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解惑編卷上之上
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弘贊在犙編
吳太宰嚭(楚臣奔吳為太宰)
列子仲尼篇
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欤?對曰:丘也博識強記,非聖人也。
又問:三王聖人欤?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
又問:五帝聖人欤?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
又問:三皇聖人欤?對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知。
太宰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
時緣未升,故默而識之,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緻矣。
尚直篇雲:不治不亂,不言自信,不化自行,實太古之聖道。
孔子發明此道,而無私心。
推此一節,亦足以見孔子之聖德也。
佛法苟非大道,則孔子已指其非矣。
安得稱為聖乎?佛法教人為善沮惡之言,與三綱、五常若合符節,實為世人之福田,明道之大本也。
陰翊皇度補于政教之功,可謂至矣。
釋迦如來降誕 佛經并周書異記 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釋迦如來,欲人壽一萬歲時出世,以衆生根緣未熟,故人壽百歲時禦世。
然佛佛出世,皆先在兜率天,教化諸天子已,降生南贍部洲。
故釋迦如來,在兜率天時,名護明菩薩。
七月十五日,自兜率天,乘六牙白象王,下中天竺迦毗羅國,淨白聖王宮中,從母摩耶夫人,右脅入胎,住于右脅。
次年四月八日,平旦時,夫人與諸婇女,入岚毗尼園遊觀,夫人見無憂花鮮好,舉右手攀摘,佛即從右脅堕下。
七寶蓮花捧足,四方周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
周書異記雲: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鹹悉震動。
其夜即有五色祥光,入貫太微,遍于西方,盡作青紅色,日有重輪。
王問群臣曰:是何祥耶,群臣莫測。
太史蘇由,筮之,得幹之九五。
由曰:有大聖人,生于西方,故現此瑞。
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此時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
昭王即遣镌石記之,置于南郊天祠前。
至穆王即位,二十三年,數有光明來照王都。
王疑寇至,遣相國呂侯,出師防之。
乃曰:西方聖人說法度人,光流及此。
王聞先蘇由所記,知西方有聖人處世。
王遂乘骅骝八駿馬,西行求道。
故天人陸玄暢,答道宣律師雲:周穆王身遊天竺,佛告穆王,彼土現有迦葉佛舍利古塔,可返禮事。
王問何方?佛言:在鄗京之東南也(迦毗羅亦名迦維羅衛)。
釋迦如來滅度 周書異記并白馬寺記 佛告諸弟子,如來于今中夜,當入涅槃。
時諸天龍神,國王臣民,他方菩薩雲集。
佛為說法,辭滿四十卷,名大涅槃經。
遂于中夜入諸禅定,寂然而般涅槃。
涅槃經後分雲:如來三反入諸禅定,三反示誨衆已,即于中夜,而入涅槃。
時大地所有諸山,一時振裂,悉皆崩倒,出大音聲,振吼世界。
唱言:苦哉!大地虛空,寂然大暗,日月精光,悉無複照。
忽然黑風鼓怒驚振,吹扇塵沙,彌暗世界,一切卉木藥草諸樹,悉皆摧折,碎落無餘。
江河溪澗流泉,悉皆傾覆枯涸,雲雲。
周書異記雲:周穆王即位五十三年。
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樹,山川大地宮殿,皆悉震動。
鳥獸悲鳴,日午天陰雲黑。
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
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扈多蔔曰:西方大聖人入滅,衰相現耳,此即如來入涅槃之相也(梵語涅槃,此雲圓寂。
謂德無不備名圓,障無不盡名寂,亦雲滅度,謂滅煩惱,度生死也)。
三教法頌雲: 周昭甲寅第四帝, 釋迦降生迦維衛, 穆王壬申五十三, 如來八十歸真際。
滅度一千八十年, 教流漢明永平世; 佛先四百二十二, 老子方生定王世。
佛先四百七十七, 孔子靈王時誕質。
法流震旦 法本内傳(史官傅毅撰) 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寝南宮,夢金人長丈六,項佩日光,胸題卍字,飛至殿前去來無礙。
旦問群臣,時太史傅毅進曰,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将必是乎!國子博士王遵對曰:臣按周書異記雲,周昭王,甲寅四月八日,有聖人生西方,今陛下所夢是也。
帝乃遣将軍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訪求。
六年癸亥,愔等于天竺鄰境月支國,遇摩騰、竺法蘭、二法師,得白疊像,并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相與東還。
八年乙醜達洛陽,法師入阙,獻經像,帝大悅,館于鴻胪寺。
十年丁卯,敕于洛陽城西,立白馬寺以居之,以白馬馱經,遂名白馬寺(震旦佛寺始此)。
是年騰蘭譯出四十二章經。
十一年戊辰,帝幸寺,騰進曰:寺東何館,帝曰:昔有阜夷之複起,夜有異光,民呼聖冢。
騰曰:按天竺金藏诠所志。
昔阿育王,藏佛舍利于天下,凡有八萬四千所,震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也。
帝與俱往禮拜,忽有圓光現冢上,光中有三佛,帝大悅曰,不遇二大士,安知大聖遺祐哉!诏塔其上九層,高二百尺。
明年光又現,有金色手出塔頂,帝幸禮拜,光随步武旋繞。
自午及申而滅,十二年,诏以佛像奉安顯節陵、清涼台、二處供養。
帝問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毗羅國,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者,皆生于彼,受佛正化,鹹得悟道,餘處衆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
