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解惑編卷下之下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編
明太祖高皇帝
皇明護法集
天下大道,惟善無上,其善無上者,釋迦是也。
固大慈忍志,立大悲願心,行無所不至,化無所不被。
論性原情,談心妙理,潔六塵之無垢,淨六根之無翳,去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以樂人天。
斯行斯修,而曆劫無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宮,既舍金輪而猶苦行。
于雪嶺時,道成午夜,明星相符,朕觀如來,以己之大覺而欲盡覺諸法界衆生,其為慈也大,其為悲也深,可謂無上者欤!昔釋迦之為道,孤處雪嶺,于世俗無幹。
及其道成也,善被兩間,靈通上下,使鬼神護衛而聽從,故世人良者愈多,頑惡者漸少。
所以治世人主,每減刑法,而天下治。
斯非君減刑法,而由佛化博被之然也。
所以柳子厚有雲,陰翊王度,是也(梵宮,即天竺迦毗羅國淨飯王宮,天竺人語,同梵天語,書同梵天書,故雲梵宮)。
遊寺記 朕因憂慮既多,特入寺中,與禅者盤桓,暫釋幾冗之一時。
入寺既行,凡所到處,無不有佛,及至方丈,平視兩壁,皆懸水墨高僧,凡四軸六人,一軸三禅海水,一軸了經松下,一軸撫鹿溪邊,一軸樂水于岩前。
嗚呼!住持者志哉,所以設此,意在感動心懷,堅立寂寞之機,甚得其宜也!何以見之?如三禅海水者,其海潑天飛浪,煙海四際,其高僧凝然,舉塵而揮,鼎足而坐,可謂奇矣!動修者一也。
又了經于松下,對月于昊穹,可謂清之極矣!複有一僧,前撫鹿于溪,後山神以密護,可謂行至矣!又坦然而無慮,樂然而無憂,樂水于山根,可謂寂寞而已!斯四軸六人,足可堅修者之心,朕為斯而樂,至暮而歸。
餘月複至寺,由東庑而入,見畫像圖形,皆男女夾雜,濃梳豔裹者紛然,将謂動小乘,而堅大乘也。
徐至苑中,見有數架修上薔薇,朕亦謂非宜也。
少時憩方丈,顧左右壁,亡其前日所有高人四軸,不覺興歎矣!何哉?所以歎者不惟畫,于薔薇不合有而有,四軸高僧當懸,除去皆非所宜,故興歎息焉! 祭寶志禅師文 昔者師能出世異人,性備六通,景張佛教,使兇頑從化,善者愈良。
及其終也,擇地于鐘山之陽,陰其宅而居之。
經今八百六十七年,今朕建宮在迩,其為師焚修者俯而視之,因敕中書下工部,造浮圖于山之左,今将完成,徙師于是。
於戲!漏盡毋生人我,劫終勿堕塵埃,惟師神通,尚飨! 維摩居士贊 獅子座中花蕊遍,廚間香積味新鮮;誰人問病躊躇去,鐵馬嘶風牛策鞭。
禅海羅漢贊 爾怪且玄,海氣如煙;拂塵蕩垢,鼎足而禅。
薄天飛浪,何處宿緣;宜哉尊者,處危自然。
洪武九年,試經,給沙門度牒。
十年诏天下沙門,講心經,金剛,楞伽三經,命宗泐,如玘,長老注釋頒行。
又敕一切南北僧及有道善人,但有願歸三寶,或受五戒十戒,持齋戒酒,習學經典,明心見性,僧俗善人,許令赍持戒牒随身執照。
不論山林城郭,鄉落村中,恁結壇,上座拘集,僧俗人等。
