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會稽雲門湛然澄禅師語錄卷之八
門人明凡 錄
吳興丁元公山陰祁駿隹 編
贊
釋迦佛
蒲團箕踞。
默有所思。
佛不念佛。
如意施為。
伴閑度日。
審衆生機。
出山釋迦佛 舉足下足。
無非道場。
指真自語。
不許思量。
森羅萬象。
全無伎個。
這個如是。
莫論青黃。
雪山修道 撇卻王宮。
甘守空寂。
食柏餐松。
一麻一麥。
曆盡艱辛。
大事了畢。
雲月溪山。
共轉十力。
自在觀音 巍巍獨坐默無言。
聲色場中展妙玄。
觌面不教觀自在。
反聞聞性卻安然。
水月觀音 明月波心甯有意。
寂然不動兩相容。
去來自在如如體。
略着思惟堕幾宗。
矮彌勒 肚皮寬闊沒星星。
拄杖橫肩大步行。
三十丈身三尺相。
不知那個是真真。
睡彌勒 放憨肚皮。
提個布袋。
榮辱不驚。
安然忍耐。
笑臉難買人不嗔。
閉眼方名觀自在。
浴彌勒 世人不識背後眼。
這漢因抛一片心。
枕子夜間曾摸着。
誰論通身與遍身。
觀音 大蟲被犬咬。
驚人又好笑。
觌面别無嗔。
沉思即不妙。
觀音(達觀大師索頌) 滿耳非聲。
何音可觀。
滿眼非色。
若個自在。
非色非聲。
不内不外。
片月長空。
落大千界。
孰是圓通。
須彌内芥。
落盡皮膚。
這個不壞。
又 細草蒲團終日坐。
觌面相呈祇這個。
神筆僧繇道不會。
不會應問破竈堕。
又 東一筆。
西一筆。
幻出色相稱奇特。
若言此是觀世音。
莫怪達磨道不識。
又 儀容挺特。
端嚴自在。
踏瓣蓮花。
風流體态。
金沙灘上度馬郎。
至今還不盡慈悲債。
又 不是聲。
不是色。
聲色叢中現奇特。
若人逼迫求救者。
勸君但念觀音力。
又 水墨逞神通。
良工略施巧。
何者是觀音。
大蟲被犬咬。
觀音(陶石篑請頌) 抽卻腦楔。
拔卻眼釘。
曆曆明鑒。
不繇前塵。
六根圓泯。
孰是觀音。
綠水青山。
此清淨身。
又 百花叢裡現神通。
徹底掀翻處處同。
不解鹧鸪鳴底事。
幾番錯恨五更風。
跋陀婆羅沐浴圖(達觀大師索頌) 四大無主。
萬法無性。
塵不因洗。
體非染淨。
觸着便知。
了無遺剩。
是十六人。
同行同證。
達磨 熊耳山前客。
相看過我廬。
久思甘露味。
何故一言無。
莫言無。
天花滿地鋪。
不知春到何言語。
萬姓鹹皆換舊符。
又 坐破蒲團。
圖個什麼。
斷臂安心。
始酬其價。
準高僧事迹 難思神力實非凡。
一衲無多蓋九山。
滾滾木從水底出。
喧喧人作異端傳。
皆從曠劫修行得。
豈是尋常容易看。
試問準公何所為。
引臂長舒過剎竿。
楚石琦禅師衣缽 衣蓋八百裡。
缽覆三千界。
毒龍業火滅。
清涼得自在。
羅剎盡其力。
莫能揭其蓋。
舉心重若山。
忘念輕如芥。
佛佛相授受。
祖祖曾無外。
随身三百畝。
得者不窮敗。
遇賊不為劫。
入火不為壞。
遺作子孫計。
永教紹饑餒。
達觀尊者舍利 緣生之法無有因。
無因又因白業生。
衆生緣熟舍利現。
無緣對面如目盲。
非色非心亦非我。
無形無相無方所。
堅剛一片虛空身。
拟涉思惟即話堕。
五色新鮮真靈異。
八斛四鬥無窮計。
或得灰壤或雨煙。
随所知量不思議。
老人行履無他方。
一味時中毗舍偈。
了得身心本性空。
曆諸患難如平地。
往往勸人受持者。
坐脫立亡等兒戲。
亦嘗限數脫狴牢。
自利利他終不二。
