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而為之銘曰。
空生大覺。
大覺依身。
身依器界。
器界依空。
各不相到。
彼此互容。
本無生死。
何有始終。
法性法爾。
事理融通。
繇迷真性。
成此妄計。
五行相克。
分彼同異。
猶如水泡。
大小成勢。
消泡複水。
非一非二。
若色身者。
自他一隐。
惟有智人。
了法如是。
會彼同異。
入無生地。
序 般若經叙品偈論都叙序 夫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
雖無所不知。
究其所以知。
則未嘗知也。
般若無為而無所不為。
雖無所不為。
究其所以為。
則未嘗為也。
蓋繇般若淵深若海。
窮之莫究其底。
巍峨如山。
登之莫達其頂。
故雲不可以知知。
不可識識。
諸佛之慧命。
諸菩薩之達道。
諸衆生之安宅。
實乃十界之栖托。
莫不繇之也。
故知是經。
以常見論之。
三乘二時所說。
大根會通。
融九會皆是初成。
而後世有聞此。
不生信心者。
皆繇宿世不種靈根故也。
或曰。
般若乃方等之後。
佛欲帶小說大。
而諸子未明父旨。
雖雲領知衆物。
猶住門外。
止宿草庵。
不敢希取一餐。
豈同法華面付家财。
聞成佛記。
何得頓類大乘。
而過贊若此耶。
答曰。
既雲帶小轉大。
甯不欲付家财。
若曰廢權入實。
成佛何非前法。
聲聞不悟。
徒自愚癡。
落後發明。
方知本有。
蓋得失在人。
豈法有大小耶。
所以法華會三歸一。
實乃即小之大。
無别有大。
涅盤義一名五。
曾非一外别有五名。
故曰。
般若涅盤佛性金剛三昧首楞嚴定。
皆一義也。
是知般若一法。
徹始徹終。
盡凡盡聖。
皆繇此一門。
成其出入階降之差。
諸佛之所以諄諄教誡。
學者當深窮其旨趣矣。
奈六百卷浩瀚之文。
小聖尚非其分。
豈凡下之能易窺哉。
所以古人深慨未來根鈍難堪。
删削定制放光光贊摩诃等經。
雖多少不同。
莫不皆繇大經之所流出。
而龍樹菩薩内懷祖印。
兼闡教乘。
因念後世於諸部般若。
彼此不能會歸。
小大不能通貫。
繇是注大智度論若幹卷。
冀開其迷。
惜乎經簡論繁猶莊子之注郭象。
亡羊泣岐。
開悟須得其要門。
何幸時當末季。
至人再來。
有大沙門蘊空曉禅師者。
慨大藏之重繁。
參考再四。
較南北之本。
類明重單之譯。
撮其大意緊要之言。
會成一部。
題曰彙目。
削智論之餘文。
錄其最要。
名曰箋釋。
前代哲人。
如生肇慧遠等。
諸大法師。
所作放光光贊般若等經之序文。
大經五十五卷九十品之題目。
撮彼品内之大意。
注於題下。
稱曰撮錄使後來見者。
一藏之奧典。
示如指掌。
六百卷之大義。
曉若日星。
嘔心血二十餘年。
成部帙數十餘卷。
撮大經入於微塵。
一多并現。
擲須彌於芥内。
小大何妨。
圓融無礙。
自在縱橫。
此恩此德。
世莫加焉。
苟非龍樹之再來。
必是靈山之受囑者矣。
不爾。
則何能忘疲倦。
入藏海。
處龍宮。
搜至寶。
删繁文。
撮要義。
無非皆為佛之慧命也。
可謂道越群情。
思超過半。
其猶獅子之哮吼。
無畏勇猛。
作決定說。
亦如象王之遊步。
縱涉恒河。
直窮其底。
如是作略。
如是大用。
欲知其深奧者。
請觀數帙之文。
則知如來一代之教。
如探囊取寶。
使大小是非。
皎然莫隐。
邪僻戲論難逃其迹。
真所謂擲大千於界外。
移妙喜於此方。
若非淨名之流。
應居童壽之亞。
功侔上古。
利及将來。
經雲。
足動大千。
草入劫火。
未足為難。
如來滅後能持此經。
是則為難。
此如來之明證。
