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依道人錄

關燈
嘉興大藏經 無依道人錄 序 居士而荷擔法任者。

    于迦文之世有淨名。

    于達磨之世有楊炫之。

    于馬祖之世有龐蘊。

    宋元以來。

    名卿哲匠。

    或奕葉相承。

    或拳踢互應。

    語載傳燈僧史。

    昭昭然不可誣也。

    其卓然而傑出者。

    如何密庵付法田素庵。

    素庵付法缁流。

    衣缽相繼七葉而愈光蓋佛祖之所重者在法。

    法之所在。

    雖總持尼淩行婆俞道婆輩。

    舉足以顯揚提唱為千古偉人。

    至今存其語言。

    如金鎖玄關。

    得其蘊者謂之真參實悟稍一疑滞。

    則銀山鐵壁聳之。

    面目前矣。

    此無依道人之所以承先啟後獨擅美于今日也。

    道人為世名儒。

    腹笥百城。

    風範一世牙軸之嚴。

    整子裔之誦傳邺架王庫。

    殆不是過及其棄公車而圖佛乘。

    若将以天假之年為法門作于城者備美之地必言到而行随之富有日新孳孳不倦宜其法源壽域岌嶪汪洋矣。

    道人多著述。

    辯博典故。

    則有鑒燦芳摹諸書。

    宣揚教海則有法華金剛諸注。

    遊泳藝林。

    則有孔孟周易諸解。

    流演宗乘。

    則有指南醒世諸刻。

    莫不珠燦玉輝。

    洞徹源底。

    至于無依一錄。

    則道人之現居士身而闡揚少室不傳之秘者。

    故其為語去華存實去嚣存樸不然博雅。

    如道人豈不能剪削雕刻為趙華葉龍以炫耀人耳目如近代之宗匠雲哉道人蓋深悉大法之不在形言。

    不過聊為指注以廣化同流耳。

    于是更念授受之不可自我而斬然也。

    垂絲擲釣。

    乃有沖浪如錦鱗然者。

    故慨然以千鈞之任付之。

    道人可謂不負佛祖與本師而為傳燈。

    會中人矣行見燈光刹影亘世無窮又豈特密庵之七葉而已。

     時 大清康熙歲次丁未七月既望南村嗣祖沙門僧鑒拜撰 無依道人錄 武原無依道人徐昌治觐周甫着 南村釣雪氏僧鑒删定 嗣法比丘超悟錄 付法始末 此道人自叙其入道之由。

    與付法之所源起也。

    道人為老參钜儒。

    文集而外有語錄。

    語錄得法後之所著述也。

    故叙道人錄者。

    始之以付法之颠末。

    而偈與頌次之。

    叙與志又次之。

    書與記又次之。

    故凡語句之無關于佛乘者。

    概不與錄。

    而道人汲汲為法之心。

    于是乎純一不雜。

    即為道人之後者。

    亦可知所取法矣。

     僧鑒題 餘自少至壯。

    日以佞佛禮僧為第一義。

    而未娴于法。

    迨戊辰。

    随僧濟公谒密雲老人。

    命名通昌。

    時老人王化金粟。

    法道初辟。

    予雖聞提撕。

    茫茫不知落處。

    閱己巳庚午。

    老人出山。

    石車禅師嗣之。

    此年餘始齋僧施茶。

    石師時過餘。

    荷其策勵。

    一啟口皆鉗錘雖不能洞曉。

    然心未嘗不殷殷向往也。

    相與▆閱春秋。

    如同一日。

    石師順世。

    法堂席虛。

    戊寅秋。

    因率諸檀護公請本師費隐老人繼席。

    冬杪。

    即有查姓偷葬粟山頂▆一事鄰近百人。

    衆共擊逐。

    遂遷怒寺僧。

    鳴官彺逞費老人曰。

    堂頭事也。

    與衆何預。

    單身對簿。

    适大雨。

    餘冒濕。

    拉同袍。

    挈庠友。

    代白署篆魏公祖。

    魏躬迎本師入賓館有加禮焉。

    狀牌立銷。