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化導之,廣說教義。
文廣故略之。
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之次,五嶽并諸山道士,七百餘人,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今可以表抗之。
其表略曰,五嶽十八山觀,泰山三洞弟子,褚善信等,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群箓,太虛符咒,無不綜練,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吞霞飲氣;或入火不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隐形不測,至于方術,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僞,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
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虛妄。
敕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
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别開二十四門,褚善信等,各赍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箓等,五百九卷,置于西壇。
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三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壇。
馔食奠祀百神,置于東壇。
帝禦行殿,在寺南門佛舍利經像,置于道西。
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為炬,繞經泣曰:臣等上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衆仙百靈,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于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蒙心,得辯真僞。
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灰燼。
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将欲升天隐形者,無力可能,禁效鬼神者,呼策不應,各懷愧恧,南嶽道士費叔才,褚善信,二人自撼而死。
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虛妄,宜就西來真法,褚信曰:茅成子雲,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虛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
信默然,次将梵本佛經火然之。
赫奕宛如鼎新。
更增光潔。
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虛空,旋環如蓋,遍覆大衆,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踴身高飛,坐卧空中,廣現神變。
于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衆鹹悅,歎未曾有,皆繞法蘭聽說法要,并吐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衆稱揚三寶,說諸法相不一,又說出家功德最高,帝于是彌加崇敬。
時司空陽城侯劉峻,與諸官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家,四嶽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陰夫人王婕妤等,與宮人婦女二百三十人出家,帝立十所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安尼,自斯已後廣矣。
傳有五卷,略不備載也。
騰卒,蘭自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藏海。
佛本行等五經。
費長房三寶記,并義楚六帖雲,西漢光祿大夫劉向校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
白馬寺記雲,秦始皇三十年甲申,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赍梵本經至鹹陽,有司以聞,帝以其異俗,囚之。
利防等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光明照耀,瑞氣盤旋,滿于囹圄,有金神長丈六,持杵揚威,擊碎其獄,出之,帝驚悔,即厚禮之而去。
魏略及西域傳雲,臨猊國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發白,常教人為浮圖,有殃禍及無子者,勸行浮圖齋戒,令舍财贖愆。
猊王久無太子,其妃莫耶因祀浮圖而生太子,遂名其子為浮圖焉,前漢哀帝時,景憲使月氏國,王令太子口授經于景。
所以浮圖經教,前漢早行,六十三年之後,明帝方感瑞夢也。
如來涅槃已,王臣以香積成樓,安金棺于樓上,焚七日夜,天帝釋,持寶瓶瀉乳息火,開金棺,得舍利八斛四鬥,天帝取佛右邊大牙歸忉利天歡喜園中建塔。
時八大國王分舍利回本國建塔,龍王取一塔舍利,歸宮供養。
過百年後,有鐵輪王出世,名阿育,統南贍部洲,役鬼神,一日造八萬四千寶塔,遍于南贍部洲。
此東震旦十九所,今現見者,惟五六處。
甯波府鄮山阿育王寺塔,高尺餘,非木非香,又非土石,而甚輕,四面玲珑,皆菩薩,及護法神像,記雲,是鬼神煉七寶末作者(雲雲)。