故予無得而贊焉。
天啟六年丙寅仲春日序。
受生幻智二法門序 夫道無方也。
行無門也。
無方則随時破立。
無門則惟利是從。
此古今不刊之格也。
世有無知者不善所擇。
多諸僞濫。
惟智者之所慨焉。
且時人作預修。
還受生錢者。
經教無文。
不根若此。
若雲人之受生。
必於曹案假借使用。
閻君豈贓濫之徒耶。
若雲死後無可使用。
必須預寄獄庫。
吾未見世人先将财帛寄司獄。
以備入監之費。
恐智者弗為爾。
人能修德。
則天人欽仰。
心希聖賢。
則國家褒寵。
刑憲地獄。
豈有二焉。
複謂婦人生産。
必入血湖。
遙指目連為證。
且地獄者幽冥也。
幽冥也者。
無識無知。
無識無知。
而雲羽州追陽縣。
不知何省所屬矣。
夫有陰陽則有夫婦。
有夫婦則有産育。
産育者必入血湖。
豈閻君不繇産育而生于木石耶。
如亦繇之。
則伊母在獄。
而子何治乎。
曰若然則血湖之說不足信也。
曰非不足信。
間為一種婦人不生敬慎者之所設。
非施之一槩也。
予每私議如此。
豈知有同音者焉。
嘉禾鹿園居士葉君。
儒門白足。
藝苑高奎。
初則淹貫六經。
今也暗閑釋典。
慨此二謬。
刻此二門望轉其習。
一曰。
妙德夜神說菩薩受生藏。
二曰。
摩耶夫人說大願幻智解脫門。
懇予作序。
餘愧幼不讀書。
又兼學淺。
安能與大方鬥巧。
然其用心。
正合愚意。
聊為解說。
夫受生者。
以法界無礙自在力。
於一切處受生。
非一人道。
其猶月行霄漢。
影落百川。
然非心意思議所及。
豈錢帛囑托使之然乎。
誕育者。
以真心無性三昧門。
於一切處誕育。
非一如來。
其猶虛空。
體非萬象而不拒萬象發揮。
尚非鐵圍石壁所障。
豈血湖地獄使之可拘乎。
統三世為一際。
生即不生。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於當念。
閻君雲乎哉。
徧十方為幻腹。
無生即生。
無邊剎海。
自他不隔於毫端。
血湖雲乎哉。
苟能如是。
則未離兜率已降王宮。
未出母胎度人已畢。
直下承當。
即名佛子。
信心一念。
已越諸流。
如斯妙利。
非葉君其孰能知之。
金剛三昧經注解序 夫真心獨露。
若皓月之朗於太虛。
法性無虧。
似骊珠之耀於滄海。
了了不昧。
日用明明。
無生即生。
以真如不守自性而變現随緣。
生即無生。
以實相本來無物而一塵不受。
求之叵得。
如木中火。
決定是有而方處無憑。
體之即神。
比鏡内花。
俨然可見而取不能得。
無方妙用。
猶映色之摩尼。
影雖移而體實不變。
具足本來。
若迷家之貧子。
身雖困而寶未嘗無。
嗟夫。
我輩沉埋曠劫。
迷背日深。
本有家财。
緻生難認。
良繇不逢善友。
開悟何從。
故我如來。
離兜率降王宮。
舍富貴逃雪嶺。
苦行六年。
睹明星成道。
作衆生之慈父。
為九界之師宗。
三七思惟。
法輪大轉。
蓋為利鈍難齊。
所以教分漸頓。
四十餘年。
欲說不能說。
權實互覆。
涅盤時近。
欲休不能休。
罄示一心。
其猶握金剛劍。
用斬群疑。
豎正法幢。
破諸邪惑。
革小乘而純入一乘。
會百川而同歸大海。
真救病之良藥。
運寶筏以濟人。
是故世尊無問自說。
既甘露而普救沉疴。
伽陀說偈贊揚。
鼓琵琶而相席打令。
解脫發廣問之端。
知六度皆歸無相。
心王間無生之義。
識三行惟一自心。
無住示法身。
非來非去。
大力啟果德。
有證有修。
身子重聞一偈之因緣。
達真空具含四德。
梵行守真修之一味。
即俗谛頓具四緣。
地藏騰七品之餘疑。
阿難請一經之名字。
始末究竟。
祇是一心前後辨明。
甯逃法性。
惜乎澆漓末世。
妙典難逢。
