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綱目貫攝
關燈
小
中
大
世界堅固慧菩薩。
如是十方十世界十菩薩。
一一各領佛剎微塵數菩薩。
皆從百佛剎微塵數世界國土外而來集會。
十方共有十佛剎微塵數衆。
法慧菩薩為首。
表十住法門。
四會夜摩天宮。
如來放光集十方衆。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所謂親慧世界功德林菩薩。
幢慧世界慧林菩薩。
寶慧世界勝林菩薩。
勝慧世界無畏林菩薩。
燈慧世界慚愧林菩薩。
金剛慧世界精進林菩薩。
安樂慧世界力林菩薩。
日慧世界行林菩薩。
淨慧世界覺林菩薩。
梵慧世界智林菩薩。
如是十方十世界十菩薩。
一一各領佛剎微塵數菩薩。
皆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而來集會。
十方共有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衆。
功德林菩薩為首。
表十行法門。
五會兜率天宮。
如來放大光明。
集十方衆。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所謂妙寶世界金剛幢菩薩。
妙樂世界堅固幢菩薩。
妙銀世界勇猛幢菩薩。
妙金世界光明幢菩薩。
妙摩尼世界智幢菩薩。
妙金剛世界寶幢菩薩。
妙波頭摩世界精進幢菩薩。
妙優缽羅世界離垢幢菩薩。
妙栴檀世界星宿幢菩薩。
妙香世界法幢菩薩。
如是十方十世界十菩薩。
一一各領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
皆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而來集會。
十方共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衆。
金剛幢菩薩為首。
表十回向法門。
六會他化天宮。
如來放光集衆。
十方菩薩。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寶藏菩薩。
蓮華藏菩薩。
德藏菩薩。
蓮華德藏菩薩。
日藏菩薩。
蘇利耶藏菩薩。
無垢月藏菩薩。
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
毗盧遮那智藏菩薩。
如是等與十方世界法界虛空思一一世界中諸大菩薩而來集會。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表十地法門﹂七會菩提場普光明殿。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普照十方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
右繞十匝。
顯現如來無量自在。
覺悟無數諸菩薩衆。
震動一切十方世界。
除滅一切諸惡道苦。
映蔽一切諸魔宮殿。
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
及以一切衆會道場。
爾時世尊。
令普賢菩薩。
表十定品即是十大三昧。
十通品即是十種神通。
十忍品即是十種忍智。
佛自說阿僧祇品。
心王菩薩表佛壽量品。
菩薩住處品。
佛說諸佛世尊佛不思議品。
又普賢菩薩表佛十身相海品。
随好光明品。
普賢行品。
如來出現品。
此會不集十方之衆。
就菩提場普光明殿兩會之衆。
八會菩提場中普光明殿。
爾時世尊。
與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俱。
皆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各從他方種種國土而共來集。
因普慧菩薩二百問。
何等為菩薩摩诃薩依。
何等為奇特想。
何等為行。
何等為善知識。
如是等二百問之法門。
普賢菩薩一一各以十種答。
以二千答。
答普慧菩薩諸菩薩。
總有二千答之法門。
名為瓶寫二千酬。
故說離世間品。
如經自具。
九會逝多林。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集十方衆。
一方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衆。
而來集會。
如是十方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菩薩。
俱來集於會。
如是七處九會菩薩神天。
各各其類。
數無盡極。
此會入法界品。
文殊師利菩薩表如來果德法門。
命善财童子。
經曆人間一百一十城。
親近五十三大善知識。
各說法門。
亦令善财童子。
一一證過五十三位等地。
一生成佛。
功行願力一一親證。
以為後世大心衆生修行式樣。
所以善财童子白諸善知識。
我以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所以首親近文殊師利菩薩。
主根本智。
於十信心法門。
皆從根本智。
起四十種加行之位。
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此四種位中。
功行願力。
一一履過。
至十一地等覺位。
以十大法門無功用力。
功圓果滿。
成等正覺。
又初會菩提場中。
普賢菩薩承佛神力。
入于三昧。
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故。
能於法界。
示衆影像。
廣大無礙。
同於虛空。
法界海漩靡不随入。
出生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
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
顯示如來諸大願海。
一切諸佛所有法輪。
流通護持。
使無斷絕。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
於世尊前。
入此三昧。
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
微細無礙廣大光明。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及此國土所有微塵。
一一塵中。
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
一一剎中。
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
一一佛前。
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
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爾時一一普賢菩薩。
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
彼諸如來同聲贊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
佛子。
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
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
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
而能入此三昧。
令汝說法轉大法輪故。
又二會。
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法門。
此會不入定。
又三會。
須彌山頂忉利天宮。
說十住法門。
法慧菩薩承佛威力。
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以三昧力。
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
有千佛佛剎微塵數諸佛。
皆同一号。
名曰法慧。
普現其前。
告法慧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善男子。
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
悉以神力。
