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喪魄。
秉金剛劍。
魔外潛蹤。
四七古錐宗眼。
二三老漢家珍。
不涉程途。
一覽具足。
知為後學指南無加此矣。
時有普善庵沙門慧悅居士春門徐弘澤。
自慶奇遇。
嗟彼未聞。
冀報佛恩。
募資重刻。
屬餘為序。
以贻同志。
而參學者。
即使遊法界無邊之門。
融古今剎那之念。
猶是功勳邊事。
若能了悟。
則自心何知。
自眼何見。
非見非知。
是真得正法眼藏者矣。
無趣禅師語錄序 夫祖道不可絕繼。
風穴於法堂痛哭。
克家之子難得。
仰山自記再來。
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
度生為急務者也。
所以獅子有罹難之憂。
預傳法髓。
達磨忍服毒之苦。
得嗣方休。
是皆深體祖佛授受之志矣。
惟無趣老人。
幼專魯诰。
壯博禅宗。
道聞雞聲而悟。
學得野老傳心開托臨濟棒喝之宗。
光揚馬祖磨磚之用。
慈悲密用。
權實并施。
承接從上正源流。
成就克家真師子。
實為人天大樹。
末世津梁。
甯不為仰山再來之俦乎。
某自恨生此象季。
不遇至人。
每歎前朝豪盛。
近代絕聞茲得南明禅者。
持老人語錄相示。
不覺忻喜。
何期濁世。
遇此希聲。
片言隻字。
盡吐諸佛肝腸。
豎拂拈槌極唱諸祖骨髓。
開卷則疑惑潛消。
再玩則勇猛頓發。
實為明時之盛典。
釋氏之法幢。
将來學者。
體而行之。
非惟己事可辦。
抑且佛祖之慧命有望矣。
車溪禅師語錄序 聞夫一光東亘。
五葉花開。
密運群機。
千差兢入。
所以諸方各宗其宗。
門風自是不同。
共學所學。
知見曾何有二。
車溪禅師。
乃臨濟直下兒孫。
實無趣克家之子。
默籌七事。
妙協三玄。
播黃檗吐舌之風。
顯高安[祝/土]拳之用。
掌殺活機。
權衡學者。
秉吹毛劍。
勘驗諸方。
遐迩鹹推獨步。
古今屈指一人。
苟非承夙願之再來。
甯不為多生之根熟耶。
某生不遇時。
學無所附。
福輕罪重。
不能面禀嘉猷。
道聽途傳。
歲月徒增渴想。
茲因南明禅者。
持錄相示。
焚香頂讀。
自覺潛神。
再玩淵微。
初心頗惬。
何期不出蝸居而聞所未聞。
生逢斯世而遇此難遇。
如展智囊。
始知己見之朦胧。
似入大海。
方信江河之狹淺。
自慚無德。
莫可贊揚。
略叙數辭。
聊申翹緻。
跋 重刻華嚴經跋 一葉落。
天下秋。
不言而信。
一陽複。
大地春。
不令而行。
故能無量為一。
若百川之歸大海。
一為無量。
似皓月之印百川。
圓融自在。
活潑難思。
其惟大方廣佛華嚴經欤。
是經也。
如來指明衆生自性。
日用具足。
非因修得。
而衆生為無明所蔽。
迷背自心。
故於初成正覺之時。
乃雲。
奇哉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良繇妄想執着而不證得。
繇是頓辔華嚴圓示一乘無外之法。
指明法界。
發揮凡聖不二之宗。
淨穢交徹。
非是該羅。
重重相映。
猶帝網之傳輝。
彼彼互融。
若千燈之合影。
内外無礙。
如芥子之納於珍瓶。
大小相收。
如微塵之遍含大地。
既非思議之境。
甯容意識所到。
嘗聞翻譯則天童爇香。
誦持則修羅敗衄。
注疏則夢感金像。
造論則齒放白光。
蓋以是經不可思議。
故其利益亦不可思議也。
中庵鶴林二師。
自念時當末季。
恐或堙沒。
發心重刻。
欲冀遠傳。
不意泥洹時至。
中道而止。
茲得照雙融。
法無說。
諸友繼起。
罄心竭力遍募四方。
克成其事。
可謂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予主福城。