舍利舍利曠劫修。
豈比尋常好容易。
若得見聞供養者。
即時布種無生位。
鷹窠頂雲岫庵無壞關主(回泉師請) 昔日聞名未見伊。
今朝容貌尚依稀。
天涯海角尋相似。
若個眉毛不下垂。
真衆生父。
為人天師。
凜然風彩仍如舊。
留與諸方作範儀。
雲栖和尚 五雲山下。
壁觀峰前。
規模如在。
此話未圓。
噫。
玄音落落兮寂若不聞。
妙相巍巍兮光被大千。
無瑕上座 磊落大人相。
威嚴不可測。
求之不可求。
識之不可識。
霭霭扇慈風。
沛然被八極。
形超象數先。
名載無生籍。
末後一着子。
文言收不得。
淨名高舉不二門。
空生岩畔花狼藉。
古卓和尚 一個蒲團。
一垆寶香。
兀然而坐。
無可思量。
謂其是也頭上添頭。
謂其非也何曾兩樣。
他年欲問和尚真。
祇這卻堪留供養。
月軒旻禅人 萬年一念。
一念萬年。
堂堂如在。
默默無言。
是欤非欤俱休問。
到底輸他一着先。
靜峰初禅師 千年嘗在。
偶爾不識。
恐昧将來。
記之於筆。
古今歲月常如此。
落花滿地無人拾。
會慶寺血書經 大千經卷。
藏一微塵。
破而出之。
用示群萌。
至人妙解。
善運其神。
瀝乾十指。
書此一乘。
語言文字。
共露全身。
一點一畫。
與華藏等其深。
敬之贊之。
盡吾力莫能竭其誠。
吏部袁六休居士 提不動的拄杖。
舉不起的拂子。
鐵似硬的脊梁。
雞皮樣的臉觜。
我今一一拈來試問大衆。
且道是伊不是伊。
自題畫像 似我又非我。
開口便話堕。
畢竟是阿誰。
六月火邊坐。
又 對面不相識。
莫是山中客。
依稀似欲言。
又覺長年默。
又 倚岩打坐。
傍家行腳。
窮年失伴堪寂寞。
一段身心絕逗留。
長嘯孤雲與野鶴。
又 揮塵獨坐。
欲譚何事。
終日無言。
示第一義。
又 數竿修竹下。
一片鷹石間。
獨坐思前古。
忘懷祇面山。
又 楖栗橫擔。
鐵鞋踏破。
以心取心。
圖個什麼。
逢人尋覓。
走徧天下。
眉毛眼上。
鼻孔下大。
吃粥吃飯。
休更差過。
又 難入頭。
好相識。
易見面。
認不得。
微塵有剩。
虛空逼塞。
這個無知老漢。
隻好拈來挂東壁。
記 四明鄮山阿育王寺舍利塔記 聞之古德雲。
欲滅罪愆。
無如親近舍利。
欲集福樂。
無如舍利。
欲成妙道。
無如舍利。
昔如來入城。
時有童子聚石為塔以供養佛。
佛為授記。
此童子者。
我滅百年當作輪王。
而有神力。
大興我教。
于是阿育王應記而生。
獲佛舍利八分之一。
造塔八萬四千。
維時耶舍尊者五指放光。
召飛羽鬼。
送四天下一時安布。
晉太康三年。
獵人劉薩诃者。
并州離石人也。
死見閻王。
閻王告曰。
汝乃智積菩薩。
一迷至此。
造極重業。
罪當地獄。
我憫汝愚。
示汝出罪之方。
凡汝中國舍利寶塔浮江石像。
悉阿育王所造。
汝能求現舍利。
汝罪可滅。
繇是獲返陽世。
徧禮一十二年。
南行會稽海畔山陬。
苦莫能得。
忽聞天樂隐隐從地底發。
标剎為識曰。
舍利不遠矣。
竭誠七日夜。
寶塔湧出。
今甯波鄮山所稱阿育王寺。
即此舍利塔所藏八吉祥地也。
薩诃從茲出家。
尋複得道。
号慧達國師。
塔绀青色。
高一尺四寸。
方廣七寸。
而有四棂。
舍利中懸。
金鐘覆之。
旋轉不定。
窗楞雕刻。
殆非目力所及。
四方觀者。
或見如珠。
五色不同。
一多大小。
莫識分齊。
或現光明。
或現聖像。
或現金銀琉璃世界。
或現宮殿樓台。
随所見心。
應所見量。