日則講經說法,化度一方;夜則取靜修心。
十四年,命度僧一千名,悉給與度牒,贍僧田二百五十頃有奇。
十八年,敕建雞鳴寺,造浮圖五級,祠寶志公,歲遣官祭祀。
時雲南有十僧來,欲往浙江,遊玩寺院,敕禮部與文書咨兵部,應付腳力,遞送至鎮江府交卸,聽從遊玩。
又護持朵甘思。
烏思藏诏。
大矣哉大覺金仙。
行矣哉曆無量阿僧祗下兜率。
生梵宮。
異哉雪嶺之修。
世人過者乎。
天上人間經劫既廣忍辱愈多方成佛道。
善被人世。
法張寰宇。
人有從斯道者。
天鑒神扶。
身後同遊于佛境若違斯道而慢佛者。
則天鑒神知羁困地獄與鬼同處。
直候拂石劫盡而方生。
其斯憂乎苦乎。
一念同佛。
則百禍煙消化為諸福。
今朵甘思烏思藏。
兩衛地方。
諸院上師。
踵如來之大教。
備五印之多經。
代為闡揚。
化兇頑以從善。
啟人心以滌愆。
朕謂佛為衆生若是。
今多院諸師。
亦。
為佛若是。
而為暗理王綱。
與民多福。
敢有不尊佛教。
而慢諸上師者。
就本處都指揮司。
如律施行毋怠(五印度。
即五天竺)。
十一月十八日,僧錄司講經法師如玘卒,诏禮部辦素馔,庫内支價,買祭物件完備,祭祀及葬,遣禮部侍郎章祥緻祭。
禦親制文十九年八月八日,出榜張挂。
禁治諸色人等,毋得輕慢佛教,罵詈僧人,非禮攪擾,違者本處官司約束,欽此欽遵!給出榜文頒行天下,各寺張挂禁約。
二十一年,敕僧錄司于天禧寺,試經度僧,給與度牒,烏蠻曲靖等處每三十裡,造一座庵,自耕自食,化他一境的人。
六月十四日,敕今後但有不守戒律僧,發往天界能仁寺工役。
二十四年旨曰:曩者民間世俗,多有仿僧瑜伽教者,呼為善友,為佛法不清,顯密不靈,為污濁之所污,今後止許僧為之。
敢有似前如此者,罪以遊食。
二十七年,诏曰:自佛去世之後,諸踵佛之道,所在靜處不出戶牖,明佛之旨,官民趨者,累代如此,效佛宣揚者,智人也!所以佛道永昌,法輪常轉。
迩年以來,奸邪無籍之徒,避患難以偷生,更名易姓,潛入法門。
由是奔走市村,無異乞覓者。
緻使輕薄小人,毀辱罵詈,有玷法門。
特敕禮部條例,所避所趨者,榜示之:凡僧不許具僧服入公廳跪拜,設若自身有犯,即預先去僧服,以受擒拿。
敢有連僧服跪公廳者,處以極刑。
又欽賜田地稅糧全免,常住田地,雖有稅糧,仍免雜派。
僧人不許充當差役。
官司有将寺物沒官,及改充别用者,即以髒論。
一切官民,敢有侮慢于僧者,治之以罪。
天子之量,猶太虛滄海,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僧有不守戒律者,不加刑罰,唯遣寺作役,令其自慚改悔。
如元世祖,但令閱經忏悔。
所以聖人,心同一德,豈同世俗蚊蚋之胸襟,見一僧有過,如冤如仇,不思三教中,孰能無過,堯舜尚有四兇,況其餘者!即如族間,豈得人人賢善,如有過者,何以舍而不誡,反責他非?古德有雲:他非不用頻頻舉,己過還須漸漸除。
能服此語,則人我除,是非息矣!又不但太祖世祖,即魏梁唐宋,代代敕約,僧有過犯,皆以佛律治,不得與民同科。
如魏宣武帝景明二年,诏僧有犯,悉付昭玄都統法師,以内律僧制判之。
梁武帝制僧尼犯過,依佛律行罰。
