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之上

關燈
,毫厘為細,間關其内,故謂之道。

    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經之中,不見其辭,子既耽詩書,悅禮樂,奚為複好佛道,喜異術,豈能逾經傳,美聖業哉!竊為吾子不取也。

    牟子曰:書不必孔丘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衆善,以輔其身,子貢雲:夫子何常師之有乎?堯事尹壽,舜事務成,旦學呂望,丘學老聃,亦俱不見于七經也。

    四師雖聖,比之于佛,猶白鹿之與麒麟,燕鳥之與鳳凰也,堯舜周孔且尤之,而況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焉能舍而不學乎?五經事義,或有所阙,佛不見記,何足怪疑哉!問曰: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其異于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語,非實之雲也。

    牟子曰:諺雲,少所見,多所怪,睹馲駝,言馬腫背。

    堯眉八彩,舜目重瞳,臯陶鳥喙,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偻,伏羲龍鼻,仲尼反頨,老子日角目玄,鼻有雙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異于人乎?佛之相好,奚足疑哉!問曰:佛道言人死當複更生,仆不信此言之審也,牟子曰:人臨死,其家上屋呼之,死已複呼誰?或曰:呼其魂魄。

    牟子曰:神還則生,不還神何之乎?曰:成鬼神。

    牟子曰:是也,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

    身譬如五谷之根葉,魂神如五谷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得道身滅耳。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或曰:為道亦死,不為道亦死,有何異乎?牟子曰:所謂無一日之善,而問終身之譽者也。

    有道雖死,神歸福堂,為惡既死,神當其殃。

    愚夫闇于成事,賢智預于未萌,道與不道,如金比草,善之與惡,如白方黑,焉得不異,而言何異乎?問曰:孔子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聖人之所紀也,今佛家辄說生死之事,鬼神之務,此殆非聖哲之語也。

    夫履道者,當虛無澹泊,歸志質樸,何為乃道生死以亂志,說鬼神之餘事乎?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謂見外,未識内者也。

    孔子疾,子路不問本末,以此抑之耳。

    孝經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又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豈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為武王請命曰:旦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夫何為也?佛經所說生死之趣,非此類乎?老子曰: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又曰:用其光,複其明,無遺身殃。

    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兇之所住,至道之要,實貴寂寞,佛家豈好言乎,來問不得不對耳,鐘鼓豈有自鳴者,桴加而有聲矣。

    問曰:吾子以經傳理佛之說,其辭富而義顯,其文熾而說美,得無非其誠是子之辯也。

    牟子曰:非吾辯也,見博故不惑耳。

    問曰:見博其有術乎?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解佛經之時,惑甚于子,雖誦五經,适以為華,未成實矣。

    吾既睹佛經之說,覽老子之要,守恬惔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井而窺溪谷,登嵩岱而見丘垤矣!五經則五味,佛道則五谷矣!吾自聞道已來,如開雲見白日,炬火入冥室焉。

    問曰: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說,褒贊佛行,稱譽其德,高者陵青雲,廣者逾地坼,得無逾其本,過其實乎,而仆譏刺頗得疹中,宜其病也。

    牟子曰:籲!吾之所褒,猶以塵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滄海,子之所謗,猶握瓢觚欲減江海,操耕耒欲損昆侖,側一掌以翳日光,舉土塊以塞河沖,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毀,不能令其下也(詳如弘明集)。

     曹植(字子建,武帝第四子) 廣弘明集 植精通書藝,時稱為天人,每讀佛經,辄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

    嘗遊漁山,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飏哀婉,因仿其聲,寫為梵呗,今法事有漁山梵,即其餘奏也。

    嘗着辯道論,言仙道虛妄。

     阚澤(字德潤,山陰人) 廣弘明集并宗炳明佛論 吳主孫權,問尚書令阚澤曰:孔丘李老,得與佛比對否,澤曰:臣聞魯孔君者,英才誕秀,聖德不群,世号素王,制述經典,訓獎周道,教化來葉,師儒之風,澤潤今古。

    亦有逸民,如許成子,原陽子,莊子,老子等,百家子書,皆修自玩,放暢山谷,縱佚其心,學歸澹泊,事乖人倫長幼之節,亦非安俗化民之風。

    至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

    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然者,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

    吳主大悅,以澤為太子太傅。

     東晉袁宏 廣弘明集 宏有逸才,嘗着漢紀雲,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覺也,将覺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悲為主,專務清淨,其精者,号沙門,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欲,而歸于無為也。