其真神物。
不可思議也耶。
嘗聞 國初三請大内。
三度飛回。
是知佛于東南緣複不淺。
我東南人泯然不知。
此豈善信之過。
實為僧者不善贊揚之過也。
夫薩诃獵人。
以舍利故。
非惟宿業頓消。
抑且現生證果。
何況具有福德之人。
以石壘塔。
尚得轉輪王位。
何況廣廈大木以覆此塔。
木雕漆布。
一瞻一禮。
尚獲福利。
何況舍利真身。
老朽近見大殿将頹。
發願修理。
所費不赀。
自越入閩。
廣此勝因。
述茲緣起。
告諸來者。
重興顯聖寺碑記 茲山者玉笥山也。
茲寺者雲門寺也。
以馬祖高弟大珠和尚於此住持。
故有是額。
樂天有石路雲門裡花宮玉笥前之句。
寺廢。
後周顯德間。
僧重耀建顯聖忏院于雲門之故址。
宋乾德元年勑改今額。
理宗皇帝祖吳宣憲王陵寝在寺後。
勑改顯聖陵院。
鄰有六寺。
二庵。
謂淳化。
雍熙。
長慶。
壽聖。
淨聖。
餘皆廢。
惟茲寺獨存。
陵為胡元所毀。
寺僧維之。
僅存故迹。
而術士家傳有隹穴。
好事者多垂涎。
屢興訟。
嘉靖間。
住僧景诠上本克複。
萬曆間。
複訟縣。
姑蘇翁公愈祥宰其事。
獲妥。
太史陶君石篑。
太學張君浚元。
請予住持。
寺産舊頗多。
今皆廢。
僅頹屋三楹。
田四畝。
山五畝。
地十二畝。
予用價二十九兩從龍華贖回。
協力二十餘年。
始得大殿禅堂僧室一新。
幾五十餘間。
複置田四十餘畝。
予朽矣。
年逼風火。
恐後來者不知前人艱苦。
認為己物。
恣意盜賣。
故備述往事。
以為求鑒雲爾。
濟溺記 人之難遠者好色。
亦複難行者仁義也。
古曰如好好色。
是知好色者不易易言其遠離矣。
而又安知有過者焉。
嘗聞光祿顔君客吳門。
有程氏二女。
為仲姬所逼。
欲自溺。
舟子得之以售。
商人。
商人将轉鬻於妓。
顔君怒曰。
良家女敢爾耶。
遂白巡司。
程覺欲贖以歸。
二女有難色。
顔君卒然憫念。
乃雲。
本欲活之。
反緻死地。
是豈得計耶。
遂捐金以贖。
此人所難能者一也。
當其艾年。
同載以歸。
而心不迷亂。
人所難能者二也。
倍與奁資擇婿以嫁。
人所難能者三也。
人有三難。
君得并之。
不期仁義而仁義着焉。
甯不為丈夫所為。
皆出人一頭地非耶。
餘遊曆諸省。
未見好德濟艱者若顔君矣。
惡世荒淫。
能凜然卓然。
屈指曾有幾人乎。
故餘筆記。
永贻雲爾。
白蓮寺放生社記 夫地水火風。
乃人物共禀之體也。
見聞知覺。
亦人物等具之性也。
性體既等。
甯有好生惡死之心而不等乎。
宋儒以為人靈物蠢。
當供人享。
此逆天理損仁德之語也。
莊周有雲。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答雲。
子非吾。
安知吾不知魚之樂。
如此則人尚不知人。
又安知物盡蠢。
而當供人之享耶。
若以宋人之言為然。
則恻隐之心。
體物之念。
又何施焉。
上古之世。
未有五谷。
飲血茹毛。
習以成俗。
春秋之時。
君臣父子。
尚不相保。
況及于物。
故於賓朋交際禘祭之禮。
未能盡絕。
而聖賢何嘗不痛心哉。
觀夫聖人卻子路之禱。
大賢創聞聲之誡。
甯不為啟人之微意也。
惟佛大聖人為四生慈父。
恩沾沙界。
澤及昆蟲。
使人明罪福。
識因果。
彰報應。
殆盡體無遺之道也。
然人黠慧。
籍宋人之言。
資克饞口。
非特來生之冤對難逃。
抑且恻隐之心喪盡矣。
茲者許居士與白蓮寺諸師友。