茲得無瑕師。
夢祈神授。
刻此流通。
旨奧文奇。
讀者彷佛。
繇是不揣愚庸。
伸此管見。
若夫昔人片言而擲地金聲。
一語而大千廣被。
餘何敢言。
但心慕大乘。
鄉希贊歎。
奈聖言莫測。
凡智叵思。
倘或誵訛。
願施忏悔。
玄沙備禅師語錄序 聞夫不落階級。
囑雲好去尋思。
洞貫金剛。
不意中途折擔。
布單才展。
乃雲。
不敢自欺。
凡聖削除。
方向胸中流出。
磕着足指處。
頓悟苦樂無生。
當場盤诘時。
報道非幹西土自知宗乘有據。
血脈相傳。
所謂黃河水從源頭上濁來也。
近來多見諸方唱導者。
師法無憑。
談禅者出世無準。
自稱悟道。
妄意為人。
诘其來源。
無可指的。
豈能如玄沙大師。
遠傳鹫嶺。
近接曹溪。
為石頭之親孫。
作雪峰之真子。
心印列祖。
教貫楞嚴。
對境無心。
遇虎恰似家貓。
現前大用。
斷蛇猶如握土。
故諸碩德。
多就決疑。
餘生末世。
恨不能面禀嘉猷。
法道澆漓。
無繇見其全錄。
昔年入閩特訪故蹤。
牌坊如昔。
石圈尚存。
奈大殿墾作山田。
僧房改為民舍。
扪心無地欲住焉能。
茲得林居士萬容。
聿興此志。
重建寶坊。
偶得全錄。
如獲衣珠。
念此将來。
即已付梓。
專人走越。
乞餘題辭。
自惟膚學。
何敢與大方鬥巧。
博地凡愚。
未能與聖賢接語。
少伸大槩。
用慰遠來。
其玄風妙旨。
盡在錄中。
若能入目便知。
昔人如在。
其或循文背義。
觌面猶迷。
雖得之在我。
何關文字。
然悟必繇緣。
少他不可。
凡具通方眼者。
諒必不以文字為病爾。
趙州語錄序 竊惟破家蕩産。
於十八上而善舞太阿。
縱賓奪主於聖賢前而逢場作戲。
一物不将來。
直教放下着。
不起一念時。
向道須彌山。
鎮州蘿蔔頭。
諸方謾雲。
即是師承。
青州布衫子。
學者休向。
言中取實。
拈一莖艹而作丈六金身。
惟一個齒而盡知滋味。
時常老實頭殺活臨機。
頓超他用棒用喝。
三寸綿軟舌。
縱橫自在。
未嘗用怪語奇辭。
其猶水上按葫蘆。
看他東捺西轉。
室中懸寶鏡。
任教凡來聖來。
南泉之真子。
馬祖之嫡孫。
拈提向上宗乘。
善解拖泥帶水。
其惟趙州一人而已。
惜其語不能盡傳。
僅獲一帙。
學者如逢至寶。
真如嘗禦鼎一脔而盡知衆味。
飲大海一滴而備谙百川。
但舊刻不佳。
亦且闆殘字滅。
今發心重刻。
利益将來。
深恰老朽之心。
聊題數語以冠篇首雲爾。
天宮寺放生會序 夫生生為不生。
勿謂不生為不生須知生是不生之生不生乃是生之不生。
達此者。
可以語無生之道也流水長者。
深知及此。
所以見十千遊魚。
水涸命盡。
為誦金光明經。
諸魚是夜盡脫魚報。
生帝天。
靈山會上皆授佛記。
故餘謂欲度生者。
必先自得無生。
然後利生接物。
無不如願。
若流水長者。
可為放生之良範也吳中天宮寺禅者身住應門。
不為常習所障。
志結二十餘輩。
聚放生會。
繼長者風。
請餘決疑。
故以生不生之意語之。
令彼先於自度。
然後度生。
此萬古不易之規也。
譬夫救溺者先自備船筏。
及竿索之類。
然後自他可以并濟。
若不知方便。
自無所仗。
赤身入水。
自他俱溺。
此必然之勢也。
子當以是語告諸同會。
須知自己生死為重。
若能自出生死。
不憂衆生不能度也。
至囑。
序祖師來原序 諸方各祖其祖。
宗教相攻。
過於水火。
而祖師堂唯以達磨配享。
不列教祖者。
似忘其本也。
或曰。
非忘本也。
達磨以代代相承。
教祖則瀚漫無據。
故唯設達磨耳。
此語未盡善也苟非摩騰竺法。
先以白馬西來。
登空說法。
降伏五嶽道士。
四衆發心。
達磨雖祖。
突來東土有何憑據。
孰解信受。
予知達磨所指。