目睹其績。
心竊嘉焉。
故書數字。
志於部末雲爾。
疏 興善寺重修大殿舍利塔疏 夫佛法有三時焉。
謂正法像法末法也。
正法者。
如來現在。
面禀嘉言。
一念發心。
便證果也。
像法者。
如來滅後。
碎身舍利。
流布十方。
造寺建塔也。
末法者。
禀前二法。
薄興供養。
而信心去古遠矣。
茲者興善寺。
去嘉禾東南治三十裡。
後周坦法師所建。
法師道行精嚴。
華夷所重。
寺建二舍利塔。
得得航海。
乞二鍮石。
以為其頂。
至 國朝千有餘載。
殿宇幾經興廢。
而二塔俨然獨峙。
人因異之。
故興複之不難者。
鹹塔之力也。
餘於今春。
過石佛主期學徒鹫蘿峰。
乃房僧也。
邀餘登覽。
見大殿狼藉二塔将圮。
乃語衆曰。
大殿工繁。
殊難修理。
今此二塔。
若或不修。
則塔頂毀堕。
欲再複之。
不亦難乎。
答曰。
村居荒僻。
鹫等德薄。
人不取信。
雖欲修葺。
不勝難甚。
餘颔之回東塔。
有善人廣恩。
餘勸之即施十金。
為發心始。
倘有見聞生信。
則衆手可成山也。
因記本末。
告諸來者。
且遠方既施。
而近境不可無心。
凡往來随喜者。
但百十分文。
随力随量。
共成勝事。
福攸歸矣。
徑山古千僧閣募造禅堂疏 夫無佛作佛。
無法說法。
是諸佛之常儀。
諸菩薩之弘願也。
自我佛滅後千年。
正法始來。
其時也宗於理行。
昧於自心。
兢執言教。
多陷牛迹。
繇是達磨得得遠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道至六傳。
宗風大振。
廣播四方。
其間得旨者。
不可數記。
其叢林哄然。
當時若論綿亘流遠。
唯我雙徑為天下魁。
所以國一開山之後。
代八十人。
其為王侯所重者。
如護國法濟等。
班班有之。
大慧杲公。
高廟所重。
衆盈三千。
道冠天下。
於大殿之北。
建千僧之閣以延之。
至我 國朝。
寺改古向。
以故賢能隐避。
寥落難言。
先年得無邊師。
佥同衆議。
改複古向。
繇是四方群集。
賢者複來。
茲髻峰院主。
與衆禅友。
得得過越。
邀餘入山。
建立長期。
安禅集衆。
蓋望祖道之重興也。
奈久廢難以卒興。
衆廣無以安措。
於是禅友虛含。
聿起大心。
欲於千僧閣後。
别建禅堂五間。
傍增僧舍。
工程浩大。
僧力難為。
遍叩大檀。
方能了事。
伏惟運神於插标之頃。
梵剎已竟。
垂手於布金之際。
寶殿完成。
大心承紹。
功不浪施。
但肯相悉。
便請标名。
募刻淨諸業障經疏 餘聞福事雖多。
要知所擇。
是以十善修行。
報感生天。
半偈随喜。
功超沙界。
其優劣如此。
能無擇乎。
故善勝則福勝。
緣輕則福輕。
此必然之事也。
假如造橋砌路。
究竟果報。
利益人天。
供佛齋僧。
較量功德。
祇完一己。
孰若價踰七寶。
功勝小乘。
直使片言隻字。
四方流聞。
萬世廣播。
以大乘經。
書刻流通。
用廣其傳。
未聞者聞。
未見者見。
非惟佛慧無窮。
抑且令受持者。
斷輪回。
出生死。
證涅盤。
成菩提。
未有不本於此者矣。
若以其功德較量。
直以虛空喻之。
而勿能齊焉。
向餘簡閱大乘律部。
見淨諸業障經。
菩薩戒本經。
并揭磨儀軌。
真後學之津梁。
渡世之寶筏也。
是以抄錄佩帶。
日課有年矣。
禅友徹泉。
過石佛。
見予躬讀。
欣然發願。
募諸四方。
刻以流通。
餘時合掌加額曰。
豈期濁世有知音。
若是禅友者。
因喜而授之。
其間文旨精妙。
功德淵深。
如來自贊。
展卷當見。
能遵此志。
必會龍華。
少助片緣。
非同浪施謹疏。
徑山千佛閣募齋僧米疏 華嚴經曰。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為床座遍三千。