共結放生社於寺首。
每人日出錢一文。
無繁費也。
遇生即放。
不定時日。
無濫殺也。
所用微而所積大。
實得聖賢之深意矣。
餘嘉其德而立之記。
若夫先聖賢好生之德。
憫物之情。
餘不得而盡知之。
但請考諸方冊。
可以備矣。
梁湖蔔士記 西域大耳三藏至。
稱得他心通。
帝诏南陽忠國師勘之。
國師曰。
你得他心通是否。
曰是。
國師良久問曰。
且道老僧即今向什麼處去來。
藏曰。
和尚是大善知識。
何得向西川看兢渡。
國師複良久問曰。
且道老僧即今向什麼處去來。
藏曰。
和尚是一國之師。
何得向天津橋看弄猢狲。
師複良久又問曰。
且道老僧即今向甚處去來。
藏罔措。
不能答。
古今商量者雲。
國師前二度。
現他受用身三昧。
以心緣物故。
藏得而知之。
後一度現自受用三昧。
以心不緣。
非惟三處不可得而知之。
便是三世諸佛無摸索處。
昔有鄰人陳姓者。
語予曰。
梁湖有一術士。
凡買蔔者至。
但執其課筒。
對天禱祝。
不必顯言其事。
術士一一知之。
予往試問。
執課筒。
對天空祝。
不言某事。
術士曰。
汝尚未禱。
教我斷個什麼。
今之人例雲。
自受用三昧。
皆在聖賢分上所具。
不知塵勞凡夫悉皆具足。
何也。
彼陳姓者。
乃塵俗中人。
豈知為自受用三昧他受用三昧耶。
但心不緣物。
則彼鬼眼睛不能觌耳。
聖人曰。
百性日用而不知。
良可悲夫。
隐嶺祟記 沩山偈曰。
未達法惟心。
起種種分别。
達法惟心已。
分别即不生。
吾推惟心之旨。
百姓於日用之中。
猶空之涵物。
而無物非空矣。
惜乎癡狂之輩。
或擎空遠饷。
或掘地讨天。
或遠趨問覺。
安知循身上下。
内外四方。
無非空乎。
夫雲惟心。
非有外物。
則眼之所見。
耳之所聞。
鼻之所齅。
舌之所辯。
身之所觸。
意之所思。
莫不皆心。
然猶無明所醉。
而執為色聲香味觸法焉。
昔嘉靖間倭寇作業。
上虞之隐嶺。
有人被賊所殺者。
日出作祟。
來往之人皆苦之。
有識者雲。
此必賊所殺者。
以後若見之。
但雲倭來矣。
彼當自退。
其人一依言者。
祟不複現。
魏将張遼。
唐時王彥章。
皆有威名。
村裡有小兒啼不止者。
其母曰王将軍來矣。
兒啼即止。
吾謂啼兒得非為其所殺者耶。
夫六根為六塵所寓。
今已四大敗壞。
而猶能作祟。
豈六根之所及也。
六根尚無。
六塵何有。
非惟心而何物使之然也。
況隔世而猶怖威名。
是知惟心之妙。
豈身世之可隔耶。
銘 龍居庵普同塔銘 夫莊周以天下無藏。
特據器界。
肇公了四大本空。
别示根身。
雖則各就其長。
未若雲居有言。
青山有限。
白骨無窮。
吾生不離大衆。
而死豈能異乎。
繇是造普同塔。
而處十方師友。
非惟根身器界。
兩相混融。
抑且生死去來。
曾非離背。
是真得佛之心者矣。
所以諸方梵剎鹹仿其範以行之。
茲者臯亭山之東。
黃鶴峰之下。
古有永慶寺。
為元兵燹廢。
故址已屬民間。
一濂慎公訪求複得。
謀於文谷印師。
裡人共相畫計。
改寺為庵。
署曰龍居。
蓋取龍象共居之意也。
慎公辭世。
餘願未果。
囑諸弟子曰。
此庵當與十方共選有德者主之。
毋令甲乙相承。
於是共議擇一江湘公。
代領其事。
弘廣慎公之業。
前後一新。
内外肅如。
衆盈百數。
勝出他剎矣。
複於東崗之下。
建普同塔三。
其中則本山眷屬。
東十方雲水。
西諸優婆塞。
使生死不相離。