指彼二人所傳之經意。
豈有他哉。
是知功亞於佛。
而不設享者。
忘其本也。
若别論之。
則禅不忘其祖。
而教忘之也。
合而論之。
則兩家皆忘之矣。
故予向年設祖師位。
初曰。
東土傳經第一代摩騰尊者。
次曰。
東土弘宗第一代達磨尊者。
三曰。
建立叢林規矩百丈大智禅師。
四則本山開山和尚。
未知是否。
伏望四方尊宿。
不廢公論者。
有以教之雲爾。
心經大意序 眉毛挂劍。
血濺梵天。
水按葫蘆。
略着便轉。
圓融活潑。
巧發機宜。
無出般若心經欤。
所以非文字而即文字。
何妨四六鋪舒。
即語言而非語言。
豈礙熾然言說。
故曰般若如大火聚。
四面不可入。
般若如清涼池。
四面皆可入。
非偶然之語也。
經标智慧渡彼岸者。
非謂菩薩更渡彼岸也。
觀自在者。
欲令衆生自觀自在也。
以自在故。
於一空中。
雙遮則非空非色。
非根非塵。
乃至無智無得。
雙照則即色即空。
不增不減。
以及不滅不生。
誠能如是。
何苦厄之不度。
涅盤之不究竟乎。
友谷師。
深得般若旨趣。
言文之表。
注釋此經。
題曰大意。
與旅泊居士過訪。
出以示餘。
片時數過。
不忍釋手屬餘着辭。
自愧識淺。
何敢措語。
但師為雲栖白足。
叨忝同參不可無片言隻字。
代資鞭影雲爾。
涅盤經會疏序 夫大般涅盤經者。
乃如來顧命之言也。
蘊成曠劫而久秘不談。
方便調機而待時方說。
所以大小對帶。
半滿開宗。
頓漸偏圓。
初中後唱。
唯此奧旨。
最後極談。
猶庫内之珍财。
臨終始付。
海中之神寶。
劫盡乃亡。
大哉世尊。
慈悲莫并。
精求竭力。
等救沉淪。
伺機四十九年。
本懷未罄。
唱滅二月十五。
盡吐肝腸。
故得十外皈依。
闡提亦悟。
昆蟲草木。
悉以沾恩。
象馬蛇虺。
鹹皆被澤。
内凡外凡而功超曠劫。
天類人類而果證無生。
能事既畢。
即告涅盤。
於是日月無光。
山林變白。
大地震動。
鳥獸哀鳴。
是凡是聖。
盡失所天。
情與無情。
誰非号泣。
是知此經一唱。
無複遺餘。
至矣盡矣。
他莫能尚。
舊經四十卷。
譯辭繁贅。
靈運删削。
言理簡直。
開宗判教。
五七八家。
灌頂精詳。
互存得失。
繇是重參至理。
注此玄文。
惜乎陳隋兵亂。
疏未入經。
彼此分張。
勢同吳越。
況複藏中久匿。
學者鮮窺。
末世澆漓。
盡疲至道。
緻使法眼朦垢。
佛日沉埋。
哀哉痛哉。
實傷心腑。
故予不揣愚庸。
而輙敢效颦。
欲會此經而發心有日。
再三披閱。
宗趣粗知。
奈旨奧文深。
有仿郭象。
錯綜前後。
多苦亡羊。
於是不懼闡提之罪。
甘負謗法之愆。
芟繁錄實。
貴在貫通罪欤福欤。
并伸忏悔。
重刻正法眼藏序 正法眼藏者。
難言也。
請以喻明。
譬如眼之洞見森羅萬象。
取之無窮。
用之無盡。
故名曰藏。
夫藏者。
含藏最廣。
邪正相雜。
泾渭難辯。
甚至邪能奪正。
正反為邪。
故泉眼不通泥沙立壅。
法眼不正。
邪見層出。
剔抉泥沙而泉眼通。
剪除邪見而法眼正。
自非至人。
其何擇焉。
昔竺乾有九十六種背正趨邪。
二十八人摧邪持正。
逮我東土。
白馬西來。
正教始興於濁世。
名相尋陷於邪宗。
繇是達磨大師。
掃除繁萎。
直示本心。
嗣後五宗分派。
各别門風。
會其樞要。
卓乎純正。
讵意人根寖劣。
法久弊生。
或承虛接響。
以瞎枷盲棒。
妄号通宗。
或守拙抱愚。
以一味不言。
目為本分。
彷佛依稀。
自稱了悟。
或搖唇鼓舌。
以當平生。
如是有百二十家癡禅。
自賺賺人。
淪溺狂邪。
故我大慧老人。
承悲願力。
運無畏心。
決擇五家。
提挈最正者。
凡百餘人。
裒以成帙。
目曰正法眼藏。
是書也。