    次聞府間有行。

    餘入禾谒當事。

    一一冰釋。

    叢林鞏而法幢振。

    此實始基之。

    己卯。

    密老人以天童事故出山。

    抵白下。

    予緻書甯波馬總台為之婉達諸當道(語載緻馬書中)事既調攝。

    老人拟歸天童。

    路經禾于餘随本師往迎。

    蒙入金粟山。

    聚談數日。

    受命輯辟邪集一帙。

    老人蓋深知昌之衷曲素直。

    故以此書委托如此。

    庚辰。

    冊務浩繁。

    本山飯僧田。

    暨寺基約百畝。

    餘集收字圖七甲代為免役。

    壬午大荒。

    餘手捧缽盂。

    募糧募金。

    殚厥心力。

    所獲既豐。

    稍稍活衆。

    癸未。

    猶未稔也。

    勸緣如之。

    甲申。

    助買南房數間。

    助買園地二畝。

    年齋僧二次。

    乙酉迄丁亥。

    本師赴天童。

    請百師處首座寮。

    為弋人所慕。

    戊子。

    有不利老人者。

    浪傳金粟為天童下院。

    老人不平。

    不遠千裡。

    親詣金粟。

    徹底澄清。

    餘于氣勝者。

    調以禮義。

    勝者浃以道。

    彼此矛盾便休。

    餘力議嘗住不可一日無主。

    遂率衆檀護。

    合愛憎共筮之韋天。

    得百癡禅師繼席焉。

    本師因有不遇明公威德重。

    幾乎梵宇草芊芊之贈。

    嗣甯波歉收。

    天童窘食。

    四方饷饋。

    皆餘一人遍叩鎮官護送開船。

    搜搶雖至。

    毫末不動。

    此蓋明明天助。

    非人力也。

    又有達人作用不尋常。

    手眼高明見大方之贈。

    庚寅。

    餘壽老人于福嚴。

    相訂同遊雲間。

    約略五燈正續蓋五燈一書。

    自紹定至今。

    四百餘祀。

    纂修無人。

    僧史阙略。

    老人遠溯迦文。

    以至己身。

    輯彙成書顔曰嚴統。

    命百癡兄董其事。

    而予與同門李公士材。

    實始終之複苦刻資莫繼。

    其續燈五卷。

    二百二十餘葉。

    餘獨力刻成。

    辛卯秋。

    一友以乃公曾售田金粟。

    拉知戚與百師議贖。

    餘曰。

    君之父産不可棄獨。

    不為百師地乎。

    此田百師祖業也。

    亦當相體。

    權宜者。

    内取六畝。

    退作加價。

    畢竟虧損常住。

    于心弗安。

    餘将附近金粟田六畝補之。

    事雖名為常住。

    實所以安百師也。

    後百師以他客行諜。

    拂衣出山。

    違予初心。

    故田亦不補。

    百師出山後。

    法道淩夷。

    而此山遂成郵遞裨販所矣。

    壬辰暮春。

    費本師過餘。

    集米百石。

    餘送至徑山。

    盤桓七日。

    古今機緣。

    頗多商确。

    因嚴統未竣。

    又助刻正本百葉。

    及着徑山志序。

    老人喜而賜杖。

    且銘諸杖曰。

    觌體現前。

    描畫不得。

    妙運超方。

    了無群惑。

    指點人間。

    疏通正脈。

    又書贈曰。

    立地頂天一丈夫。

    儒宗釋典旨相符。

    年來體道深深喜。

    宜把瞿昙擔子扶。

    餘婉笑辭曰。

    高天厚地之恩。

    敢同木石。

    竊念閉門造車。

    出門合轍。

    謬許肩荷。

    幸脫羅籠。

    老人欣然曰。