唐高宗永徽并顯慶年,二次下敕,天下僧尼犯國法者以内律治,不得與民同科。
宋徽宗宣和,敕吳國公主,敬重空門,品官庶民,有毀辱僧尼者,照祥符三年指揮。
宋真宗年,敕品官無故毀辱僧尼,口稱秃字者,勒停見任,庶民流千裡。
元世祖曰:以俗制于僧,失其崇敬,遍谕天下,各主綱維,主掌教門,護持佛法。
臣下聞,奏雲:有俗僧人,宜令同民。
帝令修補寺院,以遮其過。
阿合麻丞相奏:天下僧尼,頗多混濫,精通佛法,可允為僧;無知無聞,宜令例俗。
膽巴帝師奏雲:多人祝壽好,多人生怨好。
帝曰:多人祝壽好,其事乃止。
即如▆太祖高皇帝,僧犯國法殺盜奸,尚先去僧服,方許擒拿,不令辱于僧體,可謂護法之至極。
其餘小罪,但令作役而已!此乃上合天心,下滋黎庶。
如大集經雲:佛言其有王臣見有于佛法中出家者,作大罪業,但擯令出國,不得鞭打,何況鞭打出家具持戒者!時在會一切天龍八部神衆,而白佛言:若諸國王見有,為佛出家持戒不持戒,鞭打之者,我等不複護持養育如是國王,舍離國去。
其國即有疾疫,饑馑刀兵俱起,非時風雨,亢旱毒熱,傷害苗稼。
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王不遮護者,我等亦當出其國土。
所以曆代帝王,皆以天心佛心,而護持三寶,緻使天龍八部,衛祐國土,一切人民,離諸殃患。
如唐朝曆代王臣,皆信敬三寶,故緻夜不閉門,鬥米三錢。
今人不知,辄輕三寶,觸彼天龍威怒,緻令風雨失時,三災疊作,不自省悔,而反怨王天,罪莫大焉!(三災:疾疫.饑馑.刀兵。
) 續原教論 沈士榮撰 洪武十八年,翰林待诏沈士榮撰,上卷七篇曰:原教論,觀心解,内教外教辨,執迹儒者,參禅辨,論禅辨,作用是性解。
下卷七篇曰:名儒好佛解,自私辨,莊老異同辨,錯說諸經解,較是非得失辨,三教論,諸師人物雄偉論。
其序雲:夫情智相違而後有教,識趣相違而後有辨,故分别是非,所以立教,不辨何以立理哉?昔人欲理之明,乃設難以為問答,使讀之者,了然不疑。
今儒者疑難于佛,必當辨之,所以立教明理也。
昔諸佛出世,諸大菩薩化為外道,各執異說,問難于佛如來,乃破其邪執,立如是義,說如是經,則諸教皆由論辨而起也。
若唐宋大儒,各執所見,疑難于佛,毀訾排斥,或有甚焉!亦或菩薩化身儒門,故爾相違,使有以辨之,以彰至理欤!果亦未造佛之阃域,實有所疑欤!自是以來,數百年間,以儒名者之于佛教,或為敬信,或為非議,毀贊不常,是非莫辨,使至道不明,誠可悲矣!士榮自知愚陋,所學不及先儒之萬一。
又未得吾佛證入之門。
伏念二教之相違久矣!而智者則默然而不為之辨。
坐視求學之士,循習舊聞,或生诽謗,喪内學之家珍,傷名教之根本。
故不自揆度,辄以其所非斥之言,具錄于前,為之辨解于後:著論三篇,解五篇,辨六篇,通十四,原其異同謂之論;釋其疑惑謂之解;明其是非謂之辨。
理學君子,幸決擇而去取焉!固不礙于聖賢之學也。
時洪武乙醜季夏上弦,建安沈士榮謹序。
太宗文皇帝(高祖第四子) 皇明護法集 永樂四年,迎西僧尚師哈立麻至京師。
先是上在藩邸,聞烏思藏有尚師哈立麻者,異僧也。
及即位,遣中官侯顯,赍币往迎,五曆寒暑乃至,車駕躬往接之。