如懸白澤裘精妖
空生大覺。
大覺依身。
身依器界。
器界依空。
各不相到。
彼此互容。
本無生死。
何有始終。
法性法爾。
事理融通。
繇迷真性。
成此妄計。
五行相克。
分彼同異。
猶如水泡。
大小成勢。
消泡複水。
非一非二。
若色身者。
自他一隐。
惟有智人。
了法如是。
會彼同異。
入無生地。
序 般若經叙品偈論都叙序 夫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
雖無所不知。
究其所以知。
則未嘗知也。
般若無為而無所不為。
雖無所不為。
究其所以為。
則未嘗為也。
蓋繇般若淵深若海。
窮之莫究其底。
巍峨如山。
登之莫達其頂。
故雲不可以知知。
不可識識。
諸佛之慧命。
諸菩薩之達道。
諸衆生之安宅。
實乃十界之栖托。
莫不繇之也。
故知是經。
以常見論之。
三乘二時所說。
大根會通。
融九會皆是初成。
而後世有聞此。
不生信心者。
皆繇宿世不種靈根故也。
或曰。
般若乃方等之後。
佛欲帶小說大。
而諸子未明父旨。
雖雲領知衆物。
猶住門外。
止宿草庵。
不敢希取一餐。
豈同法華面付家财。
聞成佛記。
何得頓類大乘。
而過贊若此耶。
答曰。
既雲帶小轉大。
甯不欲付家财。
若曰廢權入實。
成佛何非前法。
聲聞不悟。
徒自愚癡。
落後發明。
方知本有。
蓋得失在人。
豈法有大小耶。
所以法華會三歸一。
實乃即小之大。
無别有大。
涅盤義一名五。
曾非一外别有五名。
故曰。
般若涅盤佛性金剛三昧首楞嚴定。
皆一義也。
是知般若一法。
徹始徹終。
盡凡盡聖。
皆繇此一門。
成其出入階降之差。
諸佛之所以諄諄教誡。
學者當深窮其旨趣矣。
奈六百卷浩瀚之文。
小聖尚非其分。
豈凡下之能易窺哉。
所以古人深慨未來根鈍難堪。
删削定制放光光贊摩诃等經。
雖多少不同。
莫不皆繇大經之所流出。
而龍樹菩薩内懷祖印。
兼闡教乘。
因念後世於諸部般若。
彼此不能會歸。
小大不能通貫。
繇是注大智度論若幹卷。
冀開其迷。
惜乎經簡論繁猶莊子之注郭象。
亡羊泣岐。
開悟須得其要門。
何幸時當末季。
至人再來。
有大沙門蘊空曉禅師者。
慨大藏之重繁。
參考再四。
較南北之本。
類明重單之譯。
撮其大意緊要之言。
會成一部。
題曰彙目。
削智論之餘文。
錄其最要。
名曰箋釋。
前代哲人。
如生肇慧遠等。
諸大法師。
所作放光光贊般若等經之序文。
大經五十五卷九十品之題目。
撮彼品内之大意。
注於題下。
稱曰撮錄使後來見者。
一藏之奧典。
示如指掌。
六百卷之大義。
曉若日星。
嘔心血二十餘年。
成部帙數十餘卷。
撮大經入於微塵。
一多并現。
擲須彌於芥内。
小大何妨。
圓融無礙。
自在縱橫。
此恩此德。
世莫加焉。
苟非龍樹之再來。
必是靈山之受囑者矣。
不爾。
則何能忘疲倦。
入藏海。
處龍宮。
搜至寶。
删繁文。
撮要義。
無非皆為佛之慧命也。
可謂道越群情。
思超過半。
其猶獅子之哮吼。
無畏勇猛。
作決定說。
亦如象王之遊步。
縱涉恒河。
直窮其底。
如是作略。
如是大用。
欲知其深奧者。
請觀數帙之文。
則知如來一代之教。
如探囊取寶。
使大小是非。
皎然莫隐。
邪僻戲論難逃其迹。
真所謂擲大千於界外。
移妙喜於此方。
若非淨名之流。
應居童壽之亞。
功侔上古。
利及将來。
經雲。
足動大千。
草入劫火。
未足為難。
如來滅後能持此經。
是則為難。
此如來之明證。
故予無得而贊焉。
天啟六年丙寅仲春日序。
受生幻智二法門序 夫道無方也。
行無門也。
無方則随時破立。