親踈不相混。
是真得佛祖之遺意也。
予繇東魯回。
湘公迎餘至龍居。
再三誠懇屬餘以銘。
因序其事。
默有所思。
佛不念佛。
如意施為。
伴閑度日。
審衆生機。
出山釋迦佛 舉足下足。
無非道場。
指真自語。
不許思量。
森羅萬象。
全無伎個。
這個如是。
莫論青黃。
雪山修道 撇卻王宮。
甘守空寂。
食柏餐松。
一麻一麥。
曆盡艱辛。
大事了畢。
雲月溪山。
共轉十力。
自在觀音 巍巍獨坐默無言。
聲色場中展妙玄。
觌面不教觀自在。
反聞聞性卻安然。
水月觀音 明月波心甯有意。
寂然不動兩相容。
去來自在如如體。
略着思惟堕幾宗。
矮彌勒 肚皮寬闊沒星星。
拄杖橫肩大步行。
三十丈身三尺相。
不知那個是真真。
睡彌勒 放憨肚皮。
提個布袋。
榮辱不驚。
安然忍耐。
笑臉難買人不嗔。
閉眼方名觀自在。
浴彌勒 世人不識背後眼。
這漢因抛一片心。
枕子夜間曾摸着。
誰論通身與遍身。
觀音 大蟲被犬咬。
驚人又好笑。
觌面别無嗔。
沉思即不妙。
觀音(達觀大師索頌) 滿耳非聲。
何音可觀。
滿眼非色。
若個自在。
非色非聲。
不内不外。
片月長空。
落大千界。
孰是圓通。
須彌内芥。
落盡皮膚。
這個不壞。
又 細草蒲團終日坐。
觌面相呈祇這個。
神筆僧繇道不會。
不會應問破竈堕。
又 東一筆。
西一筆。
幻出色相稱奇特。
若言此是觀世音。
莫怪達磨道不識。
又 儀容挺特。
端嚴自在。
踏瓣蓮花。
風流體态。
金沙灘上度馬郎。
至今還不盡慈悲債。
又 不是聲。
不是色。
聲色叢中現奇特。
若人逼迫求救者。
勸君但念觀音力。
又 水墨逞神通。
良工略施巧。
何者是觀音。
大蟲被犬咬。
觀音(陶石篑請頌) 抽卻腦楔。
拔卻眼釘。
曆曆明鑒。
不繇前塵。
六根圓泯。
孰是觀音。
綠水青山。
此清淨身。
又 百花叢裡現神通。
徹底掀翻處處同。
不解鹧鸪鳴底事。
幾番錯恨五更風。
跋陀婆羅沐浴圖(達觀大師索頌) 四大無主。
萬法無性。
塵不因洗。
體非染淨。
觸着便知。
了無遺剩。
是十六人。
同行同證。
達磨 熊耳山前客。
相看過我廬。
久思甘露味。
何故一言無。
莫言無。
天花滿地鋪。
不知春到何言語。
萬姓鹹皆換舊符。
又 坐破蒲團。
圖個什麼。
斷臂安心。
始酬其價。
準高僧事迹 難思神力實非凡。
一衲無多蓋九山。
滾滾木從水底出。
喧喧人作異端傳。
皆從曠劫修行得。
豈是尋常容易看。
試問準公何所為。
引臂長舒過剎竿。
楚石琦禅師衣缽 衣蓋八百裡。
缽覆三千界。
毒龍業火滅。
清涼得自在。
羅剎盡其力。
莫能揭其蓋。
舉心重若山。
忘念輕如芥。
佛佛相授受。
祖祖曾無外。
随身三百畝。
得者不窮敗。
遇賊不為劫。
入火不為壞。
遺作子孫計。
永教紹饑餒。
達觀尊者舍利 緣生之法無有因。
無因又因白業生。
衆生緣熟舍利現。
無緣對面如目盲。
非色非心亦非我。
無形無相無方所。
堅剛一片虛空身。
拟涉思惟即話堕。
五色新鮮真靈異。
八斛四鬥無窮計。
或得灰壤或雨煙。
随所知量不思議。
老人行履無他方。
一味時中毗舍偈。
了得身心本性空。
曆諸患難如平地。
往往勸人受持者。
坐脫立亡等兒戲。
亦嘗限數脫狴牢。
自利利他終不二。
舍利舍利曠劫修。
豈比尋常好容易。
若得見聞供養者。
即時布種無生位。
鷹窠頂雲岫庵無壞關主(回泉師請) 昔日聞名未見伊。