若不傳法度衆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夫所謂報恩者。
非特山僧。
登曲錄木床。
揮麈舉論為然。
即檀那舍供。
大衆輔翼。
以及負勞運力者。
皆名傳法也。
所言報恩者。
非特大士舍身。
比丘成道者為然。
即衆信修檀度。
學忍辱。
以及持戒精進。
莫不皆名報恩也。
猶如幻戲登場。
缺一則不能成其戲矣。
迩來末世諸方。
教乘頗演。
直旨鮮聞。
惟雙徑國一開山。
相傳八十代。
代不乏人。
自月林禅師歸寂之後。
經百有十載。
宗風堙沒。
智者泣途。
裡境相傳。
謂寺改其向。
以緻寥落。
近得髻峰廓庵二上人。
佥同衆議。
複其初向。
自戊申創起。
今始落成。
於是四海英賢争赴。
稍睹舊規。
可謂弘法報恩。
兩兼其美矣。
奈因衆廣。
日給難敷。
特持短疏。
徧告十方。
惟冀體同體之仁。
秉護法之念。
舍庫藏中。
有餘貫粟。
成出世間無盡福田。
實為福慧兩全。
共成勝事。
謹疏。
徑山大殿募米齋僧疏 夫西方遠十萬億剎土。
以念佛為資糧。
雙徑高三千六百丈。
以粥飯為要事。
若也棄靜入纏。
未免牽於塵累。
歸山遠市。
将何度於饑倉。
雖欲笑傲雲山。
超然自适。
甯能日吸於清風。
如欲安心在道。
四事無虧。
必仰資於檀信。
今我雙徑。
兩浙名山。
四海所宗。
巍然獨峙於群峰。
傑兮道魁於天下。
禦墨屢頒。
高宗以之駐跸。
名人時詠。
蘇老以之題碑。
莊嚴壯麗。
有誇於兜率。
無為寂靜。
逈出於人間。
所以昔人有言曰。
百萬松杉雙徑杳。
三千樓閣五峰含。
迩來寥落。
逈異昔時。
騷人吊古。
過客興悲。
歲月綿延。
難以複振。
向得無邊師。
重新大殿。
繼有觀院主。
複構禅堂。
於是雲水絡繹不斷。
龍象濟濟來歸。
一時失欵。
有缺賓主之情。
欲待無能。
必藉檀那之力。
因佳其事。
代為疏言。
重修阿育王大殿緣疏 夫福繇緣起緣因境就。
境得人成。
此古今不易之論也。
所以緣興在乎境勝。
地傑然後人靈。
惟阿育王寺神。
乃天中聖人也。
地擅吉祥之号。
兼此二美。
為天下冠。
實勝功德處也。
夫阿育王者。
昔為童子。
見佛入滅。
聚石為塔。
以為供養。
佛即記雲。
過後百年。
當作輪王。
大興我教。
果符佛記。
得佛舍利。
八分之一。
碎七寶以造塔八萬四千。
遣飛羽鬼。
送四天下。
有八吉祥地。
可以置之。
所以大明境内有十九處。
此當其一。
餘皆貯塔。
莫睹真迹。
此居塔外。
人皆可以手持目見。
夫劉薩诃者。
西川之獵戶也。
死至陰司。
閻王告曰。
汝乃智積菩薩。
何故造業如此。
當堕地獄。
吾憫汝故。
示出罪之處。
若能求見舍利。
汝罪可滅。
繇是得返陽世。
禮拜一十二年。
至于甬東鄮山。
天樂锵铿。
七日不歇。
舍利從地湧出。
非惟滅罪。
抑且現世成道。
号慧達國師。
國初三取。
三度飛回。
是知此地。
名八吉祥。
我信之矣。
迩來年久。
大殿幾頹。
故予發心修理。
繇是特持短疏。
徧告信施大檀。
善男信女。
各發誠心。
共成勝事。
所謂衆手移山。
不難成就。
獨力撐天。
諒可得哉。
是疏。
募刻華嚴經疏鈔疏 夫心源湛寂。
智海汪洋。
攝凡聖以同歸。
融事理而莫剩者。
其惟大方廣佛華嚴經欤。
此經上中下三部。
義趣淵深。
信住向五位。
後先并入。
其猶芥納珍瓶而内外曆然。
塵含法界而大小齊至者。
無礙自在之謂矣。
具斯妙利。
憫世絕聞。
繇是龍樹於龍宮簡閱。
知凡輩何堪。
特簡下部十兆餘言。
傳流西竺。
舉世稱奇。
目如意寶。
流我東土。
十分之一。
賢首竭苦行幾載。
遇文殊而勸讀發明。
