠心正,公而無私,重于佛聖人之至道也。
晦庵多注書,故後學敬之,不識其心病,故不擇其言,皆從其說也。
太原曰:近思錄,理學類編,北溪性理等書,皆以凡情度量佛法,乞師明辯之。
空谷曰:彼皆不識佛,随人猜忌而已,以世人之心,測度佛聖人境界,不啻太空粒粟,天地毫芒,何足辯也?豈不見晦庵,臨訣困笃,自悔曰:到此時節,輸黃面老子一着,斯自供款也。
晦庵排佛老,筆于書中,其來三百餘年矣!沮人多少善心了也?沮人多少陰德了也?日後天地氣數,翻變其說,亦未可知。
或有公而無私者,惡其偏見,鳴鼓而攻之,亦未可知也。
太原曰:中也雖不敏,亦知佛法不可排也,世之排者,緻令後學失其善心,于天理何如?空谷曰:佛法者生育天地之大本,主宰萬化之靈機,上窮空界,下徹地輪,莫非佛之所攝,如是大道,何懼排乎?觀其排意,速欲去盡争知愈排愈盛,愈抑愈揚,猶一掌拟掩太陽徒奮身力;如仰面噀天,自污其首;逆風揚塵,自坌己身,然則何益矣?太原曰:謗佛法者,有罪乎?無罪乎?空谷曰:萬般罪過,惟謗佛法者,最為極重。
夫佛法者,超度三界萬靈之大法也,粉骨碎身,尚不能報佛恩之萬一,況欲謗乎?惜乎佛法來遲,老子素王不相會遇,是故佛法不得老子素王發揮其道,指谕後學也。
是以後學不識佛聖人,超三界之大道,辄恣其情,互加诽謗,自損其德,自罹其殃,可勝道哉!可勝道哉!(尚直編,正統間作,姚廣孝撰,道餘錄,以辯明道晦庵之言,此不繁錄。
) 三寶猶世間沃壤良田,種甘栽而得甘果,種苦栽而收苦果,莳良稻而刈粳米,植荊棘而饒棘刺。
然田無憎愛,亦無增減,惟自獲其美惡。
又如淨地,以香塗之,地亦不欣,以穢塗之,地亦不怒,惟自手而招香臭耳。
佛亦如是,毀之佛亦不嫌,敬之佛亦不愛,惟自身感其殃慶,而于田于佛,何有損益哉?或護法天龍善神見而譴谪;猶傍觀者,見以穢塗淨地,良田種荊棘,即憤而嫌責,禍在目前矣!若見以香塗淨地,良田而種粳稻,即贊仰而匡護,祯祥自至,而殃禍遠矣!其有智者,當自思之,佛于我何仇,輕之獲何德?僧于我何冤,毀之得何利?豁然自省,則排毀之心,當下泮消矣!晦庵臨訣困笃,自悔雲:到此時節,輸黃面老子一着,則其已種于善因矣!昔者調達,藏毒藥于指甲,往禮佛足,欲将甲刺傷佛足,令毒攻佛,而佛足變為琉璃,地即坼開,生身陷落時,心生悔敬,欲稱南無佛,未及佛字,身已入地獄佛即與之授記,于當來世,成辟支佛,号曰南無。
晦庵謗佛,罪雖極重,而其臨終自悔之善根,将來必與調達把臂同遊也。
優婆塞戒經雲。
佛言。
善男子。
為破諸苦。
斷除煩惱。
受于無上寂滅之樂。
以是因緣。
受三歸依。
雲何三歸。
謂佛法僧。
佛者能說壞煩惱因。
得正解脫。
法者即是壞煩惱因。
真實解脫。
僧者禀受破煩惱因。
得正解脫。
故論雲。
歸依佛者。
謂一切智。
五分法身也。
歸依法者。
謂滅谛涅槃也。
歸依僧者。
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也。
由此三寶常住于世。
不為世法之所陵慢。
以稱寶者。
如世珍寶為衆生所重今此三寶。
為諸群生三乘七衆之所歸仰故名三歸也。
彥琮法師。
着福田論曰。
夫福田者何耶。
三寶之謂也。
功成妙智。
道登圓覺者佛也。
玄理幽寂。
正教精誠者法也。
禁戒守真。
威儀出俗者僧也。
皆是四生導首。
六趣舟航。
高拔天人。
重逾金石。
譬乎珍寶。
劣相拟議。
佛以法主标宗法以佛師居本。
僧為弟子。
崇斯佛法。
可謂尊卑同位。
本末共門。
語事三種。
論體一緻。
李卓吾 卓吾,諱贽,萬曆間,官至刺史,挂冠祝發,住持龍湖,率衆焚修,為人豪爽英敏,著述頗多,有華嚴合論簡要,及焚書幾卷,多論佛法性理等學。
竹窗二筆雲:唐宰相杜黃裳,臨終自悔,不得為僧,命剃染以殓。
又宋名執政某,遺命亦然。
此非宿世堅持正因,焉能居大位?而醒然不昧,風火散時,具如是耿耿操略。
然有二說,或一念之迷,至死反本。
或故為示現,警悟同流,是未可知也。
晦庵雲。