今朝容貌尚依稀。
天涯海角尋相似。
若個眉毛不下垂。
真衆生父。
為人天師。
凜然風彩仍如舊。
留與諸方作範儀。
雲栖和尚 五雲山下。
壁觀峰前。
規模如在。
此話未圓。
噫。
玄音落落兮寂若不聞。
妙相巍巍兮光被大千。
無瑕上座 磊落大人相。
威嚴不可測。
求之不可求。
識之不可識。
霭霭扇慈風。
沛然被八極。
形超象數先。
名載無生籍。
末後一着子。
文言收不得。
淨名高舉不二門。
空生岩畔花狼藉。
古卓和尚 一個蒲團。
一垆寶香。
兀然而坐。
無可思量。
謂其是也頭上添頭。
謂其非也何曾兩樣。
他年欲問和尚真。
祇這卻堪留供養。
月軒旻禅人 萬年一念。
一念萬年。
堂堂如在。
默默無言。
是欤非欤俱休問。
到底輸他一着先。
靜峰初禅師 千年嘗在。
偶爾不識。
恐昧将來。
記之於筆。
古今歲月常如此。
落花滿地無人拾。
會慶寺血書經 大千經卷。
藏一微塵。
破而出之。
用示群萌。
至人妙解。
善運其神。
瀝乾十指。
書此一乘。
語言文字。
共露全身。
一點一畫。
與華藏等其深。
敬之贊之。
盡吾力莫能竭其誠。
吏部袁六休居士 提不動的拄杖。
舉不起的拂子。
鐵似硬的脊梁。
雞皮樣的臉觜。
我今一一拈來試問大衆。
且道是伊不是伊。
自題畫像 似我又非我。
開口便話堕。
畢竟是阿誰。
六月火邊坐。
又 對面不相識。
莫是山中客。
依稀似欲言。
又覺長年默。
又 倚岩打坐。
傍家行腳。
窮年失伴堪寂寞。
一段身心絕逗留。
長嘯孤雲與野鶴。
又 揮塵獨坐。
欲譚何事。
終日無言。
示第一義。
又 數竿修竹下。
一片鷹石間。
獨坐思前古。
忘懷祇面山。
又 楖栗橫擔。
鐵鞋踏破。
以心取心。
圖個什麼。
逢人尋覓。
走徧天下。
眉毛眼上。
鼻孔下大。
吃粥吃飯。
休更差過。
又 難入頭。
好相識。
易見面。
認不得。
微塵有剩。
虛空逼塞。
這個無知老漢。
隻好拈來挂東壁。
記 四明鄮山阿育王寺舍利塔記 聞之古德雲。
欲滅罪愆。
無如親近舍利。
欲集福樂。
無如舍利。
欲成妙道。
無如舍利。
昔如來入城。
時有童子聚石為塔以供養佛。
佛為授記。
此童子者。
我滅百年當作輪王。
而有神力。
大興我教。
于是阿育王應記而生。
獲佛舍利八分之一。
造塔八萬四千。
維時耶舍尊者五指放光。
召飛羽鬼。
送四天下一時安布。
晉太康三年。
獵人劉薩诃者。
并州離石人也。
死見閻王。
閻王告曰。
汝乃智積菩薩。
一迷至此。
造極重業。
罪當地獄。
我憫汝愚。
示汝出罪之方。
凡汝中國舍利寶塔浮江石像。
悉阿育王所造。
汝能求現舍利。
汝罪可滅。
繇是獲返陽世。
徧禮一十二年。
南行會稽海畔山陬。
苦莫能得。
忽聞天樂隐隐從地底發。
标剎為識曰。
舍利不遠矣。
竭誠七日夜。
寶塔湧出。
今甯波鄮山所稱阿育王寺。
即此舍利塔所藏八吉祥地也。
薩诃從茲出家。
尋複得道。
号慧達國師。
塔绀青色。
高一尺四寸。
方廣七寸。
而有四棂。
舍利中懸。
金鐘覆之。
旋轉不定。
窗楞雕刻。
殆非目力所及。
四方觀者。
或見如珠。
五色不同。
一多大小。
莫識分齊。
或現光明。
或現聖像。
或現金銀琉璃世界。
或現宮殿樓台。
随所見心。
應所見量。
其真神物。
不可思議也耶。
嘗聞 國初三請大内。
三度飛回。
是知佛于東南緣複不淺。
我東南人泯然不知。