    又以為人死,精靈不滅,随複受形,生時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煉精神,以至為佛也。

    世俗之人,或以為虛誕,然歸于玄,微深遠難得而測,故王公大臣,現生死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

     孫綽 廣弘明集 哀帝朝,為著作郎,撰喻道論,略曰: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應感順通,無為而無不為者也。

    無為故、虛寂自然,無不為故、神化萬物,或難曰:周孔适時而教,佛欲頓去殺,将何以懲暴止奸哉?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故在皇為皇,在王為王,佛者覺也,猶孟轲以聖人為先覺,其旨一也。

    周孔救弊,佛教明本,共為首尾,其緻不殊,難曰:周孔以孝為首,而沙門之道,棄親即疏,利剔須發,生廢色養,終絕血食,而雲弘道敦仁,廣濟群生?答曰:故孝之為貴,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厥親,若匍匐懷橘,日禦三牲,而不能令萬物尊己,非養親之道。

    昔佛為太子,棄國學道,道成号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遊步三界之表,恣化無窮之境,天清地潤,品物鹹亨,蠢蠕之生,枯槁之類,改悴為榮,還照本國,廣敷法音,父王鹹悟,亦升道場,以此榮親,何孝如之。

    佛有十二部經,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殷勤之旨,可謂至矣!而俗人不詳其源,便瞽言妄說,辄生攻難,以螢燭之見,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淵海之量。

    以誣罔為辯,以果敢為明,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

     略錄 晉至劉宋 西晉武帝,大崇佛事,廣造伽藍,惠帝于洛下造興聖寺,常供百僧(出方志)。

     東晉元帝,诏沙門竺潛,入内講經,帝敬其德,令着屐登殿,中人聚觀,歎道德高風之盛,帝造瓦棺、龍興、二寺,以集丹陽、建業、千僧供養。

    明帝手禦丹青,圖釋迦佛像于大内樂賢堂,造皇興、道場、二寺,集義學沙門百員,講論佛道(出六帖并統紀)。

     成帝诏會稽寶山法義法師,入禁中,傳授五戒,建中興、塵野、二寺,以居義學千僧(出六帖)。

     簡文帝,幸瓦棺寺,聽竺法汰講放光般若經。

    敕長幹寺造塔,壯麗殊偉,工畢,光照檐宇,帝每讀佛經,以為陶煉精神,即聖可至(出釋鑒)。

     孝武帝,聞道安法師名,诏曰:法師以道德照臨人天,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

    所司以時資給,廬山遠公。

    師安。

    安師佛圖澄。

    秀紫芝編年論曰。

    佛教之盛。

    由佛圖澄而得安。

    由安而得遠公。

    是三大士。

    化儀全偉。

    帝于内殿立精舍奉佛,召名德沙門居中講道,造皇泰、本起、二寺。

    王羲之于廬山建歸宗寺,請西天達磨多羅居之,羲谒沙門支遁于會稽,觀其風力,謂曰,逍遙可得聞乎?遁作數千言與之,羲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乃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也(出晉史并僧傳)。

     郗超(字景興)為桓溫府椽,嘗着五戒文,自行五戒,年三長齋,月六齋,凡齋日,不嘗魚肉,不禦妻妾,過中不食,洗心念道,歸依三寶。

    東晉羅含征,為尚書郎,着更生論,略曰,萬物有數,天地無窮,萬物不更生,則天地有終,天地無終,則更生可知矣(出弘明集)。

     謝尚晉為鎮西将軍,嘗夢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氣至,人當必死,汝宜修福建塔造寺,可禳之。