五年,直隸及浙江諸郡,軍民子弟披剃為僧,赴經請度牒者,千八百人,禮部以聞。
二月命西僧尚師哈立麻,于靈谷寺,啟建法壇,薦祀皇考皇妣。
尚師率天下僧伽,舉揚普度大齋科,十有四日。
慶雲天花,甘雨甘露,舍利祥光,青鸾白鶴,連目畢集。
一夕桧柏生金色花,花遍于都城,金仙羅漢,變現雲表,白象青獅莊嚴妙相;天燈導引,幡蓋旋繞,亦既來下。
又聞梵呗空樂,自天而降。
群臣上表稱賀,學士胡廣等,獻聖孝瑞應歌頌。
自是之後,上潛心釋典,作為佛曲,使宮中歌舞之。
三月初六日,文武等官,奉天門早朝奏準,奉聖旨,着落禮部知道,新出榜曉谕,該行腳僧,持齋受戒,恁他結壇說法,有人阻當,發口外為民,欽此!三月封西僧尚師哈立麻,為萬行具足十分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
領天下釋教,賜金百兩,銀千兩,彩币寶鈔,織金珠袈裟,金銀器皿,鞍馬,賜儀仗與郡王同。
其徒孛羅等,皆封為大國師,并賜印诰金币等物,宴之于華蓋殿。
十一年,敕江甯造大報恩寺及塔,其塔始晉孝武中,并州劉薩诃暴死七日而蘇,觀音菩薩教于建業(即江甯府),洛陽,臨缁,鄮陰(今甯波府阿育王塔),成都,五處,皆阿育王塔。
往禮拜者,不堕地獄,诃方至丹陽望見長幹有異氣,于光處掘地,得舍利三顆,爪發各一,造塔一級藏之,後稍增至三級。
梁天監元年,改阿育王塔,造長幹寺,出塔中舍利及爪發,發青绀色,伸之随手長短,放之屈為螺形,乃高大其塔。
帝幸寺,設無礙大會法食,老少士女,莫不欣悅,遠近馳仰,冠蓋雲集。
凡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
塔元末毀,永樂十一年重建,畢工于宣德初,純用五色琉璃磚瓦,凡九級,級級八門,舉高一十四丈,照耀雲日。
刹表高數丈,上設黃金珠寶頂,奇制極工,世所希有。
每放光明,種種異相非一,或有聲如雷焉(長幹即報恩寺前街名)。
十七年,禦制諸佛菩薩名稱歌曲大小五十卷,佛名經三十卷神僧九卷,入藏。
敕僧一如,編彙禅宗語錄。
奏曰:中間合無去取。
上曰:祖師說的,都是佛法,不要去取。
宣一如等八人,校勘藏經,重刊藏闆,着衆僧用心,看中書寫藏經。
敕問:藏經校勘好否?奏:已七番校過,禦制經序十三篇,佛菩薩贊跋十二篇,為各經之首。
上問經闆着幾人完?奏雲:看工匠多少?上曰:着二千五百,一年了得麼?不敢對。
上曰:經闆刊後留在何處?亦不敢對。
上曰安一藏者裡,安一藏南京,石上也刻一藏,于大石洞藏着。
向後木的壞了,有石的在。
是年秋,禦制佛曲成,并刊佛經以傳,九月十二日,欽頒佛曲至大報恩寺,當日夜本寺塔見舍利光如寶珠。
十三日現五色毫光,慶雲捧日,千佛觀音菩薩羅漢妙相畢集。
續頒佛經佛曲,至淮安給散,又現五色圓光,彩雲滿天,雲中現菩薩羅漢,天花寶塔,龍鳳獅象,又有紅鳥白鶴,盤旋飛繞。
十八年三月初六日,宣僧擴思等,道士袁仁等,同進,旨曰:道家經好生纰缪,且老子稱淨樂國王,在于何時?袁對雲:無年代。
旨問擴思,且如有報恩重經等,不是佛說的,休入藏裡,欽此!上曰:止如分數珠經血盆經,高王經等,皆非佛說不可入藏。