佛經說。
六根。
六塵。
六識。
四大。
十二緣生。
皆極為精妙。
又雲。
形既朽滅。
神亦飄散。
雖有剉燒春磨。
且無所施。
大十二緣生者。
乃三世因果。
循環不滅之定理。
既知三世循環不滅。
而複雲神亦飄散。
雖有剉燒春磨。
且無所施。
如此議論。
前後相違。
誠無主宰定見。
何能判晰三教是非。
而為智者立言無謬也。
附簡諸宰輔叙佛教隆替狀 唐釋道宣 漢明帝永平中。
上夢金人飛行殿前。
乃使秦景等。
往西域尋佛法。
遂獲三寶。
東傳洛陽。
畫釋迦立像。
是佛寶也。
翻四十二章經。
是法寶也。
迦竺來儀。
是僧寶也。
立寺于洛城西門。
度人開化。
自近之遠。
展轉住持。
終于漢祚。
魏氏一代五主。
四十五年。
隆敬漸深。
不聞拜毀。
吳氏江表四主。
五十九年。
孫權創開佛法。
感瑞立寺。
名為建初。
其後孫皓虐政。
将事除屏。
諸臣谏之乃止。
召僧而受五戒。
蜀中二主。
四十三年。
于時軍國謀猷。
佛教無聞信毀。
晉司馬氏。
東西立政。
一十二主。
一百五十六年中朝四帝。
崇信之極。
不聞異議。
唯東晉成帝。
鹹康六年。
丞相王導。
太尉庾亮薨後。
庚冰輔政。
帝在幼沖。
為帝出诏。
令僧緻拜。
時尚書。
令何充。
尚書謝廣等。
建議不合拜。
往反三議。
當時遂寝。
爾後六十二年。
安帝元初中。
太尉桓玄。
以震主之威。
下書令拜。
尚書令桓謙。
中書王谧等。
抗谏曰今沙門雖意深于敬。
不以形屈為禮。
迹充率土。
而趣超方内。
是以外國之君。
莫不降禮(如育王等。
禮沙彌之事也)。
良以道。
在則貴。
不以人為輕重(如魏文之軌于水。
淚光之遇子陵等)。
尋大法東流。
為日諒久。
雖風移政易。
而弘之不異。
豈不以獨絕之化。
有日用于陶漸。
清約之風。
無時害于隆平者乎。
玄又緻書廬山遠法師。
序老子均王侯于三大。
遠答以方外之儀。
不隸諸華之禮。
乃着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
其事由息(論載廣弘明集)。
及安帝返政。
還崇信奉。
終于恭帝。
有宋劉氏八君五紀雖孝武晚年。
将隆虐政。
暫制拜君。
尋依先政。
事還停息齊。
梁。
陳氏。
三代。
一百一十餘年。
隆敬盡一。
信重逾深。
中原魏氏。
十有餘君。
一百五十五年。
佛法大行。
備。
見魏收良史。
唯太武真君七年。
聽讒滅法。
經于五載。
感疠而崩。
還興佛法。
終于靜帝(傳載廣弘明集。
及魏書釋老志)。
自晉失禦中原。
江表稱帝。
國分十六(謂五涼。
四燕。
三秦。
二趙。
夏。
蜀。
也)。
斯諸僞政。
信法不虧。
唯赫連勃勃。
據有夏州。
兇暴無厭以殺為樂。
佩像背上。
令僧禮之。
後為震死。
及葬。
又震出之。
其子昌襲位。
尋為北魏所吞。
妻子刑刻。
具如蕭子顯齊書。
高齊在邺。
六帝二十八年。
信重逾前。
國無兩事。
宇文周氏。
五帝二十五年。
初武帝信重佛法。
造寺建塔。
度僧二千。
寫經十餘部。
後納道士張賓之惑。
便受道法。
将除佛教。
有安法師。
着二教論。
以抗之。
論雲。
九流之教。
教止修身。
名為外教。
三乘之教。
教靜心惑。
名為内教。
老非教主。
易謙所攝。
帝聞之。
存廢理乖。
遂雙除屏。
不盈五載。
身殁政移(帝感疠疾。
身瘡大發而殂)。
太子赟。
即帝位。
诏曰。
佛法弘大。
前古共崇。
讵宜隐沉。
舍而不行。
自今應王公下至黎庶。
并宜修事。
知朕意焉(出周紀)。
帝造像一萬餘軀。
命寫般。
若經三千部。
大齋八戒。
念佛不替(出辯正錄)。
隋氏承運。
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
載興佛法。
海内置塔。
百有餘州。
皆發休瑞。
具如圖。
傳。
炀帝初年。
深敬佛法。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