    若未暇造塔寺,可于杖頭刻作塔形,見氣來,可拟之。

    尚寤,遂刻小塔,施于杖頭,恒置左右,後果有異氣,從天而下,始如車輪,而漸彌大,直沖尚家,尚以杖頭指之,氣即回散,阖門獲全。

    氣所經處,數裡無複孑遺。

    尚遂舍宅為莊嚴寺(出建康錄)。

     後秦姚興,少敬三寶,迎羅什法師歸秦,奉之若神,講經于草堂寺,興及朝臣,沙門千餘人,肅容觀聽,由是公卿以下,皆奉佛法,州郡受化事佛者,十室而九,僧尼萬數。

    師譯經律三百八十卷。

    大營塔寺。

    坐禅者常以千數。

    師于弘始十五年。

    四月十三日入滅。

    壽七十歲。

    入滅日謂衆曰。

    所譯惟十誦律。

    未及删繁。

    義契佛心。

    焚身之日。

    舌不焦壞。

    言訖而逝。

    荼毗舌果不壞。

    若紅蓮色(出高僧傳及北史)。

     魏太祖下诏曰。

    佛法之興。

    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

    冥及存殁。

    神蹤遺法。

    信可依憑。

    敕有司于京城建飾容範。

    修整寺舍令信向之人。

    有所依止(出魏史)。

     太祖于虞地造十五級浮圖。

    又造開泰定國二寺。

    寫佛經論。

    造千金佛像。

    每日法集三百名僧講道(出弘明集)。

     魏太武廢釋教。

    遘疠疾兩年。

    為中常侍宗愛所弑。

    皇孫浚。

    即帝位。

    群臣多請帝複釋教诏曰。

    夫為帝王者必祗奉明靈。

    顯彰仁道。

    其能惠。

    着生民。

    濟益群品。

    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

    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

    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

    惠流塵境。

    尋生死者。

    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貴其妙門。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

    開演正覺。

    故前代已來。

    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

    今制諸州郡縣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寺塔其有好樂佛法欲為沙門者。

    聽出家。

    大州五十人。

    小州四十人。

    于是向所毀佛寺。

    率皆修複。

    又敕有司于五級大寺。

    為太祖已下五帝。

    鑄銅佛像。

    各一丈六尺。

    帝親。

    為沙門師賢等。

    五人下發。

    以師賢為道人統(出魏書并僧史略)。

     獻文帝。

    聰慧夙成剛毅有斷。

    雅好浮圖之學。

    常有遺世之心。

    傳位太子宏。

    徙居崇光宮。

    宮在北苑。

    建鹿野寺于苑中之西山。

    與僧居之。

    時談禅理(出魏史帝紀)。

     帝嘗造四方諸寺。

    一千餘所。

    度僧尼七萬七千人(出北史并弘明集)。

     宋武帝姓劉,以京口故宅,為普照寺,設齋内殿,施嚫資三萬,帝手書戒經,口誦梵本,造寺五所(出帝紀并稽古略)。

     文帝元嘉五年,造禅靈寺,常供千僧,九年幸大莊嚴寺,設大會,帝親同四衆坐地,及齋,衆以過午不食,帝曰:日才中耳,道生法師曰:白日麗天,天既雲中,何得非中,舉缽便食,衆随之,帝大悅。

    元嘉八年。

    帝诏求那跋摩尊者(中天竺人)赴京。

    帝迓勞殊勤。

    問以佛道。

    稱旨。

    帝悅。

    尊之為師。

    命居祗洹寺。

    供給隆厚。

    于寺講法華經。

    并十地品。

    帝率公卿。

    日集座下以聽法。

    法席之盛。

    前未有也。

    十九年。

    西域獻帝火浣布袈裟。

    帝時自衣之(出宋史并弘明集)。

     孝武帝于中興寺建八關齋戒,中食竟,從臣袁敏孫等更進魚肉,帝怒,并與免官,帝诏昙宗法師忏罪,帝因曰:朕有何罪,而勞師為忏?宗曰:舜稱予違汝弼,禹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履道思沖,甯得獨異,帝大悅(出高僧傳)。

     明帝嘗造佛丈六金身。

    旦食常齋。

    日誦般若。

    爰感舍利。

    造普光寺。

    帝謂道猛法師曰:師非直道益蒼生,亦乃有光世望,敕講成實論,公卿畢集,帝親臨聽(出高僧傳)。

     帝問志公曰:牛首山有何神聖?志曰:文殊領一萬菩薩,夏居五台,冬居牛首。

    雲雲(出六帖)。

     (○四衆。

    比丘。

    比丘尼。

    五戒男。

    五戒女。

    ) 何尚之 出宋史 元嘉十二年,文帝謂侍中尚之曰:範泰、謝靈運、常言六經本在濟俗,若求性靈真要,則必以佛理為指南。

    近見顔延之折達性論,宗炳難黑白論,并明達至理,開獎人意,若率土皆敦此化,則朕坐緻太平矣!尚之曰,渡江已來,王導、周顗、庾亮、謝安、戴逵、許詢、王蒙、郗超、謝尚、王坦之、臣、高祖兄弟(何充兄弟),莫不禀志歸依。

    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此明旨所謂坐緻太平者也。

    故圖澄适趙,二石減暴,靈塔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