奏曰:道家有太上實錄謗佛。
上曰:向年間着收來,還也不曾,這劉淵然該殺的。
道士袁奏曰:太上實錄,多
固大慈忍志,立大悲願心,行無所不至,化無所不被。
論性原情,談心妙理,潔六塵之無垢,淨六根之無翳,去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以樂人天。
斯行斯修,而曆劫無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宮,既舍金輪而猶苦行。
于雪嶺時,道成午夜,明星相符,朕觀如來,以己之大覺而欲盡覺諸法界衆生,其為慈也大,其為悲也深,可謂無上者欤!昔釋迦之為道,孤處雪嶺,于世俗無幹。
及其道成也,善被兩間,靈通上下,使鬼神護衛而聽從,故世人良者愈多,頑惡者漸少。
所以治世人主,每減刑法,而天下治。
斯非君減刑法,而由佛化博被之然也。
所以柳子厚有雲,陰翊王度,是也(梵宮,即天竺迦毗羅國淨飯王宮,天竺人語,同梵天語,書同梵天書,故雲梵宮)。
遊寺記 朕因憂慮既多,特入寺中,與禅者盤桓,暫釋幾冗之一時。
入寺既行,凡所到處,無不有佛,及至方丈,平視兩壁,皆懸水墨高僧,凡四軸六人,一軸三禅海水,一軸了經松下,一軸撫鹿溪邊,一軸樂水于岩前。
嗚呼!住持者志哉,所以設此,意在感動心懷,堅立寂寞之機,甚得其宜也!何以見之?如三禅海水者,其海潑天飛浪,煙海四際,其高僧凝然,舉塵而揮,鼎足而坐,可謂奇矣!動修者一也。
又了經于松下,對月于昊穹,可謂清之極矣!複有一僧,前撫鹿于溪,後山神以密護,可謂行至矣!又坦然而無慮,樂然而無憂,樂水于山根,可謂寂寞而已!斯四軸六人,足可堅修者之心,朕為斯而樂,至暮而歸。
餘月複至寺,由東庑而入,見畫像圖形,皆男女夾雜,濃梳豔裹者紛然,将謂動小乘,而堅大乘也。
徐至苑中,見有數架修上薔薇,朕亦謂非宜也。
少時憩方丈,顧左右壁,亡其前日所有高人四軸,不覺興歎矣!何哉?所以歎者不惟畫,于薔薇不合有而有,四軸高僧當懸,除去皆非所宜,故興歎息焉! 祭寶志禅師文 昔者師能出世異人,性備六通,景張佛教,使兇頑從化,善者愈良。
及其終也,擇地于鐘山之陽,陰其宅而居之。
經今八百六十七年,今朕建宮在迩,其為師焚修者俯而視之,因敕中書下工部,造浮圖于山之左,今将完成,徙師于是。
於戲!漏盡毋生人我,劫終勿堕塵埃,惟師神通,尚飨! 維摩居士贊 獅子座中花蕊遍,廚間香積味新鮮;誰人問病躊躇去,鐵馬嘶風牛策鞭。
禅海羅漢贊 爾怪且玄,海氣如煙;拂塵蕩垢,鼎足而禅。
薄天飛浪,何處宿緣;宜哉尊者,處危自然。
洪武九年,試經,給沙門度牒。
十年诏天下沙門,講心經,金剛,楞伽三經,命宗泐,如玘,長老注釋頒行。
又敕一切南北僧及有道善人,但有願歸三寶,或受五戒十戒,持齋戒酒,習學經典,明心見性,僧俗善人,許令赍持戒牒随身執照。
不論山林城郭,鄉落村中,恁結壇,上座拘集,僧俗人等。
日則講經說法,化度一方;夜則取靜修心。
十四年,命度僧一千名,悉給與度牒,贍僧田二百五十頃有奇。
十八年,敕建雞鳴寺,造浮圖五級,祠寶志公,歲遣官祭祀。
