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一滴卷之三古庭禅師語錄

關燈
論 知見證性 此論獨以見性為阃要。

    可即知即見。

    不可離知離見。

    離知見是謂舍己投塵。

    即知見是謂認賊為子。

    當知真見真知。

    知無知知。

    見無見見。

    了知見無即無離是真知見也。

    知非知。

    則知知無知。

    不知知亦知知矣。

    見非見。

    則見見無見。

    不見見亦見見矣。

    人為知見所迷。

    子為知見所悟。

    人迷知見而失知見。

    不知知見之所以。

    予悟知見。

    而頓證知見。

    能知知見之所以。

    人以知見為别。

    知見見則迷矣。

    子以知見而悟。

    知見見則悟矣。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般若經雲。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此理非出常情。

    非不出常情。

    蔔度大難摩索蓋知之者。

    謂見性見之者。

    謂知性非見性。

    而知性則無以為知見一見性一佛祖相承以來。

    不為别事。

    以心印心。

    心外無知。

    以法印法。

    法外無見。

    見知心見知見知心。

    如鏡照空。

    似空涵鏡。

    無變易。

    無隐顯。

    無暗明無色空。

    不可滞知于寂滞寂則知見見知而着偏斷。

    不可任知于情。

    任情則見知知見而恣物欲。

    不可求之于有。

    求有則有诤論。

    不可取之于無取無則落因果。

    可以實悟可以真參。

    未見性者。

    被知見所萦。

    已見性者。

    以知見為用。

    如鳥搏空。

    卷舒自在。

    乃佛乃祖。

    未嘗見一人以文字知見而續慧命者。

    大凡明見己性者。

    絕情妄。

    捐利名。

    甘心于寂寞。

    苦志于精進。

    舉一話頭。

    念茲在茲。

    至此徹見性原。

    心空法泯。

    知見無餘到此始知佛祖所教。

    誠不虛也。

    經雲。

    知見立知。

    則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今我所著知見論。

    乃正知見。

    非别知見。

    靈兮昭兮。

    道在文字之前。

    寂兮默兮。

    性着知見之外。

    巍巍乎運騰三界。

    任佛祖之峥嵘。

    蕩蕩乎順逆十方。

    超龍象之蹴踏。

    道名亦非立。

    何為見性實虛無不屬。

    真有是知。

    執知見者不明己性。

    被地水火風之所拘管。

    愛欲不除。

    随他遷變。

    或若氣散魂飄。

    決無下落。

    子雲。

    見性以性。

    知見則一。

    無二無三親達原底。

    不然論于口耳。

    卒不能了。

    蓋性乃太虛之空。

    了無涯際。

    性猶湛海之澄。

    實乃淵廣。

    迦葉一笑。

    世尊付旨于機前。

    神光作禮。

    達麼繼命于言外。

    古今諸老獨以見性為宗。

    遞相傳證。

    或豎指或伸拳或揚眉瞬目。

    或輥毬擲杖。

    或舉拂拈槌。

    或掌拓相呈。

    或棒喝點示打鼓吹毛。

    搬泥拽石。

    以至張弓持杈。

    語默呵叱作多種神變。

    蓋諸祖婆心太切。

    故以真見真知。

    觌面當機交付學者。

    不許伫思。

    一肩擔荷。

    學者果見性于機緣動靜之外了心于文字語默之前。

    方知諸祖盡力處。

    恩大難酬。

    其或不然。

    千劫萬劫。

    且若緣見知性性無性所因何立見。

    若緣性知見。

    見無見所。

    因何立性。

    若言不見。

    即同生盲。

    若言有見。

    是為他妄去此二途。

    性何所知。

    這裡縱佛祖舒廣長舌放大光明。

    确難下口。