清涼秉宿願多生。
作疏鈔而廣伸妙義。
複得圭峰。
繼弘斯道。
聞之者焚身舍臂。
思報佛恩。
吾觀古人之用心。
精誠竭力。
遞相傳持。
無非為慶己之奇逢。
恐後世之絕續爾。
迩來末學。
鬥诤堅固。
僧家以安适自居。
公府以左道為禁。
舉世不聞名字。
何能少解真乘。
佛祖于大寂定中。
甯無悲愍哉。
茲者嘉禾鹿園居士葉君。
少遊[萩-火+丸]苑。
為黉門之白足。
晚究心宗。
典義學之參頭。
閱大小之教。
探性相之微。
還源複性。
惟尚華嚴。
義博文豐。
無出大鈔。
慨古闆之将湮。
欲新刻而繼世。
奈何刻資須假衆緣。
予美其誠。
贊歎不已。
聊書數字。
用題薄首。
少助影響之功。
共成莫大之德。
凡我同志。
各出隻手。
引 募刻涅盤經會疏引 大涅盤經者。
乃世出世莫大之妙典。
實如來最後之極談。
所以四十九年不聞。
盡迷佛性。
二月十五特唱。
一衆知皈。
六念三修。
直趨菩提之路。
五行十德。
頓超方便之門。
十外歸依。
二子攝伏。
若凡若聖。
安住秘密藏中。
情與無情。
總收大涅盤内。
功超日月。
德勝乾坤。
照大地以無虧。
育群有而不剩者也。
所以如來顧命之際。
天人魔外之俦。
倔僵無雙。
尚悔心而戀慕。
蜂[蠢-春+萬]毒蛇之類。
愚癡無比。
亦含淚而歸依。
無情若大地山林。
亦已變白。
蠢動如蛣蜣白蛵。
悉以悲鳴。
蟲獸尚知報德。
為人豈無深思。
奈是經緣。
奧黠慧何知。
故灌頂老人難曆百城。
運神思而注疏。
荊溪尊者。
深體父意。
再精治以完文。
惜乎經疏兩處。
緻使學者探吳而失越。
餘故厘會。
庶挈領以知綱。
起筆於辛亥之春。
告成於壬子之夏。
不能刻棗。
未遂初心。
茲遇定凡居士。
會首化諸同志。
冀今世以及後世。
一燈而傳萬燈。
法身何限。
慧命無窮。
可謂真報佛恩。
不忘付囑者矣。
募造東塔天王殿引 聞夫四十八願而願願度生。
五十三參而參參見佛。
所以清涼大師。
演華嚴性海於此地。
闡法界一乘於多門。
福慧雙修。
猶星天之行布。
禅教兩學。
若萬派之歸宗。
圓融自在。
大小共繇。
故茲山為嘉禾生福之地。
行善之場也。
近因山門回祿。
四天王無處安身。
發願重營。
老比丘無能幹辦。
繇是置簿五十三冊。
人領一冊。
冊化五十三人。
人出一錢。
合計五兩三錢。
或一人獨出。
或鸠衆共成。
随緣皆可。
積少成多。
猶為山之始于一篑。
合力共謀。
若掬水可為巨海。
勝會難逢。
良緣休蹉。
予言如是。
各出隻手。
募造鏡台山大師庵引 事逢時會。
緣得因成。
非偶然者也。
鏡台山大師庵者。
即高峰大師藏衣缽處也。
吾徒麥浪。
随予雲門度夏。
簡禅宗或問。
後見雲栖大師。
以高峰海底泥牛話相诘。
予時以傍僧推出。
乃雲。
大衆證盟。
麥浪一見。
似有所得。
至今十餘年矣。
入苕溪為卓海幢居士所知。
請就武康。
開向上事。
感徒衆剖心。
以酬法恩。
道士舍邪而趣正見。
使狂者獲醒。
惡者從善。
繇是遠近歸依。
兢思甘露。
故卓君等。
為蔔古址。
以彰大師之遺蹤。
建禅室以栖十方之龍象。
刀耕火種。
鑿石栽蓮。
池中得二龛。
一藏佛影。
一藏衣缽。
體質雖朽。
而顔色尚鮮。
時節雖遐。
而因緣不爽。
昔雲栖舉話。
麥浪傳虛。
居士結庵。
遺蹤複證。
此因緣會遇。
不謀而然者也。
凡我在會之衆。
甯非大師之遺塵乎。
故根椽片瓦。
各發自心。
粒米文錢。
随力喜舍。
可謂良會難逢。
争先莫讓。
偈 淨土偈 西方元不遠。
眼底盡黃金。
白鳥鳴峰頂。
頻伽繞樹林。
拈來非逆順。
用處莫沉吟。
但見彌陀佛。
華開自在心。
又 欲觀琉璃地。
須看心境微。
風聲鳴雅樂。
雲動散天衣。
鳥贊如來德。