共加於汝。
又是毗盧遮那如來。
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汝所修善根力故。
入此三昧。
令汝說法。
為增長佛智故。
深入法界故。
又與十種智。
何以故。
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是時諸佛各伸右手。
摩法慧菩薩頂。
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告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住處。
廣大與法界等。
是時法慧菩薩。
即說十住法門。
如經自具。
又四會。
夜摩天宮。
說十行法門。
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
入菩薩善思惟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
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
皆号功德林。
而現其前。
告功德林菩薩言。
善哉佛子。
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
善男子。
此是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
同名諸佛。
共加於汝。
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諸菩薩衆善根力。
令汝入是三昧。
而演說法。
為增長佛智故。
深入法界故。
又與十種智。
何以故。
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爾時諸佛各伸右手。
摩功德林菩薩頂。
時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
告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行不思議。
與法界等。
功德林菩薩即說十行法門。
如經自具。
五會。
兜率天宮。
說十回向法門。
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
入菩薩智光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
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
皆同一号。
名金剛幢。
而現其前。
鹹稱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
善男子。
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
共加於汝。
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由汝智慧清淨故。
諸菩薩善根增勝故。
令汝入是三昧。
而演說法。
為令諸菩薩。
得清淨無畏故。
具無礙辯才故。
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
又與十種無量大法門。
何以故。
入此三昧。
善根力故。
爾時諸佛各以右手。
摩金剛幢菩薩頂。
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
即從定起。
告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摩诃薩有不可思議大願。
充滿法界。
普能救護一切衆生。
即說十回向法門。
如經自具。
又六會。
他化天宮。
說十地法門。
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
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
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
同名金剛藏。
而現其前。
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金剛藏。
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善男子。
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
共加於汝。
以毗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
亦是汝勝智力故。
又為金剛藏菩薩。
贊說廣大無邊法門。
得大智慧故。
爾時十方諸佛各伸右手。
摩金剛藏菩薩頂。
摩頂已。
金剛藏菩薩即從定起。
普告一切菩薩衆言。
諸佛子。
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
徧一切佛剎。
救護一切衆生。
為一切諸佛所護。
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
即說十地法門。
如經自具。
七會。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
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
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着。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随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等。
於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隐。
一切衆生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智慧深入。
演真實義。
具一切智。
降伏衆魔。
令諸菩薩。
說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壽量品。
菩薩住處品。
随好光明品。
十身相海品。
普賢行品。
如來出現品。
於佛世尊自說阿僧祇品。
佛不思議品。
共十一品。
八會。
三會普光明殿。
普賢菩薩摩诃薩。
入廣大三昧。
名佛華莊嚴。
入此三昧時。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六種十八相。
動出大音聲。
靡不皆聞。
然後從三昧起。
因普慧菩薩二百問法門。
問普賢菩薩言。
佛子。
願為演說。
何等為菩薩摩诃薩依。
何等為奇特想。
何等為行。
何等為善知識等。
共有二百問之法門。
普賢菩薩以一種問。
以十種答。
共有二千答之法門。
如經自具。
九會。
逝多林會。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
大悲為身。
大悲為門。
大悲為首。
以大悲法而為方便。
充徧虛空。
入師子頻伸三昧。
入此三昧已。
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於時此大莊嚴樓閣。
忽然廣博。
無有邊際。
金剛為地。
寶玉覆上。
無量寶華及諸摩尼。
普散其中。
處處盈滿無量衆寶。
以為莊嚴。
爾時複以佛神力故。
其逝多林。
量等虛空。
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國土。
其量正等。
一切妙寶。
間錯莊嚴。
不可說寶。
徧布其地。
種種莊嚴。
皆各有阿僧祇數。
周徧十方。
行列莊嚴。
時逝多林上虛空之中。
亦有不可說不可思議種種莊嚴。
徧滿虛空。
棄塞法界。
又有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
徧滿虛空。
充塞法界。
各各供養。
各各贊歎毗盧遮那如來無盡法門。
無邊功德行願。
如經自具。
此上表七處九會世尊入定諸大菩薩入定境量莊嚴出定說法之名相。
各會諸佛證盟說法之儀式。
大意一終如經自具。
又十玄門六相門。
該括一經之圓融。
重重重重。
無盡無盡無盡無盡。