漢桓帝 漢書并三寶記 建和二年。
月氏國沙門支婁迦谶。
至洛陽。
譯佛經凡二十部計六十三卷。
永興二年,帝于宮中,鑄黃金浮圖太子像,覆以百寶華蓋,身自奉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彌盛(震旦鑄金銀像始此)。
西天竺。
國王名得度。
勤行佛道。
一日行道處。
見一小塔。
高一尺四寸。
其色青玄。
衆莫能舉。
王問衆僧塔之所因。
衆莫能辯。
二十二祖摩拏羅大士。
謂王曰。
此阿育王所造。
佛舍利塔也。
四面示。
相。
前則屍毗王。
割身肉飼鷹救鴿。
後則慈力王。
剜身然燈。
左則薩埵王子。
投崖飼虎。
右則月光王捐舍寶首。
四面皆是釋迦世尊。
宿世修道之迹。
今王有緣。
故出現耳。
言已舉之。
王即傳位太子。
投祖出家。
當此桓帝之世也(出正宗記)。
靈帝光和三年。
帝遣中使洛陽佛塔寺飯諸沙門。
懸繪燒香。
然燈散花。
楚王(諱英,明帝弟) 出漢書 王最先奉佛,喜為浮圖齋戒。
永平九年,奉黃缣白纨,詣相國曰托在藩輔,過惡累積,奉送缣帛,以贖罪愆。
相國以聞,诏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何嫌何疑,其還之,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供。
王公貴人,遂争效之(伊蒲塞,即優婆塞,桑門即沙門,助者佐也)。
理惑論(共三十七篇,今略錄數章) 漢牟融着 (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兵法,然猶讀焉。
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為虛誕。
是時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鹹來在焉,多為神仙辟谷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家術士,莫敢對焉。
時牟子年方盛,志精于學,又見世亂,無仕宦意,竟遂不就,乃歎曰:老子絕聖棄智,修身保真,萬物不幹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可貴也。
于是銳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為酒漿,玩五經為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為背五經,而向異道。
欲争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理惑雲。
) 或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牟子曰:佛者谥号,猶名三皇神,五帝聖也。
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号為佛也。
問曰:何謂之為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緻于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為大,綩綖其外
又問:三王聖人欤?對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
又問:五帝聖人欤?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
又問:三皇聖人欤?對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知。
太宰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
時緣未升,故默而識之,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緻矣。
尚直篇雲:不治不亂,不言自信,不化自行,實太古之聖道。
孔子發明此道,而無私心。
推此一節,亦足以見孔子之聖德也。
佛法苟非大道,則孔子已指其非矣。
安得稱為聖乎?佛法教人為善沮惡之言,與三綱、五常若合符節,實為世人之福田,明道之大本也。
陰翊皇度補于政教之功,可謂至矣。
釋迦如來降誕 佛經并周書異記 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出世。
釋迦如來,欲人壽一萬歲時出世,以衆生根緣未熟,故人壽百歲時禦世。
然佛佛出世,皆先在兜率天,教化諸天子已,降生南贍部洲。
故釋迦如來,在兜率天時,名護明菩薩。
七月十五日,自兜率天,乘六牙白象王,下中天竺迦毗羅國,淨白聖王宮中,從母摩耶夫人,右脅入胎,住于右脅。
次年四月八日,平旦時,夫人與諸婇女,入岚毗尼園遊觀,夫人見無憂花鮮好,舉右手攀摘,佛即從右脅堕下。
七寶蓮花捧足,四方周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
周書異記雲: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鹹悉震動。
其夜即有五色祥光,入貫太微,遍于西方,盡作青紅色,日有重輪。
王問群臣曰:是何祥耶,群臣莫測。
太史蘇由,筮之,得幹之九五。
由曰:有大聖人,生于西方,故現此瑞。
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此時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
昭王即遣镌石記之,置于南郊天祠前。
至穆王即位,二十三年,數有光明來照王都。
王疑寇至,遣相國呂侯,出師防之。
乃曰:西方聖人說法度人,光流及此。
王聞先蘇由所記,知西方有聖人處世。
王遂乘骅骝八駿馬,西行求道。
故天人陸玄暢,答道宣律師雲:周穆王身遊天竺,佛告穆王,彼土現有迦葉佛舍利古塔,可返禮事。
王問何方?佛言:在鄗京之東南也(迦毗羅亦名迦維羅衛)。
釋迦如來滅度 周書異記并白馬寺記 佛告諸弟子,如來于今中夜,當入涅槃。
時諸天龍神,國王臣民,他方菩薩雲集。
佛為說法,辭滿四十卷,名大涅槃經。
遂于中夜入諸禅定,寂然而般涅槃。
涅槃經後分雲:如來三反入諸禅定,三反示誨衆已,即于中夜,而入涅槃。
時大地所有諸山,一時振裂,悉皆崩倒,出大音聲,振吼世界。