無門則惟利是從。
此古今不刊之格也。
世有無知者不善所擇。
多諸僞濫。
惟智者之所慨焉。
且時人作預修。
還受生錢者。
經教無文。
不根若此。
若雲人之受生。
必於曹案假借使用。
閻君豈贓濫之徒耶。
若雲死後無可使用。
必須預寄獄庫。
吾未見世人先将财帛寄司獄。
以備入監之費。
恐智者弗為爾。
人能修德。
則天人欽仰。
心希聖賢。
則國家褒寵。
刑憲地獄。
豈有二焉。
複謂婦人生産。
必入血湖。
遙指目連為證。
且地獄者幽冥也。
幽冥也者。
無識無知。
無識無知。
而雲羽州追陽縣。
不知何省所屬矣。
夫有陰陽則有夫婦。
有夫婦則有産育。
産育者必入血湖。
豈閻君不繇産育而生于木石耶。
如亦繇之。
則伊母在獄。
而子何治乎。
曰若然則血湖之說不足信也。
曰非不足信。
間為一種婦人不生敬慎者之所設。
非施之一槩也。
予每私議如此。
豈知有同音者焉。
嘉禾鹿園居士葉君。
儒門白足。
藝苑高奎。
初則淹貫六經。
今也暗閑釋典。
慨此二謬。
刻此二門望轉其習。
一曰。
妙德夜神說菩薩受生藏。
二曰。
摩耶夫人說大願幻智解脫門。
懇予作序。
餘愧幼不讀書。
又兼學淺。
安能與大方鬥巧。
然其用心。
正合愚意。
聊為解說。
夫受生者。
以法界無礙自在力。
於一切處受生。
非一人道。
其猶月行霄漢。
影落百川。
然非心意思議所及。
豈錢帛囑托使之然乎。
誕育者。
以真心無性三昧門。
於一切處誕育。
非一如來。
其猶虛空。
體非萬象而不拒萬象發揮。
尚非鐵圍石壁所障。
豈血湖地獄使之可拘乎。
統三世為一際。
生即不生。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於當念。
閻君雲乎哉。
徧十方為幻腹。
無生即生。
無邊剎海。
自他不隔於毫端。
血湖雲乎哉。
苟能如是。
則未離兜率已降王宮。
未出母胎度人已畢。
直下承當。
即名佛子。
信心一念。
已越諸流。
如斯妙利。
非葉君其孰能知之。
金剛三昧經注解序 夫真心獨露。
若皓月之朗於太虛。
法性無虧。
似骊珠之耀於滄海。
了了不昧。
日用明明。
無生即生。
以真如不守自性而變現随緣。
生即無生。
以實相本來無物而一塵不受。
求之叵得。
如木中火。
決定是有而方處無憑。
體之即神。
比鏡内花。
俨然可見而取不能得。
無方妙用。
猶映色之摩尼。
影雖移而體實不變。
具足本來。
若迷家之貧子。
身雖困而寶未嘗無。
嗟夫。
我輩沉埋曠劫。
迷背日深。
本有家财。
緻生難認。
良繇不逢善友。
開悟何從。
故我如來。
離兜率降王宮。
舍富貴逃雪嶺。
苦行六年。
睹明星成道。
作衆生之慈父。
為九界之師宗。
三七思惟。
法輪大轉。
蓋為利鈍難齊。
所以教分漸頓。
四十餘年。
欲說不能說。
權實互覆。
涅盤時近。
欲休不能休。
罄示一心。
其猶握金剛劍。
用斬群疑。
豎正法幢。
破諸邪惑。
革小乘而純入一乘。
會百川而同歸大海。
真救病之良藥。
運寶筏以濟人。
是故世尊無問自說。
既甘露而普救沉疴。
伽陀說偈贊揚。
鼓琵琶而相席打令。
解脫發廣問之端。
知六度皆歸無相。
心王間無生之義。
識三行惟一自心。
無住示法身。
非來非去。
大力啟果德。
有證有修。
身子重聞一偈之因緣。
達真空具含四德。
梵行守真修之一味。
即俗谛頓具四緣。
地藏騰七品之餘疑。
阿難請一經之名字。
始末究竟。
祇是一心前後辨明。
甯逃法性。
惜乎澆漓末世。
妙典難逢。
茲得無瑕師。
夢祈神授。
刻此流通。
旨奧文奇。
讀者彷佛。
繇是不揣愚庸。
伸此管見。
若夫昔人片言而擲地金聲。