時雲南有十僧來,欲往浙江,遊玩寺院,敕禮部與文書咨兵部,應付腳力,遞送至鎮江府交卸,聽從遊玩。
又護持朵甘思。
烏思藏诏。
大矣哉大覺金仙。
行矣哉曆無量阿僧祗下兜率。
生梵宮。
異哉雪嶺之修。
世人過者乎。
天上人間經劫既廣忍辱愈多方成佛道。
善被人世。
法張寰宇。
人有從斯道者。
天鑒神扶。
身後同遊于佛境若違斯道而慢佛者。
則天鑒神知羁困地獄與鬼同處。
直候拂石劫盡而方生。
其斯憂乎苦乎。
一念同佛。
則百禍煙消化為諸福。
今朵甘思烏思藏。
兩衛地方。
諸院上師。
踵如來之大教。
備五印之多經。
代為闡揚。
化兇頑以從善。
啟人心以滌愆。
朕謂佛為衆生若是。
今多院諸師。
亦。
為佛若是。
而為暗理王綱。
與民多福。
敢有不尊佛教。
而慢諸上師者。
就本處都指揮司。
如律施行毋怠(五印度。
即五天竺)。
十一月十八日,僧錄司講經法師如玘卒,诏禮部辦素馔,庫内支價,買祭物件完備,祭祀及葬,遣禮部侍郎章祥緻祭。
禦親制文十九年八月八日,出榜張挂。
禁治諸色人等,毋得輕慢佛教,罵詈僧人,非禮攪擾,違者本處官司約束,欽此欽遵!給出榜文頒行天下,各寺張挂禁約。
二十一年,敕僧錄司于天禧寺,試經度僧,給與度牒,烏蠻曲靖等處每三十裡,造一座庵,自耕自食,化他一境的人。
六月十四日,敕今後但有不守戒律僧,發往天界能仁寺工役。
二十四年旨曰:曩者民間世俗,多有仿僧瑜伽教者,呼為善友,為佛法不清,顯密不靈,為污濁之所污,今後止許僧為之。
敢有似前如此者,罪以遊食。
二十七年,诏曰:自佛去世之後,諸踵佛之道,所在靜處不出戶牖,明佛之旨,官民趨者,累代如此,效佛宣揚者,智人也!所以佛道永昌,法輪常轉。
迩年以來,奸邪無籍之徒,避患難以偷生,更名易姓,潛入法門。
由是奔走市村,無異乞覓者。
緻使輕薄小人,毀辱罵詈,有玷法門。
特敕禮部條例,所避所趨者,榜示之:凡僧不許具僧服入公廳跪拜,設若自身有犯,即預先去僧服,以受擒拿。
敢有連僧服跪公廳者,處以極刑。
又欽賜田地稅糧全免,常住田地,雖有稅糧,仍免雜派。
僧人不許充當差役。
官司有将寺物沒官,及改充别用者,即以髒論。
一切官民,敢有侮慢于僧者,治之以罪。
天子之量,猶太虛滄海,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僧有不守戒律者,不加刑罰,唯遣寺作役,令其自慚改悔。
如元世祖,但令閱經忏悔。
所以聖人,心同一德,豈同世俗蚊蚋之胸襟,見一僧有過,如冤如仇,不思三教中,孰能無過,堯舜尚有四兇,況其餘者!即如族間,豈得人人賢善,如有過者,何以舍而不誡,反責他非?古德有雲:他非不用頻頻舉,己過還須漸漸除。
能服此語,則人我除,是非息矣!又不但太祖世祖,即魏梁唐宋,代代敕約,僧有過犯,皆以佛律治,不得與民同科。
如魏宣武帝景明二年,诏僧有犯,悉付昭玄都統法師,以内律僧制判之。
梁武帝制僧尼犯過,依佛律行罰。
唐高宗永徽并顯慶年,二次下敕,天下僧尼犯國法者以内律治,不得與民同科。
宋徽宗宣和,敕吳國公主,敬重空門,品官庶民,有毀辱僧尼者,照祥符三年指揮。
宋真宗年,敕品官無故毀辱僧尼,口稱秃字者,勒停見任,庶民流千裡。