    何故以我知見。

    而知見亦無無亦無。

    亦無無矣。

     書 拜母 子出家。

    行腳。

    失孝養。

    背慈育。

    倏忽二十餘年。

    為罪多矣。

    雖然百年幻影。

    無過一期。

    苟奉如來。

    教登佛祖。

    位出生死輪。

    将無量劫來冤親平等。

    況父母邪。

    母既舍子為僧。

    依佛所言。

    出家功德。

    莫可涯量。

    此之功德。

    皆歸于母。

    勸母從今以後。

    返觀自身四大本空。

    因情故有以緻生死相續母但觀我。

    我我如空妙相渾然當體即佛。

    母以真際為子。

    子以無見侍母。

    母子既空。

    心情智寂。

    惟我老母妙性真常。

    性者即子即母。

    性等虛空。

    廓無邊際。

    虛空性中。

    别起一念。

    母子情愛之見。

    早自系心于輪回生滅之根本也。

    若就見中着倒。

    念念不忘。

    至于六道四生。

    從劫至劫了無出期矣。

    望母一切處。

    一切時。

    一切念。

    但舉一佛号。

    這一聲佛。

    實從我母心地流出。

    母不必多念。

    惟看這一句佛出處。

    無起絲毫想于之心。

    若起此心則錯過這一句佛也。

    母于這裡但記着念頭也莫作佛想。

    也莫作子想。

    及一切妄想。

    一切頓除隻此頓除之念。

    亦莫在念。

    當念處即得身心頓融如虛空相似。

    母與麼見則為十方諸佛佛心之所見也。

    子即母心。

    母心即子。

    世出世間不舍諸佛。

    同為眷屬。

    蓋諸佛菩薩。

    亦皆從凡證聖。

    知一切空而不住。

    著于不住。

    着而非厭。

    離心得自在永超生死。

    蓋子為十方諸佛之子。

    母為十方諸佛之母。

    以母之一念。

    總持十方諸佛之威德。

    故以子之一心。

    具足十方諸佛之真智。

    故母之念。

    與子之心無差。

    子之心與母之念無别。

    母與諸佛同坐一光。

    子與衆生實無二見。

    無彼無此。

    無我無人。

    智齊一切。

    一切即智。

    智智恒智。

    了無間斷心超諸法。

    永絕生死。

    法以心明。

    智以法遍。

    法智一空。

    一空空空了見如斯。

    則佛見也。

    其餘情妄親愛。

    子久忘矣老母高萬福。

     通壽兄古松和尚書 别來已久。

    形流四散。

    寂寞甘懷。

    補敵遮寒。

    潛心密用。

    掃迹煙岚大休人世。

    奉先德念念在定之遺誡拼盡命根。

    死其心地。

    生滅幻妄。

    委具寂然者也。

    若道眼弗明。

    祖關弗透擔生死于颠危。

    終無他念矣。

    蓋為僧者。

    非枯生死海。

    釋空有心。

    佛祖大恩。

    莫由可報。

    故灰頭土面。

    知大死人。

    日夕孜孜。

    惟一無二。

    不知不覺。

    地轉天翻。

    而見而明。

    珠回玉變。

    是以人法雙泯。

    非是兩空佛祖。

    位中。

    不存朕兆。

    拄杖子任其拈放。

    栗棘蓬從其吐吞。

    山川草木。

    同發一光。

    通塞晦明絕無二見掀翻佛祖。

    妙在一毫。

    捏碎虛空。

    無勞餘力。

    不拘真谛俗谛。

    總一切聲即廣長舌相。

    豈論這邊那邊。

    盡一切色是無見法身。

    傷叢林。

    秋季去聖時遙。

    人人争蝸角之利名。

    懷鹘臭骨董。

    不務真實。

    鼓弄虛頭。

    問口處多冊子上之鑽研。

    舉念間盡情塵中之知見。

    縱其攢花簇錦。

    合四六以成文。

    題實對虛。

    聯四五而為句。

    空持心所總失正因。

    縱然覺發本明。

    未免認賊為子似此之輩。

    以當宗乘如來正法眼藏。

    未有如今日者矣。

    子數于方外。