唱言:苦哉!大地虛空,寂然大暗,日月精光,悉無複照。
忽然黑風鼓怒驚振,吹扇塵沙,彌暗世界,一切卉木藥草諸樹,悉皆摧折,碎落無餘。
江河溪澗流泉,悉皆傾覆枯涸,雲雲。
周書異記雲:周穆王即位五十三年。
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樹,山川大地宮殿,皆悉震動。
鳥獸悲鳴,日午天陰雲黑。
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
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扈多蔔曰:西方大聖人入滅,衰相現耳,此即如來入涅槃之相也(梵語涅槃,此雲圓寂。
謂德無不備名圓,障無不盡名寂,亦雲滅度,謂滅煩惱,度生死也)。
三教法頌雲: 周昭甲寅第四帝, 釋迦降生迦維衛, 穆王壬申五十三, 如來八十歸真際。
滅度一千八十年, 教流漢明永平世; 佛先四百二十二, 老子方生定王世。
佛先四百七十七, 孔子靈王時誕質。
法流震旦 法本内傳(史官傅毅撰) 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寝南宮,夢金人長丈六,項佩日光,胸題卍字,飛至殿前去來無礙。
旦問群臣,時太史傅毅進曰,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将必是乎!國子博士王遵對曰:臣按周書異記雲,周昭王,甲寅四月八日,有聖人生西方,今陛下所夢是也。
帝乃遣将軍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訪求。
六年癸亥,愔等于天竺鄰境月支國,遇摩騰、竺法蘭、二法師,得白疊像,并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相與東還。
八年乙醜達洛陽,法師入阙,獻經像,帝大悅,館于鴻胪寺。
十年丁卯,敕于洛陽城西,立白馬寺以居之,以白馬馱經,遂名白馬寺(震旦佛寺始此)。
是年騰蘭譯出四十二章經。
十一年戊辰,帝幸寺,騰進曰:寺東何館,帝曰:昔有阜夷之複起,夜有異光,民呼聖冢。
騰曰:按天竺金藏诠所志。
昔阿育王,藏佛舍利于天下,凡有八萬四千所,震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也。
帝與俱往禮拜,忽有圓光現冢上,光中有三佛,帝大悅曰,不遇二大士,安知大聖遺祐哉!诏塔其上九層,高二百尺。
明年光又現,有金色手出塔頂,帝幸禮拜,光随步武旋繞。
自午及申而滅,十二年,诏以佛像奉安顯節陵、清涼台、二處供養。
帝問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毗羅國,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者,皆生于彼,受佛正化,鹹得悟道,餘處衆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
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化導之,廣說教義。
文廣故略之。
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之次,五嶽并諸山道士,七百餘人,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今可以表抗之。
其表略曰,五嶽十八山觀,泰山三洞弟子,褚善信等,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虛無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群箓,太虛符咒,無不綜練,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吞霞飲氣;或入火不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隐形不測,至于方術,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僞,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
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虛妄。
敕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
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别開二十四門,褚善信等,各赍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箓等,五百九卷,置于西壇。
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三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壇。
馔食奠祀百神,置于東壇。
帝禦行殿,在寺南門佛舍利經像,置于道西。
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為炬,繞經泣曰:臣等上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衆仙百靈,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于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蒙心,得辯真僞。
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灰燼。
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将欲升天隐形者,無力可能,禁效鬼神者,呼策不應,各懷愧恧,南嶽道士費叔才,褚善信,二人自撼而死。
太傅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虛妄,宜就西來真法,褚信曰:茅成子雲,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虛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