花開大士機
秉金剛劍。
魔外潛蹤。
四七古錐宗眼。
二三老漢家珍。
不涉程途。
一覽具足。
知為後學指南無加此矣。
時有普善庵沙門慧悅居士春門徐弘澤。
自慶奇遇。
嗟彼未聞。
冀報佛恩。
募資重刻。
屬餘為序。
以贻同志。
而參學者。
即使遊法界無邊之門。
融古今剎那之念。
猶是功勳邊事。
若能了悟。
則自心何知。
自眼何見。
非見非知。
是真得正法眼藏者矣。
無趣禅師語錄序 夫祖道不可絕繼。
風穴於法堂痛哭。
克家之子難得。
仰山自記再來。
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
度生為急務者也。
所以獅子有罹難之憂。
預傳法髓。
達磨忍服毒之苦。
得嗣方休。
是皆深體祖佛授受之志矣。
惟無趣老人。
幼專魯诰。
壯博禅宗。
道聞雞聲而悟。
學得野老傳心開托臨濟棒喝之宗。
光揚馬祖磨磚之用。
慈悲密用。
權實并施。
承接從上正源流。
成就克家真師子。
實為人天大樹。
末世津梁。
甯不為仰山再來之俦乎。
某自恨生此象季。
不遇至人。
每歎前朝豪盛。
近代絕聞茲得南明禅者。
持老人語錄相示。
不覺忻喜。
何期濁世。
遇此希聲。
片言隻字。
盡吐諸佛肝腸。
豎拂拈槌極唱諸祖骨髓。
開卷則疑惑潛消。
再玩則勇猛頓發。
實為明時之盛典。
釋氏之法幢。
将來學者。
體而行之。
非惟己事可辦。
抑且佛祖之慧命有望矣。
車溪禅師語錄序 聞夫一光東亘。
五葉花開。
密運群機。
千差兢入。
所以諸方各宗其宗。
門風自是不同。
共學所學。
知見曾何有二。
車溪禅師。
乃臨濟直下兒孫。
實無趣克家之子。
默籌七事。
妙協三玄。
播黃檗吐舌之風。
顯高安[祝/土]拳之用。
掌殺活機。
權衡學者。
秉吹毛劍。
勘驗諸方。
遐迩鹹推獨步。
古今屈指一人。
苟非承夙願之再來。
甯不為多生之根熟耶。
某生不遇時。
學無所附。
福輕罪重。
不能面禀嘉猷。
道聽途傳。
歲月徒增渴想。
茲因南明禅者。
持錄相示。
焚香頂讀。
自覺潛神。
再玩淵微。
初心頗惬。
何期不出蝸居而聞所未聞。
生逢斯世而遇此難遇。
如展智囊。
始知己見之朦胧。
似入大海。
方信江河之狹淺。
自慚無德。
莫可贊揚。
略叙數辭。
聊申翹緻。
跋 重刻華嚴經跋 一葉落。
天下秋。
不言而信。
一陽複。
大地春。
不令而行。
故能無量為一。
若百川之歸大海。
一為無量。
似皓月之印百川。
圓融自在。
活潑難思。
其惟大方廣佛華嚴經欤。
是經也。
如來指明衆生自性。
日用具足。
非因修得。
而衆生為無明所蔽。
迷背自心。
故於初成正覺之時。
乃雲。
奇哉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良繇妄想執着而不證得。
繇是頓辔華嚴圓示一乘無外之法。
指明法界。
發揮凡聖不二之宗。
淨穢交徹。
非是該羅。
重重相映。
猶帝網之傳輝。
彼彼互融。
若千燈之合影。
内外無礙。
如芥子之納於珍瓶。
大小相收。
如微塵之遍含大地。
既非思議之境。
甯容意識所到。
嘗聞翻譯則天童爇香。
誦持則修羅敗衄。
注疏則夢感金像。
造論則齒放白光。
蓋以是經不可思議。
故其利益亦不可思議也。
中庵鶴林二師。
自念時當末季。
恐或堙沒。
發心重刻。
欲冀遠傳。
不意泥洹時至。
中道而止。
茲得照雙融。
法無說。
諸友繼起。
罄心竭力遍募四方。
克成其事。
可謂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予主福城。
目睹其績。
心竊嘉焉。
故書數字。
志於部末雲爾。
疏 興善寺重修大殿舍利塔疏 夫佛法有三時焉。