元世祖曰:以俗制于僧,失其崇敬,遍谕天下,各主綱維,主掌教門,護持佛法。
臣下聞,奏雲:有俗僧人,宜令同民。
帝令修補寺院,以遮其過。
阿合麻丞相奏:天下僧尼,頗多混濫,精通佛法,可允為僧;無知無聞,宜令例俗。
膽巴帝師奏雲:多人祝壽好,多人生怨好。
帝曰:多人祝壽好,其事乃止。
即如▆太祖高皇帝,僧犯國法殺盜奸,尚先去僧服,方許擒拿,不令辱于僧體,可謂護法之至極。
其餘小罪,但令作役而已!此乃上合天心,下滋黎庶。
如大集經雲:佛言其有王臣見有于佛法中出家者,作大罪業,但擯令出國,不得鞭打,何況鞭打出家具持戒者!時在會一切天龍八部神衆,而白佛言:若諸國王見有,為佛出家持戒不持戒,鞭打之者,我等不複護持養育如是國王,舍離國去。
其國即有疾疫,饑馑刀兵俱起,非時風雨,亢旱毒熱,傷害苗稼。
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王不遮護者,我等亦當出其國土。
所以曆代帝王,皆以天心佛心,而護持三寶,緻使天龍八部,衛祐國土,一切人民,離諸殃患。
如唐朝曆代王臣,皆信敬三寶,故緻夜不閉門,鬥米三錢。
今人不知,辄輕三寶,觸彼天龍威怒,緻令風雨失時,三災疊作,不自省悔,而反怨王天,罪莫大焉!(三災:疾疫.饑馑.刀兵。
) 續原教論 沈士榮撰 洪武十八年,翰林待诏沈士榮撰,上卷七篇曰:原教論,觀心解,内教外教辨,執迹儒者,參禅辨,論禅辨,作用是性解。
下卷七篇曰:名儒好佛解,自私辨,莊老異同辨,錯說諸經解,較是非得失辨,三教論,諸師人物雄偉論。
其序雲:夫情智相違而後有教,識趣相違而後有辨,故分别是非,所以立教,不辨何以立理哉?昔人欲理之明,乃設難以為問答,使讀之者,了然不疑。
今儒者疑難于佛,必當辨之,所以立教明理也。
昔諸佛出世,諸大菩薩化為外道,各執異說,問難于佛如來,乃破其邪執,立如是義,說如是經,則諸教皆由論辨而起也。
若唐宋大儒,各執所見,疑難于佛,毀訾排斥,或有甚焉!亦或菩薩化身儒門,故爾相違,使有以辨之,以彰至理欤!果亦未造佛之阃域,實有所疑欤!自是以來,數百年間,以儒名者之于佛教,或為敬信,或為非議,毀贊不常,是非莫辨,使至道不明,誠可悲矣!士榮自知愚陋,所學不及先儒之萬一。
又未得吾佛證入之門。
伏念二教之相違久矣!而智者則默然而不為之辨。
坐視求學之士,循習舊聞,或生诽謗,喪内學之家珍,傷名教之根本。
故不自揆度,辄以其所非斥之言,具錄于前,為之辨解于後:著論三篇,解五篇,辨六篇,通十四,原其異同謂之論;釋其疑惑謂之解;明其是非謂之辨。
理學君子,幸決擇而去取焉!固不礙于聖賢之學也。
時洪武乙醜季夏上弦,建安沈士榮謹序。
太宗文皇帝(高祖第四子) 皇明護法集 永樂四年,迎西僧尚師哈立麻至京師。
先是上在藩邸,聞烏思藏有尚師哈立麻者,異僧也。
及即位,遣中官侯顯,赍币往迎,五曆寒暑乃至,車駕躬往接之。
五年,直隸及浙江諸郡,軍民子弟披剃為僧,赴經請度牒者,千八百人,禮部以聞。
二月命西僧尚師哈立麻,于靈谷寺,啟建法壇,薦祀皇考皇妣。
尚師率天下僧伽,舉揚普度大齋科,十有四日。
慶雲天花,甘雨甘露,舍利祥光,青鸾白鶴,連目畢集。