    不惟其名。

    惟其實。

    便是竿頭更進處。

    遂贈一号。

    号無依道人。

    嗣後益蒙垂注。

    辭之不得。

    至丙申春仲于虞山。

    維摩室中受付囑焉。

     偈頌 餘晚年入道。

    宜綮自修。

    遇古人之善言懿行。

    有合于本分中者。

    時為拈頌以自寫所得。

    雖不敢名為了手亦不甘自蒙蔽以少昧其生平。

    故自得法以至今日。

    即茹齋盟佛。

    分置家業與諸兒輩。

    存此已往之年。

    以報佛恩。

    宣法化。

    更不複預人間事矣。

    偈與頌雖不文。

    姑存以正諸同志者。

     脫家 斷情須鐵漢。

    勘破爐中雪。

    欲了何時了。

    一決罔不決。

     釣雪鑒曰。

    截鐵斬釘。

    手親眼辦。

    非大了當人。

    不能作此語。

    他日續傳燈而集著作。

    隻此偈可當之。

     分家示五兒 初祖一花開五葉。

    予家内外喜同轍。

    庭前各衍舊風雲。

    笑傲乾坤展大業。

     百癡元曰。

    西來大意人人有。

    誰家竈内火無煙。

     參學 了知佛法無多子。

    切莫依稀辨朱紫。

    說到無言可說處。

    當天明月非關指。

     百癡元曰。

    悟真言的。

    大有過人處。

     護法 法周沙界賴人傳。

    遍地紅爐熾火然。

    更藉添薪蓮社侶。

    人人出手護真禅。

     釣雪鑒曰。

    不惟自護。

    且教人護。

    佛法從此不衰矣。

     本師輯五燈頌以記之 不分東土與西天。

    法脈相承那用參。

    有正有旁須驗過。

    當前一指是司南。

     天王傑出又天皇南嶽青原各續芳撥轉雲礽當日謬于今正派凜如霜 薪傳燈續信奇哉明眼應須契本來瞿老非前今豈後任人衍法任人開 五峰金粟出天童缽缽相承奕葉隆透得室中無味話曹溪未到路先通 費老人曰大有衲僧氣概。

     和普明禅師牧牛圖頌 未牧 頭角未露一聲哮自在縱橫去路遙黑白始分牝牡相生來柔順長靈苗 初調 順性今朝也受穿何煩童子又加鞭繩頭在手随時轉到處風光不用牽 受制 踏着溪山便騁馳朝行暮宿緊相随休貪水草東西路奔走能生兩足疲 回首 捩穿鼻孔始回頭不是天生禀性柔早晚加鞭還策勵煙雲客路莫停留 馴伏 不分内外與中邊束縛無拘意灑然信步行來皆坦道騰騰任運漫勞牷 無礙 萬别千差性本如超群惟此總無拘一身負荷皆全力本分何曾有欠餘 任運 息肩還得卧雲中渴飲饑餐處處同物我盡捐知解淨本無南北與西東 獨照 法外無心心亦閑不留轍迹在人間揚眉瞥爾開雙眼照徹銀山鐵壁關 雙泯 隔牆清聽絕無蹤形影孤寒照碧空但見皇封成一片稼苗不犯草叢叢 釣雪鑒曰提唱本分顯露▆▆日久功深一此不懈觐翁其真牧牛者與梁山普明大有知音矣。

     閱世有感 人世難逃受苦煎那從火裡蔚青蓮瞥然充溢天池水遍界光華享大年 次韻示諸禅客 滿眼祥光礙膺絕塵勞堪歎沒休歇三三兩兩氣吞吳各吐珠玑如落葉 贈金粟百禅師即次前韻 煆煉紅爐火不絕一丹到手群情歇等閑拈出好風光抹殺西來駕一葉 除夕 世途擾擾竟何之欲了弗了了亦癡個事不随華歲去刹那千載阿誰知 歲朝 萬古恒嘗一旦新物華搬運舊時春韶光雖向人情換不識何人契本真 元旦步沈菁莪韻 紛紛慶賀古今然孰溯清流返濁泉獨有達人明本質歲華不改永堯年 四威儀 山中行八十氣盈盈略彴分明都曆過後架洗腳别有因 山中住面壁意專注階前立雪安心時風吹壒 歸何處 山中坐瑞草敷猊座法輪轉展樹下垂一指拈花真笑破 山中卧雞足何時寤袈裟守護百千年覆去翻來獨唱和 釣雪鑒曰四威儀頌石屋高峰錄中有之蓋林下人工夫無處不在故作此以驗其底蘊也觐翁年甫九十而不衰更能于日用中檢點若此且其為語俨然本色老衲湔滌文人習氣殆盡非工夫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