謂正法像法末法也。
正法者。
如來現在。
面禀嘉言。
一念發心。
便證果也。
像法者。
如來滅後。
碎身舍利。
流布十方。
造寺建塔也。
末法者。
禀前二法。
薄興供養。
而信心去古遠矣。
茲者興善寺。
去嘉禾東南治三十裡。
後周坦法師所建。
法師道行精嚴。
華夷所重。
寺建二舍利塔。
得得航海。
乞二鍮石。
以為其頂。
至 國朝千有餘載。
殿宇幾經興廢。
而二塔俨然獨峙。
人因異之。
故興複之不難者。
鹹塔之力也。
餘於今春。
過石佛主期學徒鹫蘿峰。
乃房僧也。
邀餘登覽。
見大殿狼藉二塔将圮。
乃語衆曰。
大殿工繁。
殊難修理。
今此二塔。
若或不修。
則塔頂毀堕。
欲再複之。
不亦難乎。
答曰。
村居荒僻。
鹫等德薄。
人不取信。
雖欲修葺。
不勝難甚。
餘颔之回東塔。
有善人廣恩。
餘勸之即施十金。
為發心始。
倘有見聞生信。
則衆手可成山也。
因記本末。
告諸來者。
且遠方既施。
而近境不可無心。
凡往來随喜者。
但百十分文。
随力随量。
共成勝事。
福攸歸矣。
徑山古千僧閣募造禅堂疏 夫無佛作佛。
無法說法。
是諸佛之常儀。
諸菩薩之弘願也。
自我佛滅後千年。
正法始來。
其時也宗於理行。
昧於自心。
兢執言教。
多陷牛迹。
繇是達磨得得遠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道至六傳。
宗風大振。
廣播四方。
其間得旨者。
不可數記。
其叢林哄然。
當時若論綿亘流遠。
唯我雙徑為天下魁。
所以國一開山之後。
代八十人。
其為王侯所重者。
如護國法濟等。
班班有之。
大慧杲公。
高廟所重。
衆盈三千。
道冠天下。
於大殿之北。
建千僧之閣以延之。
至我 國朝。
寺改古向。
以故賢能隐避。
寥落難言。
先年得無邊師。
佥同衆議。
改複古向。
繇是四方群集。
賢者複來。
茲髻峰院主。
與衆禅友。
得得過越。
邀餘入山。
建立長期。
安禅集衆。
蓋望祖道之重興也。
奈久廢難以卒興。
衆廣無以安措。
於是禅友虛含。
聿起大心。
欲於千僧閣後。
别建禅堂五間。
傍增僧舍。
工程浩大。
僧力難為。
遍叩大檀。
方能了事。
伏惟運神於插标之頃。
梵剎已竟。
垂手於布金之際。
寶殿完成。
大心承紹。
功不浪施。
但肯相悉。
便請标名。
募刻淨諸業障經疏 餘聞福事雖多。
要知所擇。
是以十善修行。
報感生天。
半偈随喜。
功超沙界。
其優劣如此。
能無擇乎。
故善勝則福勝。
緣輕則福輕。
此必然之事也。
假如造橋砌路。
究竟果報。
利益人天。
供佛齋僧。
較量功德。
祇完一己。
孰若價踰七寶。
功勝小乘。
直使片言隻字。
四方流聞。
萬世廣播。
以大乘經。
書刻流通。
用廣其傳。
未聞者聞。
未見者見。
非惟佛慧無窮。
抑且令受持者。
斷輪回。
出生死。
證涅盤。
成菩提。
未有不本於此者矣。
若以其功德較量。
直以虛空喻之。
而勿能齊焉。
向餘簡閱大乘律部。
見淨諸業障經。
菩薩戒本經。
并揭磨儀軌。
真後學之津梁。
渡世之寶筏也。
是以抄錄佩帶。
日課有年矣。
禅友徹泉。
過石佛。
見予躬讀。
欣然發願。
募諸四方。
刻以流通。
餘時合掌加額曰。
豈期濁世有知音。
若是禅友者。
因喜而授之。
其間文旨精妙。
功德淵深。
如來自贊。
展卷當見。
能遵此志。
必會龍華。
少助片緣。
非同浪施謹疏。
徑山千佛閣募齋僧米疏 華嚴經曰。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為床座遍三千。