十玄門者。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
二
如是十方十世界十菩薩。
一一各領佛剎微塵數菩薩。
皆從百佛剎微塵數世界國土外而來集會。
十方共有十佛剎微塵數衆。
法慧菩薩為首。
表十住法門。
四會夜摩天宮。
如來放光集十方衆。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所謂親慧世界功德林菩薩。
幢慧世界慧林菩薩。
寶慧世界勝林菩薩。
勝慧世界無畏林菩薩。
燈慧世界慚愧林菩薩。
金剛慧世界精進林菩薩。
安樂慧世界力林菩薩。
日慧世界行林菩薩。
淨慧世界覺林菩薩。
梵慧世界智林菩薩。
如是十方十世界十菩薩。
一一各領佛剎微塵數菩薩。
皆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而來集會。
十方共有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衆。
功德林菩薩為首。
表十行法門。
五會兜率天宮。
如來放大光明。
集十方衆。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所謂妙寶世界金剛幢菩薩。
妙樂世界堅固幢菩薩。
妙銀世界勇猛幢菩薩。
妙金世界光明幢菩薩。
妙摩尼世界智幢菩薩。
妙金剛世界寶幢菩薩。
妙波頭摩世界精進幢菩薩。
妙優缽羅世界離垢幢菩薩。
妙栴檀世界星宿幢菩薩。
妙香世界法幢菩薩。
如是十方十世界十菩薩。
一一各領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
皆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而來集會。
十方共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衆。
金剛幢菩薩為首。
表十回向法門。
六會他化天宮。
如來放光集衆。
十方菩薩。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寶藏菩薩。
蓮華藏菩薩。
德藏菩薩。
蓮華德藏菩薩。
日藏菩薩。
蘇利耶藏菩薩。
無垢月藏菩薩。
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
毗盧遮那智藏菩薩。
如是等與十方世界法界虛空思一一世界中諸大菩薩而來集會。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表十地法門﹂七會菩提場普光明殿。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普照十方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
右繞十匝。
顯現如來無量自在。
覺悟無數諸菩薩衆。
震動一切十方世界。
除滅一切諸惡道苦。
映蔽一切諸魔宮殿。
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正覺。
及以一切衆會道場。
爾時世尊。
令普賢菩薩。
表十定品即是十大三昧。
十通品即是十種神通。
十忍品即是十種忍智。
佛自說阿僧祇品。
心王菩薩表佛壽量品。
菩薩住處品。
佛說諸佛世尊佛不思議品。
又普賢菩薩表佛十身相海品。
随好光明品。
普賢行品。
如來出現品。
此會不集十方之衆。
就菩提場普光明殿兩會之衆。
八會菩提場中普光明殿。
爾時世尊。
與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俱。
皆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各從他方種種國土而共來集。
因普慧菩薩二百問。
何等為菩薩摩诃薩依。
何等為奇特想。
何等為行。
何等為善知識。
如是等二百問之法門。
普賢菩薩一一各以十種答。
以二千答。
答普慧菩薩諸菩薩。
總有二千答之法門。
名為瓶寫二千酬。
故說離世間品。
如經自具。
九會逝多林。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集十方衆。
一方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衆。
而來集會。
如是十方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菩薩。
俱來集於會。
如是七處九會菩薩神天。
各各其類。
數無盡極。
此會入法界品。
文殊師利菩薩表如來果德法門。
命善财童子。
經曆人間一百一十城。
親近五十三大善知識。
各說法門。
亦令善财童子。
一一證過五十三位等地。
一生成佛。
功行願力一一親證。
以為後世大心衆生修行式樣。
所以善财童子白諸善知識。
我以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所以首親近文殊師利菩薩。
主根本智。
於十信心法門。
皆從根本智。
起四十種加行之位。
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此四種位中。
功行願力。
一一履過。
至十一地等覺位。
以十大法門無功用力。
功圓果滿。
成等正覺。
又初會菩提場中。
普賢菩薩承佛神力。
入于三昧。
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故。
能於法界。
示衆影像。
廣大無礙。
同於虛空。
法界海漩靡不随入。
出生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
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
顯示如來諸大願海。
一切諸佛所有法輪。
流通護持。
使無斷絕。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
於世尊前。
入此三昧。
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
微細無礙廣大光明。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及此國土所有微塵。
一一塵中。
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
一一剎中。
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
一一佛前。
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
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爾時一一普賢菩薩。
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
彼諸如來同聲贊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
佛子。
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
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
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
而能入此三昧。
令汝說法轉大法輪故。
又二會。
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法門。
此會不入定。
又三會。
須彌山頂忉利天宮。
說十住法門。
法慧菩薩承佛威力。
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以三昧力。
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
有千佛佛剎微塵數諸佛。
皆同一号。
名曰法慧。
普現其前。
告法慧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善男子。
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
悉以神力。
共加於汝。
又是毗盧遮那如來。