一語而大千廣被。
餘何敢言。
但心慕大乘。
鄉希贊歎。
奈聖言莫測。
凡智叵思。
倘或誵訛。
願施忏悔。
玄沙備禅師語錄序 聞夫不落階級。
囑雲好去尋思。
洞貫金剛。
不意中途折擔。
布單才展。
乃雲。
不敢自欺。
凡聖削除。
方向胸中流出。
磕着足指處。
頓悟苦樂無生。
當場盤诘時。
報道非幹西土自知宗乘有據。
血脈相傳。
所謂黃河水從源頭上濁來也。
近來多見諸方唱導者。
師法無憑。
談禅者出世無準。
自稱悟道。
妄意為人。
诘其來源。
無可指的。
豈能如玄沙大師。
遠傳鹫嶺。
近接曹溪。
為石頭之親孫。
作雪峰之真子。
心印列祖。
教貫楞嚴。
對境無心。
遇虎恰似家貓。
現前大用。
斷蛇猶如握土。
故諸碩德。
多就決疑。
餘生末世。
恨不能面禀嘉猷。
法道澆漓。
無繇見其全錄。
昔年入閩特訪故蹤。
牌坊如昔。
石圈尚存。
奈大殿墾作山田。
僧房改為民舍。
扪心無地欲住焉能。
茲得林居士萬容。
聿興此志。
重建寶坊。
偶得全錄。
如獲衣珠。
念此将來。
即已付梓。
專人走越。
乞餘題辭。
自惟膚學。
何敢與大方鬥巧。
博地凡愚。
未能與聖賢接語。
少伸大槩。
用慰遠來。
其玄風妙旨。
盡在錄中。
若能入目便知。
昔人如在。
其或循文背義。
觌面猶迷。
雖得之在我。
何關文字。
然悟必繇緣。
少他不可。
凡具通方眼者。
諒必不以文字為病爾。
趙州語錄序 竊惟破家蕩産。
於十八上而善舞太阿。
縱賓奪主於聖賢前而逢場作戲。
一物不将來。
直教放下着。
不起一念時。
向道須彌山。
鎮州蘿蔔頭。
諸方謾雲。
即是師承。
青州布衫子。
學者休向。
言中取實。
拈一莖艹而作丈六金身。
惟一個齒而盡知滋味。
時常老實頭殺活臨機。
頓超他用棒用喝。
三寸綿軟舌。
縱橫自在。
未嘗用怪語奇辭。
其猶水上按葫蘆。
看他東捺西轉。
室中懸寶鏡。
任教凡來聖來。
南泉之真子。
馬祖之嫡孫。
拈提向上宗乘。
善解拖泥帶水。
其惟趙州一人而已。
惜其語不能盡傳。
僅獲一帙。
學者如逢至寶。
真如嘗禦鼎一脔而盡知衆味。
飲大海一滴而備谙百川。
但舊刻不佳。
亦且闆殘字滅。
今發心重刻。
利益将來。
深恰老朽之心。
聊題數語以冠篇首雲爾。
天宮寺放生會序 夫生生為不生。
勿謂不生為不生須知生是不生之生不生乃是生之不生。
達此者。
可以語無生之道也流水長者。
深知及此。
所以見十千遊魚。
水涸命盡。
為誦金光明經。
諸魚是夜盡脫魚報。
生帝天。
靈山會上皆授佛記。
故餘謂欲度生者。
必先自得無生。
然後利生接物。
無不如願。
若流水長者。
可為放生之良範也吳中天宮寺禅者身住應門。
不為常習所障。
志結二十餘輩。
聚放生會。
繼長者風。
請餘決疑。
故以生不生之意語之。
令彼先於自度。
然後度生。
此萬古不易之規也。
譬夫救溺者先自備船筏。
及竿索之類。
然後自他可以并濟。
若不知方便。
自無所仗。
赤身入水。
自他俱溺。
此必然之勢也。
子當以是語告諸同會。
須知自己生死為重。
若能自出生死。
不憂衆生不能度也。
至囑。
序祖師來原序 諸方各祖其祖。
宗教相攻。
過於水火。
而祖師堂唯以達磨配享。
不列教祖者。
似忘其本也。
或曰。
非忘本也。
達磨以代代相承。
教祖則瀚漫無據。
故唯設達磨耳。
此語未盡善也苟非摩騰竺法。
先以白馬西來。
登空說法。
降伏五嶽道士。
四衆發心。
達磨雖祖。
突來東土有何憑據。
孰解信受。
予知達磨所指。
指彼二人所傳之經意。
豈有他哉。
是知功亞於佛。
而不設享者。
忘其本也。
若别論之。
則禅不忘其祖。
而教忘之也。