若不傳法度衆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夫所謂報恩者。
非特山僧。
登曲錄木床。
揮麈舉論為然。
即檀那舍供。
大衆輔翼。
以及負勞運力者。
皆名傳法也。
所言報恩者。
非特大士舍身。
比丘成道者為然。
即衆信修檀度。
學忍辱。
以及持戒精進。
莫不皆名報恩也。
猶如幻戲登場。
缺一則不能成其戲矣。
迩來末世諸方。
教乘頗演。
直旨鮮聞。
惟雙徑國一開山。
相傳八十代。
代不乏人。
自月林禅師歸寂之後。
經百有十載。
宗風堙沒。
智者泣途。
裡境相傳。
謂寺改其向。
以緻寥落。
近得髻峰廓庵二上人。
佥同衆議。
複其初向。
自戊申創起。
今始落成。
於是四海英賢争赴。
稍睹舊規。
可謂弘法報恩。
兩兼其美矣。
奈因衆廣。
日給難敷。
特持短疏。
徧告十方。
惟冀體同體之仁。
秉護法之念。
舍庫藏中。
有餘貫粟。
成出世間無盡福田。
實為福慧兩全。
共成勝事。
謹疏。
徑山大殿募米齋僧疏 夫西方遠十萬億剎土。
以念佛為資糧。
雙徑高三千六百丈。
以粥飯為要事。
若也棄靜入纏。
未免牽於塵累。
歸山遠市。
将何度於饑倉。
雖欲笑傲雲山。
超然自适。
甯能日吸於清風。
如欲安心在道。
四事無虧。
必仰資於檀信。
今我雙徑。
兩浙名山。
四海所宗。
巍然獨峙於群峰。
傑兮道魁於天下。
禦墨屢頒。
高宗以之駐跸。
名人時詠。
蘇老以之題碑。
莊嚴壯麗。
有誇於兜率。
無為寂靜。
逈出於人間。
所以昔人有言曰。
百萬松杉雙徑杳。
三千樓閣五峰含。
迩來寥落。
逈異昔時。
騷人吊古。
過客興悲。
歲月綿延。
難以複振。
向得無邊師。
重新大殿。
繼有觀院主。
複構禅堂。
於是雲水絡繹不斷。
龍象濟濟來歸。
一時失欵。
有缺賓主之情。
欲待無能。
必藉檀那之力。
因佳其事。
代為疏言。
重修阿育王大殿緣疏 夫福繇緣起緣因境就。
境得人成。
此古今不易之論也。
所以緣興在乎境勝。
地傑然後人靈。
惟阿育王寺神。
乃天中聖人也。
地擅吉祥之号。
兼此二美。
為天下冠。
實勝功德處也。
夫阿育王者。
昔為童子。
見佛入滅。
聚石為塔。
以為供養。
佛即記雲。
過後百年。
當作輪王。
大興我教。
果符佛記。
得佛舍利。
八分之一。
碎七寶以造塔八萬四千。
遣飛羽鬼。
送四天下。
有八吉祥地。
可以置之。
所以大明境内有十九處。
此當其一。
餘皆貯塔。
莫睹真迹。
此居塔外。
人皆可以手持目見。
夫劉薩诃者。
西川之獵戶也。
死至陰司。
閻王告曰。
汝乃智積菩薩。
何故造業如此。
當堕地獄。
吾憫汝故。
示出罪之處。
若能求見舍利。
汝罪可滅。
繇是得返陽世。
禮拜一十二年。
至于甬東鄮山。
天樂锵铿。
七日不歇。
舍利從地湧出。
非惟滅罪。
抑且現世成道。
号慧達國師。
國初三取。
三度飛回。
是知此地。
名八吉祥。
我信之矣。
迩來年久。
大殿幾頹。
故予發心修理。
繇是特持短疏。
徧告信施大檀。
善男信女。
各發誠心。
共成勝事。
所謂衆手移山。
不難成就。
獨力撐天。
諒可得哉。
是疏。
募刻華嚴經疏鈔疏 夫心源湛寂。
智海汪洋。
攝凡聖以同歸。
融事理而莫剩者。
其惟大方廣佛華嚴經欤。
此經上中下三部。
義趣淵深。
信住向五位。
後先并入。
其猶芥納珍瓶而内外曆然。
塵含法界而大小齊至者。
無礙自在之謂矣。
具斯妙利。
憫世絕聞。
繇是龍樹於龍宮簡閱。
知凡輩何堪。
特簡下部十兆餘言。
傳流西竺。
舉世稱奇。
目如意寶。
流我東土。
十分之一。
賢首竭苦行幾載。
遇文殊而勸讀發明。
清涼秉宿願多生。
作疏鈔而廣伸妙義。
複得圭峰。
繼弘斯道。
聞之者焚身舍臂。
思報佛恩。
吾觀古人之用心。