信默然,次将梵本佛經火然之。
赫奕宛如鼎新。
更增光潔。
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虛空,旋環如蓋,遍覆大衆,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踴身高飛,坐卧空中,廣現神變。
于時天雨寶花,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衆鹹悅,歎未曾有,皆繞法蘭聽說法要,并吐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衆稱揚三寶,說諸法相不一,又說出家功德最高,帝于是彌加崇敬。
時司空陽城侯劉峻,與諸官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家,四嶽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陰夫人王婕妤等,與宮人婦女二百三十人出家,帝立十所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安尼,自斯已後廣矣。
傳有五卷,略不備載也。
騰卒,蘭自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藏海。
佛本行等五經。
費長房三寶記,并義楚六帖雲,西漢光祿大夫劉向校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
白馬寺記雲,秦始皇三十年甲申,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赍梵本經至鹹陽,有司以聞,帝以其異俗,囚之。
利防等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光明照耀,瑞氣盤旋,滿于囹圄,有金神長丈六,持杵揚威,擊碎其獄,出之,帝驚悔,即厚禮之而去。
魏略及西域傳雲,臨猊國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發白,常教人為浮圖,有殃禍及無子者,勸行浮圖齋戒,令舍财贖愆。
猊王久無太子,其妃莫耶因祀浮圖而生太子,遂名其子為浮圖焉,前漢哀帝時,景憲使月氏國,王令太子口授經于景。
所以浮圖經教,前漢早行,六十三年之後,明帝方感瑞夢也。
如來涅槃已,王臣以香積成樓,安金棺于樓上,焚七日夜,天帝釋,持寶瓶瀉乳息火,開金棺,得舍利八斛四鬥,天帝取佛右邊大牙歸忉利天歡喜園中建塔。
時八大國王分舍利回本國建塔,龍王取一塔舍利,歸宮供養。
過百年後,有鐵輪王出世,名阿育,統南贍部洲,役鬼神,一日造八萬四千寶塔,遍于南贍部洲。
此東震旦十九所,今現見者,惟五六處。
甯波府鄮山阿育王寺塔,高尺餘,非木非香,又非土石,而甚輕,四面玲珑,皆菩薩,及護法神像,記雲,是鬼神煉七寶末作者(雲雲)。
漢桓帝 漢書并三寶記 建和二年。
月氏國沙門支婁迦谶。
至洛陽。
譯佛經凡二十部計六十三卷。
永興二年,帝于宮中,鑄黃金浮圖太子像,覆以百寶華蓋,身自奉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彌盛(震旦鑄金銀像始此)。
西天竺。
國王名得度。
勤行佛道。
一日行道處。
見一小塔。
高一尺四寸。
其色青玄。
衆莫能舉。
王問衆僧塔之所因。
衆莫能辯。
二十二祖摩拏羅大士。
謂王曰。
此阿育王所造。
佛舍利塔也。
四面示。
相。
前則屍毗王。
割身肉飼鷹救鴿。
後則慈力王。
剜身然燈。
左則薩埵王子。
投崖飼虎。
右則月光王捐舍寶首。
四面皆是釋迦世尊。
宿世修道之迹。
今王有緣。
故出現耳。
言已舉之。
王即傳位太子。
投祖出家。
當此桓帝之世也(出正宗記)。
靈帝光和三年。
帝遣中使洛陽佛塔寺飯諸沙門。
懸繪燒香。
然燈散花。
楚王(諱英,明帝弟) 出漢書 王最先奉佛,喜為浮圖齋戒。
永平九年,奉黃缣白纨,詣相國曰托在藩輔,過惡累積,奉送缣帛,以贖罪愆。
相國以聞,诏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何嫌何疑,其還之,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供。
王公貴人,遂争效之(伊蒲塞,即優婆塞,桑門即沙門,助者佐也)。
理惑論(共三十七篇,今略錄數章) 漢牟融着 (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兵法,然猶讀焉。
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為虛誕。
是時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鹹來在焉,多為神仙辟谷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家術士,莫敢對焉。
時牟子年方盛,志精于學,又見世亂,無仕宦意,竟遂不就,乃歎曰:老子絕聖棄智,修身保真,萬物不幹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可貴也。
于是銳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為酒漿,玩五經為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為背五經,而向異道。
欲争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理惑雲。
) 或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牟子曰:佛者谥号,猶名三皇神,五帝聖也。
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号為佛也。
問曰:何謂之為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緻于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為大,綩綖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