合而論之。
則兩家皆忘之矣。
故予向年設祖師位。
初曰。
東土傳經第一代摩騰尊者。
次曰。
東土弘宗第一代達磨尊者。
三曰。
建立叢林規矩百丈大智禅師。
四則本山開山和尚。
未知是否。
伏望四方尊宿。
不廢公論者。
有以教之雲爾。
心經大意序 眉毛挂劍。
血濺梵天。
水按葫蘆。
略着便轉。
圓融活潑。
巧發機宜。
無出般若心經欤。
所以非文字而即文字。
何妨四六鋪舒。
即語言而非語言。
豈礙熾然言說。
故曰般若如大火聚。
四面不可入。
般若如清涼池。
四面皆可入。
非偶然之語也。
經标智慧渡彼岸者。
非謂菩薩更渡彼岸也。
觀自在者。
欲令衆生自觀自在也。
以自在故。
於一空中。
雙遮則非空非色。
非根非塵。
乃至無智無得。
雙照則即色即空。
不增不減。
以及不滅不生。
誠能如是。
何苦厄之不度。
涅盤之不究竟乎。
友谷師。
深得般若旨趣。
言文之表。
注釋此經。
題曰大意。
與旅泊居士過訪。
出以示餘。
片時數過。
不忍釋手屬餘着辭。
自愧識淺。
何敢措語。
但師為雲栖白足。
叨忝同參不可無片言隻字。
代資鞭影雲爾。
涅盤經會疏序 夫大般涅盤經者。
乃如來顧命之言也。
蘊成曠劫而久秘不談。
方便調機而待時方說。
所以大小對帶。
半滿開宗。
頓漸偏圓。
初中後唱。
唯此奧旨。
最後極談。
猶庫内之珍财。
臨終始付。
海中之神寶。
劫盡乃亡。
大哉世尊。
慈悲莫并。
精求竭力。
等救沉淪。
伺機四十九年。
本懷未罄。
唱滅二月十五。
盡吐肝腸。
故得十外皈依。
闡提亦悟。
昆蟲草木。
悉以沾恩。
象馬蛇虺。
鹹皆被澤。
内凡外凡而功超曠劫。
天類人類而果證無生。
能事既畢。
即告涅盤。
於是日月無光。
山林變白。
大地震動。
鳥獸哀鳴。
是凡是聖。
盡失所天。
情與無情。
誰非号泣。
是知此經一唱。
無複遺餘。
至矣盡矣。
他莫能尚。
舊經四十卷。
譯辭繁贅。
靈運删削。
言理簡直。
開宗判教。
五七八家。
灌頂精詳。
互存得失。
繇是重參至理。
注此玄文。
惜乎陳隋兵亂。
疏未入經。
彼此分張。
勢同吳越。
況複藏中久匿。
學者鮮窺。
末世澆漓。
盡疲至道。
緻使法眼朦垢。
佛日沉埋。
哀哉痛哉。
實傷心腑。
故予不揣愚庸。
而輙敢效颦。
欲會此經而發心有日。
再三披閱。
宗趣粗知。
奈旨奧文深。
有仿郭象。
錯綜前後。
多苦亡羊。
於是不懼闡提之罪。
甘負謗法之愆。
芟繁錄實。
貴在貫通罪欤福欤。
并伸忏悔。
重刻正法眼藏序 正法眼藏者。
難言也。
請以喻明。
譬如眼之洞見森羅萬象。
取之無窮。
用之無盡。
故名曰藏。
夫藏者。
含藏最廣。
邪正相雜。
泾渭難辯。
甚至邪能奪正。
正反為邪。
故泉眼不通泥沙立壅。
法眼不正。
邪見層出。
剔抉泥沙而泉眼通。
剪除邪見而法眼正。
自非至人。
其何擇焉。
昔竺乾有九十六種背正趨邪。
二十八人摧邪持正。
逮我東土。
白馬西來。
正教始興於濁世。
名相尋陷於邪宗。
繇是達磨大師。
掃除繁萎。
直示本心。
嗣後五宗分派。
各别門風。
會其樞要。
卓乎純正。
讵意人根寖劣。
法久弊生。
或承虛接響。
以瞎枷盲棒。
妄号通宗。
或守拙抱愚。
以一味不言。
目為本分。
彷佛依稀。
自稱了悟。
或搖唇鼓舌。
以當平生。
如是有百二十家癡禅。
自賺賺人。
淪溺狂邪。
故我大慧老人。
承悲願力。
運無畏心。
決擇五家。
提挈最正者。
凡百餘人。
裒以成帙。
目曰正法眼藏。
是書也。
如懸白澤裘精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