精誠竭力。
遞相傳持。
無非為慶己之奇逢。
恐後世之絕續爾。
迩來末學。
鬥诤堅固。
僧家以安适自居。
公府以左道為禁。
舉世不聞名字。
何能少解真乘。
佛祖于大寂定中。
甯無悲愍哉。
茲者嘉禾鹿園居士葉君。
少遊[萩-火+丸]苑。
為黉門之白足。
晚究心宗。
典義學之參頭。
閱大小之教。
探性相之微。
還源複性。
惟尚華嚴。
義博文豐。
無出大鈔。
慨古闆之将湮。
欲新刻而繼世。
奈何刻資須假衆緣。
予美其誠。
贊歎不已。
聊書數字。
用題薄首。
少助影響之功。
共成莫大之德。
凡我同志。
各出隻手。
引 募刻涅盤經會疏引 大涅盤經者。
乃世出世莫大之妙典。
實如來最後之極談。
所以四十九年不聞。
盡迷佛性。
二月十五特唱。
一衆知皈。
六念三修。
直趨菩提之路。
五行十德。
頓超方便之門。
十外歸依。
二子攝伏。
若凡若聖。
安住秘密藏中。
情與無情。
總收大涅盤内。
功超日月。
德勝乾坤。
照大地以無虧。
育群有而不剩者也。
所以如來顧命之際。
天人魔外之俦。
倔僵無雙。
尚悔心而戀慕。
蜂[蠢-春+萬]毒蛇之類。
愚癡無比。
亦含淚而歸依。
無情若大地山林。
亦已變白。
蠢動如蛣蜣白蛵。
悉以悲鳴。
蟲獸尚知報德。
為人豈無深思。
奈是經緣。
奧黠慧何知。
故灌頂老人難曆百城。
運神思而注疏。
荊溪尊者。
深體父意。
再精治以完文。
惜乎經疏兩處。
緻使學者探吳而失越。
餘故厘會。
庶挈領以知綱。
起筆於辛亥之春。
告成於壬子之夏。
不能刻棗。
未遂初心。
茲遇定凡居士。
會首化諸同志。
冀今世以及後世。
一燈而傳萬燈。
法身何限。
慧命無窮。
可謂真報佛恩。
不忘付囑者矣。
募造東塔天王殿引 聞夫四十八願而願願度生。
五十三參而參參見佛。
所以清涼大師。
演華嚴性海於此地。
闡法界一乘於多門。
福慧雙修。
猶星天之行布。
禅教兩學。
若萬派之歸宗。
圓融自在。
大小共繇。
故茲山為嘉禾生福之地。
行善之場也。
近因山門回祿。
四天王無處安身。
發願重營。
老比丘無能幹辦。
繇是置簿五十三冊。
人領一冊。
冊化五十三人。
人出一錢。
合計五兩三錢。
或一人獨出。
或鸠衆共成。
随緣皆可。
積少成多。
猶為山之始于一篑。
合力共謀。
若掬水可為巨海。
勝會難逢。
良緣休蹉。
予言如是。
各出隻手。
募造鏡台山大師庵引 事逢時會。
緣得因成。
非偶然者也。
鏡台山大師庵者。
即高峰大師藏衣缽處也。
吾徒麥浪。
随予雲門度夏。
簡禅宗或問。
後見雲栖大師。
以高峰海底泥牛話相诘。
予時以傍僧推出。
乃雲。
大衆證盟。
麥浪一見。
似有所得。
至今十餘年矣。
入苕溪為卓海幢居士所知。
請就武康。
開向上事。
感徒衆剖心。
以酬法恩。
道士舍邪而趣正見。
使狂者獲醒。
惡者從善。
繇是遠近歸依。
兢思甘露。
故卓君等。
為蔔古址。
以彰大師之遺蹤。
建禅室以栖十方之龍象。
刀耕火種。
鑿石栽蓮。
池中得二龛。
一藏佛影。
一藏衣缽。
體質雖朽。
而顔色尚鮮。
時節雖遐。
而因緣不爽。
昔雲栖舉話。
麥浪傳虛。
居士結庵。
遺蹤複證。
此因緣會遇。
不謀而然者也。
凡我在會之衆。
甯非大師之遺塵乎。
故根椽片瓦。
各發自心。
粒米文錢。
随力喜舍。
可謂良會難逢。
争先莫讓。
偈 淨土偈 西方元不遠。
眼底盡黃金。
白鳥鳴峰頂。
頻伽繞樹林。
拈來非逆順。
用處莫沉吟。
但見彌陀佛。
華開自在心。
又 欲觀琉璃地。
須看心境微。
風聲鳴雅樂。
雲動散天衣。
鳥贊如來德。
花開大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