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曆章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經論卷第四離垢地第二十地經論卷第五明地第三十地經論卷第六??地第四十地經論卷第七難勝地第五十地經論卷第八現前地第六十地經論卷第九遠行地第七十地經論卷第十不動地第八十地經論卷第十一善慧地第九十地經論卷第十二法雲地第十右後魏宣武帝永平九年四月天竺三藏菩提留支于洛陽太極紫高譯初宣武親自筆受後付沙門僧辨等訖盡論文至四年夏首畢見崔光論序彌勒菩薩問經論一部六卷(一百四十六紙或十卷或五卷單譯或十卷)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後魏代菩提留支譯)彌勒菩薩摩诃薩所問經論卷第一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二(後魏代菩提留支譯)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三(後魏代菩提留支譯)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四(後魏代菩提留支譯)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五(後魏代菩提留支譯)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六(後魏代菩提留支譯)右後魏天笁三藏菩提留支于洛陽趙欣宅譯見費長房錄寶積經論一部四卷(或六卷 第一譯 九十八紙 兩本一阙)大乘寶積經論卷第一大乘寶積經論卷第二大乘寶積經論卷第三大乘寶積經論卷第四右元魏三藏菩提留支于洛陽譯見費長房錄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十四紙 天親菩薩造 單本)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右元魏興和三年九月一日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于邺城金華寺譯出經序記 沙門昙林筆受上三論十一卷同帙佛地經論一部七卷(一百三十四紙親光等菩薩造釋佛地經 單本)佛地經論卷第一(唐永徽年玄奘奉 诏譯)佛地經論卷第二(唐永徽年玄奘奉 诏譯)佛地經論卷第三(唐永徽年玄奘奉 诏譯)佛地經論卷第四(唐永徽年玄奘奉 诏譯)佛地經論卷第五(唐永徽年玄奘奉 诏譯)佛地經論卷第六(唐永徽年玄奘奉 诏譯)佛地經論卷第七(唐永徽年玄奘奉 诏譯)已上佛地經論七(卷三)右大唐貞觀二十三年十月三日三藏法師玄奘于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十一月二十四日畢見内典錄沙門大乘光等筆受金剛般若論一部三卷(或二卷 無著菩薩造五十張 單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無著菩薩隋大業年三藏笈多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中(無著菩薩隋大業年三藏笈多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下(無著菩薩隋大業年三藏笈多譯)右隋大業年天竺三藏達摩笈多于東都上林園譯見内典錄沙門彥琮行矩等筆受能斷金剛般若經論頌一(無著造四紙亦雲能斷金剛論頌)能斷金剛般若經羅蜜多經論頌(無著菩薩造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右大唐景雲二年三藏法師義淨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見開元錄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上三論十一卷同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一部三卷(天親菩薩造第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後魏代三藏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中(後魏代三藏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下(後魏代三藏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造)右後魏永平二年三藏菩提留支于胡相國宅第一譯見費長房錄僧朗筆受能斷金剛般若經論釋一部三卷(無著菩薩造三十八紙第二譯亦雲能斷金剛論釋 并略明贊述九喻)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中(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釋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下(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釋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右大唐景雲二年三藏法師義淨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見開元錄沙門玄傘等筆受金剛般若論一部二卷(四十紙 單本 功德施菩薩造 一名功德施論)大唐後三藏聖教序 皇太後禦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着不壞假名論卷上 功德施菩薩造(唐永淳年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诃羅奉敕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着不壞假名論卷下 功德施菩薩造(唐永淳年中天笁國沙門地婆诃羅奉 敕譯)右大唐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羅于西京太原寺歸甯院譯見大周錄文殊問菩提心經論一部二卷(一名伽邪山頂經論三十三紙 單本 婆薮槃豆菩薩造 凡有六分)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卷上菩薩行差别分次說三昧分觀清淨分次顯說分次說菩薩功德勢力分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下次說菩薩行差别分右後魏天平二年三藏菩提留支于邺城殷周寺譯見費長房錄(僧辨道湛筆受)妙法蓮華經論一卷(二十九紙婆薮槃豆造)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大乘論師婆薮槃豆釋)妙法蓮華經論序品第一(天親菩薩造)方便品第二右後魏宣武帝正始五年中天竺國三藏勒那摩提于洛陽譯見費長房錄(沙門僧朗侍中崔光等筆受)上五論十一卷同帙法華經論一部二卷(初有▆▆頌者是或一卷第一譯 題雲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三十四紙 凡三品)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大乘論師婆薮槃豆釋後魏北天笁三藏菩提留支共沙門昙林等譯)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妙法蓮華憂波提舍卷下(大乘論師婆薮槃豆釋後魏北天竺三藏菩提菩提留支共沙門昙林等譯)方便品之餘譬喻品第二右後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見續高僧傳沙門昙林筆受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一部三卷(或四卷 六十九紙 釋勝思惟經單本)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上(魏沙門統大乘論師菩提留支翻)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中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下右後魏普泰元年三藏菩提留支于洛陽元桃湯宅譯見續高僧傳僧辨僧朗等筆受大般涅槃經論一卷(或直雲涅槃論第一譯或無經字後本阙十二紙)大般涅槃論(婆薮槃豆菩薩造 達摩菩提譯)右達摩菩提譯不知年月且編翻代見内典錄大般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或無大般字七紙 單譯釋涅槃一頌)大般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涅槃經三世義(陳世真谛三藏于廣州譯)右梁太清四年天竺沙門真谛譯見費長房錄遺教經論一卷(釋遺經 單本 三十紙)遺教經論一卷(陳天竺三藏真谛譯)右陳代天笁三藏真谛譯見費長房無量壽經一論一卷(八紙 單本 婆薮槃豆造提雲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往生偈)無量壽優婆提(優波提舍願往生偈婆薮槃豆菩薩造)右後魏永安年三藏菩提留支于洛陽永甯寺譯見費長房錄僧辦等筆受三具足論一卷(二十紙 單本 天親菩薩造)三具足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三具足經憂波提舍右元魏興和三年九月十三日天笁三藏毗目智仙等于邺城金華寺譯見經序記沙門昙林筆受轉法輪經論一卷(十一紙 天親菩薩造單本)轉法輪經論憂波提舍翻譯之記轉法輪經論憂波提舍一卷右元魏興和三年八月十一日天笁三藏毗目智仙等于邺城金華寺譯見經序記(沙門昙林筆受開府三司高仲密流通)上八論十一卷同帙(已上釋經論 已下集義論)
趙城金藏第98冊No.1276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曆章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本地分中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二地即二)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一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三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六(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一之二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姓地第一本地分中聲聞第十三初瑜伽處入地第二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一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二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三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四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本地分中獨覺地第十四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發心品第二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一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二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 诏譯)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