此豈善信之過。
實為僧者不善贊揚之過也。
夫薩诃獵人。
以舍利故。
非惟宿業頓消。
抑且現生證果。
何況具有福德之人。
以石壘塔。
尚得轉輪王位。
何況廣廈大木以覆此塔。
木雕漆布。
一瞻一禮。
尚獲福利。
何況舍利真身。
老朽近見大殿将頹。
發願修理。
所費不赀。
自越入閩。
廣此勝因。
述茲緣起。
告諸來者。
重興顯聖寺碑記 茲山者玉笥山也。
茲寺者雲門寺也。
以馬祖高弟大珠和尚於此住持。
故有是額。
樂天有石路雲門裡花宮玉笥前之句。
寺廢。
後周顯德間。
僧重耀建顯聖忏院于雲門之故址。
宋乾德元年勑改今額。
理宗皇帝祖吳宣憲王陵寝在寺後。
勑改顯聖陵院。
鄰有六寺。
二庵。
謂淳化。
雍熙。
長慶。
壽聖。
淨聖。
餘皆廢。
惟茲寺獨存。
陵為胡元所毀。
寺僧維之。
僅存故迹。
而術士家傳有隹穴。
好事者多垂涎。
屢興訟。
嘉靖間。
住僧景诠上本克複。
萬曆間。
複訟縣。
姑蘇翁公愈祥宰其事。
獲妥。
太史陶君石篑。
太學張君浚元。
請予住持。
寺産舊頗多。
今皆廢。
僅頹屋三楹。
田四畝。
山五畝。
地十二畝。
予用價二十九兩從龍華贖回。
協力二十餘年。
始得大殿禅堂僧室一新。
幾五十餘間。
複置田四十餘畝。
予朽矣。
年逼風火。
恐後來者不知前人艱苦。
認為己物。
恣意盜賣。
故備述往事。
以為求鑒雲爾。
濟溺記 人之難遠者好色。
亦複難行者仁義也。
古曰如好好色。
是知好色者不易易言其遠離矣。
而又安知有過者焉。
嘗聞光祿顔君客吳門。
有程氏二女。
為仲姬所逼。
欲自溺。
舟子得之以售。
商人。
商人将轉鬻於妓。
顔君怒曰。
良家女敢爾耶。
遂白巡司。
程覺欲贖以歸。
二女有難色。
顔君卒然憫念。
乃雲。
本欲活之。
反緻死地。
是豈得計耶。
遂捐金以贖。
此人所難能者一也。
當其艾年。
同載以歸。
而心不迷亂。
人所難能者二也。
倍與奁資擇婿以嫁。
人所難能者三也。
人有三難。
君得并之。
不期仁義而仁義着焉。
甯不為丈夫所為。
皆出人一頭地非耶。
餘遊曆諸省。
未見好德濟艱者若顔君矣。
惡世荒淫。
能凜然卓然。
屈指曾有幾人乎。
故餘筆記。
永贻雲爾。
白蓮寺放生社記 夫地水火風。
乃人物共禀之體也。
見聞知覺。
亦人物等具之性也。
性體既等。
甯有好生惡死之心而不等乎。
宋儒以為人靈物蠢。
當供人享。
此逆天理損仁德之語也。
莊周有雲。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答雲。
子非吾。
安知吾不知魚之樂。
如此則人尚不知人。
又安知物盡蠢。
而當供人之享耶。
若以宋人之言為然。
則恻隐之心。
體物之念。
又何施焉。
上古之世。
未有五谷。
飲血茹毛。
習以成俗。
春秋之時。
君臣父子。
尚不相保。
況及于物。
故於賓朋交際禘祭之禮。
未能盡絕。
而聖賢何嘗不痛心哉。
觀夫聖人卻子路之禱。
大賢創聞聲之誡。
甯不為啟人之微意也。
惟佛大聖人為四生慈父。
恩沾沙界。
澤及昆蟲。
使人明罪福。
識因果。
彰報應。
殆盡體無遺之道也。
然人黠慧。
籍宋人之言。
資克饞口。
非特來生之冤對難逃。
抑且恻隐之心喪盡矣。
茲者許居士與白蓮寺諸師友。
共結放生社於寺首。
每人日出錢一文。
無繁費也。
遇生即放。
不定時日。
無濫殺也。