    曆遍諸老宿門庭。

    正統甲子春到金台次年二醜過西山隆恩。

    遇個老作家。

    他以盡大地作爐鞴。

    ▆煉佛祖。

    手拖拄杖。

    直去掀翻。

    如此一場。

    方得大事了。

    異自茲複返雲間。

    安然靜處。

    每于木人夜語。

    石女朝歌。

    不打諸方葛藤。

    亦任鼾鼾自在。

    山光溪色。

    足己生涯。

    月轉雲騰。

    舊時公案。

    和盤托出供養吾兄煩兄鑒諸煨灰幸也。

     跋 雪谷師所書普賢行願品跋 子以佛眼觀我雪谷和尚。

    從首至踵。

    及彼盡虛空遍法界山河大地。

    森羅萬像。

    總華嚴一佛刹。

    極微塵不可思議之法界也。

    非空非色。

    亦非内外中間。

    有種種不可說佛刹世界。

    而一切佛。

    一切衆生。

    未嘗與雪谷斯須相背。

    且無彼此人法境界。

    雪谷即一切佛。

    謂之人空。

    一切佛即雪谷。

    謂之法空。

    其或雪谷與佛念念現前。

    心心無間。

    謂之一切智智三昧也。

    雪谷八萬四千毛孔。

    皆具八萬四千光明之藏海。

    化為八萬四千之寶幢。

    一一幢各具八萬四千之香水海。

    一一香水海各具八萬四千佛刹世界。

    為八萬四千摩尼寶莊嚴佛刹世界。

    謂之諸佛法界。

    其諸佛法界。

    皆以極微塵數而數之。

    猶不可思議而為其說也。

    是則雪谷之身心性情。

    至于日用一切事。

    一切為。

    有無根塵。

    幻化空色。

    見聞知覺。

    一一轉妙法輪。

    一一語言文字。

    俱謂華嚴佛刹。

    一體一用與一切諸佛。

    一切衆生。

    體用平等。

    而又一切諸佛。

    一切衆生。

    六根六塵六識。

    一一根一一塵。

    一一識。

    與其人物境界。

    一一交六根六分則皆我毗盧受用。

    普賢行門所貴當處發明。

    一一無礙一一現前轉物為己。

    始知目前了無一法。

    十方世界則是雪谷和尚無内無外。

    亦無中間。

    縱一念生滅。

    昏沉散亂。

    一一皆乘普賢行願毗盧華藏。

    其一一莊嚴一一供養。

    一一變現。

    一一幻化妙用皆若 太虛之之無量。

    雲雨之無窮。

    以此為智智三昧也蓋大方廣乃普賢三昧之行門。

    佛華嚴乃毗盧一真之根本。

    無生滅。

    無去來。

    絕語言。

    絕文字。

    一真實際。

    無量無邊不可以智知識識。

    忽然一念返本。

    則知諸佛三昧。

    正受内外。

    如一生佛平等。

    以根本行願随處放光。

    人事往來。

    施為動止。

    吃飯着衣。

    經行坐卧。

    聞聲見色。

    觸境遇緣。

    一一理事。

    無礙無遺。

    以及空空有有之異。

    物物欲欲之殊。

    猶鏡照鏡。

    遍涉行門。

    通行大智。

    孜孜無為。

    亦無住着。

    無為而為。

    無住而住。

    應化随機。

    不拘善惡。

    故華嚴謂一真之宗教。

    佛所受用。

    願行宛然。

    悲智增廣語其動也。

    波澄覺海。

    語其靜也。

    日麗萬方。

    因結方成果圓諸品。

    若帝珠寶網。

    上下影聯誠德備行嚴。

    遍周。

     拈頌 靈山有萬人天。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世尊雲。

    吾正法眼藏涅盤妙心。

    付囑迦葉。

    無令斷絕。

     師拈雲。

    釋迦老人。

    臨行不得命根斷。

    迦葉雖然發一笑。

    大似落湯螃蟹。

    尋常勘則得。

    衲僧分上二俱當眨。

    還有知他。

    二老受貶的落處麼相識滿天下。

    知心有幾人。

     頌曰。

     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