一夕桧柏生金色花,花遍于都城,金仙羅漢,變現雲表,白象青獅莊嚴妙相;天燈導引,幡蓋旋繞,亦既來下。
又聞梵呗空樂,自天而降。
群臣上表稱賀,學士胡廣等,獻聖孝瑞應歌頌。
自是之後,上潛心釋典,作為佛曲,使宮中歌舞之。
三月初六日,文武等官,奉天門早朝奏準,奉聖旨,着落禮部知道,新出榜曉谕,該行腳僧,持齋受戒,恁他結壇說法,有人阻當,發口外為民,欽此!三月封西僧尚師哈立麻,為萬行具足十分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
領天下釋教,賜金百兩,銀千兩,彩币寶鈔,織金珠袈裟,金銀器皿,鞍馬,賜儀仗與郡王同。
其徒孛羅等,皆封為大國師,并賜印诰金币等物,宴之于華蓋殿。
十一年,敕江甯造大報恩寺及塔,其塔始晉孝武中,并州劉薩诃暴死七日而蘇,觀音菩薩教于建業(即江甯府),洛陽,臨缁,鄮陰(今甯波府阿育王塔),成都,五處,皆阿育王塔。
往禮拜者,不堕地獄,诃方至丹陽望見長幹有異氣,于光處掘地,得舍利三顆,爪發各一,造塔一級藏之,後稍增至三級。
梁天監元年,改阿育王塔,造長幹寺,出塔中舍利及爪發,發青绀色,伸之随手長短,放之屈為螺形,乃高大其塔。
帝幸寺,設無礙大會法食,老少士女,莫不欣悅,遠近馳仰,冠蓋雲集。
凡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
塔元末毀,永樂十一年重建,畢工于宣德初,純用五色琉璃磚瓦,凡九級,級級八門,舉高一十四丈,照耀雲日。
刹表高數丈,上設黃金珠寶頂,奇制極工,世所希有。
每放光明,種種異相非一,或有聲如雷焉(長幹即報恩寺前街名)。
十七年,禦制諸佛菩薩名稱歌曲大小五十卷,佛名經三十卷神僧九卷,入藏。
敕僧一如,編彙禅宗語錄。
奏曰:中間合無去取。
上曰:祖師說的,都是佛法,不要去取。
宣一如等八人,校勘藏經,重刊藏闆,着衆僧用心,看中書寫藏經。
敕問:藏經校勘好否?奏:已七番校過,禦制經序十三篇,佛菩薩贊跋十二篇,為各經之首。
上問經闆着幾人完?奏雲:看工匠多少?上曰:着二千五百,一年了得麼?不敢對。
上曰:經闆刊後留在何處?亦不敢對。
上曰安一藏者裡,安一藏南京,石上也刻一藏,于大石洞藏着。
向後木的壞了,有石的在。
是年秋,禦制佛曲成,并刊佛經以傳,九月十二日,欽頒佛曲至大報恩寺,當日夜本寺塔見舍利光如寶珠。
十三日現五色毫光,慶雲捧日,千佛觀音菩薩羅漢妙相畢集。
續頒佛經佛曲,至淮安給散,又現五色圓光,彩雲滿天,雲中現菩薩羅漢,天花寶塔,龍鳳獅象,又有紅鳥白鶴,盤旋飛繞。
十八年三月初六日,宣僧擴思等,道士袁仁等,同進,旨曰:道家經好生纰缪,且老子稱淨樂國王,在于何時?袁對雲:無年代。
旨問擴思,且如有報恩重經等,不是佛說的,休入藏裡,欽此!上曰:止如分數珠經血盆經,高王經等,皆非佛說不可入藏。
奏曰:道家有太上實錄謗佛。
上曰:向年間着收來,還也不曾,這劉淵然該殺的。
道士袁奏曰:太上實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