所用微而所積大。
實得聖賢之深意矣。
餘嘉其德而立之記。
若夫先聖賢好生之德。
憫物之情。
餘不得而盡知之。
但請考諸方冊。
可以備矣。
梁湖蔔士記 西域大耳三藏至。
稱得他心通。
帝诏南陽忠國師勘之。
國師曰。
你得他心通是否。
曰是。
國師良久問曰。
且道老僧即今向什麼處去來。
藏曰。
和尚是大善知識。
何得向西川看兢渡。
國師複良久問曰。
且道老僧即今向什麼處去來。
藏曰。
和尚是一國之師。
何得向天津橋看弄猢狲。
師複良久又問曰。
且道老僧即今向甚處去來。
藏罔措。
不能答。
古今商量者雲。
國師前二度。
現他受用身三昧。
以心緣物故。
藏得而知之。
後一度現自受用三昧。
以心不緣。
非惟三處不可得而知之。
便是三世諸佛無摸索處。
昔有鄰人陳姓者。
語予曰。
梁湖有一術士。
凡買蔔者至。
但執其課筒。
對天禱祝。
不必顯言其事。
術士一一知之。
予往試問。
執課筒。
對天空祝。
不言某事。
術士曰。
汝尚未禱。
教我斷個什麼。
今之人例雲。
自受用三昧。
皆在聖賢分上所具。
不知塵勞凡夫悉皆具足。
何也。
彼陳姓者。
乃塵俗中人。
豈知為自受用三昧他受用三昧耶。
但心不緣物。
則彼鬼眼睛不能觌耳。
聖人曰。
百性日用而不知。
良可悲夫。
隐嶺祟記 沩山偈曰。
未達法惟心。
起種種分别。
達法惟心已。
分别即不生。
吾推惟心之旨。
百姓於日用之中。
猶空之涵物。
而無物非空矣。
惜乎癡狂之輩。
或擎空遠饷。
或掘地讨天。
或遠趨問覺。
安知循身上下。
内外四方。
無非空乎。
夫雲惟心。
非有外物。
則眼之所見。
耳之所聞。
鼻之所齅。
舌之所辯。
身之所觸。
意之所思。
莫不皆心。
然猶無明所醉。
而執為色聲香味觸法焉。
昔嘉靖間倭寇作業。
上虞之隐嶺。
有人被賊所殺者。
日出作祟。
來往之人皆苦之。
有識者雲。
此必賊所殺者。
以後若見之。
但雲倭來矣。
彼當自退。
其人一依言者。
祟不複現。
魏将張遼。
唐時王彥章。
皆有威名。
村裡有小兒啼不止者。
其母曰王将軍來矣。
兒啼即止。
吾謂啼兒得非為其所殺者耶。
夫六根為六塵所寓。
今已四大敗壞。
而猶能作祟。
豈六根之所及也。
六根尚無。
六塵何有。
非惟心而何物使之然也。
況隔世而猶怖威名。
是知惟心之妙。
豈身世之可隔耶。
銘 龍居庵普同塔銘 夫莊周以天下無藏。
特據器界。
肇公了四大本空。
别示根身。
雖則各就其長。
未若雲居有言。
青山有限。
白骨無窮。
吾生不離大衆。
而死豈能異乎。
繇是造普同塔。
而處十方師友。
非惟根身器界。
兩相混融。
抑且生死去來。
曾非離背。
是真得佛之心者矣。
所以諸方梵剎鹹仿其範以行之。
茲者臯亭山之東。
黃鶴峰之下。
古有永慶寺。
為元兵燹廢。
故址已屬民間。
一濂慎公訪求複得。
謀於文谷印師。
裡人共相畫計。
改寺為庵。
署曰龍居。
蓋取龍象共居之意也。
慎公辭世。
餘願未果。
囑諸弟子曰。
此庵當與十方共選有德者主之。
毋令甲乙相承。
於是共議擇一江湘公。
代領其事。
弘廣慎公之業。
前後一新。
内外肅如。
衆盈百數。
勝出他剎矣。
複於東崗之下。
建普同塔三。
其中則本山眷屬。
東十方雲水。
西諸優婆塞。
使生死不相離。
親踈不相混。
是真得佛祖之遺意也。
予繇東魯回。
湘公迎餘至龍居。
再三誠懇屬餘以銘。
因序其事。