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汝所修善根力故。
入此三昧。
令汝說法。
為增長佛智故。
深入法界故。
又與十種智。
何以故。
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是時諸佛各伸右手。
摩法慧菩薩頂。
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告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住處。
廣大與法界等。
是時法慧菩薩。
即說十住法門。
如經自具。
又四會。
夜摩天宮。
說十行法門。
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
入菩薩善思惟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
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
皆号功德林。
而現其前。
告功德林菩薩言。
善哉佛子。
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
善男子。
此是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
同名諸佛。
共加於汝。
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諸菩薩衆善根力。
令汝入是三昧。
而演說法。
為增長佛智故。
深入法界故。
又與十種智。
何以故。
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爾時諸佛各伸右手。
摩功德林菩薩頂。
時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
告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行不思議。
與法界等。
功德林菩薩即說十行法門。
如經自具。
五會。
兜率天宮。
說十回向法門。
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
入菩薩智光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
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
皆同一号。
名金剛幢。
而現其前。
鹹稱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
善男子。
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
共加於汝。
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由汝智慧清淨故。
諸菩薩善根增勝故。
令汝入是三昧。
而演說法。
為令諸菩薩。
得清淨無畏故。
具無礙辯才故。
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
又與十種無量大法門。
何以故。
入此三昧。
善根力故。
爾時諸佛各以右手。
摩金剛幢菩薩頂。
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
即從定起。
告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摩诃薩有不可思議大願。
充滿法界。
普能救護一切衆生。
即說十回向法門。
如經自具。
又六會。
他化天宮。
說十地法門。
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
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
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
同名金剛藏。
而現其前。
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金剛藏。
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善男子。
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
共加於汝。
以毗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
亦是汝勝智力故。
又為金剛藏菩薩。
贊說廣大無邊法門。
得大智慧故。
爾時十方諸佛各伸右手。
摩金剛藏菩薩頂。
摩頂已。
金剛藏菩薩即從定起。
普告一切菩薩衆言。
諸佛子。
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
徧一切佛剎。
救護一切衆生。
為一切諸佛所護。
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
即說十地法門。
如經自具。
七會。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
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
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着。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随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等。
於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隐。
一切衆生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智慧深入。
演真實義。
具一切智。
降伏衆魔。
令諸菩薩。
說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壽量品。
菩薩住處品。
随好光明品。
十身相海品。
普賢行品。
如來出現品。
於佛世尊自說阿僧祇品。
佛不思議品。
共十一品。
八會。
三會普光明殿。
普賢菩薩摩诃薩。
入廣大三昧。
名佛華莊嚴。
入此三昧時。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六種十八相。
動出大音聲。
靡不皆聞。
然後從三昧起。
因普慧菩薩二百問法門。
問普賢菩薩言。
佛子。
願為演說。
何等為菩薩摩诃薩依。
何等為奇特想。
何等為行。
何等為善知識等。
共有二百問之法門。
普賢菩薩以一種問。
以十種答。
共有二千答之法門。
如經自具。
九會。
逝多林會。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
大悲為身。
大悲為門。
大悲為首。
以大悲法而為方便。
充徧虛空。
入師子頻伸三昧。
入此三昧已。
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於時此大莊嚴樓閣。
忽然廣博。
無有邊際。
金剛為地。
寶玉覆上。
無量寶華及諸摩尼。
普散其中。
處處盈滿無量衆寶。
以為莊嚴。
爾時複以佛神力故。
其逝多林。
量等虛空。
與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國土。
其量正等。
一切妙寶。
間錯莊嚴。
不可說寶。
徧布其地。
種種莊嚴。
皆各有阿僧祇數。
周徧十方。
行列莊嚴。
時逝多林上虛空之中。
亦有不可說不可思議種種莊嚴。
徧滿虛空。
棄塞法界。
又有不可說不可說諸大菩薩。
徧滿虛空。
充塞法界。
各各供養。
各各贊歎毗盧遮那如來無盡法門。
無邊功德行願。
如經自具。
此上表七處九會世尊入定諸大菩薩入定境量莊嚴出定說法之名相。
各會諸佛證盟說法之儀式。
大意一終如經自具。
又十玄門六相門。
該括一經之圓融。
重重重重。
無盡無盡無盡無盡。
十玄門者。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